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31789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6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docx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docx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时】2课时

1、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2)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

(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2)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2)逐步培育起学生的民族精神,激发其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

3、近五年高考考点

1.百家争鸣——儒家、法家主张的共通处(15年);

2.孟子的思想主张——浩然之气(16年);

3.儒家的“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17年)。

4、教学的重点、难点

1、重点: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2、难点:

如何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荀子对儒家思想的改造。

5、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单元标题解读】:

1、“中国传统文化”是指?

诸子百家的思想,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阴阳家等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主流思想”是指?

儒家思想

导入:

教师:

引入2007年5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钟厅向师生们作了一个即席演讲音频《仰望星空》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

  那无穷的真理,

  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

  那凛然的正义,

  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

  那博大的胸怀,

  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

  那永恒的炽热,

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1)学生认真听、看。

(2)师生对话,引入课题

结合温总理这段诗引导学生理解:

“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我们应该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人。

”从而引出一个国家、民族都要有思想,精神。

从而进一步引入到我国古代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及全世界的影响。

激发学生兴趣进入课堂。

台湾国学大师傅佩荣说:

一年有四季,一生有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阶段,读书也要配合生命和季节的阶段。

夏天读庄子,——让人通体舒畅;

秋天看老子,——品万物枯荣;

冬天读孟子,——养浩然正气;

春天读孔子,——人生充满希望。

老庄孔孟分别属于哪个学派?

代表思想是什么?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以及它们对我们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

2、讲授新课

[讲授]: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大致了解本课分为哪几目,大致讲些什么内容。

(板书: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让学生总结梳理课本的大致线索,教师适当引导并板书,形成一个总体的印象)

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原因)

2、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2.孟子;3.荀子)

3、道家和法家(1.道家;2.法家)

“百家争鸣”的含义:

(1)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2)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世间万物进行解释。

他们著书立说,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小补充:

从某种意义上讲,百家争鸣实质上就是各家救世方案之争。

实质:

代表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学派。

老子和孔子是春秋晚期,其他为战国时期。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而不是创立者。

先秦诸子中,只有墨家是代表下层人民的。

【补充】子: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名家:

战国时期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的一个学派, 代表人物是公孙龙和惠施。

强调名称和事实必须完全相符,正了“实”, “名”也就正了。

杂家:

战国末至汉初,取各家之长,舍其所短的学派,代表人物是吕不韦。

阴阳家:

战国时期提倡阴阳五行学说的一个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邹衍。

纵横家:

战国时期专门从事外交活动的一批谋士 .

“合纵”的代表人物是苏秦,主张联合六国以拒秦。

“连横”的代表人物是张仪,主张六国分别与秦国交好,达到兼并六国的目的。

 百家争鸣局面什么时候结束?

秦的统一(焚书坑儒)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讲述完毕,请同学们阅读文中有关孔子思想的内容,分别从政治、教育以及整理文献三个方面进行概括。

(引导学生归纳孔子的主要思想及贡献)

[ppt展示]:

二、“百家争鸣”的代表(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一)儒家学派

1.春秋时期:

孔子

(1)孔子的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出身于没落奴隶主贵族家庭。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长九尺六寸,俗谓长人而异之。

3岁丧父,17岁丧母,从小虚心好学。

青年时曾做过管理仓库和牛羊的小吏。

30岁开始私人讲学。

50多岁又从政,担任司寇。

55岁仕途失意。

晚年率弟子周游列国14年,到处碰壁。

68岁返鲁,晚年潜心办学和整理文献。

享年73岁。

后被尊为“至圣”。

(2)孔子的思想

阅读课本P4-5页,结合所学的语文知识,思考:

①孔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②核心是什么?

③怎样实现“仁”?

强调“仁”的目的是什么?

④“仁”与“礼”的关系?

①思想主张:

A.政治思想:

“仁”与“礼”

B.民本思想:

“以德治民”——对百姓

材料四: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教师解释材料的大致意思,帮助学生理解。

其中材料四,仲弓问孔子什么是仁德,孔子说:

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强加于别人;用道德教化的方面去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那样,它居于自己的位子,而群星环绕它。

教育方式:

首创私学

C.教育思想:

教学主张:

“有教无类”

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

D.伦理观上:

“性相近”

子曰:

“有教无类。

子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要经常温习(学习方法)】

子曰: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学习方法)】

②核心:

“仁”(含义:

即“爱人”,“仁者爱人”)

“爱人”----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

③实现“仁”的方式: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人)

“克已复礼”(--对己)

周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名分等级制度)

注:

克制自己,一切按照礼的要求去做。

材料一:

子曰:

“仁者爱人。

材料二:

仲弓问仁。

子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三: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引导学生从第一则材料得出孔子“仁”的思想主要体现了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讲授]:

仁就是要爱人,要求人与之之间要相互爱护,融洽相处。

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统治阶级要能够体贴民间,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从上面的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礼”强调的其实是什么?

(先让学生回答后指出)是关于做人处事的规范和制度。

“仁”的目的:

协调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统治秩序。

④“仁”和“礼”的关系

“仁”是内在的自觉,“礼”是外在的约束。

“仁”是“礼”的内在基础和灵魂,“礼”是“仁”的外在体现和依托,是贯彻实施“仁”的手段和保障。

(板书:

1、孔子:

A.政治:

仁、礼;B.民本:

以德治民;C.教育;D.伦理观;整理文献)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对孔子这段言论,你有什么感想?

讲析:

孔子这段言论概括自己一生的经历和他做人、处事、做学问的经验:

十五岁时下决心学习;三十岁时建立起自我;四十岁时成为智者,不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认同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却不违反礼制规矩。

志向专一,执著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

(3)孔子的文化成就:

编订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4)孔子(学说)的影响:

①开创儒家学说,被尊称为“至圣”。

②对当时:

不能适应当时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趋势,不能满足诸侯国国君的愿望,所以儒家思想未能被统治者所接受。

③对后世:

儒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孔子历代封号

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

褒成宣尼公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

文圣尼父

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

先师尼父

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

先圣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

宣父

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

太师

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

隆道公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

文宣王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

玄圣文宣王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

至圣文宣王

元成宗大德十二年(公元老派307年):

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世宗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

至圣先师

清世祖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

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孔子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

“仁”对中国人为人处世产生极大影响,形成了中国人谦恭的性格;他倡导“礼”影响了中国人思维和行为方式,规定了应当为、可以为、不得为行为方式,具有很强规范性,限制了中国人创新思维,造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观念障碍。

他强调“不怨天,不尤人”,不正视矛盾,不具开拓精神,形成中国人内敛性格特点。

“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

“礼”一方面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协调,形成了中国特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庭伦理关系。

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

【“孔子出国”】

截至2014年9月,中国国家汉办已在全球123国合作开办了465所孔子学院和713个孔子课堂,成为汉语教学推广与中国文化传播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西方出版的“100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中,排名第五的是孔子,美国人还尊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在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哲学节在中国”活动中,“谁是最伟大的哲学家”调查结果公布,排名第一位的是柏拉图,孔子紧跟其后排在第二位。

【综合探究:

孔子的思想主张在当时为什么到处碰壁,不受重用?

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14年周游列国的政治游说中,东奔西走,屡次碰壁,多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

后虽被鲁国迎回,但鲁终不用孔子。

答:

①奴隶制度趋向瓦解、封建制度正在确立,孔子的主张(如“礼”等)落后于形势的发展。

②儒家思想提倡“仁”、德治,无助于统一,不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需求,必然受到冷落。

【曲阜三孔】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

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

在中国,几乎是每一个省府或县城,都有一座孔庙,但是规模最大的一座在曲阜。

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

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

全庙南北长1公里多,占地327亩,共有厅堂殿庑400多间,包括三殿、一阁、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十七亭、五十四门坊,前后共9进庭院,布局严谨,气势雄伟。

孔林——孔子及家族专用墓地。

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

相传孔子死后,他的学生从四方带奇木异树来此种植2000多年来不断增植,已达3万余株,为我国最大的人工园林,园林内栖息着多种禽鸟,为旅游观赏胜境。

孔府——位于孔庙东侧,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

孔府对联: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过渡]:

孔子的思想虽然在当时未受重视,但后来经孟子、荀子等人的发展改造,在战国“诸子百家”中成为蔚然大宗。

(板书: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继承发展:

——孟子、荀子)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相传师承子思。

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

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

有“亚圣”之称。

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

曾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有《荀子》保存其主要思想。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时人尊称“荀卿”。

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

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

(1)孟子的思想

思想主张:

①“仁政”

②“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③伦理观:

“性本善”

[讲授]:

孟子的政治思想有哪些呢?

主要有两方面:

“仁政”和“民贵君轻”。

这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PPT展示]: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过渡]:

到了战国末期,儒家又出现了另一位大师级的人物,他就是荀子。

(板书:

(2)荀子的思想)

思想主张:

①“仁义”和“王道”

②“君舟民水”

③伦理观:

“性本恶”

④朴素的唯物思想

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A、“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讲授]:

请概括荀子的观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有其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在自然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ppt展示]

3.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贡献: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孔子、孟子、荀子思想之比较】

(1)时代:

孔子处于奴隶制瓦解的春秋时期,孟子、荀子处于封建社会形成的战国时期。

(2)目的:

孔子-维护奴隶制为目的;孟子、荀子-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3)观点

 

【学思之窗】

1、这是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答案提示:

孔子、孟子、荀子对“人性”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和“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

附:

孔子没有直接地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但《论语》中却多处蕴含着孔子人性本善的价值预设。

先秦儒家思想特点:

(1)具体化,没有抽象的理论基础

(2)具有理想化的色彩

主要内容:

大多是关于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

(民间学派)

【资料链接】

1.孔子的仁,孟子的仁政,荀子的仁义的区别?

孔子: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孟子: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轲《孟子·离娄上》

荀子: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荀子《荀子·王霸》

孔子的仁,是说人心,内在修养,人心要充满爱,爱自己,也爱别人。

孟子仁政,是说政治,政治要体现仁爱,把爱护人的精神融入到执政中去。

从孔子的“仁”到孟子的仁政,是从一种社会道德观念到社会政治(施政纲领)的转变。

荀子仁义,是说行为,行为要符合仁义,在义这种行为中,要贯彻仁的精神。

2.孟子的“民贵君轻”和荀子“君舟民水”的区别?

孟子强调君民之间的地位,而荀子在此基础上强调君主如果不实行仁政,则百姓可以推翻君主(制约作用)。

3.孔孟及荀子思想都包含了“民本”思想,与今天民本“以人为本”的概念有何区别?

民本与民主的区别?

【误区警示】有着本质的区别。

孔孟等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他们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

民本预先设定主权在君,民主则设定主权在民。

【讨论:

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

还有必要提倡它吗?

为什么?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已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过渡]:

叙述孔子问道于老子的故事以引出下文:

孔子问道于老子,老子无语,只微张嘴巴,孔子百思不得其解。

回到家中后反复思考,突然有一回孔子想明白了,原来老子的嘴中牙齿已经脱落,而软舌头还在,这就是以柔克刚,刚柔相济的道理。

老子借以说明道无处不在的道理。

(二)道家学派

1.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曾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负责征集和收藏文化典籍。

他博学多智,精通礼法,熟悉各种典章制度。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思想通过《道德经》一书流传下来。

[ppt展示]

材料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材料二: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材料三: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材料四: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让学生阅读材料,并板书:

二、老庄思想1、老子)

结合课本和以上材料体现老子的哪些思想?

引导学生总结出:

道是世界的本源;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矛盾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讲授]:

好,按刚才我们所探讨的,可以将老子的思想分为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两大块的内容,请同学们看下ppt中的表格以加深理解。

[ppt展示]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1)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2)强调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3)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4)哲学思想(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运动,事物是相互依存和不断转化的

影响:

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探究】“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政治主张

“道法自然。

”“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

“无为”:

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

“治”:

治理。

意思是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无为而治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

应该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

经典诵读

老子的博大精深的思想还有很多,下面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

以柔克刚以德抱怨大智若愚深藏若虚辩者不善善者不辩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欲取先予欲擒故纵遇弱示强遇强示弱善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道德经》

所以,中国人民大学冷成金教授在他的专著《读史有智慧》中说:

“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智谋型文化,那么,法家智慧是最刻毒的一页,兵家智慧是最冷峻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深刻的一页,道家智慧则是最聪明的一页。

[过渡]:

后来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把道作为世界上最高的原则。

(讲述庄周梦蝶的故事)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

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

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

这里就体现了庄子的主要观点之一即“齐物论”(这则寓言是表现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

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

),除此之外,庄子还提出什么观点?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回答。

(板书:

2.、庄子:

道齐物逍遥)

2.庄子—战国时期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

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思想主张:

1.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2.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庄周梦蝶】

[过渡]: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宋国有一个农夫在田里耕作,有一只兔子在奔跑中触树桩而死。

那农夫在高兴之余,萌生一个念头,劳动多累,何不守候在树桩旁,等候别的兔子再来触桩。

当然,守株待兔,再也不会有别的兔子来触桩了,该农夫的行为成为宋国人谈话的笑柄。

)请思考:

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认识论和政治观点?

联系课文中有关韩非子的思想加以回答。

(板书:

法家思想)

(在学生回答后总结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

(三)法家——韩非子(战国末期)

韩非子(约前280-前233),战国时期法家学说集大成者。

多次上书韩王不见用,乃发愤著书。

秦王政强邀其出使秦国。

在秦遭李斯、姚贾诬害,死于狱中。

(1)思想主张:

①.法、术、势相结合,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所谓“法”,就是法律、法令。

所谓“术”就是指统治的权术。

所谓“势”就是指权力、势力。

这三者是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其中法是公开的,是约束公众的;术是统治者个人掌握的,要深藏不露;势是法和术的基础,是最重要的,只有掌握了实权,有了巨大的权势,才可以推行法治,使用权术。

②.主张建立一个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