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宪八大特色课堂之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7258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吴正宪八大特色课堂之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吴正宪八大特色课堂之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吴正宪八大特色课堂之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吴正宪八大特色课堂之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吴正宪八大特色课堂之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吴正宪八大特色课堂之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吴正宪八大特色课堂之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吴正宪八大特色课堂之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吴正宪八大特色课堂之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吴正宪八大特色课堂之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吴正宪八大特色课堂之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吴正宪八大特色课堂之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吴正宪八大特色课堂之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吴正宪八大特色课堂之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吴正宪八大特色课堂之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吴正宪八大特色课堂之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吴正宪八大特色课堂之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吴正宪八大特色课堂之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吴正宪八大特色课堂之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吴正宪八大特色课堂之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吴正宪八大特色课堂之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Word文件下载.docx

《吴正宪八大特色课堂之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正宪八大特色课堂之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吴正宪八大特色课堂之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Word文件下载.docx

下面从吴老师的教学片段当中来感受一下她是怎么预设学生想要研究的估算问题的?

课伊始,吴老师向学生们询问:

同学们,有关估算的知识我们在二年级的时候就接触过。

关于估算,你在学习过程中碰到过什么困难?

有什么问题吗?

生1:

为什么要估算呢?

生2:

估算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

生3:

估算是什么人发明的?

生4:

估算有方法吗?

如果有的话,能把他们分类吗?

师:

大家提了这么多,这么好的问题。

还有一个学生曾经提过这样的问题,吴老师,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就要估一估?

在什么情况下就要精确计算啊?

同学们,你们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

有学生立刻回应:

遇到过!

吴老师笑了: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研究。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学生提的这些问题正好就是要研究的问题呢?

那么我想答案不难发现,这就是吴老师她能够俯下身来以学生的视角来看待估算,这时候自然而然的就会产生“嗳,什么是估算或者为什么要估算?

估算都有哪些方法呢?

为什么我们学习了准确计算还要学习估算呢?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要用估一估的方法,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又需要准确的计算呢?

”一系列的问题就是学生头脑中产生的问题,那么也就是估算要解决的问题。

看来以学生的视角来看待数学,看待数学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都想给学生创造学生喜爱的课堂,创造享受的数学学习。

那么怎样的数学学习才能让学生享受呢?

首先要让学生感到亲切,让学生感到数学是离我们是那么的近,就在我的身边。

有了这样的感受,学生进行学习才能很自然地进行,并且在接受数学学习的过程当中慢慢地喜爱上数学。

那么要想预设好恰到好处的问题,预设好使学生想要研究的问题,我们刚才说了,要以学生的视角来审视数学知识。

那么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读懂学生。

怎么读懂学生,我们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上来读懂学生,

但那是书本上的,是理念上的。

我们更应该注重在教学实践当中来观察学生,体味学生在数学问题当中什么时候会高兴、什么时候会不高兴,他们什么时候会遇到困难、什么时候需要老师的帮助。

特别是有些老师还会在教学当中把学生易犯的错误点集中到一起进行共性和个性的分析,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那么在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怎样去读懂学生呢?

可以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调研。

比如说在学习两位数的乘法之前你可以先做一个简单的小测试,看看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当中没有经过老师的教学有哪些学生会了,他们会到什么程度,还有哪些学生不会,他们主要的困难点哪里。

那么,基于这样的了解再进行教学预设,针对性肯定会大大提高。

另外,课前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下简单地交流。

例如在讲圆周率之前你可以问一问学生对于圆周都有哪些地认识和了解,因为现在学生的信息量那么大,他们对圆周率的认识和了解的知识范围肯定要广,但是并不是所有学生都知道,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应该结合已经知道的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办,不知道的学生又应该怎么办?

然后再进行圆周率教学的设计,这样就能够面向全体学生。

所以,课前对学生的了解、对学生的读懂、读懂学生的知识基础、读懂学生的经验基础、再读懂教材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说在《估算》一课当中,吴老师就选取了青青小朋友和妈妈去购物这样一个场景。

那么购物的过程当中吴老师提出了这样的三个问题:

让学生考虑在什么情况下青青是要估算,在什么时候就应该准确计算?

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有哪些问题:

①当青青确认200元钱是不是够用时,那么他可以怎样做呢?

②当收银员将每种商品的价格输入收银机后,那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做呢?

③当青青被告知应付多少钱时。

那么在这三种情况下什么时候需要估算、什么时候需要准确计算?

多数学生选择的都是①,也有的学生上选择的是③当青青被告知应付多少钱的时候可以用估算。

那么吴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说你买的商品整好是168元,那么收银元说差不多200块钱,你就交200块钱吧,那么你会交吗?

同学们强烈回答当然不会交,该多少钱就是多少钱。

对了,吴老师说,你们这种该多少钱就是多少钱不就是准确计算吗?

但是当你带着钱在购物的时候要考虑一下买的商品有多少,我带了多少钱,这个时候是需要准确计算还是估算呢?

估一估就可以了,看看今天的钱够不够买所有商品的价钱。

其实青青购物,我们所有的同学都有过这样的购物的经历。

吴老师选择这样一个生活的场景引入了估算的课堂,学生自然感到很亲切,在这种距离自己非常近的场景当中他们思想上肯定会产生共鸣,把他们的生活经验和估算的数学知识联系在一起,这样的感受是多么的深刻呀!

学生不但知道了什么时候需要估算、什么时候需要准确计算,而且还对估算产生了喜爱的数学情感,不再拒绝估算了。

这样的情景设计,也正好解决了学生学习的困惑点:

就是为什么学习了计算还要学习估算?

什么时候需要估算,他们经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课堂上的情景把这个孩子们最困惑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也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困难。

2、一起到达(预设的目标是学生能达到的)

刚才我们从估算当中知道,吴老师抓住了学生学习估算的一个困惑点:

就是什么时候要用估算、什么时候要用精确计算设计了青青购物的情景。

那么在我们其它的教学当中又应该怎么预设学生的困惑点呢?

能够把这个困惑点预设在老师的教学当中、预设到解决这个困惑点的方法、帮助学生很好的跨越学习上的障碍呢?

以学生的视角来看待数学和数学知识,以学生的视角来看待我们所要研究的数学的方法。

读懂学生,读懂学生眼中的数学和我们教材上的数学之间的距离,才能够像吴老师一样恰到好处的静静地守候在学生学习的进程当中,适时适度地推学生一把,或者给学生提供一个解决困惑的小妙招,帮助学生逾越学习当中的困惑点,那么这样的逾越应该是有体验的,是有过程的,他们增长的不但是知识,更是智慧,完善的是学生的人格。

正如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的那样:

教育缺乏了所谓的教育机制,无论他怎样去研究教育理论,倒背如流,滚瓜乱熟也好,那么其实他永远也不会成为实际工作的老师。

所以我们的老师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要懂得儿童的发展规律,认识事物的规律,同时更应该在实际当中去读懂学生、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课堂,把实际跟理论对接起来,这样我们预设的教学资源才是学生想要学习的,我们预设到的困惑点才是学生眼中学习的困难点,那么这样跟学生之间的课堂学习才是有生命力的灵动的课堂,才能像吴老师那样不但能够捕捉到学生思维上的火花,还能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一臂之力。

因为我们的学生和我们的成人是一样的,他们需要被理解、需要被关注、也需要被认可,如果我们在教学当中盲目代替学生大包大揽,什么都代替,那么学生是不会感激你这样的老师的,因为你埋没了他研究的意识,你忽略了他发现的可能性,学生觉得老师不够尊重我,他和老师之间是不公平的。

因此,我们的老师要想在课堂上给予学生真正的帮助,一定要读懂学生。

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必然是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统一。

让预设与生成和谐融洽,课堂上才会精彩不断,才会出现与众不同,恰好印证了弗莱登塔尔的观点: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一个人要学好数学,就应该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创造数学知识。

那么老师们,我们静静地想一想,我们给没给学生这样的机会,给没给学生这样的时空,给没给学生预设灵动的学习资源,预设到学生学习的困惑点了吗?

我们课堂上是不是学会了等待学生花开的时候,是不是在学生最需要你帮助的时候给予了他必要的帮助,给予了他必要的认可呢?

二、敏锐的发现学习契机----创造灵动的学习机遇

1、宽容接纳(呵护生成)

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当中都有这样的深刻体验,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动态资源的形成往往产生于学生的思维与新知识发生碰撞的那一瞬间,作为老师,我们就是要把握住这意外的生成资源,因势利导,及时调整我们的教学流程,有效的加以反馈和利用。

构建出和谐、灵动的生成性的教学。

可是我们也深深知道,一位教师要想做到把预设和生成和谐完美的统一起来,特别是有效的把握生成资源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但是,这种挑战又是我们每一位老师不可回避的问题。

那么吴老师曾经说过,一名好的数学教师,首先是一名组织者,她有引导学生朝着有益的方向来研究问题,这一点,相信我们的老师都在努力做,我们在教学预设的时候,肯定精心地预设了符合孩子们的学习目标,其次,我们是孩子的合作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分享彼此的知识、智慧和思想,还有就是我们是一名指导者,要有效的利用课堂中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的学习活动当中,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这对我们是最严峻的考验。

课堂是千变万化的,学生也是不尽相同的,学生产生的问题也是各种各样的,那么,哪些问题需要我们及时的捕捉过来,作为有效的学习资源会推动后进的学习进程呢?

而哪些学习资源生成问题需要我们暂时的放一放,以后再研究呢,这是老师们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在尝试的问题。

面对这个问题,吴老师又是怎样的宽容接纳和呵护这些生成的呢?

我们还是以《估算》一课为例来看一看。

在《估算》的教学当中,吴老师给学生提供了《曹冲称象》这个小故事,并且出示了曹冲称石头的六次数据,让学生根据这六个数据,来估一估大象到底有多重。

学生的估算方法有这样的,那样的,其中有一种方法别出心裁,视角独特,看看吴老师是怎样抓住这种特殊的方法并加以渲染的。

300×

7=2100

这是谁写的?

人家明明是6个数,你怎么整出7个数呢?

有学生想解释。

吴老师把目光投向这一“特殊”方法的创造者。

还是请我们的创造者自己来说一说吧!

生:

表面上看是6个数,但是我把每个数取走300以后,又把剩余的部分凑在了一起,像28,46,77...凑着凑着差不多又是1个300。

我想,7个300一定比6个300更接近准确值吧!

欣赏、赞同的掌声自发的响起。

吴老师用红粉笔在这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方法旁边画了个大大的

“☆”。

面对着这种独特的方法,老师没有妄加评断,她是用假装疑惑,自言自语来激励创造者来阐述理由,然后,给予肯定与众不同的想法,并且画了一个大大的五角星。

这种与众不同的赞叹给创造者究竟带来的是什么呢?

是对成功的认可,是对后续学习的喜爱,是对学生人格的完善。

然后吴老师没有停留在此,而是引导学生,你明白这种方法是怎么来的吗?

你们听,学生的语言多质朴,又是多生动呀。

弄一弄,凑一凑,听一听,就整出了第七个300,正是这种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揭示了这与众不同方法的数学的本质,也正是这种方法的内涵所在。

我们看,为什么吴老师能抓住这种与众不同的方法呢?

那是因为她读懂了学生,读懂了课堂,因此,我们要想能够理智的接受这种生成的资源,并且能够恰到好处的运用好这种生成资源,还是我们前面说到的,要做的三读懂。

课堂是千变万化的,课堂生成的资源有的时候需要我们这样有效地利用,并且,这种生成的资源,往往跟我们前面的预设非常有关系,我们从这个片段中不难发现,板书当中已经出现了大估,小估、中估和四舍五入估,这么一大堆的估,再引出一个凑全估,不也是水到渠成的事儿吗,看似意外,实际是意料之

中的事,但是这种意料之中,还是来自于精心地预设。

预设的是教学的环节,但是生成的却是学生认知过程当中的数学思想。

我们的有的老师要感慨了,“吴老师呀,她可是特级教师,作为一个普通老师,我们有的时候预设的就不是那么尽善尽美了,或者是十分的完全,只要我们老师按照三读懂去做,随时在思考:

我们的学生需要什么,我们给他们提供尝试体验的过程,我们尽量的满足他们阐述自己观点的需要,我们尽量的引导学生出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增强自信,经历这样的学习进程,我们就会成为一名学生满意的、需要的数学老师。

那么要想做到这些,还是要了解我们的孩子,特别要了解学生数学上的需求,这是改善我们教学行为,设计出符合学生需要的数学学习的重要出发点。

2、理智筛选(呵护成果)

吴老师说过,好玩的数学,有魅力的数学,一定是伴随着孩子千奇百怪的问题而开始的,那么教师呢也应该满腔热情的保护好每一个孩子的好奇心,这是一颗火种,我们要小心翼翼的去呵护。

那么面对学生的生成,我们不但要有效的利用,那么如何做到有效的利用,还有一个关键,就是要理智的删选,因为再好的预设,也不能把教学当中方方面面的问题都想到,正如布鲁姆说过的那样:

人们是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如果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的确,在我们自己的实践当中,我们一方面期待要把学生产生的所有问题都想到,同时也有一些细细的期待,就是说,如果能产生一个意想不到又很精彩的过程,那不是锦上添花吗。

其实,这是一种很矛盾的心理,但是就是在这种有矛盾的纠结当中,我们的老师在成长,我们的教育机制在增长。

还是回到《估算》的一课,大家可能还记得,在《估算》一课开始的时候学生还提出了那么多的估算方法,什么时候用呢、怎么用呢?

怎么选择呀,这样的问题,所有为了回应学生的这个问题,吴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由350个学生要外出参观,有7辆车,每辆车56个座位,估一估,够不够坐。

”那么学生他们是怎么回答的呢?

学生说了,太够了。

嘿,吴老师听到“太够了”这个词,立刻一怔,“太够了”是什么意思?

你是怎么估的?

学生回答道:

我把56个座位,看成50个,一共就是350个,可实际上,每辆车有56个座位呢,所有说太够了。

还有的学生帮忙补充道:

我也是大估的,把56看成60,60乘7是420,所有够用。

还有的学生说:

我是把56看成55,55乘7也够用。

有把56看成50的,有看成60的,还有看成55的。

确实,学生掌握了多种估算方法,但是,还没有解决什么时候应该选择哪种方法这个问题呀,于是,吴老师追问道,既然有这么多的估算方法,那么对于这个问题,你们认为是小估好一点,还是大估好一点呢?

有的学生认为小估好,吴老师继续穷追不舍,为什么不选择大估呢?

学生解释说,本来一辆车只有56个座位,你估成60个,万一来的人多了,可就不够了。

诶,又是一个关键性的词语出现了,“万一”这个词。

吴老师抓住“万一”向其他学生提问,这位同学说的“万一”是什么意思呀?

能举个例子吗?

貌似一个普通的追问,却逼近了问题的实质,又一次引发了同学们热烈的讨论。

案例说到这里,我们的老师不难想象,经过这样的热烈讨论之后,学生的结果将会是什么呢?

学生是不是就已经自己回答了前面提出的问题。

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样的估算方法更好一些呢?

就是这“太够了”和“万一”,让学生体会到要恰当选择和使用估算方法,不漏痕迹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教师不能只是传授一种知识,表达一种形式,而应该重视数学核心的教学,让学生去经历一些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其面临“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去解决问题,去展开数学思考。

我们看到乘车整好就是这样一个现实的问题,她和前面吴老师预设的问题如出一辙,都是特别贴近孩子们生活的,孩子们带着生活的感受,重新用数学的眼光用估算的眼光来看审视乘车的问题,并且在体验当中自己解决了是大估好,还是小估好?

哪一样更保险?

哪一样不会出现万一的情况?

不整好就解决了估算问题方法的选择问题吗。

所以,有人这样来评价吴老师的课,她不仅仅是用理智来上课,同时投入了情感,他的喜爱、兴趣、同情和幽默,让学生受到感染,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师生的双边活动,形成了以情促知,以知增情,情知交融,达到了认知与情感的和谐统一,这种情感交融和共鸣,是数学活动化平淡为神奇的催化剂,使干巴巴的数学课,变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平平淡淡的白开水瞬间变成了浓烈醇香的茅台酒。

老师们,你们是不是又要感慨了?

吴老师那是经过几十年历练出的特级教师,作为我们普通老师我们如何达到理智的筛选呢?

那么还是:

我们有教育学,心理学,儿童发展规律学,作为我们的理论依据,我们要勤奋学习,研读这些理论,同时,我们更要重视我们在实践当中的经验积累,把实践和理论结合在一起,以平和的心态宽容的接纳,以机智的头脑理智的筛选。

教学之中,一方面我们要善于根据教学的实际提出具有挑战性且有价值的问题,另外一方面,我们要引发学生的探究,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使这些生成问题成为学生的继续研究的重要资源,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除了要做的精心的预设以外,还有学会理智的筛选,为可能在学习中自然生成的资源搭设平台,给生成资源以着陆之际。

当然,要想很好的把握利用有效的生成资源,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堂当中不断的历练,就像吴老师说的那样,好课不能复制,不是模仿出来的,是在扎扎实实的教学当中实践当中历练出来的。

三、巧妙利用细节----激发灵动的学习智慧

1、探讨中的思维变化(真诚孕育真质)

激发灵动的学习智慧,巧妙地利用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呢同样适用于我们的数学教学。

的确,在教学中对细节的巧妙利用常常成为新观点、新思维诞生的燃点,在前面的交流当中,我们从生动的课例当中是不是已经捕捉到这样的细节点呢,孩子的凑求估的诞生,吴老师为孩子画出的大大的五角星。

是的,教学当中的细节如果利用的好,他真的可以激发灵动的学习智慧,那么要想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还是回到吴老师估算的课堂,当学生们有多种多样的估算方法,他们估出了大象的重量之后,吴老师又组织孩子们在反思了,和精确值比一比我们估的怎么样?

学生首先对自己的估算方法进行了评价,然后吴老师还不忘适时的组织学生同学之间相互欣赏。

的确,在我们大班级的授课当中,要引导孩子们相互欣赏、相互倾听、相互借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学习资源,集大家的智慧于一身,集大家的思考于自己的思考之中,这样我们的教学是不是更有效呢?

看,吴老师引导孩子们发现中估更准确,小估真的有点小估了,大估又离得太远了,而学生们自己也发现了,大小估也差不多。

就是在这种比较、反思、和发现当中学生们在探讨着不同估算的方法带来不同的结果。

那么在本节课快要下课的时候呢,吴老师询问学生们的收获,有的学生说了我认为今天学的估算使很多问题都变简单了,还有的说了,我知道什么时候用估算,而且用的时候还特别的恰当,吴老师追问你的恰当是什么意思?

那么,这个恰当与否,学生做出怎样的回答呢?

学生的回答是该大估的时候就大估,该小估的时候就小估,要选择合理的方法,学生的回答不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吗?

那么此时的吴老师他也没有忘记其实班上还有一个坚持精算的同学呢,这个同学在别人估算的时候,他一直坚持要把精确值算出来,吴老师当时非常幽默的管他叫精同学,此时的精同学会有什么想法呢,精同学的回答是估算有好处,但是那也什么事不能都估算呀!

该精算的必须精算,吴老师称赞到该精算的必须精算,不需要精确计算时估一估就可以了,要学会选择和调整,经验需要慢慢的积累。

多么亲切的话语呀!

这不就是对学生思维的引领吗?

不也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吗?

有了吴老师这样的循循善诱,精同学还发表了让别人意想不到的惊人见解呢?

精同学说:

“该精算的时候必须精算,那么不该精算的时候我也知道了,可以利用估一估的方法。

”吴老师终于等到精同学自然花开的时候,她由衷地称赞道:

“你真棒,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多么深刻的感悟呀!

”所以说我们的数学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发展思维、还在完善学生的人格,看似简单的该估算的时候估算,该大估的时候大估,该精确计算的时候精确计算,其实,隐藏着深刻的哲理,隐藏着学生思维的变化、人格的完善。

他们正在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们的数学课不也达到了学科育人的目的吗?

这样的细节捕捉得多好呀!

借助精算同学的结论,使全班同学对估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时候我们能不由衷的说:

“生成的不仅是方法,是教师和学生的智慧,也是教师和学生的人格。

”托莱斯曾经指出要在承认儿童可开发的最大潜能的基础上为其提供新的机会,让儿童能够独立的进行创造学习或从事其他的活动。

减少不必要的规定,培养增强儿童的自信心,所以,教师要用心、用情、小心翼翼的呵护那些可贵的与众不同,稍纵即逝的偶发资源,真正发挥他们的价值,让课堂在动态生成中充满智慧与力量。

2、碰撞中的情感交流(真诚孕育真挚)

看了估算一课,我们老师都在尽情回味吴老师和同学们在课堂上和每一位同学互动的细节,抓住这些细节吧!

同样可以激励我们老师灵动的智慧。

那么教学的本质是什么呢?

是生命与生命的交往、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情感与情感的呼应、智慧与智慧的交流。

我们不妨用两个字概括教学的本质,那就是互动,有效地、高质量的互动靠什么呢?

是教师对生命的理解,对生命的呵护。

一句话就是对生命的尊重,这是有效互动的核心,也是任何学科课堂的固有之道。

精神是不能复制的、思维也不能克隆。

智慧不能靠我们老师去填充,只有当学生在爱的光芒的投射下的个性张扬和力度,才能有精神的挺拔心智的成长,生命的安全。

吴老师的课就是这样流淌着生命的活力,她让学生的真性得到了保护,同时他释放给学生的也是教师的真性情,她让学生的灵性得到了释放,让学生的真性得到了满足,那么让学生的人性得到了健康的、和谐的全面的发展。

在这样的课堂当中,我觉得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也是我们老师心灵的净化。

下课以后,孩子们一下子拥到老师的讲台前,把吴老师围的水泄不通。

有的让吴老师签名,有的和吴老师照相,孩子们都成了吴老师的粉丝了,吴老师像明星一样被孩子们推崇着,也被听课的老师推崇着。

有的孩子非常不情愿地离开教室,他们说:

“吴老师我真的喜欢上您的数学课,吴老师我一定会记住你的,而且会记到老,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不会忘记您曾经给我们上过这样的一节课。

”所以,当我们的教师把真爱、真性情融入我们的教学的时候,我们学科育人、完善学生的人格就再也不是一句空话了,它是实实在在的。

那么,在我们的课堂当中,我们对学生的真诚可以表现在方方面面,吴老师这样一位特级教师真诚的情怀,宽厚的情怀、对学生的理解、对听课老师的理解。

3、评价中的智慧火花(真诚孕育真智)

在吴老师的课上,她总能够发自内心的欣赏每一位学生,她不但关注成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