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8652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docx

《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docx

附件1

“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 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为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精神和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的部署,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地方及相关行业组织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专项面向生态文明建设与保障资源安全供给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核心原则,围绕源头减量—智能分类—高效转化—清洁利用—精深加工—精准管控全技术链,研究适应我国固废特征的循环利用和污染协同控制理论体系,攻克整装成套的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形成固废问题系统性综合解决方案与推广模式,建立系列集成示范基地,全面引领提升我国固废资源化科技支撑与保障能力,促进壮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模,为大幅度提高我国资源利用效率,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保障。

本专项2019年拟部署34个研究方向,国拨经费概算约为7亿元,项目执行期3~4年。

重点针对固废源头减量、智能分类回收、清洁增值利用、高效安全转化、智能精深拆解、精准管

—31—

控决策,以及综合集成示范等内容部署相关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应用示范类研究任务,突破一批前瞻性、重大性、急迫性的核心关键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以及一批核心关键器件和装备。

本专项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

对基础研究类项目,应充分发挥各类国家级科研基地的作用。

对共性关键技术类项目,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

1。

对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要充分发挥地方和市场作用,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

1,用于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的中央财政资金不得超过该专项中央财政资金总额的30%。

项目承担单位需推动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和支持专项数据共享。

同一指南方向下,除特殊说明外,原则上只支持1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时,可同时支持2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结合过程管理开展中期评估,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

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研究内容与考核指标。

除指南中有特殊说明外,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项目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10家。

应用示范类项目鼓励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等区域开展。

本专项2019年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1.固废资源化利用基础科学问题与前瞻性技术

1.1大宗铝硅酸盐无机固废物相重构与转化利用科学基础

研究内容:

针对复杂铝硅酸盐固废产生量巨大、大规模高效利用基础研究薄弱问题,研究大宗铝硅酸盐固废矿相结构与界面特性、矿相重构热力学规律与动力学机理,研究物相—结构—形貌—性能耦合调控机制及直接材料化技术基础,研究多组份高效提取与清洁转化新过程新方法,研究伴生有害元素迁移转化规律与环境影响调控机制,构建大宗铝硅酸盐固废高效转化利用的基础理论体系与重大技术原型。

考核指标:

形成大宗铝硅酸盐固废矿相重构与转化利用的物理化学基础理论;揭示3类以上典型物相的转化机理与分子迁移途径;获得固废基多元系热力学区域相图及预报新型物相热力学数据10套以上;建立铝硅酸盐固废转化过程多参数构效模型、多力场耦合调控模型等基础模型3~5个,模型不确定性小于15%,并在3~5项万吨级/年规模以上示范工程中获得实际应用;形成涵盖5类以上典型铝硅酸盐固废物相重构与高值化利用重大技术原型3~5项,直接材料化率70%以上,处理成本降低30%以上,完成技术验证或中试示范;形成覆盖研究内容的技术发明专利10件以上。

有关说明:

申报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4个,项目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6家。

1.2有机固废定向生物转化机制及调控原理

研究内容:

研究城市有机固废生物转化功能菌群及其代谢网

络调控基础理论,研究极端环境胁迫下生物转化微生物耐受机制和抗逆境定向调控机理,研究生物转化过程碳氮代谢分配和产物协同调控原理,研究基于物质—能量—环境自平衡耦合定向转化和系统优化新方法。

考核指标:

形成有机固废典型生物转化过程的产物定向调控基础理论,明确3种以上种间信号传递路径;明确质量95%以上碳氮元素全过程转化途径,分离获得功能菌株10个以上,确定3~5种核心酶类型;建立有机固废生物转化菌群—物质耦合代谢网络模型、物质—能量耦合调控模型等3~5项,优化调控不确定性低于15%;形成典型有机固废高效定向转化重大新技术原型3~5项,开展技术验证或中试示范,生物转化效率提高60%以上;形成覆盖研究内容的技术发明专利10项以上。

有关说明:

申报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4个,项目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6家。

1.3重点行业固废源头减量清洁工艺新技术

研究内容:

针对固废产生量大、污染重的化工、冶金重点行业,研究清洁生产与绿色循环技术发展趋势,研究复杂资源高效精准转化与清洁利用新原理,研究实现固废源头大幅度减量化的清洁生产新工艺及关键技术,探索构建固废近零排放的“无废型”

绿色新流程。

考核指标:

形成面向中长期的重点行业清洁生产与绿色循环技术发展趋势研究报告2~3份;形成1~2项固废源头减量化的原创

性清洁生产新工艺,完成核心关键技术中试验证,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100%,资源产出率提高50%以上,实现固废近100%源头减量,产品达到国家绿色产品指标;提出新工艺原则流程,全过程实现“三废” 近零排放;形成覆盖研究内容的技术发明专利3件以上。

有关说明:

本方向支持前瞻性、变革性技术探索研究,拟分

别针对化工、冶金重点行业各支持1项项目,项目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3家。

1.4有机固废全组分清洁转化及安全利用新技术

研究内容:

针对城市垃圾与污泥、植物类有机固废等有机固废,研究高效清洁转化技术发展趋势,研究有机组分高效转化与重构新原理,研究高值转化及全组分利用非常规技术,研究协同转化过程物质组分迁移机制和风险评估技术,构建有机固废高效转化绿色新流程。

考核指标:

形成面向中长期的有机固废高效清洁转化技术发展趋势研究报告2~3份,形成1~2项有机固废高效转化及全组分利用新流程,完成核心技术中试验证,资源产出率提高50%以上,探明2~3类高风险污染组分迁移规律,构建精准风险评估系统,完成核心技术中试验证,形成覆盖研究内容的技术发明专利3件以上。

有关说明:

本方向支持前瞻性、变革性技术探索研究,拟分别针对城市垃圾与污泥、植物类有机固废等典型有机固废高效转化新技术各支持1项项目,项目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3家。

1.5危险废物毒害组分快速识别与检测新技术

研究内容:

针对危险废物中抗生素、芳烃等毒害物质快速识别难问题,研究危险废物污染特性快速识别需求与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研究特征污染物的快速识别与检测的新原理、新方法,研究复杂体系中痕量有毒有害物质快速检测器件,研制便携式专业化装备。

考核指标:

形成1~2套危险废物中毒害物质快速识别与检测原创性技术及核心器件和装备原型,完全实现自主研发,实现单人可携带,定性时间小于60s,准确率达80%以上,其中2~3种组分定量检测精度相对标准偏差低于20%,形成覆盖研究内容的技术发明专利3件以上。

有关说明:

本方向支持前瞻性、变革性技术探索研究,拟分别针对危险废物中抗生素、芳烃等毒害物质的快速识别与定量检测各支持1项项目,项目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3家。

1.6城市固废大数据挖掘及全生命周期管控新技术

研究内容:

研究城市固废堆场及固废产生源的高分遥感与大数据结合的识别技术,研究城市固废产生数量和组分信息获取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的大数据挖掘技术,研究适用于城市固废及其源产品全生命周期精准管理的循环代谢图谱构建及大数据管控技术,依托“无废城市”建设,开展应用验证。

考核指标:

开发2种以上基于遥感影像、无人机等城市固废产生源高分辨识别算法和2种以上城市固废时空分布特征分析智

能算法,固废源清单分辨率满足国家固废2~3级分类标准,地表信息空间分辨率达到100米以下;构建3~5种典型城市固废及其源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循环代谢图谱;技术成果至少在1个“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中获得应用;形成覆盖研究内容的技术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5件以上。

有关说明:

本方向支持前瞻性、变革性技术探索研究,项目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3家。

2.重污染固废源头减量与生态链接技术

2.1钢铁冶炼难处理渣尘泥过程协同控制与生态链接技术

研究内容:

针对钢铁冶炼典型危废类渣尘泥,研究工序间安全化协同利用过程控制技术,研究多元有价金属组分高效提取循环利用技术;针对难处理冶炼渣,研究跨产业生态链接及高值化利用技术;构建与生产流程高度协同的钢铁冶炼过程难处理渣尘泥过程协同控制、生态链接技术体系,开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

形成3~5套钢铁冶炼难处理渣尘泥源头减量与生态链接利用成套技术及专属装备,核心装备完全实现自主研发;典型危废类渣尘泥流程内协同利用过程中无害化处置率100%,源头减排量大于90%;多元有价金属组分回收利用率大于90%;跨产业利用产品中难处理冶炼渣原料占比大于70%,性能达到行业中高端标准,吨冶炼渣综合利用效益提升30%以上。

针对不同种类渣尘泥,建成万吨级/年规模工程示范3~5项,实现经济稳定运行。

形成覆盖研究内容的技术专利与标准体系(申请技术发明专

利10件以上,形成国家、行业或团体标准及规范征求意见稿3项以上),建立商业化推广创新模式。

2.2精细化工园区磷硫氯固废源头减量及循环利用集成技术

研究内容:

研究精细化工园区磷硫氯元素迁移转化规律,研究磷硫高效协同转化大宗固废源头减量技术,研究磷硫氯高端产品制备及固废循环利用一体化技术,研究精细磷化工废盐深度净化氯碱行业链接利用技术,构建典型精细化工园区磷硫氯固废源头减量与循环利用优化集成技术体系,开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

针对典型精细化工园,形成3~5套磷硫氯多产业固废源头减量及循环利用成套技术及装备;磷硫协同利用产品收率大于95%,含磷/含硫固废源头减量90%以上;精细磷化工废盐资源化利用率大于90%,产品质量满足离子膜烧碱电解生产标准。

选择典型精细化工园区开展集成示范,集中建成万吨级/年规模工程示范3~5项,园区磷硫氯元素循环利用率大于90%,实现经济稳定运行,综合经济效益提升20%以上。

形成覆盖研究内容的技术专利与标准体系(申请技术发明专利10件以上,形成国家、行业或团体标准及规范征求意见稿3项以上),建立商业化推广创新模式。

有关说明:

项目应依托国家循环化改造重点支持的精细化工园区,鼓励在长江经济带区域开展示范工程建设;所在地政府需出具书面支持文件,承诺协调落实相关政策和经费配套措施;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2.3废纸替代清洁生产工艺及固废源头减量集成技术

研究内容:

针对替代进口废纸的需求,研究废弃植物纤维原料预处理过程多相反应体系动力学调控机理,研究废弃植物纤维原料生物—化学联合预处理技术,研究纤维原料高剪切磨制及纤维表面修饰与干湿增强技术,研究生产过程固废源头减量全过程控制集成技术,构建废弃植物纤维原料替代进口废纸清洁生产成套技术与装备,开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

形成1~2套造纸工业废纸替代清洁生产成套技术及装备,完全实现自主研发;原料预处理得率大于80%,生产纤维产品抗张指数大于30N·m/g,干湿增强后抗张指数大于40N·m/g,制浆能耗吨产品低于1000kWh,制浆造纸过程废纸替代率大于80%,固废源头减排90%以上;建成生产规模10万吨/年

或以上示范工程1~2项,产品价格不高于制浆时替代进口废纸价格,实现经济稳定运行。

形成覆盖研究内容的技术专利与标准体系(申请技术发明专利10件以上,形成国家、行业或团体标准及规范征求意见稿3项以上),建立商业化推广创新模式。

3.智能化回收与分类技术

3.1社区垃圾源头智能分类与清洁收集技术及装备

研究内容:

研究典型社区生活垃圾投放规律及多部门联动的分类收集模式,研究生活垃圾人机互动分类投放—智能识别—分类信息评估与反馈一体化技术及成套装备,研究湿组分清洁收集减量与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臭气监测预警与削减净化技术,

集成研制适宜于不同社区类型的生活垃圾回收—存储—清理—转运全流程智能分类装备,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

形成2~3套经济合理的多部门联动社区垃圾分类投放与减量化资源化模式;形成2~3项适合不同区域大中城市的社区生活垃圾小型智能分类成套技术及装备,分类种类大于3个,生活垃圾就地分类率达到80%以上,分类准确率大于95%,信息评估时间小于3s,易腐组份暴露时间小于10分钟,恶臭浓度削减率达85%以上,装备完全实现自主研发,故障率小于1%,运行能耗不超过1kWh/d·m3。

集成技术装备及模式在不少于3个典型大中城市的城区街道进行示范应用,覆盖10~15个居民社区,垃圾回收溯源系统注册居民达到10万人以上,建立设备智能管理、调度和维护平台。

形成覆盖研究内容的技术专利与标准体系(申请技术发明专利10件以上,形成国家、行业或团体标准及规范征求

意见稿3项以上),建立商业化推广创新模式。

有关说明:

本方向鼓励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地区针对性开展示范应用研究,拟支持2~3个项目。

3.2城镇建筑垃圾智能精细分选与升级利用技术

研究内容:

针对城镇建设建筑垃圾(拆除与装修垃圾),研发建筑垃圾人工智能分选技术与成套装备,研究建筑垃圾定向分类预处理技术,研究建筑垃圾升级利用技术与产品,研究城镇建设建筑垃圾回收利用技术研发—工程示范—产业推广—政策支持一体化解决方案,开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

形成2~3套城镇建筑垃圾(拆除与装修垃圾)人工智能分选技术及成套装备,核心装备完全实现自主研发,钢筋/混凝土自动分离分选率大于98%,砖/混凝土分选率大于95%,有机/无机材料分选率大于95%,资源化利用率大于90%,处理成本降低20%以上;形成可规模消纳建筑垃圾的升级利用新产品3~5种。

建成不低于25万吨/年规模的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绿色示范工程2~3项,满足《绿色工厂评价通则》(GB/T36132-2018)要求,实现经济稳定运行。

提出城镇建设建筑垃圾回收利用技术研发—工程示范—产业推广—政策支持一体化解决方案,在全国不同区域建成2~3个集成应用示范基地。

形成覆盖研究内容的技术专利与标准体系(申请技术发明专利10件以上,编制标准或规范3项以上),建立商业化推广创新模式。

有关说明:

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4.有机固废高效转化利用及安全处置(共性关键技术类)

4.1城镇有机固废高值化利用技术及示范

研究内容:

研究城镇有机固废生物转化产物的物化性质、结构特征、生物特性及调控机制,研究城镇有机固废制备高值化学品定向生物转化技术,研究定向转化过程与产物提取耦合及精细化、低能耗分离技术,研究城镇生活垃圾废塑料高值转化及转化产物高值化利用与深度加工技术及装备,构建城镇有机固废高效转化制备高值液体和固体化学品成套技术,开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

针对餐厨垃圾、厨余垃圾、果蔬垃圾、城市污泥

等典型城镇湿垃圾,形成3~5套城镇有机固废制备高值化学品成套技术,固废中碳水化合物定向转化率达到70%,固废综合利用率大于90%,固相残余物量低于10%,全部实现综合利用,液体化学品得率达到70%以上,固体化学品得率达到70%以上,产品分离能耗下降40%以上;针对不同技术路线,建成示范工程3~5个,其中,有机固废制备液体化学品规模达1.5万吨/年,固体化学品规模达1万吨/年。

针对城镇垃圾废塑料,形成高值化利用与深度加工技术及装备1套,能源化率大于90%,建成万吨级/年以上规模的示范工程1项;实现经济稳定运行,产品综合经济效益提高200%以上。

形成覆盖研究内容的技术专利与标准体系(申请技术发明专利10件以上,形成国家、行业或团体标准及规范征求

意见稿3项以上),建立商业化推广创新模式。

4.2城乡混合有机垃圾快速稳定化及资源化利用技术

研究内容:

研究城乡混合有机垃圾联合好氧代谢调控机制,研究多源有机物源头快速稳定化技术及装备,研发多组分均质化及好氧定向腐殖酸化技术,研究副产物风险控制及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城乡混合有机垃圾资源化产物利用技术,构建集成化成套技术与装备,开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

形成2~3套城乡混合有机垃圾好氧快速稳定与定向腐殖酸化关键技术,涵盖3种以上不同种类有机垃圾,有机组分定向转化腐殖酸浓度大于25%,资源化率大于90%,适宜于—20℃以下等极端条件;开发2~3套具有智能学习功能的一体化好

氧发酵装备,核心部件完全实现自主研发,有机物稳定化时间小于15天,与同类混合垃圾相比处理成本降低20%以上;形成2~3项生物转化副产物风险控制及可持续利用技术,转化产物安全利用率达100%;建成2~3项适用于不同区域特征的成套技术示范工程,处理规模达到10万吨/年以上,实现经济稳定运行;形成覆盖研究内容的技术专利与标准体系(申请技术发明专利10件以上,形成国家、行业或团体标准及规范征求意见稿3项以上),建立商业化推广创新模式。

4.3污泥快速减量与资源化耦合利用技术

研究内容:

研究污泥结合水强化分离调理技术,研究污泥中有毒有害物质削减技术,研究基于土地利用的脱水污泥深度处理

—稳定化技术,研制污泥调理—脱水—减量的智能处理系统装备,研究污泥资源化产品环境风险评估方法,开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

开发2~3套污泥高效调理技术及环境友好型污

泥脱水材料或药剂,形成2~3套污泥调理—脱水—减量的智能处理系统装备;核心装备完全实现自主研发,有智能学习功能,脱水调理剂用量不高于污泥干基10%,污泥电导率增幅小于10%,脱水后泥饼含水率低于60%、重量与体积降低45%以上。

形成1套基于土地利用的脱水污泥深度处理及污泥减毒技术,污泥中有毒有害物质含量低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园林绿化用泥质》(GB/T23486-2009)限值。

建成100吨/天(以含水率为80%计)规模以上的脱水与资源化示范工程2~3项,实现经济稳定运

行,直接运行成本不高于120元/吨。

形成覆盖研究内容的技术专

利与标准体系(申请技术发明专利10件以上,形成国家、行业

或团体标准及规范征求意见稿3项以上),建立商业化推广创新模式。

4.4中药固废及抗生素菌渣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置技术

研究内容:

针对中药及抗生素加工过程的资源利用率低、固废生成量大问题,研究中药固废生物降解抗性屏障的结构特征与调控机制,研究中药固废成分解构和清洁分级处理技术,研究中药固废全组份高值化转化和耦合利用技术,研究残余物消纳与全过程污染控制技术,研究抗生素菌渣无害化处理及安全风险评价技术,研究开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

建立典型中药固废结构与资源性成分信息数据库;形成中药渣清洁处理与高值转化耦合技术及装备3~5项,糖得率大于60%,中药渣综合利用率达到100%,中药固废综合利用后的残余物小于10%,中药固废综合利用增值大于1000元

/吨;针对不同中药生产过程,建成3000吨/年规模以上示范工

程2~3项,实现经济稳定运行。

形成抗生素菌渣无害化处理及安全风险评价技术1套,抗生素菌渣综合利用率大于90%以上,建成1万吨/年规模以上示范工程1项,实现经济稳定运行。

成覆盖研究内容的技术专利与标准体系(申请技术发明专利10

件以上,形成国家、行业或团体标准及规范征求意见稿3项以上),建立商业化推广创新模式。

4.5废弃秸秆制备能源化学品成套技术与装备

研究内容:

研究废弃秸秆热化学制备能源化学品的分质转化机制,研究热化学高效定向转化稳定运行技术,研究转化液提质制备生物汽柴油等能源化学品技术,研究转化残渣制备高值化材料新技术,开展万吨级工程示范建设,研发百万吨级成套技术。

考核指标:

形成1~2套废弃秸秆制备能源化学品大型化成套技术及装备;催化剂原位再生效率大于95%,总脱氧率不小于99%;建成不小于3万吨/年规模废弃秸秆分质转化制备汽柴油等能源化学品工程示范1项,干基废弃秸秆能源化学品产品总收率不小于15%;建成不小于500吨/年规模转化残渣工程示范1项,转化残渣制备催化材料收率不小于50%,连续稳定运行不小于2000小时;形成百万吨级装置工艺包,吨干基废弃秸秆实现产值

1200元以上。

形成覆盖研究内容的技术专利与标准体系(申请技术发明专利10件以上,形成国家、行业或团体标准及规范征求意见稿3项以上),建立商业化推广创新模式。

4.6有机固废高效气化及产品深度利用技术与装备

研究内容:

研究多种工况下有机固废高效协同气化新工艺;针对县域生活垃圾,研究非均质有机固废稳定高效气化—焚烧一体化技术及装备;针对有机危险废物,研究多组份有机危废零排放的安全清洁气化—熔融一体化技术及装备;针对大宗均质有机固废,研究高效气化耦合热电利用技术及装备,研究气化产品直接制备高纯氢和高纯甲烷技术及装备;开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

形成3~5套有机固废高效气化及产品深度利用成套技术及装备,核心装备完全实现自主研发;气化效率大于85%,气化—焚烧及气化—熔融减容率大于95%(湿基),残渣热灼减率小于5%,浸出毒性与烟气排放低于欧盟现行垃圾焚烧污染物排放标准(DIRECTIVE2010),气化焚烧处理成本低于150元/吨,气化熔融处理成本低于1500元/吨;热电耦合发电效率大于50%;合成气直接制备氢气纯度大于99.99%、甲烷纯度大于90%。

针对不同固废种类,建成200吨/天规模以上工程示范2~3项,实现经济稳定运行。

形成覆盖研究内容的技术专利与标准体系(申请技术发明专利10件以上,形成国家、行业或团体标准及规范征求意见稿3项以上),建立商业化推广创新模式。

4.7固废焚烧残余物稳定化无害化处理技术与装备

研究内容:

针对固废焚烧产生的有毒有害残余物,解析固废焚烧残余物组份与结构,研究残余物危害因子解毒机理和稳定化结构调控原理,研发残余物解毒、稳定化与资源化清洁利用技术及装备,研发无害化稳定化过程及产物相关的环境快速检测和金属长期稳定化效果评估技术及装备,开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

形成3套不同技术路线的焚烧残余物无害化稳定化处理技术及装备,核心装备完全实现自主研发,单台装备处理能力大于10吨/天;玻璃态渣达到国家第I类一般工业固废标准,二噁英含量低于20ng-TEQ/kg,尾气二噁英含量小于0.05ng-TEQ/m3;焚烧灰渣再生利用前需预先解毒为合格原料,合

格灰渣掺入比例不低于50%;废水实现达标排放,回收盐类产品满足工业级盐标准,形成2项以上稳定化过程和产品的快速检测技术,检测结果与标准方法结果偏差小于10%。

针对不同技术路线,建成3000吨/年规模的示范工程3~4项,玻璃态渣建材利用率100%,固废焚烧残余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