颚式破碎机操作规程Word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698089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颚式破碎机操作规程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颚式破碎机操作规程Word下载.doc

《颚式破碎机操作规程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颚式破碎机操作规程Word下载.doc(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颚式破碎机操作规程Word下载.doc

a:

17:

{i:

0;s:

13285:

"质量保证部@#@汽车电器常用标准-TL904培训教材@#@(第一期)@#@@#@@#@一、汽车电器常用标准@#@ü@#@QC/T-198《汽车用开关通用技术条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汽车行业标准@#@ü@#@VW80101《汽车电器及电子部件的标准化通用检验条件》。

@#@。

@#@。

@#@。

@#@。

@#@。

@#@。

@#@。

@#@。

@#@。

@#@。

@#@。

@#@。

@#@。

@#@。

@#@。

@#@。

@#@。

@#@大众标准@#@ü@#@TL904《开关和按钮性能要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众标准@#@ü@#@VW80104《符号照明要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众标准@#@ü@#@TL226《汽车内饰件油漆材料要求》..................................。

@#@大众标准@#@ü@#@VW2.8.1《橡胶材料要求》..........................................。

@#@大众标准@#@ü@#@马自达公司标准MESPW67600《电器设备、电子设备的检验技术条件》。

@#@。

@#@。

@#@。

@#@。

@#@。

@#@马自达标准@#@ü@#@MESPA66460E《汽车开关检验技术条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马自达标准@#@二、大众标准VW80101《汽车电器及电子部件的标准化通用检验条件》主要内容@#@1、材料要求:

@#@@#@ü@#@温度稳定性:

@#@-40℃-100℃(车门部件);@#@-40℃-90℃(仪表板部件)。

@#@@#@ü@#@材料机械性能;@#@@#@ü@#@耐光稳定性;@#@@#@ü@#@润滑材料和表面防护材料须符合危险材料的规定。

@#@按VW91100《汽车环境标准》和VW50180《辐射特性标准》。

@#@@#@2、零件初始性能要求@#@ü@#@外观@#@ü@#@尺寸@#@ü@#@操作力@#@ü@#@转换性能@#@ü@#@通电性能@#@ü@#@标记、符号照明@#@ü@#@机械性能@#@3、温度稳定性@#@ü@#@无载循环空气存放@#@ü@#@有载循环空气存放@#@ü@#@温度交变@#@ü@#@温度冲击@#@4、机械性能要求@#@ü@#@导线抗拉强度;@#@(图纸)@#@ü@#@插片抗挤压强度(VW80106)@#@ü@#@按钮拨出力(图纸)@#@ü@#@安装孔压出力(图纸)@#@5、电气性能要求@#@ü@#@工作电压@#@ü@#@极性变换性@#@ü@#@静止电流@#@ü@#@过电流强度@#@ü@#@长时间过电压强度@#@ü@#@短时间过电压强度@#@ü@#@电压扰动重置特性@#@ü@#@短路稳定性@#@ü@#@绝缘强度@#@ü@#@中断@#@ü@#@电压降(VW80102)@#@6、环境稳定性@#@ü@#@湿热稳定性@#@ü@#@防尘防水密封性(DIN40050)@#@ü@#@耐试剂稳定性@#@7、振动强度@#@ü@#@正弦振动(发动机部位零件)@#@ü@#@随机振动(车上除发动机部位其它零件)@#@8、耐久试验@#@ü@#@室温操作耐久@#@ü@#@温度操作耐久@#@9、电磁兼容性@#@ü@#@导线连接干扰(TL965)@#@ü@#@近场干扰(TL82066)@#@ü@#@发射干扰(TL82166)@#@三、TL904标准条文解释@#@1、循环空气中存放,无负载试验@#@开关无负载,温度90℃,存储时间48h。

@#@@#@2、循环空气中存放,有负载试验@#@-40℃,24h;@#@转换时间>@#@1h;@#@70℃,24h。

@#@@#@点动开关(标准术语:

@#@按钮):

@#@-40℃时,开关每小时工作1次;@#@70℃时,开关每小时工作6次;@#@@#@自锁开关(标准术语:

@#@开关):

@#@-40℃时,断开59min,接通1min;@#@70℃时,接通59min,断开1min;@#@@#@4、温度交变试验@#@-40℃,1h(无负载);@#@-40℃→70℃,2h(有负载);@#@70℃,1h(有负载);@#@70℃→-40℃,2h(无负载),此为1个循环,共计40个循环。

@#@@#@点动开关(标准术语:

@#@按钮):

@#@-40℃时,开关每小时工作1次;@#@70℃时,开关每小时工作6次;@#@@#@自锁开关(标准术语:

@#@开关):

@#@-40℃时,断开59min,接通1min;@#@70℃时,接通59min,断开1min;@#@@#@5、插头抗挤压强度试验(VW80106)@#@ü@#@0.63×@#@0.63≥50N@#@ü@#@2.8×@#@0.8≥80N@#@ü@#@6.3×@#@0.8≥150N@#@6、触点电压降(VW80102)@#@6.1触点电压降@#@ü@#@10mA~200mA≤200mV@#@ü@#@100mA~500mA≤100mV@#@ü@#@200mA~1A≤20mV@#@ü@#@500mA~5A≤100mV@#@ü@#@1A~10A≤100mV@#@ü@#@5A~20A≤60mV@#@ü@#@10A~30A≤60mV@#@带有导缆接线的开关,导线电压降须依据ISO6722第二部分中规定的电阻值计算,并与测量值相加。

@#@@#@在整个寿命周期内,不允许超过允许的电压降。

@#@电压降是在插头入口和出口处测量的。

@#@@#@6.2报警信号灯开关@#@<250mV(在开关10次和耐久试验后)在输入和输出接线柱间测量@#@报警信号灯负载:

@#@6×@#@21W@#@电源电压:

@#@12.8V@#@6.3手制动灯开关@#@<250mV(在开关10次和耐久试验后)在输入和输出接线柱间测量@#@手制动灯开关负载:

@#@1.2W@#@电源电压:

@#@12.8V@#@7、抗振强度@#@振荡激励,宽带噪声,锐度3级,上下、左右、前后各8h@#@8、过电流强度@#@ü@#@开关负载 ≤10A   3×@#@I额;@#@@#@ü@#@开关负载 >10A  2×@#@I额,但>@#@30A,<@#@45A,@#@ü@#@负载持续时间:

@#@10min。

@#@@#@ü@#@多触点开关:

@#@每个触点单独试验。

@#@@#@9、寿命@#@9.1接触耐久强度@#@9.1.1普通开关:

@#@8h,额定负载按图纸。

@#@@#@9.1.2报警灯开关:

@#@1h,额定负载按图纸,闪光灯形式工作100%合闸。

@#@@#@9.1.3风扇开关:

@#@8h,额定负载按图纸,在最高档。

@#@@#@9.1.4后风窗加热开关:

@#@@#@ü@#@8h(耐久试验前),额定负载按图纸@#@ü@#@耐久试验@#@ü@#@8h(耐久试验后),额定负载按图纸@#@9.2开关/按钮耐久试验@#@ü@#@开关不得出现下列损坏:

@#@灯泡/LED脱落,指示灯或/和开关外壳松动或止档损坏。

@#@@#@ü@#@各锁紧凸轮和止档机构保持完好。

@#@@#@ü@#@每个开关位置停留时间:

@#@2S@#@ü@#@操作均匀,试验设备不可妨碍正常的开关过程@#@ü@#@开关速度按图纸@#@ü@#@试验后,开关应能达到本节第12条各项要求。

@#@@#@表一:

@#@开关寿命次数要求@#@序@#@开关@#@负载@#@开关次数@#@1@#@所有开关,下列开关除外。

@#@@#@按实际情况@#@50000次@#@2@#@报警信号灯开关@#@6×@#@21W白炽灯@#@10000次@#@3@#@后风窗除霜开关@#@30A欧姆负载@#@10000次@#@4@#@门接触开关@#@1A感应负载@#@100000次@#@5@#@手制动灯开关@#@1.2W@#@10000次@#@6@#@灯开关@#@按图纸@#@25000次@#@6.1@#@灯开关上的电位器@#@按图纸@#@1000次@#@6.2@#@灯开关上的电位器@#@电阻最大损耗(工作电压13V,电位器上电压降调到8V,负载按图纸@#@50h不工作@#@6.3@#@电位器置于5%额定电阻值@#@负载按图纸@#@8h不工作@#@7@#@前雾灯@#@后雾灯@#@2×@#@55W@#@+1×@#@35W白炽灯@#@10000次@#@8@#@座椅接触开关@#@按图纸@#@10000次带电负载@#@20000次不带电负载@#@9@#@风扇开关@#@不同风扇速度下风扇额定电流(3S开/关各开关档)@#@a)从0至最高风扇速度@#@每档位6000次@#@b)从0至1档(风扇静态起动)@#@4000次@#@10@#@后视镜调整开关转换开关@#@无负载@#@5000次@#@表二:

@#@按钮寿命次数要求:

@#@@#@序@#@按钮@#@负载@#@开关次数@#@1@#@玻璃升降器按钮@#@按图纸@#@50000次@#@2@#@车门锁(中央门锁)@#@按图纸@#@100000次@#@3@#@后视镜调整开关@#@按实际情况@#@12000次(4S开,2S关)@#@左右后视镜各6000次。

@#@@#@说明:

@#@所有按钮应从按下位置弹回200次。

@#@@#@10、耐环境稳定性@#@依据DINIEC68-2-30Db,方案2,55℃,共进行6个循环。

@#@@#@温度25℃→55℃,相对湿度95~100%,3小时;@#@55℃,相对湿度93%,9小时;@#@55℃→25℃,相对湿度90%,6小时;@#@25℃,相对湿度98%,6小时,此为一个循环,计6个循环。

@#@@#@11、润滑@#@所有单向滑动和相对运动的零件,都须用TL778润滑油进行分别润滑。

@#@@#@12、密封性,微型开关@#@阻抗>@#@10MΩ@#@检验按PV3520@#@13、性能要求@#@按VW80102;@#@适用于最大工作电压30V,额定工作电流不超过30A的开关和按钮。

@#@开关电流≥30A时应该通过继电器触点接通电流。

@#@@#@13.1材料性能要求@#@零部件必须没有影响功能的缺陷。

@#@@#@塑料件必须能承受住相应的上限及下限工作温度。

@#@@#@所有材料,润滑剂和表面涂膜材料必须满足最新版本的排放要求。

@#@@#@a)外部件:

@#@耐大气腐蚀性@#@涂膜表面同初始状态不允许有所改变,比如颜色的改变,出现粉化或裂纹现象。

@#@(试验进行1000h氙灯照射带降水1:

@#@29(按PV3902)并且1500小时暴露大气中。

@#@(按PV3929)@#@b)内部件:

@#@耐灯光稳定性@#@不允许有颜色变化。

@#@评价的尺度依据图纸或标准中的数据。

@#@(试验进行3个曝光周期,按PV1303)@#@13.2图形符号@#@按VW80660和VW80661,符号的抗划伤及耐磨性按PV3404。

@#@@#@13.3机械要求@#@a)操作力@#@操作力应由图纸确定,在供货时以及试验后进行测量。

@#@检测速度为100mm/min。

@#@@#@b)力的作用点@#@力的作用点及力的作用方向应由图纸确定,旋转开关及跷板开关的受力引入方向应垂直于操作平面。

@#@@#@c)开关可靠性@#@ü@#@所有的自复位开关工作时,在消除加力点的作用之后,必须能自动地回到预先的位置。

@#@@#@ü@#@在此范围内不允许有中间位置。

@#@@#@ü@#@在工作时,开关从一个固定位置偏移到图纸所给定的某个角度或路径,但必须能独立地返回相应的固定位置。

@#@@#@13.4电气要求@#@见本节第6条相关要求。

@#@@#@13.5寿命@#@见本节第9条相关要求。

@#@@#@第7页共10页@#@温州长江汽车电器有限公司质量保证部@#@四、开关、按钮依据TL904要求的试验项目及分组(样品计18只,分4组)@#@序@#@试验项目@#@试验依据@#@试验样品@#@功能检查项目@#@1@#@初始功能检测@#@图纸@#@1#~12#@#@1a)@#@2@#@循环空气中存放,无负载试验@#@VW801013.1@#@1#~6#@#@1b)@#@3@#@循环空气中存放,有负载试验@#@VW801013.2TL9042.4@#@1#~6#@#@1b)@#@4@#@温度交变试验@#@VW801013.3TL9042.4@#@1#~6#@#@1a)@#@5@#@触点电压降试验@#@VW80102@#@1#~6#@#@1a)@#@6@#@导线抗拉强度@#@图纸@#@1#~6#@#@1b)@#@7@#@插片抗压强度@#@VW80106@#@1#~6#@#@1b)@#@8@#@抗过电流能力@#@TL9042.3@#@1#~6#@#@1a)@#@9@#@振动试验@#@VW801018.2@#@1#~6#@#@1a)@#@10@#@寿命试验@#@图纸TL9044.24.3@#@1#~6#@#@1a)@#@11@#@耐环境稳定性@#@VW801017.1TL9042.1@#@7#~9#@#@1a)@#@12@#@耐灰尘稳定性@#@VW801017.4DIN40050@#@10#~12#@#@1a)@#@13@#@抗化学试剂@#@VW801017.5@#@13#~18#@#@1a)@#@14@#@按钮拔出力@#@图纸@#@13#~18#@#@1a)@#@注:

@#@各项试验后功能检查项目@#@1a)功能检查:

@#@@#@...触点电压降@#@...操作力(曲线)@#@...开关转换可靠性@#@1b)功能检查:

@#@@#@...触点电压降@#@...开关转换可靠性@#@五、开关、按钮依据TL904要求的试验流程(样品计18只,分4组)@#@开关/按钮名称(开关按钮图号)@#@抗化学试剂@#@VW80101(7.5)S13~S18@#@按钮拔出力@#@S13~18@#@初始功能检查:

@#@S1~S12@#@循环空气中存放,无负载试验VW80101(3.1)S1~S6@#@循环空气中存放,有负载试验VW80101(3.2)S1~S6@#@耐环境稳定性@#@VW801017.1S7~S9@#@温度交变试验VW80101(3.3)S1~S6@#@触点电压降VW80102S1~S6@#@耐灰尘稳定性@#@DIN40050VW801017.4@#@S10~S12@#@插片抗压强度/导线抗拉强度VW80106S1~S6@#@过电流能力TL9042.3S1~S6@#@振动试验VW80101(8.2)S1~S6@#@寿命试验S1~S6@#@最终功能检查(TL904/VW80102)S1~S12@#@第10页共10页@#@";i:

1;s:

27660:

"@#@汽车零部件传统设计方法@#@与现代设计方法之比较@#@目录@#@一.传统设计方法@#@二.优化设计@#@三.计算机辅助设计@#@四.有限元设计@#@五.可靠性设计@#@六.创新设计@#@七.表面设计@#@八.绿色设计@#@九.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方法的比较@#@十.参考文献@#@一.传统设计方法[1]@#@1.1直觉设计@#@古代的设计是一种直觉设计。

@#@当时人们或许是从自然现象中直接得到启示,或是全凭人的直觉感官来设计制作工具。

@#@设计方案存在于手工艺人头脑之中,无法记录表达,产品也是比较简单的。

@#@直觉设计阶段在人类历史中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时期,17世纪以前基本上都属于这一阶段。

@#@@#@1.2经验设计@#@随着生产的发展,单个手工艺人的经验或其或其头脑中自己的构思已经难以满足要求,因而促使手工艺者联合起来互相协作,逐渐出现了图纸,并开始利用图纸进行设计。

@#@一部分经验丰富的人将自己的经验或构思用图纸表达出来,然后根据图纸组织生产。

@#@图纸的出现,既可使具有丰富经验的手工艺人通过图纸将其经验或构思记录下来,传于他人,便于用图纸对产品进行分析、改进和提高,推动设计工作向前发展;@#@还可以满足更多的人同时参加统一产品的生产活动,满足社会对产品的需求及生产率额要求。

@#@因此,利用图纸进行设计,使人类设计活动由直接设计阶段进步到经验设计阶段。

@#@@#@1.3半理论半经验设计@#@20世纪以来,由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对设计的进出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得到加强。

@#@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试验数据的积累,逐渐形成了一套半经验半理论的设计方法。

@#@这种方法以理论计算和长期设计实践而形成的经验、公式、图表、设计手册等作为依据,通过经验公式、近似系数或类比等方法进行设计。

@#@依据这套方法进行机电产品设计,称为传统设计。

@#@所谓“传统”是指这套设计方法已沿用了很长时间,直到现在仍被广泛地采用这。

@#@传统设计又被称为常规设计。

@#@@#@二.优化设计@#@优化设计(optimaldesign)也叫最优化设计,是从多种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的设计方法。

@#@它以数学中的最优化理论为基础,以电子计算机为辅助工具的一种设计方法。

@#@这种方法首先将设计问题按规定的格式建立数学模型,并选择合适的优化算法,选择或编制计算机程序,然后通过计算机自动获得最优设计方案。

@#@@#@对机械工程来说,优化设计方法使机械设计的改进和优选速度大大提高。

@#@优化设计不仅应用于产品成型后的再优化设计过程中,而且已经渗透到产品的开发设计过程中。

@#@同时,它与可靠性设计、模糊设计、有限元法等其他设计方法有机结合取得了新的效果。

@#@@#@三.计算机辅助设计@#@1.1CAD的概念@#@1.1.1CAD的定义@#@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Design)是指工程技术人员以计算机为工具,用各自的专业知识,对产品进行总体设计、绘图、分析和编写技术文档等设计活动的总称。

@#@@#@1.1.2CAD系统的功能@#@几何建模@#@计算分析@#@仿真试验@#@绘图及技术文档生成@#@工程数据库的管理与共享@#@1.1.3CAD的作业过程@#@CAD工作的主要内容为:

@#@@#@①建立产品设计数据库:

@#@产品设计数据库用来存储设计某类产品时所需的各种信息、如有关标准、线图、表格、计算公式等。

@#@数据库可供CAD作业时检索和调用,也便于数据的管理及数据资源的共享。

@#@@#@②建立多功能交互式图形程序库:

@#@这个图形程序库可以进行二维、三维图形的信息处理,能在此基础上绘制二程设计图样、多种函数曲线、可进行图形变换和投影变换、可作三维几何造型和形体的真实感处理。

@#@@#@③建立应用程序库:

@#@编制及汇集解决某一类工程(或产品)设计问题的通用及专用设计程序。

@#@如通用数学程序、常规机械设计程序、优化设计程序、有限元计算程序等。

@#@@#@1.1.3CAD的作业过程@#@设计模型定义@#@工程分析计算@#@满意?

@#@@#@结果输出@#@N@#@Y@#@数据库@#@程序库@#@图形库@#@1.1.4CAD的特点@#@Ø@#@缩短产品开发周期@#@Ø@#@提高产品设计质量@#@Ø@#@降低生产成本@#@Ø@#@便于产品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Ø@#@CAD是CAM和CAPP的前提和基础@#@1.1.5CAD的发展过程@#@CAD数据模型的发展@#@我国CAD技术的应用情况@#@vCAD的集成化程度较低,很多企业的应用仍停在绘图、分析计算等单项技术的应用上;@#@@#@vCAD系统的软、硬件均依靠进口,自主版权的软件较少;@#@@#@v缺少人才和技术力量,致使有些企业尽管引进了CAD软件系统,但其功能没能充分的发挥。

@#@@#@CAD的发展趋势@#@集成化@#@集成化包括软件硬件的集成、不同系统之间的集成、以及通过网络多媒体数据库实现异地系统协同共享信息资源等。

@#@@#@标准化@#@标准化指研究开发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产品数据转换标准、制定网络多媒体环境下数据信息的表示和传输标准、制定统一的国家CAD技术标准体系。

@#@@#@网络化@#@网络化指充分发挥网络系统的优势,共享昂贵的设备;@#@借助现有的网络,用高性能的PC机代替昂贵的工作站;@#@在网络上方便地交换设计数据。

@#@@#@智能化@#@智能化指将领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归纳成必要的规则形成知识库,再利用知识的推理机制进行推理和判断,以获得设计专家水平的设计结果。

@#@@#@1.1.6CAD系统的类型@#@检索型CAD系统@#@适用基本结构已经定型,有标准零部件和结构可以借鉴的产品,即标准化、系列化产品的设计。

@#@如电机、泵、减速器等。

@#@@#@建立系统时,首先把选定产品的有关设计资料如标准图形信息、加工工艺信息等存入计算机中,需要时输入设计要求,系统自动从所存储的信息中把符合要求的信息检索出来,以图形或文件的形式输出。

@#@@#@缺点是当不能完全满足初始参数要求时,系统将无法输出正确结果。

@#@@#@计算型CAD系统@#@也称作自动设计型CAD系统@#@设计人员按设计要求输入基本参数以后,无需或只需很少的人工干预,由计算机按照预先编制好的程序自动地完成全部设计任务。

@#@@#@适用于那些设计理论成熟、计算公式确定、设计步骤及判别标准清楚的产品。

@#@@#@例如齿轮减速箱设计系统等。

@#@@#@交互型CAD系统@#@交互型CAD系统是指在设计时由设计人员与计算机进行人机对话,人工干预方案决策、作出判断及修改设计等,由设计人员与计算机系统一起互相配合工作、以得到一个最优设计。

@#@@#@这种交互型CAD系统最适合目前工程实际中产品设计与开发的任务,是目前应用最普遍的一种CAD系统。

@#@@#@例如AutoCAD、Prp/Engineer、SolidWorkS。

@#@@#@四.有限元设计@#@——有限元分析在汽车工程方面的应用@#@1.前言@#@计算机辅助工程(CAE)作为一项跨学科的数值模拟分析技术,越来越受到科技界和工程界的重视,在汽车工业研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在汽车产品的研发过程中,CAE已经成为设计链中必须的条件,没有CAE分析的设计就不能进入下一个技术流程。

@#@新产品开涉及到的疲劳、寿命、振动、噪声等强度和刚度问题,可成熟地在设计阶段解决,这样就可以大幅度提高设计质量,缩短产品开发周期,节省大量开发费用。

@#@本文通过对有限元分析在汽车工程方面的应用的描述和分析,阐述了以有限元分析为代表的CAE技术在汽车工程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得出了CAE在汽车工业发展更加重要,影响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

@#@@#@在汽车发展历史上,至今还没有什么技术能与CAE技术相比,为汽车企业带来巨大的回报。

@#@统计结果表明,应用CAE技术后,新车开发期的费用占开发成本的比例从80%~90%下降到8%~12%。

@#@例如: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2000年应用CAE后,其新车型开发周期从36个月降低到12~18个月;@#@开发后期设计修改率减少50%;@#@原型车制造和试验成本减少50%;@#@投资收益提高50%。

@#@汽车行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其竞争也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新产品推出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这也对行业的CAE应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CAE技术为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提供具有中心价值地位的技术保障,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技术经济效益。

@#@[2]@#@2.正文@#@汽车工业代表着一个国家制造业发展的水平,它不仅是带动面最广泛的工业,而且是高新技术的最大载体,一般航空、航天领域的高精尖技术只有通过汽车工业才能转化为规模产业,所以汽车工业是或曾是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

@#@作为制造业的中坚,汽车工业一直是CAE应用的先锋。

@#@CAE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推动了汽车制造业的前进;@#@汽车业的需求也极大地带动了CAE。

@#@多年来,汽车业的选型趋向一直是CAE技术发展的晴雨表,也是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

@#@CAE分析贯穿了汽车开发的全过程,小到螺栓预紧力分析,大到整车碰撞模拟和整车NVH(噪声、振动和声振粗糙度)分析,CAE分析都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

@#@CAE分析范围覆盖了结构、流体力学、多体动力学、被动安全、工艺、整机合整车性能等方方面面。

@#@概括起来,目前汽车开发过程中的CAE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2.1结构强度、刚度和模态分析及结构优化设计@#@车身是轿车的关键总成,车身结构必须有足够的强度以保证气疲劳寿命,足够的静刚度以保证其装配和使用要求,同时应有合理的动态特性达到控制振动与噪声的目的。

@#@有限元分析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满足上述车身设计的要求。

@#@汽车结构有限元分析的应用体现于:

@#@一是在汽车设计中对所有的结构件、主要机械零部件的刚度、强度和稳定性进行分析;@#@二是在汽车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优化设计中,用有限元法作为结构分析的工具;@#@三是在汽车结构分析中普遍采用有限元法来进行各构件的模态分析,同时在计算机屏幕上直观形象地再现各构件的振动模态,进一步计算出各构件的动态响应,较真实地描绘出动态过程,为结构的动态设计了提供方便。

@#@有限元分析在汽车结构上的应用实践证明可以从根本上提到车身设计水平,并降低研制周期和成本。

@#@[4]@#@2.2噪声、振动与不平顺性(NVH)的有限元分析@#@NVH是评价车辆舒适性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市场形象。

@#@NVH分析有助于匹配产品结构重各子系统的振动频率特性,以消除振动过程中耦合现象,从而改善产品的振动特性。

@#@噪音、振动分析包括动力总成的缸体模态、点的传递函数、静负荷强度及动态响应、BIW动态稳定性、整车各子系统的刚度频率匹配等。

@#@虽然NVH的CAE技术起步较晚,NVH的建模方法以及计算还处在摸索阶段。

@#@但随着计算机的能力及容量的越来越强大,计算结果的精度越来越准确,计算方法越来越科学性,CAE在汽车的NVH开发设计当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在汽车开发设计的初期,就以及开始了NVH的各项规划,甚至在样车完成之前或设计图纸完成之前,通过对现有车型的对比,就可以预先得到新开发车型的NVH性能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对设计及制造的各个环节加以优化及完善。

@#@无论是从设计成本上,还是从开发周期上考虑,都为车厂更快、更好地开发出新一代车型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可以预测,NVH的CAE技术,在汽车设计开发及改进领域内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而其本身也会越来越成熟,成为人们进行汽车设计开发所不可或缺的工具。

@#@[5]@#@2.3碰撞与安全性分析@#@私家汽车给人们带来了便利,让人们更充分的享受生活。

@#@随着全世界汽车数量的迅速增加,汽车质量、驾驶技术问题及道路状况等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结果,汽车交通事故已成为严重问题。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提交的最新报告显示:

@#@近几年全球每年因交通事故造成死亡的人数多达约120万,另外还有数百万人在汽车事故中受伤致残。

@#@面对这个严重的问题,各国的工程技术人员都在不遗余力的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

@#@@#@早期的被动安全性研究主要是通过大量的试验来进行,采用同样的碰撞过程反复进行,收集数据。

@#@这样的试验方法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发达国家每次汽车安全性能的试验都需要手工打造几十辆新车,人力、物力、财力都需要很大的消耗。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原来不可能完成的大量参数有限元计算成为可能。

@#@有限元计算分析方法运用到汽车的碰撞模拟仿真中,极大地降低了汽车的设计成本和研发周期,并且获得更为精确的数据对汽车结构进行下一步优化。

@#@@#@汽车模拟碰撞分析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汽车被动安全性能。

@#@对于汽车被动安全性能的要求,一是在碰撞时,车身结构、驾驶系统、座位等能吸收较高能量,缓和冲击;@#@二是发生事故时,确保车内乘员生存空间、安全气囊、座椅安全带等对乘员的保护功能,以保证乘员安全并在碰撞后容易进行车外救助和脱险。

@#@在汽车碰撞发生的极短时间内,车身发生巨大的形变。

@#@这种形变伴随着大位移、大转动所引起的几何非线性,又有各种材料发生大应变时所表现的物理非线性(材料非线性)。

@#@所以很难通过常规的数学方法对其进行求解,进行实体碰撞试验的数据很难进行采集。

@#@本文论述了采用拉格朗日描述对物体的移动建立数学模型。

@#@通过有限元方法将整车按区域进行建模。

@#@并且将建立的整车有限元模型进行整车偏置碰撞的模拟仿真,模拟了碰撞过程后车身的变形结果,得到了碰撞过程中模型的能量与速度变化曲线。

@#@从而直观地掌握了汽车在碰撞过程中能量等参数的变化情况。

@#@将有限元方法运用在汽车碰撞问题的分析中,对汽车结构安全性的改进有一定指导意义。

@#@@#@2.4整车性能的分析评价与预测@#@在IDEASCAE模块中建立整车模型,通过强度、刚度计算,可以发现各个部件之间、各个系统的力的传动关系,检验与设计目标是否相符;@#@通过模态分析,可以发现各个系统之间的频率分布,指导NVH设计。

@#@结合NastranSOL200可以同时考虑模态、整体刚度、关键部位强度对各个部件的设计灵敏度等进行计算,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进行减重设计、部件优化。

@#@@#@2.5结论@#@至今为止,世界上许多大的汽车公司都采用了CAE技术。

@#@通过在开发过程中开展CAE工作,提高了产品开发质量、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节约了产品开发经费。

@#@概括起来,采用CAE的优点如下:

@#@@#@1、采用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手段,可以在样品、样车之前,模拟零部件甚至整车的性能和工作状况,避免传统上的设计-试制-测试-改进设计-再试制的重复过程。

@#@减少了时间上的浪费、缩短了开发周期,减少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消耗而减低开发费用。

@#@@#@2、国内设计部门随着三维设计的普及,为开展CAE工作奠定了基础,使开展同时工程成为可能;@#@同时,在开发过程中应用CAE技术,也改变了CAD在开发中只进行几何模型定义,在开发同时进行功能设计、性能设计。

@#@@#@3、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开展CAE工作,改变了传统设计中的依靠经验进行定性分析、缺少定量数据的设计方法,使产品减重、性能优化成为可能;@#@同时,采用CAE计算能在短时间内尝试和比较更多的设计方案,因而有可能获得较佳甚至最优的设计而提高开发质量@#@五.可靠性设计@#@——汽车变速器可靠性设计研究@#@前言@#@汽车变速器是整个汽车传动系统中相对关键的一个部件,其设计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汽车实际使用性能,文章对汽车变速器的可靠性设计做了理论上的推导,最后还对优化的设计方法的具体运用提出了一个可操作框架。

@#@@#@汽车的发展史上,机械式齿轮变速器有着主要的地位,它结构简单、使用寿命长,瞬时传动系数为一个常量、效率高,机械结构简单、生产工艺成熟通用,保养便捷。

@#@因此机械式齿轮变速器是目前运用广泛的汽车变速器。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新技术的不断运用,自动变速器和无极变速器在汽车上也大量运用,它们的操作简易的优点十分明显,使得机械式齿轮变速器的市场占有率逐步下降。

@#@但近来AMT技术的出现又为机械式齿轮变速器带来了新的活力,因此对于机械式齿轮变速器的研究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针对以上分析,文章对汽车机械式变速器的可靠性设计做相关研究[6]。

@#@@#@1.相关研究@#@1.1机械的可靠性设计机械产品可靠性设计分析是指为满足机械产品的可靠性而进行的功能性设计。

@#@目前世界上已广泛使用的如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故障树分析、可靠性预测、概率设计等先进设计方法及手段在国内的可靠性设计方面应用还不充分。

@#@分析系统研制阶段的主要任务,并结合工程实际中开展可靠性设计分析工作的经验可知,各种可靠性设计分析工作主要集中在技术指标论证阶段、方案论证阶段和工程研制阶段,包括可靠性要求制定、可靠性建模、预计分配、故障模式影响、危害性分析、故障树分析和可靠性仿真分析等。

@#@可靠性设计分析工作从宏观上可以分为定性设计分析和定量设计分析,可靠性定性分析方法相对应用广泛,并且得到了工程验证,而定量设计分析的方法则是机械可靠性设计分析中的难点和薄弱环节,特别是在数字化环境中如何利用CAD/CAE工具进行定量的机械可靠性参数设计也是今后重要的发展方向[7]。

@#@@#@1.2汽车变速器相关研究对机械式变速器来说,在最大传动比的情况下,设计时需要将负荷最大爬坡度、低档最大动力输出、最大附着力输出以及最低稳定车速输出当作设计的约束条件。

@#@汽车机械式变速器最小和最大传动比确定后,还需要确定中间各档的传动比。

@#@通常,中间各档传动比的确定需要考虑较多的因素,实现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设计者一般采用以往的设计经验作为设计依据。

@#@从理论上来说,档位增多可以优化汽车的整体动力燃油比,但如果变速器前进档位超过5个时,会使整个变速器结构复杂化,操作者的操纵也相应变得复杂,因此,机械式变速器档位通常不超过5个。

@#@从以上分析发现,对于变速器每个档位具体传动比的分配目前还没有一个可以量化、精确化的操作方法,都是经验来确定的具体比值,不符合设计过程的严谨性,存在明显缺陷。

@#@伴随着设计方法的主观因素大,在评价设计方法上,同样还没有一个量化可行的评价模式。

@#@文章针对以上问题,通过理论推导,提出了一种机械式变速器的优化设计方法。

@#@@#@2.汽车变速器可靠性优化设计@#@2.1目标函数中心距最小,是为了最小化一对齿轮间的径向尺寸,从而采取实际中心距最小作为优化目标的设计思路,其目标函数为f=acosαt/cos'@#@αt。

@#@在上式中a为理论值,αt为端面压力角值,cos'@#@αt为端面啮合角值[8]。

@#@最大重合度,是以给定的中心距为前提,齿轮啮合平稳煤炭技术基本混合遗传算法流程框架的条件下,目标使一对斜齿圆柱齿轮拥有较大的度量值,其目标函数为f=1/εα+εβ11。

@#@上式中:

@#@εα为端面重合值,εβ为轴向重合值。

@#@体积最小,是一般机械设计的基本目标,具体到机械式齿轮变速器上就是要求在一定承载能力前提下,使一对齿轮体积为最小。

@#@其中目标函数为f=π4×@#@d2a1+d2a211×@#@b,式中da1是小齿轮分度圆的直径,da2是大齿轮分度圆的直径,b是齿轮宽度。

@#@驱动功率极限发挥率,是在结合每个档位使用频率不同的情况下,不同的使用条件对速比值,其目标函数为Pdlim=Pemaxvmax-vmin11-ni=1ΣwiwAiPemaxvmax-vmin11,上式中Pdlim为功率发挥极限率,Pemax为发动机的最大输出功率,vmax为最大车速,vmin为最小车速,Ai为计算系数,wi为第i档的利用率系数,w为各档利用率系数平均值。

@#@@#@2.2约束条件@#@2.2.1最大传动比约束条件最大传动比定义为:

@#@变速器I档传动比i1和主减速器传动比i0的积。

@#@它受汽车路面的附着力和汽车最大爬坡度两个条件影响,其推导如下:

@#@由驱动轮与路面附着条件得:

@#@i1≤G2φrrTemaxi0ηΤ;@#@得到约束条件:

@#@g11X1=i1-G2φrrTemaxi0ηΤ≤0;@#@根据最大爬坡度:

@#@i1≥mgfcosαmax+sinαmax11rrTemaxi0ηT;@#@则有:

@#@g21X1=mgfcosαmax+sinαmax11rrTemaxi0ηT-i1≤0;@#@在以上条件中,cosαmax为最大爬坡度,取值为16.7°@#@;@#@g为道路滚动系数;@#@φ为附着系数;@#@ηT为机械效率;@#@G2为最大载荷;@#@m为汽车质量;@#@Temax为发动机最大转矩;@#@rr为车轮半径。

@#@@#@2.2.2中心距A约束条件中心距是机械式齿轮变速器的一个关键性能指标值,它影响着变速器的最终设计体积。

@#@其设计思想是:

@#@在保证设计强度的前提下,满足发动机最大转矩与变速器最大传动比的值最大的条件,要尽可能的减小中心距A的值。

@#@有以下经验公式:

@#@A=KA·@#@Temaxi1ηg3于是得到A的约束条件为:

@#@g111X1=KAmin·@#@0.96Temaxi13-mn1z1+z2112cosβ1≤0g121X1=mn1z1+z2112cosβ1-KAmax·@#@0.96Temaxi13≤0@#@2.2.3斜齿轮轴向的重迭系数在设计时如果要满足斜齿轮传动平稳性,在量化上就体现出斜齿轮传动轴向重迭系数大于或者等于1。

@#@即:

@#@εβ=bsinβπmn≥1,则有以下约束条件:

@#@g231X1=πmn1-bsinβ1≤0;@#@g241X1=πmn2-bsinβ2≤0;@#@g251X1=πmn3-bsinβ3≤0;@#@g261X1=πmn4-bsinβ4≤0;@#@g271X1=πmn5-bsinβ5≤0。

@#@2.2.4可靠性条件机械式齿轮变速器的每对啮合齿轮都必须满足接触抗疲劳可靠性条件,单一的齿轮齿根弯曲均需要满足疲劳强度可靠性条件,所以齿轮的组合也需要满足疲劳强度可靠性条件。

@#@齿轮的可靠性约束条件参照GB3480-2007要求。

@#@@#@2.3优化运用算法概述系统设计优化理论近几年发展迅速,对于约束问题的优化设计也层出不穷,如人工神经网络与数据融合等新技术、新理论的运用,使得优化设计更加科学。

@#@但它们也存在一定的不完善性,使其应用受到限制。

@#@许多诸如随机试验法、可行方向法等优化设计方法,虽然程序结构相对简单,不能全面解决优化问题,容易出现优化设计的返古现象。

@#@文章提出了一种混合遗传算法,它包括了遗传算法与传统优化设计法两者的优点,具有收敛快,运用范围更广的优点。

@#@@#@3.结束语@#@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们对汽车的操作性要求的提高,系统设计理论的发展为汽车设计解决了许多设计难题。

@#@但是,在汽车变速器的设计上简单的用静态设计与类比设计。

@#@经过多年的实践发现,这些传统设计方法所设计的产品,在性能与成本等方面都有许多问题。

@#@因此,需要更多的加入信息技术在设计中的参与程度,最重要的是增加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新理论、新方法的具体应用。

@#@@#@六.创新设计@#@现代汽车设计的生命在于创新,现代汽车的完善和发展离不开整合。

@#@面临着汽车设计周期越来越短,制造成本居高不下,产业投资有增无减,市场开拓难度越来越大,已经不是纯设计问题,更不是单靠技术手段所能解决的,需要考虑汽车生命周期内的许多实际问题,需要依靠成熟的技术-经济体系的强大支撑,需要以效费比的高低来衡量。

@#@@#@  现代汽车的创新整合设计是个大的系统工程,涉及产品战略、市场营销、信息反馈、环境保护、材料回收等方面,已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开环系统,而属于受控、可调的闭环系统。

@#@不仅对设计人员提出了更新、更全面的要求,而且还对企业管理层和领导层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带动汽车产品设计的创新、技术进步和持续发展,全力提升中国汽车工业科技、产能、效益的竞争力。

@#@@#@  现代汽车开发不单以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多少作为衡量其先进性的指标,而且还以创新性,以及应用了多少成熟技术、成熟工艺、成熟材料等确保其可靠性、可维护性和经济性来衡量。

@#@可以这样认为,现代汽车开发既需要创新理论的指导,先进技术的领航,更离不开成熟的技术-经济体系的支撑。

@#@其中,创新整合设计很关键,其直接影响整车开发周期的长短、性能的优劣和效费比的高低。

@#@@#@七.表面设计[9]@#@表面设计的基础是表面工程,表面工程的定义是将材料表面与基体一起作为一个系统进行设计、制造,利用表面工程技术(包括表面转换技术,薄膜技术,涂、镀层技术三大领域),使材料表面获得各种所需要的功能,极大地提高了各种产品抵抗环境(如运行环境和自然环境)侵蚀的能力。

@#@它能调整表面摩擦磨损特性并赋予表面特殊需要的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特用功能,达到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满足产品高技术性能要求,提高可靠性,延长产品使用寿命等目的。

@#@@#@八.绿色设计[9]@#@绿色设计(greendesign)也称生态设计(ecologicaldesign)、环境设计(designforenvironment)或环境意识设计(environmentconsciousdesign)。

@#@在零部件整个生命周";i:

2;s:

8430:

"1 模具静态验收@#@1.1 模具材质及硬度检验@#@材质检验:

@#@乙方应提供相应的原材料的材质报告,进行相应的核对。

@#@硬度检验的标准主要是依据技术协议,检查部位主要是冲裁模的刃口部位,成形、拉深模的型腔受力部位等,用便携式硬度仪进行检验。

@#@@#@1.2 冲裁刃口检验@#@冲裁刃口要求锋利、垂直,主要的检验方法是目测,要求刃口没有白光反光,并选择适当的面作为基面,用角尺检查垂直度。

@#@@#@1.3 表面粗糙度及堆焊质量检验@#@表面粗糙度及堆焊质量主要是对拉深、压弯、成形、翻边、整形模的主圆角部位进行检查,使用对比块、目测和手感的方法检验。

@#@要求手感平滑、目测有极细的打磨纹理,符合对比要求等。

@#@堆焊质量要求无气孔、无裂缝、刃口堆焊硬度达标、与本体过渡平滑。

@#@检验时目测无凹坑,手感与本体过渡平滑,用适当的探伤手段进行探伤,用硬度仪进行硬度检查。

@#@@#@1.4 结合面间隙检验@#@要求镶块结合面间隙≤0.1mm,镶块与基座之间无间隙,检验方法是使用厚薄规塞相应的缝隙。

@#@顶出器与凹模间隙以及退料板与凸模间的间隙一般为料厚的0.3倍~0.7倍,利用厚薄规进行检查。

@#@内导板间隙一般为0.06mm~0.1mm且均匀,用厚薄规检查间隙。

@#@@#@1.5 插销位置及柱销配合@#@要求在弹簧、橡皮、氮气缸等不受力的情况下,插销的第一节能插入检验时在模具合拢的状态下,手感插销插入和拔出自如。

@#@柱销配合要求松紧适宜,检验方法为手感,捶击渐进,拔出不毛。

@#@@#@1.6 斜楔预应力弹簧及复位检验@#@要求在自由状态下,斜契预应力弹簧不受力。

@#@手感弹簧能旋转,前后稍有窜动。

@#@斜楔复位的技术要求为斜楔复位后应碰到缓冲块,检验方法是目测斜楔是否碰到缓冲块。

@#@@#@1.7 废气孔、排气孔和排气管检验@#@废气孔应畅通无阻,检验时用端面为平面的细铁棒从废气孔插入,感觉是否畅通。

@#@排气孔、排气管要求畅通,上模排气管要求管头弯曲朝侧下方,检验方法是使用压缩空气吹,观察孔及管路的情况。

@#@@#@1.8 闭合高度、压板槽位置及宽度定位缺口位置@#@闭合高度技术要求为模具合模时刚性限位无间隙,合模状态下上模座平行度≤0.1mm/m,平面度≤0.15mm/m。

@#@检验方法为使用数控铣床,将模具吊到铣床的等高垫板上,抽动垫板不松动,开动铣床用百分表打模具上平面,检查上模座平行度、平面度以及闭合高度是否符合生产机床技术要求。

@#@要求压板槽位置、宽度定位缺口位置符合机床的技术要求,位置度为±@#@0.5mm,宽度±@#@1mm。

@#@检验方法为使用数控铣床在检验闭合高度的同时检查压板槽与定位缺口的位置,用卡尺测量压板槽宽度与压板厚度。

@#@@#@1.9 其它部件检验@#@所有容易掉入杂物的活动部位都要有防护板,并能有效工作。

@#@对起重部件(包括模具内大部件的起重装置)要求固定式起重棒无松动,插入式起重棒防脱环有效。

@#@模具内部较大的零部件有起吊螺孔并符合要求。

@#@@#@1.10 标识、标记及油漆检验@#@镶块按一定的规则用钢印把编号打在镶块上。

@#@凡是顶出器吊出要拆除的镶块为特殊镶块,要求进行特殊镶块的标识。

@#@铭牌要符合技术协议的相关内容。

@#@所有的非加工面必须涂上规定颜色的油漆,各种安全标记必须分明一致。

@#@@#@2 模具的动态验收@#@2.1 各部位动作检验@#@要求模具各部位动作协调。

@#@检验方法为模具空运行数次,耳听、目测没有异常声响、上下运动平稳、斜楔运动中无瞬间停止。

@#@@#@2.2 导向部分检验@#@①导柱、导套部分间隙在0.01mm~0.02mm并且均匀,检验方法为在所有导柱上涂色(一般用红丹粉),运行数次,检查着色均匀情况以及拉毛、局部磨亮的情况。

@#@@#@②外导板间隙在0.03mm~0.05mm,检查方法为静态时使用厚薄规测量,动态时在上导板上涂色,检查着色情况,要求无局部拉毛、擦亮或擦黑,模具在下死点测量导板周边间隙均匀合理。

@#@@#@③斜楔的侧面与上面间隙≤0.02mm并且间隙均匀,检验方法为用厚薄规测量间隙大小,涂色同上检查,用铜棒轻击斜楔,要求没有晃动感。

@#@@#@2.3 定位检验@#@定位应准确、稳定。

@#@检验方法为观察板料与全部定位面的接触情况,用手晃动要求各方向没有大的松动现象。

@#@@#@2.4 研合率检验@#@拉深、整形、翻边模要求凸凹模形状复杂部分、凸起形状、棱线、筋的两侧研合率达到85%,大面积、大弧度、顶出器、压料板研合率达到70%。

@#@检验方法为拉深模工序件双面涂色,运行一次,检查着色情况;@#@其它模具先单面涂色检查定位面,再在另一面涂色,机床点动,使压料面压住料,成形部分不工作,起模后检查着色情况。

@#@修边、冲孔模要求沿刃口部位与孔的周边研合率达到80%。

@#@检验方法为用工序件先单面涂色检查凸、凹模着色情况,再在反面涂色,起模后检查顶出器部分的着色情况。

@#@@#@2.5 反侧面检验@#@要求反侧面无间隙,检验方法是在反侧面涂色,运行一次,检查涂色是否被均匀地挤掉。

@#@@#@2.6 下死点检验@#@模具完成成形或剪切时,刚性限位应无间隙。

@#@检验方法是上模或下模所有刚性限位涂色,冲压一次,检查压到底标记是否清晰,检查未涂色刚性限位的着色情况,检查成形零件所有形状或棱线是否清晰。

@#@@#@2.7 斜楔受力面检验@#@斜楔受力面贴合良好,检验方法是在斜楔单面涂色,运行一次,观察对应面的着色情况。

@#@@#@2.8 冲裁间隙@#@冲载间隙均匀、合理,检验方法是从冲裁断面和毛刺来分析判断。

@#@@#@2.9 切入量检验@#@①外刃口切入量:

@#@平面件≤2mm、立体件2mm~7mm,检查方法是观察退料板被压下的量来确定。

@#@凸、凹模刃口侧面涂色,模具到下死点,沿凹模刃口在凸模刃口的侧面划线,起模后检查线到刃口的垂直距离。

@#@②内刃口切入量≤2mm,检验方法是观察凹模里的废料到凹模刃口的距离,如果凹模中没有废料,可采用模具到下死点后,插入侧销的第二台阶,起模后观察凸模高出顶出器的量。

@#@③斜楔冲孔切入量≤2mm,检验方法是观察凹模中废料到凹模口的距离或者先目测退料板里的凸模到退料板表面的距离,点动机床,当退料板刚与冲压件接触,记录退料板与斜楔的相对位置,到下死点,再测量此值。

@#@@#@2.10 废料排出检验@#@①外刃口废料技术要求为冲裁后不得留有废料,检验方法为试冲数次,观察废料是否能顺利切断并自由滑落。

@#@②内刃口废料、斜楔冲孔废料要求能自由排出模具外或落在废料盒中,检验方法为试冲数次,检查废料是否能顺利排出模具外。

@#@@#@2.11 侧销检验@#@侧销技术要求为模具到下死点时第二节台阶能顺利插入,检验方法为模具到下死点,松开安全板,推动侧销,观察是否能顺利插入。

@#@@#@2.12 托料机构检验@#@要求托料平稳、送料方便、不得划伤板料。

@#@检验方法为观察送料状态或者站在操作工的角度自己送料,感觉是否方便,检查板料是否伤。

@#@@#@2.13 顶料机构检验@#@①气缸顶出技术要求为顶出平稳、零件不变形、送料和取料方便。

@#@检验方法为让气缸上下运动数次,观察运动是否平稳,当气缸顶出时,用手晃动托料板,观察顶出机构刚性是否足够,验收人员站在操作工的角度来检验操作是否方便。

@#@②顶件销技术要求为能把零件顶出模具形面,零件上不能有压痕。

@#@检验方法为用手或其他辅助工具压顶件销能自动弹出,运行数次观察零件上是否有压痕。

@#@@#@2.14 其它检验@#@斜楔回程后不影响送料或取料,检验方法是验收人员按操作要求送料和取料感觉是否有干涉。

@#@@#@";i:

3;s:

27933:

"发行版本:

@#@B 修改码:

@#@0 文件编码:

@#@Q/JHG-HSE-D-006-2011  页码:

@#@14/14@#@汽车起重机作业指导书@#@发行版本:

@#@B@#@修改码:

@#@0@#@文件编码:

@#@Q/JHG-HSE-D-006-2011@#@页码:

@#@1/14@#@1岗位要求@#@1.1基本要求@#@1.1.1年龄满18周岁,55周岁以下;@#@@#@1.1.2初中(含初中)以上文化程度;@#@@#@1.1.3无妨碍从事汽车驾驶作业的疾病和生理缺陷;@#@@#@1.1.4经过三级安全教育,并考试合格者;@#@@#@1.3参加过汽车驾驶员岗位培训,取得国家颁发的汽车驾驶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辆驾驶证》与江汉油田颁发的《汽车驾驶员准驾证》;@#@还应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批准项目:

@#@起重作业)。

@#@@#@1.2应熟悉和具备的知识技能@#@1.2.1起重设备安全操作的规程、有关法律及规定;@#@@#@1.2.2掌握起重吊运指挥信号,包括手势、色旗标志和音响;@#@@#@1.2.3所操纵的汽车吊的性能、结构、基本原理和安全运行要求;@#@@#@1.2.4各机构、控制部位和安全装置的名称、作用与使用方法和技术性能;@#@@#@1.2.5汽车吊的维护和保养方法,一般常见故障的判断与处理方法;@#@@#@1.2.6突发事件的判断与处理;@#@@#@1.2.7熟悉汽车驾驶岗位和本岗位HSE作业指导书。

@#@@#@2存在的主要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见下表)@#@存在的主要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序号@#@作业步骤@#@潜在危害及后果@#@风险度@#@防范控制措施@#@1@#@选吊车车位@#@车位距吊物过远,存在超负荷起吊、斜拉歪吊、易发生翻车事故。

@#@@#@高@#@作业半径不超过额定总起重量表上规定的工作半径;@#@作业半径过大时应移动吊车。

@#@@#@场地不平或承载力不合适,易发生侧翻事故。

@#@@#@高@#@在松软、不平地面作业时,在支腿座下垫钢板或枕木。

@#@@#@车位与架空电力线过近,易发生触电事故、火灾事故。

@#@@#@高@#@停车位与电线间距离应大于臂杆总长度+10米。

@#@必须近电线作业时应先停电。

@#@@#@2@#@打支腿@#@支腿下不垫钢板或枕木,支腿未伸到位、支腿未找平或地基沉陷,易发生起重机丧失稳定性@#@高@#@支腿梁要全伸,到位后应牢固地插进支腿止动销;@#@支腿垂直缸伸出要到位,车身应呈水平状态。

@#@@#@3@#@吊运操作@#@取放主钩@#@未松开主钩,易发生机械事故@#@低@#@变幅操作前,检查主钩是否松开@#@变幅操作@#@未能垂直起吊载荷、拖拽尚未离地的载荷、易发生侧翻事故、碰撞事故。

@#@@#@高@#@检查是否垂直起吊载荷,应先将起吊物进行试吊。

@#@@#@臂杆下降过大,工作半径增加、吊物力矩增加、易发生翻车事故。

@#@@#@高@#@臂杆下降时注意过载,伸长量不超过额定总起重表规定的工作半径;@#@在完全伸出臂杆或装上付杆时,即使是空载,臂杆角度也不下降到翻倒角度以下。

@#@@#@起升操作@#@卷扬机操作不当,会使吊钩晃动,碰伤人、设备。

@#@@#@高@#@将卷扬机卷筒离合器操作杆拉到“接合”位置,平稳操纵卷扬机操作杆。

@#@@#@吊钩自由降落操作不当,会使吊钩伤人或与地面碰撞,损坏设备。

@#@可能引发人身伤亡事故但概率很小。

@#@@#@低@#@吊钩降落时,先将离合器操作杆扳到“分离”位置,缓慢踩下自由降落踏板,操作时要稳当。

@#@@#@制动器失灵,易发生重物坠落的打击伤害@#@高@#@加强检查与维护保养,作业前检查制动性能完好。

@#@@#@臂杆缩伸操作@#@臂杆缩伸与起升钢丝绳不同步,易发生坠落事故@#@高@#@在伸出臂杆前,适当地降下吊钩,防止过卷;@#@缩臂杆时适量收钢丝绳;@#@协调配合。

@#@@#@臂杆伸出时,作业半径若超过额定总起重量表上规定的工作半径,易发生翻车事故,@#@高@#@作业半径不超过额定总起重量表上规定的工作半径;@#@作业半径过大时移动吊车。

@#@@#@回转操作@#@回转操作前未按喇叭提醒现场人员离开。

@#@可能造成碰撞事故。

@#@@#@高@#@回转操作前按喇叭并了望。

@#@@#@操纵回转机构操作杆不当,回转速度快可能造成碰撞事故、起重机丧失稳定性。

@#@@#@高@#@缓慢操纵回转机构操作杆,要改变回转方向时,必须先使上车及吊物完全停止下来后,再作逆向转动操作。

@#@@#@主臂放回主臂支架上@#@回转机构制动器未处于制动状态,存在损坏设备、人员伤亡风险。

@#@@#@高@#@离开驾驶室,一定要使回转机构制动器转为制动状态,并锁固转台销。

@#@@#@收存主钩@#@未固定主钩,易发生物体打击事故@#@低@#@行车前,检查主钩是否固定。

@#@@#@4@#@收支腿@#@作业完或转场时未收支腿,行驶中会发生刮碰事故。

@#@@#@低@#@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作业完或转场前及时收支腿。

@#@@#@3操作规程@#@3.1选吊车车位@#@3.1.1确定载荷重量、确定载荷位置与吊车的距离;@#@@#@3.1.2查看场地不平和承载力情况;@#@@#@3.1.3查看空间有否障碍物,特别是架空电力线情况;@#@@#@3.1.4将汽车吊停在选定的位置。

@#@@#@3.2取力装置操作@#@3.2.1接合取力装置@#@a)拉紧停车制动器;@#@@#@b)将变速操纵杆放入空档,取力装置(开关)应在“脱开”位置,@#@c)起动发动机启动,起动发动机;@#@@#@d)将离合器踏板踩到底;@#@@#@e)接合变速器取力装置;@#@@#@f)慢慢松开离合器踏板。

@#@@#@3.2.2脱开取力装置@#@a)将离合器踏板踩到底;@#@@#@b)脱开变速器取力装置;@#@@#@c)离合器踏板踩;@#@@#@d)关闭发动机,起重处于非工作状态。

@#@@#@3.3支脚操作@#@3.3.1打支脚@#@a)右手握住伸缩及升降油缸操纵杆由空档(零位)推入伸缩档,左手握住左后选择杆由空档(零位)推入伸出档,将左后支脚向右全部伸出,选择杆放回空档(零位);@#@依次分别握住右后选择杆、左前选择杆、右前选择杆推向伸出档,将各支脚伸出,伸缩及升降油缸操纵杆放回空档(零位);@#@@#@b)将支腿下垫钢板或枕木;@#@@#@c)右手握住伸缩及升降油缸操纵杆由空档(零位)推向升降档,左手握住左后选择杆由空档(零位)推向伸出档,左后支脚向下全部伸出,选择杆放回空档(零位);@#@依次分别握住右后选择杆、左前选择杆、右前选择杆推向伸出档,将各支脚全部向下伸出,伸缩及升降油缸操纵杆放回空档(零位);@#@@#@d)观察水平仪,调整支脚的高度,保证汽车吊处于水平位置。

@#@@#@3.3.2注意事项@#@a)支腿伸出前:

@#@@#@1)应了解地面的承压能力,合理选择垫板的材料、接地面积及接地位置,以防止作业时支腿沉陷;@#@@#@2)应挂上停车制动器;@#@@#@3)拔出支腿固定销。

@#@@#@b)支腿伸出时注意伸出的顺序,一般先伸出后支腿,再伸出前支腿,收支腿时顺序相反。

@#@@#@c)H型支腿架不宜过高,通常以轮胎脱离地面少许为宜。

@#@@#@d)架设支腿时应注意观察,应使回转支承基座面处于水平位置。

@#@@#@e)当上车有发动机设置的起重机,在下车支腿支承完毕后,应将下车发动机熄火,且将驱动器置于空挡位置。

@#@@#@f)支腿架设完成后,正式实施起重作业前应再次检查垂直支腿的接地情况,应使各支腿着地踏实,不得出现三支腿现象。

@#@@#@g)实施起重作业中不得调整支腿,当必须调整时,应将被吊物体落地,停止起重作业,在调整好支腿后,重新进行起重作业。

@#@@#@3.3.2收支脚@#@a)右手握住伸缩及升降油缸操纵杆推向升降档,左手握住右前选择杆推向缩回档,右前支脚向上全部缩回,选择杆放回空档(零位);@#@依次分别握住左前选择杆、右后选择杆、左后选择杆推向缩回档,将各支脚全部向上缩回,伸缩及升降油缸操纵杆放回空档(零位);@#@@#@b)右手握住伸缩及升降油缸操纵杆推向伸缩档,左手握住右前选择杆推向缩回档,将右前支脚向左全部缩回,选择杆放回空档(零位);@#@依次分别握住左前选择杆、右后选择杆、左后选择杆推向缩回档,将各支脚全部缩回,伸缩及升降油缸操纵杆放回空档(零位);@#@@#@c)收存垫钢板或枕木。

@#@@#@3.4收放主钩@#@变幅操作前,将主钩固定钢丝绳松开;@#@主臂放回主臂支架上后,将主钩固定钢丝绳收紧。

@#@@#@3.5变幅操作@#@3.5.1将变幅操纵杆由(零位)空档推入上主臂起升档,臂架上升、幅度渐小;@#@将变幅操纵杆由主臂起升档推入(零位)空档,主臂上升停止;@#@@#@3.5.2将变幅操纵杆由(零位)空档推向下主臂下降档,臂架下降、幅度渐大;@#@将变幅操纵杆由主臂起升档推入(零位)空档,主臂下降停止;@#@@#@3.5.3注意事项@#@a)变幅时应注意不得超出安全仰角区。

@#@@#@b)向下变幅时的停止动作必须平稳。

@#@@#@c)带载变幅时,要保持被吊物体与起重臂的距离,要防止被吊物体碰撞支腿、机体与变幅油缸。

@#@@#@d)起重臂由水平位置变幅起升时能减少起重力矩,是安全的;@#@起重臂带载向水平位置倾倒变幅将增大起重力矩,存在倾翻得危险。

@#@@#@e)臂架正常使用的工作角度范围一般为30°@#@~80°@#@。

@#@除特殊情况外,尽量不要使用30°@#@以下的角度。

@#@@#@f)在起升重物时,变幅钢丝绳会变形伸长,工作半径也会跟着增加,特别是起重臂较长时,幅度的变化就更大。

@#@作业时应充分考虑这一变化。

@#@@#@3.6起升操作@#@3.6.1打开起升制动卷筒锁,接合离合器;@#@@#@3.6.2将起升操纵杆由(零位)空档推向上起升档,吊钩上升;@#@将起升操纵杆由上起升档放回(零位)空档,吊钩上升停止;@#@@#@3.6.3将起升操纵杆由(零位)空档推向上下降档,吊钩下降;@#@将起升操纵杆由上起升档放回(零位)空档,吊钩下降停止;@#@@#@3.6.4注意事项@#@a)要严格做到“十不吊”。

@#@@#@b)检查滑轮倍率是否合适,配重状态与制动器的功能。

@#@倍率改变后的滑轮组必须保持吊钩旋转轴与地面垂直。

@#@@#@c)被起吊的物件的重量不得超过起重机所处工况的允许起吊的起重量;@#@起吊较重物件时,先将其吊离地面100~200mm,然后查看制动、起吊索具、支腿状态及整机稳定性等,发现可疑现象应放下被吊物,认真进行检查,判断为无危险后进行起升作业,起升操作应平稳,不要使机械受到冲击。

@#@@#@d)在起升过程中,如果感到起重机有倾覆征兆或存在其他危险时,应立即将被吊物降落于地面上。

@#@@#@e)即使起重机上装有高度限位,起升操作时也要注意防止钢丝绳过卷。

@#@@#@f)起吊物件较轻、高度较高时,可用油门调速及双泵和流等措施提高功效。

@#@@#@g)吊装的物件即将就位时应采取发动机低速运转,单泵供油,节流调速等措施进行微动操作。

@#@@#@h)空钩时可采用重力下降以提高功效。

@#@在扳动离合器杆之前,应先用脚踩住踏板,防止吊钩突然快速自由下落。

@#@@#@i)带载重力下降时,带载重量不超过工况额定起重量的20%,并应控制好下降速度;@#@当停止重物的下降时,应平稳地增加制动力,使重物逐渐减速停止;@#@紧急制动可能使起重臂和变幅油缸以及卷扬机构受损,甚至造成倾翻事故。

@#@@#@j)当被吊的物件落下低于地表面时,要注意卷筒上的钢丝绳应有不小于3圈的安全圈,以防止发生反卷事故。

@#@@#@k)起升机构不能只用液压马达制动器维持重物在空间,因时间较长时液压马达内部会漏油,使起升物件下落。

@#@因此,必须靠支持制动器来支持被起吊的重物。

@#@如需要较长时间保持起升重物时,应锁定起升卷筒。

@#@@#@l)当起升钢丝绳不正确地缠绕在卷筒或滑轮上时,切不可用手去挪动,可用金属棒进行调整。

@#@@#@m)操作者应清楚知道起重机所处工况允许起吊的起重量,也应了解被起吊物件的重量;@#@当起吊物件中重量不明,但认为有可能接近起重机所处工况的临界起重量时应进行试吊,即先将重物稍微吊起,检查起重机的稳定性,确认安全后,方可将物件吊起。

@#@@#@n)自由落钩时,一定要解除离合器,利用制动器,一面制动,一面进行落钩。

@#@@#@o)在作业中如发生发动机突然停止时,没有设置液压油供给蓄能器的起重机,液压会下降,离合器会脱开,操作制动器会有沉重的感觉,应当立即锁定制动器及起升卷筒锁,解除离合器。

@#@@#@p)司机暂时停止操作或离开司机室时,要把起吊的重物下落到地面上,并锁定起升制动卷筒锁,解除离合器。

@#@@#@3.7臂架伸缩操作@#@3.7.1将臂架伸缩操纵杆由空档推向上伸出档,臂架伸出;@#@将臂架伸缩操纵杆由上伸出档放回空档,臂架伸出停止;@#@@#@3.7.2将臂架伸缩操纵杆由空档推向上缩回档,臂架缩回;@#@将臂架伸缩操纵杆由上缩回档放回空档,臂架缩回停止;@#@@#@3.7.3注意事项@#@a)臂架伸出时应注意防止超出力矩限制范围。

@#@@#@b)在保证工作需要的基础上,尽量选用较短的臂长实施起重作业。

@#@@#@c)一般情况下,尽量不要带载伸缩臂架,因为带载伸缩臂架会加剧臂架间滑块的磨损,大大缩短滑块的使用寿命,必须带载伸缩时,要遵守起重量与工作幅度的规定;@#@以避免超载或倾翻。

@#@@#@d)在臂架伸缩时应同时操纵起升结构,注意保持吊钩的安全距离,严防起升钢丝绳发生过卷。

@#@@#@e)对于同步伸缩的起重机当前一节臂架的行程长于后一节臂架时应视为不安全状态,应予以修正和检修。

@#@@#@f)对于程序伸缩的起重机,必须按规定编好程序后才能开始伸缩。

@#@@#@3.8回转操作@#@3.8.1打开回转锁,放松回转制动;@#@@#@3.8.2将回转操纵杆由空档推向上左转档,回转机构向左旋转;@#@将回转操纵杆由左转档放回空档,回转机构向左旋转停止;@#@@#@3.8.3将回转操纵杆由空档推向上右转档,回转机构向右旋转;@#@将回转操纵杆由右转档放回空档,回转机构向右旋转停止;@#@@#@3.8.4起重机不用时一定要锁定回转锁,提起回转制动,扣上制动器。

@#@@#@3.8.5注意事项@#@a)在回转作业前,应注意观察车架及转台尾部的回转半径内是否有人或障碍物;@#@臂架的运行空间内是否有架空线路或其他障碍物。

@#@@#@b)回转作业时,应首先鸣喇叭示警,然后解除回转机构的制动或锁定,平稳地操纵回转操作杆。

@#@@#@c)回转速度应缓慢,不得粗暴地使用油门加速,突然加速会发生载荷振动,扩大了工作半径是非常危险的。

@#@@#@d)当被吊物体回转到指定位置前,应首先缓慢收回操作杆,使被吊重物缓慢停止回旋,避免突然制动而使被吊重物产生摆动。

@#@严禁在重物有摆动状态下进行回转操作。

@#@@#@e)被吊重物未完全离开地面前不得进行回转操作。

@#@@#@f)在同一工作循环中,回转操作应在伸缩臂操作和变幅操作之前进行。

@#@@#@g)在起吊较重物体进行回转操作之前,应再次逐个检查支腿的工况。

@#@这一点是重要的,因经常发生臂架回转时,个别支腿发软或地面支承不良而酿成事故。

@#@@#@h)在起吊较重物体回转时,可在被吊物体两侧系上牵引拉绳,用以防止吊物摆动。

@#@@#@i)在岸边码头作业时,起重机不得快速回转,防止因惯性力发生落水事故。

@#@@#@j)发动机突然停止时,要提起回转制动杆,锁定回转锁。

@#@@#@3.9油门操作@#@踩下油门踏板,加快变幅、起升、臂架伸缩、回转的速度,油门要轻踩,不应猛踩。

@#@@#@3.10警告信号操作@#@按下警铃按钮警铃响,放开停止;@#@在下列情况下,司机应发出警告信号。

@#@@#@3.10.1起重机在起动后即将开动前;@#@@#@3.10.2靠近其他起重机时;@#@@#@3.10.3在起吊和下降吊钩时;@#@@#@3.10.4吊物在运移过程中,接近地面工作人员时;@#@@#@3.10.5起重机在吊运通道上方吊物运行时;@#@@#@3.10.6起重机在吊运过程中设备发生故障和异常情况时。

@#@@#@4注意事项@#@4.1作业前的准备@#@4.1.1编制起重作业技术方案,对于大型、重要的物件的吊运,或多台起重机共同作业的吊装,要在有关人员参与下,由指挥、起重机司机和司索工共同讨论,编制作业方案,必要时报请有关部门审查批准。

@#@@#@4.1.2制定应急预案,对可能出现的事故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选择安全通道,制定应急救援对策。

@#@@#@4.1.3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安全帽、工作服、工作鞋和手套)。

@#@高处作业还须佩戴安全带和工具包。

@#@@#@4.1.4认真检查起重机和吊钩、钢丝绳、制动器、安全防护装置的可靠性。

@#@必要时,进行无负荷运转检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

@#@@#@4.1.5清理作业场地,确定搬运路线,清除障碍物。

@#@在阴暗或夜间条件下作业,应对照明给予充分注意,保证起重机司机清楚地观察吊装情况。

@#@@#@4.1.6划定作业危险区域,必要时,应加临时围栏或设置警示标记。

@#@起重机在作业期间的各个工作位置,与其他设备或固定建筑物的最小距离都在0.5m以上。

@#@@#@4.1.7要了解当天的天气预报,一般6级风以上不进行起重作业。

@#@@#@4.2起重作业人员班前、班中严禁饮酒,起重作业人员操作时必须精神饱满,精力集中,操作时不准吃东西、不准看书报、不准闲谈、不准打瞌睡、不准开玩笑等;@#@@#@4.3起重作业人员接班时,应进行例行检查,发现装置和零件不正常时,必须在操作前排除;@#@@#@4.4司机登机后应检查下列内容@#@4.4.1检查作业条件是否符合要求。

@#@@#@4.4.2查看影响起重作业的障碍因素,特别是特殊环境中实施的起重作业。

@#@@#@4.4.3检查配重状态。

@#@@#@4.4.4确定起重机各工作装置的状态,查看吊钩、钢丝绳及滑轮组的倍率与被吊物体是否匹配。

@#@@#@4.5.5检查起重机技术状况,特别应检查安全防护装置的工作状态。

@#@装有电子力矩限制器或安全符荷指示器的应对其功能进行检查。

@#@@#@4.5.6只有确认各操作杆在中立位置(或离合器已被解除)以后,才能进行起动。

@#@@#@4.5.7气温在-10℃以下时,要充分进行预热,液压起重机应保持液压油在15℃以上时方可开始工作。

@#@发动机在预热运转中要进行检查油路、水路、电路和仪表,表现异常时要及时排除。

@#@@#@4.5.8对于设有蓄能器的应检查其压力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

@#@设置有离合器的起重机,应利用离合器操纵手柄检查离合器的功能是否能正常工作。

@#@同时,推入离合器以后一定要锁定离合器。

@#@@#@4.5.9松开吊钩,仰起臂架,低速运转各工作机构。

@#@@#@4.5.10平稳操纵起升、变幅、伸缩、回转各工作机构及制动踏板。

@#@@#@4.6起重机通用操作安全要求@#@4.6.1开机前确认起重机的安全状态;@#@所有控制器都置于零位(空档);@#@起重机的各个结构部位上和作业范围内没有无关人员,作业人员都撤离到安全区;@#@起重机运行范围内没有妨碍作业的障碍物,若有应及时清除。

@#@@#@4.6.2严格按指挥信号操作,地面人员未发出信号或信号不清不得开车;@#@对紧急停止信号,无论何人发出都必须立即执行。

@#@@#@4.6.3开车前或作业中接近人时,必须鸣铃或示警;@#@吊物不得从人头顶上通过,吊物和起重臂下不得站人。

@#@@#@4.6.4吊载接近或达到额定值,或起吊危险品(液态金属、有害物、易燃易爆物)时,应在小高度,短行程试吊,确认没有问题后再实施吊运。

@#@@#@4.6.5起重机的各部位与输电线、吊载及辅助用具与起重机一侧的电线滑线的最小距离,应满足安全要求。

@#@@#@4.6.6司机在正常操作过程中,不得进行下列行为:

@#@利用极限位置限制器停车;@#@利用打反车进行制动;@#@起重作业过程中进行检查和维修;@#@带载调整起升、变幅机构的制动器。

@#@@#@4.6.7工作中突然断电时,应将所有控制器置零位(空档),关闭总电源。

@#@重新工作前,应先检查起重机工作是否正常。

@#@@#@4.6.8有主、副两套起升机构的,不允许同时利用主、副钩工作(设计允许的专用起重机除外)。

@#@@#@4.6.9用两台或多台起重机吊运同一重物时,每台起重机都不得超载。

@#@吊运过程应保持钢丝绳垂直,保持运行同步。

@#@吊运时,有关负责技术人员应在场指导。

@#@@#@4.6.10露天作业的轨道起重机,当风力大于6级时,应停止作业;@#@当工作结束时,应锚定住起重机。

@#@@#@4.6.11有下述情况司机不应操作:

@#@重机结构或零部件(吊钩、钢丝绳、制动器、安全防护装置等)有影响安全工作的缺陷、损伤或已经报废;@#@吊物超载或有超载可能,吊物重量不清,埋置或冻结在地下,被其他物体挤压或歪拉斜吊;@#@吊物捆绑不牢或吊挂不稳,重物棱角与吊索之间未加衬垫;@#@被吊物上站有人或浮置物;@#@工作地昏暗,看不清场地、吊物情况或指挥信号。

@#@@#@4.7流动起重机作业安全要求@#@ @#@除起重机通用的操作技术外,流动起重机还应满足以下特定的作业安全要求。

@#@@#@4.7.1起重机作业场地应坚实,不得沉陷;@#@支腿支垫牢靠,作业中起重机应保持水平。

@#@@#@4.7.2严格按起重机的特性曲线限定的起重量作业,起吊前调整好幅度,尽量避免带载变幅,起吊重物时不准落臂,严禁超载。

@#@@#@4.7.3起重机带载回转要平稳,防止快速回转的离心力引起吊载外摆造成倾翻事故。

@#@大幅度作业、回转或起升较高时,要注意风力和风向的不利影响。

@#@在旋转时,无论周围是否有人,都要鸣笛示警。

@#@@#@4.7.4流动式起重机的稳定性是后方大于侧方,在从后方向侧方回转时,要注意控制转速,防止倾翻。

@#@汽车起重机应避免在前方作业。

@#@@#@4.7.5在物件处于悬吊状态时,司机不准擅自离开司机室,只有将重物落地后方可离去。

@#@@#@4.7.6汽车起重机不许吊载行走。

@#@轮胎起重机和履带起重机可在允许小起重量范围内带载移动。

@#@行驶时要将臂架固定在行驶前方,锁紧旋转装置,选择平整坚实路面低速行进,避免急刹车。

@#@@#@4.7.7在高压输电线附近作业应安排专人监看,禁止越过电线吊拉。

@#@起重机任何部位与输电线最小距离不应小于下表的规定。

@#@@#@起重机与输电线最小距离@#@输电线路电压V(kV)@#@<1@#@1~35@#@≥60@#@最小距离(m)@#@1.5@#@3@#@0.01(V-50)+3@#@4.7.8运输重物上、下坡时,要有防滑措施;@#@@#@4.7.9运输板材、管材或超长物体时,要有安全标志和防惯性伤害的安全措施;@#@@#@4.7.10搬运易碎物品,应使用专用工具,小心轻放,装运易燃、易爆物品,严禁吸烟和动用明火,不得穿带有铁钉的鞋,必须轻装、轻卸,不得猛烈撞击,不得乱抛乱扔;@#@@#@4.7.11在石油化工区内从事起重作业,必须遵守厂区内的其他各项安全规定;@#@@#@4.8起重操作“八好”、“十不吊”@#@起重作业人员安全操作通用要求是“八好”、“十不准吊”(简称“十不吊”)。

@#@@#@4.8.1“八好”@#@a)思想集中好;@#@@#@b)统一指挥好;@#@@#@c)遵章守纪好;@#@@#@d)交接配合好;@#@@#@e)上下联系好;@#@@#@f)设备检查好;@#@@#@g)扎紧吊卸好;@#@@#@h)安全操作好。

@#@@#@4.8.2“十不吊”@#@a)、超过额定负荷不吊;@#@@#@b)、指挥信号不明或乱指挥不吊;@#@@#@c)、工件紧固不牢不吊;@#@@#@d)、吊物上面站人不吊;@#@@#@e)、安全装置失灵不吊;@#@@#@f)、光线阴暗看不清不吊;@#@@#@g)、工件埋在地下不吊;@#@@#@h)、斜拉工件不吊;@#@@#@i)、棱刃物体没有衬垫不吊;@#@@#@j)、钢铁水包过满不吊。

@#@@#@5异常情况判断及处置要求@#@5.1重物坠落的打击伤害的处置@#@5.1.1重物坠落的原因@#@a)吊具或吊装容器损坏;@#@@#@b)物件捆绑不牢而松散或滑落;@#@@#@c)挂钩不当发生脱钩;@#@@#@d)电磁吸盘突然失电;@#@@#@e)起升机构的零件发生故障或损坏(特别是制动器失灵、钢丝绳或吊钩断裂等)。

@#@@#@5.1.2处置措施@#@a)应沉着、冷静、镇定及时发出警告信号;@#@@#@b)若判断制动器失灵,可连续使用反车,将载荷吊运安全地点放下;@#@@#@c)若有人员受伤,发出求救信号或拔打急救电话6500120,将伤者送往医院治疗;@#@@#@d)保护事故现场,配合事故处理。

@#@@#@5.2起重机丧失稳定性的处置@#@5.2.1丧失稳定性的原因@#@a)操作不当(例如超载、臂架变幅或旋转过快等);@#@@#@b)支腿未找平或地基沉陷,导致起重机由于力矩不平衡;@#@@#@c)坡度或风载荷作用。

@#@@#@5.2.3处置措施@#@5.3夹挤和碰撞伤害的处置@#@5.3.1夹挤和碰撞的原因@#@a)起重臂架作业回转半径与邻近的建筑结构之间的距离过小,使起重机在运行或回转作业期间,对尚滞留在其间的其他人员造成夹挤伤害;@#@@#@b)运行机构的操作失误或制动器失灵引起溜车可能对人员造成碰撞伤害。

@#@@#@5.3.2处置措施@#@a)应沉着、冷静、镇定及时发出警告信号;@#@@#@b)若有人员受到夹挤,在指挥人员的指挥下,将伤者脱离夹挤状态;@#@@#@c)若有人员受伤,发出求救信号或拔打急救电话6500120,将伤者送往医院治疗;@#@@#@d)保护事故现场,配合事故处理。

@#@@#@5.4触电伤害的处置@#@5.4.1触电的原因@#@a)起重机的任何组成部分或吊物,与带电体距离过近或触碰带电物体时;@#@@#@b)在输电线附近作业时,触碰高压线时形成的跨步电压;@#@@#@c)直接触电。

@#@@#@5.4.2处置措施@#@a)应沉着、冷静、镇定及时发出警告信号;@#@@#@b)一旦触电要控制起重机及时脱开带电体,司机应双脚跳离起重机,防止跨步电压电击。

@#@@#@c)若发生火灾事故,应取出灭火器进行灭火;@#@发出火警信号或拔打火警电话6500119;@#@@#@d)若有人员受伤,发出求救信号或拔打急救电话6500120,将伤者送往医院治疗;@#@@#@e)保护事故现场,配合事故处理。

@#@@#@5.5其他机械伤害的处置@#@5.5.1其他机械";i:

4;s:

29346:

"3.4汽车行驶系统的维修@#@【案例】@#@现象:

@#@一辆宝来乘用车,累计行驶20000km,高速行驶时出现前轮摆动现象。

@#@@#@诊断:

@#@左右转动转向盘,自由行程正常;@#@进一步检查转向传动机构,未发现传动间隙过大的现象。

@#@据此,基本排除该现象由转向系故障引起。

@#@用千斤顶顶起车身前部,在转向轮离开地面的过程中,车轮底部明显向汽车垂直中心(向内)逐步移动。

@#@用手将车轮底部反复向内外扳动,发现前悬架下摆臂与发动机横梁处产生松旷。

@#@经查,该处衬套已严重磨损。

@#@该车前桥采用麦弗逊式独立悬架,此处磨损后产生过大的间隙,使车轮外倾角发生了变化。

@#@@#@排除:

@#@更换衬套。

@#@@#@3.4.1  概述@#@行驶系主要由车架、车桥、车轮(包括轮胎)和悬架组成,如图3.64所示。

@#@@#@图3.64行驶系的一般组成示意图@#@1—车架;@#@2—后悬架(钢板弹簧非独立悬架);@#@3—后桥;@#@@#@4—后轮;@#@5—前轮;@#@6—前桥;@#@7—前悬架(麦弗逊式独立悬架)@#@悬架分为独立悬架和非独立悬架,图3.64中前悬架为独立悬架,后悬架为非独立悬架。

@#@常见的独立悬架为麦弗逊式,乘用车前悬架普遍采用此结构。

@#@麦弗逊式独立悬架的杆件气活动部位很多,球头销等处磨损松旷后会带来车轮定位角的变化。

@#@非独立悬架因其结构简单,工作可靠,被广泛应用于货车的前、后悬架。

@#@在少数乘用车中,非独立悬架仅用作后悬架。

@#@货车上非独立悬架普遍采用钢板弹簧式;@#@由于货车行驶路面较差,悬架受到的冲击载荷大,加上超乖情况严重,钢板弹簧很容易永久变形甚至断裂,从而引起车轮定位角的变化。

@#@@#@3.4.2  行驶系故障诊断@#@一、行驶系故障经验诊断@#@行驶系的常见故障部位主要有:

@#@减振器、前轮定位、轮胎动平衡、杆系连接处以及驱动桥的齿轮、轴承等。

@#@@#@行驶系的常见故障主要包括:

@#@行驶平顺性不良,车身横向倾斜,轮胎异常磨损,行驶无力和行驶跑偏。

@#@@#@1.行驶平顺性不良@#@

(1)故障现象@#@汽车行驶时出现振动,加速时出现窜动,驾乘人员感觉很不舒服。

@#@@#@

(2)故障主要原因及处理方法@#@造成行驶平顺性不良的原因主要是:

@#@@#@①前稳定杆卡座松旷或橡胶支承损坏,应予更换。

@#@@#@②车轮动平衡超标,应予校正。

@#@@#@⑧减振器或缓冲块失效,应予修理或更换。

@#@@#@④传动轴动不平衡,应予校正。

@#@@#@⑤钢板弹簧支架衬套磨损松旷,应予更换。

@#@@#@⑥车轮轴承松旷或转向横拉杆球头松旷,应予更换。

@#@@#@⑦钢板弹簧U形螺栓滑牙或松动,应予更换或紧固。

@#@@#@⑧发动机横梁和下摆臂的固定螺栓或衬套松旷,应予修理或更换。

@#@@#@⑨半轴内外万向节磨损松旷,应予更换。

@#@@#@⑩轮胎气压过高,磨损不均,应予调整或更换等。

@#@@#@(3)故障诊断方法@#@以桑塔纳乘用车为例,针对不同的行驶平顺性特征,对照图3.65所示行驶平顺性不良常见故障原因的诊断流程,找出故障部位。

@#@@#@图3.65行驶平顺性不良常见故障原因的诊断流程@#@2.车身横向倾斜@#@

(1)故障现象@#@汽车车身左高右低或左低右高,出现倾斜。

@#@@#@

(2)故障主要原因及处理方法@#@造成车身横向倾斜的原因主要是:

@#@@#@①左右轮胎气压不一致,应按规定充气。

@#@@#@②左右轮胎规格不一致,应予更换。

@#@@#@③悬架弹簧自由长度或刚度不一致,应予更换。

@#@@#@④下摆臂变形,应予校正或更换。

@#@@#@⑤发动机横梁和下摆臂的固定螺栓或衬套松旷,应予修理或更换。

@#@@#@⑥减振器或缓冲块损坏,应予更换。

@#@@#@⑦发动机横梁变形,应予校正或更换。

@#@@#@⑧车身变形,应予整形修理等。

@#@@#@(3)故障诊断方法@#@以桑塔纳乘用车为例,先检查左右轮的气压、规格是否一致,再检查悬架、车身等部位,确定故障位置。

@#@具体如图3.66所示车身横向倾斜常见故障原因的诊断流程。

@#@@#@图3.66车身横向倾斜常见故障原因的诊断流程@#@3.轮胎异常磨损@#@

(1)故障现象@#@轮胎磨损速度加快,胎面出现如图3.67所示的不正常磨损形状。

@#@@#@

(2)故障主要原因及处理方法@#@造成轮胎异常磨损的原因主要是:

@#@@#@图3.67前轮轮胎不正常磨损示意图@#@①轮胎气压不符合要求,轮胎质量不佳或车轮螺栓松动,应按规定充气,更换轮胎或紧固车轮螺栓。

@#@@#@②轮胎长期未换位或汽车经常行驶在拱度较大的路面上,应及时进行轮胎换位(一般行驶10000km应换位,并进行动平衡校正)。

@#@@#@③前轮定位不正确或前轮旋转质量不平衡,应校正前轮定位和车轮平衡。

@#@@#@④纵横拉杆、轮毂轴承松旷或转向节与主销松旷,应予修理或更换。

@#@@#@⑤钢板弹簧U形螺栓松旷或钢板弹簧衬套与销松旷,应予紧固或更换。

@#@@#@⑥经常超载、偏载、起步过急、高速转弯或制动过猛,应注意正确的驾驶方法。

@#@@#@⑦转向梯形不能保证各车轮纯滚动,出现过度转向,应予调整。

@#@@#@⑧前轴与车架纵向中心线不垂直或车架两边的轴距不等,应予调整。

@#@@#@⑨前梁或车架变形,应予整形。

@#@@#@⑩前轮放松制动回位慢或制动拖滞,应予排除等。

@#@@#@(3)故障诊断方法@#@以桑塔纳乘用车为例,根据轮胎磨损的情况确定故障原因:

@#@@#@①胎冠两肩磨损与胎壁擦伤,是由于轮胎气压不足或汽车长期超载引起。

@#@@#@②胎冠中部磨损,是由于轮胎气压过高引起。

@#@@#@③胎冠内(外)侧偏磨损,是由于车轮外倾角过大(小)引起。

@#@@#@④胎冠两侧成锯齿状磨损,是由于轮胎换位不及时或汽车经常紧急制动或长期超载引起。

@#@@#@⑤胎冠由外(里)侧向里(外)侧呈锯齿状磨损,是由于前束过大(小)引起。

@#@@#@⑥胎冠呈波浪状或碟片状磨损,是由于轮毂轴承松旷或车轮动不平衡引起。

@#@@#@4.行驶无力@#@

(1)故障现象@#@即使将加速踏板踩到底,汽车驱动力也不足,出现加速不良,爬坡无力等现象。

@#@@#@

(2)故障主要原因及处理方法@#@造成汽车行驶无力的根本原因是发动机无力,传动系传动效率低,车轮受到的阻力过大。

@#@@#@具体原因主要是:

@#@@#@①发动机无力,排除方法见发动机章节。

@#@@#@②离合器打滑,排除方法见本章离合器维修。

@#@@#@③变速器缺油或润滑油变质,应予添加或更换。

@#@@#@④变速器齿轮啮合间隙过小,应予重新选配。

@#@@#@⑤万向传动装置中间支承轴承缺油、锈蚀甚至失效,应予润滑或更换。

@#@@#@⑥主减速器、差速器或半轴的传动齿轮(花键)啮合间隙过小,应予调整。

@#@@#@⑦驱动桥缺油或润滑油变质,应予添加或更换。

@#@@#@⑧轮胎气压严重不足,应予充气或修补后充气,必要时更换轮胎。

@#@@#@⑨车轮制动拖滞,排除方法见本章制动系维修。

@#@@#@⑩驻车制动拉索回位不畅,造成后轮制动未完全释放,应予润滑或更换。

@#@@#@⑪轮毂轴承过紧,应予调整。

@#@@#@⑫前轮定位不正确,应予调整或更换部件等。

@#@@#@(3)故障诊断方法@#@按照故障原因的可能性从大到小,检查的难易性从易到难的顺序,首先应检查轮胎气压是否严重不足。

@#@在排除发动机无力的情况下,检查影响传动系传动效率降低的因素是否存在。

@#@最后检查排除车轮受到的阻力过大的因素。

@#@@#@详见图3.68所示汽车行驶无力常见故障原因的诊断流程。

@#@@#@图3.68汽车行驶无力常见故障原因的诊断流程@#@5.行驶跑偏@#@

(1)故障现象@#@汽车正常行驶,不踩制动时,必须紧握转向盘才能保持直线行驶,若稍有放松便自动跑向—边。

@#@@#@

(2)故障主要原因及处理方法@#@造成汽车行驶跑偏的根本原因是汽车车轮的相对位置不正确,两侧车轮受到的阻力不一致。

@#@具体原因主要是:

@#@@#@①两前轮轮胎气压不等,直径不—或汽车装载质量左、右分布不均匀,应予调整或更换。

@#@@#@②左、右两前钢板弹簧翘度不等,弹力不一或单边松动、断裂,应予更换。

@#@@#@③前梁、车架发生水平面内的弯曲,应予校正。

@#@@#@④汽车两边的轴距不等,应予调整。

@#@@#@⑤两前轮轮毂轴承的松紧度不一,应予调整。

@#@@#@⑥前轮定位不正确,应予调整或更换部件。

@#@@#@⑦车轮有单边制动或拖滞现象,应予检修。

@#@@#@⑧转向杆系变形,应予校正或更换。

@#@@#@⑨动力转向系控制阀损坏或密封环弹性减弱,阀芯运动不畅或偏离中间位置,应予调整或更换等。

@#@@#@(3)故障诊断方法@#@按图3.69所示汽车行驶跑偏常见故障原因的诊断流程找出故障。

@#@@#@图3.69汽车行驶跑偏常见故障原因的诊断流程@#@二、行驶系故障仪器检测@#@行驶系的常用诊断参数有:

@#@车轮静不平衡量(g)、车轮动不平衡量(g)、车轮前束(mm或°@#@)、车轮外倾角(°@#@)、主销后倾角(°@#@)、主销内倾角(°@#@)、车轮侧滑量(m/km)等。

@#@@#@以上参数的数值正确与否,凭人工经验很难判断,必须通过专用仪器进行检测。

@#@@#@

(一)车轮平衡的检测@#@如果车轮的质量分布不均匀,旋转起来是不平衡的;@#@车轮不平衡对转向轮摆振的影响比路面不平的影响要大得多。

@#@车轮本身不平衡是汽车产生摆振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道路质量的提高和高速公路的普及,汽车行驶速度越来越高,因此对汽车车轮平衡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车轮高速旋转时,不平衡质量会引起车轮上下跳动和横向摆振,不仅影响汽车的行驶平顺性、乘坐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而且也会影响行车安全。

@#@车轮的上下跳动和横向摆振还会加剧轮胎的磨损,缩短汽车使用寿命,增加汽车运输成本。

@#@@#@车轮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是:

@#@轮辋、轮胎在生产和修理过程中的精度误差、轮胎材料不均匀;@#@轮胎装配不正确,轮胎螺栓质量不一;@#@平衡块脱落;@#@汽车行驶过程中的偏磨损;@#@使用翻新胎或补胎等。

@#@@#@1.车轮静平衡的检测@#@对于非驱动桥上的车轮:

@#@支起车轴,调整好轮毂轴承松紧度,用手轻转车轮,使其自然停转。

@#@在停转的车轮离地最近处作—标记,然后重复上述步骤。

@#@如果每次试验标记都停在离地最近处,则车轮静不平衡;@#@如果多次转动自然停止后的标记位置各不相同,说明车轮静平衡。

@#@@#@驱动桥上的车轮,由于受到差速器等的制约,无法使用该法,只能在装车前检测。

@#@@#@即使静平衡的车轮,在装车使用时也可能动不平衡;@#@因此,还应对车轮动平衡进行检测校正。

@#@@#@2.使用离车式动平衡机检测校正车轮动平衡@#@①清除车轮上的泥块、石子和旧平衡块。

@#@@#@②将轮胎气压充至规定值。

@#@@#@③根据轮辋中心孔的大小选择锥体或多孔式连接盘,将车轮装上动平衡机,拧紧固定螺母。

@#@@#@④测量轮辋宽度b、轮辋直径d和轮辋边缘至机箱的距离a,将这三个值输入动平衡机。

@#@@#@⑤放下车轮防护罩,打开电源开关,按动起动按钮,车轮开始旋转,动平衡机开始采集数据。

@#@@#@⑥检测结束后,从指示装置读取车轮不平衡量和不平衡位置。

@#@@#@⑦抬起车轮防护罩,用手慢慢转动车轮,当指示装置发出声音或灯光等信号时停止转动。

@#@根据显示的平衡块质量,在轮辋内侧或外侧牢固安装平衡块。

@#@@#@⑧重新检测动平衡,直到指示装置显示不平衡质量<5g,或显示“00”、“OK”为止。

@#@@#@图3.70就车式车轮动平衡机示意图@#@1—传感磁头;@#@2—转向节;@#@3—不平衡度表;@#@@#@4—频闪灯;@#@5—电动机;@#@6—转轮;@#@@#@7—制动器;@#@8—底座;@#@9—可调支架@#@⑨关闭电源开关,取下被测车轮。

@#@@#@3.使用就车式动平衡机检测校正车轮动平衡@#@车轮动平衡的检测可将车轮安装到离车式车轮动平衡机上检测与校对,但需要把车轮拆下。

@#@就车式车轮动平衡机可直接在在用车上使用,非常方便,而且既可进行动平衡检测,又可进行静平衡检测,校正的部件包括车轮、制动鼓(盘)、轮毂轴承等高速旋转体。

@#@@#@

(1)检测前的准备工作@#@图3.70为就车式车轮动平衡机组成及检测示意图。

@#@@#@①检测前,将汽车前部用千斤顶支起。

@#@注意保持前轴水平,使两边车轮离地间隙相等。

@#@@#@②清除被测车轮上的泥土、石子和旧平衡块等。

@#@@#@③检查轮胎气压,必要时调整至规定值。

@#@@#@④用手转动车轮,检查轮毂轴承是否松旷,必要时调整至规定值。

@#@@#@⑤在轮胎外侧任意位置上用白粉笔或白胶布做上记号。

@#@@#@

(2)车轮静平衡的检测校对@#@①使用三角垫木或其他方法固定另一个前轮和两后轮,将传感磁头吸附到悬架或转向节下,调节可调支杆高度并锁紧。

@#@@#@②推动车轮动平衡机至车轮侧面或前面(视车轮平衡机形式不同而异),检查频闪灯工作是否正常,检查转轮的旋转方向能否使车轮的转动方向与汽车前进行驶的方向一致。

@#@@#@③操纵车轮动平衡机转轮与轮胎接触,起动电动机带动车轮旋转至规定转速。

@#@@#@④观察频闪灯照射下的轮胎标记位置,并从指示装置上读取不平衡量数值(用第一挡显示)。

@#@@#@⑤操纵车轮动平衡机上的制动装置,使车轮停止转动。

@#@@#@⑥用手转动车轮,使其上的标记仍处在上述观察位置上,此时轮辋的最上部即为加装平衡块的位置。

@#@@#@⑦按指示装置显示的静不平衡量选择平衡块,牢固地装卡到轮辋边缘上。

@#@@#@⑧重新驱动车轮进行复试,这时指示装置用二挡显示。

@#@调整平衡块质量和位置,直至符合平衡要求。

@#@@#@(3)车轮动平衡的检测校对@#@①将传感磁头吸附在经过擦拭的制动底板边缘平整处,使磁头与车轮旋转中心处在同一水平位置。

@#@@#@②驱动车轮旋转至规定转速,按照上述的检测方法观察轮胎标记位置,读取动不平衡值。

@#@@#@③停转车轮,按动不平衡值选择平衡块和在车轮上的加装位置,加装平衡块。

@#@@#@④按照上述的检测方法进行复查,直至符合平衡要求。

@#@@#@

(二)四轮定位的检测@#@现代汽车,尤其是乘用车,除转向轮进行定位外,后轮也进行定位。

@#@四轮定位是为了适应汽车高速行驶状态下的稳定性和舒适性的要求。

@#@@#@四轮定位的检测可使用微机四轮定位仪来进行。

@#@@#@1.对被检汽车的要求@#@①轮胎气压正常。

@#@@#@②前后轮胎磨损情况基本一致。

@#@@#@③悬架完好,无松旷等现象。

@#@@#@④转向系调整适当。

@#@@#@⑤汽车前后高度与标准值的差不大于5mm。

@#@@#@⑥制动系工作正常。

@#@@#@2.检测前的准备@#@①将汽车开上举升平台,托起四个车轮,把汽车举升0.50m。

@#@@#@②托起车身适当部位,把汽车举升至车轮能自由转动。

@#@@#@③按上述“对被检汽车的要求”中的步骤进行检查调整。

@#@@#@3.检测@#@①将传感器支架安装到轮毂上,将传感器(定位校正头)安装到支架上,按说明书的规定调整好。

@#@@#@②开机进入测试程序,输入被检汽车的车型和生产年份。

@#@@#@③将转向盘处于直线行驶位置,并使每个车轮旋转—周,即将轮辋变形的误差输入了计算机,完成了轮辋变形的补偿。

@#@@#@④降下汽车,使车轮落到平台上,把汽车前部和后部向下压动4~5次,进行压力弹跳。

@#@@#@⑤用刹车锁压下制动踏板,使汽车处于制动状态。

@#@@#@⑥把转向盘左转至计算机发出“OK”声,输入左转角度;@#@然后把转向盘右转至计算机发出“OK”声,输入右转角度。

@#@@#@⑦回正转向盘,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后轮的前束和外倾角数值。

@#@@#@⑧将转向盘处于直线行驶位置,用转向盘锁锁住转向盘,使之不能转动。

@#@@#@⑨把安装在四个车轮上的定位校正头调到水平线上,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转向轮的主销后倾角、主销内倾角、前轮外倾角和前束。

@#@@#@⑩如果数值不正确,可按微机屏幕的显示进行调整,并在调整后按上述方法重新检测。

@#@@#@(三)前轮侧滑量的检测@#@前轮侧滑量的检测一般在侧滑试验台上进行,其值不得超过5m/km。

@#@前轮侧滑量是前轮定位失准的—种表现形式。

@#@@#@

(1)影响侧滑量检测结果的因素@#@①转向轮外倾与前束匹配不当。

@#@@#@②轮毂轴承间隙过大或左右松紧度不一致。

@#@’@#@③转向节主销和衬套磨损严重。

@#@@#@④横、直拉杆球头松旷或左右悬架性能有差异。

@#@@#@⑤前后轴不平行。

@#@@#@⑥左右轮胎气压不等或花纹不一致。

@#@@#@⑦轮胎磨损过大或严重偏磨。

@#@@#@⑧轮胎表面有水、油或石子等。

@#@@#@⑨汽车通过侧滑试验台的速度过快。

@#@@#@⑩汽车通过侧滑试验台时转向轮与侧滑板不垂直。

@#@@#@

(2)检测前的准备@#@①调整轮胎气压至规定值。

@#@@#@②清除轮胎表面的水、油或石子等。

@#@@#@③检查试验台导线连接情况,仪表复零。

@#@@#@④打开试验台锁止装置,检查侧滑板能否滑动自如和回位(侧滑板回位后,指示装置应指示零点)。

@#@@#@(3)检测@#@①汽车以3~5km/h的速度垂直平稳地通过侧滑板。

@#@@#@②从显示装置上读取侧滑值。

@#@@#@③锁止侧滑板,切断试验台电源。

@#@@#@(4)注意事项@#@①避免试验台超载。

@#@@#@②汽车通过试验台时,不允许转向、制动或将汽车停放在试验台上。

@#@@#@③保持试验台及周围环境的清洁,尤其是侧滑板的清洁。

@#@@#@④后轮有定位的乘用车,也要检测后轮的侧滑量是否合格。

@#@@#@3.4.3  行驶系维修@#@一、车架的维修@#@1.车架的常见损坏现象@#@

(1)车架弯曲或扭曲变形、断裂。

@#@@#@

(2)铆钉松动或被剪断。

@#@@#@(3)部件脱焊或被撕裂。

@#@@#@(4)表面涂层损坏等。

@#@@#@2.引起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

(1)汽车超载或动载荷过大。

@#@@#@

(2)交通事故中造成损坏。

@#@@#@(3)剧烈颠簸等。

@#@@#@3.车架检修作业的主要内容@#@

(1)表面涂层修复。

@#@@#@

(2)尺寸校正。

@#@@#@(3)焊补或更换铆钉等。

@#@@#@由于车架尺寸的失准,会造成底盘各主要部件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传动效率、非正常磨损乃至汽车寿命和行车安全。

@#@因此,上述作业中主要的是车架的校正。

@#@具体检修方法在第七章“汽车车身维修”中作详细介绍。

@#@@#@4.检修完成后的车架应满足的要求@#@

(1)安装在车架上的各零部件不发生运动干涉。

@#@@#@

(2)车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适当的刚度。

@#@@#@(3)车架质量应尽可能小,不要焊接或铆接过多的钢件。

@#@@#@(4)车架的重心应尽量降低。

@#@@#@(5)涂层完好。

@#@@#@二、车桥的维修@#@图3.71车轮和轮胎@#@1—挡圈;@#@2—外胎;@#@3—内胎;@#@@#@4—气门嘴5—垫带;@#@6—轮辋@#@车桥通过悬架与车架或承载式车身相连,两端安装车轮。

@#@按车轮的作用,车桥可分为驱动桥、转向桥、转向驱动桥和支持桥。

@#@@#@检修完成的车桥应满足:

@#@无变形、裂纹、泄漏、异响、松动、过热等现象。

@#@@#@前面“传动系维修”中已介绍过驱动桥的维修,这里不再重述。

@#@@#@三、车轮和轮胎的维修@#@车轮由轮毂、轮辋和连接两者的轮辐组成,车轮装上轮胎就成为车轮总成,如图3.71所示。

@#@@#@车轮和轮胎的种类很多。

@#@目前,乘用车大都采用铝合金车轮;@#@而低压轮胎由于弹性好,断面宽,与路面接触面大,壁薄而散热良好,也在乘用车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1.车轮和轮胎维护作业的主要内容@#@

(1)检查轮辋及压条挡圈应无裂损、变形。

@#@@#@

(2)检查车轮螺栓连接是否可靠。

@#@@#@(3)检查气门嘴帽是否齐全。

@#@@#@(4)检查轮毂轴承间隙有无明显松旷。

@#@@#@(5)检查调整轮胎气压等。

@#@@#@2.车轮和轮胎在使用中应注意的事项@#@

(1)规格不同,甚至厂牌不同的轮胎不得同轴使用。

@#@@#@

(2)选定的轮胎与轮辋应相配。

@#@@#@(3)使用中避免超载、紧急制动,合理分配各车轮的负荷。

@#@@#@(4)定期检查轮胎气压和外胎表面,清除铁钉、石块等异物。

@#@@#@(5)为使轮胎磨损均匀,延长使用寿命,一般每行驶10000km左右应进行一次轮胎换位,轮胎换位的方法如图3.72所示。

@#@图a、b为交叉换位,适用于经常在拱形路面上行驶的汽车;@#@图c、d为循环换位,适用于经常在平坦路面上行驶的汽车。

@#@注意:

@#@根据经常行驶的路面情况选择换位方法后,下次仍然要使用该种换位方法;@#@翻新胎、有损伤或磨损严重的轮胎,不得用于转向桥。

@#@@#@3.轮胎的检修@#@

(1)内胎的检修@#@图3.72轮胎换位方法@#@内胎使用中常见的损伤形式有:

@#@穿孔、破裂,气门嘴损坏、漏气等。

@#@这些损伤形式的共同特点都是泄漏。

@#@检查和确定损伤部位的方法一般是把具有一定气压的内胎放到水中,观察气泡的出处,确定损伤部位并加以修补。

@#@气门嘴如歪斜变形,丝扣损坏,折断等应更换新件。

@#@

(2)外胎的检修@#@①外胎内壁应光滑,不得粘有砂土,外胎嵌入石子后应及时清除。

@#@如因气压过高等造成损坏,形成的破洞,应予修理或更换。

@#@@#@②轮胎花纹及胎面严重磨损,已暴露出帘布层或胎面,局部损伤超过规定标准,应报废。

@#@@#@③胎圈钢丝应无松散、折断。

@#@若胎圈钢丝露面不超过周长的1/6时,可送厂翻修,否则应更换。

@#@@#@(3)轮胎的装配@#@①将外胎内部和内胎外表面擦净,在其相互接触的表面上薄而均匀地涂上~—层细滑石粉。

@#@将内胎及衬带装入外胎,并将气门嘴对准气门槽孔,将轮胎装到轮辋上。

@#@如有挡圈和锁圈,一并装入。

@#@@#@②将轮胎按规定气压充足气,检查有无漏气现象。

@#@@#@③将车轮总成装上车,注意不要遮挡到制动毂检视孔。

@#@对称地按规定力矩拧紧车轮螺母。

@#@@#@④对于后轮双车轮,一定要先拧紧内侧车轮的内螺母,然后安装外侧车轮,且相邻的两轮气门嘴应互相错开180°@#@对称排列。

@#@双轮间隙适当,高低搭配合适。

@#@一般较低的轮胎装于里侧,较高的轮胎装于外侧。

@#@@#@现代乘用车轮胎多采用无内胎结构的真空胎,所以对与内胎也就无需检测。

@#@@#@4.车轮总成的平衡检查@#@参见本节中“使用离车式动平衡机检测校对车轮动平衡”的相关内容。

@#@@#@5.前轮定位的调整@#@以前独立悬架应用最多的双横臂式独立悬架前桥和滑柱连杆式(麦弗逊式)独立悬架前桥为例:

@#@@#@

(1)双横臂式独立悬架前桥前轮定位的调整方法@#@采用这种结构的前桥,其前轮定位参数均可调整。

@#@只要改变上横臂与上臂固定轴间的两种调整垫片的数量,就可实现主销内倾角、主销后倾角和车轮外倾角的调整。

@#@@#@调整时,如果两种垫片的数量同时增加,则上横臂连同上球头销同时向内移动,因而减小了车轮外倾角,主销内倾角相应加大;@#@反之,车轮外倾角加大,主销内倾角相应减小。

@#@@#@当增加—种垫片同时减少另—种垫片的时候,球头销将相对横向中心线后移—段距离,因而加大了主销后倾角;@#@反之,则减小主销后倾角。

@#@@#@前束的调整则通过改变横拉杆的长度来实现。

@#@@#@

(2)滑柱连杆式(麦弗逊式)独立悬架前桥前轮定位的调整方法@#@—汽奥迪、上汽桑塔纳等乘用车皆采用这种形式。

@#@各种车型的具体结构不同,但一般而言,前轮定位的四个参数中,并不都能调整。

@#@@#@—汽奥迪100乘用车车轮外倾角由设计保证,不能调整,而其主销后倾和内倾角可通过弹簧支柱座上的三个腰形螺栓孔调整。

@#@@#@桑塔纳乘用车则只能调整车轮外倾角,方法见下:

@#@@#@松开下悬臂球形接头的固定螺母,如图3.73所示。

@#@@#@图3.73调整车轮外倾角@#@将外倾调整杆插入图中箭头所示的孔中,横向移动球形接头,直至达到外倾值。

@#@一般是右侧从前面插入调整杆,左侧从后面插入调整杆。

@#@@#@调整后,紧固螺母并再次检查外倾值及前束。

@#@@#@6.检修完成的车轮和轮胎应满足的要求@#@

(1)规格选择恰当。

@#@@#@

(2)静平衡和动平衡满足要求。

@#@@#@(3)充气压力正确,无泄漏现象。

@#@@#@(4)轮辋无变形,气门嘴帽齐全。

@#@@#@(5)胎面花纹满足要求。

@#@@#@四、悬架的维修@#@悬架是车架或承载式车身与车桥或车轮之间的—切传力装置的总称。

@#@@#@悬架分为独立悬架和非独立悬架,其一般组成包括弹性元件、减振器和导向机构。

@#@如图3.74所示。

@#@@#@图3.74悬架的一般组成@#@1—横向推力杆;@#@2—横向稳定器;@#@3—减振器;@#@4—纵向推力杆;@#@5—弹性元件@#@悬架的损坏会造成汽车车身倾斜、异响和振动、行驶不稳等故障。

@#@造成故障的主要原因是悬架左、右不对称、各传动或连接处因磨损或装配不当形成过大间隙,润滑不良等。

@#@@#@1.前轮毂的维修@#@帕萨特乘用车采用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的布置形式,前桥由两个柱式独立悬架组成,承担驱动和转向的任务。

@#@下面,我们以该车为例,介绍前轮毂的维修作业。

@#@@#@

(1)前轮毂的拆卸@#@①拆下轮毂与传动轴紧固螺母,顶起车轮,拆下轮毂螺母,卸下车轮。

@#@拆下制动钳紧固螺栓,取下制动钳,拆下制动软管支架并用铁丝把制动钳固定在车身上。

@#@@#@②拆下悬挂臂上车轮轴承壳的紧固螺栓。

@#@使用专用工具压下横拉杆接头,拧下悬挂臂螺杆上的螺母,从车轮轴承壳中压出万向节销。

@#@用压力装置压下传动轴。

@#@@#@③取下前悬挂支撑柱盖,拆下活塞杆的螺母。

@#@@#@④拆下弹簧护圈、波纹管盖、限位缓冲器、减振器等。

@#@@#@⑤取下车轮轴承盖,用专用工具压出轮毂。

@#@@#@⑥拆下弹簧挡圈,用压力装置压出车轮轴承。

@#@@#@

(2)前轮毂的检修@#@前轮毂承受静载荷及冲击载荷,车轮轴承和轴承壳及传动轴是容易损伤的部位。

@#@检查时,轴承应转动灵活,无卡滞,轴向及径向没有明显的间隙感觉,否则应进行更换。

@#@轴承壳应无裂纹,轴承壳变形较小时可以敲击校正,变形较大时应予更换。

@#@@#@(3)前轮毂的装配@#@①安装弹簧挡圈,将轴承涂上润滑脂,将轴承压到位,装上内弹簧挡圈。

@#@用专用工具将轮毂压入轮轴。

@#@@#@②安装减振支柱。

@#@装上螺旋弹簧、减振器护套、限位缓冲器。

@#@用专用工具压紧弹簧,再拧紧螺母盖。

@#@拧紧力矩为597N·@#@m,拧紧时,用内六角扳手阻止活塞杆转动。

@#@@#@③装上螺母盖。

@#@在等速万向节花键上涂上—圈防护剂D6,然后进行传动轴装配。

@#@@#@④安装完成1小时后方可使用汽车。

@#@@#@2.钢板弹簧的维修@#@钢板弹簧的维修作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

(1)清除表面积灰、污物和铁锈等。

@#@@#@

(2)检查是否有断裂或错位。

@#@@#@(3)检查弹簧夹箍铆钉是否松动,若是应修复。

@#@@#@(4)检查U形螺栓是否有裂纹、断裂或螺纹损伤。

@#@@#@(5)检查钢板长度和弧高及同轴左、右钢板的弧高差是否满足要求。

@#@@#@(6)检查各连接螺栓、螺母是否紧固可靠。

@#@@#@(7)每隔5000k";i:

5;s:

28714:

"汽车知识大全 @#@@#@转自《人车志》,专业术语多了些~有些我都弄不太清楚 @#@@#@发动机部分@#@1.SOHC于DOHC两者有什么优劣点?

@#@@#@ DOHC的设计是能使活瓣的角度更切合燃烧室的形状,因此整体活瓣面积可增大,每个活瓣轻一点,惯性质量减少,进汽效率因而可 @#@提高.相反SOHC只有一枝凸轮轴,局限了活瓣的角度,基本惰性较高,高转运作表现较逊色.但由于结构简单,维修费较DOHC便 @#@宜.@#@2.扭力和马力有什么分别?

@#@二者有什么用?

@#@@#@ 发动机扭力是推动车辆的力量,无论由静止加速.上斜坡,在高速下抵抗空气阻力,都是靠发动机扭力来应付.马力则是将扭力乘以转 @#@数的物理量,马力由于包含了速度这元素在内,很适合形容发动机对车辆的功用,在美国由于不是使用SI UNIT,所以将扭力乘以 @#@转数还要乘上一个古怪的常数才能变成为公制的马力,其实马力真的就等如转数乘以扭力这么简单.只不过转数要以Radian @#@Per @#@Second而扭力则以Nm来计算.@#@3.Bhp,PS,Hp,Ibft及Kgm这些马力及扭力单位是怎样换算?

@#@@#@ bhp,ps,hp基本上无须换算,都是指马力.纵使测试方法不同,亦不能以方式换算.至于扭力的kgm和ib-ft则可以换 @#@算而且十分简单.1kg等于2.2ib,1m等于3.29ft,所以1kgm便等于7.22ib-ft,也可以说成1ib-ft @#@等于0.14kgm.@#@4.OHV和OHC两者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 OHC是在OHV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来的,OHC无论在热效率.马力.耗油量.平衡程度都比OHV好.OHV主要优点是便宜 @#@,如果有人对你说OHV会提供更好的扭力,那是骗人的,OHC可设计成比OHV有更佳的低转扭力,问题是是否有这个需要而已. @#@@#@5.DIN与JIS输出数值的分别?

@#@@#@ 日本的JIS和德国的DIN测试方法,都是将发动机接上Dynamometer而不是用跑步机测试出来.JIS和DIN的主要 @#@分别是JIS会拆去所有与发动机相连的负荷,所以测试出来的数值会比较大,DIN发动机会连接上Water @#@impeller和摩打,数值则会小一点.虽然两者的测试原理很相似,采用功率计来测量制动力,但我们仍不能直接从JIS换算成 @#@DIN,因为两者的测量机器根本全不相同.@#@ PS是日本书上常见的马力单位,但并不表示是JIS,通常个别测试方法是会另行说明的.bhp和hp是Brake @#@Horse @#@power和Horse @#@Power的缩写,比较容易理解,都是马力的单位,而bhp是指测试是以制动一台发动机的方法进行.其实即使用不同的方法测试, @#@马力数字不过相差几个%.@#@6.什么是汽缸直径x活塞冲程?

@#@@#@ 汽缸直径x活塞冲程是形容汽缸容积的一种方式,相比于直接写出容积,这样更能令人了解发动机的设计,也可显示发动机的一些基本 @#@特性,例如冲程的数值大于直径,即显示发动机偏重于高扭力输出;@#@相反的话,则偏重于较大马力的特征. @#@@#@7.什么是风鼓?

@#@@#@ 风鼓在汽车术语上有好几种意思,例如空气过滤器的外壳,真空伺服刹车的伺服助力器,或重型货车的压缩空气储藏缸都有人称之为风 @#@鼓.@#@8.为什么不同种类的火咀,必须保持特定的火咀间隙?

@#@那些间隙是怎样量度的?

@#@@#@ 火咀电极的间隙与发动机燃烧室的形状.汽流方向.点火电路内的充电时间,跳火电压等等都有关系,不合适的火咀间隙最常见的问题 @#@是影响怠速的稳定性和高转时的输出.@#@ 若想度量间隙可到五金店买一套Filler尺俩度量Plug @#@Gap,调整Plug @#@Gap,可用尖咀钳.@#@9.火咀应该多久换一次?

@#@而火咀为什么要用白金制造?

@#@@#@ 如果发动机的汽油供应份量,点火时间都正常,又没有因内部磨损而令机油走进燃烧室的话,一套火咀可使用两万公里.但如果发现发 @#@动机乏力,点火困难或有不正常的变动,便应该检查火咀.@#@ 白金是一种耐热,高导电效率的金属,当然是适合用来制作火咀.@#@10.冬菇风隔与一般风隔有什么分别?

@#@@#@ 冬菇风隔的流量较高,较适合高转数行车.@#@11.双地极火咀有什么利弊?

@#@@#@ 双地极的火咀,点火时跳火从正极向两个地极同时发生,火花覆盖范围较大,但因电量一分为二,个别火花的能量自然减半.同时双地 @#@极的火咀也可能对发动机内的空气及燃烧混合物的流动造成负面的影响,所以使用双地极的火咀与否,应与发动机的设计有关.即然你的 @#@发动机是厂方要求使用双地极火咀,自然是设计上适合使用.@#@12.火咀是否有度树之分,是不是越粗越好?

@#@@#@ 火咀的确有冷热度数之分,那是指正极上的绝热层的大小,它会影响火咀工作时的电极温度.但各地气候不同,向南方气候温差不大, @#@除非发动机有积碳问题,否则不应更改厂方建议的型号.火咀线方面,性能不一定与线径有关的,电阻低又不干扰收音机的,就是好的火 @#@咀.@#@13.什么是转子发动机?

@#@@#@ 转子发动机和传统往复式发动机的分别,是它产生动力的部分是一旋转运动的转子,而不是上下运动的活塞.目前大量生产用于汽车的 @#@转子发动机,只有马自达的运高发动机(WANKEL @#@ENGINE).运高发动机仍然是使用传统的四冲程原理来产生动力,即吸入汽油于空气的混合物,加压,点火燃烧产生动力,然后排 @#@出废气.但这四个工作次序是籍着三角形的转子在一个形状像拉阔了的[8]字型内腔之中,偏心旋转以改变燃烧室容积而完成.三角形 @#@转子中心以齿轮连接一条穿过转子的曲轴,将偏心运动化成同心圆运动,成为发动机的输出动力. @#@@#@14.转子发动机和一般发动机的特性有什么不同?

@#@@#@ 转子发动机的最大优点是零件少,体积小,重量轻,这是传统往复式四冲程发动机无可比拟的,但它的密封性问题很难被彻底克服,因 @#@而影响效率,令发动机低转扭力偏低,耗油量也比较大.@#@15.什么叫快Cam?

@#@@#@快Cam,就是高角度凸轮轴,从正面看凸轮轴的蛋形切面比较尖削,这意味着发动机活瓣有较深的进入角度.即是增大了汽缸吸/排汽 @#@的量与速度,发动机的峰值输出自然被提升.但发动机一开始便进入快CAM状态,就会因汽缸内压力不足,出现低转扭力不足或爆缸的 @#@问题,所以快CAM只适宜长期保持高转速的赛车使用.而本田著名的VTEC系统便是将快CAM与开慢CAM合二为一,同时兼顾的 @#@低转速高扭力.省油及高转马力强劲的目的.@#@16.回油活瓣是什么?

@#@@#@ 回油哇佬又称为燃油增压.燃油泵自发动发动机后便一直运行,不踩油时就会经回油阀门回流到油缸内:

@#@这个小配件作用是阻减回油的 @#@速度,令供油系统(近喷注一段)内的燃料有较大的压力.那么喷出来的燃油会有更强的雾化效果,直接提升了发动机的燃爆表现,对于 @#@自然吸气发动机有较明显的助益,不过需要很细致的调校才可以,否则会有耗油量大增的情况出现. @#@@#@17.为什么改大直径排汽喉会令发动机头段性能减低?

@#@@#@ 使用较大的排汽喉不会令马力降低,但会令发动机低转的扭力下降.发动机在低转下的扭力,主要视乎空气与燃料被吸入燃烧室内的混 @#@合程度,要两者混合得好,空气和燃料进入燃烧室时的涡流十分重要,涡流的产生是基于特定的活瓣开合的重叠时间和排汽喉压力设计出 @#@来,该用了大喉,排汽喉的Back @#@Pressure降低,便会扰乱原来的设计并会混合不良,所以用了大喉,除了扭力降低外,还会令发动机低速运转不顺畅,窒下窒下 @#@,你不妨找一些换了大尾喉的汽车引证一下.@#@18.F1的发动机容积只有三公升已能发出约900匹马力,为什么超级跑车不使用F1的发动机?

@#@@#@ 量产型的汽车,其马力的设定要视乎很多因素,例如噪音,废气排放,耗油量,低转扭力等等实际因素,当然马力的数字对于市场策略 @#@也很重要,但道路上行走的汽车,总不可像赛车般单纯追求大马力,事实上我们也说过很多次,大马力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例如DB @#@7和MODENA,只要稍加改装,马力也一样可以大幅度增强!

@#@ @#@@#@涡轮鼓风增压部分:

@#@@#@19.放气活瓣是什么?

@#@@#@ 放气哇佬通常被泛指为Blow @#@Off @#@Valve @#@,是高增压Turbo汽车的专用配件.其作用是在你缩油时,利用压力差的原理,将进气系统内的部分增压空气放走,减低了增压器扇 @#@叶所受的回顶压力,使再踩油时有更快的Turbo反应.@#@20.Turbo可以不配Intercooler吗?

@#@@#@ Turbo发动机没有Intercooler也是可以的,早期的TUBRO发动机很多都没有Intercooler,但有了I @#@ntercooler,可让更多空气经进入燃烧室,TURBO的威力才能彻底发挥出来. @#@@#@21.TURBO车是否一定要加装Turbo @#@Timer及Blow @#@Off @#@Valve?

@#@@#@ TurBo @#@Timer用意是在发动机高温下熄火前先让它冷却一点,以免内部零件受损,若经常在高速行车后马上停车熄匙的人,这个TIMER @#@是有帮助的.但若每次熄匙前都会经过几分钟的慢车,例如先驶经小路,泊车等,TIMER其实是没有必要的.至于Blow @#@Off @#@Valve,只在极剧烈1竞技下要急促的收油和尽油才有需要,老实说如果一些零件是对汽车有必要性的,原厂怎么可能不列为标准装 @#@置?

@#@@#@22.什么是TURBO @#@Lag@#@Turbo @#@Lag是指配涡轮鼓风增压器的发动机,在加油时需要一段短时间才能发挥期望中的动力,原因主要是来自涡轮鼓风增压器的惯性,需要 @#@积累一定的废气压力才能有足够转速将生气泵入发动机.@#@23.涡轮鼓风增压和机械式增压器有什么分别?

@#@@#@ 涡轮鼓风增压和机械式增压器都是应用将空气加压后才送入发动机,籍此增加发动机的输出.但它们的设计和运作原理都不同,涡轮鼓 @#@风增压的动力来自发动机排出的废气,利用精密的涡轮叶片吸取废气的动能和热能并用以将空气加压,这种Heat @#@Regeneration的手法,即提高马力亦提高效率.@#@ 机械式增压器是由发动机动力带动,反应比涡轮增压直接,但它始终是一个消耗发动机动力的装置,在高转速时,发动机最大马力不一 @#@定能籍此提升,但对于中段扭力的增加就十分有效.@#@24.Turbo车不一定就很耗油,这说法对吗?

@#@@#@ 一台发动机的耗油量是怎样,第一决定因素是发动机的排气量,第二便是转速提升的转速,后者要视乎驾驶者的驾驶方法,以及发动机 @#@的特性,TURBO发动机的特性就是转速提升很快,无论是低增压值或高增压值TURBO,都是这样的,当转速越是高,使用的燃油 @#@也就越多.说TURBO不一定很耗油,着眼点还在发动机的输出,如果一台2公升TURBO发动机的平均耗油量为10L/100K @#@M,但性能数值是280匹和38kgm,相比排气量一样的自然吸气发动机,耗油量必定较高,但如果拿输出功率来相比,相同功率的 @#@发动机,其排气量可能是三公升甚至是四公升以上,这时候,两种发动机的耗油量便相差不远,甚至是TURBO发动机耗用更少的燃油 @#@. @#@@#@接下来是变速器部分@#@25.HOLD按钮有什么用?

@#@@#@ 马自达和部分福特汽车的自动变速箱都设有HOLD按钮,是用来限制转档的范围的.例如当使用D档时按动HOLD按钮,档位便会 @#@自动降至三档,如在此刻再用手降一档,便会降至二档.若在起跑时已使用HOLD按钮,变速系统便不会升至四档.不明白的话可以看 @#@看变速杆座上的刻字,在D.3.2刻字旁各有一行字,这便是选用HOLD按钮后,档次的转换.至于有什么作用,那就要看你的需要 @#@了,一般来说HOLD可以用来做降档,也可以在攻弯时,限制不转上OD档. @#@@#@26.一般自动变速器在手动转档时同时加油,对变速器有没有坏的影响?

@#@@#@ 无论是手排或自排,升档之后,在同一车速下,相应的发动机转速自然会降低一点,所以升档之后,应稍为放松油门,才能获得顺畅的 @#@换档效果.若强行踏着油门,不单会有凸兀的感觉,变速器内的传动零件都会受到颇大的冲击.一些教高级的汽车,行车电脑会在升档时 @#@,将供油减少或将点火时间延迟,以令换档更顺畅,但若开车的人故意踏着油门,仍很难有顺畅换档的感觉. @#@@#@27.OD档有什么用?

@#@@#@ 从前的FR车最高档是一比一直出以减少动力消耗,后来增加至更快的排档,比例少于一比一,称为Overdrive简称OD,目 @#@的为达至更省油.@#@28.手动变速器里有没有润滑油?

@#@应多久换一次?

@#@@#@ 手动变速器内也有润滑油,而这些油的寿命一般都很长,可以说是终生不需要换的.@#@29.自动变速器过滤网的作用是什么?

@#@@#@ 自动变速器内的确有一个筛状的过滤网,用以过滤波箱油,它成为Fluid @#@Filter,通常处于变速箱底部的油槽内,运作后的变速箱油会流到油槽,然后先经Fluid @#@Filter再由油泵泵出循环工作.Fluid @#@Filter的更换周期则视不同的变速器设计而定,由几万到十几万公里都有.@#@30.什么是齿轮比?

@#@@#@ 两个直径不同的齿轮结合在一起转动,直径大的齿轮转速自然会比直径小的齿轮转慢一些,它们的转速比例其实和齿轮直径大小成反比 @#@,这个比例成为齿轮比.汽车内发动机的转速经过变速器内的齿轮组改变转速后才输往车轮,变速箱内就是有几组不同齿轮比的齿轮让驾 @#@驶人选择,以配合车速及负荷,开车时转档就是选择不同齿轮比的组合. @#@@#@31.Tiptronic(手/自一体变速器)换高档,不收油可以吗?

@#@@#@ 汽车的发动机管理系统很聪明,即使转高档不收油,也不会引至严重的凸兀感觉,但不放油门电脑会以为你想全力加速,转档后会越开 @#@越快的,你可以尝试收一半油,转档效果会更顺畅的,然后按实际需要再逐渐加油. @#@@#@32.无段变速(CVT)变速器是什么?

@#@@#@ CVT即无段变速,顾名思义它不象传统的手排或自排般以几个固定比率来变速,主要依赖两个可变直径的滑轮来改变排档比率,而是 @#@在一定范围之内,变速比率是可以逐渐改变的,从而减少转档的凸兀感. @#@@#@汽车驾驶部分@#@33.当以三档上微斜路时应加大油门还是应减低一档增速?

@#@@#@ 这是一个很复杂也很有趣的问题,如果你开的车辆,配用的发动机最大扭力在很低转速出现,同时没个波档比例相距很远的话,便不应 @#@随便转落低档,这种设计通常会在商用车或一些柴油发动机上出现.这些汽车转低一档会令发动机转速大幅攀升,结果离开Power @#@Band更远,虽然得到排档比例的增进,令车轮输出扭力大一点,但耗油量会大增.相反保持档位及转速在峰值扭力点,加点油便足可 @#@以应付上斜了.@#@ 但对于大部分使用汽油发动机的私家车或跑车,其最大扭力都在中高速之上,在中低速时感到乏力,加大油门的作用是不大的,因为汽 @#@油发动机的Air @#@Fuel @#@Ratio是有限制的,由低负荷的15:

@#@1至高负荷及高输出的12:

@#@1.超过这比例无论是过多或过少汽油,都会令发动机更为乏力 @#@.所以当你感到乏力时再加油,行车电脑感应到发动机要输出多点扭力,便会将Air @#@Fuel Ratio调浓一点,及将点火时间延后一点以应付负荷.这其实可分为三方面来决定应不应换档的:

@#@   一,若这增加了 @#@的扭力仍不足以应付斜路,发动机转速会继续往下跌,这便必须要转档了,否则就会死火了. @#@@#@  二,若增加了的扭力足以应付上斜,车速和发动机转速会逐渐上升,于是扭力输出会进一步增强,这时电脑便将供油和点火时间恢复 @#@至较低负荷的水平.@#@  三,若踏下油门,发动机增加了的扭力仍刚好抵抗上斜力度,这时便应考虑转落低档,虽然保持波档的做法最终会比较省油,但那是 @#@对发动机没有好处的,引起的问题包括水温上升,积碳甚至内部零件损蚀等等. @#@@#@34.怎样做Double @#@Declutching和Heel @#@and @#@Toe的动作?

@#@@#@ 因为太过于专业,以及无图难以讲解,故不在此详细说明.@#@  @#@35.側滑过弯会影响入弯速度,为何拉力赛车手仍要这样做?

@#@@#@ 側滑过弯车胎和地面之间的摩擦是动摩擦,抓着力一定不及车轮True @#@Roll的Static @#@Friction好,这是无论干路,湿路或雪地都对的道理,但要在不同路面找出最理想的Grip,对拉力比赛来说是十分困难的, @#@同时若将车速降低维持车轮不打滑,对于使用Turbo发动机的拉力赛车更为不利,再加上在陡峭的山岭比赛,用尾横扫入弯即使有意 @#@外都只是会撞山,所以这种甩尾横扫入弯差不多成了拉力赛的标准入弯方式. @#@@#@ @#@36.为何要使用Double @#@Declutch的技术?

@#@@#@ Double @#@Declutch的用意是令手动排档箱的输入和输出轴转速吻合,输出轴是直接连接着主传动轴和车轮,而输入轴是经由离合器连接曲 @#@轴,若踏下离合器并转入空档,输入轴便脱离发动机的带动和输出轴的齿合而失去所有动力来转动,因此在转下低档的时候,若要输入轴 @#@的转速吻合输出轴便要在空档放开离合器和加一点油,让发动机的动力提升输入轴的转速. @#@@#@37.当驾驶手波车时,若想获得最佳的动力输出和达至顺畅的效果,应补油至什么转速才适当?

@#@@#@ 要达到顺畅有力的转档,当中的原则十分简单,就是尽量将离合器两边(发动机和排档)的转速调整至一样,然后才接合,而这个衔接 @#@应该是清脆快速的接合,无须靠"吊"离合器来达到平滑的目的.这个原则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是要下点功夫才会成功的.以下是一些 @#@速成的窍门,首先你要知道自己部车每个波段的比例,在你买车的说明书上就可以找到,一般五速的手波车,每个档是相差约1.5倍左 @#@右,即转低一个档,发动机转速会升高50%左右,反过来说转高一档,转速便应下跌到原来转速的70%左右,这是假设转档时车速保 @#@持不变,事实上转档不过是数秒之间的事,速度应不会大幅下跌的. @#@@#@有了这个概念,转档时便可尝试将转速调至合适才松离合器,例如一档加速到两千转,转上二档时应以约二千转的转速来接合离合器,但 @#@其实转上高档是不必刻意加油来调整转速的,因为当收油及踏下离合器转档时,发动机回因为Throttle本身的延滞及飞轮的惯性 @#@,不会立即跌到怠速,它需要两三秒才会跌到怠速,当你转入高档后,若掌握的好,无须补油便可以接合离合器,这时候发动机转速刚好 @#@跌到理想的约两千转,这样便得到一个完美的转档.若开的是六前速,例如IS200的六前速,三档以后是极密的比例,转档以后要保 @#@持原来转速的85%以上,便需要补一点油才可松离合器,但注意转上高挡补油幅度肯定比转档前的油门深度少,因为速度必须会较低, @#@同时空档下恐没有负荷,油门反应会较强烈.@#@  至于从高档转落低档,便必须补油,目前转档后发动机转速应该是高一点的,至于高多少可应用上列的方法计算.有一点非常重要的 @#@是转低档通常是上落斜才会做的事,上斜问题不大,但落斜时便要注意不要只顾着左脚踏下离合器,右脚补油,这样一来部车就会在没有 @#@制动的情况下向前滑,这是十分危险的,所以我们不应在落斜时补油,那么落斜松离合器的一刹那凸兀感是否无法解决?

@#@方法是有的,就 @#@是我们常说的Heel&@#@Toe@#@38.有些开自动波的人为了使停车停的顺畅,会在快要停车之际转入空档;@#@也有些人常不使用制动减速,只靠拖波来减速,这些方法适 @#@当吗?

@#@@#@ 以空档滑行的方式制停是不对的,原因是若路上突然发生危险,驾驶员无法及时给予汽车动力驶离险境,停车后才入空档的原因亦在此 @#@.此外籍所谓拖波来减速,也不恰当,排档使用的一大原则是配合车速,汽车慢下来自然要降低档位,所以应制动至一定车速,才可降档 @#@.@#@39.有云开自动波车不应只用D档,但亦有云开自动波不应常常人手转档,哪个说法才对?

@#@@#@ 在普通平坦路面上开自动波,的确可用D波应付,那是舒适可靠兼有效的方法,但崎岖及会有交通突变的路面情况下,驾驶员若懂得主 @#@动地控制档位,是会较顺畅地让车辆行驶的做法.问题是必须懂得控制之道,否则还是交回D波让它自动操作. @#@@#@轮胎部分:

@#@@#@40.235/45R17可更换至235/45R18吗?

@#@@#@ 235/45R17换成235/45R18,尺寸上已经不对,因为整个轮胎的直径大饿一寸.@#@41.原厂车胎尺码为195/60R15可更换为215/45R16吗?

@#@@#@ 不可以,若咪表里数不变,应换上215/55R16或225/50R16@#@42.如何把原来的14寸轮圈更换至15或16寸而不影响转速表?

@#@@#@ 假设原装车胎是185/60R14轮胎,若不改变车轮直径的话,可选用195/55R15或185/55R15;@#@若原装胎是1 @#@95/60R14则可以用205/45R16.@#@43.行驶多少公里才需要更换轮胎?

@#@@#@ 一般而言每两年左右便需要更换轮胎,轮胎除了因磨损而须更换外,轮胎物料也会随时间而老化,一套轮胎若使用超过三年,即使胎纹 @#@完好,物料也可能出现硬化或龟裂.另外还应定期量度胎纹深度,若剩余2mm便应考虑更换. @#@@#@44.怎样可以令新轮胎快一点进入最佳状态?

@#@@#@ 其实所指的进入最佳状态,行内俗称"开胎",意思是磨去轮胎表面一层,这层物料因为生产过程会沾上脱模剂而令它的抓着力较低, @#@一般而言,只要在粗糙的路面走十几分钟,已经可以磨去.@#@45.改大轮圈直径的原因是什么?

@#@是为了增加路面贴地性吗?

@#@@#@ 更换大轮圈并不是为了增加车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而是希望换上Aspect @#@Ratio较低,即较薄的轮胎,以提供更敏锐及准确的胎感,但缺点是降低舒适性.若要增加地面接触面积,应该用更阔的胎而不是更 @#@薄的胎.@#@46.用A/T轮胎来走一般的街道会有什么坏影响?

@#@@#@ A/T轮胎跟一般行街轮胎的设计是有所不同,主要是坑纹较深.花纹块较多以及胶质抗石力较强,若用来行街的话,除了路噪较高之 @#@外,抓桌力也会略为逊色,但耐磨程度会比街胎高一点.现今的A/T普偏已有较广阔的路面适应性,主要是为切合Sport @#@Utility @#@Vehicle所需,因此某些A/T胎已改善到即使在正常路面仍有不错的舒适性和操控,越野时也有良好的排沙石能力.@#@47.轮圈Offset是什么?

@#@@#@ 偏置(Offset)是指车轮装上车胎后,车胎的纵向断面中心线与车轮和车轴相接的平面之距离.若车胎的中心线是位于相接平面 @#@之外,我们将它定义为负偏置.一般来说FR车会用负偏置,而FF则多用正偏置.车轮的Offset定义虽然是由车胎中心线至相接 @#@平面,但对于一辆独立的汽车而言,是定义了车胎中心与车轴轴承的距离,这距离与车胎所受的负荷相乘会产生一个力矩.既是说1加速 @#@或刹车,车重等都会乘上这个Offset距离,而变成一个力矩作用于轴承上.改变Offset,轴承所受的负荷就会受影响,同时 @#@1会改变原来前轮定位设计中的转向轴(King @#@Pin)的中心线于车胎中心线的相交点,这会直接引致转向较重,和对路反应更敏感.事实上改变Offset,无论是换车轮或加S @#@pacer,目的都是为获得这敏锐的转向感觉,但要留意轴承会因此而加重负荷,车胎也可能伸出沙板以外而导致不必要的麻烦. @#@@#@48.如何解读车胎规格?

@#@@#@ 例:

@#@175/70R14 @#@84S:

@#@ @#@175为轮胎面之宽度(mm);@#@70为扁平率(高/宽*100);@#@R代表辐射层的意思;@#@14为轮胎的内径(相等于轮圈之直径);@#@ @#@84为载重量;@#@S是可承受之极速(S-180KM/H,H-210KM/H,V-210KM/H以上) @#@@#@49.如何解读轮圈规格?

@#@@#@ 例:

@#@8.5jjx17(-5)5-114.3;@#@8.5为轮圈阔度(英寸);@#@JJ为凸缘的形状(有K.JK.J和C之分);@#@17 @#@为轮圈直径(英寸);@#@-5为偏置(MM);@#@5为锣栓孔数;@#@114.3为PCD锣栓轴心直径(MM). @#@@#@50.一般轮胎的尺码是怎样对换的?

@#@(见下表)@#@ 标准尺码 @#@无须更换轮圈 @#@需要更换轮圈@#@ 185/60R14  195/55R14 @#@195/50R15@#@205/65R15 @#@215/60R15 @#@225/55R16@#@205/55R16 @#@225/50R16 @#@225/45ZR17 @#@@#@接着是名词解释@#@51.什么是Camber和Caster @#@angle?

@#@@#@从车头望向车轮,车轮与铅垂线的夹角称为外倾角(Camber).若轮胎上端向外倾斜即左右轮呈V字,称为正外倾角(Posit @#@ive @#@Camber),作用是减少转向时所需的力量,使扭胎转弯较为轻松.若轮胎上端向内倾斜,呈[八]字形,即为负倾角(Negative @#@Camber),可帮助赛车或一些高性能汽车抵抗转弯时的离心力,但调校不当却会削弱路面的抓着力.@#@纵倾角(Castor)是指转向轴的";i:

6;s:

3126:

"@#@三、照明装置的常见故障与检修@#@照明装置的常见故障是因灯泡、线路与熔丝、控制开关有断路、短路或接触不良而使灯不亮。

@#@以下介绍前照灯常见故障及故障检修方法:

@#@@#@1.两侧前照灯均不亮@#@接通前照灯开关后,两侧前照灯的远光灯和近光灯均不亮。

@#@@#@

(1)故障原因可能的故障原因有:

@#@@#@1)前照灯灯泡均已烧坏。

@#@@#@2)灯光开关/变光开关故障。

@#@@#@3)线路连接(插接器)及搭铁不良。

@#@@#@

(2)故障检修方法如下:

@#@@#@1)检查灯光开关电源端电压,应为蓄电池电压。

@#@若无电压,应检修灯光开关到蓄电池之间的线路;@#@若电压正常,则进行下一步检修。

@#@@#@2)接通前照灯开关(远光灯或近光灯),检查灯光开关远光灯或近光灯输出端电压。

@#@若电压无,说明灯光开关故障,拆检或更换灯光开关;@#@若电压正常,则进行下一步检查。

@#@@#@3)在接通前照灯开关时,检查前照灯线束插头对地电压。

@#@若电压均低或无,则需检修灯光开关到前照灯之间的线路;@#@若电压正常,则应检查前照灯灯泡和前照灯的搭铁。

@#@@#@2.单侧前照灯不亮@#@接通前照灯开关后,前照灯的一侧远光灯和近光灯均不亮。

@#@@#@

(1)故障原因可能的故障部位有:

@#@@#@1)单侧前照灯灯泡/灯丝烧坏。

@#@@#@2)单侧前照灯线路或搭铁不良。

@#@@#@

(2)故障检修接通前照灯开关时,检查不亮侧前照灯线束插头两端子对地电压。

@#@若电压均低或无,则需检修灯光开关到前照灯之间的线路;@#@若电压正常,则需检查不亮侧前照灯的搭铁和灯泡。

@#@@#@3.前照灯的远光灯或近光灯不亮@#@接通前照灯开关后,在变换远近光时,两侧前照灯的远光灯或近光灯不亮。

@#@@#@

(1)故障原因可能的故障部位有:

@#@@#@1)灯光开关/变光开关不良。

@#@@#@2)前照灯远光灯丝(灯泡)或近光灯丝(灯泡)烧断。

@#@@#@3)变光开关至前照灯的远光灯线路或近光灯线路不良。

@#@@#@

(2)故障检修方法如下:

@#@@#@1)接通前照灯开关,变换为远光或近光,检查灯光开关远光灯或近光灯输出端电压。

@#@若电压无,说明灯光开关/变光开关故障,拆检或更换左组合开关;@#@若电压正常,则进行下一步检查。

@#@@#@2)接通前照灯远光或近光,测量前照灯插头的远光灯或近光灯输入端子,若电压低或无,检修变光开关至前照灯的线路;@#@若电压正常,则需拆检前照灯。

@#@@#@4.两侧前照灯亮度不一致@#@接通前照灯开关后,两侧前照灯的远光灯或近光灯一边亮、一边暗一些。

@#@@#@

(1)故障原因可能的故障部位有:

@#@@#@1)一侧前照灯灯泡不良或前照灯搭铁不良。

@#@@#@2)一侧前照灯线路连接有接触不良之处。

@#@@#@

(2)故障检修方法如下:

@#@检修前照灯的线路,如果线路无问题,则需拆检前照灯。

@#@@#@";i:

7;s:

23221:

"ICS 点击此处添加ICS号@#@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     @#@Q/GDW@#@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XXXXX—2014@#@     @#@抢修计量周转箱技术规范@#@Technicalspecificationofmeteringturnoverboxforfastrepairing@#@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本稿完成日期:

@#@2014-12-3)@#@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国家电网公司         发布@#@Q/GDWXXXXX—2014@#@目    次@#@前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则 2@#@4.1 周围空气温度 2@#@4.2 海拔 2@#@4.3 额定承载 2@#@5 技术要求 2@#@5.1 箱体 2@#@5.2 内衬 4@#@6 试验方法 5@#@6.1 箱体 5@#@6.2 内衬 6@#@7 验收规则 6@#@7.1 总则 6@#@7.2 全性能试验 6@#@7.3 抽样验收试验 7@#@8 包装、贮存、运输 8@#@8.1 产品包装 8@#@8.2 产品贮存 8@#@8.3 产品运输 8@#@附录A(规范性附录) 周转箱箱体示意图 9@#@附录B(规范性附录) 周转箱内衬示意图 14@#@编制说明 14@#@@#@前    言@#@为规范计量资产管理,提高电能表配送运输质量效率,有效支撑“大营销”营配抢修融合业务,特编制本标准。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营销部提出并解释。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南瑞集团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吴小林、李冀、杜蜀薇、杜新纲、葛得辉、周晖、赵兵、张蓬鹤、黄金娟、黄尚渊、周文斌、李亦非、王伟峰、彭楚宁、刘士峰、吴华、李蕊、李捷、丁恒春、袁瑞铭、章鹿华、程瑛颖、郑可。

@#@@#@本标准首次发布。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国家电网公司科技管理部门。

@#@@#@27@#@抢修计量周转箱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国家电网公司范围内抢修计量周转箱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验收规则等。

@#@@#@本标准适用于抢修计量周转箱的招标、订货、检验、验收等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528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拉伸应力应变性能的测定@#@GB/T1033塑料非泡沫塑料密度的测定@#@GB/T1043.1塑料简支梁冲击性能的测定第1部分:

@#@非仪器化冲击试验@#@GB/T2568树脂浇注体拉伸性能试验方法@#@GB/T2828.1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

@#@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GB/T3682热塑性塑料熔体质量流动速率和熔体体积流动速率的测定@#@GB/T42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T4857.4包装运输包装件基本试验第4部分:

@#@采用压力试验机进行的抗压和堆码试验方法@#@GB/T5169.11-2006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试验第11部分灼热丝/热丝基本试验方法成品的灼热丝可燃性试验方法@#@GB/T8808软质复合塑料材料剥离试验方法@#@GB/T8924纤维增强塑料燃烧性能试验方法氧指数法@#@GB/T20641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空壳体的一般要求@#@GB/T25293电工电子设备机柜机械门锁@#@BB/T0043塑料物流周转箱@#@Q/GDW205—2013电能计量器具条码@#@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抢修计量周转箱meteringturnoverboxfor @#@fastrepairing@#@用于存放抢修电能表、采集设备及其配件的可循环使用的小型周转箱,由箱体、内衬组成。

@#@在电能计量器具抢修、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现场运维、装表接电现场安装和更换等物流环节使用。

@#@@#@3.2 @#@内衬lining@#@由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构成,具有多个定位槽,便于存放电能计量器具及其配件,起到绝缘、防尘、防震、填充、固定作用。

@#@@#@3.3 @#@锁扣lock@#@安装在箱体上用于锁闭箱体的扣式固件,由活动部分和固定部分构成,通过活动部分与固定部分的结合与分离达到箱体的关闭与开启。

@#@@#@3.4 @#@铰链hinge@#@用来连接周转箱箱体两部分并允许两者之间做转动的机械装置。

@#@@#@4 总则@#@4.1 周围空气温度@#@使用处周围空气温度不得超过+40℃,而且在24h内其平均温度不超过+35℃。

@#@周围空气温度的下限为:

@#@温带地区为-25℃;@#@严寒地区为-50℃。

@#@@#@4.2 海拔@#@使用场地的海拔不得超过2000m。

@#@@#@4.3 额定承载@#@不低于20公斤。

@#@@#@5 技术要求@#@5.1 箱体@#@5.1.1 材质@#@箱体采用全新ABS工程塑料,其技术指标要求见表1。

@#@@#@表1 箱体材质技术指标要求@#@技术指标@#@单位@#@技术指标要求@#@试验方法标准@#@密度@#@g/cm³@#@@#@1.04~1.08@#@GB/T1033@#@熔体流动速度@#@g/10min@#@≤3.0@#@GB/T3682@#@缺口冲击强度@#@kJ/m²@#@@#@≥24.0@#@GB/T1043.1@#@表1(续)@#@拉伸强度@#@MPa@#@≥36.0@#@GB/T2568@#@断裂伸长率@#@%@#@≥25@#@GB/T2568@#@阻燃性氧指数@#@%@#@28~30@#@GB/T8924@#@5.1.2 外观和标识@#@箱体表面完整无裂痕,无飞边及毛刺;@#@箱体颜色采用黄色(PANTONE137C);@#@箱体上表面印有“国网标识”及“抢修计量周转箱”字样,字样颜色采用国网绿(PANTONE3292C),字体为黑体。

@#@箱体侧面上应有条码安装槽,尺寸应符合Q/GDW205—2013的要求。

@#@标识及定位尺寸参考附录A-1。

@#@@#@5.1.3 结构@#@箱体上下部分采用一次注塑成型,需设计有背带。

@#@箱体设计、材质及配件选用、制造工艺应保证其使用寿命。

@#@具体结构参见附录A中图A-2。

@#@@#@5.1.4 尺寸@#@箱体的外部尺寸推荐采用三种尺寸:

@#@@#@a)尺寸1:

@#@长×@#@宽×@#@高507mm×@#@414mm×@#@220mm;@#@@#@b)尺寸2:

@#@长×@#@宽×@#@高496mm×@#@394mm×@#@200mm;@#@@#@c)尺寸3:

@#@长×@#@宽×@#@高428mm×@#@340mm×@#@173mm。

@#@@#@箱体壁厚要求最薄处应不低于2.7mm,箱体尺寸偏差应符合BB/T0043的要求,见表2。

@#@具体结构及尺寸参见附录A中图A-3—A-5。

@#@@#@表2 尺寸偏差要求@#@项目@#@技术要求@#@最大上偏差@#@产品公称尺寸的+0.5%@#@最大下偏差@#@按产品公称尺寸分段取相应的偏差率,采用累进法计算偏差之和@#@公称尺寸小于200mm@#@公称尺寸为200mm—400mm@#@公称尺寸大于400mm@#@-1.5%@#@-1.25%@#@-1.0%@#@5.1.5 物理性能@#@5.1.6 抗压能力@#@参照GB/T20641-2006,8.4,将100kg重物置于箱体任意位置,持续三分钟后箱体不开裂、不破损。

@#@@#@5.1.7 冲击载荷试验(IK代码)@#@箱体应有必要的防撞击能力,其机械碰撞的防护等级不低于IK05。

@#@@#@5.1.8 防护等级@#@箱体应有可靠的防雨及必要的防尘措施,其防护等级不低于IP34。

@#@@#@5.1.9 耐非正常热和着火危险性@#@应通过650℃灼热丝试验。

@#@@#@5.1.10 其他要求@#@其他要求包括:

@#@@#@a)铰链和锁扣机械寿命:

@#@机械寿命应不小于1000次。

@#@@#@b)箱体把手设计应考虑柔软舒适,具有防滑功能。

@#@@#@c)在箱体内部应考虑放置表单等物品的置物袋。

@#@@#@5.2 内衬@#@5.2.1 材质@#@采用全新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材料,其技术指标要求见表3。

@#@@#@表3 内衬材质技术指标要求@#@技术指标@#@单位@#@技术指标要求@#@试验方法标准@#@密度@#@g/cm³@#@@#@0.92~0.94@#@GB/T6343@#@熔体流动速度@#@g/10min@#@1.5~2.0@#@GB/T3682@#@阻燃性氧指数@#@%@#@26~27@#@GB/T8924@#@拉伸强度@#@MPa@#@≥16@#@GB/T528@#@断裂伸长率@#@%@#@≥68@#@GB/T528@#@剥离强度(撕裂强度)@#@N/cm@#@≥20@#@GB/T8808@#@5.2.2 外观@#@表面完整无裂痕,定位槽内壁平整,灰黑色(PANTONECoolGray11C)。

@#@@#@5.2.3 结构及尺寸@#@结构和尺寸应满足以下要求:

@#@@#@a)尺寸1上内衬长×@#@宽×@#@高为469mm×@#@349mm×@#@25mm;@#@下内衬长×@#@宽×@#@高为473mm×@#@353mm×@#@155mm;@#@@#@b)尺寸2上内衬长×@#@宽×@#@高为460mm×@#@330mm×@#@30mm;@#@下内衬长×@#@宽×@#@高为462mm×@#@332mm×@#@135mm;@#@@#@c)尺寸3上内衬长×@#@宽×@#@高为398mm×@#@286mm×@#@30mm;@#@下内衬长×@#@宽×@#@高为398mm×@#@286mm×@#@112mm.@#@下内衬的各种定位槽可定位放置单相电能表、三相电能表、Ⅰ型采集器、Ⅱ型集中器、Ⅲ专变采集终端等计量器具,以及断路器、通信模块、手持终端、封印等配件。

@#@具体结构及尺寸、定位槽参见附录B中图B-1—B-11。

@#@@#@尺寸偏差应满足表4要求。

@#@@#@表4 尺寸偏差要求@#@项目@#@技术要求@#@最大偏差@#@按产品核定尺寸分段取相应的偏差率,采用累进法计算偏差之和@#@200mm以下部分@#@200至400mm部分@#@400mm以上部分@#@3%@#@2.5%@#@2%@#@6 试验方法@#@6.1 箱体@#@6.1.1 材质@#@试验方法按照表1规定的标准。

@#@@#@6.1.2 外观及标识@#@6.1.3 外观平整应无脱层、气泡、流痕、划痕或凹凸不平等缺陷,颜色与色卡间无肉眼可观察之色差。

@#@@#@6.1.4 标识、铭牌应清晰、牢固、内容正确完整。

@#@@#@6.1.5 尺寸@#@卷尺、钢直尺、游标卡尺。

@#@@#@6.1.6 物理性能@#@6.1.7 抗压能力@#@参照GB/T20641,9.3要求进行100kg重物压力试验。

@#@@#@6.1.8 冲击载荷试验(IK代码)@#@冲击载荷试验按GB/T20641的规定进行试验。

@#@@#@将周转箱外壳固定在刚性支撑体上,参照GB/T20641中9.6的方法,选择防撞等级IK05,对外壳各结构部位,施加相应冲击载荷。

@#@对最大尺寸不超过1m的正常使用的每个外露面冲击三次;@#@对最大尺寸超过1m的正常使用的每个外露面冲击五次,最少能承受的撞击能力为0.7J。

@#@@#@试验结果:

@#@IP代码相应数字不变;@#@门及铰链无破裂、损坏,且能正常开闭。

@#@@#@6.1.9 防护等级@#@在闭锁及防雨措施完善状态下进行IP34防护等级验证试验。

@#@试验按照GB/T4208相应内容的要求进行。

@#@@#@试验结果:

@#@试验应能满足防护等级要求。

@#@@#@6.1.10 耐非正常热和着火危险性@#@箱体外壳,应按照GB/T5169.11-2006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试验第11部分灼热丝/热丝基本试验方法成品的灼热丝可燃性试验方法的要求进行。

@#@@#@灼热丝顶端的温度为:

@#@(650±@#@15)℃。

@#@@#@6.1.11 锁扣、铰链性能试验@#@锁扣、铰链性能试验参照GB/T25293要求进行。

@#@@#@试验结果:

@#@锁扣、铰链操作1000次后,其功能维持正常。

@#@@#@6.2 内衬@#@6.2.1 材质@#@试验方法按照表3规定的标准。

@#@@#@6.2.2 外观@#@目测外观应平整,无脱层、缺肉、气泡、流痕、划痕或凹凸不平等缺陷,颜色与色卡间无肉眼可观察之色差。

@#@@#@6.2.3 尺寸@#@卷尺、钢直尺、游标卡尺。

@#@@#@7 验收规则@#@7.1 总则@#@7.1.1 全性能试验@#@按照本标准规定的试验项目、试验要求和试验方法开展检测,以确定周转箱规定的特性并证明其与本标准要求的符合性,试验项目应符合表5的规定。

@#@在产品招标前、产品到货前或订货单位认为有必要时应进行全性能试验。

@#@招标前全性能试验由国网计量中心进行,并对合格样品进行备案,备案内容包括周转箱结构、材料等。

@#@其他全性能试验由各省公司计量中心进行。

@#@@#@7.1.2 抽样验收试验@#@抽样验收试验是对到货批次产品进行逐批抽样检验,判定产品是否满足标准要求。

@#@抽样验收试验由省级计量中心进行。

@#@@#@7.2 全性能试验@#@7.2.1 试验条件@#@有下列情况下之一应进行全性能试验:

@#@@#@a)产品选型与招标资质验证或供货前验收;@#@@#@b)正式生产后如产品结构、材料、工艺有较大改变或其他原因而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c)用户提出要求时;@#@@#@d)产品停产2年及以上,恢复生产时;@#@@#@e)验收试验结果与上次全性能试验有较大的差异时。

@#@@#@7.2.2 试验项目@#@试验项目及顺序见表5。

@#@@#@表5 试验项目@#@序号@#@试验内容@#@试验方法@#@要求@#@全性能试验@#@抽样验收试验@#@1.@#@箱体材质检查@#@6.1.1@#@表1@#@●@#@○@#@2.@#@箱体外观检查@#@6.1.2@#@5.1.2@#@●@#@●@#@3.@#@箱体尺寸检查@#@6.1.3@#@表2@#@●@#@●@#@4.@#@抗压能力@#@6.1.4.1@#@5.1.5.1@#@●@#@●@#@5.@#@冲击载荷试验@#@6.1.4.2@#@5.1.5.2@#@●@#@●@#@6.@#@外壳防护等级@#@6.1.4.3@#@不低于IP34@#@●@#@●@#@7.@#@耐非正常热和着火危险@#@6.1.4.4@#@650±@#@15℃@#@●@#@/@#@8.@#@锁扣和铰链机械寿命@#@6.1.4.5@#@1000次@#@●@#@/@#@9.@#@内衬材质检查@#@6.2.1@#@表3@#@●@#@○@#@10.@#@内衬外观检查@#@6.2.2@#@5.2.2@#@●@#@●@#@11.@#@内衬尺寸检查@#@6.2.3@#@表4@#@●@#@●@#@注:

@#@●为必选项;@#@○为可选项;@#@/为免做项。

@#@@#@7.2.3 样品数量@#@样品数量为5只;@#@招标前全性能试验为制造单位送样方式;@#@到货前全性能试验为到厂家现场随机抽样方式。

@#@@#@7.2.4 合格判据@#@任一项不合格,则判断该样品不合格。

@#@@#@7.3 抽样验收试验@#@7.3.1 试验条件@#@产品到货后客户方应按照产品到货批次逐批进行抽样验收试验。

@#@@#@7.3.2 试验项目@#@试验项目及顺序见表5。

@#@@#@7.3.3 抽样方式@#@客户方对每个交付批次进行抽样并对抽样的全部样本进行试验:

@#@周转箱随机抽样至少8只。

@#@@#@7.3.4 判定规则@#@判定规则如下:

@#@@#@a)任一只样品在试验中出现表5中任一项不合格即判断该样品不合格。

@#@@#@b)批次样品判定规则按照GB/T2828.1中S-3、AQL=0.65一次抽样方案合格判定数Ac及不合格判定数Re确定是否合格。

@#@@#@8 包装、贮存、运输@#@8.1 产品包装@#@产品包装采用环保材料,包装箱内应有产品说明书。

@#@@#@8.2 产品贮存@#@包装完好的产品应存放于室内仓库中,仓库内应有良好的保温、通风、降湿措施。

@#@@#@仓库内环境条件为:

@#@@#@a)温度-10℃~40℃、湿度<@#@80%;@#@@#@b)仓库内应无酸、碱、盐及腐蚀性、爆炸性气体和灰尘,无强烈冲击、振动。

@#@@#@8.3 产品运输@#@运输装卸按包装箱的标志及运输部门要求进行操作,在运输和保管过程中产品不得受潮,避免挤压和碰撞。

@#@@#@A@#@A@#@附 录 A@#@(规范性附录)@#@周转箱箱体示意图@#@周转箱箱体示意图见图A.1-A.5。

@#@@#@图A.1 周转箱箱体外观示意图@#@图A.2 周转箱箱体结构示意图@#@图A.3 周转箱箱体外部尺寸示意图1@#@图A.4 周转箱箱体外部尺寸示意图2@#@图A.5 周转箱箱体外部尺寸示意图3@#@B@#@B@#@附 录 B@#@(规范性附录)@#@周转箱内衬示意图@#@图B.1 上内衬尺寸图1@#@图B.2 上内衬尺寸图2@#@图B.3 上内衬尺寸图3@#@图B.4 下内衬尺寸图1@#@图B.5 下内衬尺寸图2@#@图B.6 下内衬尺寸图3@#@图B.7 下内衬尺寸图4@#@图B.8 下内衬结构图1@#@图B.9 下内衬结构图2@#@图B.10 下内衬结构图3@#@图B.11 下内衬结构图4@#@抢修计量周转箱技术规范@#@编 制 说 明@#@目次@#@1编制背景………………………………………………………………………………………26@#@2编制主要原则………………………………………………………………………………..26@#@3与其它标准文件的关系………………………………………………………………………26@#@4主要工作过程…………………………………………………………………………………26@#@5标准结构和内容………………………………………………………………………………27@#@6条文说明………………………………………………………………………………………27@#@@#@1编制背景@#@本标准依据《编制应急抢修电能表周转箱技术规范》营销计量【2013】16号文的要求编写。

@#@@#@本标准编制背景:

@#@为统一国网公司系统内抢修计量周转箱的规格、材质、物理性能、试验方法和验收规则而制定。

@#@@#@本标准编制主要目的:

@#@从技术上提供了抢修计量周转箱的设计规范,有助于抢修计量周转箱集中招标,提升电能表配送运输质量效率,保证了计量周转箱指标科学合理,验收、使用等环节高效便捷,为国家电网公司电能计量器具抢修、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现场运维、装表接电现场安装和更换等物流环节提供技术支撑。

@#@@#@2编制主要原则@#@本标准根据以下原则编制:

@#@@#@1)坚持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可靠性与经济性相结合的原则,以标准化为引领,服务于公司的科学发展。

@#@@#@2)采用分散性与集中讨论的形式,充分了解各网省公司抢修计量周转箱实际使用需求,明确抢修计量周转箱的功能需求,体现抢修计量周转箱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3)认真研究国内现行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规范统一抢修计量周转箱的规格、材质和技术指标。

@#@@#@4)坚持集中国家电网公司系统人才资源优势,整合、吸收系统各单位先进的管理要求和发展思路,体现公司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理念。

@#@@#@3与其它标准文件的关系@#@本标准与相关技术领域的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保持一致。

@#@@#@抢修计量周转箱归属于低压成套开关设备与控制设备类科,抢修计量周转箱标准符合《GB/T20641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空壳体的一般要求》基础标准通用要求。

@#@@#@本标准中试验部分包括外壳机械、材料、漆膜等性能试验。

@#@机械、材料性能试验引用了《GB/T20641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空壳体的一般要求》、《GB/T1043.1—2008塑料简支梁冲击性能的测定第1部分:

@#@非仪器化冲击试验》、《GB/T528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拉伸应力应变性能的测定》、《GB/T1033塑料非泡沫塑料密度的测定》、《GB/T2568树脂浇注体拉伸性能试验方法》、《GB/T3682热塑性塑料熔体质量流动速率和熔体体积流动速率的测定》、《GB/T5169.11-2006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试验第11部分灼热丝/热丝基本试验方法成品的灼热丝可燃性试验方法》等标准。

@#@@#@本标准还参考了同类产品相关标准《GB/T4857.4包装运输包装件基本试验第4部分:

@#@采用压力试验机进行的抗压和堆码试验方法》、《GB/T5169.11-2006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试验第11部分灼热丝/热丝基本试验方法成品的灼热丝可燃性试验方法》、《GB/T8808软质复合塑料材料剥离试验方法》、《GB/T8924纤维增强塑料燃烧性能试验方法氧指数法》、《BB/T0043塑料物流周转箱》、《GB/T25293电工电子设备机柜机械门锁》、Q/GDW系列电能计量器具条码等企业技术标准。

@#@@#@抢修计量周转箱校验规则参照电能表验收规则,并参照《GB/T2828.1—2003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一部分:

@#@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及质量检验相关标准。

@#@@#@4主要工作过程@#@2013年10月中旬,国家电网公司营销部在北京召开会议,部署开展抢修计量周转箱技术规范的编写工作,明确任务分工。

@#@@#@2013年10月底,技术规范编写人员完成了技术规范初稿的编写工作。

@#@@#@2013年10月底~11月初,广泛征求了各网省公司对技术规范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各单位反馈意见,对技术规范进行了修改完善。

@#@@#@2013年11月,国家电网公司营销部组织开展了抢修计量周转箱技术规范汇报工作。

@#@@#@2014年3月,国家电网公司营销部组织厂家生产出样品,并组织召开了技术规范及样品的审核会。

@#@@#@2014年3月底~4月初,汇总国网计量中心等单位意见和建议,并按照《国家电网公司技术标准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对技术规范进行修改完善。

@#@@#@2014年4月,国家电网公司营销部在南京召开了抢修计量周转箱技术规范审核会。

@#@@#@5标准结构和内容@#@该标准等同于抢修计量周转箱完整的订货技术条件,其内容包括:

@#@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计量箱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检验、包装、运输贮存及规范性附录、资料性附录。

@#@@#@标准中技术要求部分基于用户需求、招投标技术文件、订货技术条件性质,从用户功能需求、型式@#@需求角度来对抢修计量周转箱产品提出要求,使标准的使用更具实用性。

@#@抢修计量周转箱使用需求是重点,因此箱体和内衬结构的使用功能要求为第一,依次为材质、外观和标识、结构、尺寸和物理性能等要求及表箱型式要求、试验要求、检验要求、包装要求等。

@#@@#@标准的结构符合国标编制及电力企业标准编制规则中对产品标准的结构要求。

@#@@#@6条文说明@#@在本标准第5.1.4条中,箱体尺寸为了适应全国各地使用需求,也同时根据各网省公司目前抢修计量工作实际情况的调研,设计了三种尺寸规格,满足基本的使用需求。

@#@@#@在本标准5.2.3条中,内衬同样根据三种箱体尺寸,设计了三种尺寸规格,满足各网省公司的需求。

@#@@#@在本标准第6章中,试验方法对产品的材质、外观、物理性能进行了规定,这对箱体和内衬的质量、寿命等方面给予保证。

@#@有的试验项目实施可能相对困难,但它们都是规范性试验项目,一些复杂或设备要求高的试验项目,应由专业机构进行,用户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试验项目,并在订货协议中予以明确。

@#@@#@";i:

8;s:

1189:

"切菜机安全操作规程@#@一、开机前@#@1、打开机器上盖,检查切削室内是否有异物,刀盘安装是否到位。

@#@@#@2、要根据被切削蔬菜直径大小选择筒口径。

@#@@#@3、加工蔬菜应先洗净、去皮、去两端缔节,方可进行切削,以免损坏刀盘。

@#@@#@4、将自锁拉手向外拉,盖上上盖,将自锁拉手松开,锁紧上盖。

@#@@#@二、开机时@#@1、接上电源,按电源开关“ON”按钮,启动机器。

@#@@#@2、用小一号送料筒将切削物推向切削室。

@#@@#@三、保养和清洗@#@1、刀断电源,打开上盖,卸下刀盘。

@#@@#@2、取下赶料盘。

@#@用水冲洗刀盘、赶料盘及切削室内的食物残留,然后将上述部件抹干。

@#@@#@3、将刀片和刀网盘清洗后抹上适量的食物油,以备下次使用。

@#@@#@四、注意事项@#@1、定期检查外壳接地保护线是否牢固。

@#@@#@2、定期检查、调整传动皮带。

@#@@#@3、定期检查、保养传动轴承。

@#@@#@4、严禁电机反方向旋转。

@#@@#@5、开机时严禁用硬性物品推料到底,以免损坏刀盘,更不能用手推料到底,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i:

9;s:

1964:

"燃气壁挂炉安装方法@#@燃气壁挂炉是家庭采暖系统中不可少的热源,燃气壁挂炉要怎样安装呢?

@#@长沙世友实业暖通小编为大家介绍燃气壁挂炉安装方法。

@#@@#@在谈燃气壁挂炉安装方法之前我们先看看安装燃气壁挂炉要哪些条件。

@#@@#@1、首先用户家里的采暖系统必须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也就是说家中是一套新安装的采暖系统,按照独立采暖的方式来设计施工;@#@或者是之前已经有壁挂炉做为采暖的热源,而现在想更换成高档次的壁挂炉。

@#@@#@2、其次,家中要有燃气供应;@#@有合适的壁挂炉安装地点可以悬挂设备并能保证燃烧的废气可以顺畅的排出。

@#@@#@燃气壁挂炉安装要求:

@#@@#@

(1)壁挂炉安装固定于墙面上,墙面及壁挂炉背面挂钩固定处不得预埋有水管、线管、煤气管及其他管道,以免安装壁挂炉时被打破。

@#@@#@

(2)壁挂炉背面挂钩处打眼固定时需用水平尺测量,不得用肉眼靠经验观察,以避免壁挂炉挂倾斜,反复打眼,导致壁挂炉固定不牢靠。

@#@若墙面为干挂大理石,则须告知总包单位提前预留好壁挂炉固定点。

@#@@#@(3)安装烟管时,烟管须保持3-5度水平向下倾斜,防止雨水及冷凝水倒灌至壁挂炉内部,造成壁挂炉损坏。

@#@烟管预留孔的尺寸一般为直径120mm的圆洞。

@#@烟管原则上若全部为直段,则最长为4m,每增加一个烟管弯头,则直段相应减少1m。

@#@壁挂炉安装完成后须保证:

@#@左右250px、上下750px、正前方1500px无杂物及其他设备,以便于操作和维修。

@#@@#@(4)安装采暖主管道、煤气管道、生活用水管道时,必须确保垫片及生料带充填到位,防止跑冒滴漏的发生。

@#@烟管安装要求:

@#@烟管长度超过1米,伸出外墙时需要加装吊架。

@#@@#@";i:

10;s:

22804:

"QB/T0000-0000@#@ @#@@#@*************有限公司企业标准@#@QB/T0000---0000@#@家用及类似用途的热泵热水机组@#@Residentalorsimilaruseheatpumpwaterheatingunit@#@2010-12-01发布2011-01-01实施@#@发布@#@*********************有限公司@#@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前言@#@本标准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  本标准由*********有限公司企划部提出。

@#@@#@  本标准由*********有限公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  本标准起草单位:

@#@董事长室、总经理室、研发部、企划部、生产部、质检部、技术中心。

@#@  @#@本标准起草人:

@#@***、***、***、***、***、***、***、***。

@#@@#@  本标准由**************公司标准化技术委员负责解释。

@#@@#@  本标准是首次制定。

@#@@#@家用及类似用途的热泵热水机@#@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家用及类似用途的热泵热水机(简称“热水机”)的术语和定义、型式与基本参数、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采用电动机驱动,蒸汽压缩制冷循环,名义制热能力24.3KW以下,以空气、水为热源,以提供热水为目的热泵热水机。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23137—2008 家用及类似用途的热泵热水器@#@GB4706.1—1998 家用及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GB4706.12—2006 家用及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储水式热水器的特殊要求@#@GB4706.32—2004 家用及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热泵、空调机和除湿机的特殊要求@#@GB/T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 191—2000,ISO780:

@#@1997,MOD)@#@GB/T1766色漆和清漆涂层老化的评级方法@#@GB/T9286色漆和清漆漆膜的划格试验(GB/T9286—1998,eqvISO2409:

@#@1992)@#@GB/T2423.3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

@#@试验方法实验Cab:

@#@恒定湿热试验(GB/T2423.3—2006,IEC 60068-2-78:

@#@2001,IDT)@#@GB/T2423.17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

@#@试验方法试验Ka:

@#@盐雾试验方法(GB/T@#@2423.17—2008,IEC60068-2-11:

@#@1981,IDT)@#@GB/T2624.1用安装在圆形截面管道中的差压装置测量满管流体流量第1部分:

@#@一般原理和要求(GB/T2624.1—2006,ISO5167-1:

@#@2003,IDT)@#@GB/T2624.2用安装在圆形截面管道中的差压装置测量满管流体流量第2部分:

@#@孔板(GB/T2624.2—2006,ISO5167-2:

@#@2003,IDT)@#@GB/T2624.3用安装在圆形截面管道中的差压装置测量满管流体流量第3部分:

@#@喷嘴和文丘里喷嘴(GB/T2624.3—2006,ISO5167-3:

@#@2003,IDT)@#@GB/T2624.4用安装在圆形截面管道中的差压装置测量满管流体流量第4部分:

@#@文丘里管(GB/T2624.4—2006,ISO5167-4:

@#@2003,IDT)@#@GB/T2828.1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第1部分:

@#@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GB/T2828.1—2003,ISO2859-1:

@#@1999,IDT)@#@GB/T2829周期检验计数程序及表(适用于对过程稳定性的检验)@#@GB/T3785声级计的电,声性能及测试方法@#@GB/T4798.1电工电子产品应用环境条件第1部分:

@#@贮存(GB/T4798.1-2005,IEC60721-3-1:

@#@1997,MOD)@#@GB/T4798.2电工电子产品应用环境条件第2部分:

@#@运输(GB/T4798.2-2008,IEC60721-3-2:

@#@1997,MOD)@#@GB/T4857.7包装运输包装件基本试验第7部分:

@#@正弦定频振动试验方法(GB/T4857.7-2005,ISO2247:

@#@2000,MOD)@#@GB/T4857.10包装运输包装件基本试验第10部分:

@#@正弦定频振动试验方法(GB/T4857.10-2005,ISO8318:

@#@2000,MOD)@#@GB5296.2消费品使用说明家用及类似用途电器的使用说明@#@GB/T7725房间空气调节器(GB/T7725—2004,ISO5151:

@#@1994,NEQ)@#@GB/T14522机械工业产品用塑料、涂料、橡胶材料人工气候加速试验方法@#@JB/T10359空调器室外机用塑料环境计数要求@#@JRA4050:

@#@2007家用热泵热水器@#@  @#@3术语和定义@#@3.1热泵热水机 heatpumpwaterheater@#@  一种采用电动机驱动,采用蒸气压缩制冷循环,将低品位热源(空气或水)的热量转移到被加热的水中用以制取热水的设备。

@#@@#@3.2空气源热泵热水机 air-sorceheatpumpwaterheater@#@  以空气为热源的热泵热水机。

@#@@#@3.3水源热泵热水机 water-sourceheatpumpwaterheater@#@ 以水为直接热源或作为传热介质传递热量的热泵热水机@#@3.4循环加热式热水机 circulateheatingheatpumpwaterheater@#@  使用侧进水通过水泵多次流过热泵热水机逐渐达到设定终止温度的热水机@#@3.5辅助电加热式热水机 additionalelectricalheatingheatpumpwaterheater@#@  带辅助电加热器(包括后安装的电加热器)与热泵一起使用进行制热的热水机。

@#@@#@3.6进水温度 initialtemperatureofwater@#@热泵热水器开始加热前,在系统进水口处测得的水的温度,单位:

@#@℃@#@3.7出水温度 terminationtemperatureofwater@#@循环加热式热水机,指热水机加热完成后在储热水箱中测得的平均水温度,单位:

@#@℃@#@3.8热泵制热量 heatingcapacity@#@  在名义工况和规定条件下运行时,每单位时间提供给被加热水的热量,单位:

@#@KW。

@#@@#@3.9热泵制热消耗功率 heatingconsumedpower@#@  在名义工况和规定条件下运行时所输入的总功率,单位:

@#@KW。

@#@@#@3.10性能系数 (COP)coefficientofperformance@#@  在名义工况和规定条件下运行时,热泵制热量与热泵消耗功率之比,其值用W/W表示。

@#@@#@3.11热水输出率 hot-wateroutputrate@#@额定条件下的实际热水器输出量痛额定容量的比率。

@#@@#@3.12制热水能力 heatingwatercapacity@#@  在名义工况和规定条件下运行时,单位时间内把规定温度低温水加热到规定温度高温水的提供能力,单位:

@#@m3/h。

@#@@#@3.13其他术语 otherterms@#@a)水侧最高使用压力maxpressureofwater-side@#@由热水储存单元提供的热水压力的最高值,单位:

@#@MPa@#@  b)承压式水箱 pressure-resistantwatertank@#@  指箱体密闭,不与大气相通,并能承受一定水压力的水箱,单位:

@#@L。

@#@@#@ c)非承压式水箱 free-surfacewatertank@#@ 指水箱顶部与大气相通,通过液位控制装置控制其水面的水箱,单位:

@#@L。

@#@@#@4型式与基本参数@#@4.1型式@#@4.1.1 热水机按使用电源形式分类:

@#@@#@  a)单相电源式(220V,50Hz);@#@@#@  b)三相电源式(380V,50Hz)。

@#@@#@4.1.2 热水机为循环加热式@#@4.1.3 热水机按机组结构型式分类:

@#@@#@  a)自带水箱;@#@@#@  b)不带水箱。

@#@@#@4.1.4 热水机按热源方式分类:

@#@@#@  a)空气源热泵热水器;@#@@#@  b)水源热泵热水器。

@#@@#@4.1.5 辅助电加热式@#@4.1.6 热水机按使用气候环境分为:

@#@@#@  类型     普通型     低温型@#@  最高温度   43℃      38℃@#@  电低温度   0℃      -10℃@#@4.2热水机型号编制方法@#@  热水机水箱的名义容量优选值、名义制热量优选值及型号编制方法见附录A。

@#@@#@4.3基本参数@#@4.3.1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的试验工况见表1,水源热泵热水机的试验工况见表2,融霜的试验条件下见表3。

@#@@#@  表1 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的试验工况   单位为℃@#@热泵@#@项目@#@类型@#@使用侧(或热水侧)@#@热源侧(空气侧)@#@初始水温度@#@终止水温度@#@干球温度@#@湿球温度@#@名义工况@#@普通型@#@15@#@55@#@20@#@15@#@低温型@#@9@#@7@#@6@#@最大负荷工况@#@普通型@#@29@#@43@#@26@#@低温型@#@38@#@23@#@融霜工况b@#@9@#@55d@#@2@#@1@#@低温工况@#@普通型@#@9@#@55@#@7@#@6@#@低温型@#@55d@#@-7d@#@-8d@#@变工况运行@#@普通型@#@—@#@9~55@#@-0d~43@#@—@#@低温型@#@-10d~38@#@注1:

@#@水侧温度误差为±@#@0.5℃;@#@@#@注2:

@#@空气侧干球温度误差为±@#@1℃,湿球温度误差为±@#@0.5℃;@#@@#@表2 水源热泵热水机的试验工况 单位为:

@#@℃@#@ @#@试验条件@#@使用侧(或热水侧)@#@热源侧(水侧)@#@初始水温度@#@终止水温度@#@进水温度/出水温度@#@制热运行@#@名义工况@#@15@#@55@#@15/-b@#@最大负荷工况@#@29@#@25/-b@#@最小负荷工况@#@9@#@55c@#@10/-b@#@变工况运行@#@—@#@9-55@#@10-35/-b@#@注1:

@#@水侧温度误差为±@#@0.5℃;@#@@#@注2:

@#@采用名义制热量及进出口5℃温差确定的水流量;@#@@#@5要求@#@5.1一般要求@#@5.1.1热泵热水器热泵部分应符合GB4706.32的要求,热水部分应符合GB4706.12的要求,并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和技术文件(或按用户和制造厂的协议)制造。

@#@@#@5.1.2在进水水质符合国家要求的前提下,所有热源水侧的管路、换热设备应具有抗腐蚀的能力,使用过程中热泵热水器不应污染所使用的水源。

@#@@#@5.1.3热泵热水器的电磁兼容性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相应标准的要求。

@#@@#@5.1.4热泵热水器运行过程中,压缩机排气温度不应超过压缩机厂的规定。

@#@@#@5.2结构要求@#@5.2.1热泵热水器的紧固件及其他元件应符合国家标准,其易损件应便于更换。

@#@@#@5.2.2热泵热水器的进出水管直接安装于分供水系统是,进出水管应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5.2.3热泵热水器主机各零部件的安装应牢固、可靠,压缩机应具有防振动措施。

@#@热泵热水器运转时无异常声响,管路与零部件间不应有相互摩擦和碰撞。

@#@热泵热水器的电磁换向阀等零件动作应灵敏、可靠。

@#@@#@5.2.4热泵热水器中的辅助电加热元件应可靠固定或单独放置,以防止在正常运输和维修时被损坏。

@#@辅助电加热元件的管材应具有足够的防腐性能,其防腐性能不应低于型号为oCr18Ni9的不锈钢。

@#@@#@5.2.5热泵热水器应具有防止冻结的措施。

@#@@#@5.3耐候性要求@#@按6.14试验后,热泵热水器应有良好的耐候性:

@#@@#@a)电镀件和紧固件应进行防锈蚀处理,其表面应光滑细密、色泽均匀、不应有明显的斑点、针孔、气泡、镀层脱落等缺陷;@#@@#@b)涂装件涂层牢固、外观良好,表面不应有明显的气泡、流痕、漏涂、底漆外露及不应有的绉纹和其他损伤,涂层脱落不大于2级。

@#@室外机部分涂层按6.14.4试验后,其涂层的光泽失光率小于50%,表面无明显的粉化和裂纹,色差变化不大于2级。

@#@@#@c)塑料件表面应平整光洁、色泽均匀、耐老化;@#@不得有裂痕、气泡和明显缩孔、变形等缺陷。

@#@室外机用工程塑料耐久性应符合JB/T10359标准的规定。

@#@@#@5.4气密性和承压要求@#@5.4.1制冷系统气密性要求@#@热泵热水器热泵系统各部分应密封,按6.2.1的方法试验,热泵热水器热泵系统各部分不应有制冷剂泄露现象。

@#@@#@5.4.2水系统承压要求@#@按6.2.2的方法试验时,热泵热水器水侧各部位应无异常变形和水泄漏。

@#@@#@承压式储水箱的额定压力应不小于0.8MPa。

@#@按6.2.2的方法试验时,承压式水箱各部位及接头处不应有异常变形和泄露现象。

@#@@#@ @#@5.4.3水箱强度要求@#@按6.2.3的方法试验后,水箱无明显变形,焊接、解扣密封处无渗漏现象。

@#@@#@5.5热泵热水器名义工况性能要求@#@ @#@5.5.1热泵制热量@#@按6.3方法试验时,实测热泵制热量不应小于热泵制热量标称值的95%。

@#@@#@ @#@5.5.2制热水能力@#@按6.3方法试验时,实测制热水能力不能小于制热水能力标称值的95%。

@#@@#@ @#@5.5.3热泵制热消耗功率@#@按6.4方法试验时,实测热泵制热消耗功率不应大于名义热泵制热消耗功率的110%@#@5.5.4性能系数(COP)@#@按6.3计算性能系数。

@#@热泵热水器在名义工况时的实测性能系数(COP)应不低于表3规定的数值,并不应低于制造厂明示值的90%。

@#@@#@表3热泵热水器名义工况时的性能系数(COP)限定值@#@@#@热源型式@#@制热方式@#@空气源式@#@水源式@#@水环式@#@地下水式@#@地下环路式@#@一次加热式、循环加热式@#@3.70@#@4.20@#@4.00@#@3.80@#@静态加热式@#@3.40@#@3.70@#@3.50@#@3.20@#@5.6热泵热水器考核工况性能要求@#@热泵热水器在表1或表2规定的温度条件下应能正常工作,表中所注温度偏差为试验时应遵守的条件。

@#@@#@5.6.1最大负荷工况要求@#@按6.5的方法试验时,热泵热水器各部件不应损坏,过载保护器不应跳开,热水机应能正常运行。

@#@@#@5.6.2低温工况要求@#@按6.8的方法试验时,空气源热泵热水机制热各部件不应损坏,高压、防冻及过载保护器不应跳开,机组应能正常运行。

@#@@#@5.6.3自动融霜@#@空气源热泵热水机按6.6的方法进行融霜试验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安全保护元、器件不应动作而停止运行;@#@@#@——融霜功能正常,融霜彻底,融霜时的融化水应能正常排放;@#@@#@——在最初融霜结束后的连续运行中,融霜所需的时间总和不应超过运行周期时间的20%,两个以上独立制冷循环的机组,各独立循环融霜时间的总和不应超过各独立循环总运转时间的20%。

@#@@#@5.6.4最小负荷工况要求@#@水源热泵热水机应在热源侧采用低温保护,按6.7的方法试验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保护装置不允许跳开,热水机不能损坏;@#@@#@——低温保护功能正常,热源水温度等于或高于允许低温温度时热水机应能正常工作。

@#@@#@5.6.5变工况性能@#@热水机变工况性能温度条件如表1、表2所示。

@#@按6.9方法进行试验并绘制性能曲线图或表。

@#@@#@5.7热水储存性能@#@5.7.1保温性能:

@#@保温性能按6.10方法进行试验时,放置24小时后热水的温度必须符合表4规定。

@#@@#@5.7.2使用性能:

@#@使用性能按6.10方法进行试验时,热水输出率不应低于表4规定。

@#@@#@5.7.3储水箱容量:

@#@储水箱容量按6.10方法进行试验时,实测值不得小于标称值的92%。

@#@@#@@#@表4热水储存性能@#@项目@#@储水箱容量@#@≤100@#@100~300@#@≥300@#@制热性能@#@出水温度T2/℃@#@55@#@保温性能@#@放置24小时后水温/℃@#@T2-10@#@T2-8@#@T2-6@#@使用性能@#@热水输出率μ/%@#@75@#@75@#@75@#@5.8噪声@#@a)热泵热水器主机和机箱在使用时不应有异常噪声和振动;@#@@#@b)按6.11的规定进行测量,实测最大噪声值应不大于表5的规定值@#@表5噪声限值@#@名义制热量/KW@#@噪声限值(声压级)/Db(A)@#@空气源@#@水源@#@不带水泵@#@带水泵@#@≦20@#@65@#@67@#@63@#@﹥20~50@#@68@#@70@#@66@#@﹥50~80@#@71@#@73@#@69@#@﹥80~150@#@74@#@76@#@72@#@﹥150@#@明示值@#@c)制造厂对热泵热水器噪声的明示(铭牌、说明书、广告等)值的上偏差为+3Db(A),按6.11方法试验时,其噪声的实测值不应大于明示值(明示值+上偏差)和表5的限定值。

@#@@#@5.9包装要求@#@按6.12试验后,包装箱、泡沫及其它防护附件应没有影响防护功能的变形,包装状态下的热泵热水器,应符合GB/T1019的有关规定。

@#@@#@5.10运输要求@#@按6.13规定的方法试验后,热泵热水器不应损坏、紧固件不得松动,制冷剂泄漏、噪声应符合相关规定。

@#@@#@5.11辅助电加热装置制热消耗功率@#@ @#@按6.15方法试验时,辅助电加热装置的实测制热消耗功率要求如下:

@#@额定消耗功率不大于200W的,其允差为±@#@10%;@#@200W以上的,其允差为-10%~+5%或20W(选大者)。

@#@@#@6试验方法@#@6.1试验的一般条件@#@6.1.1温度条件:

@#@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的试验工况按表一的规定,水源热泵热水器的试验工况按表2的规定,选用相应的工况进行试验。

@#@@#@6.1.2电源条件:

@#@热泵热水器试验时,器具应以额定电压供电,或以额定电压范围平均值±@#@1%供电,频率为额定频率±@#@1%。

@#@@#@6.1.3 @#@试验仪器及仪表@#@6.1.3.1试验用仪器仪表应经法定部门鉴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

@#@@#@6.1.3.2测量仪表精度按表6的规定@#@@#@表6测量仪器精度@#@仪表分类@#@名称@#@精度或准确度@#@温度测量仪器@#@玻璃水银温度计、热电偶、电阻温度计、温差计@#@制冷剂(液、气)温度;@#@±@#@0.1℃@#@水温及水温温差:

@#@±@#@0.1℃@#@其他温度:

@#@±@#@0.2℃@#@压力测量仪器@#@弹簧管式压力表、压力传感器、U形管压力计、水银柱大气压力计@#@压力或压差读数±@#@1%@#@流量测量仪器@#@流量节流装置,液体流量计、流量计量容器@#@测量流量的±@#@2%@#@电气仪表@#@功率表(含指示式、积算式)、电流表、电压表、功率因素表、频率表、互感器@#@功率表:

@#@指示0.5级,积算式1级:

@#@电流表、压力表、功率因素表、频率表:

@#@0.5级;@#@互感器0.2级。

@#@@#@功率测量仪器@#@转矩测速仪、天平式测功仪、标准电动机及其他测功仪@#@测定轴功率的±@#@1.5%@#@转速测量仪表@#@转速计算器、转速表、闪光测频仪等@#@测定转速的±@#@1%@#@时间测量仪表@#@秒表@#@测定经过时间的±@#@0.1%@#@质量测量仪表@#@各类台秤、磅秤@#@测定质量的±@#@0.2%@#@6.1.3.3测量规定@#@测量仪表的安装和使用按如下规定:

@#@@#@a)温度测量规定:

@#@温度计套管采用薄壁钢管或不锈钢薄壁管,垂直插入流体,管径较小时可逆流向斜插或用测温管,插入深度为二分之一管道直径。

@#@套管内注入冷冻机油,读数时不应拔出温度计。

@#@@#@如可能,在用于测量冷水、冷却水和制冷剂进、出口温差时,应在每次读数之后,交换进、出口温度计进行测量,以提高测量准确度。

@#@@#@环境温度的测量为距离换热器外表面0.5m,高度为换热器中心位置处四个方向测量温度的平均值。

@#@@#@b)压力测量规定:

@#@用水银大气压计量大气压时,读数应作温度修正,或向当地气象部门询问大气压值。

@#@@#@U形压差计的玻璃管内径小于6mm。

@#@@#@c)流量测定规定:

@#@流量节流装置的设计、制造、安装和计算应按照GB/T2624.1~GB/T2624.4的规定。

@#@流量节流装置的压差读数应补小于250mm液柱高度。

@#@@#@d)电气测量规定:

@#@功率表测量值应在满足度的三分之一以上。

@#@用“两功率表法”或“三功率表法”测量三相交流电动机功率时,指示的电流和电压值应不低于功率表额定电压和电流的60%。

@#@热泵热水器的空气干、湿球温度按GB/T7725规定的机组空气干、湿球温度的测量方法测量。

@#@@#@6.1.4试验的一般要求@#@6.1.4.1被测热泵热水器应按照制造厂的安装规定,使用所提供或推荐使用的附件、工具进行安装。

@#@@#@6.1.4.2除按规定的方式进行试验所需要的装置和仪器的连接外,对热泵热水器不应进行更改和调整。

@#@@#@6.1.4.3必要时,热泵热水器可按制造厂的规定抽真空和充注制冷剂。

@#@@#@6.1.4.4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的空气侧试验空间应足够,使试验中主机的气流场不能改变。

@#@试验时器具周围的空气速度应尽可能低,以免影响机组的性能。

@#@@#@6.1.4.5对于循环加热式热泵热水器和静态加热式热泵热水器,水箱应选用制造商允许范围内的容量最大的水箱。

@#@@#@6.1.4.6在性能试验时,热泵热水器应断开辅助热源。

@#@@#@6.1.4.7热泵热水器进行名义工况试验时,试验工况各参数的读数允差应符合表7规定。

@#@@#@表7热泵制热量试验的读数允差@#@参数@#@读数的平均值对额定工况的偏差@#@各读数对额定工况的最大偏差@#@空气侧温度@#@℃@#@干球@#@±@#@1.0@#@±@#@1.0@#@湿球@#@±@#@0.5@#@±@#@0.5@#@水温@#@进水温度@#@±@#@0.3@#@±@#@0.3@#@出水温度@#@电压@#@%@#@±@#@1.0@#@±@#@2.0@#@液体体积流量@#@压力@#@±@#@2@#@±@#@5@#@6.1.4.8热泵热水器进行性能试验时(除热泵制热量试验工况外),试验工况各参数的读数允差应符合表8的规定。

@#@@#@表8  性能试验的读数允差单位为℃@#@试验工况@#@测量参数@#@读数与规定值的最大允许偏差@#@最小运行试验@#@空气温度@#@±@#@1.0@#@水温@#@±@#@0.6@#@最大运行试验@#@空气温度@#@±@#@1.0@#@水温@#@±@#@0.6@#@融霜工况@#@空气温度@#@±@#@6.0@#@水温@#@初始水温@#@±@#@3.0@#@终止水温@#@±@#@1.0@#@其他试验@#@空气温度@#@±@#@1.0@#@水温@#@±@#@0.6@#@6.2气密性和承压试验@#@6.2.1制冷系统气密性试验@#@试验方法:

@#@热泵热水器在正常制冷剂充注量下,不通电置于环境温度为16~35℃的正压室内,用灵敏度为1×@#@10-6Pa•m3/s的检漏仪进行检验。

@#@@#@技术要求:

@#@热泵热水器热泵系统各部分不应有制冷剂泄漏现象。

@#@@#@6.2.2水系统承压试验@#@试验方法:

@#@对于承压式储水箱的热泵热水器,试验压力为水箱额定压力(大于0.8MPa)的2倍;@#@对于开启式储";i:

11;s:

10991:

"@#@热式气体质量流量计的原理与设计@#@热式气体质量流量计的原理与设计@#@简浩(jh070115@163,com)@#@概述:

@#@气体质量流量计在很多行业产业得到广泛应用,目前主要采用热力学、恒温差、恒功率和温度自动补偿的原理,根据热敏电阻特性、工业现场技术指标要求、电子元器件功能和模拟电子电路功能而设计。

@#@经过标准风洞系统标定,通过A/D模/数转换,送单片机(uc)进行瞬时数显和累计数显及非线性校正运算,实现气体质量流速流量的数字智能化的测控。

@#@@#@关键词:

@#@直接质量流量,恒温差,热力学,模拟电子,系统标定,不受温度影响,稳定可靠。

@#@@#@气体的属性.气体分子从微观的角度看属于二相性性物质,即是物质的基本粒子、又呈波流体、海绵体和升腾浮力,分子间相互有间隙。

@#@气体分子的粒子波时刻在作不规则冲量碰撞运动,分子的浮力质量小于引力。

@#@因此,气体分子具有很强的可压缩性、温度系数、吸湿性,对温度、压力、体积特别敏感,密度在时刻发生变化。

@#@测控气体流量用体积流量不能够确切,只有质量流量才能较为精确测控描述气体的流量。

@#@目前比较认同的是"@#@钟罩"@#@法检测作标准依据来比较,企业基本都是使用玻意耳定律、查理定律、盖阿伏加德罗的理想气体方程式("@#@三同定一同"@#@和"@#@气体三要素"@#@、V1/V2=n1/n2=N1/N2;@#@P1/P2=n1/n2=N1/N2;@#@V1/V2=P1/P2;@#@ρ1/ρ2=M1/M2;@#@n-物质的量;@#@V-体积;@#@M-摩尔质量;@#@P-压强;@#@N-分子量.)作基准比较换算,目前还没有完善的法定的基准和标准,多是企业标准、理想标准和接近标准。

@#@@#@气体的温度特性:

@#@当质量、体积不变时,温度每增减1℃,其压强的增减等于在0℃时的1/273。

@#@当在标准大气压760mmH汞柱的0℃时,其密度ρ是1.2928Kg/m3。

@#@所以,气体流量的检测多以标准条件下理想状态作参考基准换算气体质量流量。

@#@@#@设计原理:

@#@热式气体质量流量计采用一个恒功率即恒流源给传感器加热,产生一定的恒定温度,传感器总比周围环境空气介质变化温度高出一定(35℃)的恒定温度差,即静态热平衡,恒功率和恒温差亦同时得到应用。

@#@气体分子流动时带走传感器(S11)的热量的多少与空气流体的流速、流量、气体分子的多少成正比,热敏电阻传感器阻值亦随之减小(S21),于此同时,加热传感器自动补充被气体分子带走的热量,由于传感器补充热量需要能量(电压V、电流I)和时间S,在这个时间内传感器还有多少温度差未得到补充达到静态热平衡(建立静态热平衡是通过模拟电路的惠斯顿电桥电路组合),这个温度差(T11介温基准参考臂)和传感器阻值转换的电压随着管道内气体分子密度、流速、流量变化而变化,即恒温差。

@#@测量电路就是抓住恒温差转换的电压差信号,通过加减乘除和开1/4次方仪表芯片运算放大及热电阻非线性信号的模拟电路信号处理。

@#@既使气体的温度变化,介质温度变化,但没有流动,模拟检测的输出仍然是零,气体流动时而转换的数据不变,不掉数,不增数,只与气体的实际密度和流量有关系。

@#@热力学物理原理是热式气体质量流量计设计依据。

@#@恒功率法检测高速高量程优势,低速低量程有缺陷,恒温差法检测低速低量程优势,高速高量程有缺陷。

@#@所以,我们设计电路同时采用了两种原理,得到了优劣互补大小量程均能测控的效果。

@#@@#@热电阻特性.热式气体质量流量计测量传感器目前大多采用PT100、PT500、PT1000、PT2000(正温度系数。

@#@即温度上升,阻值增加,负温度系数相反。

@#@)及半导体热敏电阻NTC(负温度系数)。

@#@由于PT薄膜铂电阻的温度系数稳定,温度每升降1℃,PT10、PT100、PT1000、PT2000电阻值变化依次是0.038Ω、0.38Ω、3.8Ω和7.6Ω,举例PT1000,0℃时阻值1000Ω,100℃时阻值为1385Ω,400℃时,2600Ω(2.6kΩ)。

@#@@#@铂金属电阻率Ω·@#@m0℃=0.098×@#@10-618℃=0.105×@#@10-6@#@单位温度电阻变化率Ω/Ω/℃@#@表达式(R100-R0)/100R0(1-1)@#@式中R100和R0代表铂热敏电阻分别在100℃和0℃时的电阻值。

@#@@#@薄膜铂热敏电阻具有很好的复制性、重复性、一致性、线性度、稳定性、精确性、价格低和可靠性的优势。

@#@PT铂热敏电阻的缺陷是抗介质腐蚀和抗氧化性能差,热容比和热惯性较大,使用时需装入316L不锈钢或哈氏合金的保护套管中。

@#@但若使用不妥,热力学、非线性和其特性很难把握住,否则,温度系数大,受温度影响严重,使测控数据严重失实,直至仪表不能使用或不能正常工作。

@#@热式气体质量流量计中的热力学问题,面临的技术挑战有:

@#@热传导、热扩散、热补偿、热幅射、热零漂、热时漂、热梯度、热传递、热容比、热负载、热稳定、热适度、热摆幅、热响应、热惯性、热交换、热吸收、热效应、热功耗等涉及到热力学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不注意处理把握好这些疑难、且不易彻底解决、关键性很强的应用细节技术,将直接影响仪表技术指的稳定性(0.1m/h)、重复性(≤0.5)、分辩率(≤0.1-0.3m)、精确度(±@#@0.5-1﹪)、响应时间(≤1S)。

@#@仪表的调试.@#@气体流量计组成由模拟测量PCB电路板、16位A/D转换和单片机PCB电路板两部分组成。

@#@用于测量的PCB板电路设计的调试简便,P1、P2作为静态调整惠斯顿电桥热平衡测试点,调旋"@#@RP0调零电位器"@#@,使P1、P2两点的电桥静态热平衡电压相等,即约为零V或仅5微伏μV以下,仪表放大器的输出为0V,调零点时,尽可能让加热传感器有足够的时间充份加热。

@#@然后是在仪表标定时,按用户的满量程(标定时还要适当加高一点满量程便于留有余量,不影响计量,避免客户定货满量程估算不够,插入现场冲满数据而没有变化)即最高气流速度启动风洞气流速度,这时调旋"@#@RP1调满电位器"@#@,使模拟板末级输出(0-5V或4-20mA)端输出达到或接近5V及20mA,对应A/D模/数转换送单片机运算设定满量程时应显的数值,这时仪表调时结束。

@#@@#@仪表的标定.热式气体质量流计的标定换算是依标况的空气标准条件理想状态下作参考基准,把用户的最大流量m3/h作为满量程,换算成标况和工况的管道内的气体流速m/s,算式:

@#@@#@G=πR2×@#@3600(s)(1-2)@#@式中G-工况管道气体流速,@#@R-用户管道半径,@#@质量流量:

@#@@#@Qm=GπR2s×@#@Pa(工况压力/760mmHg)×@#@[1.205kg/Nm3+(1.205)℃/273](1-3)@#@式中Qm-质量流量G-流速m/sR-管内半径@#@Pa-工况压力760mmHg-标准大气压汞柱1.205kg/Nm3-标准大气压20℃时的空气质量@#@℃-工况温度@#@1/273-绝对温度@#@使用"@#@风速标定"@#@专用软件,通过计算机连接风洞标校用的皮拖管差压流量计4-20mA的输出和仪表的串行口输出,即可实现微机标定。

@#@但是,工况与标况总是或多或少的有点区别。

@#@@#@仪表具有4-20mA、RS232和RS485及继电器报警的输出接口,可于以太网接口等智能程序测控功能。

@#@@#@仪表的安装.热式气体质量流量计在现场的使用需要有一定的流场,才能在现场管道内获取比较均衡、相对稳定、动势畅通、线性度较好、具有采测平均流量、传感器插入深度和具有代表性的气体流量信号。

@#@管道内流动气体产生的压力,是气体分子对管壁撞击作用力而产生的压力,气体流动时在管道内有着随气流速度、密度、压力变化而变化,其产生的动势边界层分布走势截面坐标扫描图像在时刻发生跳动变化,传感器热电阻转换的电压信号亦随之变化,管道截面扫描各个像素点上密度、流速、流量的分布不均匀,管内壁至管心的密度、速度、流量呈梯度旋转运动的推进而增加,流量动态范围宽,瞬时流量幅度呈乘方函数增减,在不同的管径、不同几何尺寸大小、不同流体组分、不同磨擦力和不同流场下都有一定关系。

@#@因此,仪表安装在直管道的多经验取值"@#@前10后5"@#@和尽量不安装在弯管段。

@#@传感器探头插入深度,一般取大管径管壁至管心的(≥300mm)的1/4处和小管径(≤300mm)的1/2处,基本是相对流量和边界流量的平均流量处。

@#@把仪表安装在工业现场的空间布局、流场设置、仪表定位比较科学合理的位置,有利于提高气体质量流量计的测量精度。

@#@@#@传感器的制作.传感器的制做、材料、工艺和传感器探头对于做好热式气体质量流量的整机性能至关重要。

@#@①.PT1000热敏电阻首先刮去绝缘漆、吃锡,焊接耐200℃的细绝缘导线,引线长度视仪表传感探杆(Φ19标准统一)的长度而定;@#@②.准备装入长套管(Φ3)的S11和S21两只传感器的蓝色对蓝色的面用502临时对齐粘紧,T11和T21准备装入短套管亦是这样做;@#@③.分别把S11和T11粘好后的传感器少许粘上704绝缘导热胶,分别装入长、短套管(316L不锈钢或哈氏合金材料),导热胶的深度不要超过传感器长度,导热胶要密实,避免影响分辩率;@#@④.分别用高压绝缘电阻测试"@#@摇表"@#@测试两个套管内的传感器与套管金属外壳是否绝缘,若不绝缘就不能使用;@#@⑤.然后用绝缘导线在探头的后端固定螺杆上把两套管的传感器外引线"@#@扎紧"@#@,以免拉动;@#@⑥.然后将探头和探杆对齐卡在慢速旋转减速器上用氩气(024mA-035mA)焊接,要均匀、圆滑、抛光;@#@⑦.高温、高压、高速的气体质量流量计的传感器制做材料、工艺、加热PT选值、结构与标准常温的传感器制做不同,区别很大;@#@⑧.套管、探头、探杆的结构有机械图纸。

@#@@#@结束语:

@#@热式气体质量流量计对检测气体质量流量与速度式、容积式、差压式、超声波式、电磁式、光电式等气体流量仪表相比较,有着独特的优势,具有功耗低、微型化、智能化、精度高(≤1﹪)、直接式质量测量、适宜介质温度宽(-20~400℃)、响应快(≤1s)、受温度影响小、稳定可靠和使用维护简便等突出特点。

@#@不足之处是当介质含水率高组分或焦油粘稠时,有一定的障碍影响。

@#@总之,热式气体质量流量计有着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本文为作者原创)@#@";i:

12;s:

12852:

"三相异步电动机包装规范(A版)XX/GLZ7.5-10-09-2013@#@XX有限公司企业标准@#@三相异步电动机包装规范(A版)XX/GLZ7.5-10-09-2013@#@1目的@#@为指导和规范公司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包装设计、包装质量,保证包装档次,达到包装统一、符合国家及相关标准的规定,更好的满足顾客的要求,做到包装紧凑、防护合理、安全可靠等,特制定本规范。

@#@@#@2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公司三相异步电动机包装的原材料选购、包装箱设计要求、包装箱制作要求、包装要求、装卸、运输、贮存及相关检验。

@#@@#@本规范适用于公司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入库包装及发货包装。

@#@@#@3引用标准@#@GB/T191-2008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4122.1-2008包装术语第1部分:

@#@基础@#@GB/T13384-2008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4职责@#@4.1电机事业部负责本规范的编制及修改,公司定型三相异步电动机包装箱制作工艺的编制、检查工作。

@#@@#@4.2电机事业部负责公司所有三相异步电动机包装箱的设计、改进工作。

@#@@#@4.3采购部负责所有三相异步电动机包装箱的订制工作。

@#@@#@4.4电机事业部组装组负责产品发货及入库前的包装、防护、装箱等工作。

@#@@#@4.5物管部负责已包装入库产品发货前的包装防护及贮存工作。

@#@@#@4.6质量控制部负责包装及包装箱的质量检验和监督工作。

@#@@#@4.7物流部负责产品包装后的运输工作。

@#@@#@5术语@#@5.1包装@#@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

@#@也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采用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的过程中施加一定方法的操作活动。

@#@@#@5.2包装模数@#@包装容器长和宽的尺寸基数。

@#@根据包装模数设计的包装容器能较好的利用储存和运输空间。

@#@@#@5.3防护包装@#@保护被包装物的一种包装方法。

@#@防护包装可以保护内装物从封闭包装到最终使用者打开包装为止的过程中不发生变质、损坏或损失。

@#@根据周围的环境对产品危害程度的不同和需要保护时间的长短,可使包装具有不同的保护程度。

@#@@#@6类型@#@6.1公司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包装箱种类有:

@#@纸包装箱、周转箱,其中,纸包装箱包括:

@#@瓦楞纸包装箱和蜂窝纸包装箱。

@#@@#@6.2根据公司产品包装的特点,防护包装方法为:

@#@塑料袋和聚苯乙烯防护包装。

@#@@#@6.3各种包装箱、泡沫及塑料袋型号详见附表A。

@#@@#@7包装箱要求@#@7.1一般要求@#@7.1.1公司的三相异步电动机包装箱应符合相应标准的规定,在运输环境下,应保证电动机在供需双方协议期内不因包装不善而产生锈蚀、降低精度或残损等现象。

@#@@#@7.1.2在设计包装箱及包装时,应根据包装模数、产品质量及尺寸、装卸作业条件、贮存保管条件、运输环境和客户要求确定设计方案和包装方式。

@#@@#@7.1.3包装箱及包装应符合科学、经济、牢固、美观的要求,做到包装紧凑,安全可靠。

@#@@#@7.1.4包装箱的尺寸主要用外尺寸表示,尺寸规定如下:

@#@@#@长:

@#@两侧外表面之间的距离;@#@@#@宽:

@#@正面与后面之间的距离;@#@@#@高:

@#@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

@#@@#@7.1.5产品包装件的外形尺寸和质量应符合国内外运输方面有关超限、超重的规定。

@#@@#@7.1.6包装箱必须经检验合格,做好相应的防护处理后,方可入库。

@#@@#@7.1.7各种包装箱、泡沫及塑料袋尺寸详见附表。

@#@@#@7.2设计要求@#@设计包装时应保证产品的性能在流通过程中满足质量要求,采用适当的包装材料,节省资源,控制包装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对内装物无损害。

@#@@#@7.3材料要求@#@7.3.1纸板@#@1)公司包装用纸板应符合<@#@蜂窝纸包装箱检验标准>@#@及瓦楞纸包装箱相应的标准要求。

@#@@#@2)纸板表面应清洁、平整,表面不能有裂纹、破洞、起泡、褶皱、薄边、斑点、凹坑、边角缺损、边角松软和折裂等现象。

@#@边切应整齐,无毛刺。

@#@钉合接缝应钉牢、钉透。

@#@@#@7.3.2木材@#@公司现用周转箱中的支撑木板的材料为:

@#@白松木或樟松木。

@#@如使用其它树种材料应能保证所使用木材不易钉裂,有适度的强度及握钉力,木质软、轻、易于加工且加工时能保持形状,易于干燥的树种。

@#@木材应符合<@#@锯材检验标准>@#@的各项规定。

@#@@#@7.3.3其它包装材料@#@1)包装所用钢钉应符合相应的规定要求。

@#@@#@2)包装用塑料打包带应色泽均匀,花纹整齐清晰,无明显污染和杂质,质量应符合<@#@塑料打包带检验标准>@#@的规定。

@#@@#@3)包装时选用的内包装防护材料主要有:

@#@聚丙乙烯泡沫、塑料袋等,其质量应符合相应标准的规定。

@#@@#@7.4包装箱制作要求@#@7.4.1一般要求@#@1)包装箱制作时必须按照设计部门设计的图样及技术文件进行制作。

@#@制箱必须牢固,且必须达到规整、不歪斜。

@#@@#@2)相邻各面应相互垂直,各面两对角线之差不得大于对角线长度的0.4%。

@#@@#@7.4.2钉钉方法@#@1)应根据木板、木材的厚度,支撑板的尺寸和性能,选用合适的钢钉。

@#@@#@2)钉钉时,应用力均匀,不得因钉钉使木板产生明显裂痕。

@#@钉钉时钢钉不应中途弯曲或钉在木板、框架接缝处。

@#@@#@3)钢钉一般从薄材往厚材上钉,并将钢钉长度的2/3以上钉进较厚的构件中。

@#@@#@4)不得突出钉帽、钉尖,钉帽不应钉的过深,一般陷入1~5 mm。

@#@@#@5)在木板的材端附近钉钉时,钢钉与材端的距离一般不小于板厚;@#@而在木板的材边附近钉钉时,钢钉与材边的距离一般不小于板厚的1/2。

@#@@#@7.4.3周转箱@#@1)焊接应牢固、均匀、美观,不得出现焊渣、裂纹等焊接缺陷。

@#@@#@2)表面必须作好防锈处理,除油、除锈必须彻底。

@#@@#@7.5包装箱检验@#@7.5.1各种包装箱箱面两条对角线之差不大于对角线长度的0.3%。

@#@@#@7.5.2包装箱结合处的缝隙应不大于2 mm。

@#@@#@7.5.3包装箱表面不应有污垢、油渍和破损,包装箱中不允许存在色差现象。

@#@@#@7.5.4各种规格的包装箱其标志应正确、合理、整齐、清晰。

@#@印制图文标志应无错误和漏印现象,印制图文标志应端正,无颠倒、气泡、油污、粗糙的锯齿状等缺陷存在。

@#@@#@7.5.5包装箱的各项尺寸应符合相应图纸要求。

@#@@#@7.5.6包装箱的尺寸公差参照各相应的检验标准及规范,要求整体配合后,目测应达到对应的长、宽、高一致,无参差不齐、宽窄不一、扭曲、变形等现象。

@#@@#@7.5.7入库前纸质包装箱如有破损,相关部门应及时更换备用包装箱,包装必须完好美观。

@#@@#@7.6贮存@#@7.6.1包装箱禁止露天存放,严禁阳光直射。

@#@@#@7.6.2包装箱应存放在通风、干燥、清洁的地方,包装箱贮存期间与地面接触面应做好防护,不得直接与地面接触。

@#@@#@7.6.3贮存环境应防水、防潮,无腐蚀性气体,相对湿度维持在35%~60%的范围内。

@#@@#@7.6.4包装箱在贮存过程中每个月应至少检查一次。

@#@若包装箱受潮、变色、污染、破损等,不得再用于公司产品的包装,必须报废。

@#@@#@7.6.5对于已经检验合格入库的物资,默认为包装箱质量合格,若领出物资出现破损等不合格现象由物管部负责,如物管部能证明不是自己的责任,则由相关部门负责。

@#@@#@7.6.6包装箱在贮存期间破损的由物管部承担主要责任,并负责协调采购部进行更换或返修(前提为:

@#@包装箱入库时质检合格)。

@#@@#@8包装要求@#@8.1电动机在包装前必须经质量控制部检验合格,并具有证明该产品合格的相关标志。

@#@做好相应的防护处理后,方可进行内、外包装。

@#@@#@8.2包装电动机时应保证周边环境清洁、干燥,无有害介质,包装工作场地及周边2 米范围内应配有相应的消防设施,且其周边10m范围内不允许有易燃、易爆物品。

@#@@#@8.3电动机在包装前应备齐所需包装工具及材料,所有设备及包装用工具、材料,应按规格型号摆放整齐。

@#@@#@8.4各种规格电动机的包装,在包装前应确保该电动机的完好性。

@#@包装前应将所包装电动机的内、外表面残留物清理干净,无油污、水渍等杂物。

@#@包装用塑料袋、轴伸护套和泡沫表面不得有油污、破损等现象。

@#@@#@8.5包装箱搬运过程中应注意防护,避免碰撞和沾污,防止搬运时人为和机械造成损伤。

@#@@#@8.6包装前检查包装箱是否符合包装要求,包装箱内外应清洁、干燥、无异物,箱体不应有受潮、变色、污染等现象。

@#@@#@8.7电动机在装箱过程中必须轻拿轻放,保证设备不被磕碰,禁止破坏电动机表面。

@#@@#@8.818.5kW及以下型号电动机放入包装箱前应涂好防锈油,装好轴伸护套并用塑料袋封装,电动机放入包装箱后应用泡沫将电动机撑紧、压实,严禁电动机装箱后晃动:

@#@22kW至45kW电动机在吊入周转箱前应涂好防锈油,装好轴伸护套,吊入周转箱后,用塑料袋封装。

@#@@#@8.9电动机在封装后(包括软包装)严禁露天存放,防止暴晒等,必须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

@#@@#@8.10电动机装箱后应根据包装箱体积用包装带捆扎,包装带不应少于2道。

@#@@#@10保管防护@#@10.1电机事业部组装组将已包装产品、备用半成品质检合格后,由物管部负责入库到出库时间段的保管防护工作,贮存环境应符合7.6的要求。

@#@@#@10.2在日常室内、室外搬运过程中,必须对包装箱做好防护,不得损伤包装。

@#@@#@10.3物管部负责发货前出库到装车时间段内产品包装的防护。

@#@@#@10.4物流部负责公司发车送货途中产品包装的防护,并负责配货发车时对产品包装防护情况进行监督。

@#@@#@11装卸、运输要求@#@11.1装卸@#@11.1.1装卸时产品应按电动机型号进行堆码、装卸,不得混淆装卸,并做好装卸记录。

@#@@#@11.1.2装卸前应按发送文件清点型号、规格、数量等,检查封存和包装是否完好。

@#@@#@11.1.3装卸前作业人员应熟悉包装件的装卸要求,分清是使用人工还是使用吊车或叉车装卸,清楚吊装或叉运的位置等。

@#@@#@11.1.4作业时必须轻搬轻放,不应使用有损包装件的工具,按照有关文件的规定进行作业,保证装卸质量。

@#@@#@11.1.5装卸应采用适当的装卸设备及工具,保证其使用安全,不允许带病作业,不允许超负荷使用。

@#@@#@11.1.6装载时应根据包装箱上的包装储运图示标志,采用合理方式装卸,装卸时根据包装件的“向上”标志垂直堆码整齐,不准侧放、斜放。

@#@@#@11.2运输@#@11.2.1运输车厢应保持清洁干燥,车内严禁与可使产品损坏或能使包装受损的其它物资混装。

@#@@#@11.2.2装卸完毕、运输前应检查运输车辆是否符合规定要求,检查是否备齐必要的防雨、防晒等设备,各包装设备是否捆绑结实,保证在运输过程中所有包装不会因捆绑不牢而脱落。

@#@@#@11.2.3公司所有电动机在运输过程中严禁受潮、雨淋,应定时停车查看,确保设备安全、包装箱清洁无破损。

@#@@#@11.2.4敞车运输时必须用雨布盖好,雨布的搭接处应保证水往两边流,保证产品不被雨、雪侵入。

@#@@#@12相关/支持性文件@#@12.1文件控制程序及规定@#@12.2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12.3胶合板检验标准@#@12.4锯材检验标准@#@12.5记录控制程序@#@12.6工作流程@#@12.7不合格品控制程序@#@12.8生产和服务提供控制程序@#@12.9纠正措施控制程序@#@12.10预防措施控制程序@#@12.11蜂窝纸包装箱检验标准@#@12.12塑料打包带检验标准@#@13相关记录@#@13.1工作任务安排通知单@#@13.2质检通知单@#@13.3过程记录卡@#@13.4入库通知单@#@13.5不合格品通知单@#@第6页(共7页)@#@";i:

13;s:

6749:

":

@#@生产部门作业工时与生产效率管理():

@#@作业时间(工时)的分类、管理:

@#@工时计算:

@#@量产工时:

@#@生产效率:

@#@作业时间(工时)的分类、管理直接量产时间():

@#@量产车制造作业时间量车时间():

@#@补給、部品生产委托作业实际操作时间改善作业时间:

@#@从事改善的人员的作业时间入厂培训时间:

@#@新员工的培训指导间接作业时间普通培训时间:

@#@作业时间活动时间管理工作其它时间:

@#@S,开会、改善、杂务及其它盘存时间生产项目生产准备时间准备时间模具制作、修理時間:

@#@新车型模具制造修理(、)计划停线等待时间非操作时间与工作无关的离开工作岗位的时间剩余工时有基准、目标值的作业时间No各个作业时间基准、目标值1:

@#@量产时间()公司年度工时目标值(生产效率提高值)2:

@#@改善作业时间量产时间X(按照人员数换算)3:

@#@培训时间(新人)新员工援助人员(其它车型):

@#@、援助人员(同车型):

@#@建教生:

@#@新员工、有经验人员4:

@#@普通培训时间月人:

@#@量产时间.5:

@#@活动时间月人:

@#@量产时间.6:

@#@项目不超过上层认可的人数生产准备时间:

@#@作业时间的分类、管理类No作业时间名称内容生产线运行分类总量产管理别运行时间内运行时间外1工时总工时:

@#@量产车的部件加工、部件装配、车辆总装时间直量产时间(A)(设定了基准时间的作业)接:

@#@上述作业的附带作业检查时间刀具更换调漆、干燥炉的温度管理、作工装更换等生产线作业人员的作业业時:

@#@作业延迟、设备故障产生的停线时间间:

@#@生产线运行时间内开展了的:

@#@对新人、援助人员的作业指导、培训管理人员的业务工作生产线人员开展了的改善、及其它时间:

@#@修正时间量产时间():

@#@补給、部品生产所花费的全部作业时间不过属于新品基准时间没有设定的部件委托作业:

@#@来自其它部门的委托作业需要有委托清单:

@#@取得厂长(副厂长)认可改善作业时间:

@#@改善人员的作业时间间接导入培训时间:

@#@新人、受援者各種教育、訓練基准新人:

@#@、作援助人员(不同车型):

@#@、援助人员(同车型):

@#@业時注:

@#@基准时间之外生产线运行中:

@#@()量产时间()间生产线运行时间之外:

@#@()其它时间普通培训时间:

@#@员工管理知识、降低成本、提高技能等素质提升教育基准全员:

@#@月人QC活动时间:

@#@品质管理活动、相关培训所发生的时间基准全员:

@#@月人管理工作时间:

@#@生产线运行时间之外的管理人员(组长、班长)所花费的管理时间人事管理、会谈、会议部属的指导培训改善活动各种资料制作准备、后期管理作业大假前、大假后等设备的试运行、生产准备等:

@#@普通培训教育时间QCC活动时间除外其它时间:

@#@生产线运行时间之外开展的工作(管理除外)、会议、会谈改善活动作业训练安全活动杂务等盘存时间:

@#@盘存的实际工时:

@#@作业时间分类类No作業時間名内容生产线运行时间分类总量产管理别运行时间内运行时间外工时总工时:

@#@生产准备人员(上层认可)的作业时间生生準時間:

@#@新车型(制品及工装)的小批量生产及实施前的生产准备工时产(含教育、分组训练及量产人員对应的小批量生产、生产准备工时)准备設備、型製作、:

@#@新产品设备改造、工装改造等花费的工时時改修時間間停线:

@#@计划内停线时间非等待时间运:

@#@外部及不可抗拒原因所产生的停线时间時设备、器具的破损间材料、部品的缺件(非自己的原因)停电灾害(台风、地震、大雨、火灾等):

@#@其它车间的原因造成的等待时间不过发生的工时要由责任部门进行援助处理:

@#@停止、等待时间仅限于生产管理部门发布指示的项目操作之外的时间:

@#@工会活动:

@#@福利会议(/委员月):

@#@健康检查:

@#@公司认可的丧葬、探望病人、出席欢迎会:

@#@缺勤、迟到、早退剩余工时:

@#@过剰人员不留到生产部门派去支援管理部门、研究部门(设施环境室):

@#@工时的计算)工时的把握人员对象:

@#@组长班长一般工作人员(各課在册人员)不包含:

@#@课长、工段长():

@#@发生总工时生产线运行中的作业时间生产线运行外的作业时间全部作业时间直接作业时间间接作业时间生产准备时间(非运行时间剩余工时)():

@#@总量产工时实际总工时量产时间()():

@#@管理总工时量产时间()(间接作业时间培训教育时间盘存时间)量产工时间接工时(出勤人員)量产制作人数出勤率生产线运行时间每台生产(换算)台数量产制作工时生产线运行外的加班时间改善人员的作业时间每台生产(换算)台数间接工时生产(换算)台数)每台工时评价项目:

@#@总量产工时:

@#@把握量产必须的总作业时间(不包括量产工时():

@#@补给、部品生产时间):

@#@管理总工时,作为目标管理值(提高生产率的管理项目),:

@#@生产部门的工时、作为目标管理(提高生产效率的管理项目)针对生产部门,仅仅限于能够反映工时改善的项目。

@#@新进人员的培训时间的基准时间、盘存时间计入量产工时。

@#@:

@#@量产工时:

@#@直接作业时间():

@#@量产工时():

@#@间接工时=:

@#@关于量产率(间接工时)量产工时管理总工时(除去改善人员的部分则为)间接作业时间(量产工时之外)的基准值。

@#@:

@#@改善作业时间量产工时、(改善人员确保):

@#@一般培训时间量产工时、(月人):

@#@活动时间量产工时、(月人):

@#@管理工作其它时间量产工时、(、月人):

@#@生产效率产品时间量产工时产品时间各产品的基准时间生产台数产品时间管理工时各各工工厂厂(车车间间)的的生生产产情情况况评评价价:

@#@通通过过生生产产效效率率(整整体体)进进行行比比较较评评价价。

@#@量产率生产效率()生产效率(全体):

@#@各产品的基准时间生产台数";i:

14;s:

20478:

" 坐标测量机技术协议 @#@ @#@ @#@三坐标测量机技术协议@#@买方:

@#@@#@协议编号:

@#@@#@最终用户:

@#@@#@签订日期:

@#@@#@卖方:

@#@@#@供需双方代表就买方订购的XX型三坐标测量机进行了技术和性能交流,特签定本技术协议。

@#@本技术协议包含以下几部分内容:

@#@@#@I.测量机供货清单@#@II.技术描述@#@III.服务条款@#@IV.三坐标测量机验收办法@#@买方:

@#@@#@卖方:

@#@@#@通讯地址:

@#@@#@通讯地址:

@#@@#@代表:

@#@@#@代表:

@#@@#@电话:

@#@@#@电话:

@#@@#@手机:

@#@@#@手机:

@#@@#@传真:

@#@@#@传真:

@#@@#@邮政编码:

@#@@#@邮政编码:

@#@@#@I.测量机供货清单@#@(A)技术配置清单@#@序号@#@说明@#@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备注@#@I.@#@主机@#@1@#@主机@#@GLOBALPerformance7107桥式坐标测量机@#@1@#@2@#@控制系统@#@GLOBALPerformance控制系统@#@1@#@3@#@操纵盒Jog-Box@#@1@#@4@#@工件和光栅的线性温度补偿@#@1@#@5@#@校验球@#@1@#@6@#@手册资料@#@用户及系统说明书(光盘形式)@#@1@#@II.@#@计算机系统@#@1@#@计算机@#@计算机工作站系统(实际发货不低于该配置):

@#@四核3.4GHz/8GB内存/1TB硬盘/1GB显卡/DVD-RW光驱/24”TFT显示器/Windows操作系统@#@1@#@2@#@打印机@#@A4黑白激光打印机@#@1@#@3@#@计算机专用操作桌@#@1@#@III.@#@软件系统@#@1@#@基本软件@#@PC-DMISCAD++(数控版)测量软件(Windows操作平台)@#@1@#@2@#@手册资料@#@PC-DMISTM软件手册(光盘形式)@#@1@#@IV.@#@测头系统@#@1@#@测座@#@HH-AS8-T5自动分度测座@#@1@#@2@#@测头@#@HP-S-X1S扫描/触发套装组@#@1@#@3@#@测杆@#@X1标准探针组@#@1@#@V.@#@附件@#@1@#@测针附件@#@配置球形测针:

@#@Φ8×@#@125mm@#@2@#@配置球形测针:

@#@Φ5×@#@100mm@#@2@#@配置球形测针:

@#@Φ3×@#@50mm@#@5@#@配置球形测针:

@#@Φ2×@#@30mm@#@5@#@配置球形测针:

@#@Φ1.5×@#@30mm@#@5@#@配置球形测针:

@#@Φ1×@#@30mm@#@5@#@配置球形测针:

@#@Φ1×@#@20mm@#@5@#@配置球形测针:

@#@Φ0.5×@#@20mm@#@5@#@配置测头加长杆:

@#@50mm@#@2@#@配置测头加长杆:

@#@100mm@#@2@#@钛合金星型座@#@2@#@铰接杆@#@2@#@2@#@更换架@#@6工位自动更换架@#@1@#@TipChanger更换软件模块@#@1@#@吸盘@#@2@#@吸盘@#@2@#@3@#@空压机@#@AtlasGX4P/TM-10空压机@#@1@#@4@#@冷干机@#@AtlasFX1冷干机@#@1@#@5@#@过滤器@#@Atlas一、二级过滤器DD10+、PD10+@#@1@#@6@#@UPS@#@美国山特C2K不间断电源@#@1@#@7@#@检定费@#@第三方检定费用由卖方承担@#@1@#@8@#@夹具@#@Swift-Fix夹具系统黄金套装包含:

@#@万能夹具、磁力方箱、V形铁、专用固定磁块@#@1@#@Swift-Fix夹具配套底板套装@#@2@#@9@#@练习模型@#@操作演示功能块@#@1@#@10@#@备件易损件详见清单@#@1@#@11@#@专用工具详见清单@#@1@#@(B)其他要求@#@序号@#@名称@#@说明@#@供应商@#@地点@#@人数@#@天数@#@备注@#@I.@#@培训@#@提供测量机应用操作培训。

@#@@#@2@#@5@#@用户现场@#@不限@#@5@#@II.@#@安装@#@包括测量机的安装、调试以及测量机安装现场的最终验收。

@#@最终验收依据ISO10360-2测量机国际标准执行。

@#@@#@III.@#@保修期@#@测量机在买方调试验收合格后,免费保修12个月。

@#@控制系统保修24个月。

@#@@#@备件易损件清单@#@序号@#@零件名称@#@BPCS号@#@单位@#@数量@#@备注@#@1@#@保险丝@#@只@#@2@#@易损件@#@2@#@过滤器滤芯@#@只@#@1@#@易损件@#@3@#@过滤器滤芯@#@只@#@1@#@易损件@#@4@#@Z向磁条行程开关@#@个@#@1@#@1-2年备件@#@5@#@X/Y向磁条行程开关@#@个@#@2@#@1-2年备件@#@6@#@X向传动带@#@米@#@1.88@#@长期备件@#@7@#@Z向传动带@#@米@#@1.65@#@长期备件@#@8@#@Y向传动带@#@米@#@2.48@#@长期备件@#@9@#@XZ减速器齿型带@#@根@#@2@#@长期备件@#@10@#@Y减速器齿型带@#@根@#@1@#@长期备件@#@专用工具清单@#@序号@#@类型@#@数量@#@1@#@重型欧式活动扳手6″@#@1@#@2@#@6.3mm系列六角公制套筒@#@(4、4.5、5、5.5、6、7、8、9、10、11、12、13)@#@12@#@3@#@6.3mm系列旋具头接头@#@1@#@4@#@尖嘴钳6″@#@1@#@5@#@斜嘴钳6″@#@1@#@6@#@一字型彩条柄螺丝批(6x38、6x100mm)@#@2@#@7@#@十字型彩条柄螺丝批(#2x38、#2x100mm)@#@2@#@8@#@彩条柄套筒接杆@#@1@#@9@#@数显测电笔@#@1@#@10@#@一字微型塑柄螺丝批(2.0x75mm、3.0x100mm、4.0x150mm)@#@3@#@11@#@十字微型塑柄螺丝批(PH00x75mm、PH0x100mm、PH1x150mm)@#@3@#@12@#@6.3mm系列25mm一字型旋具头(4、5.5、6.5mm)@#@3@#@13@#@6.3mm系列25mm十字型旋具头(#1、#2、#3)@#@3@#@14@#@6.3mm系列25mm六角旋具头(3、4、5、6mm)@#@4@#@15@#@6.3mm系列25mm花型旋具头(T10、T15、T20)@#@3@#@16@#@塑柄美工刀18mm@#@1@#@17@#@卷尺3mx16mm@#@1@#@18@#@数显式万用表@#@1@#@19@#@外热式长寿电烙铁30W@#@1@#@20@#@全塑手动吸锡器@#@1@#@21@#@塑料手电筒@#@1@#@22@#@筒装焊锡丝17g@#@1@#@23@#@剥线钳8″@#@1@#@24@#@尖头不锈钢镊子@#@1@#@25@#@电工绝缘胶带@#@1@#@总计@#@51@#@II.技术描述@#@A.主机:

@#@@#@XX系列三坐标测量机是XX计量产业集团最新一代高性能活动桥式测量机。

@#@高稳定性的测量系统,能够快速有效地完成通用的车间检测需要,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

@#@@#@X向横梁采用XX获得专利的(精密三角梁)横梁设计,提供最佳刚性质量比:

@#@轻合金桥架较传统设计刚性提高25%,X向导轨重心降低50%,从而保证了平稳、精确的运动。

@#@移动桥上的轴承跨距更宽,降低了由于桥架自转导致的误差,保证了整机空间精度更高;@#@同时降低了重复性误差,提高了速度和加速度,使得测量效率更高。

@#@@#@XX集单点触发和连续扫描功能于一身,可配备多种测头系统,如接触式和非接触扫描测头。

@#@通过配备新一代高稳定性的控制系统,并结合温度和精度补偿系统对测量机性能进行优化,再加上先进的算法,XX支持高速、高精度模拟开环以及闭环扫描。

@#@该测量机采用获得专利的快速探测模式的指向、点击和扫描技术,可把扫描测头当作触发式测头使用,而不会损失速度和精度。

@#@@#@·@#@技术特点@#@§@#@① X向横梁采用超高刚性精密三角梁技术,通过减轻运动负荷从而提高了整机的性能,是保证稳定性和刚性的最佳结构设计;@#@该领先技术受到专利保护。

@#@@#@②标配机器与工件的线性温度补偿技术。

@#@@#@③Y轴采用XX获得专利的整体燕尾型导轨,提高了测量机的精度和重复性。

@#@@#@④三轴均采用同步带驱动,结构紧凑、不打滑、速度快、噪音低、易维护。

@#@@#@⑤Z轴采用可调气动平衡,运动平稳;@#@并可在紧急情况下自动制动,保证安全。

@#@@#@⑥三轴均采用德国海德汉镀金光栅尺,其热膨胀系数的准确度及均匀性经德国国家标准局(PTB)认证,确保准确稳定的温度补偿。

@#@@#@⑦配备全球一流的坐标测量软件,可满足各种测量需求,已成为测量业界的标杆。

@#@@#@⑧可选配CLIMA温度补偿选项,使得测量机可在更宽温度范围(16~26°@#@C)内保持高精度。

@#@@#@⑨可提供专业的一体化设计方案(包括地基、减震、空调间、上下料等)。

@#@@#@·@#@性能指标@#@行程范围(mm)@#@外形尺寸(mm)@#@主机重量@#@(Kg)@#@被测工件最大重量@#@(Kg)@#@X@#@Y@#@Z@#@Lx@#@Ly@#@Lz@#@700@#@1000@#@660@#@1250@#@1910@#@2696@#@1255@#@900@#@精度指标:

@#@(根据ISO10360-2,4坐标测量机的性能评定标准)@#@最大允许示值误差MPEE(mm)@#@最大允许探测误差MPEP(mm)@#@1.5+3L/1000@#@1.6@#@最大允许扫描探测误差MPETHP/τ(mm/s)@#@2.9/45@#@动态性能@#@3D运动速度(mm/s) @#@3D运动加速度(mm/s2)@#@516@#@1700@#@·@#@环境条件要求:

@#@@#@§@#@测量机室温度要求:

@#@@#@§@#@房间温度(温控间)@#@§@#@18~22°@#@C@#@§@#@温度梯度(时间)@#@§@#@1°@#@C/h@#@§@#@温度梯度(时间)@#@§@#@2°@#@C/24h@#@§@#@温度梯度(空间)@#@§@#@1°@#@C/m@#@§@#@测量机室湿度要求:

@#@@#@§@#@空气相对湿度Relativehumidity@#@§@#@25-75%@#@§@#@气源要求:

@#@@#@§@#@最小供气压力Min.airpressure@#@§@#@5bar[0.5MPa]@#@§@#@耗气量Airconsumption@#@§@#@150NL/min@#@§@#@电源要求:

@#@Electricalrequirements@#@§@#@电压Voltage@#@§@#@220V±@#@10%@#@§@#@频率Frequency@#@§@#@50/60Hz@#@§@#@电流Current@#@§@#@15A@#@§@#@用电设备要求接地可靠:

@#@接地电阻小于4欧姆@#@备注:

@#@满足环境条件要求的方法具体可参考《机房施工指南》@#@·@#@控制系统@#@①是一种优质高效的直流伺服系统。

@#@@#@②可支持各种触发式测头、模拟扫描测头和非接触式测头。

@#@@#@③采用了高速运动控制芯片,使得测量机的各轴运动形成了独立的闭环系统,在高效运作的同时保持高精度。

@#@@#@④独特的飞行特性减少了运动中的停顿和拐角,从而确保测量机的工作效率及运行的稳定性。

@#@@#@⑤经过严格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国际认证(如CE认证)。

@#@@#@⑥控制柜中装有用于通风的风扇,同时控制柜前后有两个装有过滤栅格的通风口,起到了良好防尘效果。

@#@@#@⑦采用当前流行的高速串行总线技术,同时采用模块化硬件设计,可扩展性强,且易于维护。

@#@@#@控制系统主要技术参数:

@#@@#@安全等级IP54(依据EN60204-1标准)@#@温度范围@#@5-40°@#@C@#@电源要求@#@230V±@#@10%;@#@50Hz@#@功率@#@1580VA@#@相对湿度@#@50%at+40°@#@C;@#@90%at+20°@#@C无冷凝@#@B.软件系统@#@作为世界顶级的测量软件,PC-DMIS拥有35000套、位列全球第一的安装量;@#@凭借多年来全球各行业测量应用的经验累积和对技术创新的不懈追求,PC-DMIS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尺寸、形状和位置的几何量测量领域。

@#@同时,PC-DMIS以其友好的用户界面、全面涵盖国际通用标准的专业评价能力,为广大用户提供权威的测量结果及实用、便捷的操作性能。

@#@@#@功能强大的计量与检测软件PC-DMISCAD++是任何零件检测的理想选择。

@#@基于PC-DMISCAD的所有功能,PC-DMISCAD++为薄壁零件、高精密质检及逆向工程用户提供了强大的复杂几何特征测量与扫描功能,从而满足了薄壁件(如钣金件、塑料件、玻璃件、管件等)、叶轮叶片、动力总成、模具等各种零件的高速、高密度、高精准的测量要求。

@#@PC-DMISCAD++支持各种扫描装置与扫描应用,包括对大量数据的处理和管理算法。

@#@同时,利用CAD,PC-DMIS为用户提供测量结果与CAD的直观比对,并通过其一体化的图形功能和丰富的测量报告模板,生成多种格式的可视化图形报告。

@#@PC-DMISCAD++功能强大,且简捷易用。

@#@@#@PC-DMISCAD++提供了如下先进的性能:

@#@@#@提供全类型高级扫描策略及专业的三维扫描算法,灵活解决复杂曲线、曲面的测量任务@#@提供卓越的数据处理功能,完美的实现复杂的曲线/曲面的轮廓度评价及未知零件的测绘任务@#@提供完善的薄壁件测量模块,使得薄壁件测量简易高效,如自动查找、相对测量、测针三维矢量补偿、曲面矢量与位置的自动判断调整等,适用于薄壁件易变形、坐标系特殊、大公差及容错性等检测特点。

@#@@#@直接从CAD中提取几何特征的名义值。

@#@点击工件模型即可完成编程,简单便捷,且能消除人工输入错误或者对图纸的理解错误@#@支持多种格式CAD文件。

@#@不仅可以直接使用如IGES或者STEP格式的通用CAD文件;@#@通过DCI(直接CAD接口)或者DCT(直接CAD编译器),也可以直接使用UG、CATIA等软件的原始数模文件。

@#@@#@提供测头路径动画,利用动态的测量机模型,基于工件和夹具CAD自动检查测头碰撞@#@“一键”自动创建手动/自动坐标系@#@性能卓越的迭代法和最佳拟合坐标系,确保为自由曲面类工件创建精准的坐标系@#@支持3D智能安全区域的编程功能@#@基于已测定的尺寸和特征,可执行程序中指定的任意部分尺寸,以快速实现某部分特征的复检或抽检@#@提供了功能强大的形位公差的评价,包括:

@#@直线度、平面度、圆度、圆柱度、圆锥度以及各种形面轮廓度等。

@#@相对基准几何要素真实位置度的评价:

@#@平行度、垂直度、角度、对称度、位置度、同轴度、同心度、轴向跳动、径向跳动、轴向全跳动、径向全跳动@#@完全遵循国际GD&@#@T评价标准,全面涵盖ISO及ASMEY14.5等标准@#@10种默认类型的检测报告及定制报告功能,满足各层次用户对测量报告的需求@#@PTB与NIST完全认证@#@C.测头系统@#@·@#@HH-AS8-T5自动分度测座@#@HH-AS8-T5可在竖直水平两个方向自动旋转,5°@#@的精细分度量确保有多达2952个测头角度组合.旋转90°@#@仅需两秒钟,可配置长达300mm的加长杆;@#@可连接各种触发式测头、模拟扫描测头和非接触式测头。

@#@特别设计的结构使得HH-AS8-T5在安装时,部分结构可深入测量机Z轴内部,节省了安装空间尺寸,因而增大了测量空间。

@#@@#@技术参数:

@#@@#@分度角A(俯仰)@#@from-115°@#@to90°@#@,stepof5°@#@@#@分度角B(旋转)@#@±@#@180°@#@,stepof5°@#@@#@总位置数@#@2952@#@重量@#@938g@#@旋转扭矩@#@1.4Nm@#@定位重复性@#@0.5µ@#@m@#@旋转一个分度的时间@#@1s@#@旋转90度的时间@#@2s@#@加长杆最大长度@#@300mm@#@·@#@HP-S-X1S扫描/触发套装组(订货号:

@#@CN162-2491)@#@HP-S-X1S测头系统是高速、高精度的可分度三维扫描模拟测头。

@#@它同时兼容触发和扫描功能,支持所有标准的探测模式:

@#@单点测量、自定心测量和连续高速扫描测量,可完成各种复杂的测量任务,包括复杂轮廓和外形的扫描。

@#@由于采用触发方式进行校验,因而校验所需的时间很短。

@#@@#@HP-S-X1S具备紧凑的结构,直径仅30mm,可最大限度的接近待测工件,并可深入工件内部进行测量;@#@配备HH-A-T或HH-AS-T自动分度测座,具有灵活高效的测量能力。

@#@@#@HP-S-X1S测头系统搭配M3螺纹探针,允许探针总长度范围在20-115mm之间。

@#@@#@HP-S-X1S测头系统可以使用可选的HR-R自动更换架自动更换测头,也可以使用可选的LSP-X1自动探针更换架快速更换探针,无需重新校验,仍可保持测量精度。

@#@@#@HP-S-X1S测头系统包括以下组件:

@#@@#@­@#@1个HP-S-X1S扫描模块  @#@­@#@1个X1s-1探针夹持吸盘 @#@­@#@1个X1s-2探针夹持吸盘 @#@­@#@1个测头控制器 @#@­@#@标准探针组:

@#@@#@序号@#@名称@#@规格@#@数量@#@1@#@Stylus@#@探针@#@ø@#@1.5mm,L=20mm@#@1@#@2@#@Stylus@#@探针@#@ø@#@3mm,L=20mm@#@1@#@3@#@Stylus@#@探针@#@ø@#@5mm,L=20mm@#@1@#@4@#@Stylus@#@探针@#@ø@#@3mm,L=50mm@#@1@#@5@#@Stylus@#@探针@#@Ø@#@5mm,L=50mm@#@1@#@6@#@Stylus@#@探针@#@Ø@#@5mm,L=100mm@#@1@#@7@#@MountingKey@#@工具@#@1@#@8@#@MountingPins@#@工具@#@2@#@9@#@Case@#@保护盒@#@1@#@合计Total:

@#@@#@10@#@D.用户现场的测量机安装@#@海克斯康负责测量机的安装、调试以及测量机安装现场的最终验收。

@#@所有的包装箱都需要在海克斯康工程师监督和认可的情况下才能开启。

@#@最终的验收将根据ISO10360-2测量机国际标准执行。

@#@@#@只有当满足了供货方在《机房施工指南》中所要求的环境条件,才能进行测量机的安装。

@#@@#@需方必须提供相应的机器吊装设施及内部运送和拆装所需的人力资源,供方负责机器吊装设施及内部运送和拆装过程中的技术指导。

@#@@#@E.培训@#@该课程旨在对测量机系统操作人员提供系统使用和坐标计量技术的基本培训。

@#@参加该课程的人员一般要求具备计量基础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及英语基础。

@#@@#@时间 :

@#@5个工作日@#@地点 :

@#@海克斯康培训中心@#@参加人数 :

@#@2人@#@时间 :

@#@5个工作日@#@地点 :

@#@用户现场@#@参加人数 :

@#@不限@#@III.服务条款@#@1.XX公司负责设备的安装、调试及设备安装现场的最终验收。

@#@@#@2.为用户提供及时、迅速、优质的服务。

@#@买方在测量机发生故障时应及时详细地提供故障信息。

@#@卖方在接到有关故障信息后,4小时内作出响应,包括口述指导排除故障等措施。

@#@如不能排除故障,卖方人员将在24小时内到现场解决问题。

@#@@#@3.机器的保修期自最终验收之日起,在此期间由于非人为因素造成故障,所产生的换件及维修人工差旅费用由卖方承担。

@#@@#@4.三坐标测量机做为精密测量仪器,对环境和安装有严格的要求,为保证测量机的正常使用,保修期内,未经卖方允许,买方不得擅自进行机器的搬迁,因买方自行搬迁测量机而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将由买方自行承担。

@#@@#@5.保修期内卖方负责机器的软件免费升级,但如果由于测量软件升级导致计算机系统必须更新时,计算机系统费用由买方负担。

@#@@#@6.卖方将以优惠价格向买方提供其它选加附件。

@#@@#@7.保修期满后卖方负责长期有偿服务,由服务部门签订年维修服务协议。

@#@@#@IV.三坐标测量机验收办法@#@在用户现场调试后的测量机验收方法,依据国家标准GB/T16857.2-2006《坐标计量学-第二部分:

@#@用于测量尺寸的坐标测量机》(等同国际标准ISO10360-2:

@#@2001《坐标计量学-第二部分:

@#@用于测量尺寸的坐标测量机》)。

@#@按本办法执行。

@#@@#@1检定项目:

@#@@#@1.1外观及各部分的相互作用@#@1.2计算机、打印机及软件功能@#@1.3探测误差(MPEP)@#@1.4示值误差(MPEE)@#@2检定方法:

@#@@#@检定前测量机应通电24小时以上。

@#@@#@2.1目测和操作试验检定外观及各部分的相互作用。

@#@@#@2.2用相应的诊断程序检定计算机、打印机及软件功能。

@#@@#@2.3探测误差(MPEP)的检测@#@在直径不小于10mm不大于50mm的检测球上,用长度符合厂商规定的探针,随意选择探针的方位,触测25个点,各点在半球上的分布尽量均匀,用全部25个测量值计算出最小二乘球的中心,并计算出各点的径向距离,最大径向距离与最小径向距离之差即为探测误差。

@#@应满足给定的MPEP值。

@#@@#@2.4长度测量的示值误差(MPEE)的检测@#@2.4.1在坐标测量机的工作空间任选七个方位,每个方位测5个尺寸的量块,每个尺寸的量块测量三次。

@#@即35组测量长度总测量次数为105次。

@#@计算105个长度测量的误差值△L,应满足给定的坐标测量机长度测量的示值误差MPEE值。

@#@@#@2.4.235组测量长度中,允许最多有5组,其三次重复测量中有一次超出规定的MPEE值,对每个超差的测量长度,应在相应的方位再测10次,如10次复测得到的所有长度测量的误差值△L均在MPEE值内,则示值误差(MPEE)的检测被通过。

@#@@#@2.4.3上述测量中探针长度应符合厂商规定,量块最短长度不应大于30mm;@#@量块最大长度至少是坐标测量机工作空间对角线最大长度的66%,如超过1m时,则用1m量块。

@#@@#@3验收交接:

@#@ @#@3.1以检定记录、装箱单和合同为准,双方交接、验收。

@#@ @#@验收合格,双方代表在验收报告上签字。

@#@若有异议,协商解决。

@#@遗留问题可签署备忘录,以便服务、解决.@#@Page14of14@#@";i:

15;s:

26890:

"武汉理工大学《砂型铸造工艺及工装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1前言@#@1.1铸造工艺设计的概念@#@铸铁件广泛的应用在装备制造业,冶金,建筑,农机,给排水以及国防工业各部门,如在机械制造业中,铸铁件所占比重约为机械重量的40%至80%。

@#@生产的铸件是多种多样的,质量有大有小,厚度可以薄到2mm,也可以达到500mm,可以是各种形状。

@#@那么什么是铸造呢?

@#@铸造工艺设计又是怎么设计的呢?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金属铸件具有高的力学性能、尺寸精度和低的表面粗糙度值;@#@要求具有某些特殊性能,如耐热、耐蚀、耐磨等,同时还要求生产周期短,成本低。

@#@因此,铸件在生产之前,首先应进行铸造工艺设计,使铸件的整个工艺过程都能实现科学操作,才能有效地控制铸件的形成过程,达到优质高产的效果。

@#@@#@铸造工艺设计就是根据铸造零件的结构特点、技术要求、生产批量和生产条件等,确定铸造方案和工艺参数,绘制铸造工艺图,编制工艺卡等技术文件的过程。

@#@铸造工艺设计的有关文件,是生产准备、管理和铸件验收的依据,并用于直接指导生产操作。

@#@铸件的生产过程,也就是从零件图开始,一直到铸件成品检验合格入库为止,要经过很多道工序。

@#@例如涉及到合金熔炼、造型、制芯材料的配制,工艺装备的准备,铸型的制造、合箱、浇注、落砂和清理等多方面工作。

@#@人们把一个铸件的生产过程称为铸造生产工艺过程。

@#@@#@对于一个铸件,编制出铸造生产过程的技术文件就是铸造工艺设计。

@#@这些技术文件必须结合工厂的具体条件,是在总结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以图形、文字和表格的形式对铸件的工艺生产过程加以科学的规定[1]。

@#@它是生产的直接指导性文件,也是技术准备和生产管理、制定进度计划的依据。

@#@@#@1.2设计依据@#@在进行铸造工艺设计前,设计者应掌握生产任务和要求,熟悉工厂和车间的生产条件,这些是铸造工艺设计的基本依据。

@#@此外,要求设计者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和设计经验,并应对铸造先进技术有所了解,具有经济观点和发展观点。

@#@@#@1.2.1生产任务@#@1)铸造零件图样。

@#@提供的图样必须清晰无误,有完整的尺寸和各种标记。

@#@设计者应仔细审查图样。

@#@注意零件的结构是否符合铸造工艺性,若认为有必要修改图样时,需与原设计单位或订货单位共同研究,取得一致意见后以修改后的图样作为设计依据。

@#@@#@2)零件的技术要求。

@#@金属材质牌号、金相组织、力学性能要求、铸件尺寸及重量公差及其他特殊性能要求,如是否经水压、气压试验、零件在机器上的工作条件等。

@#@在铸造工艺设计时应注意满足这些要求。

@#@@#@3)产品数量及生产期限。

@#@产品数量是指批量大小。

@#@生产期限是指交货日期的长短。

@#@对于批量大的产品,应尽可能采用先进技术。

@#@对于应急的单件产品,则应考虑使工艺装备尽可能简单,以便缩短生产周期,并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1.2.2生产条件@#@1)设备能力。

@#@包括起重运输机的吨位和最大起重高度、熔炉的形式、吨位和生产率、造型和制芯机种类、机械化程度、烘干炉和热处理炉的能力、地坑尺寸、厂房高度和大门尺寸等。

@#@@#@2)车间原材料的应用情况和供应情况。

@#@@#@3)工人技术水平和生产经验。

@#@@#@4)模具等工艺装备制造车间的加工能力和生产经验。

@#@@#@1.2.3考虑经济性@#@对各种原材料、炉料等的价格、每吨金属液的成本、各级工种工时费用、设备每小时费用等,都应有所了解,以便考核该项工艺的经济性。

@#@@#@1.3铸造工艺及工装设计内容@#@由于每个铸件的生产任务和要求不同,生产条件不同,因此,铸造工艺及工装设计的内容也不同。

@#@一般情况下,铸造工艺设计包括以下几种技术文件:

@#@铸造工艺图,铸造工艺卡,铸型装配图,铸件图,模样图,芯盒图,砂箱图,模板图。

@#@@#@1.4铸造工艺及工装设计的过程@#@

(1)对零件图纸进行审查和进行铸造工艺性分析@#@

(2)选择铸造方法,确定铸造工艺方法@#@(3)绘制铸造工艺图@#@(4)绘制铸件图@#@(5)绘制铸型装配图@#@(6)绘制各种铸造工艺装配图纸@#@各种工装图要以铸造工艺图为主要设计依据。

@#@在大量生产中,一般都有试生产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我们可以用木模或是木芯盒进行反复调试和修改,直到符合要求,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需要的铸件。

@#@@#@2铸造工艺方案的确定@#@铸造工艺方案概括地说明了铸件生产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它包括了造型和造芯的方法、铸型类型、浇注位置和分型面等的方案确定。

@#@确定合理而先进的铸造工艺方案,对获得优质铸件,简化工艺过程,提高生产率,改善劳动条件,以及降低生产成本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1零件结构的铸造工艺性@#@生产铸件不仅需要采用先进的合理的铸造工艺和设备,而且还要使零件的结构本身符合铸造生产的要求。

@#@每一种铸造合金的铸件,都有其合适的壁厚范围,如果选择适当,既能保证铸件的机械性能要求,又方便铸造生产。

@#@参照【1】中表1-3铸件尺寸在200*200~500*500范围时灰铸铁最小允许壁厚为6~10mm,本设计铸件最小壁厚为6mm,平均壁厚为7mm,符合设计要求。

@#@参照【1】中表1-5,表1-6知本次设计铸件满足铸件壁的连接和圆角要求。

@#@结合图纸,零件是变速箱盖,整体基本上对称,用砂型进行铸造,可以保证圆筒、肋、底座整体外轮廓相似成型。

@#@综合分析知本铸件可以使用砂型铸造工艺进行铸造生产。

@#@@#@2.2浇注位置和分型面的确定@#@浇注位置是指浇注时,铸件所处的位置。

@#@分型面是指两半个铸型相互接触的表面。

@#@一般先从保证铸件的质量出发来确定浇注位置,然后从工艺操作方便出发确定分型面。

@#@一些质量要求不高或者外形复杂,生产批量又不大,为了简化工艺操作,也可以优先考虑分型面。

@#@@#@2.2.1铸件浇注位置的确定原则@#@铸件浇注位置要符合铸件的凝固方式,保证铸型的充填,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一般情况下铸件浇注位置的上面比下面缺陷多,所以应将铸件的重要加工面或者主要受力使用面等要求较高的部位放在下面,若有困难则可放在侧面或斜面。

@#@@#@2)浇注位置的选择应有利于铸型的充填和型腔中气体的排除,所以,薄壁铸件应将大的平面放在下面或者侧立、倾斜,以防出现浇不足和冷隔等缺陷。

@#@@#@3)当铸件壁厚不均,需要补缩时,应从顺序凝固的原则出发,将厚大部分放在上面或者侧面,以便于安放冒口和冷铁。

@#@对于收缩较小的灰铸铁件,当壁厚差别不大时,也可以将厚部分放在下面靠自身上部的铁水补缩而不用冒口。

@#@@#@4)确定浇注位置时应尽量减少砂芯的数量,同时有利于砂芯的定位、稳定、排气和检验方便。

@#@因此,较大的砂芯应尽可能使芯头朝下,尽可能避免砂芯吊在上箱或仅靠芯撑来固定[5]。

@#@可采用多个铸件共用一个砂芯。

@#@@#@根据以上的浇注位置的选择原则,本铸件的浇注位置选在铸件的侧面,如工艺图所表示的位置。

@#@@#@2.2.2分型面的确定原则@#@分型面确立的基本原则是:

@#@@#@1)为了起模方便,分型面一般选在铸件的最大截面处,但是注意不要使模样在一箱内过高。

@#@@#@2)尽量将铸件的重要加工面或大部分加工面和加工基准面放在同一个砂箱内,而且尽可能放在下箱。

@#@以保证铸件尺寸的精确,减少铸件的飞边毛刺。

@#@@#@3)为了简化操作过程,保证铸件尺寸精度应尽量减少分型面的数目,减少活块的数目。

@#@@#@4)为了便于生产,减少制造工艺装备的费用,分型面应尽量采用平直面。

@#@@#@5)分型面的选择应尽量减少砂芯的数目。

@#@@#@6)分型面的确定尽可能考虑到内浇口的引入位置,并使合箱后与浇注位置一致,以避免盒箱后再翻动铸型。

@#@@#@综合上述,在本次设计中,铸件是对称的结构,但是在对称的部分有加强筋如果以此来分型的话,不方便取模,故考虑到分型面选在最大截面处,将之间整体放在下箱。

@#@如工艺图所示。

@#@@#@2.2.3砂箱中铸件数目的确定@#@当铸件的造型方法、浇注位置和分型面确定后,应当初步确定一箱中放几个铸件,作为进行浇冒口设计的依据。

@#@一箱中的铸件数目,应该是在保证铸件质量的前提下越多越好。

@#@@#@本铸件高约137mm,长约212mm,宽约201mm,重约4.5Kg。

@#@铸件的最小吃砂量a=30mm,b=50mm,c=60mm。

@#@这里选用一箱一件,根据本铸件分型面的确定,我们可以先确定下箱的尺寸。

@#@通过查表可以知道模型的最小吃砂量,根据最小吃砂量,可以先确定下箱的尺寸。

@#@由表格我们可以查出最小的吃砂量,在根据表格我们可以选择标准的砂箱。

@#@我们可以选用顶箱起模的震实式造型机Z146,砂箱最大内尺寸(长×@#@宽×@#@高)为350mm×@#@300mm×@#@200mm。

@#@根据本铸件的大概尺寸,在本次设计中采用一箱一件。

@#@因为铸件整个都埋在下箱,所以上砂箱的高度我们还要考虑到浇注系统才可以确定。

@#@@#@2.3工艺参数的选择@#@铸件的工艺设计,除了根据铸件的特点和具体的生产条件正确地选择铸造方法和确定铸造工艺方案以外,还应该正确地选择合适的工艺参数。

@#@例如:

@#@由于铸件浇注后要收缩,因此在做模样和芯盒时必须在尺寸上放出收缩率;@#@铸件有的表面需要机械加工,在模样和芯盒上要考虑铸件的机械加工余量;@#@为了便于起模和取芯,模样和芯盒上应有拔模斜度;@#@以及最小铸出孔的尺寸等。

@#@这些在进行铸造工艺设计时需要确定的工艺数据叫铸造工艺参数。

@#@@#@2.3.1铸造收缩率的确定@#@铸件在冷却和凝固过程中,体积一般都要收缩。

@#@金属在液态和凝固过程中的收缩量以体积的改变量表示,称为体收缩。

@#@在固态下的收缩量常用长度表示,称为线收缩。

@#@由于铸件的固态收缩(线收缩)将使铸件各部分的尺寸小于模样原来的尺寸,因此,为了使铸件冷却后的尺寸与铸件图示尺寸一致,则需要在模样或者芯盒上加上其收缩的尺寸。

@#@增加的这部分尺寸为铸件的收缩量,一般用铸造收缩率表示,可以用下式列出:

@#@@#@铸造收缩率k=(L模样—L铸件)/L铸件×@#@100%@#@式中:

@#@L模样——模样尺寸;@#@L铸件——铸件尺寸@#@铸造收缩率主要和铸造合金的种类及成分有关,同时还取决于铸件在收缩时受到阻碍的大小等因素。

@#@在决定铸件的收缩率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力求比较正确的确定铸造收缩率的大小。

@#@通过查得,在本次设计中材料为灰铸铁,其采用的铸造收缩率选为1%。

@#@@#@2.3.2机械加工余量的确定@#@机械加工余量是指在铸件加工表面上留下的、准备用机械加工方法切去的金属层的厚度,目的是获得精确的尺寸和光洁的表面,以符合设计的要求。

@#@@#@铸件加工余量的大小,要根据铸件的合金种类,生产方法,尺寸大小和复杂程度,以及加工面的要求和所处的浇注位置等因素来确定。

@#@铸件加工面在浇注时的位置,一般上面比下面和侧面的加工余量要大些,铸面内表面则要比铸件外表面的加工余量大些。

@#@@#@该零件采用的材料是灰铸铁,选用时应考虑各厂的实际生产情况,对于机械化的大量生产,其加工余量可比表中数值小些,对于批量生产的重型机械铸件,则加工余量应比表中的数值大些,经分析综合选用以下数值作为本设计的的机械加工余量。

@#@@#@表4-1机械加工余量(mm)@#@铸件最大尺寸@#@浇注时位置@#@公称尺寸@#@≤100@#@>101~200@#@>200~301@#@>201~500@#@顶面@#@6.0@#@7.0@#@7.0@#@侧面@#@4.0@#@4.0@#@4.0@#@底面@#@3.0@#@3.0@#@4.0@#@由上表我们可以确定加工余量,本铸件的最大尺寸为212mm,由公称尺寸可以知道铸件的机械加工余量:

@#@顶面7.0mm,侧面4.0mm,底面3.0mm。

@#@@#@2.3.3拔模斜度的确定@#@为了在造型和制芯时便于起模而不致损坏砂型和砂芯,应该在模样或芯盒的出模方向带有一定的斜度。

@#@如果零件本身没有设计出相应的结构斜度时,就要在铸型工艺设计时给出拔模斜度。

@#@@#@拔模斜度的大小应根据模样的高度,模样的尺寸和表面光洁度以及造型方法来确定,见表4-2@#@表4-2拔模斜度@#@测量面高度(毫米)@#@金属模@#@a@#@α。

@#@@#@<@#@20@#@0.5~1.0@#@1.30~3。

@#@@#@20~50@#@0.5~1.2@#@0.45。

@#@~2。

@#@@#@50~100@#@1.0~1.5@#@0.45。

@#@~1。

@#@@#@100~200@#@1.5~2.0@#@0.30。

@#@~0.45。

@#@@#@根据上表所显示的数据,该铸件所需要的拔模斜度为:

@#@@#@测量面高度(毫米)@#@金属模@#@a@#@α。

@#@@#@50~100@#@1.0~1.5@#@0。

@#@45~1。

@#@@#@2.3.4最小铸出孔@#@最小铸出孔的尺寸和铸件的生产批量、合金种类、铸件大小、孔处铸件壁厚、孔的长度以及孔的直径有关。

@#@@#@1.加工圆孔(结合参考书【1】中表3-24最小铸出孔为12~15mm)@#@灰铸铁铸件的最小铸出孔(mm)@#@铸件厚度@#@<50@#@50-100@#@100-200@#@>200@#@应铸最小孔径@#@30@#@35@#@40@#@另行规定@#@2.不加工孔@#@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铸出。

@#@若孔径﹤30毫米(小批生产)或15毫米(大量生产),或孔的长度和孔的直径之比大于4时,则不便铸出。

@#@@#@3.参照以上标准,本设计中前后的两个通孔、底板上的圆孔和所有螺栓连接孔不用铸出,待铸造完成后再由机械加工钻孔。

@#@在工艺图上有说明。

@#@@#@2.4砂芯设计@#@砂芯设计是铸造工艺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砂芯主要用于形成铸件的内腔和孔。

@#@它对铸件的质量,铸造工艺过程以及铸造工艺装备都有直接的影响。

@#@@#@2.4.1砂芯数量的确定@#@一个铸件所需要的砂芯数量,主要取决于铸件的结构和铸造工艺方案。

@#@由于制造砂芯时材料要求高,工艺装备比较复杂,因此,应该尽可能的少用砂芯。

@#@根据后悬架铸模的结构和复杂程度决定使用2个砂芯。

@#@@#@2.4.2芯头的设计@#@芯头是砂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一般为定位、支撑和排气。

@#@定位主要是通过芯头与芯座的配合,便于将砂芯准确的安放在砂型中;@#@支撑主要是砂芯通过芯头支撑在铸型中,保证砂芯在它本身的重力和金属液的浮力作用下位置不变;@#@排气主要是在浇注凝固过程中,保证砂芯中产生的大量气体能够及时的从芯头排出铸型。

@#@@#@一个砂芯的芯头能否满足砂芯对于定位、支撑和排气这三方面的要求,主要是由芯头的形式、个数、形状和尺寸决定的。

@#@在满足砂芯支撑稳固、定位准确和排气通畅的情况下,芯头的数量越少越好。

@#@@#@2.4.2.1芯头的形式@#@根据芯头在砂型中的位置,可分为垂直芯头和水平芯头。

@#@考虑到后悬架的内腔和外型较复杂,故将砂芯设计为两个,砂芯1#和2#配合在一起,砂芯2#为内侧的大砂芯。

@#@砂芯1#为垂直芯头。

@#@@#@2.4.2.2芯头尺寸的确定@#@芯头横截面的尺寸,一般决定于铸件相应部位孔眼的尺寸,为了便于下芯合箱,芯头应有一定的斜度,芯头和芯座之间应留一定的间隙。

@#@经查表得芯头的斜度分别为5°@#@、10°@#@,芯头与芯座的间隙为1mm。

@#@由于本次设计过程中砂芯1#和2#芯头的尺寸较小,作用在芯头上的重力和浮力不大,因此不必验算芯头的尺寸。

@#@@#@2.4.2.3压环、防压环和集砂槽尺寸的确定@#@在大量的生产中,为了加速下芯合箱及保证铸件质量,在芯头的模样上常常做出压环、防压环和集砂槽。

@#@压环用来阻止金属液钻进砂芯的通气道;@#@防压环用来防止芯头压坏芯座的边缘后,散砂落入型腔;@#@集砂槽用于存放散落的砂粒。

@#@@#@表5-1压环、防压环和集砂槽的尺寸(mm)@#@芯头直径D@#@垂直芯头@#@e@#@f@#@g@#@30—50@#@1.5@#@3@#@1.5@#@100—200@#@3@#@4@#@3@#@200—400@#@4@#@5@#@5@#@>400@#@5@#@6@#@6@#@2.5浇注系统的设计@#@浇注系统(gatingsystem,runningsystem)是铸型中液态金属流入型腔的通道之总称。

@#@铸铁件浇注系统的典型结构如图所示,它由浇口杯(外浇口)、直浇道、直浇道窝、横浇道和内浇道等部分组成。

@#@生产中常常因浇注系统设计安排不合理,造成砂眼、夹砂、气孔、粘砂、缩孔、缩松、浇不足、变形、裂纹、偏析等缺陷。

@#@此外,浇注系统的好坏还影响造型和清理工作的繁简,砂型的体积大小和型砂的耗用运输量,非生产性消耗的液态合金用量等等。

@#@所以,浇注系统与获得优质铸件,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铸件成本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2.5.1浇注系统类型及选择@#@2.5.1.1浇注系统的各组成部分@#@浇口杯@#@结构简单,制作方便,容积小,消耗的金属液少,能缓冲股流,撇渣能力小@#@直浇道@#@方便起模,金属液能较快充满,在直浇道中呈正压状态流动,减少吸气和卷渣@#@横浇道@#@渣粒能在横浇道中浮起,能够滞留渣粒,确保夹杂物不被吸入内浇道@#@内浇道@#@造成的吸动区域小,有助于横浇道发挥撇渣作用,模样制造方便,易于从铸件上去除。

@#@@#@2.5.1.2浇注系统类型选择@#@应采用的考虑本铸件采用湿型铸造且铸件本身较小的特点,以及考虑了浇注系统各组元的断面比关系,内浇道对铸件型腔的引注高度,浇道的结构等,选择封闭式浇注系统,其断面比例关系为F直〉F横〉F内。

@#@特点为浇注开始后,液态合金很快充满浇注系统;@#@铸件成品率高,撇渣能力较强,浇注初期也有一定的撇渣能力。

@#@本次设计中采用封闭式。

@#@@#@2.5.2浇注系统断面尺寸的确定@#@2.5.2.1水力学近似计算公式:

@#@@#@计算浇注系统,主要是确定最小断面积(阻流断面),然后按经验比例确定其他组元的断面积。

@#@封闭式浇注系统的最小断面是内浇道,以伯努利方程为基础的水力学近似计算公式是:

@#@@#@F内=G/(μ·@#@t·@#@0.31·@#@Hp1/2)(cm2)@#@式中:

@#@F内——内浇道总断面积(cm2);@#@@#@G——流经内浇道的液态合金重量(Kg);@#@@#@μ——流量总耗损系数;@#@@#@t——浇注时间(s);@#@@#@Hp——平均静压力头(cm)。

@#@@#@2.5.2.2流量系数μ的确定。

@#@@#@μ值的理论计算不仅繁琐,而且难以准确的计算,故多用实验方法或根据经验确定之,通常是查表获得。

@#@本铸件为湿型薄壁复杂件,砂芯多,铸型阻力大,取μ=0.35.修正数值为:

@#@①湿型薄壁复杂件,浇注温度要高+0.05②在铸型上需要安放横截面积大于内浇道总面积的通气孔+0.05③有两个内浇道,阻力加大,μ值取-0.05,所以μ=0.40@#@2.5.2.3铸件质量m的计算和流经内浇道的液态合金重量G@#@根据质量计算公式:

@#@m=ρν可知可先计算出铸件的体积ν,然后再乘以灰铸铁密度ρ(ρ=7.2*103㎏/m3)@#@铸件可分为六部分来计算它的质量:

@#@ν@#@①底座体积ν1@#@ν1=[212×@#@(72×@#@2+20)-(34.06+92)×@#@(95+12)]×@#@8=170236.6mm3@#@②空心圆筒体积ν2@#@ν2=1/4π×@#@(462-302﹚×@#@50=47728.0mm3@#@③盖子部分体积ν3@#@ν3=﹙85×@#@90-50×@#@60﹚×@#@8=37200.0mm3@#@④薄壁的体积ν4@#@ν4=ν前后﹢v左右@#@=﹛[﹙80-46/2﹚﹢﹙22+6﹚×@#@tan30º@#@﹢﹙15-8﹚/sin60º@#@]×@#@6﹢[53.12+﹙15-8﹚]×@#@6﹜×@#@﹙95+2×@#@6﹚﹢﹛1/2×@#@[﹙125.8×@#@sin30º@#@﹚×@#@﹙125.8×@#@sin60º@#@﹚﹢53.12﹢﹙15-8﹚+125.8×@#@sin60º@#@]×@#@86.09﹜×@#@2×@#@8=262021.0mm3@#@⑤两个凸台体积ν5@#@ν5=1/4π×@#@282×@#@[﹙94-6-95/2﹚+﹙107-70﹚]=47720.8mm3@#@⑥肋的体积ν6@#@ν6=1/2×@#@﹙98.57+81.25﹚×@#@30×@#@8×@#@3+1/2×@#@32×@#@60.12×@#@8×@#@2=64735.2+15390.7@#@=80125.9mm3@#@铸件的总体积:

@#@@#@v总=ν1+ν2+ν3+ν4+ν5+ν6@#@=170236.6+47728.0+37200.0+262021.0+47720.8+80125.9@#@=645032.3mm3@#@所以铸件的总质量为:

@#@@#@m=ρν=645032.3×@#@10﹣6×@#@7.2=4.64㎏@#@流经内浇道的液态合金总重量为铸件重加上浇冒口重量。

@#@而浇冒口质量约占铸件质量的20%到30%,所以G=1.2m至1.3m,所以G=5.5kg.@#@2.5.2.4浇注时间t.@#@查表可知S=1.85,所以t=4.34s@#@2.5.2.5确定平均压头Hp@#@浇注系统为底注式浇注系统,铸件浇注位置高度C=137mm,C=P自由液面至内浇道的高度H0=200mm,故:

@#@@#@Hp=H0-C/8=18.3cm@#@2.5.2.6验算型腔内铁水液面上升速度u@#@验算液面上升速度:

@#@Vs=C/t,C为铸件浇注位置高度,C=137mm,求得Vs=31.6>@#@20~30@#@满足要求。

@#@@#@2.5.2.7确定其他组元的横截面积@#@由公式F内=G/(μ·@#@t·@#@0.31·@#@Hp1/2)得内浇道总截面积Fn=5.5/(0.40×@#@4.34×@#@0.31×@#@18.31/2)=2.4cm2由于有两个内浇道,故单个内浇道最小截面积为1.2cm2。

@#@由于采用的是封闭式浇注系统,取截面比为:

@#@@#@Fz:

@#@ΣFD:

@#@ΣFn=1.2:

@#@1.4:

@#@1@#@可知:

@#@内浇道总截面积2.4cm²@#@横浇道总截面积3.4cm²@#@直浇道截面积2.9cm²@#@@#@验算内浇道截面积(经验公式):

@#@∑Fn==2.45㎝2,计算结果相同于水力学公式计算。

@#@@#@2.5.3各浇道尺寸@#@直浇道横浇道内浇道@#@3模样及模板的设计@#@模样和模板是机器造型中使用的主要工艺装备。

@#@模样在造型中主要形成铸件外表面的型腔。

@#@模板是模底版、模样和浇冒口模等的总称。

@#@模底板用于安装模样、浇冒口模等,造型后形成铸型的分型面。

@#@@#@3.1模样的设计@#@模样设计的主要内容:

@#@选择模样材料,确定模样的尺寸和结构,以及模样在模底板的定位和紧固的安装方式等。

@#@@#@3.1.1模样材料的选择@#@目前制造模样的材料有:

@#@木材、塑料、铝合金、铜合金、铸铁、球墨铸铁、铸钢、菱苦土以及泡沫塑料等。

@#@金属模样是成批大量流水生产中目前采用最广泛的一种模样,本设计中采用的就是金属模样,金属模样一般是由铸造毛坯或钢材坯料经机械加工制成,从而保证模样表面粗糙度和尺寸精度。

@#@金属模样材料有很多种,比如铸造铝合金,铸造黄铜,灰铸铁,钢材等,但我们选择材料,不仅仅要考虑其力学性能,我们还要考虑到生产批量、价格等,综合分析后,我选择铸造铝合金。

@#@@#@在本次设计中设计的是下模样,采用的模样材料铝合金,主要优点是轻便,不宜生锈,加工性好,表面光滑但是其强度较低,耐磨性差,硬度50~60HBS。

@#@能够满足本铸件的工艺装备要求,铝合金的规格牌号选为ZL105,其收缩率为1%[9]。

@#@@#@3.1.2模样尺寸的设计@#@3.1.2.1模样尺寸的确定@#@模样的设计质量和制造质量,直接关系着铸件的几何形状、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模样的设计和选择还直接影响着模样制造的工艺性和经济性,也直接影响着模样的使用要求和寿命,因此,在满足产品质量、满足工艺要求的前提下,正确的选择和设计模样是很重要的。

@#@设计金属模样的尺寸除了考虑产品的零件尺寸外,还要考虑零件的铸造工艺尺寸,以及零件的铸造收缩率。

@#@零件尺寸由产品零件图上查得,零件的铸造工艺尺寸包括各种工艺参数,芯头尺寸,浇冒口系统。

@#@@#@模样的尺寸=铸件尺寸×@#@(1+K);@#@式中K为铸件收缩率,查表为1%。

@#@@#@铸件尺寸=零件尺寸+加工余量+拔模斜度及其它加工余量。

@#@对于芯头及冒口尺寸按原工艺图计算。

@#@为了模样和底板的定位和紧固,在没有现成凸缘或凸耳不够用时,在模样内侧专门设计凸耳,并设置定位销孔,紧固螺钉孔。

@#@尺寸如模样模板装配图上所示。

@#@@#@3.1.2.2模样类型的选择@#@金属模样的结构设计必须在保证产品质量满足铸造工艺要求的前提下,使模样由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其坯料结构必须同时满足铸造工艺和加工工艺多方面的要求,以便于制造和使用,以及安装和维修。

@#@金属模样的结构分为两类,即机器造型用金属模样和手工造型用金属模样。

@#@本次设计采用机器造型用金属模样。

@#@@#@3.1.2.3模样技术要求@#@金属模样用于成批大量的生产时,对其表面光洁度和尺寸偏差应严格控制。

@#@模样工作表面光洁度的确定:

@#@模样工作表面为▽6,模样分型面为▽5,模样定位销孔为▽6。

@#@模样装配凸耳采取内凸耳。

@#@@#@3.1.3模样的壁厚和加强筋@#@在保证模样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壁厚越小越好,以减轻重量和节省金属。

@#@铝合金模样常用壁厚可";i:

16;s:

1165:

"鄂式破碎机操作规程@#@1.破碎机必须在空载下启动。

@#@@#@2.启动前,仔细检查破碎机各部件的紧固情况、弹簧的弹性情况、皮带的松紧情况。

@#@@#@3.每次启动时,要仔细检查破碎机的齿板是否松动,并根据料样粒度,调至适合鄂口;@#@如发现异常情况时,要停止工作,彻底处理并排除故障。

@#@@#@4.破碎机启动后运转速度达到正常转速后,方可喂料;@#@严格防止钢铁、超硬度物体进入机器,以免损坏机件。

@#@@#@5.运转时,严禁任何清理工作和安装撤卸皮带;@#@禁止用手或撬杆从装料口内取出被破物体或移动被破物体位置。

@#@@#@6.停车之前,必须停止供料,待破碎机内的物料全部吐完后,方可停车。

@#@@#@7.停车后,整理完毕后现场,方可离开。

@#@@#@8.破碎机应专用,并贴明标识,严禁混用。

@#@@#@9.破碎机由专人定期保养维护,对各活动部位定期添加润滑油;@#@并建立运行记录。

@#@@#@10.破碎机每年进行一次拆机保养,每两年进行一次整机维修;@#@并建立维护和保养记录。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