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7.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27532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7.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7.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7.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7.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7.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7.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7.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7.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7.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7.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7.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7.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7.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7.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7.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7.docx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7.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7.docx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7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经验交流)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而不至于流于形式,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成效,然而,在现在的小组合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大致有小组合作管理混乱,流于形式;学生分化严重,评价简单或单一,没有针对性等。

针对这些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想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有效的分组

很多老师认为分组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只要前后位四个同学在一起就为一组,确定一位小组长就可以了。

这样有可能是好组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成绩较好;差组学习积极性较低,容易产生挫败感,成绩会继续下滑,最后是班级内分化现象严重。

小组划分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小组学校的成效性,小组划分首先是要遵循均衡性原则,均衡性首先指小组内成员的水平要涵盖班内的“优、中、差”三类学生,这样中等生会以优等生为学习榜样,差等生先以中等生为学习目标,产生“一对一”的帮扶模式,带动班内整体学生成绩提高。

其次,均衡性指小组和小组之间要均衡,这样小组和小组之间容易产生竞争关系,有竞争才有前进的动力。

这样在分组过重中,小组成员不仅有小组内部的帮扶学习,而且还面临外部的竞争压力,自然而然就会带动小组合作的积极性。

小组合作中比较好的形式,我认为四异质合作学习是比较具有成效性的,异质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在学习成就、心理特征、能力特长、家庭背景等方面各不相同,根据班级规模和学习任务不同,可由4—8人组成,并调整好座位。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

合作学习小组尽可能不采用学生自然形成的小组形式,避免同质小组,编组时宜采用随机编组的方法。

否则,不仅影响小组合作的效果,也影响小组间的公平竞争。

二。

、有效的学习

主持人: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提出问题后,立即让小组开展讨论、交流,而没有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这样可以吗?

教师1:

我介绍一下我们学校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我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步骤为:

个体学习——小组学习——阶段性学习成果汇报(小组互帮后的成果)——教师指导。

我们现在产生的问题是:

学生在学习上达到极限后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进一步发展。

主持人:

你们学校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对个体学习和小组学习的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再给大家介绍一个教学案例,一中的化学特级教师钱承之老师,在一次公开课上,他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不要急于小组交流,每个人先独立思考一分钟,然后再参与小组交流。

教师2:

我觉得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就参与交流是没意义的,会导致一些学生人云亦云。

主持人:

是的,余文森教授认为:

个体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教师3:

刚才那位教师提到的学生在学习上达到极限后如何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问题,我认为就是要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放任学生学习,教师要在其中起引导作用,促使学生从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这是一个无穷的过程。

四、哪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

主持人:

是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呢?

教师1:

学生能够独立学习的内容无需小组合作,也就是说,有的学习内容很简单,就没必要合作;还有的内容很抽象,学生即使合作学习,也很难搞得清,这个就没必要小组合作,教师自己讲授就可以了。

教师2:

内容要有思维含量。

教师3:

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教师4:

答案不是唯一的,具有发散性思维的内容。

教师5:

思辨性问题。

教师6:

科学课上的探究性问题。

教师7:

试卷讲评。

主持人:

我们可以罗列出哪一类问题不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不能罗列穷尽哪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但一般说来,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学生感兴趣;

(2)在学生学习最近发展区内;(3)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任务。

再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之间是什么关系?

教师8:

应该是并列关系吧,这是三种不同形式的学习方式。

教师9:

我认为应该是递进关系,是逐步深入的。

主持人:

对于新课程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人们常把它们作为三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来理解,这是一种误解。

实际上,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的几个特点,它们之间并非各自独立,而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

五、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

主持人:

刚才有教师提出小组合作学习中会出现秩序混乱、学生发展两极分化等问题,我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有关,下面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1:

我认为要做好角色分工,让每一个学生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以及应该承担的任务,这样每个人就会各司其职。

教师2:

小组内的角色要定期轮换,这样每个人都会都得到锻炼,从而防止两极分化。

教师3:

两极分化这个观点我不认同,这里的“极”是什么?

如果仅仅用考试成绩去衡量学生的发展是不科学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得到提高的,不仅仅是成绩,还有合作的技能,以及人际关系的改善等。

主持人:

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做好管理和引导工作,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约翰逊等人认为:

合作学习的关键因素有五个,积极互赖、面对面的积极互动、个体和小组责任、人际和小组技能、小组自评。

围绕这几个基本要素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整个学习过程就会显得有条不紊。

六、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

主持人:

评价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深入开展起着重要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当从当前来看,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比较随意,教师评价的内容、方式、主体等方面并没有做深入的思考,导致评价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教师1:

看成员关系是否融洽,成员是否积极参与。

教师2:

小组间自评、互评。

教师3:

不仅要评价小组情况,还要看个体学习情况。

教师4:

不仅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

主持人:

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我们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改进,达到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发挥好评价的导向作用。

第三组主持:

周於时间:

5月15日上午地点:

正衡初中

周於(常州教研室)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实施以来,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努力践行新课程理念,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也伴生了许多问题和困惑,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许多老师非常关注的问题。

我们今天的话题,其实暗含着一个判断,即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否则我们也就没有必要来研讨如何提高其有效性了。

一线教师从事教科研有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能掌握和拥有许多鲜活的第一手资源,如果能对具体的案例或自身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反思,常常能给人有价值的启示。

沙龙的精神在于自由言说,平等交流。

希望各位老师结合自己对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现状的感受和思考,提出改进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田洪宇(国际学校)

成功的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有效组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带领下才能有效地合作。

结合我本人在小学和初中的任教体验,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更加主动、积极,初中生要逊色一些,在课堂上不太愿意主动举手发言,这可能和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有关。

周永祥(正衡初中)

初中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有时也很活跃。

从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来看,关键是学习内容确实需要通过合作才能很好地完成,当学习任务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或者是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这时学生的表现最积极。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在什么时机选择(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很重要。

不能流于形式。

吴海霞(正衡初中)

我同意周老师的看法,当问题有讨论的必要时才需要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语文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主要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开展),目前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

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习习惯必须有一个养成的过程,我自己的体验是从起始年级开始就要不断培养学生乐于参加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

小组的组成,如果让学生自由组合是有问题的,班级内的合作小组必须相对固定,由4人左右组成,小组成员必须有比较明确的分工,如主持人、记录,总的来说,要有比较明确的小组合作形式和制度。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设计者和指导者,要对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作一些反馈,这可以帮助以后更好地设计开展此类学习活动。

蒋弥(正衡初中)

刚才提到的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一般有4人左右,课堂上经常看到四人小组讨论,然后推举中心发言人参加大班讨论;另一种就是,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全体同学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两种方式到底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从学习效果来看,两种方式的质量未必就有高下之分。

难道因为人太多所以才必须分组吗?

那我们今天的沙龙活动有30多位老师参加,讨论不是也很热烈成功吗?

只要问题有讨论的必要,大班讨论也一样有效,为什么要分组呢?

周於(教研室)

刚才老师们的发言,也引发了我的一个问题:

小组成员组成相对固定,组内成员在合作时的分工也相对固定,那么是不是会造成成员某些比较薄弱的能力因为受到分工的局限而得不到有效的训练呢?

“有效性”是不是也可以从这个维度来思考呢?

颜柯(常州八中)

教育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因材施教,每个人有自身的长处和不足,只要是注重个人特点的发展就是有效。

我虽然来参加今天的沙龙,但我对什么是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否存在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困惑。

我认为关键是学校教育(课堂学习)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要有自由的课堂环境或气氛,同时我们的评价体系(标准)不能只盯着具体的任务目标,要关注过程,如果能培养训练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就是有效的。

朱雪峰(二实小)

我结合自己的一个课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在一堂有关坡度的小学数学课例中,我经过几次试上,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效果也不断提升。

这个过程给我几点启示:

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求要非常明确,小组的分工要明确细致;

小组内要有具有一定权威的协调者;

小组和小组之间要有竞争关系;

老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表现要及时进行反馈。

张寒妍(常州二中)

高中的课堂相对是比较沉闷的。

大多数学生好像丢失了自己主动思考的能力,没有在课堂上积极表达的愿望。

这跟学生特定年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中考事实上对学生进行了能力分层,能力水平相对接近的学生集中在一个学校,目前的教育环境也使学生懒于思考。

我们信息技术学科,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个设计任务的情况很常见,基本流程为任务驱动、分工合作、成果展示。

要能在限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合作任务,首先任务的选择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一个小组内必须有领军人物,做好分工安排,在合作过程中协调和调动大家,另外教师对整个过程要进行关注和指导,不能布置完任务就放手。

“有效性”要从评价来看,比如对合作完成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自评、他评,然后教师再给出评价。

李霞(翠竹小学)

我看过的一个视频谈到中国留学生的弱点就是不善于跟人合作,非得合作时也常常找中国人做研究伙伴。

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之间真正有深度的合作其实很少,但培养合作意识比完成一个特点的合作任务更重要。

吴光华(红梅实小)

我们现在很多学校连课程的正常开设都不能做到,还谈什么合作学习?

学习方式要能真正改变,首先要改革体制。

如果说我们今天的沙龙也是一种合作的话,那么“合作”体现在哪儿呢?

小组讨论的问题不应该由老师提出,不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讨论,而是在讨论中生成问题。

对学生的学习来说,首先要培养兴趣。

冯茹霞(实验小学)

我觉得像我们今天的沙龙,或者课堂上围绕一个问题的小组讨论,从我们小学科学的角度来看,谈不上是合作学习,只能算是一种“智慧分享”。

真正的合作学习,应该是任务驱动,协调分工,各司其职,协同完成。

许老师(博爱小学)

对合作的内涵应该有不同的理解,交流也是一种合作。

小组合作在不同年龄段、不同的学科体现的充分性是不同的。

开展小组合作,要注意角色分工。

都承峰(常州一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谈到培养适应未来世界的人才时强调要让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合作。

这里的“学”和“会”可以分拆开来理解。

从什么时候开始“学合作”?

小时候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应该从小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学生是很能干的。

最近我班上的学生要对研究性学习结题,有结题报告,还要制作关于结题报告的课件等等,他们都在很短的时间内全部做好。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得益于合作。

周永祥(正衡初中)

刚才有老师谈到“有效性”是今天话题的关键词。

有效性应该如何检测?

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如果在学生的参与时间和空间上有保证,那有效性就可以提高。

当然,这在不同学科和年龄段有差异。

周於(教研室)

借用刚才吴老师的话作今天活动总结,我们围绕小组合作学习这个话题进行了研讨交流,结果生成了更多的问题,这从一个方面证明我们今天的合作是有效的。

如果我们能对今天提出的问题有持续的关注、思考和实践,我们也许能越来越接近小组合作学习这个问题的本质。

谢谢大家的参与。

 

第四组主持人:

朱世周

实小王晓波:

学生认识不深刻,教给学生合作学习方法很有讲究。

六年级学生比三年级学生强,学生想合作但不会,首先帮学生分组,每组进行角色分配,谁记录,记重点和关键,其他学生发言或听,听的同学耐心听,进行补充和质疑,这样学生就知道我该做什么,能力提高了,学生有了一定的章法。

正衡中学吴双:

经历了一次教研活动,有了教师间的小组讨论活动,有了小组长,讨论也不尽善尽美,成人参加小组讨论效果都不好,学生如何能有效呢?

小组合作需要一定的制度,小组合作中有记录员、小组长,可以是随机的,更多的是固定的小组。

教给组长一定的方法,第一次小组长先发言,第二次小组长安排同学发言,使小组合作更有组织。

第二,问题抛出后给学生个人思考的时间。

第三,遵循必要性原则,教学问题有没有讨论的必要?

问题具有探究性、开放性,讨论才更有价值。

勤业中学姜文俊:

首先要有任务,让学生自己去改正考卷上的错误,这样就有独立思考后的问题。

独立修改后在小组内交流,提出自己不会改的问题,学生交流时,可以对原问题进行第二次讨论。

所以小组讨论时学生要有独立思考,要有班级氛围。

效果比教师讲好。

局小帅蔚:

小组合作出现重形式轻实质的现象,首先提的问题要有合作的价值。

第二,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再进行合作。

第三,组内学生要学会倾听,要有自己的思考,教师的参与尤为重要,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抓住实质问题引导全班学生一起来聚焦问题,解决问题。

正衡中学史亚丽:

小组合作学习的制度化落实到位,“小组间交流”——“全班间交流”。

整个班级学生一起参与讨论,小组一直固定的组与组之间是有差异的,这样渐渐形成“话语霸权”,其他小组产生依赖性,学生在独立思考阶段也会有依赖性,这是我的困惑。

实小王晓波:

尝试让学生跨组组合,强强组合或弱弱组合,能力强的能力弱的都有机会发言。

在原有基础上有发展就行,认真倾听也是有效性的一种表现,在听的过程中是否听懂,也是在思考。

一中徐娟芬:

平时课堂的习题点评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能解决大部分问题,小组讨论学习比教师讲解好。

周末卷教师只讲几道题,学生自由分组,最重要的是教师的细致观察和积极点评,讨论最开心的、最激烈的小组,有好的做法的小组,最沉默的小组。

第三是解决关键问题,教师对有闪光点的地方进行点评,进行适当的方法点评,但不重复学生的发言。

效果一:

学生思维活跃;第二,学习成绩提高了。

同济中学屠敏:

小组合作与讨论之间的关系,讨论是小组合作的一种形式,但不是全部,学生都愿意讨论,但合作学习却并不行。

如何解决学生的依赖性,一个问题给全班学生,学生就会有依赖性,所以可以把一个大问题分解为多个小问题,一个组讨论一个问题。

局小耿群志:

科学除讨论,还有合作(实验),互帮互助,学会合作。

先实验记录单,刚开始每人一张,要求学生必须独立思考,由此有了小组的记录单,选择有代表性的小组记录单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不是一个个体的交流。

经历了个体——整体,实验的过程就是一个合作的过程,从设计的实验方案形成思考、分工、合作,呈现学生的想法,从而不断完善,讨论也是如何,就更有目的性和有效性。

外国语陈丹斐:

美术学科的专业性,学生个体很难一个人完成一个作品,需要合作,先自由组合,根据实况,进行调整,特别考虑学生的能力差异、学生兴趣的特点来调整。

同济中学马春花:

小组合作,学生只是课堂吗?

我进行了周末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不是很强,因此之前进行调查,家长是否在家,管理到位,确定到哪位学生家,制定家长反馈表,周一学生带来,了解反馈情况。

朝阳小学蒋建伟:

同组异质,同质异组,学生缺乏合作、思考,小学信息技术课是否能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我作了尝试,“小小旅行家”先同组异质,出现了替代,自由组合,学生参与度不够。

小组成员不仅要完成个体目标,还要完成集体目标,通过小组全体的辩论,提高了参与度,使学生达到了愉悦的状态。

八中王国斌:

体育学科小组合作贯穿整堂课中,课前的分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分组的情况一般是稳定分组,也可根据内容、计划、竞技水平灵活分组,游戏等合理分组可提高有效性。

同济中学李焱:

分组,教室的布置:

前后左右都有黑板,用于组内有争议的问题表达在黑板上。

反思:

学生的参与度高,但有一定的局限性,形式新颖,有效性,但难于操作。

二中袁丁:

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的引导十分重要,引导到位要有度,分组必须合理,要有层次关系。

兰陵小学戴迎昀:

1、科学合理分组,成员的组成,便于取长补短;2、明确要求,有事可做;3、充足的时间,引导强者指导同伴,特别关注弱者,挖掘学生的潜力,成果要多加评价。

兰陵小学储旭霞:

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等进行分组,进行竞争,使每个孩子都有事做,有利于互帮互助。

正衡中学杨芳:

信息技术分组根据学生的情况安排,调整座位。

第五组主持人:

闵晓弘记录人:

杜鹃(正衡中学)

闵晓弘:

今天我们研讨的主题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今天的话题可以就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关于合作学习,如什么是合作学习;它的功能与局限性等。

二是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包括其策略与实施要点等。

岳珏(勤业中学英语):

合作学习适合于“一般过去时”的教学内容。

小组合作是要有组长,记录人;每个成员必须思考,发言。

邵磊(勤业中学物理):

小组成员要好、中、差搭配。

合作形式:

提出问题,组内讨论、纠错、质疑。

组长负责管理、汇报。

合作的作用:

学习好的学生带动学困生,教师对学困生督促。

局限:

对教学进度的影响;讨论时学生认知的局限。

黄彩娟(勤业中学美术):

分组采取两种方法:

一是好中差;一是水平一致,差不多。

面临的问题:

话语权总是少数人;学生思维打不开。

教师的引领作用很重要。

金红(八中体育):

体现对某一项目的合作,自主解决问题。

同伴合作,广播操中互相练习、纠错。

分组可采用:

稳定分组,如分实心球组、跳绳组。

阶段性分组,如技能水平、爱好。

灵活分组。

倪海玉(青龙实验小学英语):

小学生对合作学习更有兴趣。

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思考问题,再讨论,而不是把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要有清晰的学习目标。

秦赛玉(虹景小学信息):

科学分组,同一层次编组,加强管理。

关注合作过程,注重过程设计(激发兴趣,任务完成的质量)

形成评价反馈:

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记录本;组与组的互评;集体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

沈静雅(虹景小学语文):

分组:

或好中差结合;或水平差不多的放在一起,强强联合讨论开放性问题。

讨论既定的话题。

可安排学困生做记录以防其走神。

要有一个自己思考的过程。

陈亚芬(兰陵小学数学):

目的不是如何分组,而是如何合作讨论。

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讨论,而不是好学生的一言堂。

给与时间思考、讨论,一节课内没有必要频繁的合作讨论。

陶烁炜(丽华中学数学):

以合作学习修正作业、试卷。

要防止部分学生只追求一个答案。

要处理好成语间的矛盾冲突。

小组名称要个性化;小组自由组合;使每个学生都有地位。

合作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后。

张洁(局前街小学体育):

浅显内容分组随机,两人相互检查纠错。

好中差学生分组。

陈艳(博爱小学语文):

小组分组时不要冷落学困生:

以组为单位开展评比活动,面向全体学生;组长要轮换;放大镜寻找学困生的长处;对学困生给予帮助。

王舒嘉(博爱小学数学):

分组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实际情况而定。

李海英(博爱小学数学):

合作学习中要教会学生如何倾听。

邵琰(翠竹新村小学英语):

如何让每个人都参与;按好中差学生分组,学困生会受到影响。

王莺(翠竹新村小学语文):

学会两个能力:

倾听和表达。

每个人都要发表意见,记录别人的观点,表达自己的看法。

全体学生参与评价、奖励

教师介入及时引导、点拨。

陈雅君(正衡中学地理):

分组要注意可操作性:

男女分组;学号分组;座位分组。

小组合作中要具有竞争意识,要承担个人责任。

盈江燕(正衡中学语文):

合作学习不应局限于课堂,要延伸到课外。

涂燕璐(翠竹幼儿园幼教):

依据孩子的特点、特长分组,优势互补。

万琳(艺术幼儿园幼教):

合作学习要培养意识,关注过程。

刘影(国际学校英语):

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强,注意展示,以证书的形式鼓励学生。

付新星(北郊中学体育):

合作学习要体现合作的互帮互助性质。

闵晓弘:

一.关于合作学习

(一)合作学习的概念及要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与“个体学习”相对,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学习的组织形式。

其要素有:

积极的相互支持、促进;积极承担个人的责任;所有成员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沟通;对个人任务的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成效进行评估。

(二)合作学习的理论来源

1.目标结构理论

  是多伊奇提出来的,多伊奇认为目标结构主要有三种类型:

合作型、竞争型和个体化型。

合作型目标结构指的是,团体成员有着共同的目标,只有当所有成员都达到目标时,个体自身才能达到目标,获得成功。

若团体中有一个人达不到目标,其他人也达不到自己的目标。

在这种条件下,团体成员之间必定会形成积极的相互促进关系,以一种既有利于自己成功又有利于同伴成功的方式活动。

合作型目标结构使得团体成员之间的交往更为频繁,他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每一名成员都更大程度感受到自尊和被其他成员所接纳,因此使得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更为积极,成就水平也提高得更快。

在这些方面均优于竞争和个体化目标结构。

  2.发展理论

  合作学习的目标结构理论是从动机的角度出发,强调了合作目标对学生从事学业任务的诱因影响,而发展理论则从认知的角度出发,重视合作学习对完成任务效果的影响。

发展理论主要是皮亚杰学派的观点。

其最基本的假设是:

在适当任务中,孩子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了他们对关键概念的掌握和理解。

  

(三)合作学习的教育功能

  1.培养合作精神。

人类今后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要解决这些问题,光靠个人力量已很难实现。

因此,当代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加重缺少形成这种意识的氛围,而合作学习无疑是这种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

  2.培养交往能力。

社会越发展,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就越明显。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增强了交往,形成了社交能力。

  3.培养创新精神。

合作学习由于采用的是异质分组方式,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知识面宽度都不一致,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间、师生间的互相启发、相互讨论,都会将另一些同学的思维导向一个新的领域,出现一些新的视角,这是一个不断生成、不断建构、具有创造性的过程。

4.培养竞争意识。

在问题的讨论与解决过程中,组与组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竞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