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汽车配件产业集群.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720195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扬州汽车配件产业集群.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扬州汽车配件产业集群.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扬州汽车配件产业集群.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扬州汽车配件产业集群.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扬州汽车配件产业集群.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扬州汽车配件产业集群.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扬州汽车配件产业集群.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扬州汽车配件产业集群.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扬州汽车配件产业集群.doc

《扬州汽车配件产业集群.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扬州汽车配件产业集群.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扬州汽车配件产业集群.doc

扬州汽车配件产业集群

最新集群  加入时间:

2011-11-2719:

03:

02  admin  点击:

8911

   汽车产业是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典型产业,产业关联度高。

扬州汽车产业经过40多年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一、扬州市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

   

   至2003年底,全市汽车工业企业有150余家,其中整车产品生产企业12家,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140家。

全市汽车工业总产值达1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70亿元),其中汽车零部件占50%以上。

形成了以客车、专用车为龙头,客车底盘、柴油机、汽车塑料燃油箱、活塞环等特色零部件的汽车及零部件工业。

   

(一)汽车整车

   在客车和专用车制造方面初步形成了特色优势。

列入国家整车生产企业目录的企业2家(亚星、上汽仪征公司),改装企业10家,国家公告内产品目录总数达600余个。

   1、客车。

种类齐全,大中轻型、高中普档都有,从汽油车到柴油车、从4米到12米、从单层到双层、从城间客车到城市公交车俱全,形成了年产2.5万辆的生产能力,其中亚星集团2万辆、江都宏运0.5万辆。

在2003年国内中型客车行业销售量排行榜中,亚星排名第五。

   2、专用车。

目前已形成年产万余辆的生产能力,其中:

中集通华0.5万辆,盛达(江扬特种)0.2万辆,银宝0.2万辆,女神0.1万辆。

半挂车品种规模较多,从10—40吨级中轻型到100吨级的重型;专用车有罐式、厢式等;特种车有清扫车、垃圾清运车、清障车等系列化产品。

通华重型半挂车市场占有率在30%以上,引进技术开发的罐式车产销量国内领先;盛达公司生产的各型特种车技术含量较高,市场占有率列国内前3名。

   3、轿车。

由上汽仪征汽车有限公司引进的多用途轿车(赛宝)于2002年7月下线,填补了我市无轿车产品的空白。

现形成年产2万辆生产能力,“十五”末建成5万辆生产能力。

   

(二)汽车零部件

   主要产品有柴油发动机、活塞环、汽车塑料燃油箱、散热器、气缸套、汽车空调、座椅、粉末冶金汽车结构件、汽车蓄电池、车灯、变速箱、汽车前后桥、汽车电机、内装饰件、汽车模具等。

   

   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形成了特色较为明显的产业链,具有一定规模和品牌优势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有:

扬州柴油机有限责任公司是全国四缸轻型柴油发动机生产基地之一,2003年产量超过7万台;扬州亚普汽车塑料件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轿车燃油箱基地,去年塑料油箱产量达86万只,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汽车散热器和气缸套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名列前茅;仪征双环活塞环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活塞环生产基地,跻身世界十强,连续十多年产销量全国第一。

此外,汽车空调、蓄电池、车灯、内装饰件等均有一定优势。

扬州70%以上的汽车零部件可在30公里半径内配套。

   (三)产业分布

   

   全市汽车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市区、仪征、江都三地。

市区主要有亚星、通华等生产大中型客车、半挂车的企业和生产塑料油箱、水箱、缸套等同行中的“小巨人”零部件企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

仪征市现有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51家、汽车销售企业2家、物流企业2家。

其中整车制造企业2家,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15家,配件生产企业19家。

2003年仪征的汽车行业实现工业产值10.94亿元。

目前该市以汽车工业园为载体,汽车工业正处于快速扩张阶段。

江都市汽车工业有了较快发展,整车生产能力、零部件加工能力明显提高,成为工业经济的支柱行业。

目前该市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达7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0多家。

2003年江都的汽车行业实现产值20亿元,行业经济总量占该市规模以上工业的13%。

   

   (四)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汽车产业已形成了一定的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但是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日渐突出,一此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

   

   1、亚星客车的市场占有率由以前的全国第一(约30%)下降到2003年的全国第四,而且正在继续下滑。

扬柴目前虽然走出了前几年的低迷局面,但是若不及早抓住时机与大企业大集团合作配套,在未来汽车产业重新洗牌的大背景下,前景堪忧。

   

   2、缺乏轿车、轿车发动机及配套零部件等大体量的龙头项目。

汽车行业整体实力不强,尚未形成真正意义的核心龙头企业,难以带动全行业的发展。

   

   3、零部件企业存在小、低、散状况。

全市销售过亿元的零部件企业仅有6家。

缺乏高新技术产品和名牌产品,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产品更新换代不快,缺乏竞争力。

    

   4、汽车服务贸易发展滞后,不少企业对综合素提高重视不够,仅有少数零部件企业通过QS—9000质量体系认证,投资总量不足,专业人才紧缺等问题,需要在今后发展中引起重视,加以解决。

 

   二、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

   

   

(一)国际国内汽车产业基本态势

   

   汽车产业的发展已有百年,全球汽车产业形成了目前的“6+3”格局,即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丰田、大众、雷诺—日产6家巨型跨国公司和本田、标致—雪铁龙、宝马等3家相对独立的汽车厂家,这9家企业年产销量占全球总产销量有92%。

   

   国内汽车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3+6”的格局,即一汽、东风、上汽三大集团领跑(2003年三大集团市场占有率达48%),广州本田、重庆长安、安徽奇瑞、沈阳华晨、南京菲亚特、浙江吉利六个制造企业紧跟的局面。

目前,我国汽车生产“群雄割据”、汽车市场“群雄纷争”的局面已经形成,国内21个省市区内有32个轿车生产基地,呈现了明显的发散化倾向,竞争更趋激烈。

   

   

(二)巨大的市场需求

   

   随着我国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标志着工业化中期的到来,汽车等重化工业成为国民经济成长的主要动力,汽车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专家预测,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国内汽车市场的逐步成熟,我国汽车产业将迎来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高增长期,今后20年汽车产业链将是我国最有发展潜力的产业群。

   

   目前中国每1000人中汽车拥有量为5.2,亚洲的平均数量是286,而该德国却是540。

至2008年中国将增至10.8,市场潜力十分巨大。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研究部的预测,中国汽车需求量在2008年前将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年增长率,2005年轿车需求量将超过货车,2010年轿车保有量超过货车,2013年的轿车销量可达到600万辆以上,是2003年的3倍,那时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汽车市场。

中国的“汽车时代”正向人们走来。

   

   (三)汽车产业市场竞争更趋激烈

   

   自2002年以来,国内汽车行业持续快速发展,一场新的汽车投资风起云涌,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跨国公司纷纷增加投资力度,加快与中国汽车企业的合作,以大众、通用和丰田为代表投入了巨额外资,合资领域覆盖了从轿车到轻、重、微、客的几乎全部产品。

至2003年中外合资企业投入汽车产业的汽车已超过300亿美元。

二是民资以前所未有的热情进入汽车制造业,家电业纷纷涉足汽车领域,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20家民营企业进军汽车整车生产,范围涉及轿车、皮卡、商务车和客车。

三是各地政府将汽车产业列为发展重点,大力扶持本地汽车业。

除甘肃、宁夏、西藏少数省区外,全国27个省市区均有规模不等的汽车工业,其中23个省市区生产轿车。

江苏各地抓住机遇,发展汽车产业,新、扩建的汽车项目不断,据了解有以下较大项目:

   

   

(1)浙江精功集团与镇江丹徒区合作建设镇江精功大型汽车工业城项目,以生产重型卡车和越野车为主,总投资50亿元,已于2003年11月开工建设。

   

   

(2)2003年10月,东风、起亚、悦达决定将盐城工厂的规模扩大至22万—25万辆以上,新建30万台发动机生产厂。

   

   (3)苏州市将汽车制造及配套产业列为工业经济的发展重点。

2003年7月,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在工业园区占地40万平方米、设计年产客车1.5万辆的新厂区一期工程建成投产,成为目前国内的最大新型客车生产线。

2003年苏州市在建和拟建汽车零部件项目有29个,投资总额近70亿元。

   

   (4)无锡神舟公司引入原淮阴客车厂的生产资格,形成年产客车2000辆的生产规模。

   

   三、发展汽车产业的优势条件分析

   

   全市加快发展汽车产业具有较多优势,从地理环境看,扬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在南京都市圈与上海经济圈的交汇叠加处,具有独特的区优优势;扬州在江苏率先建成了环城高速公路,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公路,随着宁启铁路通车,润扬大桥建成,扬州构建了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铁路网,形成了大交通格局,具备了良好的交通优势;扬州的电力、自来水、污水处理、电信通讯港口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具有资源优势。

从发展汽车行业看,还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优势:

   

   1、政策优势。

江苏省为支持和鼓励我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明确凡在2007年前到扬州投资汽车及零部件的企业,上缴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可返还一半。

   

   2、合资合作优势。

奔驰和上汽集团是我市多年的合作伙伴。

上汽仪征公司、上海汇众公司仪征轻型客车厂是上汽集团的生产基地之一,主要生产赛宝牌轿车和伊思坦纳面包车。

江都市汽车工业企业引进香港宏运、杰信、宏南、宏德等一批企业前来投资,现已成为苏州金龙、厦门金旅和江淮JAC客车的生产基地之一。

   

   3、体制优势。

亚星股份与格林柯尔、通华半挂车与中集集团、盛达特种车与亚星股份的战略重组,引入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激活了企业的生机活力。

   

   4、产业配套优势。

全市汽车零部件产业集聚度较高,除为本市汽车厂家配套外,还为南京跃进、苏州金龙、盐城悦达、安徽江淮、芜湖奇瑞等一批整车生产企业配套。

江都市生产汽车压铸件的嵘泰公司已成为美国通用、福特、克莱斯、韩国大宇等企业的供应商。

   

   5、技术、人才优势。

“亚星”是国内首家利用自主开发底盘生产整车的客车厂,取得了近10项客车整车专利和结构专利,积累了一些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专有技术。

2004年3月举办的首届全国客车大赛中,亚星股份公司的JS6123H型城市客车捧得金奖。

扬州劳动力资源丰富,各类人才较为齐全,既有较高层次的科技、经营管理人才,还有一批具有专门技能的高级技工和熟练工人,钣金工、钳工、焊工等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以客车制造而言,扬州的劳动力成本仅是一般发达国家的五分之一。

 

   四、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抢抓国内汽车市场大发展和国际汽车产业大转移的机遇,把发展汽车产业作为实施沿江开发战略的重中之重,加快汽车工业园区建设,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类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尽快形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态势,以资产重组和机制体制创新为抓手,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大对汽车工业重点企业的支持力度,培育一批整车及零部件龙头企业,提高客车、专用车、特种车市场占有率,夯实汽车底盘、总成本及零部件基础,主攻轿车及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与研发,建成国内有一定影响的轿车、客车、专用(特种)车生产、研发基地,做大做强做精汽车产业。

   

(二)发展目标

   至2010年,汽车工业现价产值300亿元以上,全市汽车整车产销量20万辆以上,其中主要产品客车5万辆,轿车10万辆,专用、特种车5万辆,发动机30万台,汽车油箱200万只,培值4—5家年销售50亿元以上、具有产品核心竞争力的整车和零部件龙头企业。

   

   (三)产业布局

   

   1、扬州开发区汽车工业园。

规划总面积2.8平方公里。

主要以亚星、通华、扬柴为核心,发展客车、专用车以及与汽车配套的柴油发动机、水箱、车用空调、汽塑件、底盘等汽车零部件项目。

   

   2、仪征汽车机电工业园。

规划园区面积10平方公里。

主要以上汽集团仪征公司、上海汇众公司轻型客车厂为核心,整合市域相关汽车零配件生产资源,重点发展乘用车和小型商用车及零配件产业。

   3、江都汽车工业园。

规划园区面积1.5平方公里。

以江淮宏运公司为龙头,以引进二汽项目为契机,整合市域洪泉汽配、丁伙油泵油咀、砖桥凸轮轴等汽配件资源,重点发展客车、特种车及相关零部件产业。

 

   五、扬州市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重点

   

   以市开发区、仪征、江都三大汽车工业园为载体,引进轿车,做强客车,做特专用车,客车工业尽快解决亚星发展过程中的难题,加快扬柴与大企业大集团的战略重组,优先发展汽车电子工业,做大做强客车底盘、发动机、总成以及油箱、活塞环、缸套等零部件“小巨人”企业,提升我市汽车及零部件工业的产品档次。

   1、客车

   客车制造是我市的优势,要尽快解决亚星发展过程中的难题,重塑亚星客车品牌,着力提高大中型客车市场占有率,提升产品档次。

客车底盘是客车的水平所在,亚星集团虽有2万台客车底盘生产能力,但一直是自我配套,因此要在客车底盘专业化发展上求突破,力争与国际知名公司合资合作,引进技术,在自我配套的基础上,形成商品底盘供应能力。

   高档城市客车以亚星集团为龙头,以市开发区汽车工业园为载体,重点发展高档城市客车、底盘总成及配套零部件。

   中型客车以江都宏远为龙头,以江都汽车工业园为载体,重点发展中型客车、内饰件等配套零部件。

   2、专用车

   着重扶持通华、盛达等专用车企业开展研发,逐步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可靠性及环保型转变。

江都市将加快越野车和皮卡车的项目推进,抓好高空带电作业车和工程车上规模、扩批量,开发冷藏车、多功能车等适销对路的专用车辆。

   

   3、轻型车

   抢抓机遇,吸引国内外汽车业大企业(集团)在扬州设立轿车生产基地,争取在较短时间内把轿车产业发展成扬州汽车工业的主体。

以上汽仪征公司、大众仪征基地为龙头,以仪征汽车工业园为载体,重点发展轿车、轻型车及轿车发动机、汽车电子等配套零部件。

   4、发动机及零部件领域

   

   重点开发和发展一批汽车主要部件总成本和关键零部件,推行国际安全、环保、质量认证,实行国际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性能和档次。

特别是柴油发动机、汽车变速箱、转向、悬挂、制动等系统以及汽车电子产品、汽车塑料件产品、内饰件产品。

加快扬柴与大企业大集团的战略重组,优先发展汽车电子工业。

以扬柴、亚普、双环、英谛公司等公司为龙头,以三大汽车工业园为载体,重点发展欧Ⅲ发动机、塑料燃油箱、汽车电子、活塞环、车用空调、汽车蓄电池等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的汽车零部件产品。

   

   6、汽车服务业

   在发展汽车制造业的同时,以完善现代营销发展消费信贷、物流、维修、二手车交易、租赁为重点,构建现代汽车产业链。

以江苏高力集团为龙头,加快建设扬州汽配科技城,积极筹建“中国(华东)商用车交易中心”。

积极支持金融保险向汽车产业渗透,通过发展汽车服务贸易,提高全社会的相关服务贸易水平,逐步实现由“汽车制造业”向“汽车产业化”的过渡。

 

   六、扬州市汽车产业集群的重大项目选择

   

   2003年由市发展计划委员会牵头,进行了全市千亿元项目群产业板块重大项目的调查、排队和筛选,汽车产业板块中排出了24个项目,总投资200亿元,其中近期投资21亿元,中期投入88亿元,远期投入91亿元,如果实现了这些项目,可新增销售470亿元,其中近期为59亿元,中期195亿元,远期216亿元。

    

    

   七、扬州市发展汽车产业集群对策措施

   

   打造参与国际竞争的制造业基地,汽车产业占有重要地位。

当前汽车工业正处于新的重大发展机遇期,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尽快提升汽车工业的产业层次,带动相关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

   

   1、加强规划引导,优化产业布局。

认真研究汽车工业发展规律,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结合全市实际,理清发展思路,对汽车工业进行整体规划。

充分发挥汽车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行业协会研究、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加强行业引导,尽快使全市汽车工业形成重点突出、配套协调、健康有序的产业发展格局。

在规划布局上,注意统筹安排,新上汽车项目和扩建项目相对集中,逐步形成汽车产业集群和规模优势,促进产业发展。

   

   2、加快载体建设,构建链式发展。

切实加强对汽车工业园区建设的指导、协调和服务,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整合各类优势条件,包括整合产业链优势、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人才和劳动力优势、政策优势等,建造整体对外推介的汽车产业平台。

积极包装汽车产业集群项目。

强势招商引资,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借助外力,加快发展,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类汽车产业发展要素向园区集聚。

从整体看,汽车产业链仅初步发展起来,汽车上下游产业链的协调亟待加强,在建立相对稳定的汽车产业链过程中,要努力把产业链做大做长,加快发展零部件业,延伸产业链,同时重视产业链的供应环节,特别是售后市场建设,提升汽车服务业水平,做大价值链环节。

   

   3、创新体制机制,加快资产重组。

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只有汽车企业发展了,才能带来汽车产业的发展。

扬州汽车企业必须进一步创新体制和机制,加快形成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

以“三量”的胆识推进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体制改革,即放大度量,不求所有,只求“所在”和“所得”;放宽眼量,靠大和靠强;注重质量,引资、引智和引技并举,加快资产重组步伐。

积极推进亚星奔驰、扬柴等一批骨干企业的改制重组,让国内外有产业经验和资本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替代政府股东。

在改革过程中,加快构建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激励机制、生产经营机制、销售和管理机制,培大扬州汽车工业的市场竞争主体。

   

   4、加速技术创新,提高竞争能力。

强化汽车工业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汽车工业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

要求规模以上企业都要建立自己的产品研发中心,加大研发投入,鼓励和支持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先进产品和先进生产手段,进一步组织引导产学研联合工程,努力形成产业技术优势,使企业在未来竞争中获得更多的自主权。

   

   5、大力培养人才,提供智力支撑。

汽车行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优秀人才。

重点企业应加大人才开发和投入力度,在引进顶尖人才、培育复合型人才、壮大高级技工队伍等方面,建立多层次的企业科技人才开发体系,构筑高层次的汽车企业技术人才高地。

加快人才培养,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高校、科研院所、著名汽车大企业培训学习,提高专业技术队伍素质;着力培养技术工人群体,通过职业教育、后继教育和岗位培训等形式,造就一批高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工队伍;联合本市及周边地区大专院校,开设汽车专业,有重点的培养汽车专业人才。

同时,全方位地引进高级管理人才,通过各种媒介在全国招聘有专业特长的各类管理人员,为我市汽车工业发展壮大提供人才保障。

   

   6、重视政策导向,优化政府服务。

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抓住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省政府给予我市汽车产业发展优惠政策的机遇,把政策落实到位,尽快制定技改贴息、土地出让等相关政策,扶持重点企业、重点产品、重点项目;积极向国家申报整车、零部件保税仓库,筹划建立加工产品保税区,为汽车行为发展创造优良的软硬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