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考试重点详细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50844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考试重点详细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马原考试重点详细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马原考试重点详细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马原考试重点详细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马原考试重点详细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马原考试重点详细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马原考试重点详细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原考试重点详细版文档格式.docx

《马原考试重点详细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考试重点详细版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原考试重点详细版文档格式.docx

能动性的表现:

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7.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和理解并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_______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________。

人的________依赖于________,__________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_________。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所以__________________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__________________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8.唯物辩证法的两大总特征:

联系:

联系具有的特点:

①客观性(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②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不同部分和要素相互联系、事物与事物之间具有联系、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同意整体);

③多样性(联系方式的多样性)。

发展:

9.辩证法三大规律:

①对立统一规律

A.矛盾的含义:

B.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矛盾的特殊性体现:

一是不同事物矛盾各有其特点;

二是同一事物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特点;

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性质、地位和作用都不相同。

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

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D.______________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4)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因而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区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试金石。

②质量互变规律: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③否定之否定规律

辩证的否定观基本内容: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0.辩证思维方法:

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了解】

11.辩证法中几对范畴:

因果范畴、内容&

形式、本质&

现象、必然性&

偶然性、可能性&

现实性等【了解】

1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及其联系和区别: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所固有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和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区别:

三.认识论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观点是从________中得到。

、;

2.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3.认识的本质:

4..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3)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应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显,它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着实践活动的进程。

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

5..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只有是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情的本质,满足时间的需要。

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6.真理是

相对真理(因认识范围有限,产生的有条件、有限制的真理,即在范围上和正确程度上有限的真理。

)和绝对真理(无条件、无限制正确的真理,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第二,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8. 

什么是认识中的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

二者关系如何?

答:

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在人的活动中表现为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9.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的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同意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是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的,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

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10.为什么说实践时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重点】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的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四.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

1.人类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主要指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和社会意识(具有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关系问题。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要反映;

②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③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总之,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但是又有其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

(1)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拥有的历史继承性。

(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3.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4.社会形态的含义: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

统一性和多样性、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前进性与曲折性【了解】

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重点】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综合。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组成,其中,政治上层建筑占主导位置,国家政权是核心。

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集中表现在:

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6.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7.社会基本矛盾的外化解决方式(重点复习“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8.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综合。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

9.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重点】【P130】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0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①唯心史观(英雄史观);

②唯物史观(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11.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应用):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上学期考过这道题】

五.资本主义的形成和本质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①历史背景②资本原始积累(形成、本质、后果→注意辩证分析)

【了解】【见P139】

2.劳动价值论

①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a.社会分工的出现;

b.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②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

③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④私有制商品经济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⑤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职能【了解】【P146】

⑥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附:

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经济活动时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

a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社会的进步。

b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c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⑦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意义:

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了解】

3剩余价值理论

①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②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③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了解】【P165】

④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⑤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是生产过剩。

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想比的绝对过剩。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

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

4.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及其本质【了解】【P171】

六.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进程

1.垄断资本主义

①垄断的含义: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和联合,对一个或者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②垄断加剧竞争的原因:

a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b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c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性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③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了解】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①生产的全球化②贸易的全球化③金融的全球化④企业经营的全球化【了解】

经济全球化的后果【从利弊两个方面辩证地讨论】【见P197】

(P.S.:

这是课本的第五章,重点主要是第一节内容)

七.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实现飞跃性发展是因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而实现的。

2.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和在曲折中前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