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45829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历史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历史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历史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历史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历史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历史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历史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历史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历史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历史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历史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历史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历史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历史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历史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其他三项材料不能直接体现,排除B、C、D项。

4.2016年9月23日,奥巴马以损害美国国家安全利益为由,否决了国会通过的允许“9·

11”恐袭事件幸存者和遇难者亲属起诉沙特政府的法案。

按照宪法,国会仍能以三分之二多数表决结果推翻总统的否决,强行让法案成为法律。

这体现了

A.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B.民众利益高于一切

C.国会处于权力中心

D.总统权力至高无上

【解析】根据美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但国会复议时若以三分之二多数再次通过,即为有效,这种规定体现的是总统与国会之间的互相制衡,即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故答案为A项。

材料没有反映民众的利益,排除B项;

总统与国会互相制衡,不能反映国会处于权力中心,以及总统权力至高无上,排除C、D项。

5.1940年11月1日,将介石约见英国驻华大使卡尔及美国驻华大使詹森,面交《中美英三国合作方案》。

其原则部分认定中国之独立自由为远东的和平基础,提出英美与日本,或英美两国中任何一国与日本开战,中国陆军全部参战;

英、美派造军事与经济、交通代表团来华,组织远东合作机构。

这反映出

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经建立;

②中国希望联合英美抗日;

③美英与日本的矛盾日益加深;

④国民政府仍在坚持抗日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解析】根据“提出英美与日本,或英美两国中任何一国与日本开战,中国陆军全部参战”可知,中国希望联合英美抗日,国民政府仍在坚持抗日,②④正确;

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①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国希望联合英美抗日的问题,无法体现美英与日本的矛盾日益加深,排除③;

故选C。

6.1933年4月1日,蒋介石批准成立鄂豫皖赣四省农民银行。

最初其主要经背业务集中于农业信贷与农村救济。

1933年底,四省农民银行开始更多地担负起军事经费经调拨等工作。

这变化主要反映了

A.世界性经济危机扩散

B.国民经济建设深入开展

C.工农革命根据地壮大

D.日本侵华范围不断扩大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四省农民银行的主要业务由农业信贷与农村救济,转为更多地担负起军事经费经调拨等工作来看,其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工农革命根据地不断壮大,鄂豫皖赣四省承担的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围剿”任务加重,故答案为C项。

材料中的变化与世界性经济危机无关,排除A项;

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即这种变化的原因,排除;

鄂豫皖赣四省在1933年还没有遭到日本侵略,排除D项。

7.“自由党人、社会主义者、商人、将军、贵族都策划着推翻它。

然而,四天之内把这个政权摧毁的彼得格勒骚动,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由有组织的反对派促成的。

极度的饥荒把要求面包的长列队伍变为反政府的示威游行。

“这里的“彼得格勒骚动”

A.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通过和平方式批毁专制政权

C.推翻了罗曼诺大王朝的统治

D.表明临时政府失去民众支持

【解析】从材料“自由党人、社会主义者、商人、将军、贵族都策划着推翻它”“极度的饥荒把要求面包的长列队伍变为反政府的示威游行”中可以分析出,这里的“彼得格勒骚动”是指俄国二月革命;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故C项正确;

A项是指十月革命,排除;

二月革命是暴力革命,故B项错误;

D项是二月革命后的社会形势,排除。

8.“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十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文化,它反映出

A.耕作制度和水利灌溉发展

B.生产工具和技术进步

C.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

D.农时变化,指导农事活动

【答案】D

9.据《宋会要辑稿》载,北宋中期全国年上供丝绸总计355万匹,东南和四川共计257万多匹,占全国2/3,其中仅江浙一隅就达125万多匹,占全国1/3以上,丝绵则超过2/3,而北方各地仪占1/4。

据此可知,北宋中期

A.北方经济逐渐走向没落

B.南北方经济水平逐渐趋于一致

C.经济发展促进丝织业重心转移

D.南方的文化影响力上升

【解析】从材料中的“东南和四川共计257万多匹,占全国2/3,其中仅江浙一隅就达125万多匹,占全国1/3以上,丝绵则超过2/3”来看,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丝织业重心转移到江南一带。

故答案为C项。

材料反映的只是丝织业领域的变化,不能得出北方经济走向没落和南北方经济水平逐渐趋于一致的结论,排除A、B项;

材料中的现象与文化影响力上升无关,排除D项。

10.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中认为以田赋为主的传统财税制度存在“积累莫返之害“的弊端;

当代学者秦晖进一步提示古代每次“并税式改革”最后都陷入“税轻费生一并税除费-杂派涨生-税轻费重-并税除费-杂派又起”的循环。

对此历史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税制改革决定了历代封建王朝兴袁存亡

B.田赋始终是古代朝廷最主要的财税来源

C.“税外杂派”多出自地方官吏贪腐行为

D.小农经济支撑“大国财政”的必然结果

【解析】根据材料“税轻费生—并税除费—杂派滋生—税轻费重—并税除费—杂派又起”可知是财税制度改革后出现的结果,小农经济社会农民不仅承担田赋,还要承担徭役和各种地方摊派,各种费的产生成为必然,故D项正确。

税制改革成功与否对政治统治产生一定影响,但不能决定了历代封建王朝兴衰存亡,故A项错误。

改革后出现费用高于税收情况,由此推知田赋不是一直占最主要的地位,故B项错误。

政府改革认可杂派,杂派不一定是官员个人行为,故C项错误。

11.康熙年间,清政府设立江、浙、闽、粤四处海关,关署分别设在上海、宁波、厦门和广州。

其中,以上海和广州发展最为迅速。

嘉道年间每年进出上海港的南北海船约在400艘左右,上海成为南北洋贸易的重要枢纽。

这表明上海的发展得益于

A.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位置

B.清政府鼓励对外贸易

C.鸦片战争之后的五口通商

D.清初海禁政策的放宽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上海设立海关进行对外贸易以及上海发展迅速“成为南北洋贸易的重要枢纽”来看,上海的发展应当是得益于清初海禁政策的放宽。

故答案为D项。

材料不是反映上海的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A项;

材料没有反映清政府为鼓励对外贸易采取措施,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前清朝的对外贸易,从时间信息可以排除C项。

12.唐晋在《大国崛起》中说:

“过度依赖外界的经济和各行其是的地方政权使荷兰受制于人,这是荷兰走向衰败的原因。

"

以下有关简兰走向衰败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A.英国崛起挤占了荷兰海外市场

B.荷兰缺乏自由宽松政策支持

C.经济基础脆弱与中央集权缺失

D.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影响小

【解析】“过度依赖外界的经济和各行其是的地方政权使荷兰受制于人,这是荷兰走向衰败的原因。

”说明荷兰失败的原因是经济基础薄弱以及中央集权力量缺失,C正确;

英国并没有挤占荷兰的海外市场,A错误;

自由宽松属于荷兰经济政策,B错误;

D中价格革命是新航路开辟之后影响。

13.有人这样描述1851年的世界博览会:

“展览厅一进门,迎面一块巨大的重24吨的整体煤块,象征着工业的巨大力量,庞大的气锤、运行的机车……”该博览会

A.主要的科技发明集中在美国

B.标志着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C.是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

D.体现了工业革命的伟大成果

【解析】材料中的“煤块”“气锤”和“机车”分别代表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蒸汽机和蒸汽机车,因此该博览会体现了工业革命的伟大成果,故答案为D项。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科技发明集中在英国,排除A项;

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不是该博览会标志着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排除B项;

C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未能做到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排除C项。

14.阅读下列表格,导致表格数据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数据时间

1896年

1906年

1926年

1958年

企业职工数

%

从1到10

98.3

62.7

93.3

58.9

96.1

39.2

95.4

20.0

从11到50

1.32

11.7

1.34

11.5

3.0

15.6

3.6

28.8

从51到100

0.18

5.1

0.19

5.17

0.8

7.4

0.5

从101到500

0.02

11.2

12.68

0.03

17.5

21.4

500以上

--

9.3

19.3

29.8

(注:

甲=占企业总数的百分比;

乙=占职工总数的百分比。

以上摘自曼德尔《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A.自由资本主义结束

B.企业规模的扩大化

C.经济危机日益严重

D.世界市场不断收缩

【解析】从材料中的数据来看,职工人数较少的企业越来越少,而职工人数较多的企业越来越多,反映出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但并非自由资本主义就彻底结束,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危机,排除C项;

材料没有反映世界市场的变化,排除D项。

15.1949年5月,《和平日报》报道兰州时说:

“工业界危机严重,已临破产边缘……若干工厂实际增资维持残余寿命,各货仍维续下跌,产品销售不足成本的5/10。

”与此密切相关的是

A.政治腐败导致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B.日本掠夺造成残酷的经济损失

C.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

阴谋

D.人民解放军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解析】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不断增加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导致通货急剧膨胀,造成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

联系所学可知,是国民政府的政治腐败导致民族工业陷入绝境,故答案为A项。

B项属于抗战时期,排除;

C项属于全面内战爆发前,排除;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排除D项。

16.以下是史料记载,1840-1886年中国茶叶出口总量变化表,据此表明

年份

1840

1843

1860

1870

1886

万吨

1.0

5.5

10.0

13.4

A.随中西文明交流,中国饮茶之风在西方盛行

B.中国传统产业在世界占有优势

C.中国农产品商品化,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中国茶产业发展兴盛

【解析】从表格数据来看,1840至1886年中国茶叶出口量猛增,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农副产品日益商品化以及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答案为C项。

其他三项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排除A、B、D项。

17.1923年10月10日,冠生园公司在《工商新闻》国庆增刊上刊登告白:

“足以爱国而欲救国者,莫不由工商着手……爱国者,必纪念此国庆日,受购国货者,是真爱国。

本园各种牛肉果子食品,是完全国货,故爱国者诸君,皆热心提倡而购食之。

”从材料中不能解读出的信息是

A.表现了民族资本家的实业救国情怀

B.借国庆宣传国货,具有商业广告意识

C.该告白将购买国货与爱国联系在一起

D.表达了该公司恭贺国庆赞成民主共和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商家借庆祝国庆节提倡购买国货,没有涉及赞成民主共和,故答案为D项。

材料中的“足以爱国而欲救国者,莫不由工商着手”,表现了民族资本家的实业救国情怀;

材料中的“爱国者,必纪念此国庆日,受购国货者,是真爱国”,表明该商家借国庆宣传国货,具有商业广告意识;

从材料中的“本园各种牛肉果子食品,是完全国货,故爱国者诸君,皆热心提倡而购食之”,可以分析出该告白将购买国货与爱国联系在一起。

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相符,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18.下图为我国在“一五计划”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图(单位:

%)。

其中轻工业、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约为1:

9。

“一五计划”的投资比例

A.导致工业布局趋于合理

B.有利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C.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D.导致经济建设出现“左”倾错误

【解析】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故B项正确。

材料强调“一五计划”的投资比例有利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基础,没有涉及工业布局的信息,排除A。

“一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排除C。

经济建设出现“左”倾错误是在1958年之后,与“一五计划”时间不符,排除D。

19.据相关记载,1986年,随着棉花产业的兴起,某地区扩大了棉花和棉花区的作物面积,减少水稻种植;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因棉花市场疲软,导致棉花种植面积下降,其他经济作物相应的得到增加。

材料主要反映了

A.农业种植须加强市场指导

B.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产

C.市场经济下,农民疲于应付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民获得了生产自主权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农民根据市场需要对种植的农产品的种类进行调整,说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民获得了生产自主权。

材料主旨不是农业种植与市场的关系,排除A项;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本世纪初,且“不利于”说法错误,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生产根据市场需求作出必要调整,排除C项。

20.美国《时代周刊》每期的封面都会选择一个主题,以人物为主,它反映着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下图是1983年9月该刊的村面人物:

邓小平。

这表明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中国的热点问题是

A.抛弃“左“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

B.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和经济开放区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解析】注意材料给出的时间:

1983年9月,人物:

这是新中国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表现,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时间不对;

C选项发生在1992年;

D选项也发生在1992年。

21.法国的中国问题专家皮埃尔·

皮卡尔认为,中国模式是一种本国模式与外国模式相结合、一种将过去与未来相结合、一种将中国发展与世界进步相结合的双赢模式。

据此判断,“中国模式”的本质内涵是

A.加入WTO主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B.建立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对国际竞争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解析】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是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吸收资本主义国家的有利因素而确立起来的经济体制,D项与材料信息相符,故答案为D项。

其他三项只是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具体措施,不符合材料中的“双赢模式”,排除A、B、C项。

22.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全国劳动关系法》,规定雇主不得干预和图谋控制工会组织,不得拒绝与工人进行集体谈判。

同年,美国国会又通过《财产税法》,规定对盈利超过15%的公司征收超额利润税,对5万美元以上的收入者征收超额累进税。

材料没有反映

A.注重调节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B.着力增加就业扩大社会购买力

C.积极运用立法手段干预经济发展

D.力求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通过立法形式调节劳资关系,缩小贫富差距,与“着力增加就业扩大社会购买力”无关,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

“规定雇主不得干预和图谋控制工会组织,不得拒绝与工人进行集体谈判”是为调节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规定对盈利超过15%的公司征收超额利润税,对5万美元以上的收入者征收超额累进税”是力求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二者均是以立法的形式干预经济,其他三项材料信息能够反映,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23.二战后,英国建立“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制度;

法国“为大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联邦德国社会保障制度耗资儿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

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推行社会福利政策,其主要目的是

A.刺激社会消费

B.缓和社会矛盾

C.改善劳资关系

D.美化政府形象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政策调整,不同程度地推行社会福利政策;

因此实行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故B项正确。

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推行社会福利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而刺激社会消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

改善劳资关系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推行社会福利政策的主要目的,排除C。

美化政府形象也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推行社会福利政策的主要目的,排除D。

24.1960年,日本新上台的首相池田勇人宣布启动为期1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并定下日标: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8%,人均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9%。

计划实施的结果是,用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实际达到11.6%和11.5%。

这反映出战后日本

A.统制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功

B.政府王导型市场经济的成功

C.存在“泡沫经济”的巨大风险

D.强化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解析】统制经济体制是二战时推行,与材料中战后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不符,故A错误;

材料中“首相池田勇人宣布启动为期1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并定下目标”表明政府主导经济,“增长率实际达到11.6%和11.5%”说明其成功,故B正确;

材料中“1960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平均增长率实际达到11.6%和11.5%”表明快速增长,而非“泡沫经济”,故C错误;

强化了市场机制,与材料中“首相池田勇人宣布启动为期1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并定下目标”不符,故D错误。

25.《现代世界史》描述苏俄(联)的某经济政策:

“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国有化。

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

”该政策为

A.斯大林模式

B.市场社会主义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新经济政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道小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7世纪的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开创了国际关系史上通过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19世纪中叶以后,出现了越来越多为特定目的而设的一些常设机构,它们是现代国际组织的维形。

进入20世纪之后,因际组织开始获得真正的发展,国际组织也从最初的专门性和技术性组织开始向般性和政治性组织扩展。

二战结束时建立的联合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开创了因际组织发展史上的新纪元。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演变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从1949-1971年,中国很少参与当时世界上主要的国际性组织;

二是1972-1989年,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但对国际组织的参与还是比较有限的;

三是1989年至今,中国开始全面深入参与当今世界上几乎所有重要的国际组织。

干逸舟将中国与困际组织关系的演变概括为“从拒绝到承认、从扮演一般性角色到争取重要位置、从比较注重国内需求到更加兼顾国际形象”的曲折过程。

——摘编自宋睿《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演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组织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和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各阶段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主要因素。

并谈谈你对新时代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发展的期待。

【答案】

(1)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世界性联系的加强;

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意义:

适应了国际合作和发展的需要,是当今全球治理的重要载体,成为多边外交的重要舞台。

(2)第一阶段:

冷战;

中美对抗;

中国外交实行一边倒方针。

第二阶段: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

文化大革命。

第三阶段:

世界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

中国改革开放。

期待:

积极参与,趋利避害;

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促进共同发展,努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

(1)关于国际组织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一“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世界性联系的加强、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等方面思考作答。

关于国际组织产生和发展的意义,根据材料一“17世纪的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开创了国际关系史上通过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二战结束时建立的联合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开创了国际组织发展史上的新纪元”等信息可从适应国际合作和发展、当今全球治理的工具、多边外交的舞台等方面思考作答。

(2)第一小问主要因素,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对各阶段进行分析即可。

第一阶段“1949-1971年,中国很少参与当时世界上主要的国际性组织”,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美苏冷战、中美对抗、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等方面分析原因即可。

第二阶段“1972-1989年,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但对国际组织的参与还是比较有限的”,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文化大革命等方面分析原因即可。

第三阶段,“1989年至今,中国开始全面深入参与当今世界上几乎所有重要的国际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