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醇评课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56102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乙醇评课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乙醇评课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乙醇评课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乙醇评课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乙醇评课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乙醇评课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乙醇评课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乙醇评课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乙醇评课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乙醇评课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乙醇评课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乙醇评课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乙醇评课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乙醇评课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乙醇评课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乙醇评课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乙醇评课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乙醇评课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乙醇评课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乙醇评课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学完烃的基本知识,对有机物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也掌握了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对生活中较为熟悉的乙醇的一些性质和用途,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已有一些了解,所以对于进一步学习乙醇的组成和性质,有着较强的求知欲。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渴望独立地去完成科学探究的过程。

初中化学只介绍了乙醇的用途,但没有从分子结构的角度让学生系统地认识到乙醇的性质、组成和用途。

指导学生建立起“结构—性质—用途”这样一个有机物的学习模型。

特别要让学生体会到“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这样将为进一步学习烃的衍生物打下方法论基础。

三、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1、创设共同探索情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边教边实验法。

让学生在亲自动手的探究性实验中,保持一种积极、主动参与的状态,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的精神。

2、将微观问题宏观化、直观化。

利用多媒体课件,将乙醇的微观结构直观、动态地展示给学生,同样,借助多媒体手段动态演示乙醇与钠的反应、乙醇催化氧化等反应历程。

3、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学法

1、抓住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用途的知识主线。

2、官能团对于有机物的性质起着主要作用,学好烃的衍生物就要抓住官能团的结构特征。

3、抓好反应类型,掌握反应规律。

四、说教学过程

1、导课:

首先我利用一幅优美的图片,在图片上古诗对接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引出了乙醇这种物质,中国是最早掌握酿酒技术的国家之一,我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引入新课。

切入主题后,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乙醇的知识,并且结合生活中的已有经验,再加上给学生演示的酒精的样品,进行观察,请学生说一说对酒精的了解。

估计学生能说到酒精的化学名称、分子式、某些物理性质,还有可燃性这样一个化学性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回答,进一步完善对乙醇物理性质的教学。

对乙醇的物理性质教学当中,特别对乙醇的溶解性要结合实例进行强调。

比如说它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能够溶解多种无机物和有机物,例如生活中的碘酒啊,用酒精来泡中药,溶解有机物等等这些实例来让学生能够了解酒精的溶解性。

2、重点、难点突破

紧接着设疑:

因为学生知道乙醇的分子式是两个碳原子六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那么这样的一个分子它可能有哪几种结构呢?

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

根据乙醇的分子式c2h6o及各原子的价键关系写出乙醇的可能结构并搭出球棍模型。

请学生按照这样一个分子式,来写出它有可能的分子结构并且请同学上黑板来演示,并能搭出它相映的球棍模型。

那么在引导这个问题的时候,把乙醇的分子和乙烷的分子做对比,多出一个氧原子。

请学生思考这个氧原子究竟应该插入到乙烷的哪个键当中,这样就化解了难度,学生很容易能够搭出乙醇有可能具有的两种分子模型,那么搭出模型以后,就进一步的想知道乙醇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构?

这也就是我们本节课要解决的第一个重难点,必须要通过实验来解决,通过实验来探究乙醇分子的真正结构,所以我们给出这样一个实验:

[实验促学]

通过交流与讨论,学生认识了乙醇分子的微观结构,此时可以趁热打铁,进行乙醇结构的教学。

结构教学当中我们需要介绍结构式、化学式、简式以及乙醇分子内的两个基团的名称。

根据刚才的实验,知道乙醇和钠能发生化学反应,这样就顺利过度到乙醇的化学性质的教学当中。

启发学生书写出正确的方程式,而由同学们一开始回忆的乙醇具有可燃性,这是我们在初中教学中就知道的,这样引导学生把乙醇的燃烧反应方程式直接书写出来,那么这个反应到底是属于哪个反应类型呢?

学生会自然的说出是氧化反应,从而进入氧化反应的教学中。

在乙醇氧化反应教学当中,我们不仅要知道乙醇可以燃烧,教师也可以进行演示实验,或举例如实验时用的酒精灯,酒精的燃烧等等。

在氧化反应当中,我们关键还是要突破乙醇催化氧化的教学。

首先催化氧化可以教师演示实验。

教师可以将铜丝放在酒精灯的外焰上灼烧,慢慢的移向内焰,上下做几次,那么同学们可以直接观察铜丝变化的现象,由铜丝在外焰上灼烧变黑到内焰又变红这样一个特殊的变化现象,让学生们去思考,到底内焰和外焰的区别在哪里?

学生会想到,可能内焰和外焰可能酒精蒸汽的浓度不一样,这就意味着酒精蒸汽可能和铜直接有一些必然的联系或着说有一些反应,那么这样再请同学们进一步自己来探究实验。

这也就是我们本节课的第二个探究实验:

在试管中加入3到5ml的无水乙醇,将铜丝烧热至红热状态,迅速插入乙醇中,反复多次,观察铜丝的颜色、闻乙醇气味的变化。

同学们可以把实验的现象记录下来。

那么从铜丝在火焰上烧热由红变黑,然后再反复插入到无水乙醇中,又由黑变红这样两个不同的现象,再结合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这样三个现象,我们共同去探讨。

交流讨论:

为什么从红变黑了,同学们会推出来铜可以氧化为氧化铜,那么为什么又由红变黑呢,这说明氧化铜和乙醇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铜,那么氧化铜变成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被还原的过程,有被还原的物质必然就有被氧化的物质,那是什么被氧化了?

——乙醇被氧化了,氧化生成什么了?

有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那就是乙醛。

在这可以先出现乙醛的分子式。

因此这两步反应是前后连锁的两步反应,那么我们可以请同学把它叠加成为一个总反应。

这说明:

乙醇是可以被氧化生成新物质——乙醛和水的,而在这个过程当中,铜所起的真正作用是催化剂的作用,这也就是乙醇催化氧化——第二种氧化方式。

为了让学生更清晰的理解乙醇的催化氧化,从微观的角度进行进一步加强:

旧键断裂和新键形成的讲

解,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反应原理。

乙醇为什么会变成乙醛,它是乙醇分子中氢氧键的断裂,同时这个氢氧键影响了它邻位的c-h键,使这个c-h键也活泼了,也断裂了,那么断下来的两个氢与氧结合生成水,乙醇的c-o单键就变成了c=o双键,这样生成了新物质——乙醛。

电脑动画展示乙醇变为乙醛的结构式变化。

为进一步强化这个反应原理的学习,可以通过一些相应的方程式的迁移练习,譬如让学生写出丙醇催化氧化的反应方程式。

以上通过乙醇结构的研究、与钠的反应以及氧化反应机理的研究,学生已经清楚的认识到乙醇分子中氢氧键存在的中重要性,也就是羟基存在的重要性,可以自然进行构建导学,完善我们本节课内容的一个概念体系。

羟基到官能团,官能团到烃的衍生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另外,由于本节我们还学习了有机物的氧化反应,所以在这儿还可以强调有机氧化反应是怎么一回事,顺代也提出有机的还原反应又是怎样一回事,进行概念体系的完善。

通过这样一种构建导学,我们可以加强学生反应的知识的拓宽,让学生意识到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乙醇和生活、工业、农业生产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为了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进一步的广泛应用到实践当中去,我们通过这样两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进行迁移。

第一个例子:

为什么使用乙醇汽油,可以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得出这样三个结论:

节省石油资源;

乙醇掺入汽油能让燃料变得更“绿”;

消耗陈化粮,促进我国的粮食转化。

第二个例子:

是生活中常见的,人都会喝酒的,酒量有大有小。

有的人喝酒满脸通红,那么酒精在人体当中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原理呢?

可以联系乙醇的性质,把乙醇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展示给同学们,引起学生的兴趣。

最后我们可以利用学生所学的结构和性质来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两个思考题。

及时反馈课堂效率。

篇二:

乙醇说课稿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说课稿

河北衡水中学李兵妹

设计思想:

新课课倡导“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化学”。

一、教材分析

乙醇是生活中的常见有机物,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听到的,学生感觉亲切、熟悉。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

知道乙醇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介绍其主要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一性质一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从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出发,从实验开始,组织教学内容,尽力渗透结构分析的观点,使学生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学无止境。

二、学情分析

初中化学知道了乙醇的组成、物理性质、燃烧反应和一些用途,但是学生对物质性质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宏观表象阶段,只是在烯烃的学习中开始从微观结构认识物质。

因此在乙醇的教学设计中,回避了乙醇分子结构的探究,而是借助水分子与乙醇分子、氢氧化钠和乙醇钠的对比,渗透结构决定性质这一科学分析方法。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乙醇化学性质的教学采用学生小组实验探究的方式突破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

1.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1)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能够列举出乙醇的主要物理性质;

(2)通过实验探究,能完成乙醇与氧气、与钠反应的实验操作,并能正确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3)通过师生共同归纳,初步学习羟基、官能团等概念,并能解释羟基对乙醇性质的影响;

(4)通过阅读、交流加深对酒驾、乙醇汽油等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的认识,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2.教学重点:

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和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3.教学难点:

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四、教学过程:

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有一句至理名言:

“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句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

影响学习的惟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教学第一环节──学生讨论、交流所知道的乙醇

学生讨沦、交流所知道的乙醇,归纳出乙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乙醇的物理性质。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会提出与已有经验相联系而义具有新的自己可望进一步了解的东两,如饮酒与人体健康、司机酒后驾驶等问题)

教学第二环节──实验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

以学生最为关注的社会热点──酒驾切入本节课的教学。

创没情景:

世界卫生组织的事故调查显示,50—60%的交通事故均与司机洒后驾驶有关。

提出问题:

人在过渡饮酒后,会出现种种不适症状,乙醇在人体内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变化?

(教师向学生展示乙醇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图)

乙醇生成乙醛的变化在人体外也存在着。

铜银焊接时表面会生成发黑的氧化膜,工匠说只要把铜银在火上烧热,马上蘸一下酒精,就会光亮如初,这是什么原理?

实验探究:

学生分小组模拟这一实验过程。

实验改进:

将盛有无水乙醇的试管浸入到500c左右的热水中,以保持反应所需要的温度(参考苏教版教材),铜丝使用细电线中的细铜丝,经砂纸打磨后绕成螺旋状,改进之后的实验增大了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只需l一2次就可以成功的闻到乙醛的刺激性气味。

(学生观察铜丝表面的颜色变化,对比实验前后试管中液体气味的变化,书写方程式,思考铜丝的作用)

归纳总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完成方程式,认识羟基结构,得出铜丝在反应中起催化剂的

作用。

教学第三环节──阅读、交流,认识乙醇与强化剂的反应及应用

乙醇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乙醛,它的毒性是乙醇的10倍,乙醛能够麻痹大脑的中枢神经,继而出现心悸、恶心、呕吐、四肢不协调等症状。

交警是如何检验司机酒后驾车的呢?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资料卡片。

学生了解乙醇与强氧化剂反应,直接被氧化为乙酸,同时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教学第四环节──观看录像,探讨乙醇汽油的利与弊

教师播放一段录像,目的让学生关注乙醇的能源价值。

学生了解到乙醇汽油的推广使用减少了有害气体的排放,节约了石油资源,解决了能源危机。

教师提醒学生乙醇汽油的生产消耗了大量的玉米,从而出现汽车与人争粮食的社会现象,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警醒,培养学生参与礼会建设的意识。

教学第五环节──探究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创设情景:

XX搜索──乙醇钠,乙醇钠是制造二十余种西药的原料。

由乙醇如何制得乙醇钠?

(类比水与钠的反应)

学生分小组完成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实验改进:

取一支注射器,拔下注射器活塞,将一块绿豆粒大小的金属钠放人其中,再将注射器活塞装上,之后轻拉注射器活塞,使乙醇进入注射器中,可以观察到钠与乙醇发生反应,有大量气泡产生,将注射器内的不纯气体排出,迅速倒转注射器,反应产生的气体可以将乙醇排出,待钠消失后再排出多余的乙醇,轻推注射器活塞,点燃反应产生的气体,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烧杯。

改进之后的实验减少了反应物的用量,氢气无需验纯,操作简单,适合学生完成。

学生模拟钠与水反应的原理书写方程式:

概括整合──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学生观察发现乙醇的两条化学性质均与羟基结构有关,讲解官能团的概念并强调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渗透结构决定性质的科学思想,引导学生建立“结构一性质一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西安市第八十五中学生化组郑利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乙醇》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三节《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乙醇和乙酸》第一课时的内容。

根据新课标和新教材学习有机物,学生主要学习的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重要有机物的组成、结构、主要性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知识。

乙醇是是联系烃和烃的衍生物性质的桥梁,在有机物的相互转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在学生初中已对乙醇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中注意从结构的角度深化学生对乙醇的认识,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

在高中化学必修2的有机部分中对官能团的学习有所体现但没有强化。

因此,我认为在本节的教学中我们并不需要去追求知识的系统性,也不需要过多的知识迁移,更系统性的有机物学习将在高二的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中完成。

2.学情分析

从知识结构看,学生已经学习了烃的基本知识,对有机化学常见的基本反应类型的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生活中较为熟悉的乙醇的一些性质和用途在初中化学学习中也已经有所了解,所以对于进一步学习它的组成和性质,有着较强的求知欲。

目前我所带的班级为我校的平行班,通过高一化学将近一年的学习,同学们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完成一些基本实验操作,但部分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在实验分组时注意将各种不同层次及不同特点学生组合搭配,互相帮扶,鼓励各小组学生主动与老师、同组同学以及组与组之问多交流,形成浓郁的学习研究氛围,完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从学生的认知心理来看,进入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思想从“被动接受型”慢慢向“自主学习型”转变。

他们学习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逻辑性和创造性明显增加,学习动机比较稳定。

篇三:

乙醇-说课稿

乙醇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二、专题三、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第一节乙醇,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学过程、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展开说课。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选取生活中的典型代表有机物——乙醇。

乙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

本节课主要从这种衍生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有机物“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对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节内容安排在烃以后,是从烃过渡到烃的衍生物的重要环节,强调从烃到烃的衍生物的结构变化,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对于学好本章书其它烃的衍生物的知识有着重要的承上启下及指导性的作用。

另外乙醇在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学好本节知识,也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学习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乙醇的组成、主要性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了解羟基的特性,理解和掌握“官能团”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提示问题、讨论释疑、动手实验,学习对比、推断等多种科学探究方法。

学习乙醇的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学习重、难点分析

基于我对本节教材价值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教学重点确定为:

乙醇的化学性质。

难点:

乙醇的氧化反应的机理。

【教学展开分析】

一、教法设计

1.创设共同探索情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我采用了“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亲自动手的探究性实验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参与的状态,另外,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常常会闪现创造智慧的火花,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同时,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如:

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坚持真理的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2.变静态信息为动态信息,将微观问题宏观化、直观化。

利用多媒体课件,将乙醇的静态微观结构直观、动态地展示给学生,同样,借助多媒体手段动态演示乙醇与钠的反应、乙醇催化氧化等反应历程。

3.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乙醇联系实际的材料很丰富。

如打针前要用酒精消毒皮肤;

人喝酒后为什么会身体发热?

而过量饮酒又会头昏,甚至神志不清,不省人事?

工业酒精是否能饮用等。

通过这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说学法

1.抓住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用途的知识主线。

2.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学习烃的衍生物的性质。

官能团对于有机物的性质起着主要作用,学好烃的衍生物就要抓住官能团的结构特征。

3.抓好反应类型,掌握反应规律。

反应类型有:

取代反应、氧化反应。

三、教学程序设计

启思诱导

组讨论归纳小结设疑实验探究

练习反馈规律应用1、导课

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酒制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乙醇的物理性质

通过观察、闻乙醇以及将其涂在手上的一系列活动后,归纳出乙醇的物理性质。

演示动态的乙醇的物理性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乙醇的结构,并引导学生分析乙醇的断键方式。

3、探究乙醇的化学性质:

与钠的反应

(1)提出问题

乙醇可看成是水中的氢原子被乙基取代,而水可与钠反应放出氢气,乙醇是否也可以呢?

(2)实验探究:

乙醇与钠的反应。

(3)演示课件:

乙醇与钠的反应的历程。

(4)知识迁移:

写出乙醇与镁的反应方程式

(5)联系实际:

交警判断酒后驾车的方法。

4、探究乙醇的化学性质:

乙醇的氧化反应

(1)提出问题:

乙醇可否被氧气氧化呢?

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

乙醇催化氧化历程。

5、乙醇的用途

让学生根据乙醇的性质及生活经验说出用途。

6、本课小结

7、课堂练习;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乙醇

一、乙醇的物理性质

二、乙醇的结构

三、乙醇的化学性质

1、乙醇与钠的反应

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2、乙醇的氧化反应

cu2ch3ch2oh+o23cho+2h2o△

四、乙醇的用途篇四:

乙醇--说课稿

20xx年省优质课评选

初赛

说课稿

第三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第3节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

(第一课时)说课稿

蚌埠三中

徐浩

20xx年10月8日

教材分析与授课内容选择:

本节为鲁科版必修2第三章《重要的有机物》第三节内容,从教材构建体系上说,本节紧承“石油和煤重要的烃”之后,是继烷烃,烯烃之后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类烃的衍生物,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起着重要的承接作用。

既是对烃类物质性质和学习方法的总结,又是对新的类型有机物学习思维的建构。

因此,更突显出本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针对这些特点,依据教材知识点安排,在授课时重点选择对乙醇结构的分析探究,力图让学生完成从结构推测出化合物性质的学习过程。

并在分析完结构之后,用多个实验进行验证,以期加深学生学习印象。

学情分析与授课方法选择:

学生已在前几节的学习中,对有机化合物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同分异构体”,“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等基础知识,并对有机化学中“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有了初步了解。

但大多数学生对这些知识掌握并不很牢固,所以在对乙醇知识的学习中多多少少会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授课方法上多采用设问方法,引导学生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

同|

一、二、

时在教学中结合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热情,使学生一直处于学习兴奋状态,自然学得多记得牢。

三、教学过程设计思想与主旨:

本节教学中,化学键的断裂位置是本节结构教学中的重点。

而结构是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看不见也摸不着的。

所以,学习起来经常出现不厌烦情绪。

为了缓解学习压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节课在设计中采用了以趣味视频开篇,分析引导做过渡,实验佐证在最后的教学顺序。

以期让学生以兴趣为导,带在兴趣去听去想。

因为紧承视频的内容就是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