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县薄竹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6525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8.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山县薄竹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文山县薄竹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文山县薄竹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文山县薄竹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文山县薄竹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文山县薄竹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文山县薄竹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文山县薄竹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文山县薄竹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文山县薄竹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文山县薄竹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文山县薄竹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文山县薄竹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文山县薄竹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文山县薄竹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文山县薄竹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文山县薄竹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文山县薄竹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文山县薄竹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文山县薄竹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山县薄竹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文山县薄竹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山县薄竹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山县薄竹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境内森林覆盖率32.5%,经济林果有花椒、八角、干果及各种水果,其中花椒最适宜发展。

(三)气候条件

属主体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2℃—17.3℃,年降雨量为1200—1600毫米;

光照充足,适宜种植水稻、玉米、小麦、三七、烤烟、蔬菜等作物,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四)土壤状况

镇辖区内土壤主要为棕壤土和褐色粘土,土壤PH值在5—7之间,土壤肥力中等,通透性较好,土壤养分中氮、磷、钾比例合理。

(五)自然资源条件的优劣分析

境内水资源丰富,摆依寨河、幕诗冲河、母鸡冲河贯穿全镇,有上百个大小龙潭,喷泉不断;

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水调匀,土壤肥沃。

以上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为烤烟、林果、三七提供了最佳生长环境。

第二节社会经济状况

全镇共辖老回龙、新回龙、幕诗冲、摆依寨、白租革、落水洞、乐诗冲、老屋基、期路古、母鸡冲、牛克、五色冲12个村委会,120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彝、蒙古、傣、白等7种民族。

据统计,2005年末总户数6470户,总人口29907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7.1%。

2005年,粮食总产量1083.5万公斤,人均有粮360.6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7536.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03元,完成财政收入146.1万元。

乡镇企业总收入9320万元。

第三节贫困现状

薄竹镇由于受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的影响,发展落后,人民生活贫困。

2005年,全镇29187人农业人口中,仍有9744人纯收入在625元以下,纯收入突破865元的仅有16183人;

有近400户1956人的吃饭问题需要政府救济解决;

因家庭贫困导致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失学,辍学率达到了5%;

10%~20%的人口进不了医院看病;

10%的人畜饮水困难没有得到解决;

70%的农户居住卫生条件差,家庭现代化程度不高;

群众仍没有摆脱“上学难”、“治病难”的贫困现状。

第四节基础设施状况

(一)农田水利建设状况。

已建老回龙中沟、以腻资、戈利白、使基冲上、下寨、乐诗冲大、小寨等13条“三面光”灌溉沟渠,全长17.7公里,农田水利化程度还十分滞后。

(二)人畜饮水状况。

建有小水窖583口,大水池32个,除石头寨自然村外都安装了自来水,大部份人畜饮水困难得到了解决。

(三)交通状况。

全镇交通主干线及乡村砂石路共17.5公里,在州、县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已建成乡村水泥路20余公里,乡村通路率达100%,村社通路率达到98%,但均属低等级公路,晴通雨阻现象突出。

(四)通讯状况。

在镇政府驻地及乐诗冲村建有移动、联通通信塔各2座,全镇有程控电话360余部,9个村委会均通程控电话线路。

(五)通电状况。

全镇12个村委会120个村民小组通电,通电率达100%,但有22个村民小组尚未进行电网改造,仍使用本质电杆,未执行城乡同网同价。

(六)教育状况。

全镇有中心学校2所,村完小12所。

有教职工261人。

教育硬件设施已不断得到改善,基本满足了学生的就读需求。

(七)文化状况。

未建有镇文化站办公楼,办公条件差,现文化站仅有20平方米的办公室和图书室,现有书籍2960册(其中含杂志1442册),每年定期征订报刊5种以上,杂志10种以上,几年来,共接待读者6415人,借出书籍915册,发挥了图书室的作用,为群众提供了丰富的农业科技信息。

有小康示范村科技活动室6个,有民间文艺队8支。

电视覆盖率仅为25%,群众文化生活比较枯燥。

(八)卫生状况。

有村卫生室8所,中心卫生院2所,公卫站2所,群众的初级卫生保健有了保障。

(九)集贸市场建设状况。

老回龙集贸市场始建于1993年,1996年12月建成正式投入使用,占地52.116亩,工程总投资82.13万元。

市场内有2530平方米的钢架货棚及425个水泥固定摊位。

第二章“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第一节计划完成情况

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里,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两乡镇(原老回龙镇、乐诗冲乡)也走过了自己的光辉历程。

几年来,两乡镇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成绩,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社会稳定,群众安居乐业。

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历届党委政府的实践经验,逐步完善并编制了“十五”计划,形成了以粮食为基础,以种、养业为重点,科技进步为突破口,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狠抓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协调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

“十五”期间,两乡镇党委、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以扶贫三项工程建设和小康示范村建设为契机,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

到2005年底,两乡镇农村经济总收入7536.3万元,比2001年的4655万元增2881.3万元,增幅为61.8%;

财政收入达146.1万元,比2001年的143.8万元增2.3万元,增幅为1.6%;

粮食总产量1083.8万公斤,比2001年的1026.1万公斤增57.7万公斤,增幅为5.6%;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03元,比2001年的1025元增378元,增幅为36.8%;

乡镇企业营业总收入9320万元,比2001年的7865万元增1455万元,增幅为18.5%。

全镇2005年末总人口29907人,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范围内。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新进展,三七、烤烟、蔬菜、林果形成了两乡镇支柱产业,粮经比例为6.7:

3.3;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健全完善,治安形势明显好转,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总之,“十五”以来,两乡镇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崭新的成就,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实现了12个村委会通路率达100%,自然村通路率达98%;

村村通电,户户灯亮;

村村通水。

全镇呈现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可喜局面。

较好地完成了“十五”计划的预期目标。

第二节取得的主要成绩

——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

针对两乡镇自然条件恶劣,各项基础设施薄弱的实际,紧紧抓住各种机遇,发扬“干、靠、要”的精神,切实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公路通路率由“九五”期末的85%增至98%。

村级办公条件得到改善,实现了砖木结构建设的目标。

集贸经营场所得到了规范。

农村文化事业有所发展,民族文化中心顺利建成。

农村用电得到全面解决,城乡同网同价正在稳步推进,两乡镇已有98个村民小组进行了电网改造。

通过实施扶贫三项工程大会战,在部分村寨实施了自来水工程以及大水池修复工程,除石头寨未安装自来水外,两乡镇人畜饮水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两乡镇已累计建设小水窖595口,建成沼气池1501口。

教育基础设施硬件投入力度加大。

农村卫生基础设施进一步得到了增强,村级卫生室逐年改善,原老回龙镇卫生院门诊大楼落成。

为两乡镇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奠定了基础。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十五”以来,两乡镇始终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大力发展以烤烟、三七、大白菜、马铃薯、花椒为特色产业,深化农业结构调整。

两乡镇农业产业结构呈现出新格局,粮经比例为6.7:

3.3,其中三七发展到了4406亩,烤烟3005亩,花椒余亩。

两乡镇畜牧业发展有了新突破。

2005年,两乡镇生猪存栏30048头,占年计划数29950头的100%,出栏25393头,占年计划数25340头的100%。

大牲畜存栏9364头,出栏1012头。

山羊存栏4608只,出栏2012只;

家禽存栏76486只,出栏55703只;

肉类总产量2195吨,占年计划数2286吨的94.4%;

实现畜牧业产值2529万元。

“两杂”推广及冬农开发力度加大,为实现“增粮调结构”的目标,两乡镇在深入贯彻落实各项涉农优惠政策,积极抓好良种补贴的同时,大力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指数,促进了两乡镇粮食的增产增收。

2005年,两乡镇大、小春总播种面积41176亩,其中:

小春作物、粮豆作物完成播种13051亩;

经济作物完成播种13460亩。

实现全镇粮食总产量1083.5万公斤,人均有粮360.6公斤,人民群众温饱问题逐年得到解决。

——扶贫开发成效明显。

两乡镇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出发点,深入抓好扶贫三项工程大会战。

两乡镇共建成沼气池1501口,小水窖595口,改造危房120余间,增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保护了生态环境,为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条件。

——劳务输出逐步形成一项增收产业。

抓好富余劳动力的输出,是实现群众增收致富的一个有效途径。

自“十五”以来,两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劳务输出领导小组,认真抓好劳务输出宣传动员和调查摸底工作,适时进行劳务输出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劳动技能和思想认识。

据不完全统计,全镇已输出富余劳动力2930余人,实现务工经济收入900多万元,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财政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我镇进一步加大税收征管力度,提高税收执法水平,坚持依法理财,突出重点,客观科学分析税源结构,改进征管方式和方法,严格依法纳税,做到应收尽收。

在管深、管细、执行好税收政策方面下功夫,大力堵塞税收流失,提高征管效率,控制和节约财政支出,提高资金效益,开源节流,增收节支,进一步缓解财政收支矛盾,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积极培育新税源。

2005年,在取消三七农特税,屠宰税和农业税的情况下,财政税收仍达到146.1万元。

——社会各项事业取得较大发展。

(一)教育事业。

在积极开展教育体制改革的同时,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新建了中、小学教学楼2幢、学生住宿楼1幢、教师住宿楼1幢、以腻资希望小学教学楼1幢等一系列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购置了一批教学设备,为两乡镇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实施教育体制改革,优化了教师结构和管理,制定完善了一系列教学内部促学管理制度,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捐资助学献爱心活动,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改善了校风、学风,加强了师德师风建设。

(二)卫生事业。

建设了原老回龙镇、乐诗冲乡卫生院综合门诊大楼,完成了卫生医疗体制改革,激活了用人机制。

强化协调村卫生室用房与村委会用房之间的矛盾,积极争取卫生室建设项目,着力解决群众就医难的问题。

(三)计划生育工作。

“十五”期间,两乡镇在进一步巩固“三为主”推行“三结合”的基础上,认真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农村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优、免、补”政策,123户农户办理了农业人口独生子女证,发放了21户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生活补助,180余位独生子女享受教育“三免费”政策,突破了群众传统生育观念;

深入开展查环查孕和妇幼保健知识宣传,强化了群众生理生育预防保健意识,使两乡镇人口资源不断得到优化,新出生人口质量逐年得到提高,实现了优生优育,把各项指标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推进了人与自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进程。

(四)民政救济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

两乡镇民政办按照“上为党和政府分忧,下为人民群众解愁”的工作宗旨,坚持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扎实抓好民政救灾救济服务和优抚工作,加大对残疾人的帮助扶持力度,为弱势群体注入活力,树立战胜困难,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法制安全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

民主法制建设。

始终立足全局抓稳定,立足群众需求抓重点,全面推进依法治镇进程。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基层网络建设,加强法制力度,注重群众来信来访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认真贯彻“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切实维护全镇社会稳定。

投入工作经费10000多元,分别在镇、村、小组设立了治安巡防支队、大队、中队,统一了着装,在村委会、村民小组设立义务调解委员会和义务调解员,加强了社会治安管理,两乡镇各类刑事案件及民事纠纷有所下降,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

为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正积极开展创造“平安薄竹”活动。

同时,认真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把各种安全隐患排除在萌芽状态,杜绝了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为我镇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积极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比创建和农村文化“三下乡”活动,积极做好“文明单位”、“文明村”的申报工作。

全镇共有“十星级文明户”753户,州级文明单位5个,县级文明单位3个,州级文明村2个,县级文明村3个,树立了农村新风尚、新文明、新形象,增进了民族之间的团结,推动了全镇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

——各项改革取得新成效。

2004年3月,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探索建立完善农村服务体系的新路子,对两乡镇机关和站所职能进行了整合,设立了“三办、两中心、一所”,进一步完善和理顺了管理关系。

4月进行了村级换届选举,本着客观、公正、公平、民主的原则,选举产生了村级新一届班子,36位当地经济能人被选进了村两委班子,两乡镇有6个村委会实现了支书、主任“一肩挑”,选配了农村“五大员”,使农村经济组织不断得到加强完善,根据工作需要,县、镇还下派24名年富力强的年轻干部到村上挂职,加强农村组织领导力量,增强了对群众的服务,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农村税费改革工作精神,取消了农特税、农业税,对良种种植户进行了直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调动了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进行了教育综合改革和卫生医疗体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激活了用人机制,提高了服务质量。

——管理机制不断健全完善,政府工作职能明显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政府在不断转变自身职能,逐步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五年来,两乡镇始终坚持依法行政理念,认真组织干部职工加强对《行政许可法》、《云南省农村工作守则》的学习和参与各种法律法规培训,身体力行地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树立“三为”宗旨意识,坚持群众思想路线,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政府管理、建设的新路子。

不断健全完善我镇干部考核、考核评价机制和管理办法,制定出台了《镇、村干部考核办法》、《镇领导干部联系挂钩制度》,增强了干部职工工作的使命感和紧迫感,进一步严肃了工作纪律。

在政府内部积极推行工作定期汇报制、外出登记制、工作日制等日常管理制度,促进了干部职工工作作风的转变,调动了干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使政府工作效率明显得到了提高;

坚持推行政务、村务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增进了干群关系和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围绕群众增收,服务“三农”成效显著。

群众增收问题,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解决“三农”中农民问题之首。

我镇自然条件恶劣,是集山区、民族、贫困于一体的农业镇,各种基础设施薄弱,发展后劲不足,群众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所以,我镇始终坚持发展这一执政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全镇实际,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惠民政策,创新工作方式,切实抓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服务工作,尽力解决农民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农村税费改革精神,确实减轻了农民负担。

抓好农村产业发展服务工作,把干部职工挂钩到各村各寨动员群众、帮助群众发展烤烟等优势产业,并做好技术上的指导,促进了群众增产增收。

着力解决群众投入资金困难问题,千方百计为群众协调支农贷款。

为提高群众生产技术水平和依靠科技致富能力,每年都坚持按不少于预算内资金3%的比例,用于举办种植、养殖、劳务输出等各类培训,努力普及农村科技知识。

抓好冬黄豆、水稻多样性混栽、生猪养殖等各种农业科技示范样板建设,同时对期路古、新回龙两个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项目进行了规划,为发挥好以点带面奠定了基础。

总之,回顾过去五年,两乡镇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一片欣欣向荣,各项工作和社会经济建设都取得了新的成就。

这是两乡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结果;

是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抓住发展机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结果。

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我们将加倍珍惜,树立忧患意识和发展意识,鼓足工作干劲,勇于面对困难,争取更大的发展。

第二节采取的主要做法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火车头”作用和干部职工的战斗力,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好落实,使之形成事事有人抓、有人管的工作局面。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不断理清发展思路,突出重点,抓好规划实施。

五年来,我镇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认真贯彻党代会、人代会的决议,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长期项目与短期项目实施相结合,潜在项目与显现项目相结合,整体推进与各个击破相结合,重视发展支柱产业与兼顾培育经济增长点相结合,统筹规划实施、发展。

三是把人民群众的增产增收放在第一位,全面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认真抓好“两杂”推广,大力发展烤烟、三七、马铃薯、大白菜、花椒等特色经济作物。

四是强化资金整合,努力解决农村投入不足的问题,保证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五是抓好责任落实,完善管理制度,做到奖惩分明,责任到人,工作到户。

六是把安全生产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为全镇的社会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七是注重干部和群众的教育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干部的工作能力和群众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

八是坚持政府动员、引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的原则,依法行政,保护群众的切身利益。

第三节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目前,两乡镇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和完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自然条件差,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资金缺乏,投入不足,发展受限;

二是经济基础薄弱,财源建设发展后劲不足;

三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滞后,规模化与产业化程度偏低,经济效益未能充分体现出来;

四是教育科技文化落后,投资环境差,招商引资困难,五是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六是农民增收困难,部分群众生产生活贫困,扶贫攻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七是部分干部职工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工作作风有待进一步转变;

八是政府职能转变步伐有待加快,依法行政能力有待提高;

九是缺少经济支柱产业,群众收入不平稳,发展思路需要进一步整改完善;

十是劳务输出工作力度还要加大,群众与政府还没有形成共识。

针对上述困难和问题,薄竹镇党委、政府将领导和团结全镇各族人民群众,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用新的发展思路解决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布局,加大特色农业、优势产业的发展和投入力度,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坚持走科教兴农和人才强镇之路,把发展重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抓住发展机遇,创造发展环境,切实加快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争取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第三章“十一五”面临的形势、任务

第一节形势分析

薄竹镇是集民族、贫困、山区于一体的农业镇,基础设施薄弱,种植业科技化程度不高,缺少经济支柱产业,人民群众小农经济意识严重,群众增收困难,生活贫困。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农业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农村经济越来越受到国内国际两个大市场的冲击和影响,农村生产经营随的市场风险越来越大,农业产业结构矛盾和农民增收缓慢问题日益暴露出来,城乡经济差距在不断扩大,生产集约化经营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农村粗放经营的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

所以,在“十一五”期间,薄竹镇将采取怎样的措施加强基础设施,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追赶式”、“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任务十分艰巨。

第二节面临的任务

根据薄竹镇的发展现状,“十一五”期间的任务是: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政府职能转变,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统筹发展农村社会经济。

进一步强化农田水利、人畜饮水、教育、卫生、通路、通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创造发展条件;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规模经济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努力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方式;

走科教兴镇、人才强镇战略之路,努力提高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建设文明、安全、发展的新农村;

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综合治理,保护生态平衡;

不断落实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和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解决农村“四难”的问题;

加大农村公共卫生治理,提高农村整体安全水平,努力构建和谐薄竹镇,力争使镇综合实力达到全县上等乡镇发展水平。

第四章“十一五”指导思想、总体发展思路、原则及规划重点

第一节指导思想

“十一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机遇期,为抓好“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县委十届二次全会以来的会议精神;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新谋变;

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五个统筹”,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

加快循环经济发展进程,实现节约、绿色、高效发展;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立足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团结和带领全镇二万多人民群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围绕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文山精神”和县委提出的在全州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动力,逐步树立“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观念;

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终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认真总结实践“三农”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上下功夫;

着力于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依靠科技,培育长短结合的经济增长源,确保社会稳定逐步实施全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十一五”计划的总体发展思路

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大战略目标”,抓住中央实施西部大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