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我长高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11845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我长高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我长高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我长高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我长高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我长高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我长高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我长高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我长高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我长高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我长高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我长高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我长高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我长高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我长高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我长高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我长高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我长高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我长高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我长高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我长高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我长高了.docx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我长高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我长高了.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我长高了.docx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我长高了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2-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我长高了-4-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角的初步认识-5-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乘法的初步认识-9-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5的乘法口诀-12-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6的乘法口诀-14-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7的乘法口决-17-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观察物体-17-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统计-21-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一、悟透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18至19页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笔算的基础上学习的。

它是以后学习多位数减法的重要基础。

  二、把握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情景的创设,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同时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算法的基础上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笔算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能正确用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

  三、精选教法。

  针对本节课抽象性较强,算理比较复杂,而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相对较弱的特点,教学时应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探究新知。

教师主要采用:

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等,并使这些方法相互交融,融为一体。

  教师首先播放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的情景录像,唤起学生心灵的震撼,激发学习兴趣,之后出示各申办城市的得票数,让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进而针对问题让学生尝试练习,引发认知冲突。

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算法,尔后通过直观演示,教师讲解让学生明白算理,掌握算法。

最后,通过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使其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四、体现主体、暗授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

“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

本课力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探究,动手操作,充分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通过观察分析,感知比较,合作交流,总结反思,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同时渗透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

  五、整体设计思路

  本节课遵循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独立探究、解决问题——巩固练习、实践应用的学习思路。

首先创设北京申办奥运会的情景,生提出问题:

“北京比巴黎多多少票”?

在学生尝试练习后发现:

个位上6减8不够减,而学生前面所学的笔算减法都是够减的,这就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再进行恰当的讲解和演示从而使学生掌握新知,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最后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形成技能。

  六、巧设程序、环环相扣。

  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着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为此,教师先播放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的情景录像,并出示各申办城市的得票数,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真实录像的播放让学生深受感染,心中充满了无比的自豪,他们的思维自然会进入一种积极的准备状态,从而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2、独立探究、解决问题

  奥苏伯尔曾经说过:

“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也掌握了竖式的写法,所以这儿首先让学生尝试练习,在练习中,学生遇到了困难:

“个位上6减8不够,该怎么办呢”?

这个问题正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被唤起,开始进入深入的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数学课程标准》又指出: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学生寻求解决问题方案的时候,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学生展开独立探究,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展示算法的多样化,以使学生在探究新知的同时,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然后通过学生观察比较,教师演示“借一作十”及竖式的书写过程,让学生明确算理,掌握算法。

  3、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有效的练习是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并用之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手段。

因此本节课我分三个层次来设计练习,即基本练习、综合练习、拓展练习。

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4、课堂总结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并提出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使所学知识形成有机的整体。

  总之,本节课通过创设生动的情景,展开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独立探究中冷静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积极思辨,在生生、师生对话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数学的乐趣。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我长高了

  一、分析教材,把握中心。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三单元数学活动课《我长高了》。

  2、教材简析:

《我长高了》是在学生学习了厘米和米的认识基础上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测量长度的活动。

在测量长度活动中,教材通过让学生互相测量身高、步长、两手伸开长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厘米、米的认识;

(2)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初步形成对周围一些事物的量化概念;(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

  这部分的教学重点是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

教学难点是在活动中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

  二、选择教法,指导学法。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我设计了一条通过教师启发,学生动手操作,从感知中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掌握正确测量方法的途径,采取导一扶一放的教学策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为了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在重视教法选择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猜测感知:

通过猜一猜讲桌和窗的长度,感知厘米和米的和长度。

  2、动手操作:

引导学生动手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同时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

  3、归纳概括:

在活动中,教师用统计表记录数据,使学生初步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积累一些对统计初步知识的感性认识。

  4、自由测量:

通过指导学生自由测量,想一想,议一议,让学生自己探索知识。

  三、优化教程,合理安排。

  本课时计划分四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设立不同的侧重点,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逐步达到教学目的。

  第一个环节:

创设情境,激发欲望。

  1、温故铺垫:

比划出1厘米、1米的长度,目的是唤起学生对厘米和米实际长度的回忆。

  2、谈话创设情境:

同学们能猜一猜讲桌的长和窗户的宽吗?

通过大家自由猜测,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

这时教师提出大家的猜测是否准确这一疑问,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个环节:

实际测量,掌握方法。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测量讲桌的长和窗户的宽,验证刚才的猜测是否准确;然后教师将学生测量的结果收集在一起,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问题,为什么有的会不一样?

学生思考后发现有的同学在测量时方法不对,因而出现了误差;最后教师针对这一问题指导学生思考,正确的测量方法应该是怎样的?

在学生叙述后再用课件展示加深印象,从而使每个同学都能掌握测量的正确方法,并将此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三个环节:

渗透统计内容,建立感性认识。

  1、谈话引入:

猜一猜同学的身高大约是多少?

怎样知道猜测结果是否正确?

  2、请同学演示并叙述测量身高的正确方法。

  3、分小组开展活动,测量自己的身高。

  4、将同学的身高数据收集整理成一张表,引导学生学习看统计表,初步了解通过统计表可以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

  5、让学生讨论后再说一说自己了解到了什么内容,逐步渗透统计初步知识,建立对统计初步知识的感性认识。

  第四个环节:

自由测量,深化发展。

在这个环节中,放手让学生去自由测量,想测量什么就测量什么,通过对各种不同实物的测量,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学会使用各种测量工具,同时也可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性的数据。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角的初步认识

  从学生认知水平来看,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

在教学中,这就不可避免的要产生几何图形的抽象概括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怎样去解决这一矛盾呢?

我认为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角的认识建立在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

因此,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从素质教育的三个方面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2)能力方面: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3)思想情感方面:

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其中教学重点是:

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难点是:

通过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和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为了顺利达到教学目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我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识规律,采取了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剪一剪等教学手段,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亲身感知亲手操作,把外在可见的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

鉴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一、加强观察和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

因此,要解决数学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具体的操作与观察。

因此,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折叠、制作等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在观察中动脑,在手脑并用中获得感性知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

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首先,我让学生依次观察红领巾、三角板、钟面、折扇,并指出这些物体表面的角。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角,丰富学生对角的感性认识。

  接着,出示一张圆形纸,让学生观察有没有角,启发学生用圆形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

我不讲怎样折,而是鼓励学生自己折。

再对折出的角进行观察比较得到,角是有大有小的。

然后让学生用角的顶点扎手心,感知角的顶点是尖尖的;摸一摸角的两条边,感知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

从而揭示了角的本质属性。

  最后,鼓励学生用图钉和硬纸条做一个可以活动的角,也是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做。

然后让学生随着教师一起活动自己的角,边活动纸条边观察:

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这一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认识静态中的角过渡到动态中的角。

使他们直观地看到,纸条张得越开,角就越大,纸条合得越拢,角就越小,由此渗透"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本质特征。

  在学生的所有操作活动中,我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教具为自己动手,使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多感官并用,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操作的主体作用,力求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意识。

  二、利用多媒体优势,优化课堂教学。

  这节课,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直观、形象的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优化课堂教学。

  1、利用多媒体,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

  作为一名教师重在授之以"渔",教学中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过程,使其知其然,还需知其所以然。

本节课中,从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是教学的关键。

如何把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呢?

这又是教学的难点,针对这一难点,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分两个层次进行突破。

  首先,从活动角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

教学中,让学生从观察生活的角、折角、做活动角,然后从活动角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

如何抽象呢?

为此,我设计了由活动角到角的几何图形抽象过程的动画。

用点来代表图钉,用一条直直的线来代表这根纸条,再用一条直直的线代表另一根纸条。

这样,变抽象难懂的知识为直观的画面材料,很自然地把实物中的角与角的几何图形联系起来,增强了角是源于生活的认识。

而且,用线代表纸条的连续过程,也孕伏了"角是由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形成的图形"这一几何概念。

  然后,从学生已经感知过的实物中再次抽象出角。

在学生初步形成角的概念后,我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学生感知过的实物"红领巾、三角板、钟面、折扇",利用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上的角的形状,紧接着把实物的模像去掉,再次抽象出几何角。

让学生观察这些角虽然大小不同,方向不同,但都有什么共同特征?

这时画面上同时闪动所有角的顶点,然后闪动各自的两条边。

帮助学生再次抽象概括出所有的角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这样,就实现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2、利用多媒体,变静为动,化难为易。

  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因为学生认知水平还处于具体形象阶段,其思维活动需要一定的感性材料作支持。

而让学生直观感知不管边伸长还是缩短,角的大小始终不变,在传统教学中很难做到。

比如用实物演示,首先角的两边伸长缩短的教具难以制作,其次是演示时角的位置方向大小容易变动,不易比较。

于是,我在教学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通过活动角感知角的大小跟纸条张开的大小有关,再提出疑问:

角的大小跟纸条的长短有没有关系呢?

这时,我设计了把活动角的两根纸条伸长和缩短的动画,让学生观察,角的大小变没有?

学生非常形象直观地看到,不管纸条伸长还是缩短,角的大小始终不变,说明角的大小与纸条的长短无关。

这样,就达到了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化难为易的目的。

  另外,在完成练习题第二题,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我先用动画演示怎样用三角板上的角去比第一个角,接着让学生自己用三角板比一比。

在学生得出两个角的大小一样的结果后,我又告诉学生:

"刚才,我们是借助三角板比出了这两个角的大小,我们还可以用重叠的办法进行比较。

"这时,又借助多媒体用动画演示把两个角移近,使两个角重合,不但更形象生动地说明两个角一样大,而且也教给了学生比较物体大小的不同方法,蕴含了数学学法的指导。

  三、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

说明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相连的。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1、导入激趣。

  课一开始,我就用动画显示出色彩鲜艳的钟面,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在滴答滴答地走动,有声有色的画面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等声音和画面静止后,才问学生:

"刚才是什么声音?

对,刚才是时钟走动的声音。

"这时闪动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问学生:

"现在,时针和分针之间形成了一个图形,认识这个图形吗?

这是什么图形?

"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这样,利用模拟逼真的动画和声音,不但使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于课堂,而且渲染了气氛,创造了意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2、在"动中"感悟知识。

儿童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对单调的刺激容易产生厌倦。

针对这些特点,我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例如,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剪一剪等活动,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在师生共同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3、练习中创设故事情景、竞赛情景。

这节课我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这一得天独厚的教学功能,使练习生动有趣。

如判断角的大小一题,我是这样出示的:

"小乌龟画了一些图形,这些图形是不是角,要请小朋友们用角的特征来判断一下。

"然后投影出示一只小乌龟和图形,让学生用手势判断,并伴随有趣的声音。

又如,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一题,我也是把题目融入故事当中,对学生说:

"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你当裁判。

有两个角,一个叫红角,一个叫蓝角,一天两个角争吵起来,红角骄傲地对蓝角说:

'我比你大',可蓝角不服气地说:

'你并不比我大',那么,这两个角到底谁大呢?

请小朋友来当当裁判。

"并伴随蓝角红角的声音。

这样,一段形象生动的故事,激起了学生解疑的兴趣。

最后的发散练习"勇夺智多星",我用比一比谁最聪明能干,谁能夺得"智多星",创设竞赛的情景,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目的。

  四、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注重人际交往活动。

素质教育要求课堂的交往形式优化和多样化,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摸式,能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及健康的人格,提高智力及创造力。

为此,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我采用了"小组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剪一剪等操作活动中,让学生在各自独立学习的基础上,一起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一方面,最大限度的给学生以活动的空间,各个学生亲身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知识的获得有活力、有创造力的。

更重要的一方面,积极创设一种平等和谐、富有人情味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培养了学生的互相协作精神,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以上就是我设计本堂课的一些想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乘法的初步认识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19-20页的例1以及练习五中的第1~3题。

  2.教材简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而且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这一节内容。

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

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写法、意义与加法算式相对照。

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

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得出二个知识点:

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祛,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条主线。

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3.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会读写乘法算式。

(3)口述乘法算式的意义。

  4.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

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教学设计从四导入手,导入新课、导学新知、导练、导总结。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着带路人向导作用,学生困惑时给予启发,阻塞时给予点拨,上台阶时给予铺垫。

攀登时,给予鼓劲。

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地发现新知,探究新知。

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一、联系实际,设疑导新。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

本节课一开始从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看图,听录音,算一算本班捐款情况。

这样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用处,就容易激发兴趣。

然后设疑,问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

””怎么解决这种困难?

”让学生产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导入新课,学生跃跃欲进,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为探求新知创下良好的开端。

  二、由"扶"到"放",导学探究

  叶圣陶先生曾说:

”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

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

"

  例1的教学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师生共同摆红花,教师指导写乘法算式。

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

第三个层次是学生看图说留意,独立写乘法算式:

这样由“扶”到“放”,逐步让学生探究新知。

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是先由教师指导写算式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小组交流小结写乘法算式的方法。

"一看、二数",到运用"一看、二数"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写乘法算式。

教师始终处于客体地位,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

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

同时,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

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比较到动口说一说,概括出乘法的含义,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

  3.合理设计练习导练,强化新知。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

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

本节课的练习有两个层次,第一个是基本练习,是让学生看图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算,并能正确写出乘法算式。

第二个层次是综合练习。

形式上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符合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4.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新课前提出的那几个学习目标进行总结,这种总结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学习方法的总结。

这样由新课开始想学什么到结束时回忆总结学会什么,这种做法,对整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

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增强学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

  1.复习铺垫,孕伏新知,设疑导新。

  

(1)让学生看图,听录音,从本班具体捐款的事实中算出本班捐款的情况,产生下列三道连加的算式:

2十2十2=6,3+3+3+3=12,5+5+5+5+5+5=30

  

(2)师:

刚才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

  从中揭示知识生长点,为认识乘法作知识迁移。

  (3)导新:

有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只要一步就可以解答,同学们想不想学?

这种方法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揭示课题:

乘法的初步认识)

  2.引导探究,掌握新知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让学生说说你想学什么?

从而揭示学习目标。

这样,既增强学生的学习目标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例1

  通过直观,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具体采用以下模式:

  动手操作、叙述图意(感知阶段)——列加法算式,观察说出加数的特点(建立表象)——写出乘法算式(形成新的概念)。

  

(1)师生共同摆红花,师指导写乘法算式。

  

(2)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

  (3)学生看图说图意,独立写乘法算式。

  (4)分析比较,揭示本质。

  指导学生观察比较黑板上的板书:

  用加法算用乘法算

  2+2+2=62×3=6

  3+3+3+3=123×4=12

  4+4+4+4+4=204×5=20

  

(1)让学生看一看这三道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让学生比一比这两种算式,哪一种比较简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