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江苏省水利工程混凝土耐久性规范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702294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0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2江苏省水利工程混凝土耐久性规范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DB32江苏省水利工程混凝土耐久性规范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DB32江苏省水利工程混凝土耐久性规范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DB32江苏省水利工程混凝土耐久性规范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DB32江苏省水利工程混凝土耐久性规范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DB32江苏省水利工程混凝土耐久性规范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DB32江苏省水利工程混凝土耐久性规范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DB32江苏省水利工程混凝土耐久性规范Word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DB32江苏省水利工程混凝土耐久性规范Word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DB32江苏省水利工程混凝土耐久性规范Word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DB32江苏省水利工程混凝土耐久性规范Word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DB32江苏省水利工程混凝土耐久性规范Word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DB32江苏省水利工程混凝土耐久性规范Word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DB32江苏省水利工程混凝土耐久性规范Word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DB32江苏省水利工程混凝土耐久性规范Word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DB32江苏省水利工程混凝土耐久性规范Word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DB32江苏省水利工程混凝土耐久性规范Word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DB32江苏省水利工程混凝土耐久性规范Word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DB32江苏省水利工程混凝土耐久性规范Word格式.doc

《DB32江苏省水利工程混凝土耐久性规范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2江苏省水利工程混凝土耐久性规范Word格式.doc(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DB32江苏省水利工程混凝土耐久性规范Word格式.doc

6.2.1胶凝材料 8

6.2.2骨料 9

6.2.3外加剂 9

6.2.4水 9

6.3混凝土配合比 9

6.4混凝土施工 11

6.4.1模板制作安装 11

6.4.2混凝土保护层 11

6.4.3 混凝土制备 11

6.4.4混凝土浇筑 12

6.4.5混凝土养护 12

6.4.6混凝土温度控制 12

6.5混凝土缺陷处理 13

7检验评价 13

7.1检验 13

7.2评价 13

8运行检测维修 14

8.1运行 14

8.2检测 14

8.3维修 14

附录A 15

参考文献 15

水利工程混凝土耐久性技术规范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水利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等阶段混凝土耐久性技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江苏省行政区域大型、中型和小

(1)行水利工程。

其他小型水利工程可参照执行。

混凝土耐久性除应符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级行业有关标准的规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75通用硅酸盐水泥

GB8076混凝土外加剂

GB50119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

GB50164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

GB50367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

GB50496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

GB/T1596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

GB/T14902预拌混凝土

GB/T18046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

GB/T18736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剂

GB/T50733预防混凝土碱骨料反应技术规范

SL27水闸施工规范

SL75水闸技术管理规程

SL191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SL214水闸安全鉴定规定

SL234泵站施工规范

SL255泵站技术管理规程

SL316泵站安全鉴定规程

SL352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

DL/T5144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

DL/T5207水工建筑物抗冲磨防空蚀混凝土技术规范

JGJ/T259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修复与防护技术规程

DB32/T2334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环境条件

直接与混凝土表面接触的周围环境

3.2环境作用

温度、湿度及其变化以及二氧化碳、氧、盐、酸等环境因素对结构的作用

3.3环境类别

按不同环境条件对钢筋和混凝土的腐蚀作用机理所进行的环境分类。

3.4环境作用等级

每一环境类别下,不同的环境条件对混凝土腐蚀作用的程度。

3.5耐久性

混凝土在正常使用和维护条件下,随时间变化而仍能满足预定功能要求的能力,

3.6设计使用年限

作为混凝土耐久性设计的依据并具有足够安全裕度或保证率的目标使用年限。

3.7胶凝材料

混凝土中起胶凝作用的水泥和粉煤灰、矿渣粉、硅灰等矿物掺合料的总称。

3.8掺合料掺量

粉煤灰、矿渣粉、硅灰等矿物掺合料质量与胶凝材料质量的百分比。

3.9大掺量掺合料混凝

胶凝材料中含有较大比例的粉煤灰、矿渣粉、硅灰等矿物掺合料,需要采取较低的水胶比和特俗施工措施的混凝土。

3.10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

从钢筋(包括箍筋、构造筋)外边缘到混凝土表面的距离;

对后张法预应力筋,为套管或孔道外边缘到混凝土表面的距离。

3.11耐久性附加措施

在改善混凝土密实性、增加保护层的厚度等常规手段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混凝土耐久性所采取的混凝土表面涂层、防腐蚀面层、表面浸渍、透水衬里模板和钢筋阻锈剂等补充措施。

3.12透水衬里模板

内侧设置专用织物,以引排出混凝土表面的多余水分和裹入的气泡并保湿,可提高表层混凝土密实性的专用模板。

4总则

4.1一般规定

4.1.1混凝土耐久性包括抗碳化性能、抗冻性能、抗渗性能、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抗化学侵蚀性能等。

4.1.2设计应根据工程规模和重要性,论证、确定混凝土设计使用年限。

依据工作所在地的气候、水质、土质等环境条件,确定混凝土所处的环境类别及环境作用等级。

4.1.3应根据设计使用年限、混凝土所处的环境类别及环境作用等级进行耐久性设计,提出混凝土耐久性能指标和结构构造、施工措施、检查维护等要求。

4.1.4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的混凝土,应在初步设计阶段对混凝土耐久性进行试验和论证。

4.1.5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是,应验证其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

4.1.6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50年的混凝土,应在现场留置并保存专供耐久性能检测用的试件。

4.1.7设计使用年限内应定期对混凝土耐久性能进行检测评估。

4.2设计使用年限

4.2.1混凝土设计使用年限一般分为100年、50年、30年等3级。

4.2.2新建工程的混凝土设计使用年限按表1选用。

表1混凝土设计使用年限

工程规模

设计使用年限

设计使用年限级别

大型工程

100年

1

中型工程

50年

2

(1)型工程

30年

3

4.2.3扩建、改建、加固工程的混凝土设计使用年限宜选择30年或50年。

4.3环境作用等级

4.3.1环境类别分部为I(碳化环境)、Ⅱ(冻融环境)、Ⅲ(氯化物环境)、IV(化学侵蚀环境)等4类,环境类别划分见表2。

表2环境类别划分

环境类别

名称

腐蚀机理

I

碳化环境

混凝土碳化引起钢筋腐蚀

II

冻融环境

反复冻融循环导致混凝土损伤

III

氯化物环境

氯化物引起钢筋锈蚀

IV

化学侵蚀环境

硫酸盐、镁盐和酸类等化学物质对混凝土的腐蚀

4.3.2环境作用程度分为A(轻微)、B(轻度)、C(中度)、D(严重)、E(非常严重)等5级。

4.3.3环境作用等级分为I-A、I-B、I-C、Ⅱ-C、Ⅱ-D、Ⅲ-C、IV-C、Ⅲ-D、IV-D、Ⅲ-E、IV-E等11级。

碳化、冻融、氯化物等环境作用等级按表3确定,化学侵蚀环境作用等级按表4确定。

表3碳化、冻融、氯化物等环境作用等级

环境

类别

环境条件

环境作

用程度

用等级

构件示例

长期位于水下或土中

A

Ⅰ-A

底板、消力池、护坦、铺盖、基桩等所有表面均处于水下或土中的构件

室内潮湿环境,非干湿交替露天环境,长期湿润环境

B

Ⅰ-B

泵站电机层等中高湿度环境中的室内混凝土,经常露出水面的底板,不受雨淋或偶尔与雨水接触的露天构件

干湿交替环境

C

Ⅰ-C

闸墩、胸墙、翼墙等处于水位变化的构件、排架、工作桥等频繁受淋雨的构件

淡水环境水位变化区、浪溅区、大气区、氯化物环境大气区

Ⅱ-C

内河工程中的闸墩、胸墙、翼墙等构件;

内河和沿海工程中的排架、工作桥等构件

氯化物环境浪溅区、水位变化区

D

Ⅱ-D

沿海工程中的闸墩、胸墙、翼墙等构件

长期在水下或土中(氯化物环境)

Ⅲ-C

底板、基桩、沉井、地下连续墙等沿海工程中的水下或土中的构件

海水环境水位变化区,轻度盐雾作用区

Ⅲ-D

闸墩、翼墙、胸墙、排架、工作桥等构件

海水环境溅浪区,重度盐雾作用区

E

Ⅲ-E

注:

轻度盐雾作用区指距平均水位15m以上的海上大气区或离涨潮岸线50m~500m的路上室外环境重度盐雾作用区指距平均水位15m以下的海上大气区或离涨潮岸线50m内的陆上室外环境。

4.3.4当有多种化学物质共同侵蚀时,应取其中较高的环境作用等级。

长期浸没与地表水或地下水中的混凝土,环境作用等级可降低Ⅰ级,但应不低于IV-C级;

当构件处于弱透水土体中时,土中、水中Mg2+、水的PH值、水中的CO2的环境作用等级可降低Ⅰ级,应不低于IV-C级。

表4化学侵蚀环境作用等级

环境作用程度

环境作用等级

水中-含量(mg/L)

土中-(水溶值)(mg/kg)

水中Mg2+含量(mg/L)

水的pH值

水中CO2含量(mg/L)

IV-C

≥200,<1000

≥300,<1500

≥300,<1000

≥5.5,

<6.5

≥15,

<30

IV-D

≥1000,<4000

≥1500,<6000

≥1000,<3000

≥4.5,

<5.5

≥30,

<60

IV-E

≥4000

≥6000

≥3000

<4.5

5设计要求

5.1一般规定

5.1.1混凝土耐久性设计应包含下列内容:

a)混凝土设计使用年限;

b)混凝土所处的环境类别及环境作用等级;

c)混凝土强度等级;

d)混凝土抗碳化、抗冻、抗渗、抗氯离子渗透、抗化学侵蚀等耐久性能指标要求;

e)结构构造要求;

f)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浇筑、养护等施工要求;

g)混凝土裂缝控制要求;

h)混凝土防腐蚀附加措施;

i)运行期检测维护要求。

5.1.2混凝土强度等级、耐久性能指标、结构构造等,应根据设计使用年限、环境作用等级进行设计。

5.1.3当混凝土受到多种环境共同作用是,应满足各种环境作用等级下的耐久性要求。

5.1.4受高速水流冲磨、空蚀作用的混凝土,耐久性设计应符合SL191、DL/T5207的要求。

受机械磨耗、碰撞作用的构件,设计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5.1.5混凝土耐久性设计应考虑发生碱骨料反应的可能性。

5.2混凝土强度

5.2.1混凝土强度应同时满足承载能力和设计使用年限的要求。

5.2.2钢筋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应符合表5的规定。

表5钢筋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

C30

C25

C20

C35

C40

Ca35

Ca30

Ca25

Ca40

Ⅳ-C

Ⅲ-D、Ⅳ-D

C45

Ⅲ-E、Ⅳ-E

C50

带脚标“a”的表示引气混凝土。

5.2.3素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碳化环境宜按表5中的Ⅰ-A环境作用等级确定;

氯化物环境宜按表5中的Ⅲ-C环境作用等级确定;

冻融环境、化学侵蚀环境宜按表5中的相应环境作用等级确定。

5.3混凝土耐久性指标

5.3.1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等级应符合表6的规定。

长期处于水下或土中的混凝土抗碳化性能可不作要求。

表6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等级

抗碳化性能等级

对应试验碳化深度

T-Ⅳ

≥0.1mm,<10mm

T-Ⅲ

≥10mm,<20mm

T-Ⅱ

≥20mm,<30mm

抗碳化性能等级参照GB50164划分

5.3.2混凝土抗冻性能等级应不低于表7的规定。

表7混凝土抗冻性能等级

江南地区

江淮地区

淮北地区

淡水河氯化物环境大气区

F50

F100

淡水环境浪溅区、水位变化区

F150

-

F200

5.3.3混凝土抗渗性能等级应不低于表8的规定。

环境作用等级为Ⅳ-C的混凝土抗渗性能等级宜不低于W8,环境作用等级为ID-D、Ⅳ-E的混凝土抗渗性能等级宜不低于W10。

表8混凝土抗渗性能等级

水力梯度(i)

抗渗性能等级

i<10

W4

10≤i<30

W6

30≤i<50

W8

i≥50

W10

5.3.4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等级应符合表9的规定。

表9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等级

等级

DRCM(×

10-12m2/s)

RCM-Ⅱ

≥3.5,<4.5

RCM-Ⅰ

≥4.5,<5.0

RCM-Ⅲ

≥2.5,<3.5

注1: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等级参照GB50164划分。

注2:

DRCM为混凝土84天龄期氯离子扩散系数(RCM法)。

5.4混凝土结构构造

5.4.1混凝土结构构造应符合SL191的规定。

5.4.2相应环境作用等级下基桩、底板、墩、墙、梁、柱等构件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应符合表10的规定。

板、墙的薄壁构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可减少5mm~10mm。

预制构件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可比现浇构件减少5mm。

表10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单位:

mm

55

50

45

Ⅰ-B、Ⅰ-C、Ⅱ-C

40

60

Ⅲ-C、Ⅳ-C

65

5.4.3混凝土中钢筋的布置应便于混凝土浇筑振捣。

5.4.4混凝土构件表现形状和构造应有利于排水,避免水、汽和有害介质在混凝土表面积聚。

5.4.5采用合适的结构构造和温度控制技术措施,提高混凝土抗裂能力。

5.4.6混凝土构件的最大裂缝宽度计算值应符合SL191的规定。

5.4.7止水材料性能应与相应部位混凝土的设计使用年限和环境条件匹配。

5.4.8应考虑运行阶段混凝土检测、维修、构件更换的构造设施。

5.5耐久性附加措施

5.5.1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50年的混凝土,宜采取耐久性附加措施。

5.5.2不同环境作用等级下混凝土耐久性附加措施可按表11选择。

表11混凝土耐久性附加措施

表面涂层

防腐蚀涂层

表面浸渍

透水衬里模板

钢筋阻锈剂

Ⅰ-C、Ⅱ-C、Ⅲ-C、Ⅳ-C

Ⅱ-D、Ⅲ-D

Ⅳ-D、Ⅳ-E

6施工要求

6.1一般规定

6.1.1施工单位应编制混凝土耐久性质量控制施工方案。

6.1.2应根据结构型式、施工条件、原材料状况和耐久性能要求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6.1.3抗裂要求较高的混凝土构件,应进行混凝土抗裂性能试验。

6.1.4预拌混凝土质量应符合GB/T14902的规定。

6.1.5混凝土施工应符合SL27、SL234、DL/T5144的规定。

6.2原材料

6.2.1胶凝材料

6.2.2.1水泥应符合GB175的规定,且宜符合表12的要求。

表12水泥技术要求

项目

技术要求

比表面积

300m2/kg~350m2/kg

游离氧化钙含量

≤1.5%

熟料中铝酸三钙含量

硫酸盐侵蚀的Ⅳ-D、Ⅳ-E环境作用等级;

≤5.0%

其他环境作用等级:

≤8.0%

碱含量(等效Na2O当量)

≤0.8%

标准稠度用水量

≤28.0%

6.2.1.2水泥宜选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

配制大掺量矿物掺合料混凝土宜使用硅酸盐水泥。

混凝土有温度控制要求时,不宜使用早强水泥。

6.2.1.3处于氯化物环境和化学侵蚀环境中的混凝土,水泥中的混合材宜为矿渣粉或粉煤灰。

6.2.1.4粉煤灰应符合GB1596F类I级灰、Ⅱ级灰的规定。

处于冻融环境的混凝土所掺粉煤灰的烧失量应不大于3.0%。

6.2.1.5磨细矿渣粉应符合GB/T18046的规定。

混凝土有温度控制要求时,磨细矿渣粉的比表面积宜小于450m2/kg。

6.2.1.6硅灰应符合GB/T18736的规定。

6.2.1.7散装水泥现场入罐的温度宜不高于65℃。

6.2.2骨料

6.2.2.1骨料应符合SL27、SL234、DL/T5144的规定。

6.2.2.2应选用质地坚硬密实、颗粒级配连续、吸水率低、空隙率小的骨科。

6.2.2.3细骨料宜选用细度模数2.5~3.0的天然河砂或人工砂,不应使用海砂。

6.2.2.4粗骨料宜采用单粒级石子按二级配或三级配混合配制。

6.2.2.5钢筋混凝土中粗骨料最大粒径应不大于表13的规定。

表13钢筋混凝土中粗骨料最大粒径单位:

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25

30

35

≥55

Ⅰ-A、Ⅰ-B

20

31.5

Ⅰ-C、Ⅱ-C、Ⅱ-D、Ⅳ-C、Ⅳ-D、Ⅳ-E

16

Ⅲ-C、Ⅲ-D、Ⅲ-E

6.2.2.6未经论证,不应使用碱活性骨料。

6.2.3外加剂

6.2.3.1外加剂应符合GB8076、GB50119的规定。

外加剂的品种、掺量应经试验确定。

6.2.3.2减水剂的减水率宜不小于20.0%。

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及以上的混凝土宜优先使用减水率不小于25.0%的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

减水剂的引气量应不大于3.0%。

6.2.3.3钢筋混凝土不应使用含有氯化物的早强剂和防冻剂。

预应力混凝土不应使用含有亚硝酸盐、碳酸盐的防冻剂。

6.2.3.4不同品种外加剂之间、外加剂与水泥及矿物掺合料之间应具有良好的相容性。

6.2.4水

6.2.4.1混凝土拌和与养护宜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饮用水。

6.2.4.2使用地表水、地下水和其他类型水时,应对水质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应符合DL/T5144的规定。

6.3混凝土配合比

6.3.1混凝土配合比应按照SL352进行设计与试验验证。

6.3.2坍落度不大于160mm的混凝土最大用水量宜不大于表14的规定。

坍落度大于160mm的混凝土用水量可相应增加5kg/m3~10kg/m3。

表14混凝土最大用水量单位:

kg/m3

170

180

190

165

175

185

Ⅰ-C、Ⅱ-C、Ⅱ-D、Ⅲ-C、Ⅲ-D、Ⅳ-C、Ⅳ-D

160

155

骨料为饱和面干状态

6.3.3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的最大水胶比,胶凝材料最小用量、最大用量宜符合表15的规定。

表15混凝土最大水胶比与凝胶材料用量单位:

混凝土强度等级

最大水胶比

胶凝材料用量

最小用量

最大用量

0.60

260

360

0.55

280

300

400

Ca30、C35

0.50

Ca35、C40

0.45

320

420

Ca40、C45

0.4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