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25101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62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4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第14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第14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第14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第14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第14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第14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第14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第14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第14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第14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第14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第14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第14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第14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第14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第14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第14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第14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第14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4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

《第14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4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4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

第14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14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最新考纲

考纲解读

考法指南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能够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相关的地理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3.掌握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和特点。

4.能够运用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解释相关地理现象,并说明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1.以区域图、统计图、景观图等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及运用整体性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2016全国卷ⅠT37、2016全国卷ⅡT6~8、2014全国卷ⅡT8~9等。

2.以区域图、统计图等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及成因,如2017全国卷ⅠT37、2016全国卷ⅠT10~11等。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生用书P94]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地理要素:

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

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生产功能

平衡功能

概念

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性质

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平衡功能

形成

过程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CO2的平衡作用:

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CO2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

O2的平衡作用: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O2,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O2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

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共同构成了该地区独特的荒漠环境,如下图所示: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下图为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功能失调的例子。

(3)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域的发展变化。

如青藏高原的隆升对周边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就非常明显,示意如下:

[自我检测]

读植被破坏对自然环境影响关联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位于我国东北地区:

①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这里的“一发”是指。

②若该地区的森林遭受严重破坏,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具体表现:

a.河流: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易发生水旱灾害;含沙量。

b.动物:

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

c.气候:

降水,气候变干;昼夜温差和年温差;灾害性天气增多。

d.土壤:

土壤侵蚀加剧,土壤肥力。

e.整个地理环境:

生态环境恶化,遭受破坏。

(2)图示反映的问题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性,其表现是什么?

答案:

(1)①植被 ②增大 增大 减少 减少 增大 下降 生态平衡

(2)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环境中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考向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地貌

气候→地貌

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中;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环境中

地貌→气候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差异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

气候与水文

气候→水文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水文→气候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气候与生物

气候→生物

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

植物→气候

森林茂密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我国西北地区植被稀少,加剧干旱程度

气候与土壤

气候→土壤

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土壤→气候

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

地貌与水文

地貌→水文

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由冰川地貌积水形成

水文→地貌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表是流水侵蚀的结果;长江三角洲是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

地貌与生物

地貌→生物

阴坡与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分布在阳坡,冷杉分布在阴坡

生物→地貌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加剧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水文与生物

水文→生物

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的环境;芦苇生长在水湿的环境

生物→水文

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水的化学成分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如下:

(1)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

常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的“一发”是指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环境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

(2016·高考全国卷Ⅱ)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

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

据此完成1~3题。

1.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

A.大气温度       B.降水量

C.积雪厚度D.植被覆盖度

2.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

A.年降水最少B.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少D.冬季风力最大

3.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

A.蒸腾加剧B.低温更低

C.降雪期推后D.太阳辐射减弱

解析:

第1题,在对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受地形的影响,山地迎风坡的气流抬升,在一定的高度产生丰富的地形雨,故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先增后减;坡度越大的地区,降雪留存的难度越大,则积雪厚度越小,但在高山苔原带,积雪厚度与海拔基本无关;植被覆盖度与水分条件密切相关,而水分条件与海拔密切相关。

第2题,东北地区位于季风区,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近。

冬季,强烈的西北风使山地的西北坡成为迎风坡,受大风影响,产生冻害。

第3题,积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雪层以下地面起到保温作用,降低气温大幅下降所造成的灾害程度。

根据材料可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东北长白山地区的降雪期推后,使地面在初冬没有雪层保护下迅速降温,冻害加剧。

答案:

1.C 2.D 3.C

(高考全国卷Ⅱ)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

读下图,完成4~5题。

4.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

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

A.地处赤道附近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D.地形复杂

5.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

A.气温日较差大

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解析:

第4题,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的形成主要与该岛远离大陆,地理环境相对孤立有关,故B项正确。

第5题,科隆群岛受秘鲁寒流影响,虽位于赤道附近,但气候凉爽干燥,草木茂盛,这里海洋生物异常丰富,耐寒、喜暖动物均可生存,故C项正确。

答案:

4.B 5.C

(2018·安庆模拟)古湖泊是历史上存在,现在已经消亡的湖泊。

莱州湾南岸平原的古湖泊形成于距今6000年左右,最初处于滨海洼地内的古老河口海湾在河口三角洲和海岸沙堤不断发展扩大的条件下演变成湖泊,此后随着气候的变迁和海平面的变化,湖泊与海洋隔离,退居内陆,并因注入河流水体的不断淡化最终演变成淡水湖。

下图示意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的分布。

据此完成6~7题。

6.古湖泊形成过程中,莱州湾南部海岸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

A.向北推进B.向南推进

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

7.在莱州湾南部海岸线的变化过程中(  )

A.古湖泊面积增大

B.古湖泊距海渐近

C.河流流程加长

D.河流流速减缓

解析:

第6题,古湖泊位于现在的莱州湾南部海岸线以南,而古湖泊本就是原来滨海洼地内的古老河口海湾在河口三角洲和海岸沙堤不断发展扩大的条件下演变而成的,说明原来的海岸线在古湖泊附近,因此可判断海岸线总体向北推进。

选A。

第7题,莱州湾南部海岸线向北推进的过程中,湖泊与海洋隔离,退居内陆,使得古湖泊距海渐远,B错误;不断有河流挟带泥沙注入古湖泊,泥沙淤积使得古湖泊面积逐渐变小直至消失,A错误;因为海岸线向北推进,河流由南部的源头北流入海,其流程加长,C正确;河流的流速不受海岸线变化的影响,D错误。

答案:

6.A 7.C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学生用书P97]

1.陆地自然带

(1)成因

(2)特点:

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3)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

不同的气候形成与之相对应的自然带,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

2.自然带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降水自沿海向内陆递减,即以水分为基础

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典型景观变化例证

图解自然带和气候类型的分布(以北半球为例)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形成基础:

热量、水分随海拔的变化而变化。

(2)分异特点:

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具有相似性。

(3)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所在纬度

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

海拔

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相对高度

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4)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分布高度的因素

①山体所在纬度——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低。

②坡向——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带分布海拔阳坡高、阴坡低。

(5)影响雪线高度的主要因素

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是降雪量与融雪量的平衡地带,即降雪量与融雪量正好相等的地带。

一般来说:

[自我检测]

1.读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以为基础,延伸,更替。

如图中大陆东岸从南向北依次为→热带季雨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苔原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以为基础,延伸,更替,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地区。

如图中温带地区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类型的分布并不完全吻合,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气候和气候;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是带和带。

答案:

(1)热量 东西 南北 热带雨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冰原带

(2)水分 南北 东西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温带草原带

(3)温带海洋性 温带季风 温带草原 温带荒漠

2.读山地雪线与自然带综合应用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随着海拔的增高,气温,迎风坡降水一般是。

(2)同一自然带(如自然带2、3、4)的海拔α坡高于β坡,由其推断α坡水热条件好于β坡,应为坡。

(3)α坡雪线低于β坡,是因为α坡为迎风坡,。

(4)影响山地垂直分异规律的主要因素有山地所在位置、山地的海拔和。

答案:

(1)降低 先增多后减少

(2)阳

(3)降水较多

(4)纬度 相对高度

3.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带,其原因是。

(2)赤道穿过的东非高原为带,其原因是,热量和水分不足,不能形成热带雨林带。

(3)美洲大陆西海岸的自然带南北延伸呈条带状,其原因是受山系的阻挡。

(4)南美洲40°S以南的大陆东岸为带,西岸为带,其原因是大陆西岸为带的坡,降水,大陆东岸为坡,降水。

答案:

(1)苔原 该纬度地带无陆地分布

(2)热带草原 地势高

(3)科迪勒拉

(4)温带荒漠 温带落叶阔叶林 西风 迎风 多 背风 少

考向一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特别要关注纬度位置的差异。

(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特别要关注海陆位置的差异。

考向二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方法

在分析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要特别关注海拔的差异。

2.自然带垂直分异特点

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水热状况差异是基础,如下图所示。

(1)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2)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3)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和海拔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4)同一自然带:

阳坡分布海拔高于阴坡;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降低。

(5)山地阳坡自然带数目一般多于阴坡。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1)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一般而言,海拔每升高1000m,气温约下降6℃,因此,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布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布,但并不完全一致。

(2)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的变化,因此有时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随山地海拔升高,降水增多,可能会出现森林带,如天山、阿尔泰山等。

(3)山地中自然带基本沿等高线分布,同一自然带内水热状况相似。

 

考向三 世界陆地主要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及其成因

实际分布的自然带

形成原因

按理想状态的地带性分布

南美洲大陆西岸3°S~30°S分布着狭长的热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秘鲁寒流降温减湿

热带雨林带(北)、热带草原带(中)、热带荒漠带(南)

南美洲大陆南段东岸形成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沙漠)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

温带草原带(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草原带

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带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

东部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厄加勒斯暖流增温增湿;东南信风来自海洋,暖湿

热带草原带

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

成因类似于马达加斯加岛东岸的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南半球缺少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南半球相应纬度是海洋

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

温带荒漠带

(2016·高考全国卷Ⅰ)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

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

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

据此完成1~2题。

1.磷高累积区是(  )

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D.常绿阔叶林带

2.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米处(  )

A.大气温度较低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D.地表径流量较小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磷高累积区的海拔在4300米左右;四川西部山地该海拔附近的自然带应为高山草甸带。

第2题,该山坡海拔2000~3000米处,磷累积量较少。

由材料可知,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的磷累积量。

由于该山坡海拔2000~3000米处较磷高累积区的海拔低,因此气温较高,A选项错误;该山坡海拔2000~3000米处为森林植被,生物生产量较高,B选项错误;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则土壤水分减少不利于磷累积,C选项正确;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的磷累积量,因此地表径流量小有利于磷累积,D选项错误。

答案:

1.A 2.C

(2018·梅州一模)下图是植被类型与温度、降水量的关系示意图,图中植被类型为阔叶林、针叶林、热带雨林、草原、苔原、荒漠。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各代号中表示海南岛典型植被类型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4.图中可显示的信息错误的是(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表现不明显

解析:

第3题,海南岛为热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为热带季雨林;结合图示温度和降水变化及材料中的六种植被类型,可判断甲、乙、丙、丁分别为荒漠、草原、苔原、热带雨林。

第4题,图中降水变化不能显示出迎风坡、背风坡以及海拔差异,故不能反映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

3.D 4.C

(2018·天星大联考)下图是某理想大陆植被分布模式图,图中欧石楠灌木群落植物叶片大多具有狭窄而小、叶绿外卷或卷成针状、气孔内陷、被密毛等特征。

读图完成5~6题。

5.形成欧石楠灌木群落的最主要自然环境特点是(  )

A.风力强B.水分足

C.热量低D.光照强

6.图中赤道附近荒漠南北跨度大,其主要原因是(  )

A.过度樵采B.土壤贫瘠

C.蒸发旺盛D.过度放牧

解析:

第5题,从图中欧石楠灌木群落所处的纬度看,当地受来自海洋的盛行西风影响,湿度大,降水多,气候较温和,故排除C和D;相对于高大乔木,欧石楠灌木对水分的需求较小,故B错误;该地终年受盛行风影响,且地处沿海,摩擦力小,风力强,形成欧石楠灌木群落,故A正确。

第6题,赤道附近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故C正确。

图中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有水分、热量和盛行风,没有体现土壤条件和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故A、B、D错误。

答案:

5.A 6.C

7.(2017·高考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

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

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

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2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如图)。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4)说明从2300米至2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

解析:

(1)由材料可知,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

由图可知,图中阴坡存在单峰变化的规律,而阳坡没有这个规律,说明阳坡受到干扰。

在2000~2300米的高度,阴坡随海拔升高,植物多样性增多,而阳坡在这一高度范围内随海拔升高,植物多样性减少,说明该苔原带在这一高度范围受到干扰。

(2)在未遭受干扰的情况下,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2300米左右,而图示这一高度阳坡植物多样性低于阴坡,由此可以推断阴坡植物多样性较阳坡高。

(3)与阴坡相比,阳坡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多,地表温度较高,融雪较早,蒸发强度较大,并且蒸发历时较长,水分条件较差,湿度低。

(4)2300~2600米,随海拔升高,山地阳坡和阴坡的面积逐渐缩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阴、阳坡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作用增强,因此,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

答案:

(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

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000~2300米左右)。

干扰强度分布特征:

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

(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

依据:

(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

(3)特点:

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

原因:

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

(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

核心素养提升

常考图表(十二) 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的判读

[学生用书P100]

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图反映了该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它多以山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呈现,也以某自然带分布高度等值线图呈现,它们都反映了随着高度不同,水热状况不同,从而导致自然景观的差异。

■判读方法—————————————

获取信息

解读信息

看基带,定位置

看带谱,析成因

析高度,辨阴阳坡向,辨南北半球

读雪线高低,析成因

解读信息

基带是指高山山麓的自然带,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低层,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

如图1中南坡基带为雨林季雨林带,由此可知此山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

垂直自然带谱是指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的分布与变化。

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主要有山体所在纬度、山体海拔和山顶与山麓间的相对高度。

如图1中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相对高度大,纬度低,自然带谱比北坡更复杂、完整

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地区的分布高度不同,其分布高度随纬度和坡向而变化。

(1)山体所在纬度——同类自然带的分布,在低纬的山地海拔高,在高纬的山地海拔低。

(2)坡向——一般情况下,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阴坡

(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雪线海拔高;纬度高,雪线海拔低。

(2)坡向——阳坡雪线海拔高,阴坡雪线海拔低;迎风坡雪线海拔低,背风坡雪线海拔高。

(3)季节:

夏季气温较高,雪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