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源县兰大庄小流域实施方案报告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705799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DOC 页数:66 大小:8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泾源县兰大庄小流域实施方案报告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泾源县兰大庄小流域实施方案报告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泾源县兰大庄小流域实施方案报告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泾源县兰大庄小流域实施方案报告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泾源县兰大庄小流域实施方案报告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泾源县兰大庄小流域实施方案报告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6页
泾源县兰大庄小流域实施方案报告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66页
泾源县兰大庄小流域实施方案报告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66页
泾源县兰大庄小流域实施方案报告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66页
泾源县兰大庄小流域实施方案报告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66页
泾源县兰大庄小流域实施方案报告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66页
泾源县兰大庄小流域实施方案报告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66页
泾源县兰大庄小流域实施方案报告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66页
泾源县兰大庄小流域实施方案报告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66页
泾源县兰大庄小流域实施方案报告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66页
泾源县兰大庄小流域实施方案报告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66页
泾源县兰大庄小流域实施方案报告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66页
泾源县兰大庄小流域实施方案报告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66页
泾源县兰大庄小流域实施方案报告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66页
泾源县兰大庄小流域实施方案报告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66页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泾源县兰大庄小流域实施方案报告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泾源县兰大庄小流域实施方案报告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泾源县兰大庄小流域实施方案报告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6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泾源县兰大庄小流域实施方案报告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1.6施工组织设计 -9-

1.7水土保持监测 -10-

1.8技术支持 -10-

1.9工程管理 -11-

1.10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12-

1.11效益分析 -12-

2项目背景及设计依据 -13-

2.1项目背景 -13-

2.2设计依据 -13-

3项目区选择 -16-

3.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6-

3.2项目区选择 -18-

4项目区概况 -20-

4.1自然概况 -20-

4.1.1地形地貌 -20-

4.1.2气象水文 -21-

4.1.3土壤植被 -25-

4.2水土流失及防治情况 -26-

4.2.1水土流失情况 -26-

4.2.2水土保持现状 -28-

4.3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情况 -29-

5项目目标与建设规模 -31-

5.1指导思想与建设原则 -31-

5.2建设目标 -31-

5.3建设规模 -32-

5.3.1需求分析 错误!

未定义书签。

5.3.2建设规模 错误!

6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 -1-

6.1总体布置 -1-

6.2措施设计 -2-

6.2.1坡改梯工程 -2-

6.2.2人工种草 -4-

6.2.3人工造林 -5-

6.2.4保土耕作 -10-

6.2.5生态修复 -8-

6.2.6水窖建设 -16-

6.2.7田间道路 -17-

7施工组织设计 -18-

7.1工程量 -18-

7.2施工条件 -18-

7.2.1交通、电力 -18-

7.2.2建筑材料 -18-

7.2.3施工力能 -18-

7.3施工组织形式与方法 -19-

7.3.1施工组织形式 -19-

7.3.2施工方法 -19-

7.4施工进度 -20-

8技术支持 错误!

8.1水土保持监测 错误!

8.1.1监测内容 错误!

8.1.2监测方法 错误!

8.1.3监测设施、设备、仪器 错误!

8.1.4监测频次 错误!

8.1.5监测时段 错误!

8.1.6监测评价 错误!

8.2技术推广及培训 错误!

8.2.1技术推广的依托 错误!

8.2.2技术推广 错误!

8.2.3技术培训 错误!

8.2.4专题调研 错误!

9项目管理 错误!

9.1组织管理 错误!

9.1.1组织管理机构 错误!

9.1.2管理办法 错误!

9.2建设管理 错误!

9.2.1建设单位职责 错误!

9.2.2工程监理制和招投标制 错误!

9.2.3项目公示制与群众投劳承诺制 错误!

9.2.4项目检查验收 错误!

9.2.5运行期管理 错误!

10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错误!

10.1投资概算 错误!

10.1.1工程概况 错误!

10.1.2编制依据 错误!

10.1.3编制方法 错误!

10.1.4投资概算 错误!

10.2资金筹措 错误!

11效益分析 错误!

11.1生态效益 错误!

11.1.1主要指标及计算方法 错误!

11.1.2蓄水保土效益 错误!

11.1.3生态效益 错误!

11.2社会效益 错误!

11.3经济效益 错误!

1综合说明

1.1项目背景

兰大庄小流域属重点治理区,根据宁夏自治区发改委、水利厅等有关部门的布署安排,选择兰大庄小流域作为实施2012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的项目区。

兰大庄流域地处泾源县城东南17公里处,属土石山区,地处泾河水系泾河流域,为泾源县泾河源镇所辖。

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6°

18′58"-106°

23'53",北纬35°

26′9"-35°

24′37"之间。

流域面积17.0km2,水土流失面积15.13km2。

人口3226人,全部为农业人口,劳动力2232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13.0‰,农村平均人口密度190人/km2。

流域内已治理水土流失651.34hm2治理程度达到43.05%,林草植被覆盖度25.8%。

兰大庄小流域属泾河流域,泾河流域是《宁夏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2006~2025年)》确定的近期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区。

为了搞好2012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兰大庄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泾源县水土保持工作站于2012年元月委托我院编制《泾源县兰大庄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我院于2012年2月上旬赴项目区进行了水土保持综合调查,收集了流域自然社会经济情况资料,听取了当地水保部门和项目区群众关于流域治理的意见。

外业采用万分之一地形图对项目区进行了调查。

分别小班进行了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土地利用、水土流失以及适宜防治措施等调查。

在摸清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水土流失状况的基础上,确定了流域建设目标和防治措施布局总体思路,以小班为单位落实了防治措施,分别措施进行了详细设计。

2012年4月26日,宁夏水利厅、发改委等单位的有关专家,在银川市召开了技术审查会,通过了该项目的专家技术审查。

审查会后,设计单位根据专家审查意见进行了认真修改、完善,于2012年5月12日形成该报批稿。

在编制《泾源县兰大庄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得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水土保持局以及泾源县水务局、水土保持工作站和有关乡、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1.2项目区选择

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善生态环境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十二五”时期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中央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的奋斗目标。

并指出“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造林绿化、生态修复等措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

宁夏回族自治区既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区)之一,又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重点省(区)之一。

泾原县又属于重点治理区,现状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9km2,实际累计保存面积只能达到289km2,水土流失防治速度缓慢,不能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六盘山是黄土高原珍贵的绿岛之一,六盘山地势较高,区域降雨量相对较大,植被覆盖率高,水资源量相对丰富,对维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稳定和水资源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多年来区域人口快速增长,人进林退,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毁林毁草现象。

同时,区域有大量坡耕地,从而引起严重水土流失,六盘山林区涵养水源功能极度降低,并且形成了广种薄收、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

小流域治理符合自然与经济规律。

以小流域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基本单位,将大面积水土流失区的治理划分为若干小流域,分而治之。

使流域或成片恢复生态平衡,减少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

实践证明,以大流域为骨架,以县域为单位,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是治理水土流失最重要、最成功的途径,也是最能让群众直接受益、快速致富的水土保持手段,是水土保持服务“三农”、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具体体现。

小流域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出率、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最有效途径,被当地各级政府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普遍认同和接受。

六盘山所在土石山区,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区、由六盘山自然保护区统一管理的同时,其外围由于人口密度大,开荒种地,对林区及周边环境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大量发生,因此是重要的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泾源县位于六盘山的腹地,也是少数民族聚集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人口密度大,耕地资源少,毁林开荒,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区域经济发展滞后,群众生活尚处于不稳定的温饱状态,贫困人口比较集中。

泾源县境内的泾河流域,既是固原市城市供水水源地,又是《宁夏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2006~2025年)》所列的近期重点治理流域。

为了保护六盘山森林资源,在泾河流域选择小流域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是非常必要的。

2、项目区选择的理由

(1)项目区属宁夏自治区近期规划的预防保护区和重点治理区范围。

项目区位于泾河水系,属黄土高原土石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区域侵蚀模数达3000t/km2.a。

(2)项目区属固原市城市供水水源区范围,但由于人为活动干扰,林线后退,项目区垦耕指数高,区域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实施该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有利于提高区域水源涵养能力,增强供水安全。

(3)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项目区经济发展滞后,群众生产生活困难。

水利设施薄弱,沟道水资源不能有效开发利用,制约着流域经济发展。

(4)项目区距离泾河源镇仅2km,泾华公路从该项目区边沿经过,选择该项目区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既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又能够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5)当地有较丰富的水土保持工作经验和健全的水土保持管理工作机构,有从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技术力量和成熟的治理技术。

当地政府和群众对国家投资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有着极大的渴望和要求,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人、财、物实施集中、强化治理,建立起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并取得预期的综合效益。

综上所述,选择兰大庄小流域实施2012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符合自治区水土保持专项规划并于近期重点治理的安排,同时项目区具有良好的治理基础、便利的交通条件、成熟的治理经验,群众要求治理的愿望强烈,项目区选择合理。

1.3项目区概况

项目区地处六盘山腹地,为黄土高原土石山区,流域西侧为六盘山次生林区,地形陡峭,东侧地形相对较缓。

项目区属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多年平均降雨量641.9mm,7~9月降雨量份占年降雨量的56.1%。

项目区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仅0.18hm2,人均基本农田仅0.03hm2。

项目区东部、流域中下游东农地、荒地比重大,林草地面积小,表明流域内农业基础薄弱,耕作粗放,广种薄收现象严重,流域生态环境恶劣。

流域内主要农作物为小麦和玉米,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当地发挥自身优势,做大苗木产业,苗木面积达到了耕地面积的50%左右。

2010年流域人均纯收入2232元,低于全县农村平均水平。

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15.13km2,占项目区总面积的89%。

区域平均侵蚀模数3000t/km2·

a。

流域现状治理程度为43.05%。

现状流域水土保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仍然严重。

人口密度大;

荒地较多,荒地植被差,保水保土能力不足;

支毛沟道下切严重,沟道水利设施不足,河道径流利用率低,制约着当地苗木产业的发展。

1.4建设任务、目标与规模

1、建设目标

(1)治理水土流失,使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2)改善生态环境,通过河道、沟道的治理,是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提高。

(3)改善基础和村容村貌,使人民安居乐业。

总之,通过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区内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基础和村容村貌设施得到改善,群众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收入有较大增长。

2、建设规模

实施封禁标牌8块,荒山营造水土保持林(山桃、山杏)44.1hm2,沟道建设柳谷坊30座,河道建设拦水坝4座,建小农桥4座,河道清理300m2,河岸砌护1000m(砌石砌护200m,柳桩生物砌护800m),村庄美化25hm2,路边排水沟2200m,村级路1100m,道路过水涵管20根。

1.5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

1、总体布置

根据小流域地形地貌、植被、土地利用、人口分布、水土流失等情况,项目区明显可划分为两个防治区,即封育保护区和综合治理区。

(1)封育保护区

配合六盘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加强对该区的管理,规划封育保护措施有二:

一是在进入该区域的山沟路口设立封育保护宣传牌起到警示作用,共设置宣传牌8块;

二是依靠流域专职管护员兼管该区,进行经常性的巡查管护,防止人畜进入封育保护区。

(2)综合治理区

该区按照“改善生态环境、美化村庄”的思想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首先,采取河道综合治理的措施,对项目区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实施过水坝工程,抬高侵蚀基准,防止山洪灾害,同时开发沟道水资源,满足两岸苗木生产灌溉需要,同时实施河岸砌护工程、河滩绿化措施。

共布置过水坝4座、河岸砌护1000m、河滩绿化15hm2。

为方便当地群众耕作方便,在河道主要的路口建设小农桥4座。

其次,实施村庄绿化,改善人居环境,实施村庄绿化10hm2,建排水沟2200m,跌水1处,小型广场1处。

第三,选择侵蚀沟发育的毛沟,建造柳谷坊群,拦截径流泥沙,防止沟底下切和沟岸扩张。

共计在5条毛沟建柳谷坊30座。

第四,结合流域实际,建设荒山造林44.1hm2。

2、措施设计

(1)造林设计

流域内造林主要选择荒山造林44.1hm2,河滩造林15hm2,村庄绿化10hm2。

设计柳树、云杉的初植密度均为2475株/hm2,山桃、山杏初植密度均为3000株/hm2。

种植点的配置。

本设计造林按行列状配置,柳树、云杉株行间距2m,山桃、山杏行距2m,株距1.5m。

(2)生态修复

本项目封禁治理的对象为综合治理区的荒地,封禁措施主要有建设管护制度、落实专职管护员,设立宣传牌。

(3)过水坝

设计工程所属建筑物等级为5等,工程设计洪水标准为10年一遇洪水设计,30年一遇校核。

建筑物结构有溢流坝上游护岸、下游护岸组成,坝型选择浆砌石过水坝。

根据当地沟床砂砾层覆盖厚度,设计过水坝高4m,其中挡水坝高1.5m,基础埋深2.5m。

过水坝堰型采用折线型宽顶堰,设计堰顶宽均为0.7m,溢流坝迎水坡为铅直面,背水坡溢流面坡比1:

1,其下基础部分为铅直面,坝体铺底宽3.2m。

坝体防渗采用坝体上游面设置钢筋混凝土防渗面板,厚度0.2m,钢筋直径φ6。

溢流坝与土质岸坡采用刺墙接头形式。

上、下游护岸,采用重力式浆砌石护岸,上游护岸长度20m,下游10m。

施工导流。

导流方式采用分段围堰明渠导流,围堰选用沙土围堰。

并采用抽水机排干基坑积水。

(4)农桥

农桥长10m,宽度3m,高1.5m,采用100#浆砌石,涵管输水型桥,桥基础回填0.5m三合土夯实,以防止不均匀沉陷,桥身用100#浆砌石,桥面采用150#混凝土。

为防止冲刷塌陷,保持桥体整体稳定,根据实测在每个桥的上游分别做10m的75#浆砌石护坡。

下游分别做5m的75#浆砌石护坡,护坡基础底宽0.8m,坡顶宽0.5m,基础高1.5m。

在涵管出水口做长2.0m,宽10m,深0.8m的护坦。

(5)排水沟

在兰大庄主村道旁做排水沟2.2km,排水沟采用口径60cm的U型槽渠道,U型槽人工预制,标准为75#混凝土,并配置间距为20cm的冷拔丝。

(6)小型广场

用透水砖铺广场地面370.00m2,四周路牙85m,石桌石凳2套,浆砌石护坡35m,广场附近整修水泉一处。

(7)柳谷坊

谷坊布设遵循顶底相照的原则,即下一座谷坊的顶部与上一座谷坊基部基本等高。

柳谷坊的间距根据沟道天然比降以及初步拟定谷坊高度,设计间距为16~36m。

谷坊群设计的洪水标准为10年一遇洪水。

柳谷坊型式为柳桩编篱、填充有卵石、碎石等透水性的生物谷坊。

设计每个谷坊的长度按5m设计。

柳谷坊的柳桩排数为3排,每排的间距为1.0m,柳桩间距0.3m,排间底部纵向铺放,并埋土填实,柳枝应尽量伸到下游排桩以外,可起到消能防冲作用。

以柳梢为纬、柳桩为经编篱至柳桩顶部以下10~15cm,同时用铅丝绑扎固定柳桩,每隔约50cm绑扎一圈铅丝。

最后用卵石、碎石等填入桩间,填石高度低于桩顶10~15cm。

柳谷坊所用柳桩应选新鲜柳桩,要求其长2.0m、直径在5cm以上。

柳桩埋入土中的深度为0.5m,外露1.5m。

1.6施工组织设计

1、主要工程量

该项目工程量为设立封禁标牌8块,荒山营造水土保持林(山桃、山杏)44.1hm2,沟道建设柳谷坊30座,河道建设拦水坝4座,建小农桥4座,河道清理300m2,河岸砌护1000m(砌石砌护200m,柳桩生物砌护800m),村庄美化25hm2,路边排水沟2200m,村级路1100m,道路过水涵管20根。

2、施工条件

流域施工条件良好。

流域各支沟都有常流水,施工用水可就地解决。

流域对外交通便利,有县乡公路从流域边缘经过。

流域内柏油路一条,生产生活道路网络基本完善。

流域内各村庄都通有220V、380V输变线路,施工用电可直接接入。

项目区所在的六盘山镇以苗木生产为支柱产业,区域内各类苗木、籽种当地供应充足,可就近采购;

水泥、砂料、块石料到泾源县三关口石料场、水泥厂采购,泾源县三关口距项目区70km。

燃油、砖等在县境内就近可采购、备办。

流域所在泾源县,在多年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过程中,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集中连片治理取得了很多经验,施工技术力量比较雄厚,从县水保施工单位到乡村专业施工队,从大面积集中治理到户包治理,已形成一批懂技术、善管理的施工队伍;

泾源县水保站,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施工以县水保站为核心,负责编制施工计划,组织施工;

流域内有劳力1700个,有三分之二劳力的农闲时间可投入到项目建设之中。

县内也有造林专业队可进行常年整地,春秋造林。

3、施工方法

(1)造林措施

人工造林采用春季整地、秋季栽植或上一年整地、来年植苗造林的隔季整地造林方法。

造林应尽量选当地培育的优质苗木,苗木做到随起随栽,栽后踩实、浇水,适时松土除草,对未成活苗木及时进行补植。

生态修复采取全年封禁,聘用专职管护人员分片包干常年巡查管护。

宣传牌由项目建设单位设计、市场选择有关商家制作安装。

由机械开挖基础,人工砌筑砌浆石施工。

采取围堰导游、离心泵抽排基坑积水。

(4)柳谷坊

春秋季,由项目建设单位派出技术员协助乡村进行谷坊定位,适时砍取柳桩并修枝、收集柳梢运至施工现场,先用钢钎在地面钻孔,再将柳桩按根向下、尖在上的方向插入地下50cm并挤密实。

在谷坊底部铺一层柳梢,然后编篱、用铅丝固定,最后从谷坊上游沟道内取土石,基本填满谷坊。

(5)农桥

1.7工程管理

1、建设管理

泾源县水土保持工作站作为项目建设单位,履行项目法人职责,严格按基建程序进行建设管理,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在泾源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项目所在乡村要把流域治理任务纳入乡、村年度考核目标,协助建设单位加强管理,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项目建设全面推行项目法人制、项目建设监理制、项目招标投标制、公示制与群众投劳承诺制等“五项制度”。

2、运行期管理

治理措施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后,项目所在乡人民政府、村委会为具体管理单位,负责建立管护组织,制订管护公约,落实管护人员的管护职责。

工程建成后的产权按照“谁治理、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归属参与建设的集体,产权所有者采用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鼓励集体或个人承包经营,对于承包经营的集体或个人,应以合同方式落实其管护责任。

1.8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兰大庄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概算总投资330.36万元。

其中,工程措施费192.86万元,林草措施费93.37万元,封育治理措施费2.20万元,清理整治0.57万元,独立费用31.73万元。

资金筹措方案为:

该流域国家承担302.88万元,地方配套72.48万元。

1.9效益分析

1、蓄水保土效益

该流域通过一年的集中治理。

2013年以后每年保土0.62万t,保土效益增加25%;

保水19.23万m3,保水效益增加27%。

2、生态效益

经过集中治理。

随着流域林草面积的增加,林草措施拦截坡面径流和泥沙,增加植被覆盖度。

每年可减少入黄泥沙0.62万t,拦蓄坡面径流19.23万m3,削减洪峰流量,减轻下游地区的洪水灾害,减少了下游河道清淤的工作量,节省了大量的劳力和经费,减轻了洪水对下游河道两岸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与威胁。

3、社会效益

通过流域集中治理,水土流失得到治理,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民安居乐业,文明程度得到提高。

2项目背景及设计依据

2.1项目背景

海拔高度介于1750-2070米之间,相对高差320米。

从治理措施结构看,田、林、草建设占主导地位,林草措施配置合理,植被覆盖度较高。

人均占有土地面积0.53hm2,人均耕地0.18hm2,人均林地0.08hm2,人均草地0.06hm2。

流域内现有土园井29座(处)。

但流域内注重坡面治理,对沟道及环境治理措施少,村容村貌,河道等没有得到有效治理。

兰大庄小流域属土石山区,流域西侧属六盘山自然保护区范围,山势险峻,为六盘山林区管理局所辖;

流域东侧为丘陵沟壑地形,紧靠泾什公路,人口相对密集,为泾源县泾河源镇所辖,面积17.0km2。

流域属暖温带湿润气候区,多年平均降雨量641.5mm,最大降雨量955mm,年最小降雨量314.1mm,降水在时空分布上不均匀,。

流域东侧泾河源镇所辖,总人口3226人,其中全部为农业人口,劳动力2232人。

流域内流域有耕地591.3hm2,农业人均0.18hm2,人均基本农田0.03hm2(东部自然保护区外围)。

流域人均纯收入2213元,低于全县农村平均水平(3235元)。

以水力侵蚀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