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12605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资料.docx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资料.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资料.docx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地理期末复习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

(一)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1、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

(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且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2)、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月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3)、的环球航行。

路线:

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4)地球卫星照片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友谊述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

千米;赤道周长:

千米;地球表面积:

平方千米。

3、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赤道的不规则。

(二)地球仪

1、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1)、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弧线叫,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做。

(2)、填写经线、纬线的特点:

特点

经线

纬线

形状

每条经线都是圆

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完整的

长度

所有的经线长度都

纬线长度,其中最长,向变短。

方向

经线指示方向

纬线指示方向

条数

经线一共有条

纬线一共有条

(3)、地球自转的轴叫做。

它是一个(假想、真实)的轴。

(4)、为了区别不同的经线而标定的度数叫做;为了区别不同的纬度而标定的度数叫做。

从西向东,西经变小,东经变大从北往南,北纬减小,南纬变大

纬度

经度

划分

0O—90ON/S(0O纬线叫赤道)

0O—180O(0O经线叫本初子午线)

代号

北纬用字母“”表示;

南纬用字母“”表示;

东经用字母“”表示;

西经用字母“”表示;

如何

区分

区分南、北纬(两种方法):

1、赤道以北为,

赤道以南为;

2、纬度向北递增为北纬N,

纬度向南递增为南纬S。

(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度数不断增大,最大为90°)(从北往南,北纬减小,南纬变大)

区分东、西经(两种方法):

1、本初子午线以东为,

本初子午线以西为;

2、经度向东递增为东经E,

经度向西递增为西经E,

(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从西向东,西经变小,东经变大)

半球

划分

赤道分南、北半球

20OW和160OE分东、西半球;

东半球范围是:

20°W以东到160°E(小小为东);西半球范围是:

20°W以西到160°E。

(大大为西)

重要

的经

纬线

0°赤道,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长的纬线

低纬度:

0°——30°

中纬度:

30°——60°

高纬度:

60°——90°

南北回归线:

23.5°N、23.5°S

南北极圈:

66.5°N、66.5°S

东经度与西经度划分:

0°和180°

东半球与西半球划分:

20°W、160°E

(两条相对的经线圈经度之和为180°)与100°E组成圆圈的另一条经线是。

与90°W组成圆圈的另一条经线是。

2、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纵横交错,形成了。

给出某一地点要能在地球仪或地图上读出经纬度;给出经纬度要能找相应的地点。

例:

(1)写出图中A.B.C三点的经纬度:

A、、B、、

C、、

(2)A.B.C三点中位于东半球的是。

A点位于B点的方向;B位于(南或北)半球。

(3)C位于(东或西)半球。

(4)A点位于C点的方向;C位于B的方向;

(5)在图中找出点M(500N、1600E)、N(350N、1700E)

(2)甲:

(,)半球、半球

(高、中、低)纬度

五带中属带

乙:

(,)半球、半球

(高、中、低)纬度五带中属带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自转

公转

运动方向

运动周期

旋转中心

产生的地理现象

1、北极上空看,地球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方向转。

(北逆南顺是东方)

2、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如:

北半球为春季,则南半球为季;

3、当地球运动到C时,此时地球为节气,北极上空出现(极昼、极夜)现象;当地球运动到B时,此时地球为节气,地球上出现的现象是;当地球运动到D时,此时地球为节气,地球上出现的现象;当地球运动到A时,此时地球为节气,北极上空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4、地球上五个温度带的划分:

(1)、填出五个温度带的名称:

A、B、C、D、

E、我国位于温度带;

(2)、A与B的分界线是;B与C的分界线是;

A与D的分界线是;D与E的分界线是;

第三节地图

1、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是、、

2、比例尺的知识:

①比例尺的公式: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又叫缩尺;

拓展应用:

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②比例尺的表示形式(三种):

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③比例尺的大小比较:

比例尺是个分数,比值大的比例尺就大,比较比例尺大小最好将几种形式统一成数字式。

④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图幅大小、内容的详细程度、表示范围大小的关系:

a.图幅相同,比例尺越大,地图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详细;反之比例尺越小地图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但表示的内容简略。

b.如果地图所表示的实际范围相同,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比例尺越小,图幅面积越小,反映的地理事物就越简略。

c.规律:

大范围地区的地图多采用较小的比例尺(如世界政区图),小范围地区的地图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如平面图、军事图)。

3、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1)辨别方向:

①一般方法:

上下,左右。

②指向标法:

指向标的箭头指向方。

③经纬线定向:

经线指示方向;纬线指示方向。

(2)量算距离:

①比例尺的计算:

比例尺=

②比较比例尺的大小与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

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内容越

比例尺越大→表示范围越→内容越

(3)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①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单位为。

②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单位为。

③海平面以下,深度相同的点的连线叫做。

4、等高线地形图:

(1)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的线就是等高线,深度相等的点的连线叫做等深线;

(2)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的海拔相同,相邻的两条等高线间的海拔之差叫做等高距,同一幅图中等高距相等。

(3)等高线的疏密状况表示坡度的陡与缓:

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等高线重叠处是陡崖;

山峰

盆地

山谷

山脊

鞍部

陡崖

特点

等高线闭合,

中间高,四周低

等高线闭合,四周高中间低

等高线向高处凸

等高线向低处凸

两座山之间相对较低的部分

等高线重合地方

 

ABC

A山顶:

等高线闭合,四周低,中间高(有山峰);

B山谷:

等高线向高处弯曲,图中虚线是山谷线,也称集水线,易形成河流(凸高为谷);  

C山脊:

等高线向低处弯曲,图中虚线是山脊线,也称分水线,不形成河流(凸低为脊);

 

DE

D盆地:

等高线闭合,四周高中间低;   

E鞍部E图中A处,两个山峰之间的平缓部位;

(5)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

两地的海拔的最大差值和最小差值;

(6)根据高度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计算两地的气温差;

(7)修水坝,选坝址,并绘水坝集水区域和库区范围。

一般在河流流出盆地的出口处(河流峡谷地区)修坝,具有投资少,蓄水多的优点。

(8)绘小河,判断小河流向。

读右图回答:

(1)①和②坡度较陡的是②;理由是②处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2)①和②处有可能发育成河流的是②;理由是:

②处是山谷,易形成河流;并绘出河流流向(从高处向低处);

(3)C和D的相对高度是200米。

读左图回答:

(1)写出数字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

①山顶②鞍部

③陡崖④山脊

(2)甲、乙、丙、丁最合适修建水库大坝的是丙,理由是:

丙处是盆地出口坝身短,工程量小,投资少,利于蓄水;

判定图形:

图中地形名称A、B、C、D、

E、、FHI、MN、

3、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就制成地形图。

在该地图中一般用色表示平原,海拔越低的平原,颜色就越;丘陵、高原、山地一般用色表示;海拔越高,颜色越深;海洋、湖泊一般用色表示,水越深,颜色越深;积雪、冰川一般用色表示。

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地表示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状况。

4、陆地地形可以分为、、、、。

平原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海拔

米以下

米以上

米以上

200米—500米

地势特征

平坦、低平

中间平坦,

四周险峻

崎岖

中间低、四周高

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古寺位于雁北湖的

方向

(2)a河或b河中流速快的一条河流是。

(3)C处的地形是该处的海拔高度是

(4)如果沿缓坡爬山,应选择

坡。

(A或B)。

第二章陆地与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一、海洋与陆地

1、海陆分布:

(1)、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所以就有分陆地,分海洋之说。

A、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南)半球,(东、西);海洋主要分布在(北、南)半球,(东、西)半球。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①七大洲:

(面积从大到小)、、、、、、。

②四大洋:

(面积从大到小)、、、。

③最大的大陆:

;最大群岛:

;最大的岛屿:

;最大的半岛:

④洲界:

亚洲与非洲:

运河;亚洲与欧洲:

山脉、河、山脉、、、海峡、;北美洲与南美洲:

运河;亚洲与北美洲:

海峡;欧洲与非洲:

、;

(3)、赤道穿过的洲有:

、、、。

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洲有:

、;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全部位于南半球的洲有:

;主要位于东半球的洲有:

、、、横跨东西半球的洋:

、、;

(4)、根据下图,填出对应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A、B、C、D、E、

F、G、

①、②、③、④

2、海陆变迁: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德国科学家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学说名称

学说内容

主要证据

大陆漂移学说

2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周围是一片汪洋。

后来,大陆分裂并缓慢漂移分离,形成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大陆轮廓的吻合性

拼合大陆几种古地层的相似性

拼合大陆几种生物的相近性

板块构造学说

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各大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边缘交界处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东非大裂谷,红海的形成与变化。

大西洋的扩张。

②根据下图填出六大板块名称:

A、B、C、D、E、

F、几乎全部位于海洋的板块是;澳大利亚位于。

④、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a)—山火山地震带b)火山地震带

阿尔卑斯山(欧洲):

位于板块与板块交界处。

喜马拉雅山(亚洲):

位于板块与板块交界处。

科迪勒拉山系(美洲):

板块与板块、板块交界处。

地中海将消失:

位于板块与板块的挤压碰撞处;红海将扩大:

位于板块与板块张裂地区。

日本、台湾多地震,原因是板块与板发生运动。

⑤、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板块边缘运动活跃,容易形成、。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

知识点一:

天气及其影响

1、天气:

是一个地区短时间里的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

2、气候:

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区气候具有一定的特征,一般变化不大。

区别

时间

变 化 情 况

联系

天气

短时间

时刻在变

两者都是指大气的状况,

气候是对长时间天气状况的综合。

气候

长时间

具有一定的特征,一般变化不大

3、天气和人类活动:

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很大,如人们的生活、生产、交通、旅游、军事等;人类活动也能影响局部的天气变化,如人工降雨、人工消雾等。

知识点二:

天气预报图

1、气象预报图(卫星云图):

蓝色表示,绿色表示,白色表示,白色越浓说明云层越厚,往往下面的雨就越大。

2、天气符号图:

(识别常用天气符号)风向标的读法:

要会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

风尾,风尾所在风杆的一端指向为风向,每道风尾长的代表二级风,短的代表一级风。

风旗,所在一端为风尾,一面风旗代表八级风。

 例:

     (__级)     (级)      (级)

3、天气预报图:

通常,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内阴晴、风雨、气温和降水的情况。

(1)降水的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降水概率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肯定“无雨”.

(2)温度是大气冷热的程度。

气温的观测工具是温度计,气温的单位记作“℃”,读作摄氏度。

观测次数:

一天4次,分别在北京时间8时、14时、20时、2时进行。

(3)风力和风向的表示方法。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力指风的大小

(4)污染指数与空气质量:

空气质量高低与空气中所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表示。

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空气质量级别越低。

空气质量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压的高低、风力的大小;

(2)人类活动——焚烧秸秆、汽车尾气、工业烟尘、家庭燃煤等。

污染指数

空气质量级别

空气质量状况

 1-50

 1级 

  优

 51-100

 2级

 良

 101-200

 3级

 轻度污染

 201-300

 4级

 中度污染

 >300

 5级

 重度污染 

三、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气温:

大气的温度,常用℃表示。

生活中,人们比较关心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气温影响人们的穿衣、饮食、住房、农业和交通等。

2、气温的观测:

百叶箱(人工观测在8时、14时、20时、2时各进行一次)

3、日平均气温:

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类似方法可以求得月均温和年均温。

4、气温的变化

(1)日变化:

一天中,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最低气温出现在。

气温的日较差:

某地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

(2)年变化:

一年中,世界陆地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北半球出现在月,南半球出现在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月,南半球出现在月。

变化特点:

南北半球气温的变化正好相反。

气温年较差:

一个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同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差。

5、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

(1)等温线:

同一时间气温相同的点连在一起组成的线。

等温线图中等温线,表示气温差别小,等温线,表示气温差别大。

(2)判读:

根据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判读气温递变的方向;根据等温线的疏密程度,分析气温差异的大小;根据等温线的闭合情况,判断高低温中心的分布。

①等温线封闭,中心气温高的为温中心,中心气温低的为温中心。

②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异;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异。

③等温线大致沿东西方向延伸,说明方向存在气温的差异。

(3)世界气温的规律A:

纬度因素:

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

B:

海陆因素:

同纬度气温随着海陆的不同而不同。

夏季:

陆海;冬季:

海陆。

C.地形因素:

同纬度的气温随着海拔的不同而不同。

海拔越高,气温越。

(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四、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

(1)降水的概念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2)、降雨的等级划分:

根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

(3)、降水量的测量:

测量降水量的仪器是雨量器,以毫米为单位。

(日、月、年降水量)

(4)、通常所说的某地的年降水量,是指这个地方多年的平均降水量。

(5)、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一个地区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

(降水量有季节变化,也有年际变化)

2、降水的分布

⑴等降水量线:

降水量相同的点的连接成线。

(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量相等)

⑵季节变化:

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降水的分布情况。

⑶影响因素: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因素。

⑷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降水的地区(空间)分布:

(四多四少)

  ①赤道附近地带降水;两极地区降水;

  ②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岸多;大陆岸降水少,

③中纬度,地区降水多,地区降水少。

山地的坡降水多,坡降水少。

(5)降水的季节变化(时间)

 全年多雨区:

在赤道附近地带各月降水都很多,如新加坡;

 全年少雨区:

在内陆地区、两极地区各月降水都很少,如埃及开罗;

 夏季多雨区:

在南、北纬30°~40°附近的大陆东岸,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如中国北京;

 冬季多雨区:

在南北纬30°~40°附近的大陆西岸,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如意大利罗马;

 常年湿润区:

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全年受从海洋上吹来的西风影响的地区,各月湿润,雨量适中,如英国伦敦。

五、气候类型的分布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典型地区

气候特点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

马来群岛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至

回归线之间

非洲中部、巴西、澳大利

亚大陆北部和南部,

终年高温,

分干湿两季

热带季风气候

北纬10°至北回

归线之间大陆东岸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终年高温,

分旱雨两季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至30°

大陆内部、西岸

非洲撒哈拉沙漠、阿拉伯

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

终年干旱少雨

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北纬25°—30°

大陆东岸

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冬季低温少雨、

夏季高温多雨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

大陆西岸

地中海沿海

冬季温和多雨、

夏季炎热干燥

温带季风气候

北纬35°—55°

大陆东岸

我国华北、东北、日本、

朝鲜半岛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

南北纬40°—60°

大陆内部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

北部

冬冷夏热,降

水少,温差大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

大陆西岸

西欧

全年温和多雨

亚寒带针叶林

气候

南北纬50°—70°

之间的大陆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

的北部

冬长严寒,

夏短温暖

苔原气候

北半球极地附近的

沿海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

的北冰洋沿岸

全年严寒

冰原气候

南北半球极地附近内陆

南极大陆、格陵兰岛

全年酷寒

高山高原气候

高大的山脉、高原

青藏高原、南美安第斯

山脉

气候垂直变化

明显

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亚欧大陆温带地区大陆西岸、大陆内部、大陆东岸气候类型分布差异

①大陆东岸的气候类型有:

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②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有:

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③大陆内部的气候类型有:

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亚洲没有温带海洋性气候,而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是亚洲独有的。

⑤欧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是世界最典型的。

地中海气候主要是分布在地中海周边。

非洲的热带面积最大。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总结:

热带气候的判断方法:

最冷月均温>15℃;全年多雨—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少雨—热带沙漠气候;干湿两季—热带草原气候和旱雨两季—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更多)

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总结:

最冷月均温在0-15℃之间亚热带气候及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均温在-15-0℃之间是温带气候;

2、影响气候的因素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

影响因素

对气温的影响

对降水的影响

 纬度位置

 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海陆位置

同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

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少,东岸降水多

同纬度,冬季海洋气温高,陆地气温低

温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地形因素

 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3、气候资料的统计方法

(1)表示方法:

横坐标表示时间,左侧纵坐标表示气温,右侧纵坐标表示降水量

(2)绘制过程:

先描点,画光滑的气温曲线,再画逐月降水量柱状图

(3)分析方法:

先看最高温和最低温出现的月份——确定南北半球

  第二,看最高温和最低温的差值(年较差)——确定所处温度带

  第三,看降水的季节分配情况——确定气候类型

4、气候类型的识别

(1)、根据最冷月月均温度确定温度带

①最冷月均温>150为热带气候类型

②最冷月均温在00-150为亚热带季风、亚热带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气候

③最冷月均温<00为温带季风、温带大陆气候、寒带气候类型

(2)、根据降水量确定气候类型

①全年多雨型:

热带雨林、温带海洋气候

②全年少雨型:

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气候、寒带气候

③夏季多雨型:

热带草原、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

④冬季多雨型:

地中海气候。

六、气候与人类活动

1、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气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2)气候也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其中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显著;

(3)气候的异常变化,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危害,从而产生灾害。

2、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植树造林会改善局地气候;过度砍伐森林会导致局地、全球气候恶化。

 

第四章居民和聚落

一、世界人口

1、世界人口的数量及增长

①2011年10月,世界人口总数已达70亿。

(人口数据是一个动态的数据)

2、人口的增长特点:

18世纪以前:

十分缓慢;工业革命以后:

大大加快;二战以后:

迅速增长,现在,世界每年新增加的人口数高达8000万。

②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A、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就高。

B、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各洲是不同的,非洲是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大洲,其次是大洋洲,欧洲的人口增长速度最慢。

(2)人口密度:

即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人口密度=

(人/平方千米)

(3)人口的分布:

A、人口稠密区:

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

原因:

、社会经济条件:

亚洲的东部和南部地区都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人类在这里聚居的历史悠久,农业发展较早;欧洲和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