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流调三间分布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52206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88.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疾病流调三间分布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疾病流调三间分布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疾病流调三间分布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疾病流调三间分布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疾病流调三间分布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疾病流调三间分布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疾病流调三间分布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疾病流调三间分布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疾病流调三间分布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疾病流调三间分布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疾病流调三间分布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疾病流调三间分布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疾病流调三间分布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疾病流调三间分布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处温热气候带,多种民族,许多疾病的分布差别很大。

例如鼻咽癌主要分布于华南,广东省为高发区,也是世界鼻咽癌的高发区。

食管癌以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的太行山地区发病率最高。

大骨节病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等省、市、自治区。

碘缺乏病以内陆地区多见,这些地区的土壤、水和食物中含碘量较低。

至目前为止,许多疾病的地区分布尚缺乏满意的解释。

三间分布-

(二)疾病的城乡分布

城市人口多,居住密度大,交通拥挤,流动人口量大,人们的交往频繁,因此,呼吸道传染病容易传播。

如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感等病经常在大、中城市流行。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城市肺癌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均高于农村。

城市工业发达,空气污染严重,因此,除吸烟因素外,空气污染很可能是导致城市肺癌高发的因素之一。

农村人口密度低,卫生条件相对较差,肠道传染病、肠

道寄生虫病的发病率、感染率比城市居民高。

三间分布-(三)描述地区分布的常用术语

1.地方性当某疾病常在一个地方或一组人群中发生,无需自外地输入时,称为地方性。

2.输入性凡本国(地区)不存在或已经消灭的疾病,由国外(地区外)输入时,称为输入性疾病。

三间分布-(四)判断地方性疾病的依据

1.该病在当地居住的各类人群中的发病率均高,并可随年龄增长而上升。

2.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的人群组,该病的发病率均低,甚至不发病。

3.外来健康人,到达当地一定时间后发病,其发病率

和当地居民相似。

4.迁出该地区的居民,该病发病率下降,患者症状减

轻或呈自愈趋向。

5.当地对该病易感的动物可能发生类似疾病。

三间分布-二、疾病的时间分布

无论传染病或慢性病,其流行过程均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

时间是研究疾病分布的重要指标之一。

时间单位依病种而异。

例如细菌性或化学性食物中毒,可用小时为时间单位;

肺结核或肿瘤则常以5年或10年作为时间单位,以显示其长期变异。

观察疾病动态时,应注意诊断标准和诊断技术改进的因素。

时间分布分为下列四种类型:

三间分布-

(一)短期波动(rapidfluctuation)

有时也称时点流行或爆发。

疾病在一集体或固定人群中,短时间内发病数突然增多,称为短期波动。

常见因食物或水源被污染而发生的食物中毒、伤寒等。

多因许多人在短期接

触同一致病因子而引起。

发病高峰与该病的常见潜伏期基本一致,故可从发病高峰推算出暴露时间,从而找出某病短期波动的原因

短期波动与爆发的区别在于爆发常用于少量人群,而短

期波动常用于较大数量的人群。

三间分布

三间分布-

(二)季节性(seasonality)

有些疾病尤其是传染病的发病率呈现每年在一定季节内升高的现象,称为季节性。

疾病呈现季节性变化的原因很复杂,受各种气候条件、媒介昆虫、人群的风俗习惯、生产条件等因素影响。

但许多现象尚未得到确切解释。

传染病的季节性表现得较明显。

例如在我国北方,流行性乙型脑炎有严格的季节性,仅发病于5-11月,高峰在7-9

月(见图14-1)。

肠道传染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病,季节性高峰为夏秋季。

呼吸道传染病季节性高峰一般多在冬春季。

例如在我国北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高峰在1-4月。

有些慢性传染病,如肺结核、丝虫病等,因潜伏期长,多无明显的季节性。

有些非传染病也呈现季节性。

如克山病在东北、西北地区多发生于冬季;

而在西南一些地区多发生于夏季,其原因尚不完全清楚。

通过季节性研究可探讨流行因素,并为制订防制对策提供依据

三间分布-(三)周期性(periodicity)

某些传染病相隔若干年发生一次流行,并且有规律性的现象,称为疾病的周期性。

呈现周期性流行的疾病主要是呼吸道传染病。

例如流行性感冒从历史上看,一般每隔10-15年流行一次。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约7-9年流行一次。

周期性是可以改变和消灭的。

例如,麻疹疫苗推广前,在大、中城市几乎隔一年发生一次流行。

自1965年推广麻疹疫苗接种后,我国的麻疹发病率显著降低,周期性已不存在。

三间分布-(四)长期变动(secularchange)

长期变动是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通常为几年或几十年,或更长的时间内,疾病的感染类型、病原体种类及宿主随着人类生活条件改变、医疗技术进步和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

例如,猩红热在1750-1800年间,是严重的传染病,以后转为缓和,至1840年又变为凶恶之病,其

死亡率是近年的数百倍。

近百余年来,世界各地猩红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明显下降,临床上轻型和不典型病例所占的比重增多。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以来,特别是实行计划免疫

后,麻疹、白喉、脊髓灰质炎的流行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非传染病如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在死因中顺位上升。

这类慢性病的波动只有长期观察才能明显看出。

各种肿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长期变动趋势不同。

例如,美国1930年以来男性肺癌死亡率有明显上升趋势,胃癌死亡率

则逐年下降。

三间分布-三.疾病的人群分布

人群可按不同的特征(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等)来分组,分析具有不同特征的人群某病的发病率、死亡率等。

研究疾病在不同人群组的分布有助于确定危险人群和探索致病因素。

三间分布-

(一)年龄

在研究疾病的人群分布中,年龄是最重要的因素,几乎各种疾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均与此变量有关。

大多数疾病在不同年龄组的发病不同。

婴幼儿易患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一些具有大量隐性感染的传染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在儿童中发病率高,成人中少见。

有些疾病的发病率则随年龄增高而升高。

如老年人中各种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患病率及死亡率均最咼。

病原体种类较多且又易发生变异的传染病,各年龄组的

发病率多无差异,如流行性感冒、细菌性痢疾等

比较两个人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时,首先应注意两个人群的年龄构成是否相同。

如两个人群年龄构成不同时,可用年龄专率进行比较,或用标准化率进行比较,以免导致错误结论。

三间分布-

(二)性别

许多疾病存在着性别分布差异。

描述性别分布,一般是比较男、女性的发病率、患病率或死亡率等,有时用性别比来表示。

性别差异主要由于与致病因素接触的机会不同所致。

例如,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往往男性高于女性,是因为农村男性参加农田劳动多,接触疫水机会较多的缘故。

我国绝大多数的恶性肿瘤死亡率均呈现男高于女,例如膀胱癌、胃

癌、肺癌等。

心肌梗塞的死亡率也是男高于女。

上述现象可能与暴露于致癌物剂量大小、内分泌平衡、环境及生活方式的差别有关。

有些疾病的患病率女高于男,如胆石症、胆囊炎。

这可能与解剖生理或内分泌有关。

至目前为止,尚不能满意地解释有些疾病在性别分布上

的差异。

表15种主要死因性比例(男性死亡率/女性死亡率)

死因

性比例

性比

例丨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丨3.13|毒血

症1.40

3.05

自杀

血管硬化症

1.2

意外及灾难

期死亡

2.98|围生

1.28

|肺炎及流感

1.88|糖尿

1.04

(三)职业

人们暴露于不同的职业环境中,许多传染病及非传染病的发生与职业有关。

如皮毛加工人员、畜牧工作人员易患炭疽、布氏杆菌病;

野鼠型出血热多见于农民及野外工作者;

煤矿工人易患煤工尘肺;

体力劳动少的职业人群易患冠心病;

汽车司机因饮食不规律,易患胃部疾患。

表某矿1986年各工种工伤及骨折发生率

I

工种

I工伤率(%。

骨折率(%)I

开拓丨46.91

9.53

运输

27.58

8.89

机电

34.71

3.30

修护

104.18

20.83

通风

13.25

3.78

22.98

井上合计

5.59

井下合计

68.84

18.28

三间分布-(四)民族和种族

疾病在不同种族和民族中发生的种类和频率不同,其影响因素较多,如遗传因素、自然地理、气候条件、风俗和生活习惯等。

马来西亚境内居住着三个种族人群,马来人患淋巴瘤较多;

印度人患口腔癌较多;

中国人则以患肝癌、鼻咽

癌多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某些疾病在不同民族的分布不同。

例如,我国回族、哈萨克族,男性胃癌死亡率高于其他民族,提示与饮食习惯不同有关;

牧区少数民族农民的冠心病发病率高于同地区的汉族农民,这与少数民族的高脂肪饮食有关。

表美国各种族婴儿死亡率

美洲人印

黑人

度人

婴儿死亡率(%0)|18.5|15.8

10.99.68.9

三间分布-(五)家庭

疾病与家庭有密切关系。

家庭人口的年龄结构、文化水

平、经济及卫生状况、风俗习惯、嗜好及每个成员的免疫状态等均与疾病的发生有关。

家庭成员间接触最密切。

因此,某些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等在家庭中易于传播。

某些恶性肿瘤及有些遗传病常呈现家庭聚集性。

三间分布-(六)行为

不良行为生活方式是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

目前已公认,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可导致许多疾病,尤其是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有直接关系。

例如,长期吸烟与慢性支气管炎及肺癌的发病有密切关系,也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其他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如饮食不当、缺乏体育锻炼、不良性行为和吸毒等均对人类健康有重要影响。

表美国15岁以上成人艾滋病病例分类

病例分

病例数丨%

单纯静脉注射毒品者丨41

4717.60

0.84

妇女,其配偶为双性恋者

0.22

1

异性恋者其配偶为静脉注射毒品者丨253

1.07

接受输血

者丨42

41.80

不知原因

者83

33.53

100

23551

三间分布-四.疾病的地区、时间、人群分布的综合描述

以上各节分别叙述了疾病的地区、时间及人群分布,但实际工作中对某病的描述往往是综合进行的。

只有进行全面观察和综合分析,才能获得病因线索和流行因素的信息。

利用移民人群研究疾病的分布,从而探索病因是一典型

的综合描述方法,称之为移民流行病学(migrantepidemiol

ogy)。

移民人群在其定居国的自然环境、生活条件、社会环境和心理状态等均与其本国不同。

以定居若干年后及其后裔某些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与其本国和移居国人群的同种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比较,是对疾病的地区、时间、人群分布的综合分析。

例如,日本为胃癌高发区,而美国则是低发区。

如以日本人胃癌死亡率为100,则非美国出生的日本

移民为55,在美国出生的日本移民为48,而美国白人仅为

18。

日本人移居美国后及其在美国出生的第二代人胃癌死亡率大大降低,但仍比美国白人胃癌死亡率高。

表明环境因素与胃癌有密切关系。

据报道,我国广州市东山区广东籍人鼻咽癌的死亡率为1

0.9/10万,而定居广州市的外省人为3.9/10万;

又广州市越秀区广东籍居民鼻咽癌死亡率为9.2/10万,定居于上海市虹口区的广东籍的居民为7.1/10万,而虹口区上海市居民的鼻咽癌死亡率仅为2.7/10万。

上述结果表明,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对鼻咽癌的发病均起一定作用。

这对进一步研究鼻咽癌的病因提供了重要线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