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山西省大同市届高三模拟考试.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576560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山西省大同市届高三模拟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历史山西省大同市届高三模拟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历史山西省大同市届高三模拟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历史山西省大同市届高三模拟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历史山西省大同市届高三模拟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历史山西省大同市届高三模拟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历史山西省大同市届高三模拟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历史山西省大同市届高三模拟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历史山西省大同市届高三模拟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历史山西省大同市届高三模拟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历史山西省大同市届高三模拟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历史山西省大同市届高三模拟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历史山西省大同市届高三模拟考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山西省大同市届高三模拟考试.docx

《历史山西省大同市届高三模拟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山西省大同市届高三模拟考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山西省大同市届高三模拟考试.docx

历史山西省大同市届高三模拟考试

山西省大同市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5.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描述为“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按照……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

”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其中,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差序格局”的模板,其他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

据此可知,“差序格局”

A.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B.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

C.使先秦血缘政治得以延续D.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2.秦初,丞相王绾献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秦王请群臣议。

李斯曰: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则安宁之术也。

”秦始皇纳其言。

下列表述最准确的是  

A.秦统一之后始行郡县制B.战国时各国采用分封制

C.秦统一后全境推行郡县制D.战国时已普遍推行郡县制

3.北宋的哥窑在浙江龙泉,以冰裂纹瓷器(见右图)最为有名。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种冰裂纹瓷器应当属于瓷器分类中的

A.白瓷系列B.青瓷系列

C.青花瓷系列D.珐琅瓷系列

4.两宋时期,人口迅速增长,土地使用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加剧了土地用养的矛盾。

对养地投入需求的增加推动了长期租佃制的逐渐盛行。

南宋时期农民逐渐拥有了土地的永佃权,且可将租佃权在土地市场上交换转让。

土地租佃制的发展 

A.加剧了地主和农民矛盾B.消除了土地用养的矛盾

C.强化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D.减少了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

5.由于中国的自然河流多由西部山脉流向东部平原地区,因此对于政府而言促进商品流通的最大挑战是安排南北向的水路运输问题。

隋朝挖掘的大运河成为元、明两朝南北交通的核心。

但在明朝前期,大运河的枢纽地位却经历了从丧失到重新确立的过程。

这主要是由于   

A.元末农民战争的破坏B.东南地区市镇的兴盛

C.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D.明初政治中心的变迁

6.明大学士李东阳疏言“内阁与瑾(宦官刘瑾),职掌相关,凡调旨撰敕,或被改再三,或径自窜改,或持归私室,假手他人。

臣虽委曲匡持,而因循隐忍,所损已多。

”李东阳所述主要是由于      

A.内阁只是内侍机构B.宦官职掌裁定权

C.皇帝专制皇权至上D.丞相制度被废除

7.据记载,康熙帝时期“御门听政”成为中枢决策的主要形式,也就是皇帝定期在乾清门听取内阁等各部院衙门官员的奏事,或即时裁决,或留给相关部门进行商定。

据此可知,“御门听政”    

A.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B.提高了皇权统治效能

C.剥夺了内阁的决策权D.减轻了君主政务负担

8.下表为有关军机处成立时间的记载,据此可知

时间

记载

出处

雍正四年

军需房设于雍正四年,七年六月改为军机房,十年三月改为军机处

学者李宗侗教授的考订

雍正七年

先是,雍正七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

乾隆三年,王大臣请清人著作《军机处题名记》

罢之,诏复名军机处

清人著作《军机处题名记》

雍正八年

雍正庚戌(即雍正八年)设立军机处

清人著作《枢垣记略》

雍正十年

雍正十年……始设军机房,后改军机处

中华民国初年编修的《清史稿》

A.上述史料均不是第一手史料,没有研究价值

B.军需房、军机房均为军机处的早期名称,职能相同

C.军机处的保密性很强,无法通过文献史料梳理考证其成立时间

D.理顺军需房、军机房与军机处的关系,利于考订军机处成立时间

9.章太炎曾说:

“船山(王夫之)学说为民族光复之源,近代倡义诸公,皆闻风而起者,水源木本,端在于斯。

”其原因是王夫之的学说  

A.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B.冲击了宋明理学僵化体系

C.为民主革命思想提供启示D.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10.在19世纪后半叶中国市场上,棉纺织品始终是进口商品中的重要项目。

1874年至1894年20年间,洋布进口值增长88.4%,洋纱进口值增长将近986.7%。

以上现象表明 

A.外国棉纺织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    

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被彻底破坏

C.中国近代棉纺织业取得较快发展    

D.洋布倾销遭到传统手工业的抵制

11.雷颐的《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说,太平天国的理想,起码前期,不能说不真诚,但实践的结果却与自己的理想恰相对。

……在人类历史上,如此大规模的乌托邦实验确实罕见,或许,这便是太平天国更深远的意义所在。

材料中的“乌托邦”是   

A.农民不切实际的空想B.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

C.资本主义的美妙设想      D.公平公正的社会模式

12.上表为1928—1935年中国轮船统计表。

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中国轮船统计

年份

船只

吨位

其千吨以上轮船

船只

吨位

1928

1352

290791

117

213482

1930

2792

415447

138

247969

1932

3456

577857

178

342211

1935

3895

675173

208

461812

A.国民政府日益重视发展海洋经济B.表明外国侵略由沿海转向内陆

C.国家经济建设促进轮船业的发展D.表明工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化

13.据统计,从1919年5月到1920年12月,前后有20批青年学生赴法勤工俭学,总数达到1900人次左右。

各省频频举办欢送会和“出国指导讲座”,大型报刊也纷纷报道,掀起了一股赴法勤工俭学的热潮。

这表明当时   

A.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B.新文化运动促进全民族觉醒

C.五四运动激发青年探求真理D.向西方学习成为社会的共识

14.1906年,孙中山等人在《军政府宣言》中提出“国民革命”,以区别于前人的“英雄革命”。

1924年,国民党在其“一大”宣言中,强调国民革命运动必须联合工农才能取得胜利。

这表明   

A民主革命的内涵进一步丰富B.革命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改变

C.工农群众开始登上政治舞台D.广大民众的革命觉悟显著提高

15.表2为1949年后我国高校招生录取情况统计表(部分)。

关于表中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表2

时间

高考参考生人数(万人)

高中毕业生人数(万人)

高校招生人数(万人)

录取比例(%)

招生方式

备注

1958年

21.9

26.5

121.0

统一高考

高二学生亦可参考

1962年

44.1

10.7

24.3

统一高考

有文化科考试,但只招收工农兵学员

1973年

15.3

推荐制

1977年

573

27

4.7

统一高考

(注:

空白项表示数据暂缺)

A.1958年招生人数超过毕业生数是“一五”计划的需要

B.1962年录取率较低说明高等院校的教学秩序走向混乱

C.1973年招生方式变化是“左”倾错误在教育领域的反映

D.1977年参考生人数多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决策的结果

16.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

恩格斯曾评论说:

“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

”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17.从公元12世纪开始,欧洲流行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高耸削瘦、冷峻深沉,表达出祌秘、哀婉和崇高的情感。

文艺复兴后,哥特式建筑衰落.新时代的建筑师喜欢使用古希腊的柱式结构和古罗马的穹顶拱门,从而营造欢快充实的空间感受。

这表明当时

A.欧洲建筑美学深受新教的影响B.几何学发展彻底改变了设计理念

C.复古思潮深刻改变建筑美学D.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体验

18.“对上帝的信仰是与对独裁的屈服紧密相连的,它们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只有当最后一个国王被人用最后一个神父的肠子绞死时,人们才能获得自由。

”这一诉求的背景是

A.英国光荣革命 B.法国启蒙运动

C.美国南北战争 D.欧洲宗教改革

19.1832年,在两次否决改革法案后,英国议会上院第三次表决时,国王以增加上院贵族人数相威胁,加上强大的民意压力,反对派议员接受国王的劝告,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过。

改革法案的通过表明    

A.保守势力最后时刻做出让步B.上院在议会中有决定性作用

C.国王仍拥有重要的政治权力 D.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

20.美国宪法规定国会两院通过的法案需要提交给总统予以批准,总统能够否决或者威胁否决他认为有问题的立法。

除此之外,联邦宪法第二条第三条款还规定总统“负责法律得到忠诚的执行”。

这些规定     

A.体现了分权与相互制衡原则B.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C.旨在保障美国的宪政民主D.表明总统是国家权力中心

21.恩格斯曾说:

“共和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最终建立毕竟使法国工人有了一个基础,可以组织起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并且在将来不是为他人的利益而是为它本身的利益进行战斗。

”这表明       

A.宪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B.法国已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政党

C.法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进行D.工人阶级推动共和政体的建立

22.社会学家米罗诺夫写道:

“战争注定会使俄国国内反对沙皇制度的斗争转变为反对新的民主制度的斗争,因为受教育阶层已经失去了对民众的控制。

”“失去对民众的控制”的主要原因是     

A.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B.通过了《和平法令》

C.布尔什维克党的武装起义D.继续战争的政策激化的社会矛盾

23.20世纪90年代以来,更多发展中国家和前计划经济国家开始拥抱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分工并从中分享贸易、跨国投资和技术外溢的收益。

目前构成全球贸易总额84%的164个WTO缔约成员国中,超过半数是在1995年1月1日确定的创始成员国之后加入的。

这表明 

A.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B.世界格局变化冲击了旧的经济秩序

C.世界经济格局和权重发生显著变化D.全球化扩大了多边治理体系范围

24.1836年,俄国著名戏剧家果戈里发表剧作《钦差大臣》,描写的是一名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人们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

该作品   

A.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败       B.揭露了专制体制的腐朽

C.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       D.讽刺了拜金主义的风气

二、非选择题:

(共52分。

第25题、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27题-29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

共37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无论是夏代发端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还是商的“当于民监”,无论是西周的天命来自于民众的意志,还是孔子的“仁者,人也”,或是孟子的“仁者爱人”等等,都说明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是在中国古代国家保留了原始氏族血缘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同样,中国古代独有的社会结构,即社会关系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结成的五伦关系,社会被一层温情脉脉的血缘关系的纱幕所笼罩,保持着一种天然的“亲亲”和“尊尊”的宗法联系.

——陈谷嘉《中国文明起源的特殊路径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材料二】孙中山先生已经发现了,中国不能再走西方的老路.所以他吸收了全世界最新的思想理念、知识,又结合了中国传统的东西.如«论语»中“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句话,它就包含了均富、以民为本的思想.孙中山先生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也处处体现在三民主义中,如民族、民权、民生都是以民为本.而且,孙中山先生考虑新建国家,名称不叫共和国,叫做民国,这里还是以民为本.

——黄明同《三民主义中的民本思想来源于传统文化》

【材料三】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转型以回归日常生活世界,实现美好生活为价值旨归,如: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等言论均体现了主流意识形态着眼于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价值话语转向.

——王永贵《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倡导“民本”思想的目的,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1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民本”思想的来源,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影响。

(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主流意识形态着眼于“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依据。

(5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1919年11月7日,爱因斯坦的人生发生了重大的、决定性的转折。

在此之前,他基本上过着一种平静的、很少受到社会公众搅扰的生活。

现在,他很快将见识到20世纪除科研和技术之外的另一种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力量——大众传媒。

一向以矜持克制和客观冷静的绅士风度闻名于世的伦敦《泰晤士报》编辑部却以前所未有的激情报道了“科学中的革命”。

报道所援引的消息——五个月之前进行的一次天文观测证实了爱因斯坦在四年前建立的“宇宙新理论”,这个11月早晨的报道点燃了连锁反应的导火索。

尽管如此,无论在11月7日还是在随后的日子里,柏林都没有拿它当一回事。

德国首都的老百姓所关心的是另外一些事情。

多数人正在忍饥挨饿,几乎所有东西都处于紧缺状态。

——摘编自[德]于尔根·奈佛《爱因斯坦传》

根据材料,分别指出英国伦敦和德国柏林的媒体对爱因斯坦及其理论报道的态度,你更侧重于哪种态度?

请选择其中一种态度,并结合所学,按以下要求作答。

①选择英国伦敦的态度,从爱因斯坦理论及其贡献的角度,用一段话解释其态度的成因。

②选择德国柏林的态度,结合相关史实,阐释其态度形成的社会环境。

(二)选考题:

共15分。

请考生从3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

一题计分。

注意:

所选题目的题号必须与所涂题目的题号一致,在答题卡选答区域指定位置答题。

27.【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一】府兵制是和均田制紧密结合的兵役制度。

军人按均田令受田,免除租调,平时生产,每年有一定的时间轮番宿卫。

府兵需要自备一部分装具和兵器,因为可以分配到足够的土地,有一定的经济保证,能够以优良的装备出现在战场上。

【材料二】自(唐)高宗以后,国有土地不足,立功将士又日益增加,使府兵得不到足额田地,经济地位就无法得到有效保障,难以自备资粮和武器服役,国家不能保证按规定加以奖赏,打击了军人的战斗积极性。

中唐以降,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在很大程度上使农民免除了兵役,部分地分担了农民的劳役负担。

士兵由朝廷招募而来,长期服役,军器衣粮均由朝廷供给,一旦为兵,终身仰食官府,由专门将领统御,改变了府兵制下将不专兵,兵不识将的现象……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朝兵制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11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募兵制可能导致的的问题。

(4分)

28.【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1941年9月,斯大林就向丘吉尔提出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对德国实施战略夹击的要求。

1942年6月,苏美和苏英发表联合公报,达成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充分谅解和共识。

7月,英美伦敦会议,决定1942年秋在北非登陆。

1943年上半年,苏德战形势非常严峻,苏联强烈要求英美在欧洲发动登陆作战。

5月,英美华盛顿会议,决定于1944年5月在欧洲大陆实施登陆,开辟第二战场(诺曼底登陆:

代号“霸王行动”)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开辟欧洲的第二战场奠定了基础,对加速法西斯德国的崩溃以及战后欧洲局势都起了重要作用。

——《诺曼底登陆的胜利抹去了敦克尔克的耻辱》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盟军实施代号“霸王行动”的原因。

(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诺曼底登陆战役的作用。

(9分)

29.【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一】 1917年5月6日,黄炎培与蔡元培、张元济等48人在上海成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研究、试验、推行职业教育的全国性团体中华职业教育社。

1918年8月20日,在上海市陆家浜创立了中华职业学校。

这个学校开设的科目与一般学校大不同,设木工、铁工、珐琅、钮扣四科,并附设工厂。

后来又添设土木、留法勤工俭学、染织、师范、商业等科。

这些专业大都是社会所急需,也是热门专业。

——摘编自肖伟俐《大家风苑》

【材料二】 “余之考察教育,所兢兢于心者不敢忘一‘我’字。

……所发第一念即‘于我之比较如何’,第二念即‘我之对此当如何’。

”“(中国的教育)乃纯乎为纸面上之教育。

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改良之道)不独须从方法上研究,更须在思想上研究”。

——1916年黄炎培《东西两大陆教育不同之根本谈》

(1)根据材料一,指出黄炎培教育改革的具体实践并分析其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黄炎培教育思想的认识。

(9分)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B

C

B

D

D

C

B

D

C

D

A

C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C

A

C

C

D

B

A

C

A

D

D

B

非选择题(共52分)

(一)必考题(共37分)

25.(25分)

(1)目的:

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家天下”的统治局面.(4分)

原因:

血缘氏族关系的浓厚;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悠久稳定的农耕文明;儒家思想的浓厚伦理色彩.(8分)

(2)来源:

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和古代传统的民本思想.(2分)

影响:

继承发展了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调动人民革命的积极性;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6分)

(3)依据:

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进一步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5分,答出其中三点、言之成理即可)

26.(12分)

态度:

英国“激情报道”,认为是“科学中的革命”;德国“不当回事”或基本不报道。

(4分)

选择①。

1916年,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预言“在引力中传播的光线要发生弯曲”,1919年英国天文学家在观测中证实其预言。

(4分)广义相对论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是对近代物理学框架的重大突破(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之一),形成全新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物质观,对自然科学和哲学都产生深远影响。

(4分)

选择②。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

(2分)1919年6月,德国与协约国签订《凡尔赛和约》,重新划定德国疆界、德国全部放弃海外殖民地、向战胜国支付赔款等,导致了德国经济崩溃、物资紧缺和百姓生活困难。

(6分)

(二)选考题(共15分)

27.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1)原因:

(6分)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的,它的实施是因为有均田制的保障。

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得不到足额田地,经济地位无法保障,无法保障军备。

周边少数民族崛起,唐朝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维持统治。

府兵制难以为继,被募兵制取代成为必然。

意义:

(5分)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兵役和徭役负担;士兵成为职业军人而没有后顾之忧;军事力量得到了增强。

(2)募兵制实现了职业军人和专门将领的结合,容易形成军阀势力;(2分)事实上,当时唐朝的藩镇割据已经比较严重,募兵制无疑进一步加剧了藩镇割据,严重威胁了唐朝中央的统治。

(2分)

28.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1)原因: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苏德战场形势严峻,苏联的强烈要求;反法西斯同盟召开重要国际会议,达成共识;北非战场的胜利,法西斯同盟瓦解。

(任答三点,6分)

(2)影响:

开辟了盟军在欧洲大陆的第二战场;对德国进行了战略夹击,使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绝境;减轻了苏军的压力,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局势;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的灭亡,加快了“二战”胜利的步伐。

(9分)

29.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1)实践:

推行职业教育,创办职业学校。

(3分)

特点:

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专业与就业相衔接。

(3分)

(2)认识:

(一条3分,共9分)

教育应该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的生存发展;教育应面向社会需要;主张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