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740064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12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doc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doc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doc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doc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doc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doc(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doc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一、厌学

【行为表现】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

厌学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即学生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的速度和质量降低。

【产生原因】

(1)来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重大历史时期,在变革的巨浪中各种各样的思潮同时涌来,由于中学生自身不太成熟的特点,缺乏处世经验和辨别是非能力,就容易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如:

“商海”对青少年强烈吸引,许多中学生未把获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作为今后走上社会求职的必要条件,而认为有钱就有学上,有门路就有好工作,现在一些重点中学,各年级各班中都有分数不够、花钱进来的学生,这些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有厌学心理,这些都对中学生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2)家庭环境的影响。

一些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究其原因,家庭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家庭中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都会通过有形或无形的方式给子女的学习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目前,许多家庭缺乏有利于孩子学习的精神氛围,有的家长业余时间在聊天、看电视、打牌中消磨;还有的家长对学生抱以不切实际的过度期望,把家庭变成“第二学校”,自己承担“伴读”“督学”角色,这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常会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而自己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以至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导致成绩下降,而成绩稍一下降,父母压力更大,学生更不愿意学,成绩更差,造成了恶性循环。

(3)来自教学内部的原因。

目前相当多的学校,其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仍未从应试教育的樊篱中走出来。

升学指挥棒在中学仍有很强的支配力,由此产生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了学生厌学心理。

一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思想仍被升学指挥棒左右,课堂上满堂灌,不注重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更无暇去顾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生间的个别差异。

作业搞题海战,压得学生无喘气的机会。

凡此种种做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加重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二是应试教育对教育评价的影响,使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均以考试分数为标准,学校向教师要分数,教师、家长向学生要高分,在这种层层压力下,一些学校只注重与升学有关的科目,挤占其他科目的时间及学生的正常假日,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

(4)学生自身的因素。

不良的个性特点及个性倾向。

如意志力薄弱、兴趣广泛而不专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等。

都易失去学习兴趣。

还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常碰到困难,遭遇失败,甚至是老师的冷嘲热讽和轻视,家长的打骂,这些常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于是自暴自弃,产生厌学心理。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太差,学习方法不当,智力低下等,都可导致在学习中遭遇失败,产生厌学心理。

【专家支招】

培养孩子完善的人格是基础

从常碰到的情况看,造成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一般分三个方面:

一是我们现在的孩子承受力越来越差,抗挫折能力很弱,但家长和社会对其期望值却越来越高。

孩子情愿躲到家这个蛋壳里,也不愿去学校。

二是我们的教育目前都是向成绩看齐,缺少一个全面衡量孩子的标准。

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没有正确、及时地引导教育,对孩子的生活能力、责任感、健全人格等教育都极度缺乏。

只有在学习上出现问题时,我们才觉得有问题了。

三是还有很多孩子因为迷上网络游戏而厌学。

因为孩子的生活相对单调乏味,没有快乐体验,所以才专注于此。

针对师生关系紧张这一原因,专家指出,作为老师应时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重视。

一旦发现学生家庭压力过大,应及时跟学生家长沟通,做好学生的家庭工作,适当给学生减压。

据调查发现,有90%的家长很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和培养,但是忽略了孩子的良好性格也就是情商的培养,还有对学习的爱好。

在经常接触到的一些孩子里,有很多小学时很优秀,但是到了初中、高中后就慢慢变得厌恶学习,变得任性、自私。

这样的孩子即使能考上硕士、博士,但是根本上不考虑别人、抗挫折能力差等性格缺陷最终会严重影响其今后的工作和生活。

今年几起博士生自杀的事件就是很好的例子。

另外,学校动辄给学生排名次,对学生不良的惩罚措施等都会影响孩子对学习的兴趣,除了应该改革的应试教育方式,老师也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同时要多留心学生心理及行为的发展。

对于中学生厌学心理的预防与矫正,理论上策略很多。

1、倾注爱心,与学生亲和

(1)以身作则。

爱是教育的真谛,教师的事业心、责任心及其人格力量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动力。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倾注满腔热情,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发展成才,是对学生成长、对教育事业、家庭社会负责、对自己负责的具体体现。

教师要用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识、良好的仪表、为人师表的形象影响和带动学生;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全新的教育理念、饱满的教育热情、严谨的教学态度,营造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启迪激励的课堂环境和关爱和谐的学习氛围。

(2)尊重关爱。

中学生正处在人格趋向健全、心理逐步成熟的发展时期,尊重和关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乐学、师生情感沟通的基础,教师要面向全体,善待每个学生,关爱每个学生,帮助每位学生树立成才的信念,让每个学生都产生幸福感和安全感,才能赢得所有学生的尊敬。

(3)欣赏鼓励。

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缺点和问题属于正常现象师在课堂教育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合适的期望目标,采取与学生情感接近或相容的态度和方法,在理智闪光的同时给予感情投入,善于发现其长处并由衷地欣赏,形成和谐的情感基调;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不能一味地指责或当众训斥,少一点审查责备的目光,多一些欣赏鼓励的热情,从思路方法、兴趣态度等方面寻求闪光点给予肯定,使学生每次学习都有充足的信心和愉悦,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取得进步,在成功或失败的体验中不断努力。

2、调适负担,为学生减压

(1)实施素质教育。

学校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变片面追求升学率为“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学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不提升教学难度和要求,不增加课时和教学时间,加强思想品德、情感和心理教育的渗透,减少教师的外在压力;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利用现代媒体,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创造良好课堂环境,促进不同层面学生的素质都有所提高。

(2)激发学习动机。

德国教育家第惠斯多说过: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学生都有学好的动机,教师要发掘教材思想性素材,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责任与国家建设的使命是紧密结合的,要帮助学生将个人目标同学习目标结合起来,唤醒学习的内部动因,强化其内驱力,增强其自制力,提高学习自觉性,让学生在不同的时期有所发展、在不同的领域有所提高。

这样学生认为学习有必要、感兴趣时,便会积极主动且心情愉快地去对待,而不是只当成一种沉重的负担。

(3)促进自主学习。

自主发现学习法能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教师要把适当的时间放在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和各种新的学习方法上,使学生处于一种可选择的最能满足需求的学习资源中,帮助学生在自由学习气氛内学有所得,在课程范围内自主制定目标、自主计划自己想做的事、自主确定最佳评价的准则,真正实现自主学习、自主提高、自主发展。

3、优化过程,引学生兴趣

(1)构建情境。

教师要通过构建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紧密联系实际,坚持情感渗透,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发散性、挑战性的问题,选择有吸引力的材料,把学生从苦学的深渊带到乐学的天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

教师要善于发现那些生活中与所学课程相关的问题,构成真实的问题情境,以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的方式出现,让学生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口表述、动手操作,通过鲜活的生活和事实的理解,使学生充分享受学习、交往和发展的乐趣。

 

(2)分层设标。

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根据教学情境灵活地指导学生在集体合作中实现互相依存和个人责任相统一,并根据学生实际水平与需求,为学生创造同伴教学、分组合作、共同提高的机会,分类分层制定有序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自发、自主地学习。

学习过程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注重以旧引新,变式递进,系列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有不同的发现,都尝到学习的甜头,赢得成功的喜悦。

(3)开放教学。

学生在课堂直面问题、情景和事实时,学习过程是一个起点、多条途径、多种结论。

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鼓励冒险,宽容失败,欣赏智慧,关注方法,避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可通过灵活、适当地变换教学方法,实施分层教学,让学生自主选择和控制自己学习的需要,获得选择任务变量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针对学生情况,因材施教地指导学法,促进教学过程的开放,让学生感到学校有“自我发展区”,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全面评价,给学生激励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

学校要积极应对新课改,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处境和需要,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降低考试频率,实施发展性综合评价,克服为教育而教育、教育为升学的不良思想,改变考试是获取分数的唯一来源的现状。

要通过评价制度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

二、学习疲劳

【行为表现】

所谓学习疲劳是指长时间连续紧张学习后由于身心过度疲劳所导致的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

它包括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前者指肌肉与神经系统的疲劳,后者指的是情绪烦躁、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反应缓慢等现象。

目前,中学生中学习疲劳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其表现是:

大脑反应迟钝,头麻木或者疼痛,注意力分散,思维滞缓,情绪沮丧或烦躁,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学习疲劳有暂时性学习疲劳和慢性学习疲劳两种。

暂时性学习疲劳通过休息、睡眠可以消除,慢性学习疲劳消除需要花较大力气。

【产生原因】

造成学习疲劳的原因较多,主要原因如下:

(1)学习负担过重。

这里既有学校老师的原因,也有家长的原因。

有的老师教学方法存在问题,不是按有关部门的要求留家庭作业,而是经常搞“题海战术”、“学习大运动量”,使孩子疲于应付。

而有些家长出于望子成才心切,还自行给孩子层层加码,完成老师留的作业之外,又加些练习,或者在双休日给孩子报了一个班又一个班,认为“听总比不听好”。

就像吃饭一样,天天吃得太多,还一个劲儿往里塞,胃能不疲劳吗?

(2)学习方法死板,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些孩子学习只知道死记硬背,照猫画虎,没有认真开动脑筋。

学习没有一定之规,忙忙乱乱。

一次学习时间过长,超过脑力限度。

经常开夜车,效率不高,磨蹭太长时间,造成睡眠不足,脑子得不到充分的休息。

(3)缺乏学习兴趣。

对某一科甚至某几科的学习不感兴趣,听课不爱听,作业不爱做,但是又必须完成作业,只好硬着头皮做,既造成生理疲劳,更造成心理疲劳。

学习无愉快可言。

(4)脑营养不足。

脑力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必须保证营养,高蛋白、维生素、充足的氧气是不可缺少的。

即使吃了高蛋白,趴在桌子上时间太长,呼吸短浅,氧供应不足,也会使大脑疲劳。

【专家支招】

其一,不要用脑过度。

连续用脑时间不要太长,不要等到脑袋麻木”了才停止学习和工作。

如果长时间用脑,消耗过程超过恢复过程,就会产生疲劳。

研究发现,大学生用脑过度疲劳,会导致大脑两半球非常顽固地慢性充血现象,它不仅使其产生感觉迟钝,动作不协调,思维缓慢,理解力、记忆力减退,还会造成头痛、失眠、食欲不振、情感淡漠等,极易引起各种心身疾病。

其二,要学会科学用脑。

大脑有左右两半球,大脑左半球主要同抽象的智力活动(如数学计算、语言分析等逻辑思维活动)有关;大脑右半球则主要同音乐、色彩、图形、空间想像等形象化的思维活动有关。

为了克服疲劳、就要使大脑左右两半交替使用,把数学、哲学等需要高度抽象思维的活动同音乐、绘画、文娱体育活动交替进行,以利于克服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其三,注意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防止疲劳就要休息,休息有各种不同的形式:

一是经过一天的学习之后,晚上要按时睡觉,并保证有八小时的睡眠,以便第二天有充沛的精力继续学习。

巴浦洛夫称“睡眠为大脑的救星”。

二是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学习之后,去打球,散步,做课间操等体育锻炼,尽管时间不长,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这是因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交替进行是一种积极的休息形式,它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有利消除脑的疲劳,调节脑的机能。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大脑中建立起一个合理的“动力定势”,使脑神经的兴奋与抑制保持平衡。

这时,大脑的兴奋和抑制就会有规律地进行,减少脑力和体力的消耗,从而有效地学习和工作。

因此,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不仅是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要求,而且是防止学习疲劳,有效地进行学习活动的需要。

.

其四,顺应生物钟的节律。

按照人体生物活动的规律,上午7—10时机体的生物机能处于上升的状态,10时左右精力最充沛,是学习与工作的最佳状态,此后逐渐下降,至下午5时后又再度上升,到晚上9时达到最佳状态。

因此,学习时间的安排应顺应人体生物钟的节律变化,但这一变化规律会因地因人而有所不同,应研究自己身体机能工作的规律,以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其五,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如果对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时心情愉快,则即使学习时间长也不易感到疲劳;反之,学习那些兴趣不大甚至厌烦的内容时,就会感到枯燥,很快进入疲劳状态。

因此,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也是防治学习疲劳的方法之一。

另外,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使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身心舒畅,提高学习效果;而嘈杂、脏乱的学习环境,可能引起心烦意乱,焦躁不安。

在过暗或过亮的地方学习,可能头晕目眩,出现视觉疲劳,影响学习效果。

这些情况大学生在学习时都应注意和避免。

三、考试焦虑

【行为表现】

考试焦虑是中学生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性适应障碍,它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激发下,受个体认识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它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

其症状主要表现为:

 

(1)情绪激动、慌张、不能自制。

有的伴随手足发冷、心跳加速、肌肉紧张、甚至头昏。

(2)感知障碍,如视听困难,感受性降低,甚至把试题要求看错等。

(3)注意障碍。

即注意力集中不起来。

(4)记忆障碍。

平时熟悉的东西回忆不出,但一出考场又能想起。

(5)思维迟钝、混乱,不能正常分析、归纳、判断、推理,本来能做的题也做不出。

【产生原因】

影响个体考试焦虑水平的因素很多,既有自身的,也有外部的。

  

(1)个体的自身因素对考试焦虑水平的影响

  ①遗传素质。

现代遗传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的特点决定着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酶系统和生物化学变化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又决定着大脑皮层分析与综合的特点,从而制约着个体心理活动的进行和发展。

由于每个受父母遗传基因的影响而在神经类型的强弱上有所不同,所以,每个人对刺激产生的紧张程度有所区别。

神经系统比较脆弱的人,对刺激环境极易产生紧张反应,而神经系统较强的人即便对较强的刺激,也许只产生微弱的反应。

②认知评价能力。

考试能否引起中学生的焦虑,以及焦虑的程度如何,与个体的认知评价能力有直接关系。

认知评价能力包括个体对刺激情境性质的认识程度,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及自身对应付刺激情境能力的估价。

一个高中生如果把高考看作是决定自己前途、命运的唯一出路,并且对自己应付高考的能力估价过低,其考试焦虑水平必然过高。

如果一个高中生将高考只看作一种升学就业的途径之一,并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其焦虑水平便不会很高。

  ③知识准备。

一般来说,平时学习刻苦努力,基本功扎实,复习全面,准备充分的学生,自然会信心十足,考场上也会情绪稳定,精神饱满,自控力强。

否则,便可能会信心不足,情绪紧张,坐卧不安,焦虑加剧。

(2)、外部因素对考试焦虑水平的影响

影响个体考试焦虑水平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家庭、学校和社会。

现在的中学生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水平普遍过高,有位重点中学的高中生说:

“我害怕看到父母期待的目光,我怕考不出理想的成绩,使他们失望”。

还有些家长不仅期望过高,对孩子的要求更高,使孩子因达不到家长的要求而对学习和考试产生厌烦和焦虑情绪。

另外,一些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几天一大考,每天一小考,一味地重分数,排名次,使一些中学生终日陷于考试焦虑的苦恼之中。

此外,由于社会的竞争压力,因而拥挤在升高中、上大学的羊肠小道上,这也给学生参加重要的考试带来了严重的精神压力。

【专家支招】

 1、自信训练 

产生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自信心不足,对自己的评价过于消极。

自信训练通过使考试焦虑患者表达正常的情感和自信,扭转消极自我意识来削弱考试焦虑。

它分为两大步骤:

 

(1)学会察觉消极的自我意识 

考试焦虑严重的人往往对自己的消极自我意识已习以为常。

所以,你必须学会仔细留心自己考前细微的生理变化。

这时,你要做的是静下心来,把这些朦胧的担忧写在纸上,逐条记好,使自己清楚地了解到你到底有哪些消极的自我评价。

 

(2)学会改变消极自我意识 

例如,写下的一条是:

“就要考试了,到底我有没有能力考好?

”对这种担忧,你应该用理智来分析。

如果你一直学习认真,掌握的知识足够,以往不那么重要的考试也考得不错,那么,只要好好复习,为什么不能考好?

2、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心理疗法,它通过交替收缩或放松自己的肌肉群,细心体验每块肌肉的紧张松驰,最终达到整个身体肌肉都松驰,彻底缓解紧张的状态。

 

3、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是通过人的肌肉放松去逐步消除考试焦虑。

假定你已经掌握了放松训练法。

在放松状态下想象焦虑情景,想象结束后检查肌肉状态,如果发现紧张立刻重新放松。

就这样交替紧张和放松。

 

4、认知评价能力 

如果应试者把考试情境视为终身前途的决定要素,或对个人能力的估计低于考试难度的估计,都会产生考试焦虑。

与之相反的人,则不会产生考试焦虑或焦虑程度较轻。

所以在考试之前,家长和考生都需要调整认知,不必过分强调考试的重要性,以平常心对待考试时最好的措施。

5、知识经验 

考试前期,应考者自身知识经验储备的多寡对其顺利完成考试任务有较重要影响,知识经验不足,产生焦虑程度更大。

所谓艺高人胆大就是这个道理,只要知识储备足够,一般来说考试焦虑的程度都不会很严重。

四、焦虑症 

【行为表现】

焦虑症又叫焦虑性神经症,它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症,患者以焦虑情绪反应为主要症状,同时伴有明显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的紊乱。

焦虑症在正常人身上也会发生,这是人们对于可能造成心理冲突或挫折的某种特殊事物或情境进行反应时的各种状态,同时带有某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这些事物或情境包括一些即将来临的、可能造成危险或灾难、或需要付出特殊努力加以应付的东西。

如果对此无法预计其结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止或予以解决,这时心理的紧张和期待就会促发焦虑反应。

过度而经常的焦虑就成了神经性焦虑症。

青春期是焦虑症的易发期,其身心变化处在一个转折点上,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个体对自己在体态、生理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变化会产生某种神秘感,甚至不知所措。

诸如女孩由于乳房发育而不敢挺胸、月经初潮而紧张不安;男孩子出现性冲动、遗精、手淫后追悔自责等,这些都将对中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带来很大影响。

他们往往由于好奇和不理解而导致出现恐惧、紧张、羞涩、孤独、自卑,同时还可能伴有头晕头痛、失眠多梦、眩晕乏力、口干厌食、心慌气促、神经过敏、体重下降和焦虑不安等症状。

患者常因此而辗转于内科、神经科求诊,经反复检查并没有发现任何器质性病变,这类病症在精神科通常被诊断为青春期焦虑症。

【产生原因】

①生物学因素,如遗传影响与生理因素;

②心理因素,如认知、情绪等;

③社会因素,如城市过密、居住空间拥挤、环境污染、紧张、工作压力过大等。

【专家支招】

对于焦虑性神经症的治疗主要是以心理治疗为主,当然也可以适当配合药物进行综合治疗。

患者不妨按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自我治疗:

1.增加自信自信是治愈神经性焦虑的必要前提。

一些对自己没有自信心的人,对自己完成和应付事物的能力是怀疑的,夸大自己失败的可能性,从而忧虑、紧张和恐惧、焦虑。

因此,作为一个神经性焦虑症的患者,你必须首先自信,减少自卑感。

应该相信自己每增加一次自信,焦虑程度就会降低一点,恢复自信,也就是最终驱逐焦虑。

2.自我松弛也就是从紧张情绪中解脱出来。

比如:

你在精神稍好的情况下,去想象种种可能的危险情景,让最弱的情景首先出现。

并重复出现,你慢慢便会想到任何危险情景或整个过程都不再体验到焦虑。

此时便算终止。

3.自我反省。

有些神经性焦虑是由于学生对某些情绪体验或欲望进行压抑,压抑到无意中去了,但它并没有消失,仍潜伏于无意识中,因此便产生了病症。

发病时你只知道痛苦焦虑,而不知其因。

因此在此种情况下,你必须进行自我反省,把潜意识中引起痛苦的事情诉说出来。

必要时可以发泄,发泄后症状一般可消失。

4.自我刺激。

焦虑性神经症患者发病后,脑中总是胡思乱想,坐立不安,百思不得其解,痛苦异常。

此时,患者可采用自我刺激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如在胡思乱想时,找一本有趣的能吸引人的书读,或从事紧张的体力劳动,忘却痛苦的事情。

这样就可以防止胡思乱想再产生其他病症,同时也可增强你的适应能力。

5.自我催眠 焦虑症患者大多数有睡眠障碍,很难入睡或突然从梦中惊醒,此时你可以进行自我暗示催眠。

如:

可以数数,或用手举书本读等促使自己入睡。

但是对于程度严重的焦虑症则必须转到专科医院进行治疗。

五、挫折心理

【行为表现】

挫折一般是指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紧张情绪状态。

如果挫折产生于较为重大的目标,如学业、工作、爱情等,这种挫折可称之为失败;如果挫折的障碍与压力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使其处于一种不利于身心发展的位置,则称为身处逆境。

挫折、失败和逆境容易给中学生带来失望、压抑、沮丧、忧郁、苦闷等紧张心理状态和情绪反应,心理学上称之为挫折感或挫折心理。

【产生原因】

挫折感在中学阶段表现较明显。

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常常会因为对人生的思索、学业的担忧、爱情的烦恼、社交的障碍而体验到令人失意的挫折心理。

中学生挫折心理产生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两类:

①主客观矛盾是中学生挫折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

主观方面是指中学生的自我需求,客观方面则是指满足其需求的现实条件。

主客观矛盾的表现主要有:

中学生物质生活需要与社会、学校、家庭有限物质条件之问的矛盾;学业成功、工作出色的愿望与同学、同事竞争的矛盾;自我表现的需要与机遇不平等的矛盾;独立、自主需要与纪律约束的矛盾;社交需要与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之间的矛盾等;②个性不完善也是中学生挫折心理的重要原因。

中学生虽然朝气蓬勃,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勇于探索,富于创造性,但从社会成熟的角度看,他们个性还不够完善,如情绪不稳定,认识片面,自尊心与好胜心强,理想浪漫,容易偏激,世界观不明晰,缺乏扎实的实践基础,耐力不强等。

青少年这种不完善的个性成了挫折心理的一张温床。

【专家支招】

青少年如何才能处理好挫折呢?

⑴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遭受挫折,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任何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

正视挫折,认真分析挫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正确对待挫折,那么就不仅可以克服和消除挫折,而且还可以磨炼自己的意志。

⑵控制好自己。

挫折产生后,谁都会感到紧张、烦闷,行为也不免有些失常。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有意识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采取一些比较积极的间接反应方式,从而避免加重挫折或由挫折带来新的挫折。

⑶重组知觉判断。

挫折感的强弱,往往决定于挫折对象的知觉判断。

其实,知觉判断仅仅是一种具有整体性特点的感情认识,所以,当挫折产生后,要认真分析引起挫折的对象的实际情况,作出实事求是的估计,然后再检查自己的判断是否符合实际。

如果发现自己的知觉判断夸大了事实,就要改变对引起挫折对象的认识,从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