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江苏版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过关训练3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48972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江苏版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过关训练3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江苏版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过关训练3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江苏版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过关训练3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江苏版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过关训练3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江苏版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过关训练3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考江苏版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过关训练3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考江苏版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过关训练3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考江苏版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过关训练3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考江苏版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过关训练3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考江苏版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过关训练3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考江苏版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过关训练3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江苏版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过关训练3Word下载.docx

《高考江苏版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过关训练3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江苏版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过关训练3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江苏版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过关训练3Word下载.docx

“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的惊慌还要厉害……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

”该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A [材料“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的惊慌还要厉害”说明他们给民众带来了惊慌不安,即造成社会动乱,他们的任务仅仅是“改朝换代”,是“丑恶”的。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应该是太平军,该事件是太平天国运动,故A项正确。

4.1862年,马克思在《中国记事》中写道:

“……在中国,在这块活的化石上,就开始闹革命了。

这种现象本身并不是什么特殊的东西,因为在东方各国,我们经常看到社会基础不动而夺取到政治上层建筑的人物和种族不断更迭的情形。

”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

A.仍属改朝换代范畴B.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C.提出新的革命方案D.动摇了清朝统治基础

A [社会基础没有改变说明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仅仅上层建筑人物的变化属于改朝换代的范畴,这里马克思实际在强调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

5.严复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说:

“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

”该战之后(  )

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

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

C.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

D.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C [从材料“威海之海军大替矣”说的是威海之战占领威海,全歼北洋水师,由此可以判断是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故A项错误;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故B项错误;

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故C项正确;

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是在八国联军侵华后,故D项错误。

6.“道光后期以来,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与“转折点”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D [从材料信息看,“转折点”发生在“西太后”时期,“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说明该条约的实行使中国人丧失了民族抵抗意识,与之直接有关的是《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列强的代理人,故选D项。

《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并没有磨掉中国人以及清政府的抵抗意识,排除A、B、C三项。

7.1913年的一篇新闻短评《袁总统之徒弟》中写道:

“一日记者之车夫与一车夫相哄,站岗巡警过而叱两车夫曰:

‘得了得了,知道吗,现在是共和时代,大家对付着罢了’”由此可知,作者真实的看法是(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民众生活坚持共和原则

C.政府消极对待共和政治

D.共和制为当时唯一选择

C [材料中虽然提到“共和”,但是说的是“对付”,不是真正的民主共和,故A项错误;

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共和原则,故B项错误;

按照材料意思,面对车夫之间的争吵与矛盾,巡警用“共和时代”为幌子,用“对付着”作为解决矛盾的方式来糊弄百姓,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表明必须选共和制的意思,故D项错误。

8.(2016·

盐城调研)1912年初,孙中山、黄兴等为筹措南京临时政府运转经费,积极尝试与日本合办汉冶萍公司和轮船招商局以获得资金,这一举措遭到立宪派张謇、同盟会元老章太炎等人的坚决反对,其理由除国权受损外,更强调此事未交参议院议决,显悖《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这充分说明(  )

A.张謇、章太炎比孙中山更具民主意识

B.临时政府是革命派和立宪派妥协的产物

C.临时政府在政治上具有不成熟的一面

D.临时政府由于内部分歧,最终被迫解散

C [孙中山、黄兴等人筹措政府运转经费,遭到立宪派张謇、同盟会元老章太炎等人反对,不等于说后两者比前两者更具民主思想,故A项错误;

临时政府是革命派和立宪派妥协的产物,材料论据不足,故B项错误;

材料“孙中山、黄兴等为筹措南京临时政府运转经费,积极尝试与日本合办汉冶萍公司和轮船招商局以获得资金”表明临时政府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在政治上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故C项正确;

筹措临时政府运转经费导致派别间的不同意见,只能说明临时政府内部不同的施政纲领,并未直接导致政府解散,故D项错误。

9.民国初年,“辛亥革命”一词使用并不广泛,称呼辛亥年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这段史实的词汇,名目繁多。

民国初年的报章,如《申报》《大公报》以及政府公报中,“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之役”等名词连篇累牍。

这表明(  )

A.辛亥革命对封建正统思想批判不彻底

B.北洋军阀对新兴思想严格控制和打压

C.民主共和已成为近代思想界主流思想

D.媒体和舆论对革命的名称未达成共识

D [材料反映的是对辛亥革命的称呼,不能反映对封建思想的批判程度,故A项错误;

材料未体现北洋军阀的思想控制,故B项错误;

材料未体现民主共和成为主流思想,故C项错误;

根据“‘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之役’等名词连篇累牍”可知媒体和舆论对革命的名称未达成共识,故D项正确。

10.(2016·

南京、盐城二模)关于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关系,毛泽东指出:

“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

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

”以下说法最能够揭示两大历史事件关联的是(  )

A.推翻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B.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

B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但没有涉及五四运动,与材料中“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符,故A项错误;

辛亥革命推动民族工业获得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创建工人阶级政党的问题提到历史日程上来,与材料中“关于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关系”相符,故B项正确;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材料中“辛亥革命”不符,故C项错误;

材料中“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关系”是中国社会内在的发展,材料没有涉及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故D项错误。

11.“中国人民唯一的需要,在建设一人民的统一的政府。

而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

……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

”这一宣言(  )

A.成为国共首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B.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到来

C.表明中共吸取了大革命失败教训

D.激发了根据地民众投身土地革命

B [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而非“这一宣言”,故A项错误;

国共合作后,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北伐,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派势力,与材料中“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相符,故B项正确;

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决定发动起义,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与材料中“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不符,故C项错误;

土地革命时期开展红色武装割据,在革命根据地,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与材料中“中国人民唯一的需要,在建设一人民的统一的政府……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不符,故D项错误。

12.“意味着共产党人能生存下来,并建立新基地。

……(毛泽东)他成为共产党新的稳固的领导人,此后他的理念也在党内受到遵从。

……从此许多中国人视共产党人为英雄,而开始支持该党。

”这是西方对中国近代某一事件的认识,据此判断这一事件是(  )

A.国民革命B.秋收起义

C.红军长征D.抗日战争

C [据“建立新基地”“毛泽东成为共产党新的稳固的领导人”等信息可知该材料反映的是红军长征中的遵义会议。

13.毛泽东在一次报告中说:

“在广泛的民主基础之上,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成立包括更广大范围的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代表人物在内的同样是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

”这一报告发表标志着(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抗日战争即将进入最后阶段

C.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获得胜利

D.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

B [题干材料选取了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所做的报告《论联合政府》中的一段话,题干要求分析这段话,判断它出现的时间。

材料中能提示时间信息的关键词有“国民代表大会”“联合性质的……政府”“独立……的新国家”,通过这些关键词就可判断这份报告应发表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之时,故B项正确。

14.(2016·

盐城三模)1938年成立的晋察冀边区银行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唯一一家经当时国民政府批准设立的银行,起到了稳定边区物价和支持敌后抗战的作用。

下图为民国三十四年晋察冀边区银行发行的抗日票。

由此可以说明(  )

①抗日票是当时的合法货币 ②国统区与根据地实现金融并轨 ③相持阶段日军加强经济掠夺 ④国共两党精诚合作共同抗日

A.①②B.①③④

C.①②④D.③④

B [根据材料“1938年成立的晋察冀边区银行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唯一一家经当时国民政府批准设立的银行”得出抗日票是当时的合法货币,故①正确;

晋察冀边区银行发行的货币只能在敌后抗日根据地使用,国统区使用国民政府发行的货币,国统区与根据地没有实现金融并轨,金融是彼此独立的,故②错误;

抗日票的发行,是为了抵制日本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经济掠夺,故③正确;

晋察冀边区银行是经国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体现了国共两党精诚合作共同抗日,故④正确;

B项符合题意。

15.(2016·

南京三模)1938年4月,国民党将领下达训令:

“因为日军在山东省南部中部及江南地区再三惨败……日军不顾将来的利害,企图急遽整理补充河北、山西、山东、江南战线疲惫兵力,并尽力谋求挽回山东省南部的颓势。

因此我国忠勇战士,应深深认识敌军目前正在困境中,全军须协力一致完成其任务,以求最大的战果,为民族独立及抗战大使命尽全力。

”该训令的背景是(  )

A.日军在华北战场陷入进退两难境地

B.敌后抗日根据地严重威胁日军

C.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

D.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C [日军在华北战场陷入进退两难境地是在战略相持阶段,1938年10月,武汉会战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故A项错误;

敌后抗日根据地严重威胁日军是在战略相持阶段,与训令的背景不符,故B项错误;

材料“因为日军在山东省南部中部及江南地区再三惨败”表明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故C项正确;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是在1938年10月武汉会战后,故D项错误。

16.(2016·

南京、盐城二模)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的资料记载:

“在治安战期间的某战场。

敌我的势力范围犬牙交错,变化无常。

有关敌人准确位置的情报很不可靠,甚至在我方势力范围内部深处经常潜藏有敌人的军事力量”。

下列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材料真实地反映了武汉会战后的战争特征

B.材料中的“某战场”是指中国的正面战场

C.“犬牙交错”是因为全民族抗战尚未形成

D.材料反映的相关情况主要出现在抗战初期

A [从材料“敌我的势力范围犬牙交错”“在我方势力范围内部深处经常潜藏有敌人的军事力量”可知,在战场上,日军和中国的抵抗力量同时存在,“犬牙交错”,并且中国的抵抗力量经常在日军后方出现,由此判断这个战场是敌后战场,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1938年,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与题中“武汉会战后”相符,故A项正确;

正面战场与材料中“敌人准确位置的情报很不可靠,甚至在我方势力范围内部深处经常潜藏有敌人的军事力量”不符,故B项错误;

卢沟桥事变后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尚未形成”不符,故C项错误;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与“主要出现在抗战初期”不符,故D项错误。

17.1940年10月蒋介石接见英国驻华大使时说,英美素以殖民地看待中国,实为最大错误,中国拥有大量陆军,可补充英美在远东陆军的不足。

中国有资格和英美“平等合作”。

蒋介石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取与英美同等的军事地位

B.向英美展示中国陆军强大的战斗力

C.希望英美废除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D.争取英美对中国抗日的援助

D [1940年,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蒋介石认为“中国拥有大量陆军,可补充英美在远东陆军的不足”,旨在争取英美对中国抗日的援助,故选D项。

“平等合作”不等于争取与英美同等的军事地位,故A项不正确;

B、C两项夸大了蒋介石言论的作用。

18.“徐州总司令刘峙集中8个兵团及其他直属部队,总兵力80万人,我军出动兵员60万,在豫皖苏边区,展开空前规模的战略决战”。

这位老兵的日记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

C [辽沈战役发生在以沈阳和锦州为中心的东北地区,与“徐州”无关,故A项错误;

平津战役以北平和天津为中心,故B项错误;

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交战地区主要在其周边的安徽、江苏、河南等地区,故C项正确;

渡江战役以长江沿线为主要战场,与题干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19.国民党将领薛岳被誉为“百战名将”,抗战中中国军队大规模歼敌的战绩大部分是由他获得的。

可在后来的国共战争中,他却被解放军一败再败。

这说明了(  )

A.抗战中国民党军队的英勇

B.民心所背的战争没有出路

C.内战中国民党军队的厌战

D.解放军的战斗力空前强大

B [材料中的观点主要是国民党将领由抗战中“百战名将”到被解放军一败再败,抗战中国民党军队的英勇未能全面说明材料的观点,故A项错误;

抗战时期,全民族统一抗日,国民党军队得到人民的支持,因此能大规模歼敌,但在国共战争中,国民党军队失去民心,因此一败再败,故B项正确;

内战中国民党军队的厌战只是国民党军队战败的主观原因之一,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

解放军战斗力的强大是国民党军队战败的客观原因之一,但这并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20.国民党编写的战史对于某阶段战略失误做出如下检讨:

“当时的战略观念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此为战略构想上的最大之失误。

”这次“战略失误”后,国民党(  )

A.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B.撕毁政协协议挑起内战

C.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D.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D [A项是在抗日战争之后解放战争爆发之前,不存在所谓“战略失误”,排除;

B项表明解放战争刚刚开始,不存在“某阶段战略失误”的问题,排除;

根据“扩大占领地域”“平均使用兵力”“多方面发展”可知是解放战争初期,蒋介石对解放区全面进攻导致重大失败,而题干问的是这次“战略失误”后,故C项错误;

在全面进攻失败后,国民党由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13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3分,共40分)

21.(2016·

扬州期中)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人们从不同角度认识这场战争,对其战败的原因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

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

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二 至于鸦片一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

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落后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

——孟森《清代史》

材料三 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

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

“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

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

(4分)

(2)材料二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3分)

(3)材料三中,作者认为这场战争实际是一个思想问题,请指出这一思想问题的实质。

举例说明“清代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内部改变”的实践。

(6分)

【解析】  第

(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和“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

”可知军队战斗力不强,武器装备落后,海防废弛。

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政治方面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方面经济落后,对外关系上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2)问根据材料二“为中国科学落后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可知中国科学落后,不了解世界形势,满洲贵族人才的缺失。

第(3)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可知从封建文化向近代文明转型。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打开国门,太平天国运动试图推翻清政府。

【答案】 

(1)现象:

军队战斗力不强,武器装备落后,海防废弛。

原因:

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对外闭关锁国。

(2)原因:

中国科学落后;

不了解世界形势;

满洲贵族人才的缺失。

(3)实质:

从封建文化向近代文明转型。

表现:

清政府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打开国门;

太平天国运动试图推翻清政府。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

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

——《吴玉章文集》

材料二 民国建立后……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子、女人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这些社会生活的表征,实际反映的是传统价值观念,开始失去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

——张岂之《中国历史·

晚清民国卷》

材料三 (赵秀才和假洋鬼子)他们想了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

……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官。

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

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鲁迅《阿Q正传》

(1)如果说“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

(2)如果说“辛亥革命是一次失败的革命”,我们可以使用哪则材料来证明?

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三,指出辛亥革命在当时的主要表现。

把材料三引入历史研究应注意什么?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二中人们社会习俗、思想观念的变化回答。

(2)问根据材料三中的现象所反映的实质问题回答。

第(3)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中“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回答。

第二小问结合史料研究和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回答。

【答案】 

(1)推翻了君主专制;

冲击了传统观念的正统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促进了社会习俗的变迁;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材料三。

理由:

革命不彻底,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3)砸毁龙牌;

官员改变称呼。

注意:

材料三属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客观现实;

对历史研究有一定的补充和参照作用。

23.(2017·

南通一模)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

而五四运动以来大幅前进的中华民族的复兴,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全面提升。

材料一 “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十分集中地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

……当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第一首民国国歌的时候,“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已由革命派的意向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

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的趋势。

——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材料三 在日本军国主义者野蛮侵略下……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

……这场战争也引起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彼此消长的大变化。

……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正是通过在这场战争中的实际观察,才真正认识中国共产党并团结在它周围。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材料一中“旧邦新造”反映了革命派怎样的意向?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以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