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安全与管理汇总(上海海事大学-陈伟炯).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718456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船舶安全与管理汇总(上海海事大学-陈伟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船舶安全与管理汇总(上海海事大学-陈伟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船舶安全与管理汇总(上海海事大学-陈伟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船舶安全与管理汇总(上海海事大学-陈伟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船舶安全与管理汇总(上海海事大学-陈伟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船舶安全与管理汇总(上海海事大学-陈伟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船舶安全与管理汇总(上海海事大学-陈伟炯).docx

《船舶安全与管理汇总(上海海事大学-陈伟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船舶安全与管理汇总(上海海事大学-陈伟炯).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船舶安全与管理汇总(上海海事大学-陈伟炯).docx

安全科学

1.安全科学的起源

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

安全(安全的定义),即远离危险,没有伤害、损失、威胁,没有事故发生。

研究安全(研究安全的意义)就是研究如何预知和分析危险,如何控制和消除危险。

危险(危险定义)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物变趋势,在人为因素、自然出亲的激发下演化成事故和灾难。

2.安全科学的基本要素结构

事故:

“人、机、环境”相互作用下发生的出乎人们意料的和不希望发生的破坏性事件。

安全科学的基本要素结构是由人、机、环境和控制四大要素成的四面体结构(人-机-环-管-系统)

a区人—机关系区,表现为机对人的安全影响,人要适应和驾驭机.研究要点是人机安全响应,安全人机学是该区的重点

b区人—环境关系区,表现为环境对人的安全影响、人要适应环境和适度改善环境,

c区机—环境关系区,表现为环境对机的安全影响,机要适应并保护环境;

d区人、机、环境综合关系区,是事故的多发区域和安全控制的重点区域。

控制要素需充裕地覆盖人、机、环境要素及各关系区,主要包含法制、技术、规范、规则、标准、程序和方法。

在安全科学的人、机、环境、控制这四大要素中,“控制”一词的含义包括:

管辖、支配、调节、驾驭、处理、指挥、管理、监督、克制、限制和抑制等。

因此,“控制”不仅是指狭义的管理,还包含对人、机、环境的控制和调整.对险情、事故的控制和限制。

国内航海界习惯上用“管理”取代“控制”一词,因此,船舶安全管理是指对船舶安全的广泛的控制。

事故致因理论(事故发生规律)

事故发生的规律,阐明事故为什么会发生,事故是怎样发生的,以及如何防止事故发生的理论。

由于这些理论着重解释事故发生的原因,通过消除、控制事故致因因素来防止事故发生,因此被称为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法则即事故的统计规律,又称1:

29:

300法则。

即,在每330次事故中,可能会造成死亡或重伤事故1次,轻伤、微伤事故29次,无伤害事故300次。

这一法则是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H.W.Heinrich)统计分析了55万起工业伤害事故提出事故法则,又称1∶29∶300法则。

I.事故因果连锁论是探索

又称多米诺骨牌事故模型。

早期的工业安全理论认为,事故的主要原因在于少数工人具有事故频发倾向,因此预防事故重在遴选人员。

海因里希首先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论,该理论认为(定义),事故发生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一系列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如同多米诺骨牌效应。

海因里希认为(应对方法),企业安全的要点在于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机械的或物质的不安全状态,以中断事故连锁进程而防止事故的发生。

博德在海因里希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强调企业管理观点的事故因果连锁。

而亚当斯则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基于管理的事故因果连锁。

2.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认为:

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不希望的能量释放,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达及人和物的能量载体可预防事故的发生。

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电离及非电离辐射、声能和生物能等形成的能量,都可能导致伤害事故。

可利用各种屏蔽来防止能量意外释放导致的损害。

常见的屏蔽措施有:

用安全的能源代替不安全的能源;限制能量(例如国际上对客船装运危险品予以限量),防止能量积蓄(例如电器接地防静电.内燃机的冷却系统);延缓能量释放(例如货物的缓冲包装);设置屏蔽设施(例如船上的安全围栏,穿戴个人劳防用品等),在时间和空间上把能量与人隔开(例如进入封闭舱室须经过足够时间的通风,危险货物装载应远离居住舱室);转移能量(例如直升飞机吊钩须先触地释放静电后人员才可接触,船舶破损漏油时将破舱油料转移舱柜等)。

3.轨迹交又理论.

轨迹交叉理论认为,在事故发展进程中,人的因素的运动轨迹与物的因素的运动轨迹的交点,就是事故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如表l—2所示。

在许多情况下,人与物的不安全情况互为因果,轨迹交叉论作为一种事故致因理论,强调人的因素、物的因素在事故致因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按照该理论、可以通过避免人、物两因素的轨迹交叉,即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同时同地出现,来避免事故的发生。

4.事故损失偶发性法则

事故损失偶发性法则,指事故与伤害程度之间存在着偶然件的概率关系,也称海因里希法则,指的是同一人发生的330起同种违章事件中,严重伤害,轻微伤害和没有伤害的事故件数比为1:

29:

300。

该法则是对认为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无害的经验论者的有力警告。

例如:

在油船机舱随意烧焊向空油舱的管系而导致爆炸沉没;在升降吊杆时直接用手控制起重索.导致失控而摔坏吊杆砸死人员等事故。

这些事故部是违反安全操作规程所造成,肇事者的陈述都是:

以前这样做从未出过事故,这次事故是因为没掌握好云云。

显然,他们不了解“1:

29;300法则”。

该法则还说明事故与损害之间存在着偶然性.同类事故并非产生相同的损失、为防止重大损害,惟一的途径是防止事故的再次发生。

事故控制观

较先进的事故控制观认为,事故是由某种隐患、危险或潜能构成的事故原点,在触发能量、偶合条件的作用下转化而成。

只要控制或消除事故原点、触发能量、就能防止事故的发生。

从防护角度,有下述10项危险因素防护原则:

消灭潜在危险的原则;降低潜在危险因素数值的原则;距离防护原则;时间防护原则;屏蔽原则;坚固原则;薄弱环节原则(例如火警探头的熔断丝等);不予接近原则;闭锁原则(例如雷达的保护延时用以防止频繁开关而损坏磁控管);取代人员操作原则等。

科学的事故控制观将安全工作分为预测、预防、监测、应急4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要考虑安全科学的4大要素—人、机、环境、控制,进行系统化的安全控制。

科学的事故控制观与传统相比有如下改变:

变纵向单科为横向综合,推行全面系统的安全管理;变面向过去为面向未来,推行事前预测和预控,变事故分析为事件分析,推行系统工程逻辑分析;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推行反馈原则指导下的安全评价;变管理的对象为管理的动力,推行过程安全。

《国际安全管理(ISM)规则》就是国际海事组织(IMO)在安全科学领域内参照ISO9000的原理,根据海上安全和防污染需要,立足“人、机、环境、控制(管理)”的安全管理标准。

据此建大的安全管理体系具备如下要点:

安全目标和方针明确,体系切实有效、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并举.注意保护员工利益和激励员工,实施闭环式管理,具有在运行中滚动完善的特性。

从而改变了传统安全管理的布置多、指导少、监控弱、无动力等华而不实、效率低下的顽症。

科学的事故控制观要求:

安全方针给信念,管理规章有机制,关键行为受控制。

船舶安全管理的主要方法:

法制,行政,安全系统工程,全面质量管理,管理标准化,安全行为科学,安全教育,安全文化建设,安全经济学。

安全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关联性)、综合性、动态性、满意性(最优化)的特点。

整体性指系统的总体功能要大于各部分的功能之和,从整体最优化出发去实现系统各组成部分的有效运转。

协调性指注意通过协调系统各部分之间、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来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综合性,其一,是指综合运用相关学科和技术领域的成就,从整体目标出发达到最优化目的;其二,足指统筹兼顾系统目标的多样性与综合性,全面考虑一项措施引起的多方面后果,一个问题可用几种方案配合解决。

动态性是指系统的状态是随时发展和变化的、必须在动态中协调各要素间、系统与环境间的动态平衡。

满意性是指使系统整体目标达到最优,因此不刻意追求系统个别部分的最优,而是通过对整个系统的最优设计、最优选择、最优控制和管理,达到最优目标。

系统工程具体方法:

(1)霍尔三维结构(后面)

(2)PDCA循环:

Plan,Do,Check,Action.

2、安全系统工程的含义为:

应用系统工程的原则和方法,分析、评价、预测和控制系统中的危险元素,通过指导设计、调整工艺和设备、协调操作过程、管理方法、生产周期和费用投资等因素,使系统的安全运作达到最佳状态。

3、安全系统工程方法的基本程序为:

(1)发现系统中的事故隐患;

(2)预测由于事故隐患和人为失误可能导致的伤亡或损失事件;(3)设计和选用控制事故的安全措施和方案,进行安全决策;(4)组织安全措施和对策的实施;(5)对系统及其安全措施效果作出评价;(6)动态适时调整和改进,以求系统运作能取得最佳安全效果。

发现隐患--预测事故--安全方案决策--安全方案实施--安全效果评价--动态完善

4、安全系统工程的内容包括:

(1)阐述系统安全原理和安全要素,分析人——机——环境系统危害源及相关因素;介绍能量转移理论,安全信息流规律及控制原理。

(2)事故致因理论研究和防止事故对策。

(3)事故预测技术介绍,包括控制图、散布图、回归分析法等。

(4)介绍系统危险性分析方法,包括安全检查表、事件树分析、危险预先分析、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故障树分析等。

(5)安全评价(6)安全措施

5、安全系统工程的优点:

全面系统地处理系统的安全性,防止了片面性和轻重倒置;通过分析,掌握系统的薄弱环节和风险,预测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而能有备无患;通过安全评价和优化技术,可以找到使各子系统达到最佳配合的方法,用较少的投资得到最佳的安全效果,从而大幅度贾少人命财产损失;定性、定量的安全评价需要各种标准和数据,安全系统工程奖促进各项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有关数据的收集;通过参与安全系统工程的开发和应用,可迅速提高安全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安全管理能力。

※系统安全分析(故障数分析)※

根据对系统的影响程度,一般将危害或故障分为四级:

Ⅰ级为致命的,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的系统损失;Ⅱ级为严重,可能造成严重伤害或系统损坏;Ⅲ级为临界的,可能造成轻伤,使次要系统损坏;Ⅳ级为可忽略的,不会造成伤害,需作维修或调整,系统不会受损。

分析的一般程序是:

(1)明确系统的任务和组成,了解类似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2)确定分析程度和水平;(3)绘制功能框图和可靠性框图;(4)列出危害或故障的类型和原因,分析其影响,列出表格;(5)汇总结果,对于危害、故障等级为I级的,要进行致命度分析。

系统安全评价

系统安全评价是对整个系统作出安全性评价,是系统评价的一个分支。

系统评价(定义)是根据系统的目标要求,从系统整体最优的观点出发,利用模型和有关资料数据,从技术和经济两方面进行评价,权衡利弊,选出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最优方案。

类似地有如下定义:

系统安全评价,是对系统存在的危险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系统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及其程度的评价、以寻求最低事率、最少的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

系统安全评价,又称系统危险度评价或风险评价,简称安全评价。

系统评价的程序:

首先用系统安全分析方法识别系统的危险性并予核实确认,将危险性定量化,如果精确定量有困难,也应大致划分危险严重程度的区级。

其后是核查其危险性是否低于安全指标,如果超标,则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消除和降低系统的危险性,然后再次确认和量化系统危险性.尽可能使系统危险性低于公认的安全指标。

(因此,系统安全评价是一个对系统的危险性进行识别、员化、对比、消除、再对比,旨在科学、经济地保证系统安全性的过程。

(1)系统安全评价是对系统存在的危险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系统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及其晨读的评价,以寻求最低事率、最少的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

(2)安全评价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类。

定性评价无需精确的数据和计算,适用于缺乏数据的系统。

定性评价运用安全系统工程方法,可提示系统的所有危险性,做出危险程度的大致分类以示缓急,改进系统设计,帮助制定和完善安全规章,协助安全教育,作为安全及监督检查的依据。

定性安全评价由逐项赋值积分法和单项定性加权计分法。

系统安全分析和系统安全评价的对比:

都是安全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系统安全分析主要在于识别系统的危险,及其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事故预测,从而能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和一旦发生事故时的应急反应准备。

其特点是通过分析识别系统的危险性,采取安全措施消除和降低系统危险,对危险的定量化要求不高,对措施的经济性和系统的安全标准未作明确要求。

系统安全评价以系统安全分析的危险性识别结果为基础,进行尽可能精确的量化,与安全指标作对比,进而采取既科学又经济的措施降低系统危险性直至满足指标。

安全分析和安全评价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但系统安全分折侧重于“识别”危险性,系统安全评价侧重于“量化”危险性。

安全评价方法(定性):

远项赋值积分评价法

系统地设计安全检查表,不使重要项目遗漏,对每项检查内存,由专家按其重要程度讨论赋予一定的分数值;评价时,单项检查完全合格者给予满分,部分合格者按规定标准给分,完全不合格记零分;逐条逐项评分,最后累计所有各项得分,使得到系统评价的总分;根据实际评价总得分,按规定标推来确定被评价系统的安全等级。

该方法的正确度取决于项目是否完备,赋值和等级划分是否合理。

ISO9000:

2000新增的八项质量管理规则(共8项)

原则1——以顾客为中心(Customer focus):

织依赖于他们的客户,所以应该了解客户现在和将来的需求,应该满足客户需求并努力超越客户期望。

原则2——领导作用(Leadership):

领导为组织建立统一的目的和方向。

领导应该创造和维持一个能让员工充分地参与组织目标实现的内部环境。

原则3——全员参与(Involvement of people):

各层级的员工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 才能使他们的能力为组织获益。

原则4——过程方法(Process approach):

在活动和相关资源作为一个过程来管理,期望的结果将更有效地达到。

原则5——管理的系统方法(System approach to management):

对相关的过程作为一个系统,进行识别、理解和管理,这将有助于组织有效力地和有效率地达到它的目标。

原则6——持续改进(Continual improvement):

持续改进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

原则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Factual approach to decision making):

有效的决策是建立在对数据和信息分析进行河湖逻辑和直观的基础之上。

原则8——与供方的互利关系(Mutually beneficial supplier relationships):

组织和供方之间保持互利关系,可增进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

船舶事故应急

“初始行动”的内容框架及优先顺序:

报警-确定紧急情况的性质-召集并组织反映小组,人员和设备-收集(更多)信息-开始/继续反应行动-监督反应行动-启动报告程序/起草情况报告-寻求外部响应。

海事预防

1.明确一个安全方针:

包括安全和环保工作目标、地位和态度、对象、口号、措施、负责人的承诺和签署;以船员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船舶和货物安全、防止污染海洋环境为核心。

2.理顺二个方面关系:

没有安全,效益就难以维持;没有效益,安全就失去了意义,所以要同时兼顾安全和效益两个方面。

3.落实三大管理环节:

组织管理、人员素质管理、人员响应管理是安全管理和预防还是的三大管理环节,不可偏废和松懈

4.面向四大安全要素:

“人、机、环境、管理”是安全科学的四大基本要素,海事预防不可或缺。

5.实现五项安全改革:

改单要素为多要素预防,实行全面系统的安全管理。

改“面向过去”为“面向未来”加强海事预测和过程预控。

改“事故分析”为“事件分析”,推行系统工程逻辑分析。

改“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推行反馈原则指导下的安全评价。

改管理的对象为管理的动力,推行过程化安全。

海上事故预测途径与方法

依据统计规律预测海事。

例如大潮汛前、后3天内海事频发,则汛期在沿海和近岸航行时,选择航线和操纵船舶都应留有充分的安全余地,及早做好值班航段的航行、避让和定位的方案,航行中及时准确地调整风流压角,保持走在计划航线上,及早宽裕地让开他船和碍航物等。

由失效浴盆曲线预测海事。

出失效浴盆曲线预测预防海事。

如图是经大量统计所得的产品、设备或系统的故障(失效)规律,即失效浴盆曲线。

失效率λ(t)是时间t的函数。

早期失效期是系统的适应期,失效率随时间推移而下降,故又称递减失效率期。

偶然失效期的特点足失效率低而稳定,又称恒定失效率期。

耗损失效期又称递增失效率期,故障随时间的推移迅速上升。

该浴盆曲线同样适用于船舶和船员。

由事故损害统计规律预测海事。

由事故因果链预测海事。

发现有可能构成事故因果链的要素或环节时,应预测其事故可能性,予以消除或限制,决不可放任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

安全评价方法(定性):

远项赋值积分评价法案例:

(例如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曾使用“船舶安全纪律检查提纲(一千条)”评价船舶的营运安全状况。

“一千条”将船舶系统分成船长、政委、甲板部、通导、轮机部、业务部等六个子系统,1000个检查项目,由船舶白查、公司复查和评定安全等级。

“—干条”每条1分,共1000分。

有人员工伤死亡、重大事故和险情者按总评不及格论处;一般事故者扣250分~100分,隐患和不符合项扣100分~10分。

安全等级划分:

900分以上为优秀,899分~750分为良好,749分~600分为及格,599分以下为不及格船舶,经济奖惩与此挂钩。

该方法大致反映厂船舶系统的安全状况c若能进一步使检查项目系统完备,对各项目按重要性赋值划等,则对无事故船舶的安全评价结果会更加科学合理,突出安全管理重点。

2)单项定性加权计分法

该方法将安全检查表中的每个项目赋予“优、良、可、差”定性等级,并赋予相应的权重系数,累计求和,得出实际评价值,即Q=i=1nPiCi其中:

Q—实际评价值;Pi—评价等级的权重系数;Ci—取得某一评价等级的项数和;n—评价等级数。

例如,机舱某设备安全评价项目共设50项,分“优、良、可、差”4等,对应的权重系数为“4、3、2、1”。

25项属优,20项属良,15项属可,10项属差,则该设备评价值为:

Q=P1C1十P2C2十P2C3十P4C4=4×5十3X20十2×15十1×10=120

Q的最高值为200,最低值为50,将200~50分成若干等级,即可评价该设备的安全等级。

(以上内容已经足够)

(又一版本)安全科学:

安全系统是指,机,环境要素,在相互联系和作用条件下,构成的安全有机整体。

安全科学产生的背景:

我国多年来安全生产形势严峻,职业病人数居高不下,令人触目惊心,自1991年以来全国各类事故的死亡人数呈上升趋势。

安全科学的定义:

是研究人与机器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保证人类生产和生活安全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事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的理论体系。

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不安全因素,或者说是各种技术危害,更多的针对生产领域的不安全因素。

对安全问题认识的基本阶段:

第一个阶段:

无知(不自觉)的安全认识阶段。

第二阶段:

局部的安全认识阶段。

第三阶段:

系统的安全认识阶段。

第四个阶段:

动态的安全认识阶段。

安全系统工程:

以系统安全为目标,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按现行法规标准,技术规范等限定的安全准则,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对系统中或生产中的安全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评价及预测,并采取综合安全措施予以控制,是系统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使系统达到最佳安全状态。

(1)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Hazardidentification)是发现、识别系统中危险源的工作。

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它是危险源控制的基础,只有辨识了危险源之后才能有的放矢地考虑如何采取措施控制危险源。

进行危险源辨识所必须的知识和经验

主要有:

1)关于对象系统的详细知识,诸如系统的构造、系统的性能、系统的运行条件、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的流动情况等;

2)与系统设计、运行、维护等有关的知识、经验和各种标准、规范、规程等;3)关于对象系统中的危险源及其危害方面的知识。

危险源辨识方法可以粗略地

分为两大类:

1)对照法。

与有关的标准、规范、规程或经验相对照来辨识危险源。

有关的标准、规范、规程,以及常用的安全检查表,都是在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

因此,对照法是一种基于经验的方法,适用于有以往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

2)系统安全分析。

系统安全分析是从安全角度进行的系统分析,通过揭示系统中可能导致系统故障或事故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联来辨识系统中的危险源。

系统安全分析方法经常被用来辨识可能带来严重事故后果的危险源,也可用于辨识没有事故经验的系统的危险源。

例如,拉氏姆逊教授在没有核电站事故先例的情况下预测了核电站事故,辨识了危险源,并被以后发生的核电站事故所证实。

系统越复杂,越需要利用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来辨识危险源。

(2)危险源控制

危险源控制(Hazardcontrol)是利用工程技术和管理手段消除、控制危险源,防止危险源导致事故、造成人员伤害和财物损失的工作。

危险源控制的基本理论依据是能量意外释放论。

控制危险源主要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

危险源控制技术包括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和减少或避免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

前者在于约束、限制系统中的能量,防止发生意外的能量释放;后者在于避免或减轻意外释放的能量对人或物的作用。

显然,在采取危险源控制措施时。

我们应该着眼于前者,做到防患于未然。

另一方面也应做好充分准备,一旦发生事故时防止事故扩大或引起其它事故(二次事故),把事故造成的损失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

管理也是危险源控制的重要手段。

管理的基本功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安全管理活动,控制系统中人的因素、物的因素和环境因素,以有效地控制危险源。

(3)危险性评价

系统危险性评价(Systemriskassessment)是对系统中危险源危险性的综合评价。

危险源的危险性评价包括对危险源自身危险性的评价和对危险源控制措施效果的评价两方面的问题。

系统中危险源的存在是绝对的,任何工业生产系统中都存在着若干危险源。

受实际的人力、物力等方面因素的限制,不可能完全消除或控制所有的危险源,只能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消除、控制危险性较大的危险源。

在危险性评价的基础上,按其危险性的大小把危险源分类排队,可以为确定采取控制措施的优先次序提供依据。

采取了危险源控制措施后进行的危险性评价,可以表明危险源控制措施的效果是否达到了预定的要求。

如果采取控制措施后危险性仍然很高,则需要进一步研究对策,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使危险性降低到预定的标准。

当危险源的危险性很小时可以被忽略,则不必采取控制措施。

按一般意义上的理解,应该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进行危险源评价,根据危险源危险性评价的结果采取危险源控制措施。

实际工作中,这三项工作并非严格地按这样的程序分阶段独立进行,而是相互交叉、相互重

如前所述,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不安全因素,按定义都可被看作是危险源。

实际上受人力、物力等因素的制约,只能把其中一部分危险性达到一定程度的不安全因素当作危险源来处理,忽略危险性较小的不安全因素。

因此,在辨识危险源的过程中也需要进行危险性评价,以判别被考察的对象是否是危险源(不可忽略的、必须控制的)。

在选择控制措施控制危险源时,需要对控制措施的控制效果进行评价,通过评价选择最有效的控制措施。

这种评价通常是通过对比控制前和控制后危险源的危险性进行的。

在采取危险源控制措施时虽然可以控制原有的危险源,危险源控制措施本身却又可能带来新的危险源和危险性。

因此,在进行危险源控制时,仍然需

事故的发生规律

事故发生的一般规律事故的发生是具有客观规律性的。

通过人们长期的研究和分析,安全专业人员已总结出了很多事故理论,如事故致因理论、事故模型、事故统计学规律等。

事故的最基本特性就是因果性、随机性、潜伏性和可预防性。

1)因果性。

事故的因果性是指事故由相互联系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