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复习题包括答案docx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90348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复习题包括答案doc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复习题包括答案doc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复习题包括答案doc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复习题包括答案doc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复习题包括答案doc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复习题包括答案doc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复习题包括答案doc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复习题包括答案doc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复习题包括答案doc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复习题包括答案doc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复习题包括答案doc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复习题包括答案doc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复习题包括答案doc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复习题包括答案doc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复习题包括答案doc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复习题包括答案doc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复习题包括答案doc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复习题包括答案doc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复习题包括答案doc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复习题包括答案doc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复习题包括答案docxWord文档格式.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复习题包括答案docx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复习题包括答案docx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复习题包括答案docxWord文档格式.docx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B.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C.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具有主观随意性

D.真理本身具有阶级性

1

9、我国的国民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说明

A、生产关系的任何变化都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D、有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决定作用

10、商品交换的原则是(C)

A公平原则B平等原则C等价原则D赢利原则

11、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C)

A.劳动生产率提高时价值量不变B.劳动生产率降低时价值量不变

C.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D.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正比

12、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标志性著作是(C)

A.《资本论》B.《德意志意识形态》

C.《共产党宣言》D.《反杜林论》

13、面对当代严重的环境问题,正确的态度应该是(D)

A、保持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的低速发展

B、着重追求眼前的物质利益,迅速地索取自然资源

C、反朴归真,重过古代田园诗般的生活

D、把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

1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是(D)

A.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C.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完全平衡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15、关于国家,下列选项错误的是(D)

A.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

B.国家不是永恒的,它只是一种存在于特定的历史阶段的历史现象

C.国家是阶级社会中才存在的阶级现象

D.国家本质上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机构

2

1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B)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17.“存在就是被感知”是(D)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1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C)

A.实物性B.可知性

C.客观实在性D.运动的绝对性

19.“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可以说明(D)

20.哲学上的二元论是(D)

A.唯物主义的一种形式

B.唯心主义的一种形式

C.超越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独立派别

D.主张物质和精神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世界本原的哲学

2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

A.事物发展的动力的源泉

B

.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

.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

2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A)

A.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B.主要矛盾决定的

C.矛盾的普遍性决定的D.矛盾的同一性决定的

23.矛盾斗争的基本形式是(C)

A.教育和惩罚B.民主和专政

C.对抗和非对抗D.同一性和斗争性

2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D)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3

25.下列说法中属于矛盾的同一性含义的是(B)

A.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和否定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转化

2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D)

A.16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思潮B.19世纪初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无神论D.18-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27、“存在就是被感知”是(D)

28、联系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其中决定着事物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趋势的联系是(D)

A事物的外部联系B.事物的直接联系

C事物的主要联系D.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9、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D.把握事物的度

30、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D)

A.客观真理B.客观事实

C.客观规律D.社会实践

31、“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句话说明(B)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32、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其意义在于(D)

A既坚持重点又抓住两点

B把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相统一

C坚持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

D既可防止唯心主义的随意性,又可避免形而上学的绝对化

4

33、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属于(B)

A.感性认识的范畴B.理性认识的范畴

C.认识的基本形式D.认识的基本方法

34、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C)

A.社会分工B.机器的出现

C.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D.货币的使用

3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B)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劳动力价值创造过程的统一

D.劳动过程和旧价值转移过程的统一

36、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缺陷在于(D)

A.研究局限于流通领域B.研究局限于农业生产

C.没有形成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D.没有形成劳动二重性理论

37、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A)实现的

A.参与制

B.个人联合

C.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对政府施加影响

D.掌握舆论工具控制新闻媒介

38、关于国家,下列选项错误的是(D)

39、历史上有许多经济落后的国家在某些思想领域超过了经济先进的国家,这说明(C)

A、社会存在并不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并不反

映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的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D、社会意识反映社

会存在是间接的

5

40、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B)

A、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社会运动是受偶然性支配的

二、简答题

1、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它们的基本形态或形式。

答: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朴素唯物主义又称“素朴唯物主义”.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它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试图从中找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

性.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即现代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德国古典

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基本内核’,在总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基础创立的一系统科学的逻辑理论思维

形式.

2、结合《渔夫的誓言》的案例分析运动和静止的主要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和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

设想有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征。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设想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1)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的平衡状态。

6

相对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况:

一是在机械运动中特定事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

二是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

绝对的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

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并不否认相对静止;

承认相对静止,但不能把静止绝对化。

否认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就会走向形而上学不变论;

借口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3、简述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

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它们的区别是:

哲学的物质范畴揭示的是一切物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是普遍的。

物质结构理论讲的物质是关于某一具体物质形态的组成成分及其结构特点。

(2)它们的联象是:

一方面,哲学物质范畴要以物质结构理论为基础,物质这个

普遍性的范畴要以对具体事物结构的认识为前提,没有对具体事物的认识,没有对个别物体结构的认识,物质这种一般性的认识也不可能产生。

哲学的物质

范畴要不断地从物质结构理论中吸取营养,才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和发展;

另一方面哲学的物质范畴能给物质结构的认识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正确的物质

观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和研究,能起巨大的椎动作用。

在现代,人们要深化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和研究,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指导。

(3)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之间是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4、有一天,鲁国城郊飞来一只罕见的海鸟。

猎人们知道鲁侯喜欢养鸟,就捉住海鸟,献给他。

鲁侯惟恐海鸟死去,就把它当成贵宾,供养在庙堂里,下令高级厨师每天给海鸟准备丰盛的酒席,叫乐队演奏高雅的乐曲,让海鸟欣赏优美的歌舞。

可是那只海鸟却被吓得神魂颠倒,连一点东西也不敢吃,一滴水也不敢喝,三天后就活活饿死了。

结合材料,说明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绝对不运动、一点不变化的事物是没有的。

7

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预见未来,做好工作,就必须坚持用发展的现点看问题。

二、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主观

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鲁侯养鸟

有一天,鲁国城郊飞来一只罕见的海鸟。

猎人知们道鲁侯喜欢养鸟,就捉住海鸟,献给他。

鲁侯惟恐海鸟死去,就把它当成贵宾,供养在庙堂里,下令高级厨师每天给海鸟准备丰

盛的酒席,叫乐队演奏高雅的乐曲,让海鸟欣赏优美的歌舞。

鲁侯对海鸟真是关怀备

至,尽心尽力,可他是用供养自己的力法来养海鸟,海鸟怎么受得了呢?

它告诉我们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不可抗拒性,但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而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5、运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阐明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1)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到否定之否定阶段,克服了前两个阶段的局限性,保留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因

素,又增加了更高级的新内容,从而使事物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因而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第二,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否定之否定阶段重复肯定阶段的某些特征,仿佛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使事物的发展过程呈现出周期性.另外,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新事物最初出现的时候总是比较弱小的,不完善的.新事物只有经过反复曲折的斗争,才能最终战胜旧事物.还由于某些偶然的原因,事物的发展会出现暂时倒退,这也是曲折性的一种表现.

(2)割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循环论只看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直线论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3)坚持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对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8

首先,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充满必胜的信心.事物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新事物代替战胜旧事物,社会主义必然最后战胜资本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定会取得成功.要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任何时候都不要因暂时的挫折而动摇.

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困难的精神准备.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困难、遭受

各种挫折,我们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克服各种困难、走曲折的路.要反对看不到我们伟大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盲目乐观态度,也反对形形色色的悲观论调.

6、赵翼《诗论》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的观点解释上述诗歌。

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三、论述题

7、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揭示了人类认识的起源过程和规律.认识从实践开始,并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然后再回实践中去,达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认识过程的两次大的飞跃是:

一次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第二次是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是: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至无穷.

这一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是完全一致的.党的群众路线是: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是与从实践到认识完全一致的.到群众中去是与从认识到实践完全一致的.可见,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8、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处在一个动荡飘摇的时代,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的相继失败,让中国的有志青年陷入迷茫。

实践的不成功,让人们转而寻找更合适中国的道路。

俄国十一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为中国的将来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中国人经过数次失败后,得出结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中共成立后,由于对中国国情本身的认识不全面,造成在国共合作中中共

9

处于被动的局面,以至最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

虽然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主要是因为国民党内部的右派反共势力排斥异己,单方面破坏国共合作造成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中共错误的认识阻碍了实践的顺利发展。

根据材料分析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案参见教材P53—54

9、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对民众进行政治统治的手段

?

政治制度属于上层建筑中政治部分的核心内容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由整个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

决定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政治领域的集中体现;

反过来

资本主义政治制

度作为资本主义社会上层建筑政治部分的核心内容

势必要保护派生它的资本主

义根本制度也就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

而这一保护在政治上的集中体现就

众.

还可以这么想,

资本主义社会也是阶级社会

阶级社会的重要标志就是一个阶级

一旦成为统治阶级之后,会利用一切国家权力来维护自身的统治

也就是说一切

国家权力的行使,根本目的都在于维护自身的统治

.政治制度是为了维护统治阶

级在政治领域的统治,

经济制度则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在经济领域的统治

而意

识形态则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在思想意识领域的主导地位.

10、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比较普遍的应用,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

生产自动化的主要表现:

一是工业机器人的开发和利用,用机器操纵机器,代替了工人大量的体力劳动和部分的脑力劳动;

二是自动化生产线的广泛使用,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的工人大大减少,甚至出现了少数的所谓“无人工厂”。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根据这些情况,指出技术和科学“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并且认为: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已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了。

”这种看法正确么,为什么?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它们在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

它们的价值是在工人生产它们的过程形成的,在它们参加产品的生产时,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而不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

总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自动化是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晶,它的普遍采用会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资本家全体获得比过去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10

11、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与当代资本主义新发展之间的关系?

西方的资本主义阶级革命是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是最早的,接着是美国的独立自主的战争,最后是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是影响最深,最全面的。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指的是整个资产阶级革命一直到现在的资产阶级。

当代的资本主义新发展是奠定在原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上的。

12、微软公司是20世纪90年代对美国新经济有重要贡献的成功企业,但微软

仍遭遇垄断案。

1994年7月,美国政府与微软达成一项协议,即不再要求计算

机制造商将其视窗操作系统作为必备原件安装。

但在1995年11月因与对手网

景公司划分浏览器市场遭到拒绝,微软便要求安装视窗操作系统必须同时安装

其“探索者”浏览器。

1997年10月,微软实施将浏览器与视窗操作系统捆绑

出售。

捆绑销售使微软市场份额大增,从原有的3%~4%的市场份额上升至50%

以上的市场占有率。

为此,美国反托拉斯部门与微软公司开始了漫长的诉讼之路。

2000年6月,地方法院法官判决微软公司分解为两个独立公司。

政府拆分微软行为在于保护市场竞争。

微软不服又提出上诉。

其结果微软虽未被拆分,但上诉法院确认微软的市场垄断事实,违反了美国的反托拉斯法。

什么叫垄断?

试述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过程。

垄断:

即独占,指少数大资本家联合起来对某种商品绝大部分的生产和销售的控制。

(1)自由竞争必然导致生产和资本集中.原因在于:

①自由竞争的结果是“大鱼吃小鱼

”;

②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的发展;

③“联合制”的实现.

(2)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会引起垄断.①生产和资本集中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产生了垄断的可能性.②生产和资本集中达到一定程度,又使垄断成为必要.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垄断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领域占统治地位,成为全部经济生活基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

义.

13、论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