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王国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43360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83.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沙王国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金沙王国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金沙王国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金沙王国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金沙王国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金沙王国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金沙王国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金沙王国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金沙王国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金沙王国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金沙王国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金沙王国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金沙王国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金沙王国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金沙王国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金沙王国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金沙王国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金沙王国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金沙王国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金沙王国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沙王国文档格式.docx

《金沙王国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沙王国文档格式.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金沙王国文档格式.docx

建筑投资达3.9亿元(不含土地费用)。

园林区以生态保护为主,强调对遗址的保护,选择了大量长绿植物,如桢楠、银杏、水杉等。

为了不破坏下面的地层,这些树木全部栽种在深达2米的垫土之上。

沿着我们左边的这条小路设置有“玉石之路”。

我们远古的先民就是在一片荆棘中从遥远的高山上采选、运输出一块块玉石,为我们留下了一件件精美的作品。

今天我们走在这条玉石之路,不知你能不能感受到古人玉石之路上的艰辛。

在我们的右边竖立着古老沧桑的“乌木林”。

成都平原在李冰修凿都江堰之前,水患较为严重,河流经常改道,上游发洪水时常将各种树木冲埋于古河道中,经过3000年—12000年后都不腐烂,由于这种树木从表面到树芯都是乌黑色,四川人称之为乌木,乌木的树种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由于乌木致密、有机质已分解完毕,不变形,不生虫,所以较为珍贵,俗话说“家有黄金万两,不如乌木一方”。

金沙遗址和成都平原附近都发现有大量的乌木,这些都是活的“化石”,充分说明远古时代的成都平原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我们面前的这座雕塑,它源于金沙遗址中出土的一件黄金饰品“太阳神鸟”金饰。

其原件外径仅12.5厘米,厚度0.02厘米,这件雕塑作品在原物的基础上放大了近30倍。

由于其造型寓意深远,构图严谨,线条流畅,极富韵律,充满强烈的动感,是中国商周时期黄金工艺辉煌成就的典型代表。

太阳神鸟图案所表达的追求光明、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的精神寓意,也彰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强烈责任心和神圣使命感。

2005年8月16日被选定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

2005年10月17日,太阳神鸟蜀绣制品又搭载神舟六号飞船在太空中遨游后返回地球。

2005年12月18日,这个永久性的纪念性雕塑作品在金沙遗址博物馆内揭幕。

(遗迹馆外)

在我们眼前的这座建筑是金沙遗址的遗迹馆。

这座近圆形的斜坡式全钢结构建筑,总面积约7588平方米,高度19米,跨度63米;

是金沙遗址大型祭祀活动场所的发掘地点,保存有中国目前最为完整的大型祭祀遗迹场所;

同时,这里的考古发掘还在继续进行。

大家在这里一方面可现场感受3000年前古蜀国宏大的祭祀场面,另一方面还可以在这里近距离实地观看考古发掘的过程,亲身体验考古工作的科学性与严谨性,还可亲眼目睹一件件珍贵文物的出土。

(遗迹馆内)

2001年2月8日,金沙王国尘封已久的大门在这里被悄然地打开。

从现有的现象分析,这里是古蜀王国一处专用的滨河祭祀场所,它沿着古河道的南岸分布,面积约10000平方米。

古蜀人最初很可能是在河岸上进行祭祀,仪式结束后将祭品埋在河滩上,用土进行敷盖。

下次祭祀仪式后又将祭品掩埋,层层垒叠,从商代晚期直至春秋早期,经历了长约500年的漫长岁月。

祭祀区的发掘从2001年初就开始了,目前已经出土的金、铜、玉、石、漆木器、陶器等文物的数量已达6000余件,还有大量珍贵的象牙、数以千计的野猪獠牙、鹿角等。

由于祭祀区的堆积情况极为复杂,出土的文物极其珍贵,很多文物还需即时进行保护,因此考古发掘的进度非常缓慢,发掘的面积和深度都还很有限。

我们大量的探方目前只到西周晚期的地层,离生土还有近3米深。

在考古工作中,有较几个专业术语:

一是“探方”,这是考古中最常使用的方法。

我们现在看到地一个个小方格就是“探方”。

通俗地讲,探方就是在平地上竖直向下挖一个正方形的土坑,但这个土坑不是随意乱挖的,先挖哪里,再挖哪里,要根据地层单位间的早晚关系来确定。

有时根据具体情况或发掘的目的,可挖10米×

10米的探方或2米×

10米的探沟等多种形式。

探方主要有三个作用:

(1)控制地层:

在一个范围内,每一点的地层并不完全相同,如果范围大了,对于地层的变化就不容易控制,在一个探方内,因面积较小,相对来说,控制地层要容易一些;

(2)建立座标:

就是每一个遗迹现象或出土文物在探方中都有一个确切的位置,都有一个座标;

(3)方便记录。

在考古发掘中,探方是记录或资料整理的一个基本单位。

二是“隔梁”,探方与探方之间的土梁就称为隔梁,隔梁的主要作用是观察地层的变化。

在隔梁壁的剖面上,有用手铲划的很多条线,这些线是用来区分地层单位的。

划地层单位关系的线是做考古记录的重要步骤。

当两个相邻探方内的地层单位全部发掘完后,会对隔梁进行考古发掘。

互为相邻的四个探方间的隔梁都发掘完后,最后中间就会剩下一个四方形的土墩,它的作用是统领四个探方的层位关系,所以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因此被称为“关键柱”。

它也是考古工地中最后一个被发掘的东西。

三是“地层”,地层是考古发掘的的依据。

由于土质土色的不同而呈现出上下堆积的差异,这种差异是有早晚区别的。

即早期的堆积在下,晚期的堆积在上。

每一个时期的堆积土质土色都不同,出土文物也不相同。

遗址中未有人类活动前天然堆积的土层叫“生土”。

当人类居住或进行其它长期活动时,会在地表大面积形成新的土层,其中夹杂人们有意抛弃的垃圾和无意失落的物品,叫“熟土”。

熟土层的形成是不断进行的过程,在堆积成分大体不变的情况下,呈现基本一致的色和质。

但当遗址中人的活动或自然环境有所变化而使堆积成分也有显著改变时,新形成的熟土层和旧的熟土层在色、质等方面会产生差别,这样就出现了考古工作中可以辨别的不同熟土层。

考古上把生土层、各熟土层统称为“地层”。

遗迹和遗迹堆积的形成是和一定的地层堆积层面相联系的。

层位与层位关系是地层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地层学的根本问题就是划分层位、确定层位关系。

因此,现在又称地层学为层位学。

地层学确定年代的方法是依靠层位关系卡年代。

而层位是堆积单位在堆积先后次序体系中的位置,因此,堆积单位的划分得粗与细,直接影响所卡年代的精度。

所以堆积单位划分越细越好。

田野考古学就是要凭借带有时空坐标的实物资料构建起“历史的骨架”,供人们去复原历史,或复原历史的某一部分。

(以上内容可随机调整,视观众兴趣可长可短。

重点是要对考古的基本方法有所交待)

在我们祭祀活动场所的发掘中,目前已经发现了60多处与祭祀有关的遗存。

从遗存情况与埋藏物品分析,这里的祭祀活动大体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甚至同一个阶段里使用的祭祀用品还有较大的差别。

第一阶段的祭祀用品以象牙、石器为主,还有一些陶器、漆木器和极少量的玉器,时代约当殷墟二、三期(大约公元前1200前后)。

第二阶段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使用金器、铜器、玉器作为祭品,第一阶段使用的象牙仍大量使用,但石器和漆木器则很少使用,时代约当殷墟三、四期之际至西周中期(大约公元前1100年--前850年)。

第三阶段的特点是大量使用野猪獠牙、鹿角、美石和陶器,前一阶段大量使用的铜器、玉器、象牙的数量骤减,时代约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大约公元前850—前650年)。

在那里发现的11号遗存(指示位置),是第一阶段中用象牙和漆木器作为祭品的遗存。

该坑掩埋于沙层之中,祭品可分为上、中、下三层。

在坑底首先放置较多的柱状象牙段和一件玉器,中层放置象臼齿、木胎虎头漆器和少量柱状象牙段,上层则放置10余根完整的象牙和一件镶嵌玉片的漆器,最长的一根象牙长达1.85米,是到目前金沙遗址发现的最大的象牙。

在第一阶段最盛行的祭品还有石璧、石饼形器和石璋。

位居最前面的就是一件制作规整,直径达85厘米的特大石璧(一会儿大家可以在陈列馆里看到);

石饼形器大多数用页岩打制而成,器体较薄,外缘制作较为规整;

石璋一般只有器身部分,而无柄部,但刃部磨制较好,石璋多放置在石璧旁边。

出土石璋的刃部均磨制较好,柄部还细刻有阴线纹,有的石璋上的阴线中还涂有朱砂。

这批石器是作什么用的呢,我们认为是与祭祀活动有关。

因为在这里我们没有发现任何与加工石器有关的加工工具、废料和作坊的残留痕迹,排除了石器加工作坊的可能;

如果是半成品的堆放场所,也不可能堆积成这种形状。

同时,这些石器均西北高东南低倾斜放置,层层叠压,形成扇形、环状的布局结构,这种倾斜的方向和金沙遗址的墓葬方向完全一致。

我们都知道,墓葬的方向是古代民族丧葬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有特别的意义。

众多石璧的倾斜方向与墓葬方向完全一致,也不会是一种偶然的巧合。

传说中古蜀人的祖先来自于西北的岷山之中,这样的摆放方向是否表现了古蜀人对祖先的一种缅怀呢?

在第一阶段,还发现了一处用石璧和石雕像为祭品的埋藏坑。

(指示位置)。

在整个祭祀区里,已发掘出土的石器近1000件,品种主要有璋、璧、钺、斧、锛、凿、跪坐人像、虎、蛇、龟等,这些器物大都已不具有实用性。

出土时石虎张开的大嘴正对着石跪坐人像的胸部,旁边还摆放着一件石蛇和一些石璧。

这应该是一种特殊的祭祀行为。

在第二阶段,发现较多用金器、铜器、玉器为祭品的祭祀遗存。

祭品的数量差异也较大,有用几件的,也有用数百件的。

这些物品基本没有使用的痕迹,等级较高,制作也很精细。

从其基本功用和性质来看,宗教色彩极为浓厚。

它们既是当时统治阶层财富、身份、地位的实物载体,也是巫师沟通神灵,祭祀天地、山川、祖先的媒介与法物,透过这些物品可以了解到金沙人的精神世界。

目前祭祀区内已出土了200多件金器,主要有“太阳神鸟”金饰、金王冠带、金人面具、金蛙形器等,工艺精湛,艺术表现力极强。

2001年2月25日,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太阳神鸟”金饰就出土在这里(指示出土位置)。

祭祀区内出土器物最多的是玉器,总量已达到2000多件(指示位置),种类丰富,制作精细。

玉器表面大多呈现出缤纷艳丽的色泽,与过去其他地区发现的玉器有很大的区别。

用象牙和玉器一起埋葬在这一阶段也较为流行,以10号祭祀遗存(指L10出土地点)最典型。

该遗存面积仅1.5平方米左右,祭品分为两层,下层以玉器为主,上层则全部为象牙,共平放了7根。

在这个遗存中出土的一件玉璋上雕刻有四组对称的肩扛象牙的跪坐人像,这件玉璋的出土对于研究古蜀人是如何用象牙进行祭祀活动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也为破解金沙遗址、三星堆遗址为什么有如此众多的象牙找到了可靠的依据。

在这里发现的一号坑(指象牙坑位置)是目前金沙遗址祭祀区发现的形状最规整,也是埋藏文物最集中的祭祀遗存。

虽然由于机械施工破坏,原坑的形制已不清楚,但从残存的坑部情况看,坑内的器物分层叠放。

其上层全部堆积象牙,从断面观察,象牙多达8层,最长的象牙近1.6米。

摆放极有规律,场面非常壮观。

在这个坑的下层还埋葬着玉器和铜器等,由于还没有发掘至底部,玉器、铜器的数量还是未知数。

大家不禁要问,祭祀中用这么多的象牙,这些大象来自哪里?

成都平原有野生大象吗?

当年三星堆出土81根象牙的时候,考古工作者对象牙的来源作出了种种猜测。

那时候,专家们似乎倾向于大象外来说,人们认为,这些象牙也许来自云南或者印度。

当人们面对金沙如此众多的象牙时,这些大象的来源再次困扰着考古学家。

与三星堆不同的是,这次,大象本地说占据了上风。

而现在成都地区乃至四川境内根本没有野生大象,如果这种观点成立,那么是否预示着3000多年前的成都平原的气候与现在有较大的区别。

经科学研究,距今3000年前后是全球的温暖期,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出2--3度,从文献记载看,在当时的长江流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都有大象的存在。

在甲骨文卜辞中有商王猎取野生大象的记载,中原地区还曾用象兵作战。

考古人员在这里的古河道里清理出了一些珍贵的乌木(指示位置),还在那边发现了体量巨大的古树根遗迹。

此外在这里还发现了一些象的臼齿,麂骨,犀牛、猪獾、黑熊、牛、马等动物的牙齿以及两个较为完整的大象的下颌骨等,这些情况都反映出金沙时期的成都平原可能到处是茂密、高大的森林,成群的动物生活其间。

可以推测这样的生存环境应适合野生大象的生存。

因此金沙遗址发现的这些象牙,很有可能就是本地所产。

目前对象牙的保护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首先是由于考古发掘出土的象牙十分有限,保护研究很不深入,此前,可以说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保护象牙成功的先例,其次是象牙的结构和树木的树轮相似,分层组成,一旦表层的象牙质受到破坏,很快就会风化成为粉末,再也无法固定,更无法保护。

金沙遗址发现象牙后,文物保护专家积极寻找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目前主要采用了就地回填处理和有机硅封存两种办法来对象牙进行保护。

在这里还出土了大量铜器,虽然大部分为小型器物,但种类和造型与三星堆出土的一些铜器非常相似,一些大型器物附件的出土,预示着这里可能还有大型青铜器存在。

在第三阶段,主要以大量的野猪獠牙、鹿角、麂角和陶器作为祭品,象牙、玉器、美石数量骤减。

在我们面前的这一处面积约300平方米的特殊堆积(獠牙堆积点),埋藏有大量的野猪獠牙、鹿角、麂角、完整的陶器和少量象牙、玉器、美石。

经过统计,野猪獠牙数量达数千枚,并且都是野猪的下犬齿;

在这里没有发现野猪、鹿、象及其它动物其它部位的骨头。

玉器、象牙又是十分珍贵的东西,不可能作为生活垃圾随意扔弃。

因此,可以肯定这处堆积不是生活垃圾的堆积场所。

根据民族学及其它相应的考古学材料进行综合研究,认为它应是与宗教祭祀活动密切相关的遗迹。

这类现象过去在国内其他遗址内从未发现过,非常特殊。

在这一阶段,还流行用龟甲占卜,以测吉凶。

卜甲事巫师占卜的工具,大量的卜甲的发现,证明了金沙时期巫术活动的盛行。

还有使用大量陶器作为祭品的现象。

例如28号遗迹,面积约13平方米。

祭品主要是尖底杯和尖底罐,数量达100件之多。

把这些种类很少,数量众多的尖底杯和尖底罐放置在一起,应是有意为之。

如果是生活废弃物,各种各样的陶器都应该有。

虽然陶器在出土时已很破碎,但可以看得出来,当初在埋藏这些陶器时基本上都是完整的。

我们推测28号遗迹也当与宗教礼仪活动有关。

这里有一个大树根遗迹,它的面积达100平方米。

这一个巨大的树根,可以让我们直接感受到金沙时期古树参天的环境状况。

金沙祭祀活动区宏大的场面真实体现了古蜀王国雄厚的实力,繁多的祭品承载着先民们丰富的精神世界,精美的文物凝聚着古代工匠们非凡的创造力。

大家可以从现场的情况看到,在我们眼前这片厚厚的土层中还埋藏着大量的文物,可以说目前出土的器物只是这个地方的“冰山一角”。

在地层之中应该还蕴藏着关于古蜀王国祭祀活动的更多信息。

相信随着这些泥土一层一层的揭露,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与震憾。

金沙遗址祭祀场所的发掘工作将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下去,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常常到我们博物馆来,和我们一起见证与目睹古蜀王国一个个秘密的揭晓。

(考古后期整理工作区)

刚才大家在参观过程中,已看到我们的考古工作人员田野工作的情形,现在请随我来看看考古后期整理工作的情况。

刚刚看到的那些器物在现场经过测绘、照相、登记、装袋等一系列工作后,就会送到这里来进行清洗,筛选、拼接、修复、绘图、拓片、整理、分析、研究编写报告等一系列后期工作。

每一个过程都需要极其的细致与极大的耐心。

技术人员常常要在一大堆器物的碎片中,寻找探索,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他们就像福尔摩斯一样,把各种不同形状的碎片根据它们的形状、颜色、质地来进行拼接,最大可能的恢复它们的原貌。

在器物最大可能的修理复原后,就要分门别类地进行绘图工作、有纹饰、图案的器物还要做拓片工作,考古工作者会详细精确地描绘与记录下每件遗物的细部特征,最后根据这些特征编写出科学的考古发掘报告。

(走出遗迹馆)

在我们的对面就是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陈列馆。

陈列馆是一座斜坡式的方形全钢结构建筑,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

它与遗迹馆的外形一方一圆,一起构成博物馆内的两个主体建筑。

各具特色,相得益彰。

它们均采用斜坡的方式,喻示着金沙遗址从大地上冉冉升起。

其顶上的方格就像考古发掘中的一个个探方,显示着金沙遗址的大量遗迹尚未发掘,神秘的宝藏还未彻底探明。

两座建筑就象两片叶子飘落在摸底河两岸的大地上,建筑在这里与地界充分的交融,在交界处模糊了彼此,让我们不要去惊扰这片神圣的土地和那些沉睡了千年的精灵,而那些已经被破译的远古信息却在清晰地再现与表达。

我们面前这条静静流淌的河流被称为摸底河,她由西向东把金沙遗址分成了南北两个部分。

几千年来她默默无闻的陪伴着金沙遗址,但是它到底源于何时,却不得而知了。

而“金沙”这个美丽的名字,启用于何时,我们也不得而知。

在金沙遗址范围内发掘的一座五代后蜀时期墓葬出土的墓碑上,将此处称为“金沙乡”,隶属当时的犀浦县,说明至少在五代时期“金沙”这一名称就已存在了,并一直沿用到现在。

金沙遗址的命名则是在2001年。

早在1995年~2000年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在该遗址范围内的黄忠小区、三合花园、金都花园等地点进行过考古勘探与发掘,发现有商周时期的大型房址、窑址、灰坑、墓葬等遗存,其文化特征主要是以陶尖底盏、尖底杯、圈足罐、高领罐、簋形器等为代表,其性质为成都平原先秦文化序列中的“十二桥文化”,时代约当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当时的发现主要集中于黄忠村区域,因此将遗址定名为“黄忠村遗址”。

(考古学遗址的定名常以发现地的小地名来命名)2001年2月初,一建筑公司在“三合花园”以南隔摸底河相望约800米处的成都青羊区苏坡乡金沙村一组(现在遗迹馆的位置)开挖小区下水管道,施工中发现了大量象牙、金器、铜器、玉器、石器等珍贵文物,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立即组织人力,对这一区域进行了大面积的勘探与发掘工作。

并开始把金沙村的遗存与黄忠村遗址联系起来,认识到它们应是同一大型遗址的不同组成部分,考虑到发现大量珍贵文物的金沙村地点特别引人关注,就把包括黄忠村在内的遗址命名为“金沙遗址”。

(过摸底河后)

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陈列馆展览面积约6000平方米。

分为五个展厅,主要以金沙遗址所发掘的重要遗迹和遗物为主要内容,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以科学、通俗、生动、活泼的方式,从古蜀金沙王国的生态环境、建筑形态、生产生活、丧葬习俗、宗教祭祀等方面,全面展示金沙文明的辉煌与灿烂。

我们接下来的参观将从二楼走下一楼,再从一楼走到地下一层。

在地下一层里,不仅有我们的最后一个展厅《金沙之谜》,还有我们的4D影院,每隔20分钟(暂定)会放映精彩的四维特效影片《金沙传奇》(暂名),那里还有许多参与互动项目,它们将会诱发你的思古之情,让你重温古蜀文化的传统智慧,而各项有趣的游戏更会为你增添一份快乐与惊喜。

在地下一层中还设有书吧、礼品商店、咖啡厅、快餐店等休闲设施。

有兴趣和时间的朋友,在我们的发现金沙之旅结束后,可以到这些地方去看看、坐坐。

第一厅 

《远古家园》

(介绍半景画)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故国家园远古时期的某一时刻:

 

碧野蓝天,万物萌发,薄雾淡烟,白云飘浮。

茂密的森林由近至远,直达天边;

重叠的建筑自大而小,横陈眼前。

伴随着林间禽鸟的高唱,摸底河清波潋滟,流水淙淙,自然天籁之中,还夹杂着几声驯畜家禽的鸣叫。

纵目天际,大气涌动。

放眼春野,生机盎然。

近处农田中,有人精耕细作,远方森林里,有人狩猎捕获,河中的独木舟上,有人放鱼鹰捕鱼,村寨院落边,有人进行手工制作,还有小孩在玩耍嬉戏,稚情欢歌……

当朝霞出来,西北远处的雪山在灿烂的阳光下开始散发出神圣的光辉。

传说中古蜀族的祖先蚕丛、柏灌就是从这西北的高山中一步步走进了成都平原。

而后来鱼凫王田于湔山时仙去,杜宇王最后归于西山。

蜀族的兴起与山有着特殊的关系,因此西北的高山对于蜀人有着特殊的意义。

她是古蜀人心里的神(圣)山,是古蜀文明的发祥地,也是古蜀先民的福地。

她开创了古蜀王朝流淌不息的文脉,护佑着古蜀人在这一片沃土上繁衍生息。

这是一首田园的牧歌,一派祥和的气氛,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存相亲的美好画景。

其实这是一幅虚构的场景,但却来源于众多考古学材料的学术支撑。

金沙遗址及同时期其他遗存中出土的大量建筑遗迹与丰富器物,还有众多的动物植物标本等,都为我们复原这一场景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大量考古学资料证明,金沙时代成都地区的生态环境,曾是一个自然森林密布、野生动物繁多的天地。

遗址中,出土了数以吨计的象牙,还有大量野猪犬齿、鹿角、麂骨、犀牛骨、马牙等,并埋藏有大量乌木。

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的人类遗存现象(脚下的陶器套箱),这一切,都向人们昭示出,数千年前成都平原气候温暖湿润,河渠纵横,植物繁盛,动物成群。

在这舒适宜人的环境中,金沙先民繁衍生息,辛勤劳作,从事着农业、狩猎、渔捞、家畜饲养以及手工业等生产活动,世世代代过着平静而充实的生活。

而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也为我们描述出了成都平原的美丽图景:

《汉书•地理志》说:

“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实之饶。

……”

《后汉书•公孙述传》记:

“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实所生,无谷而饱……”

《华阳国志•蜀志》叙:

“其宝,则有璧玉,金、银、珠、碧、铜、铁、铅、锡、赭、垩、锦、绣、罽、牦、犀、象、毡、毦,丹、黃、空青之饶……”。

在周围的这几个展柜里,展出的是金沙遗址及其附近同时期考古遗址中出土的一些动植物标本,有象的臼齿、鹿角、野猪的犬齿、黑熊的臼齿、马骨、狗骨、还有灵芝等。

这一件件珍贵的标本正是金沙时期成都平原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

金沙遗址位于北纬30。

41,,东经104。

,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是非常特别的。

这个纬度线具有神奇的魄力。

在这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