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10套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32846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94 大小:7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10套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江西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10套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江西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10套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江西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10套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江西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10套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江西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10套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4页
江西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10套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4页
江西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10套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4页
江西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10套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4页
江西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10套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4页
江西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10套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4页
江西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10套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4页
江西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10套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4页
江西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10套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4页
江西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10套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4页
江西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10套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4页
江西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10套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4页
江西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10套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4页
江西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10套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4页
江西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10套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4页
亲,该文档总共9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10套1.docx

《江西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10套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10套1.docx(9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10套1.docx

江西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10套1

一、单项选择题

1.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

A.知识、智力、能力

B.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历

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知识、智力、情感

2.智力是指人们的认识能力,其核心是( )。

A.注意力

B.观察力

C.思维力

D.想象力

3.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 )。

A.重要力量

B.主要力最

C.内部动力

D.外部动力

4.课的类型的划分依据为( )。

A.教学任务

B.教学内容

C.教学规律

D.教学原则

5.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A.个别教学

B.课外教学

C.现场教学

D.课堂教学

6.下列原则中既属于我国中学教育原则又属于德育原则的是( )。

A.导向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7.考试的核心环节是( )。

A.选择题型

B.命题

C.确定评分方法

D.阅卷

8.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

A.后勤工作

B.管理工作

C.教学工作

D.科研工作

9.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是( )。

A.运用教学技术手段精心设计各种不同教学活动

B.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C.帮助学生成为学习自主、生活自理、工作自治的人

D.进行社会角色的学习

10.为了解决名词、术语脱离事物,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等矛盾,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注意贯彻( )。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11.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 )。

A.间接地获得知识

B.获得间接经验

C.有教师帮助去获得知识

D.有同学帮助去获得知识

12.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的德育模式是( )。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说理教育模式

1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他们主体的选择、吸取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品德

B.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才能转化

C.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主要放在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环境方面

D.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

14.班级管理的主要对象是( )。

A.班级公共财产

B.班级信息

C.学生

D.班级资料

15.班级建设设计以( )最为重要。

A.实现目标的途径

B.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法

C.实现目标的工作程序

D.班级建设目标的制定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当代儿童发展观,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儿童的身心发展受制约于社会的发展状况

B.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C.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D.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E.以上几种说法都是不对的

2.“课程是经验”的观点具有这样的特点( )。

A.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及能动性

B.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C.课程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和设计

D.课程联系学习者个人的经验

E.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凌驾于学习者之上

3.小班教学体现教育公平,保证教学质量,在实施中应注意( )。

A.教师包班而不分科任教

B.因材施教

C.学生机会均等

D.责任明确

E.分层管理

4.当今教育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

A.重知识轻能力

B.片面追求分数与升学

C.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唯成绩是论

D.制约教学改革,标准固定划一

E.以上问题都不是

5.探究—研讨法十分注重儿童不同发展阶段认识的不同特征,形成了突出的教学特点( )

A.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经历

B.充分利用各种艺术手段

C.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

D.鼓励学生的语言表达

E.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犯错误的意义

6.对教师在职培训的法律制度化作了规定的政策文献有( )。

A.《教师资格条例》

B.《教育法》

C.《宪法》

D.《教师法》

E.《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

7.教师良好的教育能力体现在( )。

A.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B.知识广博

C.富有感情、有感染力

D.富有个性

E.改善实践

8.教学目标的特征有( )。

A.具有可操作指标体系

B.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变化

C.体现教师思维活动的规律性

D.具有灵活性

E.反映教学方式的科学性

9.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体现在( )。

A.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

B.制约教育的结构

C.制约教育的内容

D.决定教育发展的速度

E.决定教育发展的方向

10.班集体的基本特征包括( )。

A.明确的共同目标

B.一定的组织结构

C.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D.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E.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三、是非判断题

1.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仅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

( )

2.教育具有阶级性,任何社会的教育宗旨都是相同的。

( )

3.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现代学校教育的诞生而产生的。

( )

4.班主任是班级活动的组织者,因而不需要注重交往活动。

( )

5.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中学德育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 )

6.德育内容决定了德育目标。

( )

7.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 )

8.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 )

9.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

( )

10.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起导向和动力作用的是智育。

( )

11.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因而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中心。

( )

12.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 )

13.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 )

14.19世纪德国教育家夸美纽斯用“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 )

15.班会一般有三类:

常规班会、生活会和例会。

( )

四、情境分析题

(一)有研究者对8个班的语文课和数学课上师生交流时间进行观察统计,把所有观察的28个班的课分为四类:

(1)演讲型的课,这类课一半以上的时间是教师在讲,学生听,师生联系的方法是教师与全班交流,单向传授,即很少有师生的问题。

也缺乏学生之间的讨论,课堂活动仅限于学生被动的听讲、理解与接受。

这类课占了25%。

(2)演讲—对话型的课,这类课上教师不仅对全班讲授,而且还注意提问个别学生。

这两种活动各占上课时间的40%以上,共占上课时间的80%以上,这两种活动方式,对全班绝大部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来说,都是被动地听教师讲、教师问和个别学生答。

这类课占了这次调查的40%。

(3)对话型的课,这类课上师生交流方式主要是教师问,一位学生答,教师再问,再一位学生答或补充,这种问答活动占一节课一半以上时间。

对全班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上课就是听,自己表达的时间很少。

这类课占调查的14.3%。

(4)混合型的课,这类课上师生交流方式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一学生答,一学生领读、全班跟读等方式。

这类混合型的课,绝大多数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仍是被动地听、接受和理解别人的表述。

这类课占调查课的10.7%。

1.你认为上述四类型课存在什么问题?

( )[不定项选择题]

A.全班统一学习的机会多,个人独立学习的机会少

B.接受学习的机会多,表述学习的机会少

C.学习水平高的学生参与机会多,水平低的学生参与机会少

D.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

2.你认为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 )[不定项选择题]

A.增加学生课堂学习的机会

B.减少全班统一学习在一节课的比重,增加个别学习、成对学习、小组学习在一节课的比重

C.采用先个人,后小组,再全班学习等形式的教学策略

D.有效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二)对学生来说,由于知识基础的差异和个性品质的不同,对课程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

比如,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性学习,就有很多学生不知所措。

一个班少则有四五十人,多则有六七十人,要进行有效的合作探究,难度很大。

据上课教师分析,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只有那些主动性强的学生受益,三分之二的学生是跟着走或跟不上。

在众多的课堂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只是那些性格外向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只能做旁观者。

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两极分化。

1.这则材料反映了新课改的什么问题?

( )[不定项选择题]

A.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

B.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C.教师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

D.不能因材施教

2.教师应当采取什么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不定项选择题]

A.应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

B.重视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

C.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D.重视个别差异,加强个别指导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C【解析】智力一般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思维力是核心。

3.C【解析】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习动机。

4.A【解析】上课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不同,课的类型就不同,如新授课和巩固课等。

5.D【解析】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

6.B【解析】因材施教则既属于中学教育原则又属于德育原则。

7.B【解析】考试分为三阶段,核心是命题。

8.C【解析】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教学工作,管理工作也很重要。

9.B【解析】略。

10.B【解析】由教育学中教学方法原则中直观原则可知。

11.B【解析】教学过程中所教授的知识,多是间接性的,是人类长期以来形成的知识。

12.B【解析】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和社会模仿模式。

体谅模式是由英国德育专家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德育模式。

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

它以一系列的人际与社会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13.C【解析】德育内容的确定要受到教育的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的制约。

所以学校德育工作不能只注重外部环境的调节。

14.C【解析】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各种管理资源,主要是学生。

15.D【解析】班级建设设计以班级建设目标的制定最为重要。

二、多项选择题

1.BCD【解析】当代儿童发展观主要包括以下三项基本内容:

(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2.ACD【解析】经验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为杜威,主要观点为:

课程应以儿童活动为中心,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考虑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

3.AC【解析】略。

4.ABCD【解析】略。

5.ACDE【解析】美国教育家兰本达教授提出探究—研讨法,其特点为:

(1)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经历;

(2)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3)鼓励学生的语言表达;(4)肯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犯错误的意义。

6.BDE【解析】对教师在职培训的法律制度化作了规定的政策文献就是这三项,另两项与题意不符。

7.ACD【解析】知识广博是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专业素养而非能力要求,改善实践与题干无关。

8.ABD【解析】CE两项与题意不符。

9.ABCD【解析】教育发展的方向受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10.ABDE【解析】一个班的学生群体还不能称为班集体。

班集体形成的基础是成员具有明确的共同目标,并且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有共同生活的准则,集体中存在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三、是非判断题

1.×【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还存在于其他方面。

2.×【解析】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教育是以巩固和发展统治阶级自身利益为根本宗旨的。

3.√【解析】略。

4.×【解析】交往是班级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手段,班主任应悉心研究班级的人际关系,指导学生活动。

5.√【解析】略。

6.×【解析】德育目标决定了德育内容。

7.×【解析】教材一直是我国的主要课程资源,但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它包括教科书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

8.√【解析】略。

9.√【解析】略。

10.×【解析】德育是各育的方向,是灵魂,对其他各育起着导向和动力作用。

11.×【解析】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但是并不是班级管理的主体,班级管理的主体是学生。

12.×【解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3.√【解析】略。

14.×【解析】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用“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15.×【解析】班会一般有三类:

常规班会、生活会和主题班会。

四、情境分析题

(一)1.ABCD

2.ABCD

(二)1.ABD

2.ABCD

一、单项选择题

1.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 )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A.威尔逊

B.格塞尔

C.华生

D.洛克

2.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非常灵敏,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3.在康德看来,标志人类从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转变的是( )。

A.教育

B.文化

C.国家的建立

D.学校的出现

4.“教育一定要成为一种学业,否则无所希望”;“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否则决不能成为一种有系统的学问”。

这正是( )的“教育学”超出他的前人和同代人的地方。

A.培根

B.夸美纽斯

C.康德

D.赫尔巴特

5.下列哪一说法是夸美纽斯的观点?

( )

A.美德是否可教

B.教学的教育性

C.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

D.“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即教育

6.普及义务教育始于(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句话反映了( )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

A.遗传因素

B.环境因素

C.学校教育

D.个体因素

8.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 )。

A.备好课

B.上好课

C.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D.课外辅导

9.一份教案的核心是( )。

A.提出教学目的

B.选择教学方法

C.涉及教学进程

D.规划板书内容

10.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称之为( )。

A.练习法

B.实习作业法

C.实验法

D.谈话法

11.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 )。

A.杜威

B.华虚朋

C.伯克赫斯特

D.克伯屈

12.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这是( )。

A.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

B.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C.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D.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3.班级文化是班级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出来的联合生活方式,不包括( )。

A.班级环境布置

B.班级人际关系和班风

C.班级制度与规范

D.教师与个别学生的亲密关系

14.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统一多方面教育力量

15.( )标志着课前的准备,也是上课时的备忘录。

A.教案

B.课时计划

C.教学方法

D.课题计划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

每小题2分,共20分)

1.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是( )。

A.有所联系、有所区别

B.教学包含了所有的智育活动

C.智育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D.在一定程度上,教学等同于德育

E.智育主要通过教学来实施

2.根据教学中使用的主要方法划分课的种类,可分为( )。

A.新授课

B.实验课

C.巩固课

D.练习课

E.演示课

3.德育教育的体谅模式的特征有( )。

A.坚持性善论,尊重儿童发展需求

B.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向

C.注重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

D.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

E.强调按道德认知能力发展的要求进行学校道德教育

4.孔子的教育主张包括( )。

A.兼爱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有教无类

D.教学相长

E.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5.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过程,具体表现在( )。

A.由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B.借助工具认识事物

C.认识对象的间接性

D.认识方式的间接性

E.学生是不成熟的认识主体

6.关于综合课程,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是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相邻学科的知识渗透、融合而成的课程

B.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与统一性

C.是基于各门学科内在联系编制而成的课程

D.它是针对学科课程而言的

E.可以取代学科课程

7.运用奖励和处分应注意的要求是( )。

A.公平、正确、合情合理

B.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C.发扬民主

D.注重宣传和教育

E.坚持严格要求

8.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经历的过程有( )。

A.前制度化教育

B.义务教育

C.普及教育

D.制度化教育

E.非制度化教育

9.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指( )。

A.传递和深化文化

B.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

C.构成文化本体

D.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

E.教育促进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

10.中小学教育评价的内容包括以下哪几方面?

( )。

A.学生发展评定

B.管理水平评价

C.学生活动效果评价

D.教师授课质量评价

E.课程和教材评价

三、是非判断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

共30分)

1.教育能使人的价值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并使人的个性发展空间越来越大。

( )

2.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培养目标彼此相关,可以相互取代。

( )

3.教师专业化的实现需要依靠教师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国家政府的支持。

( )

4.教育的整个过程要围绕着学生转。

( )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体现了学科课程的优点,也体现了活动课程的优点。

( )

6.上课拖延时间说明教师认真负责,是教师优良品质的体现。

( )

7.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 )

8.智育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习文化。

( )

9.发展既可能是朝积极的方向发展,也可能是朝消极的方向发展。

( )

10.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因而教育的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完全同步。

( )

11.环境是指个体生活在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 )

12.劳动技术教育就是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

( )

1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 )

14.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 )

15.教师的职责是传授文化知识。

( )

四、情境分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

每小题5分.共20分)

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到处臭气熏天。

9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

“你要注意这孩子,他在我们这里最坏,让我防不胜防,头痛死了。

”继母好奇地走进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对丈夫说:

“你错了,亲爱的,他不是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

”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很快走上了正路,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他就是戴尔•卡耐基。

1.如何理解“坏孩子”、“差等生”?

( )[不定项选择题]

A.差等生是指不能达到基本教育要求的学生

B.差等生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水平较差的学生

C.差等生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D.差等生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学生

2.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问题?

( )[不定项选择题]

A.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尊重、理解、信任他们,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

B.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找出教育的切人点

C.给差等生以高尚的教育,转变差等生并不难,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D.差等生完全是不可救药的

(二)

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老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误,老师当时就恼怒起来:

“某某同学,算你厉害,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好了!

”全班同学随老师一起嘲笑起这位学生,该生从此在课堂上不再发现问题,不再主动回答问题了。

1.这位老师的做法有哪些不当之处?

( )[不定项选择题]

A.不尊重学生

B.过于自信

C.对待质疑学生一棒吓退

D.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这位老师的行为违反了下列哪些教学原则?

( )[不定项选择题]

A.教师主导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

B.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

C.巩固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西方内发论者从人机体需要和物质因素来说明威尔逊提出“基因复制”是决定力量。

2.C【解析】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的例子。

3.B【解析】文化标志人类从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转变。

4.C【解析】1803年,《康德论教育》一书出版。

提出了自己的关于教育的观点。

5.D【解析】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提出了系统的教育目的论、方法论、教育原则体系、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以及一些学科教学思想。

6.C【解析】普及义务教育始于资本主义社会。

7.B【解析】本题考查环境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

8.B【解析】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上好课,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9.C【解析】一份教案最关键的是教学进程。

10.C【解析】学生通过操作获得知识,且利用了一定的仪器。

因此是实验法。

11.D【解析】克伯屈首先提出设计教学法。

12.B【解析】略。

13.D【解析】班级文化是集体问题,教师和个别学生的亲密关系不包含在内。

14.A【解析】班主任的工作对象是学生,了解研究学生是他工作的中心环节。

15.B【解析】由课时计划的作用而知。

二、多项选择题

1.AC【解析】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育主要通过教学来实现,同时教学还会实现其他的教学目的。

2.BDE【解析】课的种类可按教学方法划分,也可按教学任务来划分,新授与巩固均是教学任务。

3.ABD【解析】德育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坚持性善论,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向,倡导民主德育观。

4.BCE【解析】“兼爱”是墨家思想,“教学相长”是《学记》提出的。

5.CD【解析】教学过程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过程。

体现在认识对象和认识方式的间接性。

6.ABCD【解析】综合课程是针对学科课程而言的,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与统一性,是由各门课程内在联系编制而成的课程。

7.ACD【解析】BE分别是陶冶法、锻炼法的要求。

8.ADE【解析】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9.AC【解析】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是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

10.ABCDE【解析】教育评价可以拓展到教育的方方面面。

在宏观层面,涉及教育目标、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等方面。

在中观层面,包括教师队伍、办学条件、学校各项工作等。

在微观层面则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三、是非判断题

1.√【解析】略。

2.×【解析】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培养目标是不同的,它们是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3.√【解析】略。

4.×【解析】这是典型的学生中心论,它过分夸大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