海南省儋州市一中届高三第一次统测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42198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7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省儋州市一中届高三第一次统测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海南省儋州市一中届高三第一次统测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海南省儋州市一中届高三第一次统测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海南省儋州市一中届高三第一次统测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海南省儋州市一中届高三第一次统测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海南省儋州市一中届高三第一次统测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海南省儋州市一中届高三第一次统测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海南省儋州市一中届高三第一次统测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海南省儋州市一中届高三第一次统测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海南省儋州市一中届高三第一次统测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海南省儋州市一中届高三第一次统测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海南省儋州市一中届高三第一次统测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海南省儋州市一中届高三第一次统测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海南省儋州市一中届高三第一次统测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南省儋州市一中届高三第一次统测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海南省儋州市一中届高三第一次统测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省儋州市一中届高三第一次统测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海南省儋州市一中届高三第一次统测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正确率23.3%。

22选C1选B。

解析:

天子诸侯的传承,是通过法统立长子和立嫡子来确定的。

(虽然)立贤良的人的好处超过立嫡子,人的使用才能优于资格,之所以不用这个方法(即立贤不立嫡长,用人只看才能不看资格这个情况)来替代,是因为这样一来容易发生争执,这个坏处不可胜数。

5.《史记》载,王翦将兵六十万人伐楚,始皇自送至灞上。

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

始皇曰:

“将军行矣,何忧贫乎?

”王翦曰:

“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

”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王翦伐楚时秦王赢政已经称帝B.秦国已改变商鞅奖励军功的政策

C.秦国已对分封实行严格限制D.王翦等军事将领经济上极其窘迫

6.连云港市东海县出土一批政府档案文书性质的竹简,据其中的《集簿》载:

西汉永始四年(公元前13年)前后的东海郡“县、邑、侯国卅八:

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

你认为材料提供的主要信息是()

A.“推恩令”彻底废除了分封制B.东海郡是当时最大的郡

C.侯国与郡是平行的地方行政单位D.当时仍实行郡国并行制

7.李清川等在《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

“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陪丞相的转折。

”这里的“转折”是指()

A.设立剌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B.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

C.设立“中朝”、“内朝”制度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

正确率40%。

17选A1选B。

错选A项的原因没有弄清中央集权、中央决策两个不同的概念。

本题考查的是汉代的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也就是君主专制的发展,是发生在朝廷层面的,即中央层面,因此选择C项。

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秦朝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两汉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

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唐末

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8.2010年第一期《中华文摘》载文指出,20世纪90年代“省管县”改革就在浙江开始试点,到现在已经在全国近20个省进行试点。

回顾历史,

右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正确率26.7%。

19选D3选其他。

D项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有加强,也有削弱时候。

因此表述不符合史实。

秦朝是加强的,西汉的汉武帝是加强的,而东汉末是削弱的,隋朝是加强的,而唐朝末年又是削弱。

这反映了历代统治者在中央集权方面的地方制度的建设上是不稳定的,反复无常。

9.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C.专制皇权达到顶峰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10.通过观察地图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

下图表明当时中央政府对今山东地区管辖的措施是()

A.设立郡守 

 

B.分封王国 

C.由中央直辖 

D.设立行省

22选D。

元朝中书省,直辖山东﹑山西﹑河北及内蒙古部分地区﹐称为“腹里”﹐即内地的意思。

11.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特殊产物。

唐皋(1457~1524),字守之,号心庵,歙县(今安徽黄山市歙县)人,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年)甲戌科状元,授修撰,参与修撰《武宗实录》。

他在考取状元之前有一环节:

在本人户籍所在地参加院试以取得更高级别考试资格,户籍当时隶属的行政区划应该是()

A.楚国B.新安郡C.微州府D.安徽行省

正确率36.7%。

16选D,3选B。

郡县制实行从秦汉至元朝;

行省制从元至明朝初期,后明太祖废除之,设三司(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承宣布政使简称“藩司”,或布政司,下设府县;

12.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

”这表明嘉庆帝认识到()

A.必须责罚军机大臣B.军机处有利于皇帝高度集权

C.军机处应予以撤销D.军机处可能给皇权造成危害

13.工具的进步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文明转型的巨大杠杆。

下列图片中所反映的工具,足以说明人类已经开始从蒙昧野蛮跨入文明时期的是()

A.骨针B.石斧C.青铜斧D.铁锄

人类已经开始从蒙昧野蛮跨入文明时期的标志是进入阶级社会,而古代中国开始进入进入阶级社会和文明时期是从夏朝开始,而青铜器则是夏商周三代文明发展的标志。

14.“……秦堤牢固,工程精当。

闸水徒门三十六,劈湘铧嘴二千丈。

有天平大小,溢洪流,调分量。

湘离接,通汉壮……”该诗吟咏的水利工程是()

A.灵渠B.芍陂C.大运河D.郑国渠

正确率43.3%。

15选D,2选B。

有效信息“湘离接,通汉壮”。

湘是指湘江流域,而湘江流域属于长江流域,离是漓江流域,漓江流域属于珠江流域。

从“通汉壮”中“壮”族,主要居住于今天广西地区。

而灵渠是最早连接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人工运河,而灵渠位于今天广西地区。

15.成语“朝秦暮楚”有多种解释,如比喻立场不坚定。

假如用在商业上,该成语可以从侧面反映中国古代()

①商人为获利而往来奔波②商业交通比较发达③长途贩运的商业现象④秦楚两地商业最发达

A.①②③B.①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6.北宋真宗时期通行的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

南宋绍兴三十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

”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B.会子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

C.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

D.纸币从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

正确率56.7%。

7选A,2选B,4选C。

A项表述绝对化,纸币不可能取代金属币,实际上在清朝仍使用金属币(白银)

四川“交子”或者临安(杭州)“会子”。

史学界和教科书历来一直说,产生于北宋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会子”产生于南宋时期的临安(今浙江杭州)。

17.湖北江陵凤凰山10号汉墓简牍出土了“中舨共侍约”(即商贩订立的契约),说:

“某年三月辛卯,合伙做商贩,贩长张伯、石兄、秦仲、陈伯等十人在一起合伙共贩。

约定一,每人出贩钱二百;

约定二,加入贩会的钱要交齐备,不交齐备,就不能同他合伙同贩……”。

这张契约一定程度上说明()

A.西汉商业贩运活动已经初具规模B.商人贩运活动突破了政府法律法规

C.商人诚信经营意识和职业道德建立D.商业资本具备改变社会主流思想力量

正确率50%。

14选C,1选D。

C项早在商业产生之时就开始形成了。

关键句词“合伙做商贩,贩长张伯、石兄、秦仲、陈伯等十人在一起合伙共贩。

18.史载,宋朝湖州农民“以蚕桑为岁记”,严州“谷食不足,仰给它州,唯蚕桑是务”;

太湖洞庭山区“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

“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颖昌府”“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称香菜门”。

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农民纷纷放弃农业而去经商B.商品自由流通程度很高

C.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性农业发展较快D.农业精耕细作,剩余产品大量商品化

1选A,5选B,7选D。

19.元朝人曾作《木棉歌》:

“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

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

”材料最能表明元朝()

A.棉花开始在中国种植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C.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D.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20.中央电视台在《探索·

发现》栏目中曾播出“徽商之儒商”节目。

节目中说“徽商一个明显的特点是群贾而好儒……贾儒结合……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

由此可以推断徽商的“贾儒结合”实质是()

A.近代商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B.传统文化与近代经济的结合

C.传统商业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结合D.旧式商贾与权贵的钱权结合

正确率33.3%。

13选A,6选B,1选C。

明明是古代,为何要选A项。

21.对下图中所蕴含信息分析理解正确的是()

①粮食交易突破了地方市场的局限

②增辟商业路线、长距离运销兴盛

③大一统的局面保障了国内统一市场

④市场化成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主流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正确率53.3%。

14选A。

市场化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方向。

2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认为“礼”是“国之干”,坚持以“礼”作为对历史人物的评判依据。

这里的“礼”主要是指()

A.风俗  B.贡赋   C.秩序    D.礼仪

23.“《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君人者

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下列观点中与材料中所体现的主张符合同一思想家的是()

A.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

正确率46.7%。

1选A,1选C,13选D。

战国时期荀子主张:

继承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先,同时也吸收法家思想,主张礼法并施。

24.“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这一言论出自先秦时期的()

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

这句话出自《论语》,《论语·

季氏》记载

原文

孔子曰: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

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

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译文

孔子说:

“天下有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都是由天子决定的;

天下无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由诸侯决定。

由诸侯决定(的时候),大概经过十代还不垮台的很少;

由大夫决定,经过五代还不垮台的就很少了。

天下有道,国家政权就不会落在大夫手中。

天下有道,老百姓也就不会议论国家政治了。

25.下图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A.a处:

“焚书坑儒”B.b处:

“独尊儒术”

C.c处:

“三教合一”D.d处:

“西学东渐”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3分,共50分。

要求:

书写整洁,条理清楚,段落分明,序号规范,答案写在答题卷指定的区域内。

2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4分)

主要差别:

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取代贵族政治。

(每点2分,共4分)

材料二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体制发生的变化。

(3分)

(2)变化: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2分);

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

(1分)

材料三“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

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3)依据材料三,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3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

(2分)

(3)措施及具体内容:

分封诸侯王国。

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

后果:

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27.(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中期,杜佑感叹秦朝“以区区关中灭六强国”,而唐朝同样定都于关中,版图广阔,“竭万方之财,上奉京师”,国势却日益衰落。

他分析说,“商鞅佐秦,以为地利不尽”,扩大每亩的面积,以此增加农夫耕种数量;

招纳秦国以外的人前来耕种,“优其田宅,复及子孙”;

“非农与战不得入官。

大率百人以五十人为农,五十人习战,故兵强国富。

”“其后仕宦途多,末业日滋。

今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

又秦汉郑渠(郑国渠)溉田四万顷,白渠溉田四千五百顷,永徽(唐高宗年号,650~655年)中,两渠灌浸不过万顷,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年)初减至六千亩。

亩朘(削减)一斛,岁少四五百万斛。

地利耗,人力散,欲求强富,不可得也。

——据《新唐书》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代关中社会经济状况与秦相比有何变化。

(1)水利工程衰败;

农业收获量减少;

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工商业等活动,农业劳动力剧减。

(每点1分,共4分)

材料二据史载,明清时期,在我国南方各地农村土地租赁中出现了永佃的现象,如浙江临海县,“地方乡例,租人田种,原有佃价与田主的,佃户无钱,把佃田转佃别人,不拘年月,原许原佃赎回耕种的,若田主把田卖与别人,仍旧是旧佃户耕种还租,叫做卖田不卖佃。

”永佃契中一般都有“其田租如不欠租,听其永远耕作”“自安之后,务要用力耕作,不得抛荒丘角,亦不得欠少租粒,听佃永远耕种,黄家(指业主)不得另召”等内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永佃制的主要内容。

(3分)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永佃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6分)

(2)主要内容:

在完整缴纳佃租后,佃户可拥有永久的佃种权(1分);

佃权可以转让,也可以随时收回(1分);

即使田主变换,租佃权仍归原佃户所有(1分)。

影响:

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松弛了人身依附关系,佃户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佃户耕种自主性增强,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

(6分,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酌情给分)

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我国(早期)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

春秋时筑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

第一。

大小诸侯国国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封建社会的城市商业是在这些旧城的基础上发展繁荣起来的。

——引自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成》

材料二

南京(今河南商丘附近)去汴河五里,河坝(畔),谓之河市,五代国(国即北宋)初,官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

其盛非宋州可比。

——引自(北宋)王巩《闻见近录》

材料三:

 

图1 西汉工商业城市分布图  

图2 唐朝工商业城市分布图 

材料四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

扬州等城市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

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材料五唐朝王建有诗曰: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夜看扬州市》)唐代李绅有诗曰:

“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宿扬州》)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和材料二,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城市(集镇)形成原因。

(1)政治、军事的需要;

商业发展的结果;

交通要道人口聚集的结果。

(每点1分,共3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我国古代工商业城市分布区域发生的变化。

(2)由主要在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南方、向沿海和运河地区发展。

(3)唐朝后期,扬州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

结合材料四、五,概括指出扬州繁华的表现。

(5分)

(3)表现:

成为商业大都会;

手工业发达;

外商云集;

水运发达;

夜市繁华。

(每点1分,共5分)

29.(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1)实行仁政;

无为而治;

强调法治。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

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

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

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以教化为大务”;

“正法度之宜”。

——《汉书·

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

(2)强调“大一统”;

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材料三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

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

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5分)

(3)多元性(兼收并蓄)。

唐朝实行开放政策;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等。

(每点1分,共4分)

海南省儋州市第一中学高三年级2014届第一学期第一次统测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C

D

B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A

26.(12分)

(1)主要差别:

27.(13分)

(1)水利工程衰败;

28.(12分)

29.(1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