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考纲答案期末考试老师给的复习资料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12254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考纲答案期末考试老师给的复习资料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马克思考纲答案期末考试老师给的复习资料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马克思考纲答案期末考试老师给的复习资料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马克思考纲答案期末考试老师给的复习资料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马克思考纲答案期末考试老师给的复习资料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马克思考纲答案期末考试老师给的复习资料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马克思考纲答案期末考试老师给的复习资料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马克思考纲答案期末考试老师给的复习资料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马克思考纲答案期末考试老师给的复习资料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马克思考纲答案期末考试老师给的复习资料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马克思考纲答案期末考试老师给的复习资料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马克思考纲答案期末考试老师给的复习资料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马克思考纲答案期末考试老师给的复习资料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马克思考纲答案期末考试老师给的复习资料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考纲答案期末考试老师给的复习资料答案.docx

《马克思考纲答案期末考试老师给的复习资料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考纲答案期末考试老师给的复习资料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考纲答案期末考试老师给的复习资料答案.docx

马克思考纲答案期末考试老师给的复习资料答案

2011-12学年第2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大纲

(大部分题是往年考纲的答案,个别题是网上搜集整合的——732)

一、考试题型

1、辨析题(4x6’=24’)

2、简答题(3x8’=24’)

3、评述题(2x6’=12’)

4、文本阐释题(2x5’=10’)

5、课堂反馈题(1x14’=14’)

6、材料分析题(2x8’=16’)

二、主要复习内容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及其意义

发现: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意义: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3、马克思主义历史性意义及其当代价值的理解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国家遇到的暂时困难等因素,使人们不禁要问:

历史的潮流逆转了吗?

社会主义过时了吗?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还有价值吗?

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无疑是肯定的。

因为:

1.“两个必然”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①“两个必然”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和概括。

②决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矛盾依然存在。

③社会主义正在克服困难,继续发展。

2.当代资本主义依然矛盾重重。

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仅没有解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激化,表现在经济危机周期缩短,而且还有财政危机和倾向使用危机。

②对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能力应有适当估计。

3.社会主义优越性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苏东剧变只能说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不能说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角度和科学的方法。

①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相结合。

②要把社会主义制度和管理体制分开。

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个关系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派别;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在认识论上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别。

2、“形而上学”两种基本含义的理解

1.对终极实在的研究(本体论和认识论)2.一种思维方式(方法论):

:

一种:

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式的思维.

3、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

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们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由于不懂得实践的意义,对客观世界不能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不能把现实世界理解为历史地形成的世界并进而把它理解为可以改变的世界,因此在他们那里,不仅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分离的;自然观和历史观也是相分离的。

马克思主义以前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即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而历史观上则是唯心主义,他们用人的精神、意识来解释历史。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结束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相矛盾的状况,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为体系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

4、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缺陷(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

因为旧唯物主义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历史过程看成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因而行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错误结论。

5、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4分)

(2)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及其理解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发展观,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要学会用联系观点看问题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法的掌握,发展的普遍性,实质,发展的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等知识事务的联系构成发展。

7、辩证否定观的理解及其意义

(1)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根源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又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这是辩证否定的两个特点。

第三,作为联系环节和发展环节辩证统一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叫扬弃。

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2)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

第一,自我否定还是外在否定;

第二,包含肯定的否定还是绝对否定。

(3)辩证否定观的意义

第一,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和方法,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在肯定中看到否定,从而把握事物的发展和未来;从否定中看到肯定,从而把握事物当前的性质和状态。

第二,辩证否定观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方法论指导。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古今中外关系。

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二十字方针:

取起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

8、意识是地球上“美丽的花朵”(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重要性)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持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地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

而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中发生,在实践中实现。

9、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19世纪中期,恩格斯曾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大量论述,其基本观点在今天看来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有些话已经成为经典言论,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

●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

10、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主观能动性: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客观规律性:

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于人的意识。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行为前提。

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第二章、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马克思主义哲学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即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前者认为认识是对外界事物的反映,主张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后者主张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而存在的,否认反映论,主张先验论。

2、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合理前提与严重缺陷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

一是离开时间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辨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应论是不科学的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辩证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4、主观和客观、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时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表明,这个统一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事件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由于客观事件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

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转变到另一个具体过程的时候,主观认识就应当随之而转变。

如果主观认识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这就脱离了客观事件的具体的、历史的特点,思想落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守的错误。

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原有的矛盾尚未得到充分的暴露和展开,向另一个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把将来可能做得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阶段,这同样是脱离了客观事件的具体的、历史的特点,就容易犯冒进的错误。

所以,“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5、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第一:

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

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第二:

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人类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从相对性真理走向绝对性真理、接近绝对性真理的过程。

总而言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从“静态”上看,即从它们的相互渗透上看,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动态”上看,即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

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6、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条件性。

7、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自

由或自由与必然之间关系的科学论断。

必然即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事物内

在的本质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客观的、确定的趋势。

自由指人的自觉的能动性,是通过对必然的正确认识和改造客观的实践

而获得的。

当没有认识客观必然性之前,人只能是必然性的奴隶,人的行

动和活动只是停留于必然王国之中,是盲目的,没有自由可言。

当人们认

识了必然,并拿了这种对必然的认识指导实践,去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

造,这样便获得了自由,就会从必然王国中解放出来,进入自由王国。

由此

可见,自由和必然是不可分的,不受必然制约的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

格斯指出:

“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

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马克思恩格斯

选集》第3卷第153页)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即必然性认识愈深刻、

精确,他的改造世界的实践就愈自觉、主动,因而也就愈自由。

在自由问题

上,亦即在自由和必然关系的问题上,必须反对两种错误观点。

一种是片

面地夸大人的能动性,认为人可以脱离规律性、必然性,随心所欲地行动。

这样必然导致抽象的自由观,把自由绝对化。

另一种是夸大必然,认为只

存在必然,无所谓自由,完全抹煞人的能动性。

这样必然导致形而上学的

机械论和宿命论。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

只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4分)

(2)1、唯物史观的创立科学地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本质和一般规律,为人们认识历史和社会现实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方法,把唯心主义赶出了其最后的避难所;2、它为各种社会科学研究提纲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方法,使得对社会历史的研究能够像自然科学那样精确地进行,为对社会现象的研究成为科学提纲了条件;3、它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分析社会矛盾和制定革命的理论、纲领、路线和策略的科学指导思想。

(6分)

2、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了: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就要相应地发生变化,于是新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较高的社会发展阶段代替较低的社会发展阶段。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

正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

我国近一.二十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当生产关系滞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时,就要求生产关系进行变革,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反之,生产关系的调整变革,又能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和社会存在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

其具体表现为:

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4、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5、人类实践活动的主体选择性(合目的性)与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合规律性)的关系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起本趋势是确定不移动的。

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第四、五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资本的原始积累及其实质

概念: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途径:

资本的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

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实质: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

(3分)商品的二因素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即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与抽象劳

3、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基本矛盾: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

即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影响(意义):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4、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的认识

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

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价值----------------抽象劳动

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4)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础地位:

(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

(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

马克思从“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

5、经济全球化的动因与消极后果

动因:

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最后,各个经济体制的变革,为国际资本的流动、国际贸易的扩大、国际生产的大规模进行提供了适宜的体制环境和政策条件,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后果:

积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加速资源在全球范围的流动,1、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2、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3、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扩大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4、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

消极影响:

1、扩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差距;2、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3、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的国家在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4、增大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

6、资本主义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分析

历史地位:

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

首先,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

其次,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最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只有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取代之,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其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再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最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巨大发展,资产阶级由生产力的解放者变成阻碍者,资本主义在造就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同时,也产生了推动和运用这一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本部分内容为学生自学内容,不纳入考试范围)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思想家”的启示

尽管世界历史不断向前发展,时代风云不断变幻,但马克思的理论所面对的社会背景依然存在,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都以最深刻的方式回应了他自身的时代以及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

当然我们也不能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现状过于盲目乐观。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时也要积极回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立足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学说中那些在今天的生活仍具有重大意义的思想资源凸显出来,以更好地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实践。

2、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1)必然王国:

是指人们受盲目必然性的支配,特别是受到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奴役的社

会状态.

2)自由王国:

是指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支配,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从而也成为自

然界的主人的社会状态.

3)从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的飞跃,不是自发地实现的,需要人们为之积极争取和努力

奋斗.社会实践是人类由必然王国通向自由王国的根本途径.

3、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形态发展上“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观点及其关联

两个必然: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两个绝对不: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

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者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

前者将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

(补充)全面准确地学习和把握“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既有利于人们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同时也有利于人们坚持科学态度,充分尊重客观规律,脚踏实地地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