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术艺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25236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术艺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学术艺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学术艺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教学术艺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教学术艺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教学术艺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教学术艺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教学术艺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教学术艺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教学术艺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教学术艺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教学术艺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教学术艺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教学术艺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教学术艺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教学术艺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术艺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docx

《教学术艺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术艺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学术艺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docx

教学术艺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

 

教学术艺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

摘要

教学不但是一门艺术,具有与一般艺术相似的功能和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三大特征,而且是一门复杂、高超、具有特殊性——培养人才的艺术。

小学教学艺术是整个教学艺术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最突出、最集中地反映是在课堂教学之中。

本文通过对小学教育阶段的个别特点的研究,分析了影响教学艺术发展的因素,总结出了教学艺术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为以后的教育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 教学艺术;影响因素;小学教学;应对策略

不要删除行尾的分节符,此行不会被打印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一、绪论1

二、教学艺术的概念2

(一)教学艺术的属性概念2

(二)教学艺术概念的内容表述2

(三)教学艺术的具体含义3

三、影响教师教学艺术的因素4

(一)影响教师教学艺术发展的内在因素4

1.认知水平4

2.思维品质4

3.个性与人格特征4

4.师德修养5

(二)影响教师教学艺术发展的外在因素5

1.社会政治与文化因素的奠基作用5

2.教师高尚的社会地位的推动作用5

3.学校良好的教与学的环境的激励作用6

4.良好学校课程结构和教材体系的促进作用6

5.教学对象对教师的教学艺术的制约作用6

四、教学艺术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7

(一)小学教育阶段的特殊性7

1.教育性质的特殊性7

2.教学任务的特殊性7

3.课程内容的特殊性7

(二)教学艺术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8

1.让精彩从头开始——导入的艺术8

2.新课中组织教学的艺术8

3.板书的艺术10

4.课堂结尾艺术11

结论12

参考文献13

致谢14

千万不要删除行尾的分节符,此行不会被打印。

在目录上点右键“更新域”,然后“更新整个目录”。

打印前,不要忘记把上面“Abstract”这一行后加一空行

一、绪论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倡改变教学方式,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出现一些问题,表现在:

一方面,体罚与受教,灌输与接受的方式在教育中仍然存在;知识中心主义造成的高分低能;教师中心主义带来的师生对抗;学生不堪重压出现的厌学、逃学、弄虚作假。

另一方面,那种过份强调学生兴趣和自由的教学方式也逐渐暴露出提倡者所不愿看到的弊端,无指导的课堂内显出的沉闷和零乱,无交流的多主体表现出的无所适从,既失去了过程也看不到结果,既没有接受也没有发现,没有了经验的积累,也没有了体验的乐趣。

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起到关键作用,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与能力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保障。

如何形成教师自己的教学艺术风格,更高效的管理组织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每位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我国,有关教学艺术的思想较为久远。

春秋时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实行了启发式教学,提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种启发式教学就体现出了教学的艺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提出教学应善于启发学生思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一般认为,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首先使用了“教学艺术”这一概念,他在他的教育学名著《大教学论》的序言中讲到,“大教学论是阐明把一切事务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1]。

195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吉尔伯特·海特(Gilbert0Highet)出版了《教学艺术》(TheArtofTeaching),指出教学是一门艺术,不是科学,引起了教育学术界的强烈反响。

在海特的影响下,许多教学研究专家开始探讨教学艺术问题,一场关于“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论由此发生。

然而,教学艺术作为教育理论的话题在这场大争论之后并没有更深发展,以至于教学艺术的许多问题并没有了然。

值得欣慰的是,关于教学艺术的研究在我国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近代学者俞子夷先生,在其《教学法的科学观和艺术观》中指出:

“我们教学生,如果没有科学的根据,好比盲人骑瞎马,实在危险。

但只知道科学的根据而没有艺术的手段处理一切,却又不能对付瞬息万变的课堂和千变万化的学生。

”因此,教学法一方面要把科学做基础,一方面又不能不用艺术做方法,二者是统一在一起的,要求我们在注重科学性的同时,也要注重艺术性。

然而教学艺术是一门经久不衰的课题,需要后人不断挖掘与完善,以便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使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更好的处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二、教学艺术的概念

教师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更好的把握课堂,首先应明确教学艺术的概念。

(一)教学艺术的属性概念

在给教学艺术下定义之前,应该首先确定教学艺术的属性概念。

教学艺术实际上指艺术化的教学,艺术化的教学是教学的下位概念,属于教学范畴[2]。

教学艺术是相对于教学科学提出来的,关于教学是一门艺术还是一门科学的长期争论,最终以教学科学和教学艺术的辩证统一而告终,教学科学和教学艺术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在教学中共同促使教学任务得以完成,对于具有教学艺术素质的教师而言,教学艺术贯穿于教学的一切方面,和教学同产生、共结束。

因此,教学艺术就是一种教学。

在李定仁先生主编的《大学教学原理与方法》中,把教学艺术的属性概念确定为“教学”,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而人们对教学艺术属性的认识总结起来有七八类,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情感性、审美性和创造性。

教学艺术虽然属于教学,有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教学:

一般教学也具有情感性、审美性,只是在程度上不如教学艺术,创造性是教学艺术的所独有的,其体现要以情感性和审美性为基础,所以说,创造性是教学艺术的本质属性。

教学艺术在教学效果上比一般教学省时、高效,因此“省时高效”也是教学艺术的特点。

教学艺术的这三个属性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创造性优先于情感性和审美性,“省时高效”是它们三者统一所产生的结果。

根据以上分析,王升把教学艺术定义为:

所谓教学艺术就是情感性、审美性、创造性三位一体的省时高效的教学[3]。

张武生认为,教学艺术是使用富有审美价值的特殊的认识技艺进行的创造性教学活动[4]。

王北生认为,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图像组织、调控等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实施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5]。

对于教学艺术概念的多角度界定,反映了近年来我国教学艺术理论研究的丰硕成果,这些研究为进一步揭示教学艺术的本质奠定了的基础。

(二)教学艺术概念的内容表述

通常我们认为,教学艺术就是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和美的规律,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通过师生的紧密合作而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创造性教学活动[6]。

(三)教学艺术的具体含义

教学艺术存在的必然前提是遵循教学规律和美的规律;实施艺术性教学的必要手段是教师高超精湛的教学技能技巧;教学艺术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创造性教学活动;教学艺术的直接目标是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科学的揭示教学艺术的内涵,在理论上有利于人们把握教学艺术的研究方向和范围,在实践上可以给教师提供掌握、运用教学艺术的总体思路和方法。

三、影响教师教学艺术的因素

(一)影响教师教学艺术发展的内在因素

1.认知水平

教师的认知结构水平主要体现在教师的知识结构的质量和水平。

丰富完善的专业知识、广博系统的知识领域、熟练的教学技能,是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艺术的基础。

完美的教学艺术的营造,要求教师要具有多方面的教育与教学的智慧。

教师的各类知识的广度、深度、系统性,各类知识之间复杂而特殊的关系的把握,以及迁移能力的强弱,自身生活经验的丰富与否等,都会对他们的教学艺术创造与发挥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2.思维品质

良好的教学艺术要求教师的思维品质具有独立性、广阔性、敏捷性、流畅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与创造性的特点。

这种思维特点在教学中表现为:

学科思维特征——体现出灵活的思维广度、深度、速度、条理性等品质特征;教学思维特征——善于观察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善于恰当迅速及时地调节教学活动过程,以求得最佳的教与学的效果。

教学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表现在能够迅速地吸收和理解学科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新成果,能够及时敏锐地洞察学生心理的细微变化,对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有着良好的应变能力和教学机智,它保证了课堂教学良好状态的形成、保持与发展。

而思维的感受性是对教学进行艺术加工的基础,也就是把形象、生动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并且在教学中还原艺术的这些特征,从而使教学显现出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3.个性与人格特征

教师的个性特征是教学艺术风格的灵魂。

教师的个性特征表现在个人的兴趣与爱好、情感与气质、自主性和独立意识等等。

其中,教师的情感特征是教学心理气氛中最重要的因素[10]。

因为良好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和谐共创的互动的生命活动过程。

教学活动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过程,更是一个师生情感的交流和共鸣的过程;它不仅要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更要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得到发展。

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教学艺术充分体现出吸引学生的情感特征。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学艺术中最宝贵的内在力量。

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能否促进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发展,而且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心胸豁达的程度、敏感性的强弱、对移情作用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客观性、真诚、非歧视、交往技能、安全感与自信、需要等方面都会有差别,而教师的教学艺术特征必定与教师人格相关联。

教师个性特征和人格的差异是形成各种不同类型和水平的教学艺术风格的最重要的内在因素。

4.师德修养

良好的师德修养是教师从事教育与教学工作应当具备的品德。

只有当一名教师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后,他才能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并且对其产生自豪感和责任感;才能在为祖国培养建设人才和接班人这种社会理想的动力推动之下,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并形成追求教学艺术最佳效果的基础意愿;才可能具有,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职业情操。

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对于教学艺术境界的开拓与深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热爱教师职业,热爱学生,也是教师对教学艺术追求与创新的最根本性的动力。

上述因素是影响教师教学艺术创造与功能发挥的内在的和心理的主要因素。

这些因素在每个教师身上显现出不同的差异,这种差异性决定了教师所形成的教学艺术风格的水平高低不同。

(二)影响教师教学艺术发展的外在因素

1.社会政治与文化因素的奠基作用

教学活动本身就是社会活动的组成部分,教学艺术的创造与发展完善需要一个民主的开放的社会制度和思想环境,需要一个开放的、鼓励发展与创造的社会文化系统和氛围。

在教学发展历程上,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凡是教学思想与教育实践呈现出进步的变革性、创造性与艺术性的繁荣景象,无一不是以良好的社会文化背景为前提的。

今天的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开放的社会政治环境,“科教兴国”基本国策的确立,素质教育的全方位实施,现代教育与教学观念的更新,都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中的教学艺术,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美好前景,搭建了展示自己智慧与能力的舞台。

2.教师高尚的社会地位的推动作用

职业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它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声望,同时也决定了这种职业的社会吸引力和从事这项职业人员的社会地位与声望。

教师工作的职责在于培养人才,当他们的工作受到整个社会的羡慕、尊敬和重视时,职业的社会竞争力也会增强,职业的自豪感和职业的社会竞争力会强化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自身教学艺术的追求。

这种稳定的社会性动力,会激励教师在教学中创造和施展他们的教学艺术能力,促进他们不断创造、提高教书育人水平和能力,推动他们不断追求和完善自身的教学艺术风格。

3.学校良好的教与学的环境的激励作用

教学一般来说是在学校这样一个背景下进行的,学校教与学的环境从潜意识上影响着教师教学开放与创新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他们对教学艺术创造不断地追求,影响着他们教学艺术创造的特征和水平。

良好的学校教学环境条件,会不断激励教师奋发努力,不断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4.良好学校课程结构和教材体系的促进作用

不同的学校课程结构和教材体系是影响教师教学艺术风格形成的外在因素之一。

以往一元化的课程结构,以知识本位为中心的学科课程,使得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内容较为单调。

以分科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不利于学科知识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另一方面也限制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这种传统模式的课程结构不仅约束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教师的个性发展和教学的艺术创造。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现代课程观念的树立,使得课程结构和教材体系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课程开始摆脱了学科知识本位思想的束缚,其内容向问题中心、有效促进学生发展转移,这些变化为教学艺术创造的形式和内容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5.教学对象对教师的教学艺术的制约作用

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进行的教与学的统一的活动过程,教学艺术的创造和运用,也必须有学生参与和合作。

因此,教学对象的差异,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师教学的艺术创造和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与知识结构的不同,智力水平与思维品质的差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精神,学生对教学艺术的理解与欣赏能力等等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师教学艺术的发挥与创新。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个性特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方式特征,都会对教师的教学艺术的个性化发展起着制约作用。

学生的个性特征越明显、越丰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艺术个性表现就越丰富多彩。

影响教师教学艺术创造和教学艺术风格相成的内在和外在因素,二者之间不是孤立的,教学艺术创造也正是二者相互作用、彼此促进发展的结果。

外因是教学艺术创造和艺术风格形成的条件,内因是教学艺术创造和艺术风格形成的基础。

只有将二者结合,一名教师才能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艺术风格。

四、教学艺术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

(一)小学教育阶段的特殊性

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因其身体发展的平稳性和心理发展的无尖锐冲突性的特点,为教育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7]。

1.教育性质的特殊性

小学教育与教育体系内其他教育阶段相区别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基础性、全民性、义务性和公益性等方面[8]。

其中最重要的特征是基础性。

长期以来,我们对基础性的理解:

一是强调它是整个教育制度的基础,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升入中学的准备阶段;二是强调培养目标上的“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今天,仅有传统上的“双基”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激发儿童积极的学习情感和态度,以激发他们终身热爱学习的欲望。

2.教学任务的特殊性

小学阶段是道德品质发展的基础,作为教育者应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的道德观念,并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小学阶段是智慧品质发展的基础,应致力于启迪的儿童智慧,并为知识教学服务。

小学阶段是个性品质形成的基础,小学教育应当保护、尊重、发现并培养小学生的个性,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小学阶段是身体健康发展的基础,小学教育应当使儿童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掌握锻炼的基本技能技巧,以保证儿童的健康发展。

3.课程内容的特殊性

根据对教学任务的分析,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包含五部分:

认知性知识,道德性知识,审美性知识,健身性知识,劳动技术性知识[9]。

所以增加艺术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并且在课程设置上采取“循环教学”模式,让儿童经常回头思考,再次认识同一问题,使学习过程由困难变得容易。

小学教育阶段是接受教育的黄金阶段,有人把小学阶段称作人生发展的奠基时期,所以极为重要。

把握小学教育阶段的特殊性,有助于教育者实施因材施教,更好的开展课堂教学。

(二)教学艺术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

1.让精彩从头开始——导入的艺术

如何导入新课是一项需要经过精心设计而且实行颇难的教学艺术。

成功的导入能使学生清晰的了解他们的学习任务,能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并全心全意投入到学习中。

(1)音乐导入,轻松愉悦

在导入中恰当的选择能够帮助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音乐,如儿歌,可活跃小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这时候不仅舒缓了上课伊始的紧张氛围,也可让小学生学习的知识更牢固,持久。

(2)故事导入,引人入胜

“故事是儿童的一大需要”,小学生对故事十分喜爱。

根据小学生喜欢听童话故事的特点,绘声绘色的在课堂伊始阶段讲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童话故事,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活动,并创设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为新知识的传授做出良好的铺垫。

(3)问题导入,承前启后

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爱追根问底的特点,教师要依据教材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抓住新课的重点,善于制造矛盾,使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主动探索知识,从而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规律。

(4)直接板课,开门见山

一上课就板书课题,并围绕课题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定向,很快就进人对课文中心的探求。

但过于简明的导入,显得枯燥乏味,有时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要求教师在运用时应根据教学内容慎重选择。

诚然,导入新课的方法不止以上几种,还有复习导入、情景导入、多媒体导入、名言导入法等,“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在进行设计时应遵循趣味性、启发性和艺术性的原则,只要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是好的导入法。

2.新课中组织教学的艺术

(1)调节课堂教学节奏的艺术

教学速度应快慢适中,速度过快,会使学生紧张疲劳;速度过慢,学生将会厌倦无聊,精神松懈;课堂活动的信息交流应疏密相间,信息量过大,令学生窒息;信息量过小,学生注意力分散,学习热情降低;教学方式动静互补。

教学中求静,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学中求动,通过师生交流,形成热烈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

教学过程由开端到结束,一波三折,形成起伏,并在教学的黄金时间达到高潮,以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

(2)课堂教学的过渡艺术

一是引导式,一堂课中,如果所教学内容由几个段落或几个层次所组成,教师在段与段、层与层间的过渡可以根据整个教学内容的各段、各层的内在联系或抓住它们的共同特点进行过渡。

二是设问式,通过富有艺术情趣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将学生从一个浪尖带到另一个波峰去;三是归纳式,教学内容前后虽自成章节,但又各自独立,教师要将前一部分引导到后一部分,对前一部分精简的归纳总结,从而导出重点要讲的内容和问题。

也可抓住另一内容的性能、特点、作用、影响或有关的人和事,进行渲染式的介绍,是学生产生学习的迫切感、好奇心和求知欲。

(3)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会讲标准的普通话。

普通话充分体现了语言的音韵美,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言语表达要做到抑扬顿挫;二是要做到语音、语气、语调、语速协调一致,和谐统一[11]。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速度以平均每分钟120—140字为适宜。

语言要精确。

首先,不使用模棱两可词语。

其次,授课时运用各科知识中的专业术语。

第三,不同学科的语言各有不同。

如数学课要求语言严谨、精确,有逻辑性而语文课语言要生动、形象、准确。

语言要生动。

可通过运用比喻、反语、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制造幽默、轻松的教学氛围。

把学生带入知识的殿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缓解学生的学习疲劳与紧张感,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留下深刻印象。

充分利用肢体语言。

教师应尽量在表情、眼神、穿着、手势等方面传达信息。

要用好眼睛;表情真挚可信,热情专注;手要根据所讲内容做相应的表演。

(4)课堂提问艺术

问题设计精确得当。

首先,切合教学内容的重点、学生理解教材的难点等;其次,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问题难度适当,针对全体同学;第三,问题明确易懂,使学生听后能迅速了解问题的含义,并积极作答;第四,问题具有趣味性,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创造性思维。

提问方式合理。

首先,把握提问机遇;其次,明确提问对象,提问时要有所侧重,照顾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第三,注重提问方式,提问语言简单、清晰,提问时表情自然,带有鼓励和信任的表情。

问题提出后,要留有适当的思考时间。

启发学生思考。

首先,当学生因没理解题意而答错或答不出时,教师应复述问题,以帮助学生深化理解问题;其次,当学生感到问题难度大时,教师可将难题分解为学生可答、易答的问题,从而降低难度;第三,当学生解题思路远离主题时,教师可适当提示学生走出误区;第四,当学生的回答不够完整、准确时,教师可请其他学生补充、修正,也可自己帮助该生。

重视纠正归纳总结答案。

提问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归纳和总结,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明晰、准确。

(5)课堂的表扬与批评艺术

教育人,不可能不运用两种武器,一种是表扬,一种是批评[12]。

表扬艺术。

表扬应适量、适度、适时、适宜。

因材施教,切记产生教育偏爱的现象。

批评艺术。

在短暂的教学时间内,教师可通过用表扬来反衬、用微笑来暗示、用故事来感化、用商讨来提醒、用严词来说服、用幽默来感召、用沉默来责备的方式,使学生改过自新。

切记大声呵斥,挖苦讽刺,伤害学生的尊严。

(6)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动态活动过程,意想不到的事件随时有可能发生。

教师在教学中出现失误,如板书失误、知识点错误、演示失误、语言失误、解题失误等。

对于这类事件,教师不用为此紧张失态,而应当堂纠错,自我批评,也可以将错就错,转而妙语补失。

学生提出的一些出乎教师意料的、稀奇古怪的、与教学内容有一定关联的问题。

对于这类事件,如不能立刻回答,可以提出组织学生一同讨论,或查阅资料后回答。

有时又会出现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

这时教师应从正面教育和尊重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用眼神、表情、手势、姿态等无声语言对学生进行提示,既不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又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或以诙谐幽默、意味深长的语言,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来自课堂外部的人、物体、自然现象对教学的干扰。

对于这类事件,教师可使学生的注意的焦点从突发事件上发散开,也可将发生的事件转为课堂教育的材料,使教学更加贴近生活。

3.板书的艺术

板书主要是使学生通过视觉获得知识的信息,它是课堂上最简易的利用视觉交流信息的途径。

可把抽象的、复杂的内容,直观地、明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1)书写工整,色彩美观

板书本身有示范的作用,因此教师书写时要严格遵循汉字的笔顺规则,要有整齐的间架结构,匀称的字距和行距,把字写得气势饱满,富有神韵,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区分主副,层次分明

主板书应把教学的重点清晰明了的反映出来,副板书则配合主体部分书写一时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子、说明、解释等。

一般主板书不可擦去,用以指导新课。

(3)重点突出,帮助记忆

对于学生已经清楚的、易于理解的地方就不需要板书,同时,点出重点,点到实质,点破难点,点通关键,用不同颜色的笔区分出概念等重点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

(4)精炼恰当,系统完整

从字的笔顺、词语的匹配、线段的勾画到内容的概括,都必须准确无误。

4.课堂结尾艺术

(1)归纳式结课

引导学生用准确精炼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整节课的内容加以总结概括。

这种结课方式能够强化重点,明确教学内容的关键,把零散孤立的知识点联结成知识网。

(2)点睛式结课

在课堂教学结尾处与开课部分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使整节课达到完整、圆满、和谐的效果。

回应的内容应包括开课时设置的悬念,提出的假设,制造的疑难等。

(3)拓展式结课

把课的结尾作为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向课外延伸和扩展的纽带,开辟“第二课堂”,把知识转向生活,有利于知识的拓宽和能力,思想认识的提升。

(4)游戏式结课

这种方法尤其适合低年级学生,教师将课内所学的知识渗透到一些趣味性的小游戏之中,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演一演等,对教学内容加以巩固。

这样既富于趣味,又能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