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中必修一文言文单元测试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92443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高中必修一文言文单元测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语文高中必修一文言文单元测试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语文高中必修一文言文单元测试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语文高中必修一文言文单元测试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语文高中必修一文言文单元测试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语文高中必修一文言文单元测试题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语文高中必修一文言文单元测试题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语文高中必修一文言文单元测试题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语文高中必修一文言文单元测试题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语文高中必修一文言文单元测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高中必修一文言文单元测试题Word格式.docx

《语文高中必修一文言文单元测试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高中必修一文言文单元测试题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高中必修一文言文单元测试题Word格式.docx

C、假公济私D、无济于事

6、下列各句加点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A、太子迟之B、群臣怪之

C、粪土当年万户侯D、以乱易整

7、选出语句形式不同的一项()

A、以其无礼于晋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夫晋,何厌之有

D、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8、与“此亡秦之续耳”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B、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C、此天子气也

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9、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失其所与,不知

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C、皆白衣冠以送之

D、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二、默写+断句(13分)

10、根据文意,写出上下句(8分)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

,。

(2)且君;

许君焦、瑕,,君之所知也。

(3)高渐离击筑,……歌曰:

“,!

11、用“\”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5分)

大家之作\其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

——王国维《人间词话》

三、文言文语段阅读分析(30分)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18分)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

“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

“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

“为之奈何?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曰:

“鲰生说我曰: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沛公默然,曰:

“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

“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

“君安与项伯有故?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孰与君少长?

“长于臣。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私见张良,具告以事私:

私下,暗地里。

B.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语:

告诉。

C.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事:

侍奉,对待。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

感谢。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良曰: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C.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D.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第一句: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第二句: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4)请你从给出的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上面选段的内容,分析其性格特点。

(不少于100字)(6分)

人物:

项伯张良刘邦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12分)

陈东,字少阳,镇江丹阳人也。

早有隽声,不戚戚于贫贱。

蔡京、王黼方用事,人莫敢指言,独东无所隐讳。

钦宗即位,率其徒伏阙上书,论:

“今日之事,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谋于后,李彦结怨于西北,朱勔结怨于东南,王黼、童贯又结怨于辽、金,创开边隙。

宜诛六贼,传首四方,以谢天下。

”言极愤切。

明年春,贯等挟徽宗东行,东独上书请追贯还,正典刑,别选忠信之人往侍左右。

金人迫京师,李邦彦议与金和,李纲及种师道主战,邦彦因小失利罢纲而割三镇。

东复率诸生伏宣德门下上书曰:

“在廷之臣,奋勇不顾,心身任天下之重者,李纲是也,所谓社稷之臣也。

其庸缪不才,忌疾贤能,动为身谋,不恤国计者,李邦彦之徒是也,所谓社稷之贼也。

”军民从者数万。

书闻,传旨慰谕,众莫肯去,喧呼震地。

有中人①出,众脔而磔之,于是亟诏纲入,复领行营,遣抚谕,乃稍引去。

金人既解去,学官观望,时宰议摒伏阙之士,先自东始。

高宗即位五日,相李纲,又五日召东还。

未得对,会纲去,乃上书乞留纲而罢黄潜善、汪伯彦。

不报。

会布衣欧阳澈亦上书言事,潜善遽以语激怒高宗,言不亟诛,将复鼓众伏阙。

书独下潜善所,府尹孟庾召东议事,东请食而行,手书区处家事,字画如平时,已乃授其从者曰:

“我死,尔归致此于吾亲。

”食已如厕,吏有难色,东笑曰:

“我陈东也,畏死即不敢言,已言肯逃死乎?

”吏曰:

“吾亦知公,安敢相迫?

”顷之,东具冠带出,乃与澈同斩于市。

四明李猷瘗②之,东初未识纲,特以国故,至为之死,识与不识,皆为流涕。

时年四十有二。

【(取材于《宋史•忠义传》)注:

①中人:

这里指宦官。

②瘗(yì

):

埋葬。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开边隙边:

边境

B.传首四方首:

首先

C.不恤国计者恤:

担忧

D.于是亟诏纲入亟:

急忙

(2)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众脔而磔之

B.顷之,东具冠带出

C.四明李猷赎其尸瘗之

D.特以国故,至为之死

(3)对下列语句在文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别选忠信之人往侍左右

——另外选派忠诚讲信用的人去陪侍皇帝左右

B.传旨慰谕,众莫肯去

——皇帝传圣旨安抚慰问百姓,官员们都不愿意前去

C.手书区处家事,字画如平时

——陈东亲手写下分别处理的家事,笔迹和平时一样

D.吾亦知公,安敢相迫

——我也了解您,怎么敢逼迫您呢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京、王黼等六人执掌大权的时候,无人敢指责他们,只有陈东无所畏惧。

B.陈东为素不相识的爱国将领李纲鸣不平,最终使皇帝恢复了李刚的职务。

C.皇帝听信谗言,担心陈东鼓动百姓聚集闹事,于是下令抓捕陈东并处死他。

D.陈东预感朝廷要杀害自己,他镇定自若,平静地安排好家事,慷慨赴死。

四、古诗鉴赏(16分)

1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①—②题。

江楼旧感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

风景依稀似去年。

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

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②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

”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答:

(体裁)(2分)

(内容)(4分)

(写法)(4分)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6题。

(14分)

在人们的印象中,孔子是一位浓眉长髯的老者,就像相传为唐代吴道子所绘《先师孔子行教像》上的孔子一样。

然而,事实很可能正好相反。

  20年前,《齐鲁学刊》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孔子体态、相貌考》。

这篇文章有两点使人印象深刻:

一是孔子身高超过米,二是孔子可能没有胡须。

  说孔子身材高大没有问题,史书中众口一词的说他“长九尺有六寸”,应当可信。

这些典籍所记尺度为周制,周制一尺合今厘米,照此计算,九尺六寸约等于今191厘米。

即使在今天,他也称得上“山东大汉”了。

  除了身材高大,孔子上身长下身短、微微驼背、胳膊稍长、天庭饱满。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孔子可能胖瘦不同,但总体上略瘦。

他一生坎坷而操劳,《韩诗外传》说他“自东自西,自南自北,匍匐救之”,以挽救“百姓靡安,莫之纪纲,礼义废坏,人伦不理”的危局。

周游列国时,有人说他“累累若丧家之狗”。

“累累”就是劳累、操劳的样子。

孔颖达疏说:

“丧容瘦瘠,累累然。

”孔子人生的绝大多数时期,其身材可能都相对较瘦。

  没有须眉更是他的奇特之处。

有一本署名孔鲋所著的《孔丛子》,这是一部相当于“孔氏杂记”的书。

在该书的《居卫》篇中,记有子思与齐君的对话,论述人之贤圣在德不在貌。

子思说:

“吾先君①,而天下王侯不以此损其敬”。

子思所谓“先君”就是孔子,子思明确说孔子“②”。

所以,孔子天生没有浓密的眉毛,更不会有修长的胡须。

  据记载,当时在场的有齐君的宠臣,那人的特点正是“③”,所以齐君对子思说:

“假如相貌可以交换,我可以将他的须眉送给你。

”子思则说只是担心不能继承前人的美德,并不担心“毛须之不茂”。

可见,不仅孔子“④”,他的孙子子思也“⑤”。

  以前,人们往往以《孔丛子》为伪书而将这些材料置之不理,现在看来事情并不这么简单。

该书虽然不可都当作“真正的史实”,但像孔子祖孙有无须眉这样的重要事项,恐怕不会没有依据。

人们通常看到的“孔子行教像”,最早出于唐朝著名的宫廷画家吴道子之手,但他似乎并没有认真查考资料。

另一方面,受《孔丛子》伪书说的影响,以后的孔子画像便以讹传讹,孔子画像、雕像都浓眉长髯。

实际上,前人也指出孔子没有须眉,如明陈继儒《群碎录》、清杭世骏《订讹类编》就说:

孔子无须,今像多须,误。

(本文作者杨朝明。

有改动)

1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4分)

A.本文作者旁征博引,仔细考证了历史上孔子的真实形象。

B.孔子身材高大,天庭饱满,一生坎坷操劳,体形较瘦。

C.作者引用《孔丛子》,意在说明该书不可当作真正的史实。

D.吴道子之后,便再无人指出孔子的画像是以讹传讹之作了。

16、把“美须眉”“生无须眉”“毛须之不茂”分别填入标序号的横线处(10分)

①②③④⑤

 

语文必修模块一文言文单元测试答题纸班级姓名成绩

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序号

10、默写(每空1分,共8分)

;

11、11、用“\”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大家之作其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

——王国维《人间词话》

12、(共18分)

(1)

(2)(共6分)

(3)(3分)

(3分)

(不少于100字)(6分)人物:

13、每小题3分,共12分。

(1)

(2)(3)(4)

14、(每答对一项得3分)①

②体裁:

(2分)

内容:

(4分)

写法:

15.(4分)

16.(10分)①②③④⑤

语文必修模块一文言文单元测试参考答案

1、B

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且君尝为晋君赐朝济而夕设版焉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1、大家之作\其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

——王国维《人间词话》(每错2处扣1分)

12、(共18分)

(1)D

(2)C(共6分)

(3)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

(3分)

秦朝时项伯和我一起周游列国(?

),他杀了人,是我救了他(使他活下来)(3分)

(4)答案略(6分)

(1)B.首:

(2)B补充音节

(3)B皇帝传圣旨安抚慰问百姓,众人不肯离去

(4)A蔡京、王黼二人执掌大权

14、①B、E(每答对一项得3分)

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

回答绝句也对。

回答是七言诗或旧体诗的,不得分。

(2分)

内容:

(4分)每点2分

(1)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

(2)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

写法:

(1)都是在第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

(2)都拿去年与今年相比。

每点2分,泛泛回答“都做到情景交融”的,不得分。

15.A(4分)

16.(10分)①生无须眉②生无须眉③美须眉④生无须眉⑤毛须之不茂

文言文译文:

陈东,字少阳,是镇江丹阳人。

年轻时就有才智出众的名声,不(因出身)贫贱而自感哀伤。

蔡京、王甫当时正常权,人们没有敢批评(他们的),只有陈东毫不隐讳。

宋钦宗即位,(陈东)带领一批人跪在宫阙下上书,上奏说:

“现在的事情,蔡京在幕前败坏(国事),梁师成在背后要阴谋,李彦在西北地区(与百姓)结下怨恨,朱缅在东南地区(与百姓)结下怨恨,王甫、童贯又和辽、金冲突,开始(形成了)边界上的纷争。

应该杀掉这六个国贼,把他们的头在四处示众,以此来向天下人谢罪。

”言词极其愤慨痛切。

第二年春天,童贯等人挟持徽宗皇帝向东走,唯独陈东上书请求追回童贯,按国法治罪,另外选派忠诚讲信义的人去陪侍(皇帝)左右。

金兵逼近京城,李邦彦主张与金人议和,李纲和种师道力主抵抗,李邦彦借李纲作战时一些小的败仗罢免了李纲(的职务),割让三镇(给金兵)。

陈东又率领太学生跪在宣德门下上书说:

“在朝廷的大臣(中),不顾(个人安危),奋勇杀敌,全身心担当国家重任的是李纲,(他)就是所说的国家重臣啊!

那些才能平庸、嫉驴贤良有才能的人,动不动就为个人打算,不担忧国家大计的就是李邦彦之流,就是所说的国家的贼子啊。

”跟随(他一起上书)的军民有几万人。

陈东的上书(皇帝)知道了,(皇帝)传圣旨安抚慰问(百姓),众人不肯离去,喧闹呼喊震天动地。

有个宦官出来,被众人剁成了肉泥。

于是(朝廷)急忙下诏让李纲入朝,恢复(他)兼任亲征行营使的职务,派人安抚慰问(从人),众人才慢慢离开。

金人已经解围退去,太学府的官员看风头(伺机行动),当时宰相议论要除掉仗阙上书请愿的人,首先从陈东开始。

高宗登上皇位五天,任命李纲为宰相,又过了五天召回陈东。

还没来得及接见(他),适逢李纲(被)革职,(陈东)就上书要求留下李纲,罢免黄潜善、汪伯彦。

(皇帝)没有答复。

适逢李纲(被)革职,(陈东)就上书要求留下李纲,罢免黄潜善、汪伯彦。

适逢平民欧阳澈也上书议论朝政,黄潜善马上用话激怒高宗,说(如果)不赶快杀掉(陈东等人),(他们)将再鼓动众人伏阙上书。

诏书单独下到黄潜善的住所,府尹孟庾召陈东“议事”,陈东请求吃完饭再去,(他)亲手写下分别处理的家事,笔迹和平时一样。

写完后便交给了侍侯他的人,说:

“我死后,你们回去把(我写下的)这些事告诉我的双亲。

”吃完了饭又要求上厕所,(来逮他的)官吏显出很为难的神色,陈东笑着说:

“我陈东怕死就不懂讲了,已经讲了哪会逃跑呢?

”官吏说:

“我也了解您,怎么敢逼迫您呢?

”过了一会,陈东穿戴好官服走出,于是和欧阳澈一起在集市上被杀。

宁波的李猷埋葬了他。

陈东当初不认识李纲。

只是为了国家大事的缘故,甚至宁愿为了国家大事献出生命。

认识陈东的和不认识陈东的,都为(他)流泪。

(陈东死)时42岁。

赏析

赵嘏(江楼感旧诗意图)

“独上”,透露出诗人寂寞的心境;

“思渺然”三字,又使人仿佛见到他那凝神沉思的情态。

这就启逗读者,诗人在夜阑人静的此刻究竟“思”什么呢?

对这个问题,诗人并不急于回答。

第二句,故意将笔荡开去从容写景,进一层点染“思渺然”的环境气氛。

登上江楼,放眼望去,但见清澈如水的月光,倾泻在波光荡漾的江面上,因为江水是流动的,月光就更显得在熠熠闪动。

“月光如水”,波柔色浅,宛若有声,静中见动,动愈衬静。

诗人由月而望到水,只见月影倒映,恍惚觉得幽深的苍穹在脚下浮涌,意境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整个世界连同诗人的心,好像都溶化在无边的迷茫恬静的月色水光之中。

这一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叠字回环的技巧,一笔包蕴了天地间景物,将江楼夜景写得那么清丽绝俗。

这样迷人的景色,一定使人尽情陶醉了吧?

然而,诗人却道出了一声声低沉的感喟:

“同来望月人何处?

”“同来”与第一句“独上”相应,巧妙地暗示了今昔不同的情怀。

原来诗人是旧地重游。

去年也是这样的良夜,诗人结侣来游,凭栏倚肩,共赏江天明月,那是怎样的欢快!

曾几何时,人事蹉跎,昔日伴侣不知已经飘泊何方,而诗人却又辗转只身来到江楼。

面对依稀可辨的风物,缕缕怀念和怅惘之情,正无声地啃啮着诗人孤独的心。

读到这里,我们才豁然开朗,体味到篇首“思渺然”的深远意蕴,诗人江楼感旧的旨意也就十分清楚了。

短小的绝句律诗,一般不宜写得太实,而应“实则虚之”,这才会有余情余味。

这首诗,诗人运笔自如,赋予全篇一种空灵神远的艺术美,使读者产生无穷的联想。

诗中没有确指登楼的时间是春天还是秋天,去年的另一“望月人”是男还是女,是家人、情人还是友朋,“同来”是指点江山还是互诉情衷,离散是因为世乱飘荡还是情有所阻,这一切都隐藏在诗的背后。

读者完全可以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在诗人提供的广阔天空里自由飞翔,充分领略这首小诗的幽韵和醇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