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全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广东版粤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62811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14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全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广东版粤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完整版全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广东版粤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完整版全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广东版粤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完整版全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广东版粤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完整版全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广东版粤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完整版全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广东版粤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完整版全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广东版粤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完整版全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广东版粤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完整版全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广东版粤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完整版全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广东版粤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完整版全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广东版粤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完整版全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广东版粤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完整版全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广东版粤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完整版全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广东版粤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完整版全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广东版粤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完整版全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广东版粤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完整版全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广东版粤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完整版全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广东版粤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完整版全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广东版粤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完整版全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广东版粤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全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广东版粤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完整版全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广东版粤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全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广东版粤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版全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广东版粤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妍妍、波波在动物园里参观,他们看见有三匹马在岸边喝水。

问题:

动物园里的马有人工喂水,那野外的动物去哪找水呢?

交流:

动物可以到自然界的哪里找水喝?

出示本课课题:

“清清的水”。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

自然界的水

出示自然界中水的照片。

在自然界里,你见过哪里有水?

活动:

在旅游时我们看到过很多自然界中的水,例如湖水、溪水、海水,现在请同学们向大家展示旅游时拍摄到的自然界中水的照片,并介绍这些照片是在哪里拍的,在哪里见过水。

小结:

水广泛分布在自然界里。

2.活动2:

观察一杯水

任务:

在这两个不透明的瓶子里分别装着清水和茶水,在不把它们倒出来的情况下,你能分辨出哪瓶是清水,哪瓶是茶水吗?

学生用多种感觉器官去观察,分辨清水和茶水。

说说哪瓶是清水,哪瓶是茶水,用什么方法分辨出来的。

把瓶里的液体倒出来,看看你们猜对了吗?

清水与茶水还有什么不同特征?

观察一杯清水和茶水,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特征。

清水的特征是什么,它与茶水的特征有什么不同。

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和味道,可以流动。

3.拓展

(出示一杯牛奶)这是一杯清水吗?

清水与牛奶有什么不同特征?

课后再观察其他的液体,并比较一下它们与清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特征。

八、板书设计

第1课清清的水

眼看:

水没有颜色、可以流动

鼻闻:

水没有气味

舌尝:

水没有味道

第2课《往水中加点东西》教学设计

《往水中加点东西》是《科学》(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下册“水和空气”单元中的第2课。

活动1是“往水中加盐”,活动2是“都能溶解吗”。

先是重点观察食盐在水中的变化,然后再分别把白糖、沙、食用油加入水中进行观察,对比这些物质在水中的现象与食盐在水中的现象是否一样。

学生都有生活经验知道汤味道咸的原因是汤里加了食盐,食盐会溶解在水中。

学生或许不会用“溶解”这个词来描述食盐在水中的变化,他们认为食盐在水中不见了就是“溶解”了。

由于学生对食盐的溶解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头脑中的“溶解”概念有不少是错误的。

所以教学时从学生的迷思概念入手,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说把食盐加入水中再搅拌会出现什么现象?

根据学生的回答再追问食盐在水中的变化过程,如“是马上就看不见吗”,引导他们实验时不仅关注实验结果还要关注实验过程现象。

在学生有了猜测后,他们很想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有了学习需求,实验就顺理成章进行。

1.知道食盐和白糖在水中可以溶解,沙和食用油在水中不可以溶解。

2.愿意继续尝试,进行更多的实验。

通过将食盐、白糖、沙和食用油分别加入水中,知道食盐和白糖在水中可以溶解,沙和食用油在水中不可以溶解。

比较白糖、沙和食用油在水中的现象与食盐在水中的现象是否相同。

食盐、白糖、沙和食用油,四杯清水。

彬彬和琪琪坐在餐桌旁,他们正在喝汤,琪琪觉得汤很淡。

是不是汤里忘记放盐所以才觉得淡呢?

将少量食盐加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

出示本课课题“往水中加点东西”。

往水中加盐

出示一杯水和一勺食盐的照片。

食盐加入水中会马上看不见吗?

搅拌后又会怎样呢?

活动:

观察、记录食盐加入水中的现象,接着搅拌,再观察、记录搅拌后的现象。

实验过程的观察发现。

食盐在水中可以溶解。

都能溶解吗

出示白糖、沙、食用油的照片。

白糖、沙和食用油加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在三杯水中分别加入一些白糖、沙和食用油,观察现象。

哪些物质在水中的现象与食盐相同,哪些不同?

白糖在水中可以溶解,沙和食用油在水中不可以溶解。

(三)拓展

大米、味精能在水中溶解吗?

课后将生活中的其他物质,如大米、味精等加入水中,观察它们是否能在水中溶解。

第2课往水中加点东西

食盐+水——能溶解

白糖+水——能溶解

沙+水——不能溶解

油+水——不能溶解

 

第3课《空气是什么样的》教学设计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下册《水和空气》单元的第3课。

本课从问题入手:

我们看不见空气,哪里有空气呢?

学生可以从身边的现象来感受空气的存在,从而认识到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既然周围都有空气,那我们就用塑料袋装一袋空气,观察一下空气的特点。

然后,再与水比较一下,空气与水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空气除了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外,还可以流动,通过在水里挤压装满空气的袋子,让学生观察到空气流出来的现象。

本课最后一个亲子活动是加深学生对“空气可以流动”这个特征的认识。

学生对空气很熟悉,但他们未必会留意到空气在哪里。

学生能说出空气是看不见的,但他们很难说出空气的颜色、气味。

在观察能力上,他们有观察水的经历,并会用眼看、鼻闻、舌尝等方法观察。

该年龄段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弱,需要教师的示范与指导。

1.在比较中,加深对空气特征的认识。

水与空气有很多相似的特征,把水与空气进行比较,能加深学生对空气特征的认识。

活动可以这样进行:

把一个装满水的袋子与一个装满空气的袋子放在一个黑色袋子里,让学生不用眼睛看只用手去摸,看看能否猜到两个小袋里装的是什么。

学生在摸袋子的时候就会根据它们的特征去进行猜测,从而引发他们对空气特征的关注,激发了他们观察空气的兴趣。

2.搭建踏脚石,帮助学生解释实验现象。

在让学生进行“让空气流出来”活动前,先让学生进行一个预实验,用吸管在水中吹气。

这是一个学生熟悉的活动,当吹气时会看到水中有泡泡冒出来,停止吹气泡泡就消失了。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泡泡是从哪里来?

学生就能理解泡泡其实就是他们吹的气。

进行完这个预实验,再来让学生进行在水中挤压空气袋的实验,这样学生就能解释“泡泡从哪里来”“泡泡是什么”“实验说明空气有什么特征”。

1.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2.知道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可以流动。

3.学会观察空气的简单方法。

4.比较空气与水的相同特征。

知道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可以流动。

比较空气与水的相同特征。

塑料袋、水槽

万物生存离不开,在你身边看不见。

猜猜是什么?

“空气是什么样的”。

1.活动1:

我们身边的空气

我们周围有空气吗?

可以通过哪些现象说明空气的存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的图中哪些现象说明空气的存在。

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

2.活动2:

观察空气

空气是什么样的?

空气有什么特征?

用塑料袋装一袋空气。

演示:

用眼睛观察袋子里的空气,用鼻子闻袋子里的空气,在袋子上扎一个小洞听听声音。

学生观察空气。

空气有什么特征。

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可以流动。

3.活动2:

让空气流出来

用吸管在水中吹气。

在装满空气的袋子上扎一个小孔。

把袋子放入水中,挤一挤,会出现现象呢?

进行“让空气流出来”的实验。

实验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空气可以流动。

4.活动3:

比较空气和水

这里有两个袋子,你能通过手摸猜出哪袋是空气,哪袋是水吗?

学生用手摸两个袋子,猜出空气袋和水袋。

空气和水有哪些共同特征?

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第2问。

空气和水的共同特征。

空气和水都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可以流动。

课后完成亲子时间的活动。

第3课空气是什么样的

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可以流动

第4课《空气还藏在哪儿》教学设计

《空气还藏在哪儿》是《科学》(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下册《水和空气》单元中的第4课。

活动1是“海绵里的气泡”,活动2是“哪些物体里还藏着空气”。

本课是承接上一课,学生知道了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那物体里面有空气吗?

学生会对这个问题感兴趣。

利用上节课的方法,把干海绵放入水中挤一挤,观察能否挤出气泡来判断干海绵是否藏有空气。

然后再去探究更多的物体里面是否藏有空气。

本单元第3课学生已经知道了我们周围都有空气,空气会流动。

学生也进行了“让空气流出来”的实验,他们已经很清楚在水中挤压空气袋,看见有气泡冒出来就说明有空气。

在让学生进行“干海绵里是否有空气”的实验前,可以调用学生的已有认知,帮助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袋子里面有空气?

那怎样才能知道干海绵里是否有空气呢?

通过回顾旧知,引入新知,指导学生采用同样的方法来判断干海绵里面是否有空气。

1.知道干海绵、粉笔、土块等物体里面会藏有空气。

2.把干海绵放入水中并挤一挤,观察现象并判断干海绵里是否有

空气。

3.把粉笔、土块等物体分别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判断这些物体里面是否有空气。

五、教学重、难点

把干海绵放入水中,挤一挤,通过现象能判断干海绵里面藏有空气。

把粉笔、土块等材料分别放入水中,通过现象能判断粉笔、土块里面藏有空气。

干海绵、粉笔、土块,水

彬彬和妍妍在学校的洗手台上用海绵洗饭盒。

彬彬的饭盒盛满了水,手挤压海绵时,有气泡冒出来。

这些泡泡是从哪里来的?

气泡是从海绵里来的吗?

出示本课课题“空气还藏在哪儿”。

海绵里的气泡

在水中挤压空气袋,看见有气泡冒出来这说明了什么?

海绵里面有空气吗?

怎样证明海绵里面有空气呢?

把干海绵放入水中,挤一挤,观察现象。

有气泡冒出来说明了什么?

将海绵装入塑料袋,用力挤一挤,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将海绵装入塑料袋用力挤一挤,观察现象。

为什么袋子会鼓起来呢?

干海绵里面藏有空气。

哪些物体里还藏着空气

粉笔、土块里也藏着空气吗?

怎样知道粉笔、土块里面是否藏有空气?

将粉笔、土块放入水中,观察是否有气泡冒出。

有气泡冒出来的现象说明什么?

粉笔、土块里面藏有空气。

为什么空气能流进海绵、粉笔、土块里?

还有哪些物体里面也藏有空气呢?

课后把其他物体分别放入水中,通过现象判断这些物体里面是否藏有空气。

第4课空气还藏在哪儿

海绵放入水中——有气泡冒出——里面藏有空气

第5课《哪些物体是浮的》教学设计

《哪些物体是浮的》是《科学》(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下册《我来做小船》单元的第1课。

本课选择一年级学生喜爱的玩具为题材,引导学生观察玩具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进而观察身边更多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认识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不同。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学生能从现象的观察中了解哪些物体在水中是浮起来的。

本课共由两个活动组成。

活动1“它们能浮起来吗”,主要是让学生初步经历科学探究的几个要素:

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确立研究问题,在已有的经验中做出简单的猜想,并在实验中观察现象,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和交流,了解常见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活动2“我来分一分”,是在活动1的基础上,根据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进行分类,并对能浮起来的物体进行观察,描述这些物体的某些特征。

《哪些物体是浮的》是本单元的开篇课。

学生在生活中,包括游泳、划船、洗玩具等生活场景,都能帮助学生收集许多关于浮沉现象的信息。

但是,学生对于这些信息的收集都是无目的、零散的和无序的。

当学生第一次接触用科学的方法观察沉浮现象时,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从学生原生态的发现活动到经历探究活动的各个要素,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与实施研究方案、收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等。

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具体过程分为三个部分:

①通过任务驱动情境,提出问题,给出活动任务,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②通过学生有目的的实验及观察活动,记录物体的沉浮现象;

③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讨论,对观察的现象进行整理和分类,从而进一步对物体的特征展开观察,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物体。

2.从学的方面来说,可分为两个部分:

①利用有效问题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体;

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基于生活经验进行假设,并能积极参与观察物体沉浮现象的实践活动。

1.认识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根据物体的沉浮现象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3.能通过简单实验观察并描述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4.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物质的沉浮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5.学会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并愿意倾听他人的观点。

能通过简单实验观察并描述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能根据物体的沉浮现象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能根据物体的沉浮现象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并对物体的特征展开观察,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物体。

教具准备:

各种玩具和文具、水槽、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PPT课件。

学具准备:

各种生活物体(如木棋、塑料玩具块、钥匙、乒乓球、木汤匙、石头、橡皮、铁汤匙等)、水槽。

设置情境:

波波和妈妈正在用一个大的塑料盆清洗玩具。

玩具种类很多,有积木、黑板贴、塑料玩偶、小汽车、乒乓球等等。

哪些玩具能浮起来?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常见物体放入水里后可能出现的沉浮现象。

通过简单实验,观察并描述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它们能浮起来吗

(1)玩具能浮起来吗

展示:

各种玩具的实物。

找一找,哪些玩具能浮起来?

讨论:

基于日常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说说哪些玩具能浮起来。

引导:

如何知道你的猜想是否正确?

我们要用实验来搜集证据。

指导:

介绍实验材料,演示物体如何放置水中,确定沉浮标准和小组活动的分工。

把玩具放入水中,观察哪些玩具能浮起来。

汇报:

(2)这些物体能浮起来吗

各种物体的实物(木棋、塑料玩具块、钥匙、乒乓球、木汤匙、石头、橡皮、铁汤匙等)。

它们能浮起来吗?

基于日常的生活经验和前一个实验现象进行猜想。

说说哪些物体能浮起来。

思考:

如何进行实验?

做实验,观察哪些物体能浮起来,并在学生活动手册上做记录。

整理:

完成实验记录,并将材料按要求收拾好。

哪些物体能浮起来?

你猜对了吗?

常见的物体放入水中,有的会浮起来,有的会沉下去。

我来分一分

出示:

钉子、小石块、玻璃珠、塑料瓶盖、塑料勺、木条、金属条、泡沫塑料块、金属钥匙、硬纸块、小木块的实物或图片。

将会沉的和会浮的物体分一分。

为实验材料进行编号,以方便实验、观察、记录和分类,使活动能有序进行。

基于日常的生活经验,按沉浮现象对物体进行分类。

小组的分类情况,并讲述这样分类的原因。

做沉浮实验,然后再次分类。

能在水里浮起来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从制作的材料、形状等去归纳会浮起来的物体的特点。

学会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从而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初步形成“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的科学概念。

3.拓展:

寻找更多能浮起来的物品

在身边寻找更多能浮起来的物品。

观察:

能在水里浮起来的物体有哪些特点?

第5课哪些物体是浮的

第6课《做个小竹筏》教学设计

《做个小竹筏》是《科学》(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下册《我来做小船》单元的第2课。

本课将学习焦点聚集在如何利用竹筷子,将其加工改造成能载物的小竹筏上。

让学生初步经历简单的设计和制作过程,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完成制作小竹筏的任务。

活动1“怎样做小竹筏”,主要是通过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想法,设计一个能载物的小竹筏。

活动2“制作小竹筏”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活动,根据自己的设计制作小竹筏。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初步感知工程技术人员依据科学原理设计和制造产品、解决技术应用的难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以满足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同时,让学生在制作、检测等过程中,不断尝试和改进,感受工程技术的核心是设计,每一项设计都离不开不断完善的过程。

本课是在了解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的基础上的一节应用课,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已有的经验,完成制作小竹筏的任务。

这一课是一年级的孩子初步接触技术与工程领域内容的第一个活动。

虽然学生们在幼儿园时期已经经历了许多动手做的活动,对于一些简单的制作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对于经历一个较完整的从选材、设计再按照设计进行制作的过程却并不熟悉。

这正是我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关注和引导的地方。

根据“任务驱动”和“科学与探究”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将教法和学法确定如下:

具体过程分为三个部分:

②通过学生自主探索、讨论、分组进行小竹筏的设计;

③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讨论,动手制作等操作性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做小竹筏”的乐趣,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

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一些观察实践活动,兴致勃勃地去猜测,去实验,去研究问题。

1.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

2.能依据已有的经验,制订做小竹筏的计划,并能按计划制作小竹筏。

3.能对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初步的反思。

4.主动与他人合作,乐于倾听和交流,对自己和他人的竹筏能提出改进建议。

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并完成制作竹筏的任务。

能对自己和他人的小竹筏的制作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提出改进建议。

竹筷子、橡皮筋、细绳、水槽、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PPT课件。

竹筷子、橡皮筋、细绳、水槽。

琪琪和彬彬在家里洗碗碟,在洗筷子的过程中,发现筷子都浮在水面上。

能不能用筷子做小竹筏呢?

对彬彬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将筷子制作成小竹筏是否可行?

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什么问题,需要使用哪些工具?

怎样做小竹筏

用筷子制作小竹筏。

先根据任务进行选材、设计和准备制作工具等。

如何将竹筷子进行简单的加工,把它变成可以载物的小竹筏。

围绕选材、设计和准备制作工具这三个主要的内容展开分组讨论,使学生有机会综合所学的各方面知识和生活经验,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对小竹筏进行简单的设计。

设计:

分小组进行小竹筏的设计和记录。

了解小竹筏能运输、漂浮的作用;

观察竹筷子,比较竹筷子和竹筏;

选择合适的材料将竹筷子变成小竹筏;

需要哪些工具等。

教师应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设计进行分享、交流和展示。

在小组之间进行评价时,教师应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示他们的想法和做法,这是提高评价效度的重要保证,也让学生有充分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机会,并借此对自己的设计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制作小竹筏

通过对常见工具的操作和使用,学习简单的加工方法,初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意识到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工具。

分析:

可对制作小竹筏的难点进行提示,捆绑的材料可以选择橡皮筋或细绳,以解决竹筏捆绑更结实的问题;

用四根短的筷子分上下两面夹住竹筷子,再进行捆绑,能解决竹筏平整的问题。

分小组利用材料进行制作活动。

按自己的设计进行制作。

如果在制作的过程中发现需要修改,要在活动手册中做好相应的记录。

在完成制作小竹筏的任务时,要以小组形式,进行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制作效率。

将自己制作的小竹筏进行展示。

讨论检验小竹筏是否制作成功的方法。

标准:

制定评价小竹筏的标准,明确制作的目标与任务。

测试:

将小竹筏放入水中检验能否浮在水面上,能否运载胡萝卜等重物。

评价:

是否完成目标与任务,需要做什么改进才能更好地达到目标。

改进:

对自己制作的小竹筏进行改进。

第6课做个小竹筏

1.设计:

材料

工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