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78607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31.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今天我们即将从资本主义阵营来到社会主义阵营,学习《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新课讲授】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教师活动】讲述苏联发展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并引出苏联进行改革的原因。

1、苏联的发展

(1)成就: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2)问题: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2、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教师活动】斯大林逝世后,以赫鲁晓夫、斯大林、戈尔巴乔夫为领导的苏联领导集体对苏联进行了三次改革,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

让我们来看看这三次改革的具体情况以及改革的结果。

(1)赫鲁晓夫改革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大规模垦荒。

1954—1960年,苏联先后开垦荒地四千多万公顷,同期全国粮食产量增长50%以上,其中三分之一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

由于经营管理不善,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越来越少。

1964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

——《世界历史》

【教师活动】提问: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是什么?

有怎样的结果?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回答问题。

答案提示:

①内容:

a.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b.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c.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等等。

d.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所作的《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②结果:

a.积极影响:

这些改革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

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b.局限性:

但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2)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8.5%;

第二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7.4%,比前五年下降1.1%,其后五年又下降3.0%;

第三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是什么?

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a.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b.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

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3)戈尔巴乔夫改革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有人曾形象地说:

“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为什么说他摆弄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

手术刀挥向党的脖子是什么意思?

a.1985年,戈尔巴乔夫开始进行经济改革,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b.在经济改革成效甚微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

a.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

b.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

随后,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也纷纷效仿。

c.1991年8月19日,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阻止苏联分裂,很快失败。

同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教师活动】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者,影响着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取得了怎样的发展呢?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建立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2)恢复发展经济:

东欧各国着手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但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教师活动】东欧国家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过敏经济比例失调。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和摆脱苏联的控制,一些东欧国家走上了改革的道路,希望实现国家的独立发展,这些国家的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呢?

2、东欧各国的改革

(1)南斯拉夫的改革:

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

南斯拉夫最早进行改革,经过多年实践,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局限性

但改革也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2)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

捷克斯洛伐克领导人杜布切克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提出改革的《行动纲领》,主张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等。

这场改革运动被称为“布拉格之春”。

苏联对此不能容忍,出兵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扼杀了改革。

(3)波兰:

波兰在1956-1960年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增长59.6%,农业增产20%。

(4)匈牙利:

匈牙利在1968-1973年间国民收入年递增率为6%人民消费水平也以5%——6%的速度提高,人民群众比较满意。

(5)民主德国:

民主德国经济稳步增长,到1988年,人均国民收人达到8500美元,每百户有小轿车53辆,其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

3、东欧剧变

 

1989年东欧剧变为德国统一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

在德国统一问题上,美英法苏原占领国持有不同的立场和态度,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反对德国统一;

法国提出有条件支持德国国家统一,要求德国放弃马克,接受欧元,加快欧洲统一进程,使统一后的德国融入欧洲,以此限制德国的强大。

同英法不同,美国则支持德国统一,其前提是统一后的德国须承认德波边界现状,继续留在北约;

而苏联要求统一后的德国退出北约,成为中立国家。

面对美苏在德国统一问题上的对立立场,联邦德国总理科尔凭着对德国统一的历史责任感,加紧外交谈判,1990年7月在同戈尔巴乔夫会晤时,在统一问题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1990年9月12日,美英法苏外长和两德外长签署“4+2条约”,宣布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主权。

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并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两德分裂历史由此结束。

——《德国由主权统一到内部统一》

【教师活动】东欧剧变造成了世界格局的巨大变化,随着苏联的解体,雅尔塔体系瓦解,多极化世界出现。

用中国前外交部长钱其琛的话来说,东欧剧变的出现有多方面深刻的原因。

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

东欧剧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它又是如何进行的?

【学生活动】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回答问题。

(1)原因:

①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到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②苏联鼓励东欧改革

③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

④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

(2)概况:

1989-1992年,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相对平稳;

罗马尼亚发生了流血冲突;

民主德国并入了联邦德国;

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

南斯拉夫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改革必须是全面的、深刻的,不能像勃列日涅夫时期进行的改革那样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也不能像戈尔巴乔夫那样左右摇摆。

改革要有目标、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

——摘编自《苏联兴亡史论》

根据苏联改革的失败经验,新中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如何发展的?

1、背景:

(1)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巨大成就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①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

④随后,中国进入全面的大规模的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取得了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

(2)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中国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成就:

(1)国内生产总值:

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位。

到201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9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30%,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2)基础设施建设:

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

(3)农业现代化:

稳步推进,粮食总产量达到6579亿千克。

(4)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3、意义:

【教师活动】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取得这些成就有什么意义?

【学生活动】根据教材,回答问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激发着人们的活力和创造力

(2)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激励着中国人民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地走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探究一: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重点

农业

工业

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转向政治领域

结果

取得一定的成效,最后失败

失败,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失败原因

未改变原有体制,只是对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修修补补

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目的

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

内容

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都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在不同程度上承认或允许在公有制形式下私人经济的存在

指导思想

没有从实际出发,没有提出全面、有效的改革思想

脱离了苏联实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最终以失败告终

探究二: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启示

1、关于发展道路的启示

(1)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规律,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改革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要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

2、关于经济建设的启示

(1)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要遵循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要符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注意经济结构按比例协调发展;

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3、关于政治改革的启示

(1)改革不能背离社会主义原则和方向。

(2)要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3)加强执政党自身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

(4)正确处理好民族问题,坚决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和极端民族主义。

4、关于指导思想的启示

(1)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坚持科学理论指导。

(2)反对个人崇拜

(3)抵制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