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笔下孤儿形象的文献综述.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738931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狄更斯笔下孤儿形象的文献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狄更斯笔下孤儿形象的文献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狄更斯笔下孤儿形象的文献综述.doc

《狄更斯笔下孤儿形象的文献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狄更斯笔下孤儿形象的文献综述.doc(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狄更斯笔下孤儿形象的文献综述.doc

二.狄更斯笔下孤儿形象的文献综述

摘要:

狄更斯笔下的孤儿形象令人难忘,狄更斯在其作品中展示了各种类型孤儿的不同命运,其目的是为了唤起社会对孤儿的同情关心爱护和帮助。

狄更斯疾恶如仇对社会的罪恶势力冷嘲热讽暴露了社会的丑恶面。

他描述了儿童的处境和遭遇从多方面剖析了他们的迫切要求向社会呼吁要关心孩子们的成长这正是狄更斯小说所具有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

狄更斯;孤儿;奥列佛·退斯特;大卫·科波菲尔前言前言前言前言查尔斯·狄更斯,一位十九世纪文坛巨星;一个续莎士比亚之后,英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名字。

一生中为我们留下15部长篇小说和大量的中短篇小说以及特写。

狄更斯所有作品都广泛描写了十九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生活,揭露了资产阶级金钱世界的种种罪恶。

关于这位维多利亚时代伟大而又多产的作家,人们普遍所关注的是他作为十九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高成就代表所凸显的犀利锋芒,而对他作为儿童题材小说家所表现的卓越才华相对冷清。

童年印象,往往是人一生中最深的印象。

童年生活,更对于人生是一种深刻的意义。

狄更斯的童年是不幸的:

父亲因无法清偿债务而被投进马歇尔负债者监狱。

刚满10岁的狄更斯不得不挑起全家生活重担,11岁时就被送到一家皮鞋油作坊去当童工。

为节省开支,母亲和弟妹都搬进监狱和父亲住在一起。

狄更斯在外做工,每逢星期日领到薪水就买些食物去监狱看望父母弟妹。

也许是这段痛苦的生活经历给他留下刻苦铭心的记忆,激励着这位伟大的作家。

在他的十四部长篇小说以及其它作品中,几乎都是由少年儿童的不幸遭遇构成,无不闪动着儿童稚嫩的身影:

有童年时代经历过各式各样考验的奥列佛·退斯特;济贫院和贼窟里的儿童;资产阶级教育的殉葬品的牺牲者艾斯黛拉;不幸早逝的耐儿;艰苦生活的过来人、迷雾中的寻求者大卫·科波菲尔等等。

追求无情的追求无情的追求无情的追求无情的真实真实真实真实在小说《奥列佛·退斯特》序言中,狄更斯说:

本书的一个目的,就是追求无情的真实。

作为狄更斯早期的一部作品,它大胆地揭开了维多利亚盛世的罗帷绣幔,把其中的败絮朽木暴露在世人面前。

奥列佛是一个浓缩,狄更斯把对于社会上千百万孤苦无靠的弱小者的同情和深切爱怜倾注于奥列佛这个儿童主角身上。

奥列佛·退斯特的世界是一个贫困、压迫和死亡的世界。

这种贫困是十足的赤贫。

它使人们彻底沉沦,它完全符合现实。

奥列佛是个不幸婚姻的产物,他诞生在济贫院,奥列佛在济贫院肮脏愚味的环境中长大,虐待和饥饿使他的身心无法震撼和共鸣,读者感到这个人物形象和自己休戚相关,因为这关系到世界每一个贫穷的、受压迫的和忍饥饿的人,而且济贫院的管事不是任何个别现象,而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得到的压迫制度的代表。

奥列佛敢于对济贫院的非人待遇流露不满,敢于回击棺材店强者的挑衅,以“出逃”表示毫不畏惧教区的小吏。

济贫院是压迫的一种象征,但压迫决不仅限于济贫院。

济贫院外边的世界是一座更庞大的“济贫院”。

奥列佛逃离棺材店后,忍饥饿只身来到伦敦,企盼能在这里改变他所遭到的非人待遇。

然而,这座大英帝国的首都虽然繁华热闹,却并非奥列佛这个孤苦伶仃的小孩的温柔富贵之乡,最后他立身不正,反倒误入贼窟。

奥列佛生活经历中给人印象最深的两个场所:

济贫院和贼窟。

它们都是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代表着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社会最阴暗的角落,那里暗无天日的生活,有其严重地摧残着儿童的身心发展。

狄更斯笔下的济贫院是英国社会的大脓疮。

狄更斯愤怒地抨击对童工的残酷剥削,抨击英国法律坑害那些为一块面包而卖命的孩子,抗议英国的法律置穷人和他们的孩子于不顾。

金钱占有欲下的灾难金钱占有欲下的灾难金钱占有欲下的灾难金钱占有欲下的灾难大卫诞生在一个小康之家,由于父母的相继去世,他仅有的家产都被后父骗了去。

他被迫当了童工,成了奥列佛式的弃儿。

不同的是大卫体验过与母亲一同度过的几年甜蜜的生活,更有一些善良的下层人民和破产倒运者作为朋友。

因而他身处逆境时,内心的痛苦和反抗也就比奥列佛的更强烈。

奥列佛的反抗行为只是迫于饥饿,不甘受辱的自尊心和正义感,从侧面反映了儿童要求起码的生存权利。

而大卫有一种屈辱感,他觉得本应享有的家庭温暖和学习权利被无情剥夺,并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因而他的反抗就体现在摆脱屈辱、恢复或超过他后来的地位,以便实现他幼时的目标,成为“有学问有名望的人”。

他用牙齿咬人来反抗暴行,又用“出逃”来摆脱童工的生活,但他和奥列佛不同,他的“出逃”虽带有试探性,他的目标还是明确的,他把成败的希望寄托在姨婆的身上。

由于机遇和奋斗,大卫成为名作家,大卫的生活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是从富裕入贫困的社会层,反映了家庭破产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产物带给儿童的灾难和创伤;第二阶段是由于姨婆的资助的偶然因素和大卫自我奋斗的主观因素,大卫从穷困到富裕,复归原来的阶段地位。

在描写大卫时,狄更斯则确切把握儿童特征和表现儿童性格。

例如,大卫天真的总是上当,,虚荣得对当童工的伙伴缄口不谈自己的过去,对下层人既同情又保持距离。

大卫没有任何人可以真正代替他的死去的父亲。

那一度把大卫当做他家庭里一个成员的密斯考伯,确实对他提供了一些温暖和欢乐,但在他的家里没有安全。

摩德·斯通是一个暴君,在争夺孩子母爱这方面是孩子憎恨的对手。

后来,大卫又把他的姨婆叫做“我的第二母亲”。

但她对于大卫,实际上更象是个“很有用的朋友”。

这些都很好地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表现了大卫所处的阶级地位所特有的摇摆性在他性格上打下的烙印。

总述总述总述总述狄更斯所赋予的儿童形象的基本特征是批判性的,通过揭露社会对儿童的摧残以及儿童对社会的认识来达到社会的批判。

批判的锋芒指向金钱统治;指向资产阶级教育;指向上流社会的人们。

当代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说:

“英国作家中,没有一个能比狄更斯更好地描绘童年。

”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实的观点来看,形象堪称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蕴育着深刻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1)查尔斯·狄更斯著.荣如德译.《雾都孤儿》.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2)查尔斯·狄更斯著.宋兆霖译.《双城记》.燕山出版社.2002.3)查尔斯·狄更斯著.李彭恩译.《大卫·科波菲尔》.燕山出版社.2000.4)伊瓦肖娃.《狄更斯评传》.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