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常浙江省常住户口登记管理规定(试行)的应用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674273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常浙江省常住户口登记管理规定(试行)的应用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浙江省常浙江省常住户口登记管理规定(试行)的应用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浙江省常浙江省常住户口登记管理规定(试行)的应用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浙江省常浙江省常住户口登记管理规定(试行)的应用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浙江省常浙江省常住户口登记管理规定(试行)的应用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浙江省常浙江省常住户口登记管理规定(试行)的应用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浙江省常浙江省常住户口登记管理规定(试行)的应用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浙江省常浙江省常住户口登记管理规定(试行)的应用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浙江省常浙江省常住户口登记管理规定(试行)的应用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浙江省常浙江省常住户口登记管理规定(试行)的应用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浙江省常浙江省常住户口登记管理规定(试行)的应用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浙江省常浙江省常住户口登记管理规定(试行)的应用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浙江省常浙江省常住户口登记管理规定(试行)的应用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常浙江省常住户口登记管理规定(试行)的应用文档格式.doc

《浙江省常浙江省常住户口登记管理规定(试行)的应用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常浙江省常住户口登记管理规定(试行)的应用文档格式.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常浙江省常住户口登记管理规定(试行)的应用文档格式.doc

一个公民只能在一个地方登记常住户口。

  第四条 公民的户口迁移,遵循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人户一致和整户迁移的原则,实行条件准入制。

  第五条 户口登记管理工作,由各级公安机关主管,具体管理职能由各级公安机关户口管理部门承担。

具有户口登记管理职能的公安派出所和由公安机关设置的户证办理中心、办证中心等机构,具体承办本辖区的户口登记管理工作。

  第六条 承办具体户口登记管理工作,由取得户口管理岗位任职资格的在编、在职民警负责。

户口协勤人员可以协助从事户口登记事项受理、人口信息录入、户口档案整理等辅助性工作。

  第七条 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和公安派出所(包括具体承办户口登记管理工作的户证办理中心、办证中心等,下同)应当按照核定的收费标准收取有关证件工本费,收费标准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八条 户口登记以户为单位。

共同居住生活在同一住址、同一成套合法固定住所内的常住人口,立为一户。

单身居住的,可以单立为一户。

  一般住家户以家庭为单位立户。

非住宅用房和违法建造的房屋,不予立户。

  第九条 家庭户户主一般由户内常住人口中合法固定住所的所有人或者使用人担任。

集体户户主由所在单位指定。

未成年人一般不能担任户主。

  家庭户户主负责保管本户的居民户口簿,申报与户有关的户口登记,督促户内其他成员申报户口登记。

  第十条 符合立户条件的,可以由户主持下列证明材料之一,向合法固定住所所在地的公安派出所申报立户登记:

  

(一)房屋权属证明;

  

(二)公有房屋租赁使用证明;

  (三)国土资源、建设(房地产)等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有关房屋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相应凭证;

  (四)其他能够证明房屋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属于申请人的证明。

  第十一条 房屋所有权、使用权发生转移,新入住户要求户口迁入而原住户拒不迁出的,新入住户可以按本规定第十条之规定申报立户登记。

  第十二条 户内因发生婚姻、分家等变化需要分户,且房屋所有权、使用权已经分割的,可以凭能够证明房屋所有权、使用权已经分割的证明材料申报分户登记。

房屋所有权、使用权未分割的,不予分户。

  第十三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经公安派出所核准,可以设立单位集体户:

  

(一)集体宿舍房屋产权为本单位所有;

  

(二)有居住在本单位集体宿舍且相互之间无家庭成员关系的职工;

  (三)居住集体宿舍人员数量较多(一般不少于10人),确有设立单位集体户必要;

  (四)有专人负责协助管理集体户口。

  非本单位职工不得挂靠单位集体户。

一个单位一般只设立一个单位集体户。

  第十四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和普通中等学校(以下简称大中专院校),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户口管理部门核准,可以设立学生集体户:

  

(一)具有相应的学历教育招生资格;

  

(二)具有招收外地生源学生资格;

  (三)有专人负责协助管理集体户口。

  第十五条 根据需要,经公安派出所核准,可以以乡(镇、街道)或者社区、村(居)委会为单位设立社区集体户,统一挂靠符合当地落户条件但在本地无合法固定住所且无处挂靠户口公民的户口。

  第十六条 婴儿(包括超计划生育、非婚生育的婴儿)出生后一个月以内,由婴儿的监护人或者户主持出生医学证明向婴儿父亲或者母亲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公安派出所申报出生登记。

  第十七条 户口登记的姓名,应当使用规范汉字,符合公序良俗,可以随父姓或者随母姓。

  第十八条 户口登记的民族,应当依据父亲或者母亲的民族成份确定,所登记的民族应当是国家正式认定的民族族称。

  第十九条 大中专院校的已婚学生夫妻双方户口均属学生集体户口的,在学期间所生子女的户口应当在该子女的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公安派出所申报出生登记。

待夫妻一方或者双方毕业并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后,再办理该子女投靠父母的落户手续。

  大中专院校的已婚学生夫妻一方户口属学生集体户口,其配偶为非学生集体户口的,在学期间所生子女的户口应当在其配偶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公安派出所申报出生登记。

  第二十条 夫妻一方为现役军人、一方为地方居民的,所生子女应当在地方居民一方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公安派出所申报出生登记。

夫妻双方均为现役军人的,所生子女可以在父亲或者母亲部队所在地的公安派出所申报出生登记,也可以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公安派出所申报出生登记。

  第二十一条 出国人员在国外所生具有中国国籍、未满5周岁的子女,凭子女的出生证明、子女和父母回国使用的护照或旅行证、父母的结婚证明等(前述证明的文字为非中文的,还应当提交翻译件),向父亲或者母亲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公安派出所申报出生登记。

所生子女已取得住在国长期(永久)居留权,或者已在住在国连续合法居留满5年的,还应当提交该子女的华侨回国定居证和批准定居通知书。

  第二十二条 公民个人收养的婴儿未办理出生登记的,由收养人持民政部门出具的收养登记证向收养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公安派出所申报出生登记。

  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儿童,由该机构负责人持婴儿、儿童基本情况证明以及收养社会福利机构资格证明,向该机构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报出生登记。

  第二十三条 婴儿出生时已经死亡的,不进行出生登记。

婴儿出生后,在申报出生登记前死亡的,应当同时申报出生和死亡登记。

  第二十四条 公民自然死亡的,应当在一个月以内,由户主、亲属或者社区、村(居)委会持死亡公民的死亡证明、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向死亡公民户口所在地的公安派出所申报死亡登记,注销户口。

  死亡证明是指:

公民死于医疗单位的,凭《死亡医学证明书》;

公民正常死亡但无法取得医院出具的死亡证明的,凭社区、村(居)委会或者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

公民非正常死亡或者卫生部门不能确定是否属于正常死亡者,凭公安司法部门出具的死亡证明;

死亡公民已经火化的,凭殡葬部门出具的火化证明。

  第二十五条 公民被宣告死亡的,由利害关系人持人民法院死亡宣告判决书和相关证件向公安派出所办理注销户口手续。

  被宣告死亡的公民重新出现或者确知其没有死亡的,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持人民法院撤销宣告判决书申报恢复户口。

  第二十六条 公民死亡,申报义务人未按规定申报死亡登记的,利害关系人、发现人或者社区、村(居)委会可以向公安派出所报告。

公安派出所经调查核实后,应当告知申报义务人按规定申报死亡登记。

经告知后,申报义务人仍不按规定申报死亡登记的,公安派出所可以凭调查取得的材料,注销死亡公民的户口。

  第二十七条 公民在暂住地死亡的,暂住地公安机关应当根据死亡公民暂住地的出租人、旅店管理人或者其他人员的申报,将死亡公民的姓名和死亡的地点、时间、原因等及时通知死亡公民常住地公安机关,由死亡公民常住地公安派出所办理死亡登记,注销户口。

无法查明死亡公民常住地的,暂住地公安机关应当将已经查明的事项和死亡情况登记备查。

  第二十八条 公民在迁移过程中死亡的,由迁入地公安派出所办理迁入和死亡登记。

  第二十九条 办理死亡登记时,应当登记死亡公民的有关情况,在本人居民户口簿、常住人口登记表等簿册和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中注销户口,并缴销居民身份证;

单身独户的,还应当缴销居民户口簿。

  第三十条 公民离开户口登记的常住地到另一常住地实际长期居住的,应当由迁移人或者户主及时向公安派出所申报迁移登记。

  第三十一条 公民申报迁移登记时,应当提交与迁移事由相关的证明材料,并按规定申领户口准迁证、户口迁移证等户口迁移证件。

  第三十二条 户口准迁证、户口迁移证等户口迁移证件超过有效日期、登记的迁往地址与迁入地不一致或者遗失的,应当凭有关证明材料向原签发机关申请换发、补发或者重新申领。

  第三十三条 按规定允许户口挂靠亲友的户口迁移,被挂靠户的户主为落户担保人,承担通知、督促挂靠人按规定申报户口登记的责任。

  第三十四条 公民申报市内迁移户口的,应当符合立户登记的规定,直接到迁入地公安派出所办理迁移手续。

  本规定所称“市内迁移”,是指设区市市辖区或者县(市、区)范围内的户口迁移。

  第三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应当将户口迁往本人的合法固定住所处;

本人无合法固定住所的,可以迁往同意被投靠、有家庭户口的亲友处;

本人无合法固定住所且无处投靠的,应当迁往所在社区、村(居)委会或者乡(镇、街道)的社区集体户:

  

(一)因房屋产权转移、离婚等原因,失去现户口登记住址所在地房屋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

  

(二)因征地、房屋拆迁等原因,失去现户口登记住址所在地房屋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

  (三)户口登记在单位集体户,现单位不存在、本人离开单位或者本人带有家庭成员的;

  (四)其他按规定应当将户口迁出现户口登记住址的情形。

  申报义务人不按本条规定迁移户口的,经县级公安机关核准,公安派出所可以凭调查取得的材料,将有关公民的户口迁往本人的合法固定住所处或者本人所属社区、村(居)委会或者乡(镇、街道)的社区集体户。

  第三十六条 户内成员因法律关系发生变化,一方申报户口迁移登记,另一方不愿拿出居民户口簿,经公安派出所调解、说服教育仍不理的,可以凭相关法律文书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第三十七条 公民因亲属投靠、工作调动、人才引进、购房落户、投资纳税落户等原因申报市外迁入的,应当符合国家或者本省的落户规定。

  本规定所称“市外迁入”,是指跨设区市市辖区或者跨县(市、区)的户口迁入。

  第三十八条 考取大中专院校的新生,入学时可以凭新生录取证明自愿选择将户口迁往学校。

学校开学后,迁出地公安机关不再办理新生的户口迁出手续。

  被军事院校录取的新生,属现役军人的,凭新生录取证明注销户口;

不属现役军人的,按前款规定办理。

  被宗教院校录取的新生,一般不予办理户口迁出手续。

  第三十九条 大中专院校申报新生迁入登记时,应当向学校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出具盖有招生主管部门录取专用章的录取新生名册和落户新生的户口迁移证。

  入学时已将户口迁入学校学生集体户的,在学期间不办理户口迁出手续,国家或者本省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四十条 大中专院校新生入学时已将户口从原籍迁出,但未在户口迁移证有效日期内申报迁入学校学生集体户的,应当持户口迁移证向原迁出地公安派出所申请恢复户口。

  第四十一条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生,下同)在学期间被批准转学,要求将户口迁往省内其他地区的,凭省级高教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要求将户口迁往省外的,凭转出地和转入地省级高教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在学期间因故退学或者肄业的,凭学校批准文件或者相关证明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第四十二条 普通中等学校学生在学期间因故转学、退学或者肄业的,凭市级中专主管部门或者学校的批准文件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第四十三条 毕业当年12月31日前已落实就业岗位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应当凭毕业证书、就业报到证、用人单位录(聘)用证明、户口迁移证等材料,向就业地公安派出所直接申报迁入登记。

  第四十四条 毕业当年12月31日前未落实就业岗位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应当凭毕业证书、户口迁移证等材料,向入学前户口所在地或者现家庭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报迁入登记。

  第四十五条 毕业次年1月1日后,持户口迁移证未按规定申报迁入登记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应当凭毕业证书、户口迁移证等材料,向入学前户口所在地或者现家庭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报迁入登记;

其中已落实就业岗位的,可以再凭就业所在地公安机关签发的户口准迁证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第四十六条 取得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证书或者国家学历文凭毕业证书的本省籍非在职高等教育学历考试毕业生,可以凭毕业证书、就业报到证、用人单位录(聘)用证明、户口迁移证等材料,向就业地公安派出所申报迁入登记。

  第四十七条 普通中等学校毕业生毕业时,符合就业地落户条件的,应当将户口迁往就业地;

未落实就业岗位或者不符合就业地落户条件的,应当将户口迁回入学前户口所在地或者现家庭所在地。

  第四十八条 公民户口登记事项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派出所申报变更登记,并提交与申报变更事由相关的证明材料;

公民发现户口登记事项有差错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派出所申报更正登记,并提交与申报更正事由相关的证明材料。

  对公民申报变更更正登记的申请,公安机关应当进行核查;

情况属实的,予以变更更正。

  第四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申请变更户主:

  

(一)原户主死亡、被宣告死亡或者被宣告失踪的;

  

(二)原户主户口迁出的;

  (三)房屋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发生转移,现房屋所有权人或者使用人认为需要变更的;

  (四)其他特殊原因应当变更户主的。

  集体户申请变更户主的,应当由单位向公安派出所提出。

  第五十条 出生日期不得更改。

户口登记的出生日期与实际出生日期确实不一致,公民本人或者监护人向户口所在地的公安派出所申报更正出生日期登记的,应当提交合法、确凿充分的证明材料。

公安派出所应当及时进行调查核实,经县级公安机关审批后,予以办理出生日期更正登记。

  组织、人事部门管理的干部本人要求确定或者更改出生日期的,公安派出所一律不予受理。

  第五十一条 公民申请变更姓名的,应当提供变更理由和相关证明材料,经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调查核实,县级公安机关审批后,给予更改。

  未成年人变更姓名的,应当经父母双方或者监护人协商一致;

10周岁以上未成年人变更姓名的,还应当征得其本人的同意。

  第五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由公民本人或者监护人申请变更姓氏:

  

(一)因血亲关系在父姓和母姓之间变更的;

  

(二)因收养关系变更姓氏的;

  (三)因父母离婚或者再婚未成年子女变更姓氏的;

  (四)公安机关认定确需变更姓氏的其他特殊情形。

  第五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由公民本人或者监护人申请变更名字:

  

(一)姓名或者姓名的谐音违背公序良俗的;

  

(二)姓名或者姓名的谐音易造成性别混淆、他人误解或者伤及本人感情的;

  (三)名字中含有冷僻字的;

  (四)公安机关认定确需变更名字的其他特殊情形。

  第五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暂缓办理姓名变更登记:

  

(一)正在服刑或者被劳动教养、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

  

(二)更正出生日期未满三年的。

  第五十五条 公民实施变性手术后,应当由公民本人或者监护人凭县级以上医院为其成功实施手术的证明,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报变更性别登记;

经公安派出所调查核实,县级公安机关核准后,给予变更性别。

  第五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应当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报更正公民身份号码登记;

经公安派出所调查核实,县级公安机关核准后,给予更正公民身份号码:

  

(一)公民身份号码属重号、错号的;

  

(二)更正出生日期的;

  (三)更改性别的。

  公安机关发现公民身份号码属重号、错号的,应当告知公民本人申报更正登记;

经告知后,公民本人仍不按规定申报更正登记的,公安机关可以凭调查取得的材料,更正其公民身份号码,并书面告知公民本人。

  第五十七条 公民申请变更民族登记的,应当提交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族工作主管部门批准变更民族成份的证明,经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调查核实,县级公安机关核准后,给予更改。

年满20周岁的公民要求变更民族成份的,公安机关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不予受理。

  第五十八条 公民的籍贯、出生地、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兵役状况、服务处所和职业等户口登记项目发生变化或者出现差错的,可以由本人或者户主,凭相关证明材料向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申请变更更正登记。

  第五十九条 被批准服现役的应征公民在入伍前,应当由本人或者家属持应征公民入伍通知书,向公安派出所申报注销户口。

被批准服现役的应征公民未按规定申报注销户口的,公安派出所可以凭人民武装部门出具的应征公民入伍人员名单,直接注销其户口。

  第六十条 军人退伍、复员、转业的,凭县级以上安置办公室或者兵役机关开具的介绍信,向安置地公安派出所申报户口登记;

被部队开除军籍或者除名的,凭部队有关文件向原户口注销地或者现家庭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报户口登记。

  第六十一条 经批准前往香港、澳门定居的,凭公民因私出境定居注销户口通知单注销户口,缴销居民身份证。

已在境外定居但未按规定申报注销户口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确认,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应当注销其户口。

  第六十二条 经批准前往台湾定居的,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六十三条 已加入外国国籍或者在国外定居的,应当由本人或者亲属持护照等合法有效身份证件,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报注销户口。

已加入外国国籍或者确属华侨身份但未按规定申报注销户口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确认,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应当注销其户口。

  第六十四条 获准回内地定居的港澳居民,应当由本人持批准定居通知书和港澳居民定居证,向定居地公安派出所申报户口登记。

  第六十五条 获准定居大陆的台湾居民,应当在批准定居通知书规定的时限内,由本人持批准定居通知书和台湾居民定居证,向定居地公安派出所申报户口登记。

  第六十六条 获准回国定居的华侨,应当在批准定居通知书规定的时限内,由本人持批准定居通知书和华侨回国定居证及其回国使用的护照等合法有效身份证件,向定居地公安派出所申报户口登记。

  第六十七条 出国、出境公民除在国外、境外定居外,不注销户口。

之前因私短期出国(出境)被注销户口、现回国(入境)要求恢复户口的,可以由本人凭回国(入境)使用的护照等合法有效身份证件,向出国前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报恢复户口,但具有华侨身份的除外。

  第六十八条 被逮捕、判刑或者劳动教养的公民,不注销户口。

之前因逮捕、判刑或劳动教养已被注销户口的,在刑满释放、解除劳动教养或者假释后,应当持劳改、劳教单位开具的证明在原户口注销地公安派出所申报恢复户口;

在原户口注销地已不具备落户条件、要求异地恢复户口的,应当报落户地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审批。

  第六十九条 被监外执行要求恢复户口的,可以由本人凭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或者监狱管理机关对罪犯批准保外就医的决定等向原户口注销地公安派出所申报,经县级公安机关审批后,办理恢复户口登记。

  第七十条 公民下落不明的,失踪公民的家属、单位、社区、村(居)委会应当向其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报失踪登记。

当失踪公民被寻回或者查明其下落时,应当及时向公安派出所申报寻回登记。

公民失踪超过一年仍查无下落的,经公安派出所调查核实,报县级公安机关核准后,可以按有关规定注销其户口。

当失踪公民被寻回或者查明其下落时,应当及时恢复其户口。

  公民被宣告失踪的,由利害关系人持人民法院失踪宣告判决书向公安派出所申报注销户口登记。

被宣告失踪的公民重新出现的,本人或利害关系人可以持人民法院撤销宣告判决书申报恢复户口登记。

  第七十一条 未落常住户口的公民,应当由本人或者监护人凭有关常住户口未落原因的证明材料,向现居住地公安派出所申请补登户口。

经调查核实,报县级公安机关审批后,给予补登户口。

  第七十二条 公民有两个以上常住户口的,公安机关应当按规定及时注销其非法登记的户口。

  第七十三条 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因依法履行职权,申请在一定时限一定区域内暂停办理有关户口登记事项的,经同级公安机关核准,公安派出所应当在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核准的时限和区域内,暂停办理立户分户登记和除夫妻投靠、未成年子女投靠父母、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回原籍落户、退伍复转军人回原籍落户、归正人员回原籍落户以外的迁入登记。

  第七十四条 居民户口簿是证明公民身份状况和家庭成员间相互关系的法定证件,是国家以户为单位管理常住人口和进行户口调查、核对的主要依据,其登记内容与常住人口登记表登记内容一致。

  第七十五条 公民按规定申报立户登记后,公安派出所应当签发居民户口簿。

变更户主或者户主户口迁出的,应当收回原居民户口簿,签发新的居民户口簿。

  第七十六条 公民遗失居民户口簿的,应当及时到公安派出所申报证件遗失和补发。

  新的居民户口簿补发后,原居民户口簿自然作废;

遗失的居民户口簿重新找到的,应当上缴公安派出所。

  第七十七条 公民从事有关活动,需要证明身份的,应当按规定使用居民身份证、居民户口簿,公安机关不出具户籍证明。

  第七十八条 户口档案应当按规定立卷、归档,妥善保管、规范使用。

  第七十九条 公民可以凭本人居民身份证或者居民户口簿,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查询本人和户内成员的户口登记信息。

  第八十条 因办案需要要求查询涉案公民户口登记信息的,司法机关可以凭本人工作证、介绍信(调查函)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或者公安机关户口管理部门申请查询。

  第八十一条 因承办法律事务需要要求查询有关公民户口登记信息的,律师可以凭律师执业证和律师事务所证明,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或者公安机关户口管理部门申请查询。

  第八十二条 因履行职责确需查询公民户口登记信息的,经被申请机关核准,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凭单位介绍信、查询人的工作证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或者公安机关户口管理部门查询。

  第八十三条 为避免重大利益损失、寻亲访友等特殊情形确需查询公民户口登记信息的,经被申请机关核准,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可以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或者公安机关户口管理部门查询。

  第八十四条 公民户口登记信息涉及公民隐私,申请查询的单位和个人负有保密义务,对查询获取的信息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使用,不得泄露。

  第八十五条 公民申报户口登记时,应当携带申报人居民身份证、居民户口簿等身份证件,按规定如实申报相关户口登记事项。

委托他人代为办理的,应当按规定进行委托。

  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应当由其监护人代为申报户口登记。

  第八十六条 公民申报户口登记事项后,公安派出所应当依据户口管理有关规定,调查核实有关证明材料。

对符合条件、证明材料齐全,且按规定可以当场办理的,应当当场予以办理。

对符合条件、证明材料齐全,但按规定需调查核实、上报审批(核准)的,应当按规定进行调查核实、上报审批(核准)。

对不符合条件或者证明材料不全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处理意见或者应当补充的证明材料。

  第八十七条 办理需要报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审批(核准)的户口登记事项,各环节的工作应当在以下时限内完成:

  

(一)公安派出所应当在受理申请之日起的15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核实工作,并将有关材料上报县级公安机关。

  

(二)县级公安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