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30706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驿路梨花》教案

教材分析:

小说《驿路梨花》通过记叙发生在云南省南部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赞美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题目中“梨花”的含意。

2.略读课文,找出文中出现的人物,说说他们分别做了什么事。

3.多角度分析“谁是小茅屋的主人”,能说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了解故事梗概。

2.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弘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把握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意,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2.难点:

学习文章以“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巧妙设疑的构思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

(喜欢)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

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红粉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体味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中的“梨花”。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1)彭荆风(1929—2018),江西萍乡人。

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其长篇报告文学《解放大西南》曾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2)背景介绍:

作者从1950年春开始,大部分时间都在云南生活。

在被迫搁笔多年后的1977年秋,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精神的号召。

作者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他曾经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默默为小茅屋砍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

想起这些,作者立即拿起笔来,于是有了今天的《驿路梨花》。

2.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驿路(yì)   竹篾(miè)   撵走(niǎn)

麂子(jǐ)修葺(qì)同行(xíng)

菌子(jùn)恍惚(huǎnghū)陡峭(qiào)

漆黑(qī)喷香(pèn)露宿(lùsù)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陡峭:

形容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

修葺:

修理(建筑物)。

恍惚:

模糊看不清楚。

香气四溢:

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

折损:

因过分尊敬或优待而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三、学习新课

步骤一:

释题导思

1.文章的题目出自哪里?

明确:

出自陆游《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中的诗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2.什么是“驿路”?

文中指什么?

明确:

驿路,又叫“驿道”,古时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

文中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步骤二:

略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的核心事物是什么?

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

明确:

小茅屋。

“我们”即“我”和老余。

2.依据“我们”的行止和见闻,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

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8段),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第9~12段),主要写“我们”解除了饥饿和疲劳,以及对小屋主人的猜想。

第三部分(第13~27段),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及小屋主人——梨花。

第四部分(第28~36段),主要写梨花之妹讲述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第37段),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步骤三:

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内容

1.本文开篇写了什么内容?

具有什么作用?

明确:

本文开篇从“我们”的视角,用一个感叹句开篇,描写山峦。

“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挨”“延伸”“消失”三个动词,由近及远,描写出山峦层叠,一望无际的样子。

“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分。

这样描写山峦,同时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焦急的心情,为小茅屋的出现做好铺垫。

2.“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的小茅屋前,情况怎样?

明确: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的小茅屋前,行走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当中,天色已晚,担心“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3.“我们”看到梨花时的心情怎样?

明确:

老余“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

‘看,梨花!

’”表现出他看到梨花时的惊喜之情。

“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梨花使“我们”产生了希望。

“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进一步描写出梨树林中的如画境界,表现出“我们”满怀希望地寻找人家的心情。

4.“我们”看到小茅屋时,发现了什么?

产生了什么疑问?

具有什么作用?

明确:

“我们”发现小茅屋“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

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

设置了悬念。

(二)按照分析第一部分内容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内容

1.“我们”接着发现了小茅屋的什么情况?

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

“门是从外扣着的”,屋内“火塘里的灰是冷的”,小屋“好多天没人住过了”;门板上写着“请进”,屋内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并且用几行“粗大的字”告诉来人“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表现出小屋主人真诚热情地帮助行路的人,准备得非常细致周到。

2.“我们”在小茅屋中都做了些什么?

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

“我们”在小茅屋中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表现出小屋主人的帮助使素不相识的“我们”解除了旅途当中的疲劳和饥饿,自然引出“我们”对小茅屋主人的猜测。

(三)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内容

1.瑶族老人进屋后,“我”和老余的反应表现了什么?

老人的反应表明了什么?

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

“我”和老余的反应表现出急切要向主人道谢的感激心情。

老人的反应表明了“我们”把他当作主人是个误会。

写出这个误会,既构成了曲折生动的情节,又在行文上照应前面设置的悬念。

2.老人述说了自己曾经打扰小屋,后来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是对面山头上“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的故事。

这部分运用了什么叙述方式?

有什么作用?

明确:

插叙。

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出老人对小屋主人的感激之情,又在行文上照应前面设置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

3.“我”在这天夜里做了什么样的梦?

表现了什么?

明确:

“我”在梨树林中看到梨花姑娘的梦。

表现了“我”对她的衷心赞美,以及想早点见到小茅屋主人的迫切心情。

(四)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内容

1.写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在行文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

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再次发生了一个误会。

写这个误会的发生和解开,再次照应前文设置的悬念。

小姑娘讲出盖房人是解放军,但解放军为什么在这里盖房子?

为什么传说梨花姑娘是小屋主人?

为头的小姑娘是否就是梨花?

这就在讲出盖房的是什么人的同时,又引出了新的悬念。

2.小说怎样彻底地解开了悬念?

这样安排具有什么表现意义?

明确:

是由小姑娘说明原委,彻底解开悬念的。

这样几经曲折,在解开悬念之后,由梨花引出解放军“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之答,既表现出解放军在学习雷锋,又表现出哈尼小姑娘在解放军的影响下也在学习雷锋,表明了学习雷锋的人甚多,雷锋精神经久不衰。

(五)引导学生分析第五部分内容

小说是怎样结束全篇的?

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

明确:

引用诗句结束全篇。

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结尾,既照应了题目,也表明“处处”都有这样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大大开拓了作品的境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采用略读的方式,理清了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知道了课文中的主要情节和出现的人物,对文章内容进行了初步探究。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解放军盖小茅屋,梨花和妹妹照料小茅屋,过路者也为小茅屋做贡献,小茅屋不属于某个特定的人所有,它属于共同建设小茅屋的人们。

从这个意义上讲,建造者解放军、照料者梨花和妹妹、瑶族老人、“我”和老余等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这一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

二、学习新课

步骤一:

解读课文

作者为什么要如此细致地描写小茅屋的陈设?

明确:

环境描写是为了反映人物的精神。

通过描写小茅屋里生活急需品样样齐全,可见小茅屋主人为人服务,不仅真诚热情,而且细致周到,而这,正是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体现。

这样的环境描写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步骤二:

明确景物作用

讨论:

文中关于梨花的景物描写有几处?

各在文章的哪一部分?

分别起着什么作用?

〔由学生找出并朗读出来〕

明确:

三处。

第一处在文章开头。

实写,梨花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给人以希望和安慰,也把读者引入诗一般的境界之中。

写梨树林的美景衬托了小茅屋主人的心灵美。

第二处在文章第27段。

虚写,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植物“梨花”和人物“梨花”相映生辉。

第三处在文章结尾。

实写,起到了点题、点人的作用,引用陆游诗句,结构上照应了题目,内容上深化了主题,人花相映,完成了主题的升华。

步骤三:

写法探究

1.“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后,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发生了几次误会?

作者设置了几个悬念?

明确:

两次误会。

第一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

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三个悬念。

悬念一,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悬念二,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悬念三,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

2.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这样写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

悬念和误会的安排和展开,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步骤四:

品味标题妙处

课文用“驿路梨花”作为标题,有何妙处?

明确:

文中的“驿路”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

(1)“驿路梨花”既指自然界的梨花:

洁白、香气四溢。

又指梨花姑娘:

助人为乐,朝气蓬勃,淳朴热情。

还指解放军战士:

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

也指边疆民族优良民风:

淳朴热情,知恩图报。

更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

(2)“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了起来,和谐一体。

(3)“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为文章增添了文化韵味。

教师总结:

如果人人都能献出一点爱,那么这个社会便会充满真、善、美。

三、课堂小结

文章以梨花为线索,以物喻人。

在寻找小茅屋主人的曲折情节中,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热情善良、乐于助人的淳朴民风,赞美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想象作文:

《梨花姑娘回娘家路过小茅屋》。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这篇文章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展开,表现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歌颂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从这个认识出发,由浅入深,带领学生从略读到细读,从内容到主题对课文进行了学习。

教学设计的重点和难点不在于按部就班地筹划“导入——展开——收束”等环节,也不在于板书、课件等形式,而在于能否从文本中提炼出几个富有价值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