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床作业指导书及操作规范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698835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钻床作业指导书及操作规范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钻床作业指导书及操作规范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钻床作业指导书及操作规范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钻床作业指导书及操作规范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钻床作业指导书及操作规范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钻床作业指导书及操作规范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钻床作业指导书及操作规范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钻床作业指导书及操作规范Word格式.doc

《钻床作业指导书及操作规范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钻床作业指导书及操作规范Word格式.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钻床作业指导书及操作规范Word格式.doc

车头箱手柄挂到最低档,开机运行3分钟。

并查看油窗油位是否达到了1/3油窗位置,否则通知有关人员按规定加油。

4.3查看当班作业计划:

按作业计划顺序及进度要求进行作业,以满足生产进度的需要。

4.4阅读图纸及工艺:

熟读图纸及加工工艺,确定加工基准和加工步骤;

确定加工所需工、量具等。

4.5自检待加工件;

校对工、量具:

按图纸及工艺取待加工件,钻前验线,领取加工所需工、量具并进行校对。

4.6自检:

所有工件加工完了以后都要进行自检,发现问题须马上解决。

4.7首件检验:

在批量生产中,必须进行首件检查,合格后方能继续加工。

4.8送检:

工件加工完以后及时送检,不得锈蚀,送检过程中避免磕碰,并在图纸上加工工艺栏及轮班作业计划签字(外加工件附送货单及自检报告)送检。

4.9当班下班前,需将工、量具擦拭干净,送还工具室;

擦拭机床清扫机床周围所负责区域,工作台台面涂上一层防锈油,且关闭机床电源。

5.工艺守则:

5.1.钻孔

5.1.1.按划线钻孔时,应先试钻,确定中心后再开始钻孔。

5.1.2.在斜面或高低不平的面上钻孔时,应先修出一个小平面后再钻孔。

5.1.3.钻盲孔(不通)时,事先要按钻孔的深度调整好定位块。

5.1.4.钻深孔时,为了防止因切屑阻塞而扭断钻头,应采用较小的进给量,并需经常排屑;

用加长钻头钻深孔时,应先用标准钻头钻到一定深度后,再用加长钻头。

5.1.5.螺纹底孔钻完后,必须倒角。

5.2.锪孔

5.2.1.用麻花钻改制锪钻时,应选短钻头,并应适当减小后角和前角。

5.2.2.锪孔时的切削速度一般应为钻孔切削速度的1/3~1/2。

5.3.铰孔

5.3.1.钻孔后需绞孔时,应留合理的铰削余量。

5.3.2.在钻床上绞孔时,要适当选择切削速度和进给量。

5.3.3.绞孔时,绞刀不许倒转。

5.3.4.绞孔完成后,必须先把绞刀退出,再停车。

5.4.麻花钻的刃磨

5.4.1.麻花钻主切削刃外缘的后角一般为8°

~12°

钻硬质材料时,为保证钻头强度,后角可适当小些;

钻软质材料(黄铜除外)时,后角可稍大些。

5.4.2.磨顶角时,一般磨成118°

,顶角必须与钻头轴线对称,两切削刃要长度一致。

6.规范内容:

6.1.凡钻孔后需绞孔的其加工表面粗糙度Ra值不得大于12.5um。

6.2.倒角、倒园图纸和工艺有要求的按图纸和工艺进行加工,螺孔钻底孔后其倒角应略大于公称尺寸,其余没有倒角要求的均按1×

45°

倒钝。

6.3.在本工序后无去尖角毛刺工序时,本工序加工产生的毛刺应在本工序去除。

6.4.在切削过程中,若机床、刀具、工件等发出不正常的声音,或加工表面的粗糙度突然变差,应立即退刀停车检查。

6.5.加工中进行自检测量时要正确使用量具。

使用塞规、螺纹塞规等时必须轻轻推入或旋入,不得用力过猛;

使用卡尺、深浅尺等时,事先应调好零位。

6.6.凡加工件成组或配加工的工件,加工后应作标记(或编号)。

6.7.在钻孔、绞孔或攻丝过程中,按需要适当施加冷却液、油脂等。

7.钻、铰孔常见问题的产生原因分析

7.1.标准麻花钻加工常见问题的产生原因分析

序号

问题内容

产生原因

1

孔径增大、误差大

1、钻头左右切削刃不对称,摆差大;

2、钻头横刃太长;

3、钻头刃口崩刃;

4、钻头刃带上有屑瘤;

5、钻头弯曲;

6、进给量太大;

7、钻床主轴摆差大或松动。

2

孔径小

钻头刃带严重磨损

3

钻孔时产生震动或孔不圆

1、钻头后角太大;

2、无导向套或导向套与钻头配合间隙过大;

3、钻头左右切削刃不对称,摆差大;

4、主轴轴承松动;

5、工件夹紧不牢;

6、工件表面不平整,有气孔沙眼;

7、工件内部有缺口、交叉孔。

4

孔位超差,孔歪斜

1、钻头的钻尖已磨钝;

2、钻头左右切削刃不对称,摆差大;

3、钻头横刃太长;

4、钻头与导向套配合间隙过大;

5、主轴与导向套轴线不同轴,主轴轴线与工作台面不垂直;

6、钻头在切削时震动;

7、工件表面不平整,有气孔砂眼;

8、工件内部有缺口、交叉孔;

9、导向套底端面与工件表面的距离太长,导向套长度短;

10、工件夹紧不牢;

11、工件表面倾斜。

12、进给量不均匀。

5

钻头折断

1、切削用量选择不当;

2、钻头崩刃;

4、钻头已钝,刃带已严重磨损呈正锥形;

5、导向套底端面与工件表面的距离太近,排屑困难;

6、切削液供应不足;

7、切屑堵塞钻头的螺旋槽,或切屑卷在钻头上,使切屑液不能进入孔内;

8、导向套磨损成倒锥形,退刀时钻屑夹在钻头与导向套之间;

9、快速行程终了位置距工件太近;

10、孔钻通时,由于进给阻力迅速下降而进给量突然增加;

11、工件或夹具刚度不足,钻同时弹性恢复,使进给量突然增加;

12、进给丝杠磨损,动力头重锤重量不够。

动力液压缸反压力不足,当空钻通时,动力头自动下落,使进给量增大;

13、钻铸件时遇到缩孔。

6

钻头寿命低

1、同第5项之1、2、3、4、5、6、7;

2、钻头切削部分几何形状与所加工的材料不适应。

7

孔壁表面粗糙

1、钻头不锋利;

2、后角太大;

3、进给量太大;

4、切削液供给不足,切削液性能差;

5、切屑堵塞钻头的螺旋槽;

6、夹具刚度不够;

7、工件硬度太低。

7.2.多刃绞刀绞孔中常见问题的产生原因分析

1、绞刀外径尺寸设计值偏大或绞刀刃口有毛刺;

2、切削速度过高;

3、进给量不当或加工余量太大;

4、绞刀主偏角过大;

5、绞刀弯曲;

6、绞刀刃口上粘附着切屑瘤;

7、刃磨时绞刀刃口摆差超差;

8、切削液选择不合适;

9、安装绞刀时,锥柄表面油污未擦干净,或锥面有磕碰伤痕;

10、锥柄的扁尾偏位,装入机床主轴后与锥柄园锥干涉;

11、主轴弯曲或主轴轴承过松或损坏;

12、绞刀浮动不灵活,与工件不同轴;

13、手绞孔时两手用力不均匀,使绞刀左右晃动。

1、绞刀外径尺寸设计值偏小;

2、切削速度过低;

3、进给量过大;

4、绞刀主偏角过小;

5、切削液选择不合适;

6、绞刀已磨损,刃磨时磨损部分未磨去;

7、铰薄壁钢件时,铰完孔后内孔弹性恢复使孔径缩小;

8、铰钢件时,余量太大或绞刀不锋利,也容易产生孔弹性恢复,使孔径缩小。

内孔不圆

1、绞刀过长,刚度不足,切削时产生震动;

2、绞刀主偏角过小;

3、绞刀韧带窄;

4、绞孔余量不均匀;

5、孔表面有缺口、交叉孔;

6、孔表面有砂眼、气孔;

7、主轴轴承松动,无导向套,或绞刀与导向套配合间隙过大;

由于薄壁工件装夹的过紧,卸下后工件变形

孔表面有明显的棱面

绞孔余量过大;

2、绞刀切削部分后角过大;

3、绞刀韧带过宽;

4、孔表面有砂眼、气孔;

5、机床主轴摆差大

孔表面粗糙

1、切削速度过高;

2、切削液选择不合适;

3、绞刀主偏角过大,绞刀刃口不直;

4、绞孔余量太大;

5、绞孔余量不均匀或太小,局部表面未铰到;

6、绞刀切削部分摆差超差,刃口不锋利,表面粗糙;

7、绞刀韧带过宽;

8、绞孔时排屑不良;

9、绞刀过渡磨损;

10、绞刀碰伤,刃口留有毛刺或崩刃;

11、刃口有积屑瘤;

12、由于材料关系,不适用零度前角或负前角绞刀

绞孔后孔的中心线不直

1、绞孔前钻孔不直,特别是孔径较小时,由于绞刀刚性较差,不能纠正原有孔的弯曲度;

2、绞刀主偏角过大,导向不良,使绞刀在铰削中容易偏离方向;

3、切削部分倒锥过大;

4、绞刀在断续空中部间隙处移位;

5、手绞孔时,在一个方向上用力过大,迫使绞刀向一边偏斜,破坏了绞孔的直线度

8.注意事项及设备保养

8.1.工作时按公司规定穿戴好防护用品。

8.2.按设备要求定期更换润滑油、切削液。

8.3.每次机床主轴运转前检查确认工件、工装是否夹紧。

8.4.不能借助机床床身及工作台装、退钻头钻套。

8.5.机床安全防护装置要保证齐全完好,维修、清洁拆卸后及时装上,随时保证设备的完好。

第7页共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