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738949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知心理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认知心理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认知心理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认知心理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认知心理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认知心理学》.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认知心理学》.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认知心理学》.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认知心理学》.doc

《《认知心理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知心理学》.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认知心理学》.doc

期末作业考核

《认知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分析判断题(每题4分,共20分)

1、作为认知系统本身,人与计算机没有差别。

答:

错。

即使是认知系统本身,人与计算机也存在很大差异,比如:

①人脑操作速度慢②人会发生注意力分散,易受情绪、动机、疲劳等的影响。

③人会丢失信息④人可能会错误提取信息⑤人的知识表征模糊,近似粗略⑥人的思维具有更强的适应性,能及时发现新问题,吸收新知识。

2、认知能量分配理论认为,材料的性质需要较低水平的加工时,增加分配给它的注意资源,材料就能获得很好的加工。

答:

错。

认知能量分配理论提出了资源限制加工和材料限制加工。

(1)资源限制加工:

指当材料的性质需要更高水平的心理加工时,如语义分析等,则增加分配给它的注意资源,材料就能获得很好的加工,否则材料加工就要受到影响。

(2)材料限制加工:

材料的性质需要较低水平的加工时,如感觉辨别等,则是否增加分配给它的注意资源对材料的加工影响不大。

3、表征是指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

 

答:

错。

表征的过程就是编码。

编码是指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获得适合于人的各种信息加工系统形式的加工过程。

经过编码所产生的具体信息形式称为代码。

4、对项目上下文的加工会影响记忆结果。

上下文越丰富,对项目的加工就越精细。

答:

正确。

记忆结果还依赖于对项目上下文的加工。

当项目与上下文加工一致时,会形成整体贮存,因而记忆效果好;上下文越丰富,对项目的加工就越精细。

否则即使进行了语义加工,记忆效果也未必提高。

5、乔姆斯基认为言语与思维是相同的。

答:

错误。

乔姆斯基认为句子有两种结构,一是表层结构,二是深层结构。

前者是指句子的形式,后者指我们所要表达的思想,也就是思维。

二、论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要论述解释警戒衰退机制的三种理论。

答:

(一)唤醒理论

   唤醒理论更多的是从警戒的神经系统特点和机制来讨论它的功能原理并解释警戒衰退的可能原因。

主要内容如下:

(1)唤醒是指有机体的一般状态或一般性兴奋水平。

神经生理学的研究发现,一个神经元细胞除了主要通过其轴突与传导通路内的下一个神经元细胞相联系外,还能通过树突与周围的许多神经元联系在一起构成网状结构;由此,来自身体各部分的感觉信号一部分可沿感觉传导特异通路直达相应皮层感觉区,而另一部分就进入网状结构、从而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大区域,使大脑产生一般性的兴奋或唤起水平,这样皮层的功能就普遍得到了增强。

(2)为了使网状结构处于最佳的机能状态,必须使知觉环境出现不断的变化,弥散性的神经冲动才能长期维持;而在单调的持续性注意任务中,环境变化太少,维持警戒所需要的非特异性神经活动水平就会下降,从而降低了网状结构的唤起水平,最终降低了检测信号的有效性。

(3)唤醒水平降低引起的是个体在警戒任务中的判断标准的变化(提高),而不是注意敏感性变低。

(二)疲劳和维持需求理论

   有研究者认为,在检测时钟任务中,被试因为疲劳转移了他们的视线或者在监视过程中眨眼次数增加了,从而导致了信号的漏报。

该理论主要内容如下:

(1)疲劳是产生警戒衰退的最主要原因,它导致了对视觉信号维持注意力能力的变异,影响了注意的敏感性。

(2)警戒任务的工作负荷通常较高,因此长时间的维持注意的需求会就会导致注意敏感性的下降。

而那些要求有更多心理资源的因素,包括关键信号不确定、连续任务而非同时任务、事件率很快、关键信号不熟悉、认知任务(让被试回忆信号看起来或听起来象什么)取代了感觉检测任务、信号密度低因而很难检测到等,都会更加降低警戒的敏感性水平。

只有当操作者自动地、需要很少努力检测目标时,其敏感性水平才会较高,而且警戒衰退才会消失。

(三)期待理论

 期望理论更倾向于从判断标准的转换而不是注意敏感性的下降来解释警戒衰退。

该理论主要内容如下:

 

(1)人对信号的检测能力与人对信号的准备性或说期待呈正相关,这种期待依赖于人对要检测的信号的认知及信号出现的条件在头脑中已储存的信息。

在警戒作业中,被试在主观知觉到的信号频率基础上不断的设定和修改判断标准β;而一旦有信号漏报,被试感知到的信号频率就会下降,这种降低进而就会影响被试将判断标准β向上调整;而向上调整的判断标准β就更增加了漏报的可能。

如此反复,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警戒水平的不断衰退。

(2)虽然这种情况可能导致一个无限大的β,可事实上,其他一些因素将使标准保持在一定的水平而不是高不可攀。

因为这个恶性循环并不仅仅依赖于最初的信号漏报,其他各种能提高注意敏感性的变量(诸如信号呈现时间长、密度大、强度高、不确定性降低甚至奖惩措施等)也会增加被试在警戒任务中的期望作用、提高β值,或者至少使其不下降。

2论述结构优势效应的涵义、表现与特点。

答:

(一)含义:

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觉现象,结构优势效应是一类在各种实验中发现的具有共同特性的知觉结果,它们可能存在共同的知觉原理,也可能是不同的实验方法造成的实验结果的巧合。

(二)表现:

(1)字词优势效应:

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单独的一个同一字母。

(2)客体优势效应:

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的该线段。

(3)构型优势效应:

识别一个完整的图形要优于识别图形的一个部分。

(4)字母优势效应:

识别字母的一个组成线段要优于识别单独的该线段。

(5)句子优势效应:

人们识别一个句子中的单词要比识别单独的该单词容易。

(三)特点:

(1)范围涉及广,既包括文字材料又包括非文字材料

(2)是统一原因造成的还是各有原因目前不清楚

(3)计算机不能模拟 

3分析情节记忆与语义记忆之间的区别、联系。

答:

(一)情节记忆和语义记忆的概念

情节记忆:

接收和贮存关于个人的特定时间的情景或事件以及这些事件的时间-空间联系的信息。

语义记忆:

包括关于世界和语言的一般性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是个体所掌握的有关字词等语言符号、规则或公式和它们间的联系、及操纵这些符号的算法的知识,通常按照类别或其他如类属、归纳及抽象规则等进行组织。

(二)情节记忆和语义记忆的区别

(1)储存的信息不同:

前者是个人经历,后者是一般知识;

(2)存在形式不同:

前者以时空框架为形式,后者以某种结构规则为形式;

(3)稳定性不同:

前者不稳定、易受干扰、易于改变和转换、不易提取,后者稳定、不易干扰和改变、易于提取;

(4)操作机能不同:

前者推理能力小、很少需要策略参与,后者推理能力大、可应用策略、加工过程更主动。

(三)情节记忆和语义记忆的联系:

(1)二者是连续体的两端,没有严格的界限,似乎属于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也就是说对特定时间和地点的情景记忆经过在不同背景上多次重复,就会逐渐概括成为语义记忆。

(2)存在两种记忆加工或储存方式,在特定条件下可同时起作用。

4简要论述五种认知推理模型的理论内容。

答:

(一)操作模型

   该模型展露了“表征”在推理尤其是线性三段论推理中的重要作用,并为后来普遍被人所接受的关于推理过程的观点——“推理就是对表征在记忆中的各前提项间的关系进行搜索和比较的过程”奠定了一个基调。

  该理论认为,在线性三段论推理中,两个前提中的信息会形成一个统一的内部表征,3个逻辑项是依一种“自然”的顺序(比如从大到小、从高到低)来排列的;如果逻辑项的提出不符合“自然”顺序,则要进行心理调整,以形成符合要求的表征;对于其中任意两项的关系就可从表征中直接读出,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二)空间表象模型

  空间表象模型是对操作模型的延伸和扩展。

该理论认为:

在线性三段论中,三个逻辑项所形成的心理表征是空间表象,因此3个逻辑项间的关系可从它们在这个空间序列中的相对位置来判定。

任何一个线性三段论的难度依赖于两个因素,即每个前提中的逻辑项的顺序和前提的顺序。

(三)语言模型

  语言模型认为,命题表征一种表征形式。

线性三段论的表征既不是统一的也不是表象的,而是由命题和权重构成的;其中前提的两个逻辑项分别由两个命题来表征,其比较关系则由命题的权重来表征。

这样,问题与前提一致时,推理会更快;而无标记的形容词比有标记的形容词更易被加工。

(四)语言-表象混合模型

  线性三段论推理既包含语言过程又包含表象过程;推理时人们首先要对前提信息进行语言加工,然后再编码为空间表象(即空间序列),接着再进一步进行语言加工。

(五)策略转换模型

  线性三段论推理既可有语言加工也可有表象加工,人们会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加工策略。

运用何种策略可能还存在着个别差异,即可以区分出两种类型的被试:

一种是如操作模型或空间表象模型所说的、成线性顺序的内部表征的个体;另一种是如语言模型所说的、贮存相邻成对的命题表的个体。

三、材料分析题(每题20分,共40分)

1、河内塔(也译作汉诺威塔)是问题解决中常举的范例。

游戏要求把从小到大堆在柱1上的小圆盘A、B、C保持原来顺序挪放到柱2或柱3上去,规则是每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且永远保证小盘在大盘的上面。

问题解决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普遍表现方式,属于复杂行为领域,甚至有人将概念形成与推理过程也看作是包含在问题解决的范畴中,而人的智慧性和创造性更是突出地表现在问题解决上。

关于问题解决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桑代克(Thorndike)通过动物实验提出的试误说以及与其对应的苛勒(Kohler)提出的顿悟说,但20世纪60年代后,认知心理学从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出发,将人类的问题解决过程看作是对问题空间的搜索,并用计算机来加以模拟。

请分析问题类型、问题解决的含义其过程理论。

答:

问题解决可以被看作是由一定情境引起、按照一定目标、应用一定认知操作或技能活动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一)问题类型

 由于问题解决涉及的思维活动既复杂又广阔,因此不同的问题类型可能牵涉到运用不同的内部机制或思维策略的事情。

(1)明确界定问题与非明确界定问题

  也称“结构良好问题”与“结构不良问题”。

前者一般指问题的给定、目标及从给定到目标的条件都是确定的,因而人们很容易确定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如大部分的中学数学题都属于这种;而后者与前者相反,构成问题的几个要素中的一个或几个都是含混不清的,因而人们很难找到明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确定答案的正确性。

  其实明确界定问题与非明确界定问题是连续体上的两端,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可能面临的是非明确界定问题,而重复他人吃螃蟹的方法的人面对的就是明确界定问题了。

不管怎样,这种划分问题的方式在当前的认知心理学研究中很普遍,学者们通常要对二者的解决过程或特点加以比较,这有点类似于“概念形成”研究中人工概念与自然概念的区分与争论。

(2)常规问题与非常规问题

  原来应该称为常规问题与创造性问题,但由于存在着这么一个争论——是问题具有创造性还是解题方法具有创造性,所以称为“创造性问题”就太狭隘了。

“创造性问题”的命名看起来只包含头一种情况,但非常规问题就可以把两种情况都纳入进来了。

用正常的进位法计算两位数的乘积是常规问题,但若要求你用“不正常”的方法或其他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非常规问题了。

(3)知识丰富问题与知识贫乏问题

  后者指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特定领域的知识相对较少;前者指需要具备某一方面的特殊知识才能保证顺利解决的问题。

(4)专业领域问题与非专业领域问题

  强调特定学科领域的知识和训练的作用,因此更常用在比较专家与新手在解决问题上的关键差异在哪的研究中,以便为制定有效培养某领域专业人才的措施提供实证依据。

(5)对手问题与非对手问题

  对手问题涉及两个或更多人之间的竞争,如下象棋,由于此时问题空间会因对手的参与而改变,所以这类问题通常比非对手问题要复杂的多,也使得目前的问题解决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非对手问题上。

(6)归纳结构问题、转换问题与排列问题

归纳结构问题:

给予几个成分,问题解决者必须发现隐含在这些成分中的结构形式。

转换问题:

给予一个最初状态,而问题解决者必须发现一系列达到目标状态的操作。

排列问题:

给予所需成分,问题解决者必须以一定的方式排列它们以达到规定的目标状态。

   

(二)问题解决的含义

  所谓问题空间,就是问题解决者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它既包括构成问题的起始状态、目标状态与障碍这三个要素,也包括由给定引发的、并最终使给定转化为目标的各种算子,即一系列认知操作或转化步骤。

人们在接触问题时,要根据自己的经验表征和理解问题的任务领域或范围从而形成问题空间,而这种表征和理解往往就已经暗示着一条或多条算子的存在,所以解决问题就是通过搜索问题空间、利用各种算子改变问题的起始状态、经过各种中间状态、最终逐步到达目标状态来实现的。

Anderson认为问题解决应该具有3个基本特征:

(1)目的指向性:

问题解决总要抱着达到某种终结状态的目的;

(2)认知操作:

问题解决必须有明显的认知运算而不一定是实际动作;

(3)操作系列:

问题解决所涉及的认知操作往往不是单一的一步运算而是一系列的心理过程。

(三)问题解决的过程理论

Bransford等人将问题解决周期划分为7个步骤:

(1)问题的确定:

有时想识别和确定问题也很困难,比如面对那些结构不良问题时。

有人说科学家、创造者与普通大众的区别就在于,他们往往拥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

(2)问题的定义和表征:

在对问题识别的基础上,必须较好地定义和表征问题,才能使自己正确理解问题并顺利找到解决问题的算子。

因为表征问题涉及到问题空间的建立,直接影响问题空间搜索的效率,所以是极其重要、关键的一步。

(3)策略的形成:

问题得到有效定义后,就要开始拟定解决问题的策略了。

策略通常包括了分析(将复杂问题整体分解成许多可处理的元素)和综合(把各个元素集中在一起、组合成有用的方法)两个方向或过程,可能涉及到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两种思维方式。

(4)信息的组织:

解决问题的策略虽然已构建,但在整个问题解决的阶段可能需要不断地组织和再组织可利用的各种信息以实现拟好的策略。

(5)资源分配:

除一些特殊问题外,绝大多数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都会遇到包括时间、金钱、设备、空间等有限资源制约的问题。

研究表明,专家(或好学生)倾向于将更多的心智资源用于制定整体计划上,而新手(或差生)则会花更多时间在安排局部细节上。

(6)监控:

问题解决过程并非是一开始就知道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路径的,因此在问题解决中必须不断地进行自我检查,以确信自己正在接近目标,这种监控可以使问题解决者少走许多弯路。

(7)评估:

对问题解决效果的评估可以使人发现前面未被注意的新问题,也可以促成对原有问题的新定义、新策略、新资源乃至对资源的更充分利用。

这种评估可以马上进行、也可稍晚或很久以后进行,通常关键性的进步都出现在这一阶段。

 以上几个具体步骤是灵活的,可以根据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改变其顺序,或跳过、重复某些步骤。

2、可能你经常有这样的经历:

正与朋友海阔天空地聊着时你有点打瞌睡了,突然你的朋友说:

“你怎么不听我说话啊!

”你马上回答“我听着呢”并复述了一下他刚说过的一些内容。

可能你自己也感到奇怪,因为刚才你的确没有好好听,但却能记起他说过的话。

事实上,这只不过是你朋友最后说的一两句话还在你耳朵里嗡嗡,而你迅速地把它们提取出来罢了。

回声贮存对大家听课做笔记也十分重要,因为你不可能即时逐字把老师的话全都记下来,当老师稍有停顿时,你就可以利用回声贮存把一句话写出来了。

这种现象叫做“回声贮存”,是众多记忆现象中的一种。

记忆作为一种负责的认知过程,对个体有着重要影响。

根据信息保持长短,记忆可以划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

请分析三种记忆类型的概念性质与特点。

答:

(一)感觉记忆:

(1)类型:

感觉记忆可分为图象记忆和声象记忆。

前者是指视觉的感觉记忆;后者指听觉的感觉记忆。

由于感觉记忆更多的依赖于感觉道的特点,所以它们在特性和加工上也就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2)容量:

研究表明,视觉感觉记忆的容量在9-20个左右(也许更多一些),而听觉感觉记忆的容量只有5个左右。

(3)保持时间:

同感觉记忆的容量研究结果一样,部分报告法实验还证明了图象记忆的保持时间在0.5秒以内(甚至0.25秒以内),而声象记忆的保持时间是4秒以内,要更长些。

(4)编码:

从感觉记忆的分类就可看出,感觉记忆是直接按刺激的物理特性进行编码的,即维持感觉信息的原有形式来加以保持或贮存,是对外界刺激的真实的模写或复本。

(二)短时记忆

(1)编码:

短时记忆是多重编码形式,常见的有感觉代码与语义代码。

(2)信息提取方式:

信息提取方式是指储存于各个记忆中的信息是如何被“想”起来、进而让个体对此信息进行各种反应的过程。

短时记忆有五种可能提取方式:

从头到尾的系列扫描说、自我停止的系列扫描说、平行扫描说、直通模型、双重模型。

(3)短时记忆的容量:

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7+2个组块。

对短时记忆容量有限的解释,常见的有存贮有限说、复述回路说、贮存与加工权衡说。

(4)保持时间:

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很短(当然比感觉记忆要长)。

在没有复述的情况下可保持15~30秒,甚至可能更短。

但若有复述(无论哪种复述)可一直保持下去。

短时记忆保持时间短暂的常见解释有痕迹消退说和干扰说。

(三)长时记忆

(1)类型:

长时记忆可分为描述性记忆(陈述性记忆)和非描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

描述性记忆是指有关事实的知识,它既可通过言传一次性获得,也可经过有意识的回忆直接提取。

包括言语知识、数学原理与公式、生活常识以及各种生活事件的情景与流程等,根据其内容性质的差异又可分为语义记忆和情节记忆。

非描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是关于怎样去做的知识,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不可言传,通常可分为智慧技能(如心算、阅读等)和动作技能(如打太极拳、骑车等)。

(2)编码:

关于长时记忆的编码方式问题,主要认为是双重编码,即长时记忆可分为表象和言语两个系统。

(3)遗忘机制:

关于长时记忆的遗忘机制通常有痕迹消退说、干扰说、重构说(同化说)、抑制说、提取失败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