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金东方高二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13408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宜昌市金东方高二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宜昌市金东方高二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宜昌市金东方高二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宜昌市金东方高二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宜昌市金东方高二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宜昌市金东方高二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宜昌市金东方高二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宜昌市金东方高二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宜昌市金东方高二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宜昌市金东方高二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宜昌市金东方高二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宜昌市金东方高二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宜昌市金东方高二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宜昌市金东方高二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宜昌市金东方高二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宜昌市金东方高二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宜昌市金东方高二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宜昌市金东方高二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宜昌市金东方高二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宜昌金东方高级中学2015年春季学期6月月考

高二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审题:

高二历史备课组

本试题卷共3页,三大题27小题。

全卷满分

100分。

考试用

时90分钟。

★祝考试顺

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填涂在试题卷和答题卷上。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

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

A.秦朝三公九卿制度;汉武帝“中外朝制度”

B.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

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

D.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清朝设立军机处

2.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3.加官是汉武帝发明的官制。

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

多至数十人。

虽无职掌,谓之宿卫(近在皇帝身边)

,讲议朝政,奉诏治事。

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

下列对于该机构权力的理解准确的是

A.以中御外,加强皇权B.位高权重,掌控决策

C.参与机要,取代相权D.废除丞相,皇权独揽

4.东汉王充说:

“六国之时,贤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

”这说明六国时期

A.六国相互削弱有利秦实现统一B.是士人阶层实践其政治理想的黄金时代

C.各国选贤举能使墨学成为显学D.“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已成为社会常态

5.汉初儒生叔孙通曾向刘邦建议:

“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

故夏、殷、周礼所因损益可

知者,谓不相复也。

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由此可知其

A.支持郡国并行  B.建议恢复周礼  C.倡导独尊儒术  D.主张儒法融合

6.“(宋)国初未尝务虚外郡以实京师。

……虽创方镇专赋之弊,以天下留州钱物尽名系省,然非尽取之也。

故边将皆养士足以得死力,用间足以得敌情,以居则安,以动则胜,此可谓富之以财矣。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中央对地方的财政监控趋向松弛        B.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C.分权基础上的集权消除边疆隐患        D.集权制度下的地方自主维护统一

7.门阀制是从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官员选拔制度,造成朝廷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家族所垄断,个人出身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

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维护正统的嫡长子继承习俗B.荣辱与共、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

C.皇帝统辖百官治下的郡县制D.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体系

8.清军机大臣张廷玉被雍正帝评价为“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遗诏允其配享太庙,从而成为清代唯一获此殊荣的汉官。

张廷玉获此殊荣的原因是,他

A.文笔谋划严格,秉承皇帝意旨B.因满官职权下降而掌大权

C.处理军机处事务决策得当D.在僵化的体制下认真监察百官

9.秦

始皇为破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的困局,采取的主要举措是

A.奖励耕战,实现统一B.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C.南平越族,北伐匈奴D.推行郡县,建立集权制

10.《文献通考》卷53《职官考七》云:

“……为风霜之任,弹纠不法,百僚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

旧制,但闻风弹事,提纲而已。

”材料中所说的能“闻风弹事”(即举报人可以根据传闻进行举报,不必拿出真凭实据,也不署名)“弹纠不法”的机构或官职应该是

A.宰相B.御史台

C.参知政事D.中书省[来源:

学。

科。

网Z。

X。

X。

K]

11.相比前代,周代的神职官吏在政权机构中大为削弱。

一切有关丧葬、祭祀、占卜以及文化教育等事,

都属于掌礼机构管理,司巫在这一机构中地位是较低的。

史官的地位,则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可以说明

A.巫术在周代宗法政治中有十分重要地位B.古代史官主张轻摇薄赋得到统治者认可

C.儒学崇尚道德的主张成为社会风气主流D.周代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政治进步

12.《周礼》记载:

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

古代盛食器具)。

保障这一饮食礼俗得以实施的是

A.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度B.按照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C.贵贱有序的礼乐制度D.社会关系融洽的宗族制度

13.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儒家文化的困境》中说:

“把古代中国、环地中海诸文明古国与岛国日本的文化传播模式进行横向比较是颇有意义的。

”其中,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文化传播模式是

A.单向性辐射                                            B.由内向外辐射

C.多向交汇型                                            D.由外向内选择吸附型

14.西周封国鲁国是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时人称“周礼尽在鲁矣”。

《礼记·明堂位》也记载说:

“凡四代之服器官,鲁兼用之。

是故鲁王礼也,天下传之久矣。

”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对山东的影响分别是

A.宗法制 礼仪之地     B.分封制 儒学发源地

C.分封制 经济大省D.宗法制 儒学发源地

1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观念淡漠D.专制王权强大

16.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

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

A.便于中央直接管理B.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C.推行汉蒙二元统治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

17.按照古代雅典法律,原告指控他人时,必须提供指控的理由,以及认为被告该判何罪的理由。

至于指控罪名能否成立,取决于控诉双方的辩论和陪审团的投票多少(陪审团投票多者意见为最终标准),而不是事实本身。

苏格拉底在当时就是自负傲慢和采用斗争手段一步步激怒了陪审团。

最终陪审团投票决定了他被处死的命运。

这段材料

A.说明雅典法律维护大多数人利益B.说明民主原则对司法的介入

C.说明雅典司法程序过

简D.说明雅典法律不允许任何人向它发起挑战

18.亚西比德是位富有而又英俊的贵族,他视战争为谋求个人荣誉的机会,因而怂恿公民大会拒绝和平,在一个错误的时机试图征服西西里以获得新的权力。

结果被对手打败,于是他加入了斯巴达军队与雅典反目为仇,但后来他又赢得了雅典民众的支持并在海军中担任指挥官。

当雅典战败时,他逃之夭夭。

亚西比德的例子反映出雅典

A.公职人员是追求权力的野心家            B.直接民主易造成决策的失误

C.对外扩张严重危害需邦发展                D.民主政治的实质是贵族专政

19.亚里士多德说:

“我们确认自然生

成的城邦先于个人,就因为(个人只是城邦的组成部分)每个隔离的人都不足以自给其生活,必须共同集合于城邦这个整体(才能大家满足其需要)。

凡隔离而自外于域邦之人……他如果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祗。

”基于这种认识,雅典人认为

A.居民应自觉将自身与城邦融为一体B.普通公民对域邦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C.内争是导致国力削弱的最主要因素D.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终究会被淘汰

20.在古代雅典司法制度中,为防止法官个人意志左右重大的司法判决而导致社会不公情形出现,雅典实行了随机从公民中抽取数十人乃至数百人组成陪审团对案件独立表决的制度。

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防止官员滥用司法权力B.公民享有广泛政治权利

C.法律注重保护私有产权D.司法人员缺乏法律素质

21.公元前1世纪,罗马军队将领凯撒先与庞培和克拉苏结盟对抗贵族元老院,后来凯撒争取平民支持,扩大了自己的势力并击败了盟友,并被元老院承认为独裁者。

可见当时

A.军队与贵族的政治目的完全相同B.平民是罗马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力量

C.保护平民利益的法律被独裁者废除D.贵族失去了罗马政治生活中的权利

22.古罗马政治家、法律思想家西塞罗认为,“法律是根据最古老的、一切事物的始源自然表述的对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分。

人类法律受自然指导,惩罚邪恶者,保障和维护高尚者。

”这表明

A.法律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B.罗马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法律

C.自然法是罗马法的重要组成部分D.立法的标准和共同本质是正义

23.战胜高卢人后,恺撒(前102年—前44年,罗马统治者)在盛大的凯旋仪式里牵着高卢人走,把他们牵进了元老院;高卢人脱下了长裤子,却穿上了……阔边长袍。

对上述材料的正确理解是

A.为罗马法的起源提供详实的史料支撑

B.此时罗马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

C.恺撒牵着高卢人走进元老院时,其阶级属性发生了本质变化

D.“脱下了长裤子,却穿上了……阔边长袍”主要指其被赋予了罗马公民权

24.公元前242年起在罗马大法官中专门设立“外事裁判官”,审理涉外案件的原则,既不能套用罗马公民法,也不能完全依照异邦人本民族的法例,而是互相参照通融权衡,取得一些双方同意的解决方案,所以他们便称自己凭据的是万民通用之法,因此形成万民法的概念。

由此可见,罗马万民法的特点是

A.形式化              B.强制性            C.主观性              D.实用性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主观题(本大题共三小题,第25题18分,第26题23分,第27题11分,共52分)

25.(18分)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

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

……屡举贤良文学之士。

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

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

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

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

“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

”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日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

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

……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

,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4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2分)

 

(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

(8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4分)

 

26.(23分)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

阅读

下列材料:

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

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

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

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五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

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

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6分)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5分)

 

(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

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7分)

 

(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5分)

 

27.(11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戊戌变法以政变的形式收场,原因很复杂,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最近20多年的研究表明,在1898年秋天的北京,确实发生了一场政变,但这场政变的发生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清政府对维新势力进行镇压,也要看到先有康有为策划武装暴动,企图利用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的新军及毕永年、唐才常等江湖力量,包围慈禧居住的颐和园,试图以暴力手段解决反对派,推动变法。

然而,改革者的这些举措很快被后党获悉,于是慈禧迅速出击,逮捕、杀戮六君子,康梁等人也被迫流亡海外。

——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二改革之初,康有为们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是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

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

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

但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结果许多改革措施都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

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三关于戊戍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戍政变记》,和康有为的后来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

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1)材料一、二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提出了哪些看法?

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分)

 

(2)材料三认为戊戌变法研究中主要依据的两部文献史料存在着怎样的缺陷?

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

(5分)

 

宜昌金东方高级中学2015年春季学期6月月考

答题卡【高二历史】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A

B

C

D

1

A

B

C

D

2

A

B

C

D

3

A

B

C

D

4

A

B

C

D

5

A

B

C

D

6

A

B

C

D

7

A

B

C

D

8

A

B

C

D

9

A

B

C

D

10

A

B

C

D

11

A

B

C

D

12

A

B

C

D

13

A

B

C

D

14

A

B

C

D

15

A

B

C

D

16

A

B

C

D

17

A

B

C

D

18

A

B

C

D

19

A

B

C

D

20

A

B

C

D

21

A

B

C

D

22

A

B

C

D

23

A

B

C

D

24

二、非选择题(共3大题,共52分)

25-1(4分)

举措:

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诘难大臣。

 

25-2(2分)

说明:

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

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

 

25-3(8分)xkb1

职责:

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

(6分)

说明:

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

(2分)

 

25-4(4分)

策略:

分散权力;权力制衡。

原则:

皇权至上。

(4分)

 

26-1(6分)

特点:

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

(答三点即可)(6分)

 

26-2(5分)

影响:

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

(答五点即可)(5分)

 

26-3(7分)

看法:

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

(3分)

目的:

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

(4分)

 

26-4(5分)

西方:

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

(2分)

中国:

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

(答二点即可。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

(3分)

 

27-1(6分)

(1)看法:

材料一认为是由于维新派铤而走险,企图武装暴动,招致顽固派镇压;材料二认为是由于对改革缺乏周全计划;缺乏斗争策略,没有尽量减少阻力。

(4分)

根本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2分)

 

27-2(5分)

缺陷:

是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加进主观色彩,影响历史的真实性。

(3分)

问题:

要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互证;关注、收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