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陷阱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60509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8.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陷阱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陷阱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陷阱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陷阱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陷阱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考陷阱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考陷阱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考陷阱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考陷阱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考陷阱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考陷阱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考陷阱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考陷阱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陷阱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陷阱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陷阱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陷阱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B.甲基橙呈红色的溶液:

NH4+、Ba2+、[Al(OH)4]-、Cl-

C.pH=12的溶液:

K+、Na+、CH3COO-、Br-

D.与铝反应产生大量氢气的溶液:

Na+、K+、CO32-、NO3-

提示:

离子大量共存类试题往往设置溶液酸碱性等陷阱,经常会因忽略题干“一定”的限制条件,未理解掌握选项A中硝酸的氧化性、选项B中甲基橙呈红色水溶液的呈酸性、选项D中与铝反应产生大量氢气有强酸性或强碱性两种可能等相关知识,无疑误选。

正确答案C。

练习2.两种烃以任意比例混合,在110℃时,1L该混合烃与9L氧气混合,充分燃烧后恢复到原状态,所得的气体体积仍为10L,下列各组混合烃不符合题意的是( 

①CH4和C2H4 

②CH4和C2H6 

③C2H4和C3H4 

④C2H2和C3H6

A.①④ 

B.②④ 

C.①② 

D.①③

“任意比例”是个限制条件,解题时,只知道根据燃烧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容易误选A。

若不注意“不符合”的限制条件,也容易误选D。

110℃,生成的水为气态,由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可得混合烃中氢原子的平均数为4,由于“任意比例”的条件限制,混合烃中每种烃分子中氢原子数一定为4,正确答案B。

二、各种化学量的陷阱

例2.某稀硫酸和稀硝酸的混合溶液200mL,平均分成两份。

向其中一份中逐渐加入铜粉,最多能溶解9.6g。

向另一份中逐渐加入铁粉,产生气体的量随铁粉质量增加的变化如下图所示(已知硝酸只被还原为NO气体)。

下列分析或结果错误的是( 

 

A.原混合酸中NO3-物质的量为0.1mol

B.OA段产生的是NO,AB段的反应为Fe+2Fe3+=3Fe2+,BC段产生氢气

C.第二份溶液中最终溶质为FeSO4

D.H2SO4浓度为2.5mol·

L-1

“平均分成两份”这是化学定量计算时经常设置的化学量的陷阱,解题时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其中一份的定量计算上,很容易误选D,而忽视了选项A是本题的正确答案。

第一份混合液中加入铜粉,最多能溶解9.6g(0.15mol)Cu,由3Cu+8H++2NO3-===3Cu2++2NO↑+4H2O可求出NO3-物质的量为0.1mol,显然,原混合酸中NO3-物质的量为0.2mol,选项A错误。

由题设图像知,向第二份混合液中逐渐加入铁粉发生的反应依次是:

OA段Fe+4H++NO3-==Fe3++NO↑+2H2O,AB段Fe+2Fe3+==3Fe2+,BC段Fe+2H+==Fe2++H2↑,达到A点时0.1mol铁刚好将0.1molNO3-耗完,达到C点时反应结束,最终溶液中溶质为FeSO4(0.25mol),根据SO42-守恒,c(H2SO4)=0.25mol÷

0.1L=2.5mol·

L-1,故B、C、D选项均正确。

这样的定量陷阱很多,在化学定量计算时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有时题设的量是无效数据,有意给出某个量起迷惑作用,要注意排除,选择有用的量解决题目中的问题。

有时给出多个量,要注意判断哪些量是过量,用不足的量进行计算。

同时还要重视定性问题分析时的定量陷阱,如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或离子大量存在的判断,常常渗透着“量”的因素,题干上和选项中经常出现:

过量、少量、足量、适量、不断通入、不断滴入、滴入几滴等各种量的文字,要充分利用这些量和电荷守恒来分析有关定量离子方程式的正误以及确认离子是否存在的选择题,避免无谓失分。

练习1.(2011上海高考21)在复盐NH4Fe(SO4)2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可能发生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Fe2++SO42-+Ba2++2OH-==BaSO4↓+Fe(OH)2↓

B.NH4++Fe3++2SO42-+2Ba2++4OH-==2BaSO4↓+Fe(OH)3↓+NH3·

H2O

C.2Fe3++3SO42-+3Ba2++6OH-==3BaSO4↓+2Fe(OH)3↓

D.3NH4++Fe3++3SO42-+3Ba2++6OH-==3BaSO4↓+Fe(OH)3↓+3NH3·

“复盐中Fe元素的化合价是+3价”、“逐滴加入Ba(OH)2溶液”、“可能”等均是此题埋伏的陷阱,Fe3+与NH4+均可参与反应,且Fe3+离子比NH4+离子更容易与OH-离子反应,当Ba(OH)2不足时,发生选项C的离子反应;

当Ba(OH)2足量时,发生选项B的离子反应。

正确答案B、C。

练习2.有五瓶溶液分别是:

①10mL0.60mol·

L-1NaOH水溶液,②20mL

0.50mol·

L-1H2SO4水溶液,③30mL0.40mol·

L-1HCl水溶液,④40mL0.30

mol·

L-1CH3COOH水溶液,⑤50mL0.20mol·

L-1蔗糖水溶液。

以上各瓶溶液所含离子、分子总数的大小顺序是()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①>⑤ 

D.⑤>④>③>②>①

五瓶溶液的体积与物质的量浓度是引诱考生进行计算物质的量的定量陷阱,落入陷阱后,必是认真计算,粗心误选。

本题要求比较各溶液中微粒总数大小,实际上只要比较水的体积大小即可。

三、基本概念的陷阱

例3.在3BrF3+5H2O====HBrO3+Br2+9HF+O2↑中,若有5mol水发生氧化反应,则被水还原的BrF3的物质的量为

A.2mol 

B.3mol 

C.10/3mol 

D.5mol

对该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分析不透彻,错误选项就会一一对应。

5mol水发生“氧化反应”未识破,误认为水“参加反应”,由被还原的BrF3与参加反应的水的关系列比例式为2∶5=n∶5,得n=2,误选A;

误认为BrF3全部发生还原反应,水全部发生氧化反应,由反应式列比例式为3∶5=n∶5,得n=3,误选B;

没有看清题干陷阱“被水还原”的BrF3的物质的量,根据“被还原的BrF3”与发生氧化反应的H2O的物质的量的关系列比例式为2∶2=n∶5,得n=5,误选D。

认清了BrF3一部分被水还原,还有一部分发生自身的氧化还原反应后,设被水还原的BrF3的物质的量为nmol,可由电子守恒列式为5mol×

2=nmol×

3,n=10/3,正确答案C。

本题围绕氧化还原反应的利用基本概念设置陷阱,是常见的命题特点,要求判断“当5mol水发生氧化反应时,被水还原的BrF3的物质的量”,与给定的氧化还原反应相比,有两个小陷阱:

一是给定反应是2mol水被氧化,另外3mol水只参与反应而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二是BrF3既被自身还原,也被水还原。

如果没有吃准吃透这些概念的要义,就会让你稀里糊涂失分。

练习1.(2010浙江高考12)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甲烷的标准燃烧热为890.3kJ·

mol-1,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CH4(g)+2O2(g)=CO2(g)+2H2O(g) 

△H=-890.3kJ·

mol-1

B.500℃、30MPa下,将0.5molN2和1.5molH2置于密闭的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3(g),放热19.3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N2(g)+3H2(g)

2NH3(g)

△H=-38.6kJ·

mol-1

C.氯化镁溶液与氨水反应:

Mg2++2OH-===Mg(OH)2↓

D.氧化铝溶于NaOH溶液:

Al2O3+2OH-+3H2O===2[Al(OH)4]-

正确理解各选项中涉及的基本理念可以避开“陷阱”。

选项A标准燃烧热的概念要求生成稳定氧化物,液态水是稳定的;

选项B合成氨反应为可逆反应,最终参加反应的氮气一定小于0.5mol;

选项C氨水是弱电解质溶液,化学式不拆。

练习2.用惰性电极电解一定浓度的硫酸铜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后,向所得溶液中加入0.1molCu(OH)2后恰好恢复到电解前的浓度和pH。

则电解过程中转移的电子数为( 

A.0.1mol 

B.0.2mol 

C.0.3mol 

D.0.4mol

要恢复到电解前浓度的原则是:

出什么就加什么。

对本题电解概念的认识是解题成功的关键,误认为加入0.1molCu(OH)2就是电解含1molCuSO4的溶液,选B就误入命题者的陷阱。

题设加入Cu(OH)2是个暗示,可将Cu(OH)2拆为CuO和H2O进行理解,本题设置的电解原理则一目了然:

先电解CuSO4溶液,后电解H2O,共转移的电子数0.4mol。

四、化学反应的陷阱

例4.用惰性电极电解100mL4mol·

L-1的Cu(NO3)2溶液,一定时间后在阳极收集到标准状况下气体1.12L。

停止电解,向电解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铁粉,充分作用后溶液中的Fe2+的物质的量浓度是(设溶液的体积不变)( 

A.0.75mol·

L-1 

B.3mol·

C.4mol·

D.3.75mol·

审题时,没有发现题目中设置的陷阱:

电解后的溶液中含有Cu(NO3)2和HNO3分别与足量的铁粉发生化学反应,误选在所难免。

因阳极气体是O2为0.05mol,此时阴极参加电解的Cu2+离子为0.1mol,余0.3mol,同时生成0.2molH+离子,故电解后溶液中含有H+、Cu2+、NO3-。

只考虑Fe与Cu2+的置换反应,肯定误选B;

只考虑Fe分别与Cu2+、H+的置换反应,肯定误选C;

要识破隐含多个反应的机关,依据离子反应的先后顺序:

3Fe+8H++2NO3==3Fe2++2NO↑+4H2O(或Fe+4H++NO3-==Fe3++NO↑+2H2O与Fe+2Fe3+==3Fe2+计算结果一样),Fe+Cu2+==Fe2++Cu进行计算,H+不足,只生成0.075molFe2+,加上Fe与Cu2+反应生成0.3molFe2+,共生成0.375molFe2+。

感悟:

各种各样的化学反应蕴藏着丰富的定量关系,化学计算时,寻找计算依据是解题的关键,本题设置“化学反应的陷阱”,在化学试题中是常有的,必须注意辨析,以防失误。

审题时,要全面思考题意,题设中可能发生有哪些反应,发生的多个反应与计算解题有无关系,进而挖掘出隐含条件,正确解题。

依据离子反应计算。

练习1.(2010安徽高考13)将0.01mol下列物质分别加入100mL蒸馏水中,恢复至室温,所得溶液中阴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是(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①Na2O2 

②Na2O 

③Na2CO3 

④NaCl

A.①>

②>

③>

④ 

B.①>

④>

C.①=②>

D.①=②>

③=④

①②溶于水,溶质都是0.02molNaOH,排除选项A、B;

③中碳酸根离子水解,这是陷阱,未注意误选D,水解使得溶液中阴离子浓度稍大于④。

练习2.在水中加入等物质的量的硝酸银、硝酸铅、碘化钾和硫酸钠,充分搅拌后,在该混合液中插入惰性电极进行电解,通电片刻后,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质量比为( 

A.127∶108 

B.16∶207 

C.108∶35.5 

D.8∶1

未发现本题涉及两个隐含的离子反应(陷阱):

Ag++I-==AgI↓、Pb2++SO42-==PbSO4↓,就会误选C等。

按上述离子反应,最终溶液只剩余硝酸钠溶液,实际上是电解水,故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分别是氧气和氢气。

五、反应条件的陷阱

例5.(2009广东高考7)难挥发性二硫化钽(TaS2)可采用如下装置提纯。

将不纯的TaS2粉末装入石英管一端,抽真空后引入适量碘并封管,置于加热炉中。

反应如下:

TaS2(s)+2I2(g)

TaI4(g)+S2(g)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不同温度区域,TaI4的量保持不变

B.在提纯过程中,I2的量不断减少

C.在提纯过程中,I2的作用是将TaS2从高温区转移到低温区

D.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与TaI4和S2的浓度乘积成反比

只关注平衡反应,很容易误解达平衡时TaI4的量保持不变,误选A。

根据反应条件温度不同可知反应进行的主要方向不同,1123K高温区中,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1023K低温区中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显然在不同温度区域中TaI4的量也就不同,所以选项A错误。

题设实验目的是提纯二硫化钽(TaS2),故加入I2的作用是将TaS2从高温区转移到低温区,起到搬运工的作用,提纯结果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I2的量不可能不断减少,选项B错,选项C正确。

根据平衡常数表达式可知平衡常数与TaI4和S2的浓度乘积成正比,D错误。

许多化学反应离不开一定的条件,条件不同,反应结果不同。

为了考查考生对反应条件的理解,题目往往设置“反应条件的陷阱”,要避开该陷阱考生解题就必须时时提醒自己,要关注不同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条件包括温度时、浓度、反应物的量等。

练习1.(2009广东高14)可用于电动汽车的铝-空气燃料电池,通常以NaCl溶液或NaOH溶液为电解液,铝合金为负极,空气电极为正极。

A.以NaCl溶液或NaOH溶液为电解液时,正极反应都为:

O2+2H2O+4e-=4OH-

B.以NaOH溶液为电解液时,负极反应为:

Al+3OH--3e-=Al(OH)3↓

C.以NaOH溶液为电解液时,电池在工作过程中电解液的pH保持不变

D.电池工作时,电子通过外电路从正极流向负极

书写燃料电池电极方程式的重要条件之一是:

电解质溶液显碱性或中性或酸性等,没有这个警觉性,必然容易犯错。

本题铝-空气燃料电池在NaOH溶液中铝离子继续与过量的碱反应生成四羟基合铝酸根,因此负极反应为:

Al+4OH--3e=[Al(OH)4]—,该电池总反应式为4Al+3O2+4OH-=

4[Al(OH)4]—,消耗NaOH,溶液pH降低,选项B、C均错。

正确答案A。

练习2.(2011安徽高考11)中学化学中很多“规律”都有其使用范围,下列根据有关“规律”推出的结论合理的是( 

A.根据同周期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变化趋势,推出Al的第一电离能比Mg大

B.根据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与族序数的关系,推出卤族元素最高正价都是+7

C.根据溶液的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推出pH=6.8的溶液一定显酸性

D.根据较强酸可以制取较弱酸的规律,推出CO2通入NaClO溶液中能生成HClO

Al的第一电离能比Mg小、氟元素无正价,均为特殊情况,故选项A、B均错;

在100℃时pH=6.8的溶液显碱性,忽视用pH判断溶液酸碱性时受温度条件的制约,容易误选C。

碳酸的酸性强于次氯酸的酸性,可发生反应:

CO2+2ClO-+H2O=CO32-+2HClO,正确答案D。

六、物质性质的陷阱

例6.在Fe、Cu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硝酸并微热,充分反应后剩余金属ag。

再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并加热,充分振荡后还剩余金属bg,则( 

A.a可能等于b 

B.a一定大于b

C.a可能大于b 

D.a可能小于b

误认为Fe、Cu与硝酸混合,还原性强的Fe先反应,Cu后反应,反应有两种可能:

一种反应后剩余金属为Fe、Cu混合物,再加入盐酸Fe溶解,质量减少;

另一种反应后剩余金属为Cu,加盐酸后质量不变,所以错选A、C。

该题利用硝酸的性质设下“陷阱”,金属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盐,再加入盐酸后,相当于又提供稀硝酸,故剩余的金属,不论是Fe和Cu还是只有Cu,其都会继续溶于HNO3,所以,金属质量一定会再减小。

正确答案B。

要灵活应用物质性质,不能只停留在记住物质性质的层面上,灵活应用不但可以规避陷阱,而且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物质的物理性质如有机物的密度和水溶性、物质状态等,物质的化学性质如溶液酸性或碱性、微粒的氧化性或还原性、物质的特性等,都是经常设置陷阱的信号,要全面理解识记并灵活应用物质的性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解题准确率。

练习1.(2011海南高考10)下列化合物中,在常温常压下以液态形式存在的是( 

A.甲醇 

B.乙炔 

C.丙烯 

D.丁烷

考查考生对有机物物理性质的掌握程度,本题非常简单,属于识记类考查,容易误解碳数多的有机物为液态。

只含一个碳的甲醇含氧,分子间可形成氢键,沸点高为液态,这是通识性知识,不能忽视。

练习2.将足量CO2气体通入水玻璃(Na2SiO3溶液)中,然后加热蒸干,再在高温下充分灼烧,最后得到的固体物质是( 

A.Na2SiO3 

B.Na2CO3、Na2SiO3

C.Na2CO3、SiO2 

D.SiO2

没有意识到“高温下充分灼烧”时,Na2CO3和SiO2还能够继续反应生成Na2SiO3,从而错选C。

没有注意到题干“足量CO2气体”,误以为SiO2和Na2CO3反应时Na2CO3有剩余,从而错选B。

依题意设置的反应有:

足量CO2与水玻璃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H2SiO3和NaHCO3,加热蒸干高温灼烧时H2SiO3和NaHCO3均发生分解反应分别生成SiO2和Na2CO3,而后二者继续反应生成Na2SiO3。

七、思维定势的陷阱

例7.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00g98%的浓硫酸中含有氧原子数为4NA

B.78gNa2O2固体中含离子总数为4NA

C.常温下,1L0.1mol·

L-1的NH4NO3溶液中氮原子数为0.2NA

D.标准状况下,2.24L戊烷所含分子数为0.1NA

受硫酸中氧原子的定势陷阱左右,恰好1molH2SO4含有氧原子数4mol,误选A就是忽视了98%的浓硫酸中有2%的水也含有氧原子。

Na2O2固体中所含的是Na+和O22-两种离子,1mol固体中共含有3mol离子,故其中离子总数为3NA,只顾组成不注意内部结构的思维定势,误选B是必然的。

NH4+在水溶液中会水解而减少,受此定势影响误认为选项C是错误的,实际上,尽管NH4+水解,但根据元素守恒氮原子数不变。

标准状况下,戊烷为液态的,气体摩尔体积不可用,习惯性的计算,很容易误选D。

关于NA的试题,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保持了相当强的连续性,提高命中率,主要是识别陷阱,靠平时注意积累。

因为命题者常常利用人们习惯用固定思维模式去解决问题的弱点,故意强化或弱化某些信息,让考生不知不觉地落入圈套。

在备考复习时应多加注意强化训练。

易错的信息有:

物质状态、物质组成、物质变化、某些物质中原子(或离子或质子、中子、电子等)个数、某些物质结构中化学键数目、某些离子或原子团是否水解、使用22.4L·

mol-1是否标准状况、特殊物质的摩尔质量、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数目等,在解题时要抓住其中的易错点,准确解答。

练习1.(2011全国II卷12)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18gH2O中含的质子数为10NA

B.12g金刚石含有的共价键数为4NA

C.46gNO2和N2O4混合气体中含有原子总数为3NA

D.1molNa与足量O2反应,生成Na2O和Na2O2的混合物,钠失去NA个电子

金刚石中平均每一个碳原子形成2个共价键,因此12g(1mol)金刚石含有的共价键数为2NA。

练习2.将pH=5的稀硫酸稀释500倍,稀释后溶液中c(SO42-)∶c(H+)约为( 

A.1∶1 

B.1∶2 

C.1∶10 

D.10∶1

受H2SO4组成的定势影响误选B。

稀释后c(SO42-)=10-8mol·

无限稀释后,溶液几乎接近中性,溶液中水的电离要考虑,c(H+)≈10-7

L-1。

八、实验细节的陷阱

例8.(2010江苏高考7)下列有关实验原理或操作正确的是( 

A.选择合适的试剂,用图1所示装置可分别制取少量CO2、NO和O2

B.制备乙酸乙酯时,向乙醇中缓慢加入浓硫酸和冰醋酸

C.洗涤沉淀时(见图2),向漏斗中加适量水,搅拌并滤干

D.用广泛pH试纸测得0.10mol·

L-1NH4Cl溶液的pH=5.2

错解后的反思:

NO气体密度略大于空气,但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不能用图1装置收集,忽视此实验细节,误选A。

洗涤沉淀,在过滤器中的沉淀中,加入蒸馏水,浸没沉淀,让水自然流下,不能用玻璃棒搅拌,忽视此实验细节,误选C。

pH试纸只能测定溶液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