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宁乡一中高一下期第三次考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24841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宁乡一中高一下期第三次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湖南宁乡一中高一下期第三次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湖南宁乡一中高一下期第三次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湖南宁乡一中高一下期第三次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湖南宁乡一中高一下期第三次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湖南宁乡一中高一下期第三次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湖南宁乡一中高一下期第三次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湖南宁乡一中高一下期第三次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湖南宁乡一中高一下期第三次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湖南宁乡一中高一下期第三次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湖南宁乡一中高一下期第三次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湖南宁乡一中高一下期第三次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湖南宁乡一中高一下期第三次考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湖南宁乡一中高一下期第三次考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湖南宁乡一中高一下期第三次考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湖南宁乡一中高一下期第三次考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湖南宁乡一中高一下期第三次考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湖南宁乡一中高一下期第三次考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湖南宁乡一中高一下期第三次考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湖南宁乡一中高一下期第三次考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宁乡一中高一下期第三次考试.docx

《湖南宁乡一中高一下期第三次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宁乡一中高一下期第三次考试.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南宁乡一中高一下期第三次考试.docx

湖南宁乡一中高一下期第三次考试

湖南宁乡一中高一2016年下期第三次考试

湖南宁乡一中高一2016年下期第三次考试

命题:

何万平

答题要求:

1.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做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我们享有烹饪王国的美誉。

我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

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

讲究色、香、味俱全,有五味调和的境界说。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

在《礼记月令》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

葱韭菜茹,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

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

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种,并产生了五味说,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

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

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

和不是同,是建立在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

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

这种通过协调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甚至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1.下列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

如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中医营养摄生学说、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等。

B.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区域文化,它在饮食文化的多个方面影响了周边国家甚至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C.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绵延了170多万年,分为了四个发展阶段,风味流派繁多,既重视药膳和进补的作用,又讲究色、香、味俱全。

D.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1.B。

【解析】影响了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表述错误。

由第6段可知,中国饮食文化是……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而不是影响了……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中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食物要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作用。

B.我国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要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

C.孔子说的不食不时,是说不吃反季节食品和定时吃饭的意思。

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D.中国人在饮食上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加工食物时要考虑季节、气候的因素。

2.D。

【解析】由第4段可知,D项将原文古代的中国人说成中国人,扩大了范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制作饮食的烹饪遵循了阴阳五行规律,不仅产生了五味说,而且把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

B.道教继承的饮食理论认为只有以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为一个出发点,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C.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是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

D.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

3.B。

【解析】与原文不符,由第5

段可知,原文是说,道教继承并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的说法是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

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4分)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小题。

(14分)

平淡中自有丘壑

王运熙

2月8日凌晨,著名文史专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运熙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所挚爱的研究,离开了他所牵挂的学生。

王运熙1926年出生在江苏省金山县,从小就爱好古典文学。

后来,王运熙进入复旦

大学中文系学习。

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

陈子展治学兼通新旧文学,目光宽广,思路开阔。

他在和王运熙谈话时,滔滔不绝,上起先秦汉魏,下逮现代的一些学者和作家。

正是在这样一种名师云集、学术氛围浓厚的情形下,王运熙走上了他的治学之路。

从1978年到1996年退休,王运熙主持的语言文学所集中了多位学科带头人,下设6个研究室,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成为学术研究的重镇。

语文所成立以后,一个重要的成就就是完成了三卷本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编写。

1983年到1996年,王运熙又在原有基础上与顾易生共同主编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历时十余年,对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的研究更具系统性和

完整性,把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王运熙一生专注于学问,甘于淡泊,白首未改此心。

他曾经说:

上海的大闸蟹很

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但不让我看书写书,那就一天也受不了。

虽是玩笑,却道出了他虽在陋巷却不改其乐的心境。

王运熙赠给学生吴承学一本《文心雕龙探索》,他在书的扉页题写治学自警语:

全面观照,准确把握。

正本清源,探明原貌。

他的治学亦如此,不求新、不求奇、不媚俗、不趋时,从文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最平实的学问。

在研究《文心雕龙》时,王运熙的结论与北方一些学者,如,中华书局的周振甫,山东大学的陆侃如、牟世金,西

北师范大学的郭晋稀等几位先生的观点并不相同,在当时引起了争论。

王运熙认为《文心雕龙》是一部指导写作的书,并不是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和美学著作。

他以原著文本为研究的出发点,努力把握刘勰整个文学思想体系,避免先入为主,用现代文学理论去套。

因此得出的结论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认同,逐渐被大家接受并信服。

王运熙先生做学问有独到的见解却不故作高深,从不说过头话,都是结合实际来讲,这种做法让人十分敬佩。

国家图书馆原馆长、文心雕龙学会会长詹福瑞告诉记者。

王运熙常为学生讲起近代以来的学术流派,信古、疑古、释古三派中,他将自己定位为释古——既不盲目信古,也不一味疑古,而是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准确地分析、鉴定,恰切地评述、印证,最后得出平实、适中的结论。

创新在王运熙那里具有不同的含义——求实即是创新。

他认为古典文学研究面对的是浩繁的历史材料,人们在面对这些材料时难免众说纷纭,其中便会夹杂很多误解,而研究如果能够收集、整理、分析材料,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消除误解,这就是学术创新。

复旦大学教授、王运熙的弟子杨明告诉记者,王运熙一生孜孜不倦,只为求真求实。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风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如何理解众说纷纭。

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前期,曾有过热烈的讨论,流行的学说认为风骨代表文章的内容、纯洁的思想、合乎道德规范的情感和意志等。

王运熙对材料进行穷尽性的搜集,然后条分缕析,最后得出结论:

刘勰所谓风骨,是指作品的艺术风貌、表现效果而言,不是就思想内容的高下邪正而言。

与此相承,王运熙也澄清了当时对建安风骨的误解。

很多学者认为,建安风骨主要是指那些表现社会动乱、人民苦难的诗歌的思想内容。

王运熙则认为,南朝人所说的建安风骨只是指建安诗文爽朗刚健的风貌。

王运熙服膺《札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和《史记,五帝本纪赞》的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将其作为治学的座右铭。

王运熙的治学正是对这两句话的最好注解。

不作惊人之语,无剑拔弩张之势。

但他很了不起,了不起就在于忠于学术,坚守学者的良心。

杨明对王运熙的治学品行推崇有加。

直到去世,王运熙一直居住在上海火车站附近的一套48平方米的旧房子中,从1978年至今,已有四十余年,每天都能听到火车进出的轰鸣声。

正是在这间斗室,走出了我国文学学科第一位长江学者吴承学,也培养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批中坚力量,其中很多已然成名成家。

王运熙是在凌晨离世的,一如往常一般平静。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恰可比拟。

(节选自2014年2月22日《中国教育报》)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王运熙从复旦大学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

陈子展博古通今,思路开阔,引领王运熙走上了治学之路,为他从事文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B.文中提到周振甫、陆侃如、牟世金等先生,既为了说明王运熙的治学方法与治学态度与众不同,同时也显示了他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地位。

C.从1978年到1996年1983年到1996年从1978年至今等具体时间,使文中所述情况显得十分真实,突出了王运熙进行学术研究的持久。

D.王运熙说:

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

表明他喜爱的是读书。

他认为如果生活过于优越,就会影响学术研究,所以他乐居陋巷。

E.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是王运熙先生的写照。

夏花绚烂比喻他活着的时候贡献卓越,若秋叶静美是说他去世时平静安然。

(1)选A给3分,选E给2分,选C给1分。

【解析】B

项王运熙治学方法与治学态度与众不同不准确,与另外几位学者做对比,是为了体现王运熙学术观点见解独到,自成一家。

C项突出了王运熙进行研究的持久的说法不准确。

前两个,可以说突出了王运熙进行研究的持久,后一个则是说他居于

48平方米的旧房子时间很久。

D项这句话表明王运熙专心学问,甘于淡泊,他认为学术研究比物质享受更重要,但他并不认为生活过

于优越,就会影响学术研究。

(5分)

(2)文中多处引用了王运熙自己的话以及他人对王运熙的评价,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4分)

(2)文中多处引用了王运熙自己的话以及他人对王运熙的评价,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4分)

用王运熙自己的话能从正面直接体现王运熙的学术观点和人生追求;引用詹福瑞、杨明等人的话,借其他专家教授之口侧面体现王运熙高贵的人格和治学精神,;使文章内容更具真实性,使评价更具权威性。

(第点各1分第点2分,意思对即可。

共4分)

(3)王运熙是怎样理解学术创新的?

文中谈到了他的哪些学术创新?

请简要概括。

(5分)

(3)王运熙是怎样理解学术创新的?

文中谈到了他的哪些学术创新?

请简要概括。

(5分)

对学术创新的理解:

求实即是创新,收集、整理、分析材料,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消除误解,这就是学术创新。

(2分)

主要学术创新:

对《文心雕龙》一书的性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王运熙认为《文心雕龙》

是一部指导写作的书,并不是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和美学著作。

对刘勰所谓的风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王运熙认为刘勰所谓风骨,是指作品的艺术风貌、表现效果而言,不是就思想内容的高下邪正而言。

对建安风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王运熙认为南朝人所说的建安风骨只是指建安诗文爽朗刚健的风貌。

(学术创新理解2分;后面三个例子及解说各1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小题。

晴窗一扇

林清玄

台湾登山界流传着一个又美丽又哀愁的故事。

传说有位青年登山家,有次登山的时候,不小心跌落在冰河之中;数十年之后,他的妻子到那一带攀登,偶然在冰河里找到已经被封冻了几十年的丈夫。

这位埋在冰天雪地里的青年,还保持着他年轻时代的容颜,而他的妻子因为在尘世里,已经是两鬓飞霜年华老去了。

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时,整个胸腔都震动起来,它是那么简短、那么有力地说出了人处在时间和空间之中,确实是渺小的,有许多机缘巧遇正如同在数十年后相遇在冰河的夫妻。

许多年前,有部电影叫《失去的地平线》,那里是没有时空的,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

一天,一位青年在登山时迷途了,闯入了失去的地平线,并且在那里爱上一位美丽的少女;少女向往着人间的爱情,青年也急于要带少女回到自己的家乡,两人不顾大家的反对,越过了地平线的谷口,穿过冰雪封冻的大地,历尽千辛万苦才回到人间;不意在青年回头的那一刻,少女已经是满头银发、皱纹满布、风烛残年了。

故事便在幽雅的音乐和纯白的雪地中揭开了哀伤的结局。

本来,生活在失去的地平线里的这对恋侣,他们的爱情是真诚的,也都有创造将来的勇气,可他们为什么不能有圆满的结局呢?

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时空。

一个处在流动的时空,一个处在不变的时空,在他们相遇的一刹那时空拉远。

最近,台北在公演白先勇小说《游园惊梦》改编的舞台剧。

我少年时代几次读《游园惊梦》,只认为它是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年岁稍长,重读这篇小说,竟品出浓浓的无可奈何。

经过了数十年的改变,它不仅是一个年华逝去的妇人对风华万种的少女时代的回忆,而且是对时空流之后人力所不能为的忧伤。

时空在不可抗拒地流动,到最后竟使得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时间和空间这两道为人生织锦的梭子,它们的穿梭来去竟如此无情。

希腊神话里,有座不死不老的神仙们所居住的山,山口有个大关卡,把守这道关卡的就是时间之神,它把时间的流变挡在山外,使得那些神仙可以永葆青春,可以和山和太阳和月亮一样永恒不朽。

做为凡人的我们,没有神仙一样的运气,每天抬起头来,眼睁睁地看见墙上挂钟滴滴答答走动的匆匆的脚步,即使坐在阳台上沉思,也可以看到日升、月落、风过、星沉,从远远的天外流过。

有一天,我们偶遇到少年游伴,发现他略有几茎白发,而我们的心情也微近中年了。

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院子里的紫丁香花开了,可是一趟旅行回来,花瓣却落了满地。

有一天,我们看到家前的旧屋被拆了,可是过不了多久,却盖起一栋崭新的大楼。

有一天,我们终于察觉,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移是那样的无情和霸道,完全没有商量的余地。

中国民间童话里也时常描写这样的情景,有个人在偶然的机缘升到了天上,十几天以后回到人间,发现人事全非,手足无措;因为天上一日,世上一年,他游玩了十数天,世上已过了十几年,十几年的变化有多么大呢?

它可以大到你回到故乡却找不到自家的大门,认不得自己的亲人。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里很能表达这种心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数十年的离乡,甚至可以让主客易势呢!

古来中国的伟大小说,只要我们留心,它讲的几乎全有一个深刻的时空问题。

《红楼梦》的花柳繁华温柔富贵,最后也走到时空的死角;《水浒传》的英雄豪杰重义轻生,最后下场凄凉;《三国演义》的大主题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金瓶梅》是色与相的梦幻散灭;《镜花缘》是水中之月,镜中之花;《聊斋志异》是神鬼怪力,全是虚空;《西厢记》是情感的失散流离;《老残游记》更明显地道出了: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

我们的文学作品里几乎无一例外地说出了人处在时空里的渺小。

可惜没有人从这个角度深入探讨,否则一定会发现中国民间思想对时空的递变有很敏感的触觉。

西方有一句谚语:

你要永远快乐,只有向痛苦里去找。

它正道出了时空和人生的矛盾:

我们觉得快乐时,偏不能永远;留恋着不走的,永远是那令人厌烦的在人生边缘上不时作弄我们的时间和空间。

柏拉图写过一首两行的短诗:

你看着星么,我的星星?

我愿为天空,得以无数的眼看你。

人可以用多么美的句子、多么美的小说来写人生,可惜我们不能是天空,不能是那永恒的星星,只有看着消逝的星星感伤的份。

说到时空无边无尽的无穷,它到终极会把一切善恶、美丑、雅俗都涤洗干净,再有情的人也无力挽救。

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坐等着时空的变化呢?

我觉得大可不必。

人的生命虽然渺小短暂,但它像一扇晴窗,是由自己小的心眼里来照见大的世界。

一任什么事物到了我们的晴窗,都能让我们更真切地体验生命的深味。

(选自《林清玄散文》,有删改)

(1)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两项:

A.加横线的第一句话的含义是:

青年流动的时空观与少女不变的时空观越来越兼容;青年与少女因时空观不同而心理距离越来越大;生活理念的日益冲突导致爱情的悲剧结局。

B.加横线的第二句话的含义是:

快乐与痛苦不可分离;人生根本就不存在永远快乐;快乐不能像时空那样永远令人痛苦。

C.林先生朴素优美的散文常常以生活小事或传说故事为引子,旁征博引,娓娓道来,最终于结尾处三言两语画龙点睛.寥寥数言,却常常字字珠玑。

D.日本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浦岛太郎是一渔夫,因救龟一命得以与龟共赴龙宫,居住三年享尽荣华富贵。

然而,由于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当思乡的浦岛终于回到家时,所有他认识的人都已故去,熟悉的村庄也早已面目全非。

这个传说并不具有独创性。

E.文中至段,讲述了关于时空感悟的6个故事。

(1)A、E。

【解析】A中青年流动的时空观与少女不变的时空观越来越兼容;是越来越不兼容E只有五个故事。

(5分)

(2)请简要分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

(6分)

(2)举例说明中国古代小说都有一个深刻的时空问题;承接上文拓展文章的内容与意境;为下文表达时空彰显人类渺小的感悟作铺垫;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文化韵味。

(答对一点得2分,共6分)

(3)这篇散文以时空为背景探究了人生真谛,具有浓郁的哲学气息。

在看来,时空与人生是什么关系?

请分条概括。

(4分)

(3)这篇散文以时空为背景探究了人生真谛,具有浓郁的哲学气息。

在看来,时空与人生是什么关系?

请分条概括。

(4分)

答:

时空流动使人生显得渺小卑微。

时空流动制造着人生的悲喜剧。

时空流动无情霸道地改变着人生。

时空流动催生着人生的感伤情绪。

四、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

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

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

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

武对曰:

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

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

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排其逆鳞哉?

太子曰:

然则何由?

太傅曰:

请入,图之。

居之有间,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

太傅鞫武谏曰:

不可。

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

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虽有管、晏,不能为谋。

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讲于单于,然后乃可图也。

太子丹曰:

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

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

愿太傅更.虑之。

鞫武曰:

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

太子曰:

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

鞫武曰:

敬诺。

出见田光,道太子言曰:

愿图国事于先生。

田光曰:

敬奉教。

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地拂席。

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

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田光曰:

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

至其衰也,驽马先.之。

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

所善.荆轲,可使也。

太子曰:

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

田光曰:

敬诺。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传说为春秋时鲁国左丘明所撰,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著作,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是对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B.编年体史书是以年代顺序记录所发生的历史事件的史书,特点是时间概念清楚。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例,被鲁迅先生评价为诗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秋毫无犯劳苦功高图穷匕见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五个成语,均出自《鸿门宴》。

6.D。

【解析】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秋毫无犯劳苦功高图穷匕见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五个成语,均出自《鸿门宴》。

错。

其中秋毫无犯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7.对文中加方框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傅位列三公,正一品位,处于专制统治者的核心位置,是皇帝统治四方的高级代言人。

B.单于:

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

意为广大之貌。

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C.鞫武向太子推荐田光,田光向太子推荐荆轲,可见田光并不是一个可靠之人。

太傅也未能尽到职责本分。

D.敬诺,恭谨应答之词,犹言遵命。

古代应答词除诺外,还有唯然喳俞等。

7.C。

【解析】鞫武向太子推荐田光,田光向太子推荐荆轲,可见田光并不是一个可靠之人。

太傅也未能尽到职责本分。

这个说法太武断。

田光向太子推荐荆轲并不是田光推脱,他确实认为荆轲能担此任。

也不能说太傅未尽到责任。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傅之际/旷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

B.太傅之际旷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

C.太傅之际/旷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

D.太傅之际旷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

8.C。

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每5题分)

(1)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

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排其逆鳞哉?

(2)居之有间,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

9.

(1)易水以北的土地,还没有用来平定的办法。

您怎么为了被凌辱的怨恨而去触犯秦王呢?

(2)过了不久,樊於期将军从秦国逃到燕国,燕太子接纳了他。

解析:

(1)未有所,没有用来...的办法。

(1分)

逆鳞,触犯(1分)见陵之怨(被动句1分)句意前后句各1分。

(2)居,过了。

(1分)有间,不久,有一会儿。

(1分)之,到(1分)容,接纳、容留(1分)句意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西江月

【宋】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