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26426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教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教案

克拉玛依市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

课题

蜀道难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领会诗句含义,背诵并默写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体会诗歌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诗人的写作缘由,感受诗人对仕途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并默写

2.想象并体会本诗夸张的艺术特色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1、教师指导诵读,引领学生体会情感。

2、学生自主学习诗歌大意,教师点拨指导

3、教师精讲纠误,学生归纳提炼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

1、默写第一段

2、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组织引导:

3、教师释疑解惑,学生拓展练习

教师活动

导语:

李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读李白所写的诗,我们惊诧于他才思的绮丽,字里行间,带有一股飘逸的神仙气息。

今天我们一起追随诗仙神游蜀道。

1.板书课题

2.介绍乐府诗

3.交代写作背景

4.指导诵读

1).自由朗读,提出要求:

标出读不准确的字词和把握不准节奏的句子

2).教师范读,提出要求,第一听清字音,第二听出节奏

3).点出容易读错的字,明确个别句子的节奏

5.个别朗读,点评朗读效果

1)吚嘘唏,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点拨:

统摄全诗,奠定咏叹调。

感情豪放,读的时候要有气势。

“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

“乎”“哉”皆是延长音。

“蜀道之难”语气应该平缓,稍作停顿后,升调读“难于上青天”自此诗的主旨自明。

2)蚕从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点拨:

道明了蜀道的来历,用叙述调读。

“蚕从”“西当”是为了给下文做铺垫,轻而舒缓。

后两句是正意所在,应加以渲染,表现出惊心动魄的场面。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做长叹

点拨:

紧承上文,写出了蜀道的高峻,应用咏叹调来读。

“上有”二句展示出蜀道的概貌,应读慢些,使人产生一种视线移动之感。

重音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

“黄鹤”二句读后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

后四句近似描写在青泥岭上行走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重读,“仰胁息”后稍作停顿,末句做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问君”读亲切些重音落在“不可攀”,用劝说的语气然后用感叹的语气读主旨句。

5)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点拨:

此句仍然在说蜀道的艰难,不可行,但是内容加深了一层。

读前四句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

末句是诗人借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

6)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点拨:

读第一句应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重点在后两句,这是在告诫西游的人:

剑阁既为入蜀的形式如此险恶,自然易生军事叛乱,不可久居。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点拨:

写出了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节奏短而有力,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改用诚恳的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点拨:

这是结束语。

主旨句三次出现,读的要缓慢些,有深沉的感叹之意。

“西望”后稍作停顿,减慢减弱读“长咨嗟”,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6.全班齐读,提出要求:

体会本诗的感情基调

7.要求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8.提问,纠误,强调重点词语

9.要求全班再次齐读,体会情感

板书:

教师活动

1、统一默写诗歌第一段,并限时收齐

2、提出要求:

整理概括三段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3、提出问题:

1)诗中作者引用了那几个传说?

有什么作用?

2)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

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4)《蜀道难》感情热烈奔放,风格豪放飘逸,这种浪漫主义风格是如何具体表现出来的?

5)关于《蜀道难》,有人认为表现的是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也有人认为此诗表面上写的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表现其怀才不遇的愤懑。

你如何让看待这一问题?

4、课堂总结:

李白袭用乐府古诗,展开丰富的想象,以“蜀道难”的“难”为核心,按照由古至今,自秦入蜀的线索,着力描绘了蜀道的惊险,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心。

板书:

 

学生活动

1.说说你所知道的李白

2.背诵李白的一首诗,并作以简单的评析。

3.记录关于乐府诗的相关知识

4.明确本诗的写作背景

5.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读不准确的字词和把握不准节奏的句子

6.听范读,听清字音,听出节奏

7.标注字音,划分出个别句子的节奏

8.个别朗读,互相点评朗读效果

方式:

个人朗读分组朗读分段朗读均可

 

9.全班齐读

 

10.个别学生翻译

11.全班齐读课文

 

学生活动

1、默写

2、整理概括三段的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3、四人一组,讨论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

4、各组选出代表回答其中的一个问题,其他同学补充

5、自我完成导学练上的练习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课题

杜甫诗三首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情感价值观:

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过程与方法:

诵读、赏读、美读。

点拨研讨

教材分析

重、难点

1、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2、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学情分析

点拨研讨式。

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

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

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

联想和想象是品赏意境的好办法。

设计安排

二课时

内容与过程

师生互动

备注

课题导入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

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诗称为“诗史”,其人称为“诗圣”。

教师介绍杜甫相关生平

整体感知

第一课时

秋兴八首(其一)

一、内容详解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白露使枫树林凋落了,巫山巫峡气象萧瑟阴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长江里波浪滔天,边塞上风云阴沉。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菊花已开过两次,他日流过的泪禁不住又流了下来,孤舟一系在夔州,便系住了自己急于归乡的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处处都在催人裁剪寒衣,白帝城高处黄昏时捣衣声更加急促。

 玉露:

白露。

凋伤:

使草木凋落衰败。

萧森:

萧瑟阴森。

兼天:

连天。

塞上:

这里指夔州的山。

两开:

第二次开放,这时指第二次看到。

杜甫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五月离开成都,打算出川东水路回故乡,至此已经过两个秋天,两次见菊花开。

他日:

往日。

系:

指系舟上岸。

寒衣:

指冬天穿的衣服。

催刀尺:

指赶裁新衣。

白帝城:

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

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急暮砧:

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诗人由夔州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长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长安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运危迫的担忧。

诗的首联,开门见山,直写秋景。

“玉露”“枫树林”“气萧森”点明秋兴之依托,因秋景而起兴,感怀。

颔联点明作者身在巫峡,心想京城,由近及远排比类推,气势十分雄壮,同时极力描绘了秋季阴暗萧森之景,衬托出作者低沉的心境。

颈联点出滞留夔州已有两年而不能返回故园的伤感。

尾联更进一步用感伤的景物来表达自己的忧伤。

二、技巧鉴赏

全诗情景交融,以描绘秋景作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秋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脉络,不仅是悲自然萧瑟之秋,更是悲人生老大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思,意境深闳,蕴涵丰厚。

咏怀古迹(其三)

一、内容详解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群山万壑:

指由夔州到荆门山岭相接。

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明妃:

王昭君,名嫱,汉元帝时宫人。

西晋时期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

村:

昭君村,在今湖北省秭归县。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去:

离开。

紫台:

紫宫,皇帝宫庭。

朔漠:

北方沙漠之地,这里指匈奴。

《汉书•匈奴传》:

“竟宁(元帝年号)元年(公元前33年),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

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

”青冢:

即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画图:

《西京杂记》载:

汉元帝后宫嫔妃宫人很多,不得常见,于是让画工图形,按图召幸。

“宫人皆赂画工,昭君自恃容貌,独不肯与。

工作乃导图之,遂不得见。

后匈奴入朝,求美人,上按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帝悔之,而重信于外国,故人不复更人。

乃穷杂其事,画工毛延寿弃市。

”省识:

犹略识,即未仔细辩信。

春风面:

指王昭君的美貌。

环珮:

妇女的饰物,这里指昭君。

这两句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没有辨认画图的其伪,不知昭君的美貌,将她远嫁异域,死于匈奴,遗恨无穷,徒使其魂魄月夜归来。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琵琶:

本北、方少数民族的乐器,后传中中原,胡语:

胡音,指北方少数民族的乐曲。

怨恨曲中论:

即怨思之情从弹奏琵琶的乐曲中表达出来,怨恨,就是怨自己远嫁,怨汉朝无恩。

两句说,昭君虽死,其怨恨难平,千载之后,琵琶怨曲乃在流传。

诗一开始即以飞动的笔触描绘三峡群山万壑,像起伏的波涛奔腾而赴荆门山。

这里用了一个“赴”字,生动地把三峡和荆门山连岭接,势若奔赴的状态表现了出来,诗人这样描写,是强调山川灵秀之所聚,才有绝代佳人出生。

第二联接着概述昭君一个“连”字,把汉宫与匈奴相连,暗含昭君虽远嫁朔漠,但心念汉宫,结果是死于异域,独留青冢。

一个“向”字,正表明昭君死后思汉的幽怨。

第三联的起句承第三句,追叙王昭君离汉宫而嫁匈奴单于之故,讥刺汉元帝的昏庸。

对句承第四句,以浓重抒情的笔调,写昭君死于匈奴,遗恨无穷,环珮空归,死犹不忘故国。

结联正面写昭君的怨恨,也可看出诗人的同情。

这首诗由写昭君村开始,进而写昭君的身世遭遇,最后突出昭君的怨恨,表面看来似是咏昭君而非咏怀,实际上还是因昭君而感怀。

诗人因疏救房琯,直言进谏,遭到贬斥,流落他乡。

昭君也是因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国,流离而不得归,身死遗恨。

二人遭遇有某些相似之处,因而咏以寄慨,本诗一气贯注,篇末点题。

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成为咏怀名篇。

二、技巧鉴赏

 1.杜甫善于在叙事诗中塑造人物的形象,例如《兵车行》中的行人,《石壕吏》中的老妪,《新婚别》中的新妇,都十分动人,能给读者留下隽永的印象。

而律诗主要用于抒情,虽有叙事成分,不过是作为抒情的依托,并不承担塑造人物形象的任务。

这首诗却略有不同:

它仍然重在抒情,而它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实现的。

诗的开头,以“群山万壑赴荆门”写昭君的出生地,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这大概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

接着叙述昭君的一生,诗中出现了两个典型的镜头:

“一去紫台连朔漠”写昭君由汉宫到匈奴的行程,“一去”二字尤其真切,从正面表现了昭君的坚强性格;“独留青冢向黄昏”写昭君坟上长出青草,它仿佛告诉人们,昭君虽死而故国之思犹在──她依然向往着自己生长的地方,这又进一步丰富了昭君的形象。

但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

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的呢?

“画图省识春风面”一句,就是对这个问题的答复。

接着再说大错已经铸成,即使昭君的魂魄月夜归来也是徒然的了──这一句除讥讽昏庸的统治者而外,还兼有跟上文“独留”句相照应的作用,形象地表现了昭君的故土之思。

最后两句写千年(实际是800年)以来,人们从琵琶伴奏的《昭君怨》歌词里听到了她的悲怨,也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人们既赞扬她美好的品格,又同情她的不幸。

2.在昭君的形象里有诗人的寄托

诗人在此时深深怀念昭君不是偶然的,他的遭遇跟昭君太相似了:

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飘泊西南天地间”;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

更何况这一年他已有55岁了,“美人迟暮”之感与日俱增,但他不敢怨君,所以借王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

板书:

 

第二课时

登 高

一、新课导入:

(投影画面)

(音乐起)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声高吟: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

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再来诵读一遍!

(音乐起)

二、指导诵读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

(投影诵读要领)

三、赏析文本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

风、天、猿、渚、沙、鸟。

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

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

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

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

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

生命是短暂的。

倏忽就是百年。

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

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

这是一种必然规律。

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

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

是长久的,不断的。

“常”做客。

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

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什么叫登台呢?

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古人为什么登台?

是为了祈求长寿。

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

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

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

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

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

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八层愁苦。

4.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苦,是什么意思?

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

苦,是极度的意思。

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

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

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

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心有余而力不足。

“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

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

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

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

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

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

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

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

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

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

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

——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板书:

情感蕴藏:

首联哀婉孤独颔联沉郁高昂颈联愁苦沉痛尾联忧愤无奈

1、学生齐读《秋兴八首》

2、抽查个别学生解读诗意

 

3、教师点拨

 

4、教师分析本诗的写作技巧

5、教师小结本诗内容

6、学生背诵

7、本诗学习目标:

体味诗人抒写因战乱而长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长安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运危迫的担忧的情感。

 

1、学生齐读《咏怀古迹》

2、抽查个别学生解读诗意

 

3、教师点拨

 

4、教师分析本诗的写作技巧

5、教师小结本诗内容

6、学生背诵

7、本诗学习目标:

体会诗人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也寄托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情的。

这首诗于绵丽之中隐含着诗人的悲愤,不可以艳诗视之,应读得既有韵致,又不流于轻浮。

 

1、学生齐读《登高》

2、抽查个别学生解读诗意

 

3、教师点拨

 

4、教师分析本诗的写作技巧

5、教师小结本诗内容

6、学生背诵

7、本诗学习目标:

感受诗人深深的苦痛与忧思。

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

 

教学反馈

课题

琵琶行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把握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深沉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难点:

1.第二诗段,以比较赏析为主.

2.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反复诵读,正音,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教师活动

1、导语:

唐留下诗歌最多的就是白居易,现存三千多首,其中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唐宣宗李忱曾在《吊白居易》里这样称赞他和他的作品"童子皆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  

2、结合注释疏通小序。

(教师点出字词)

湓pén(江名)贾gǔ(商人)思sì(名词,思绪)嘈cáo(声音粗重)舫fǎn(船)虾蟆hámó钿diàn(用金片做成的花朵形的装饰品)篦bì(用竹子做成的梳头用具)呕哑ōuyā(象声词,乐声嘈杂)嘲哳zhāozhā(象声词,声音细碎)

3、齐读小序,思考下列问题

问:

我们回忆一下诗歌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前面刚学过《孔雀东南飞》)  

明确:

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②概述琵琶女身世;③点明写作动机;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问:

注意一个词"迁",说能来说说白居易为什么被"迁"?

  

明确: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

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 山 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是唐代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以44岁为分界线,前期抱定"兼济天下"之思,后期则"独善其身"。

早年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雪、弄花草"。

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

"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著有《白氏长庆集》等。

  

4、老师正音,整体感知课文。

  

(迅速浏览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问:

《琵琶行》既然是一首唱片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明确: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问:

本诗的诗眼是哪一句?

  

明确: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问:

用一个词来概括本首诗的感情基调,你会用哪个?

明确:

凄凉,凄惨,悲伤,苍凉等

(齐读全文,同桌两人讨论确定)  

问:

请用七个字或四个字分别概括各段内容?

  

明确:

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倾诉身世苦,同病相怜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

江头送客,琵琶之技,自述身世,自叹贬谪,又闻琵琶  

4、小结。

  

《琵琶行》是一首歌行体的长篇叙事诗,它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结构非常清晰,与小序遥相呼应。

《琵琶行》主要叙述了诗人与一位飘泊江湖的长安歌妓邂逅相遇并其琴声和凄苦身世感动的故事。

  

板书:

江头送客闻琵琶  

琵江上聆听琵琶曲  

琶歌女倾诉身世苦  

行同病相怜伤迁谪  

重闻琵琶青衫湿

学生活动

 

学生给小序标音

 

全班齐读小序

 

个别回答

 

个别回答

 

学生记录文学常识

 

学生标音,迅速浏览全文,回答问题

 

个别回答

 

个别回答

 

个别回答

全班齐读,分组讨论

 

各组代表回答

 

学生做导学练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

赏析文章二、三段,分析描写音乐的技法,体会作者深沉的感情

教师活动

1、导入。

"高山流水"的故事  

2、赏析音乐美。

(找五个人分别读一段,思考)  

问:

诗人多次写到自己被琵琶女的弹奏深深感染,请找出来。

并体会作者到底从琵琶女的弹奏中感悟到了什么?

明确:

一闻琵琶: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加重离情。

  

二闻琵"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加重悲情  

三闻琵琶:

"凄凄不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坐中泣下谁最多?

江洲司马青衫湿"加重谪情

问(齐读并思考):

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第二段,又可分为几层?

  

明确:

三层。

(1)邀见歌女

(2)弹奏名曲(3)闻者陶醉  

问:

,在这些段落中中,作者用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