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委党校十二五规划PPTPPT资料.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695065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PPT 页数:90 大小: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委党校十二五规划PPTPPT资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湖南省委党校十二五规划PPTPPT资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湖南省委党校十二五规划PPTPPT资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湖南省委党校十二五规划PPTPPT资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湖南省委党校十二五规划PPTPPT资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湖南省委党校十二五规划PPTPPT资料.ppt_第6页
第6页 / 共90页
湖南省委党校十二五规划PPTPPT资料.ppt_第7页
第7页 / 共90页
湖南省委党校十二五规划PPTPPT资料.ppt_第8页
第8页 / 共90页
湖南省委党校十二五规划PPTPPT资料.ppt_第9页
第9页 / 共90页
湖南省委党校十二五规划PPTPPT资料.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90页
湖南省委党校十二五规划PPTPPT资料.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90页
湖南省委党校十二五规划PPTPPT资料.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90页
湖南省委党校十二五规划PPTPPT资料.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90页
湖南省委党校十二五规划PPTPPT资料.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90页
湖南省委党校十二五规划PPTPPT资料.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90页
湖南省委党校十二五规划PPTPPT资料.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90页
湖南省委党校十二五规划PPTPPT资料.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90页
湖南省委党校十二五规划PPTPPT资料.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90页
湖南省委党校十二五规划PPTPPT资料.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90页
湖南省委党校十二五规划PPTPPT资料.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90页
亲,该文档总共9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委党校十二五规划PPTPPT资料.ppt

《湖南省委党校十二五规划PPTPPT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委党校十二五规划PPTPPT资料.ppt(9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南省委党校十二五规划PPTPPT资料.ppt

到2009年底,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居民超过4亿、新农合8.3亿,覆盖面超过12亿。

5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后面临的挑战,全会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强调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

一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二是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三是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四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五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六是农业基础仍然薄弱,七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八是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九是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十是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

二、五中全会的主题和主线,1五中全会的主题鲜明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引人注目地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这是建议的一个最为鲜明的特点,也是时代的要求,事关“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发展不同于增长,绝不能只看速度快慢、规模大小、一时得失。

发展如果不科学,路就会越走越窄。

我们所谋求的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努力方向。

2五中全会主线清晰,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在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同时明确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这是“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又一个鲜明特点,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全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必须做到“五个坚持”,

(1)“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2)“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3)“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4)“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5)“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全会用“五个坚持”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了明确部署。

“五个坚持,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定了明确的路径。

”,围绕“五个坚持”,全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五个新的目标:

一是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二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三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是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五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随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有理由相信,中国必将迎来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的新局面。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要求,顺应党心民意,符合时代潮流。

认真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胜利前进。

三、“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全会审时度势,经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后,勾画“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新蓝图,提出今后5年发展的九大目标、十大任务:

1九大目标:

(1)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3)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

(4)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5)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6)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

(7)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

(8)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

(9)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2十大任务:

建议部署的“十二五”期间的重大任务分为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深化改革开放三个方面,共十项任务。

(1)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5)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6)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7)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8)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9)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10)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十项任务中扩大内需在“十一五”建议中也被提及,但未独立成篇。

同样,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也是首次独立成章,并且要求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四、实现“十二五”规划的政治保障,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

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

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

全体共产党员要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

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带领广大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

为此,全会要求,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

全会提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等一条条要求,就是要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全会强调,全党必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大力发扬真抓实干精神,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

五、十二五规划建议的亮点,1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十一五”期间也有所提及,但本次建议在这句话的前面,加上了“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这个前提,这就使“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个目标更具体化,操作性更强。

所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保证每个公民都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和机会,没有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一切都是空谈,因此建议中对这一提法的补充,是一大亮点。

全会对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次全会对我国进一步推进“民生工程”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目标,

(1)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2)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3)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4)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5)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6)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7)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8)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9)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展望“十二五”,农民将得到更多实惠,

(1)强农政策力度不减;

五中全会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也为新时期的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十二五”期间,尽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会降至10%以下,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会改变,强农力度不能减。

”农业是13亿人吃饭的基本保障,为农民提供近一半的收入来源,因此,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

“十一五”以来,中央加大统筹城乡力度,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框架体系,开局的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结束了持续了2600年的种田交税历史。

随后的一项项惠农政策“真金白银”,多予少取放活,使农业农村经济顶住重重困难,成为国民经济运行的最大亮点。

2009年,我国粮食总产达到10616亿斤,特别是2007年以来,连续3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这标志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迈上了万亿斤新台阶。

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农业基础还不牢固,今年频发的自然灾害,使这一问题更加凸显。

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偏低,种粮比较效益低,农业基础最需要加强。

“十二五”期间,要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发展,耕地面积必须稳定在18亿亩以上。

目前我国粮食生产的紧平衡仍非常脆弱,一旦忽视粮食生产,产量马上就有可能出现滑坡。

解决好“三农”问题,不能就农业论农业,关键是要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推进农业现代化,就是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贯穿到底,推动各种要素向农村流动,建立完善新时期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政策体系。

从政策部署讲,建立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生产面积。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粮食抗灾能力。

完善粮食补贴和价格支持政策,保证农民种粮的基本收益。

如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稳定现有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是农村政策的重要底线。

要防止两种倾向:

一是防止政府直接用行政手段推动土地规模经营,二是防止随意改变农村土地产权关系。

我国正面临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机遇期,一个核心问题是“钱从哪里来”?

这些年中央提出“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这也意味着今后“三农”将继续成为中央财政投入重点,反哺力度还将加大,农民的实惠还将增加,惠农强农政策不断制度化、规范化,逐步建立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另外,要积极开拓农业农村发展资金的筹集渠道,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农业农村。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建立普惠性的农村金融体系,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

(2)“蛋糕”越做越大,也会越分越好,“十二五”规划追求“民富”,“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是“十二五”主要目标之一,意味着国家将完善收入分配格局,改革收入分配体制将提升到更重要的战略高度。

“所谓发展,不是简单地看GDP,更要看重老百姓的收入和福利的改善。

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做好蛋糕。

包容性增长,寻求的就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让更多的人分享发展的成果。

”,“十一五”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先后跨上4000元、5000元台阶,2009年达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8.3%,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长最快时期之一。

但不容忽视,目前城乡收入差距仍在拉大,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十二五”期间农民持续增收难度不小:

首先,我国尚有近1亿农村剩余劳动力,但主要以40岁以上的农民为主,他们受教育程度较低,转移就业难度大。

其次,农业物质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节节攀升,比较效益偏低矛盾仍很突出。

农产品价格总体偏低,各项补贴的增加还不能抵消成本上涨造成的影响。

这给农业的家庭经营收入增长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最后,农民增收的渠道还不宽,财产性收入有限、转移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仍很低。

如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根据建议,要使农民收入普遍快速增加,需要建立更加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今后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方面,将更多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提高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份额,不断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实现农民工资性收入更快增长;

调整国民收入再分配,增加粮农和其他弱势群体农民的转移性收入;

通过城乡一体化的要素市场建设,扩大农民财产性收入来源。

只有这样,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才能遏制。

20052009年,农民增加的收入46.7%来自工资性收入的增长。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从根本上来讲还是靠促进农民转移就业,一是合理稳定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

二是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建立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三是促进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机会。

“十二五”期间,调节收入分配比重,要努力使居民收入增速不低于GDP增速,劳动者收入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保持协调。

“民富”目标的提出,意味着在未来五年,农民增收的瓶颈将逐步打破,农民的腰包会越来越鼓。

(3)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关于农村民生,全会提出,“十二五”期间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十一五”期间,中央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民生的薄弱环节我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两免一补”让至少1.5亿农村家庭受益,使大量辍学学生重返课堂;

新农合基本实现全覆盖,补助标准大幅度提高;

农村,低保制度全面实施;

新农保试点启动,农民在实现“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能报销”后,又正在实现“养老不犯愁”。

“十一五”涉及民生的两个约束性指标,即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目前都已完成。

然而,城乡发展失衡仍然突出,最需要统筹。

由于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底子薄,目前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有限,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较低。

2009年我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长了12%,用于“三农”的支出增长了21.8%,,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明显偏低,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重要途径。

建议提出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意味着农民将逐步享受没有差距的教育资源、社会服务和生活保障。

统筹城乡最应该统筹的是公共服务,调整国家财政资源和建设资金的投向,由以城市为主向更多地支持农村转变,优先安排农民最急需、受益面广、公共性强的农村公共品和服务,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等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的保障水平。

可以期待,在未来5年中,随着农村民生的继续改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新农村离我们越来越近。

(4)农民工尽快变市民,未来5年内,城镇化率将首次超过50。

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直接消费可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

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带动10万元的建设投资。

我国最大的内需在城镇化,促进发展最大的潜力也在城镇化,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将成为“十二五”城镇化进程的重头戏,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

“十一五”开局的2006年,国务院通过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从“简陋工棚”到“阳光公寓”,从暂住证、务工证到选民证、医保卡、工会会员证,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一些歧视性规定逐渐消除。

尽管过去十几年来城镇化率快速提高,但由于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落后,大量城市常住人口并未纳入城市户籍管理和社会保障体系。

和“十一五”相比,“十二五”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条件更加成熟。

首先是国家财力更充裕,更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是农民工结构发生了变化。

未来几年内,第二代农民工将成为农民工主体,他们对土地的依恋情结弱,价值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已日趋城市化,正在发生由“城乡双向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由“寻求谋生”向“追求平等”转变。

农民工市民化首先是就业问题,必须以增加就业为前提,如果盲目地增加城镇人口,会导致过度的城镇化,造成进城农民的贫困化。

第二,保障农民工依法享有各项劳动权益,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城镇用工单位基本都要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确保农民工工资及时发放和合理增长。

三是要改革现行城乡二元的福利体制,鼓励农民工在城镇落户定居。

四是要依法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不能把农民放弃承包地和宅基地作为进城落户的先决条件。

我国的城镇化绝不走让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后进城沦为贫民、城市出现大量贫民窟的道路。

在农民进城还没有扎下根之前,决不能轻易拔掉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这个根。

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权利,依法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不受侵犯,是整个“三农”政策的核心,也是城镇化成败的关键。

3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次全会有这样一段表述,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又强调了“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如果不能从各个方面提高居民的福利,那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从现实看来,我国“十一五”期间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点工作已全面铺开,“十二五”期间就是要把这篇文章做大,特别是要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

此前,关于“居民收入将与GDP同步增长”的报道引发了广泛关注。

有调查显示,中国要素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中的系统性低于发达国家相当于我国发展时期的20%,低于新兴市场国家15%。

对此,我国收入分配改革重点在于初次分配,而重中之重在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是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我们过去一般对“保低”主要说绝对数,很少提相对数。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要求,最低工资的国际标准应该为平均工资的40%60%。

因此,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应该能够进一步向平均工资的40%靠拢。

另一方面,要缩小收入差距,政府不仅能做到“保低”,还要“扩中”和“限高”。

从国民收入中政府、企业、居民三者比重看,目前居民收入约占50%左右。

如果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就需要政府减税、企业让利、劳动所得提高,促使三者之间利益分配结构趋向合理。

进一步完善政府、劳方、资方构成的三方协商机制。

“当然,最根本的要靠转方式、调结构,做大财富的蛋糕。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比重。

这里的“居民”包括“初次分配中的劳动者”和“非生产经营活动的劳动者”。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是说在初次分配中要处理好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个人的关系。

现阶段要让国家、企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降低一些,劳动者个人份额增加一些。

专家学者建言收入分配改革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十二五”期间,着力“提低控高”;

第二步,“十三五”期间,继续“提低控高”,同时加快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

第三步,2020年以后,全面理顺分配关系,逐步实现高水平的共同富裕。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由三部分构成:

一是劳动所得,包括工资收入、奖金收入以及个体经营收入等;

二是企业赢利所得;

三是在生产过程中的政府税收。

4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建议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本次全会关于“消费、投资、出口”的表述,是在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后做出的策略调整。

以前常常把出口、投资和消费比喻成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

本次建议中消费、投资和出口再度被提及,只是顺序已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消费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不惜一切代价”投入资源能源,片面地强调增长,大量依赖廉价劳动力追求GDP的老路都是走不通的。

从实践经验与教训看,实现这些目标要求,我们不能简单复制从低收入国家迈向中等收入国家的既有路径和模式,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国内消费一直被寄予厚望,但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难以明显提高说明收入分配机制中还有问题尚待解决。

”只有理顺收入分配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经济发展,中国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展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