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复习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45545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复习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复习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复习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复习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复习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复习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复习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复习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复习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复习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复习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复习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复习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复习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复习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复习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复习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复习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复习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复习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复习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复习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复习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复习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四、教育发展的历程

(一)古代教育

1、古代教育的不同形态

中国:

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成。

《孟子》:

“设痒、序、学、校以教之”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和“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的发展是我国的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私学的代表则是孔子。

汉武帝以后,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31年(1905年),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古代印度:

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婆罗门教把人分成四种等级:

僧侣祭祀、刹帝利(这两种是统治者)、吠舍种姓、首陀罗种姓。

古代埃及:

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古代希腊、罗马:

希腊——1、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

2、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

罗马——宗教教育和骑士教育。

2、古代教育的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刻板性。

(二)近代教育

近代教育的变化:

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②教育的世俗化;

③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④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三)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征有:

(1)教育的终身化:

60年代以后提出教育贯穿人的一生的终身教育思想。

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

把终身教育等同于成人教育或职业教育是片面的。

(2)教育的全民化:

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3)教育的民主化:

本世纪最大教育思潮。

一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

二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三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五、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孔子:

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言论记录《论语》里。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他重视后天的教育。

创办私学。

学说以“仁”为核心。

(“克己复礼为仁”),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

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

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

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与思维结合;

强调学以致用。

先秦时期墨家(墨翟为代表)和儒家并称显学。

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墨家认为主要有三种途径:

亲知、闻知、说知。

说知是指依靠类推与明故的方法来获得知识。

道家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的专著,它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学记》中的一些观点: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揭示最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主张课内外相结合,臧息相辅。

《学记》提出教学相长的辩证思想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在教学方面,《学记》主张启发式教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开导学生而不要牵着学生;

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灰心;

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

3、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

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

这种问答分三步:

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的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正如苏格拉底自己所说,他虽无知,却能够帮助别人获得知识,好像她的母亲是一个助产婆一样,虽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够帮助新的生命诞生。

又称为“产婆术”或“精神助产术”。

柏拉图对哲学的本体论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认为人的肉体是人的灵魂的的影子,灵魂才是人的本质,灵魂是由理性、意志、情感三部分构成的,理性是灵魂的基础。

理性表现为智慧,意志表现为勇敢,情感表现为欲望。

根据这三种品质的一种在人的德行中占主导地位,他把人分成三种集团或等级:

运用智慧管理国家德哲学家;

凭借勇敢精神保卫国家的军人;

受情绪驱动的劳动者。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代表作《理想国》中。

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注意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著作《政治学》。

夸美纽斯:

强调教育的自然性,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

他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

卢梭的《爱弥儿》宣扬自然主义教育理想。

康德认为“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瑞典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主张(绅士)教育。

4、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1)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他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教育价值理论的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

他提出教育的四个形式阶段: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强调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2)杜威:

《民本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等观点,主张“做中学”。

(3)教育学研究的实证化倾向(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

5、教育学的分化与多学科的出现

教育分支学科大量出现;

教育学科群逐渐形成。

从教育学中第一个分化出来的是教学领域,包括课程理论、学科教学论及相关的教育心理学,第二个领域是教育管理,第三个领域是教育研究,包括研究方法的一般系统化研究和分别研究,如调查、实验、统计等。

农村教育实验的代表人物有:

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

农村职业教育研究的有黄炎培;

幼儿教育研究的代表有陈鹤琴。

6、20世纪中国教育学的演变

(1)中国教育学科的形成的阶段:

了解和引进西方学科;

在国外教育学介绍、研究的基础上开启本国的教育学研究;

国内学者开始撰写教育学科方面的教科书等著作;

在探索理论同时,开展了教育改革型的实验研究

(2)中国教育学科体系的发展:

学习前苏联,批判西方和新中国建立前的教育学思想及实践;

努力建设中国化的社会主义教育学;

对前17年的教育实行全盘否定;

在觉醒中重建教育学科体系;

走向教育学研究的新繁荣

7、如何评价凯洛夫的《教育学》

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主编的当时被认为具有权威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该书系统地总结了苏联的二三十年代的教育经验,基本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把教育学分为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论4个部分。

其主要特点是重视智育在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授予学生以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深刻而确实的普遍知识,”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重视基本能力的培养。

强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教学中心。

但它也有不足:

凯洛夫教育学在国家行政领导与学校的关系上,忽视了学校的自主性;

在学校教师的关系上,忽视了教师的自主性;

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

过于强调了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的统一性,严肃性,忽视了它们的灵活性和不断变革的必要性。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者的权利;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政治经济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制约,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忽视自身的办学规律,更不是说学校要直接为政治经济服务。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教育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人才;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舆论力量。

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产生;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3、人力资本:

指人所拥有地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

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明确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经济学家是舒尔茨,他通过教育资本储存量(即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的分析方法,推算出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是33%。

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而进行的信息搜索等形式。

三、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又是探索真理的认识活动,还是一种社会建制即某种共同的规范和独特的精神气质。

技术:

是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科学原理发展而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

2、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可能影响:

(1)科学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的质量;

(3)科学要渗透到教育活动的所有环节中去,为教育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

3、可能的影响转化为现实的影响:

关键在于科学因素能否进入教育过程。

(1)科学技术以理论形态进入教育领域,影响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教育能力,影响教育内容。

(2)科学技术以物质实体和操作程序的方式进入教育领域,引起教育的物质资料的更新,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

(3)科学技术以方法、手段的形式进入教育,引起教育方法、手段的更新。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科学的发展推动教育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水平;

同时,教育也对科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教育对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与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

2、教育推动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上应用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科学技术的成果。

(三)新科技革命与教育

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对教育提出了巨大挑战,提供了教育迈向一个新阶段的机遇,深刻改变着人们关于教育的旧有观念。

1、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2、教学形式个别化;

3、培养目标个性化更加受到关注;

4、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教育与文化

(一)教育与文化的承传、改造和创新

1、教育与文化的承传:

通过包括教育在内的多种途径承传文化,教育的中心已转移到帮助人们掌握浩瀚文化海洋中最基本的要素,和选取、使用、储存和创造文化的基本手段、基本方法。

由于这些手段和方法越来越复杂和精细,文化的承传就越来越依赖于系统的教育。

2、教育与文化的改造:

表现为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主要通过对教师的选择、对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来实现;

教育对文化的整理——教育本身具有整理文化的需要,教育者具有整理文化的能力。

3、教育对文化的创新:

新的教育思想、学说和方式方法是世界总体文化中创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现代教育为文化的不断更新发展提供大量的具有创造活力的人;

现代教育的许多活动已都与科技发明、文化更新融为一体。

(二)教育与文化的价值取向

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有三个明显的方面需要改变:

在认知上具有重传统与权威的取向,在人事上具有重功名的取向,在道德上具有重“忠孝”的取向。

1、重传统,重权威的价值取向对教育过程和师生关系的影响。

在教育教学中无原则地服从教师的权威,教学中强调教师的过程和作用,忽视学生的过程和作用;

教师倾向于按事先安排好的方案教学,而不习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

教师习惯于向学生提问,而不习惯于不断被学生提问;

思想教育方面习惯于“教导”,而不习惯于平等的和学生交流;

在班级管理上,习惯于发号施令和监督处罚,而不习惯于引导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自我管理。

由于长期处于被动的地位,我国的学生很多具有自信心不足,主动性、独立性、自觉性和进取性不足的弱点,而这些特点是现时代非常需要的品质。

2、重功名的价值取向对中国当代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质量观的影响。

反映在教育价值观上,把能否培养出“当官的”、“出名的”人作为评判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

反映在教育质量观上,把能否培养出少数尖子学生、考取高等院校人数的多少看作是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

这种观念在现代的消极影响是:

片面强调智育而忽视德、体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在智育中片面强调书本知识,忽视学习能力中的创造能力培养,忽视兴趣、情感、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片面强调少数尖子生的培养,而忽视面向全体学生与教育质量的普遍提高。

3、重“忠孝”的价值取向对当代中国学生观的影响。

从价值取向角度看,不论忠还是孝,都表现为一种建立在血缘和等级基础上的服从关系。

它影响对学生的态度,影响着学生观的形成。

在多数教师和家长的眼中,服从、听话、老实一直被看作是好学生的重要标志;

而那些有自己独立见解敢于发表反对意见的学生,往往被视为不好的学生。

(三)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

是社会的一种文化,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

它可以分为校园的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课程活动文化等。

学校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校园文化影响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活动方式,会渗透到每一个学校成员的精神和行为方式中去,形成良好与独特的校园文化对办好一所学校有重要意义。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具有社会实践性。

人是社会的人,人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的。

个性的人只有参与社会实践,才能生存与发展。

2、具有能动性。

人具有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这已经使人超越动物界;

人还有认识和改造自己的能力,人具有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具有规划自己的未来和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的能力。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重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代表:

孟子、格塞尔。

2、外铄论——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重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著名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英国的洛克和美国的华生。

华生的观点:

“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3、在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

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

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发展关键期:

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性在这一方面的潜力。

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

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教育中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互补性也存在于心里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时隐时现,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首先表现在男女性别上的差异,其次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

做好因材施教工作非常重要。

五、个体身心发展水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遗传、成熟、环境和个人实践活动,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

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a、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b、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遗传——是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格塞尔提出了个体发民展的成熟决定论)

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a、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b、环境对个体的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环境:

是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六、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是由承担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这是学校活动中主体的特殊性。

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明确的目的性,有指定的教育内容的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

学校弥漫着科学文化和道德规范的气息。

这些构成了学校教育环境的特殊性。

使学校在影响人的发展上具有独特的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把握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最近发展区——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研究揭示:

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主导和促进作用,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独立解决的智力任务,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解决这些任务”。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3、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七、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1、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

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护。

教育有责任不断提高人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个体尊严。

教育不仅要教给人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教会人们驾驭知识和技能、怀疑知识和技能。

应该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是为人所用的,而不应该由知识反过来奴役人。

2、教育对人潜能的发掘:

潜能是人足以区别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人培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充分认识学生潜能存在的事实及价值,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3、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

人的力量既有身体的力量更有精神的力量,精神力量的发展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

教师不仅需要分别培养人的身体之力和精神之力,而且要力图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和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4、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

发展人的个性是教育的理想。

我国教育重视共同性有余,而重视差别不足。

八、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1、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2-15岁属少年期,又称“危机期”或“心理断乳期”。

总的来说,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

给少年独立的要求已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

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初中生自我认识能力的起始阶段。

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身心状态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到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

2、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

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学生学会对今后人生道路做出正确选择的重要条件。

为此,要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

这是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特殊的任务。

从认识方面看,高中生可能出像两类极端问题,一类是过分的欣赏自我和苛求社会;

另一类是心理失衡,在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