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常用的24种咨询方法原理及操作3.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740259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咨询常用的24种咨询方法原理及操作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心理咨询常用的24种咨询方法原理及操作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心理咨询常用的24种咨询方法原理及操作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心理咨询常用的24种咨询方法原理及操作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心理咨询常用的24种咨询方法原理及操作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心理咨询常用的24种咨询方法原理及操作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心理咨询常用的24种咨询方法原理及操作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心理咨询常用的24种咨询方法原理及操作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心理咨询常用的24种咨询方法原理及操作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心理咨询常用的24种咨询方法原理及操作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心理咨询常用的24种咨询方法原理及操作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心理咨询常用的24种咨询方法原理及操作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心理咨询常用的24种咨询方法原理及操作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心理咨询常用的24种咨询方法原理及操作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心理咨询常用的24种咨询方法原理及操作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咨询常用的24种咨询方法原理及操作3.docx

《心理咨询常用的24种咨询方法原理及操作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咨询常用的24种咨询方法原理及操作3.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咨询常用的24种咨询方法原理及操作3.docx

十六、生物反馈法

生物反馈疗法(Biofeedbacktherapy)又称生物回授疗法,或称植物神经学习法,是在行为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心理治疗方法。

生物反馈疗法利用现代生理科学仪器,通过人体内生理或病理信息的自身反馈,使患者经过特殊训练后,进行有意识的“意念”控制和心理训练,通过内脏学习达到随意调节自身躯体机能,从而消除病理过程、恢复身心健康。

实验证明,心理(情绪)反应和生理(内脏)活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心理社会因素通过意识影响情绪反应,使不受意识支配的内脏活动发生异常改变,导致疾病的发生。

生物反馈疗法将正常属于无意识的生理活动置于意识控制之下,通过生物反馈训练建立新的行为模式,实现有意识地控制内脏活动和腺体的分泌。

生物反馈疗法目前常用于神经症性障碍,如焦虑症、恐怖症等,以缓解紧张、焦虑、恐怖不安情绪,改善睡眠,调整自主神经功能。

其对高血压、心律失常、紧张性头痛、慢性疼痛、痉挛性斜颈、成瘾及不良行为,也都有助益。

(一)生物反馈系统的原理

反馈是指一个系统的输出信号,重新返回到本系统,对本系统功能起增减作用的现象。

反馈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人体各种生理功能之所以能够互相配合,对环境的各种变化之所以能产生适应性的反应,这是因为人体具有一整套精确的调节系统,是由于无数复杂的反馈回路的相互作用。

如温度过高时引起出汗反应,身体受伤时引起疼痛反应,光线加强、减弱时瞳孔的大小调节等。

这些都是人体反馈过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还有不少生理过程,由于变化缓慢或生物电反应微弱,一般不能被我们直接察觉到。

生物反馈在电子仪器帮助下,将我们身体内部的生理过程、生物电活动加以放大,放大后的机体电活动信息以视觉(如仪表读数)或听觉(如蜂鸣音)形式呈现出来,使主体得以了解自身的机体状态,根据反馈信号,学习调节自己体内不遂意的内脏机能及其他躯体机能并学会在一定程度上随意地控制和矫正不正常的生理变化。

运用于生物反馈治疗的设备有:

肌电反馈仪、皮肤湿度反馈仪、皮电反馈仪、脑电反馈仪及脉搏反馈仪等。

仪器的操作者需经过专业训练,以保证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生物反馈系统应用于临床中,要使病人把握三类感觉信息:

第一,应把握清晰的生理状态;第二,应对内部身体感觉线索有所知觉;第三,应理解从仪器上接受到的反馈信息的含意。

开始也可以用想象来引起内部生理状态的变化。

如为了增加手温,可以想象太阳照在手上的情境,手插在海滩温暖细沙中的感受等,然后经反馈训练也可使手温提高。

在反馈训练中,医护人员对病人的语言指导和治疗态度对治病结果有重要影响。

每一次训练结束,让病人作主观等级评定,1代表最松弛,7最紧张,4中性。

了解病人经过训练紧张度由几级达到几级。

还要嘱病人进行家庭训练,坚持每天做二次,每次20~30分钟的放松训练,并填写放松等级表。

(二)工作程序

1、治疗前准备。

治疗室需环境安静,使治疗者处于轻松舒适的环境中。

治疗前向病人解释清楚治疗的目的和治疗方法,以消除对电子仪器的顾虑,并个别答疑和补充。

2、诊室训练。

(1)使求助者处于轻松情境中,保持头脑清净,呼吸自然,缓慢、均匀。

(2)安放电极,记录治疗前机电水平的基线值与治疗结束时机电值,二者比较以确定治疗效果。

测机电水平基线值是可测量三次取平均值。

(3)反馈训练。

根据电极指针变化及偏转方向,提示求助者使其调整自己的生理变化。

每次训练开始要设定预置值。

(4)每次训练30分钟,第一周4次,以后每周2次,大约4~8周。

因个体而异。

(5)在没有仪器情况下要求治疗者每日做家庭训练。

此为巩固诊室训练的疗效。

(6)治疗前、治疗过程中与治疗结束后,由观察者填写记录单,病人自填症状变化量表,这样可作出对比,确定有无疗效。

使用生物反馈疗法应注意:

①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让躯体肌肉放松,及精神状态放松。

即任其自然,解除焦虑患者习以为常。

警觉过度与反应过度的身心状态。

②心理要求处于此时此地的状态,既不对过去念念不忘,也不对将来忧心忡忡,不要把思维集中在解决任何现实性问题上,而应任其无意志地自由漂浮。

③松弛状态下可能出现一些暂时性的躯体感觉,如四肢沉重感、刺痛感、各种分泌的增加、精神不振、漂浮感等,就应事先告知求治者,以免引起求治者不必要的恐慌和焦虑。

简评:

由于此疗法训练目的明确、直观有效、指标精确,因而求治者无任何痛苦和副作用。

据国内有关报道证实:

生物反馈疗法对多种与社会心理应激有关的身心疾病都有较好的疗效。

十七、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Therapy),也称“理性情绪疗法”,由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A.Ellis)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

是帮助求助者解决因不合理信念产生的情绪困扰的一种心理疗法,属于认知行为疗法的一种。

该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性的内容。

因此简要地说,这种疗法就是要以理性治疗非理性,帮助求治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表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合理的信念代表不合理的信念,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的信念给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通过以改变认知为主的治疗方式,来帮助求治者减少或消除他们已有的情绪障碍。

例如,我们平时常讲的对半杯水的看法,有人看到只有半杯水了,觉得悲观沮丧;有的人却觉得还有半杯水,就是希望。

这就是看问题的两种不同角度。

(一)合理情绪疗法的具体内容

合理情绪疗法,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的解释和评价。

事情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自己的偏好、欲望、评价时,便容易产生困扰与烦恼。

由此,他提出要改变情绪困扰,重要的不是去改变外界事件,而是改变自己的认知,进而改变情绪。

其核心理论为ABC理论,即他认为外界事件为A(activatingevents),代表诱发事件;人们的认知为B(beliefs),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评价,即信念;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consequences),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事实上,完整的治疗模式由ABCDE构成。

在艾利斯看来,事件(A)本身并非是引起情绪反应或行为后果(C)之原因,而人们对事件的不合理信念(B)(想法看法或解释)才是真正原因所在。

因此要改善人们的不良情绪及行为,就要劝导干预(D)非理性观念的发生与存在,而代之以理性的观念。

等到劝导干预产生了效果(E),人们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及行为,心里的困扰因此消除或减弱。

(二)常见的三种不合理信念

1、绝对化要求。

是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它通常与“必须”,“应该”这类字眼连在一起。

比如:

“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很好地对待我”,“生活应该是很容易的”等等。

怀有这样信念的人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中,因为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就某个具体的人来说,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获得成功;而对于某个个体来说,他周围的人和事物的表现和发展也不可能以他的意志为转移。

因此,当某些事物的发生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们就会受不了,感到难以接受、难以适应并陷入情绪困扰。

合理情绪疗法就是要帮助他们改变这种极端的思维方式,认识其绝对化要求的不合理、不现实之处,帮助他们学会以合理的方法去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与事物,以减少他们陷入情绪障碍的可能性。

  2、过分概括化。

这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

艾利斯曾说过,过分概括化是不合逻辑的,就好像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其内容的好坏一样。

过分概括化的一个方面是人们对其自身的不合理的评价。

如当面对失败就是极坏的结果时,往往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钱不值”、是“废物”等。

以自己做的某一件事或某几件事的结果来评价自己整个人、评价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其结果常常会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及焦虑和抑郁情绪的产生。

过分概括化的另一个方面是对他人的不合理评价,即别人稍有差错就认为他很坏、一无是处等,这会导致一味地责备他人,以致产生敌意和愤怒等情绪。

按照埃利斯的观点来看,以一件事的成败来评价整个人,这无异于一种理智上的法西斯主义。

他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就在于他具有人性,因此他主张不要去评价整体的人,而应代之以评价人的行为、行动和表现。

这也正是合理情绪治疗所强调的要点之一。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达到完美无缺的境地,所以每个人都应接受自己和他人是有可能犯错误的。

  3、糟糕至极。

这是一种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了,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场灾难的想法。

这将导致个体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如耻辱、自责自罪、焦虑、悲观、抑郁的恶性循环之中,而难以自拔。

糟糕就是不好、坏事了的意思。

当一个人讲什么事情都糟透了、糟极了的时候,对他来说往往意味着碰到的是最最坏的事情,是一种灭顶之灾。

艾利斯指出这是一种不合理的信念,因为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有可能发生比之更好的情形,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定义为是百分之百糟透了的。

当一个人沿着这条思路想下去,认为遇到了百分之百的糟糕的事或比百分之百还糟的事情时,他就是把自己引向了极端的、负的不良情绪状态之中。

糟糕至极常常是与人们对自己、对他人及对周围环境的绝对化要求相联系而出现的,即在人们的绝对化要求中认为的“必须”和“应该”的事情并非像他们所想的那样发生时,他们就会感到无法接受这种现实,因而就会走向极端,认为事情已经糟到了极点。

“RET认为非常不好的事情确实有可能发生,尽管有很多原因使我们希望不要发生这种事情,但没有任何理由说这些事情绝对不该发生。

我们必须努力去接受现实,尽可能的去改变这种状况;在不可能时,则要学会在这种状况下生活下去。

在人们不合理的信念中,往往都可以找到上述3种特征。

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具有不合理的思维与信念,而那些严重情绪障碍的人,这种不合理思维的倾向尤为明显。

情绪障碍一旦形成,往往是难以自拔的,此时就极需进行治疗。

(三)合理情绪疗法操作的四个阶段

1、找出使自己产生异常紧张情绪的诱发事件(A),例如当众讲话、考试、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等。

2、分析挖掘自己对诱发事件的解释、评价和看法,即由它引起的信念(B),从理性的角度去审视这些信念,并且探讨这些信念与所产生的紧张情绪(C)之间的关系。

从而认识到异常的紧张情绪之所以发生,是由于自己存在不合理的信念,这种失之偏颇的思维方式应当由自己负责。

3、扩展自己的思维角度,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D),动摇并最终放弃不合理信念,学会用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

还可以通过与他人讨论或实际验证的方法来辅助自己转变思维方式。

4、随着不合理信念的消除,异常的紧张情绪开始减少或消除,并产生出更为合理、积极的行为方式。

行为所带来的积极效果,又促进着合理信念的巩固与情绪的轻松愉快。

最后,个人通过情绪与行为的成功转变,从根本上树立起合理的思维方式,不再受异常的紧张情绪的困扰(E)。

简评:

合理情绪疗法是一种注重认知取向的方法,需要求助者积极主动的配合,努力改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由此,这种方法对于那些文化水平较高,领悟力较强的求助者更加有效。

而对于过分偏执、领悟困难及症状较严重者的帮助则是有限的。

(天津大学心理研究所 刘媛媛)

十八、贝克认知疗法

(一)贝克认知疗法

贝克认知疗法是由贝克在研究抑郁症治疗的临床实践中逐步创建。

贝克认为,认知产生了情绪及行为,异常的认知产生了异常的情绪及行为。

认知是情感和行为的中介,情感问题和行为问题与歪曲的认知有关。

人们早期经验形成的“功能失调性假设”或称为图式,决定着人们对事物的评价,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准则,而不为人们所察觉,即存在于潜意识中。

一旦这些图式为某种严峻的生活实践所激活,则有大量的“负性自动想法”在脑中出现,即上升到意识界,进而导致情绪抑郁、焦虑和行为障碍。

如此,负性认知和负性情绪互相加强,形成恶性循环,使得问题持续加重。

贝克在他的理论中提出了三个重要概念:

“共同感受”、“自动化思维”以及“规则”。

常见的负性认知有:

任意推断、选择性抽象、过分概括、放大和缩小、个人中心、二分法思维。

贝克认知疗法的独到之处是:

注重从逻辑的角度看待当事人的非理性信念的根源,以及通过鼓励当事人自己收集与评估支持或反对其观点或假设的证据以瓦解其信念的基础。

(二)贝克认知疗法的基本过程

1、完成/愉快的评定(M/P技术):

最大限度地促进病人参与提高心境的活动。

M(Mostery)表示患者完成活动的程度,P(Pleasure)表示患者对活动感到愉快的程度。

每种活动均按照0—10分评定完成和愉快程度。

2、活动安排:

这项作业的目的是在增加活动程度,最大限度地使病人控制感觉和获得愉快,着重于对每天活动作出计划,鼓励增加能获得愉快活动的比例,使病人获得对于生活控制的感觉。

3、等级任务练习:

将任务分解为若干细小的容易完成的步骤,通过自身强化来增加成功机会的练习,用于克服病人拖拉、帮助病人对付迟钝感,提高面对应激情景的信心。

4、识别和检验负性自动想法。

5、识别和盘诘功能失调性假设等等,从而发现错误的观念及其赖于形成的认知过程,并加以验证,使之改变到正确的认知方式上来,用以彻底调整情绪和行为紊乱。

(三)贝克认知疗法治疗常见技术

1、识别负性自动想法(identifyingautomaticthoughts)主要由患者完成,要求患者将自己遇到事情后的所思所想即刻记下来,对其中经常出现的、消极的念头进行总结。

如“我真没用”、“我又让父母失望了”、“这种事都做不好,我无脸见人了”、“我怎么总做不好”等等。

这些消极的想法貌似真实,却经不起逻辑的检验。

2、识别认知错误(identifyingcognitiveerrors)为了识别认知错误,治疗者应听取和记下当事人的诉说的自动化思想以及不同的情境和问题,然后要求当事人归纳出一般规律,找出其共性。

随着能够分析和识别自身的错误认知和图式,患者会逐渐认识到情境-自动想法-情感反应之间的关联,并尝试着在治疗者的帮助下,应用新的认识替代原有的不良认知和图式。

3、真实性检验(realitytesting)找到患者的认知曲解后,治疗师同病人一起对这些预测、推论和假设是否合乎逻辑,是否合乎实际和真有道理进行检验和辩论,并鼓励病人对自己的信念进行调查,以验证其正确与否。

经过真实性检验,当事人可能发现,绝大多数的时间里他的这种消极认知和信念是不符实际的,从而动摇原先的信念。

4、去注意(decentering)部分焦虑症患者感到他们是人们注意的中心,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受到他人的“评头论足”。

因此,他们一直认为自己是脆弱的、无力的。

治疗计划要求当事人不像以前的方式行事,忽略掉周围人们的注意,结果可发现很少人会注意当事人的言行。

5、监察苦闷(monitoringdistress)或焦虑水平(anxietylevel)许多慢性甚至急性焦虑患者往往认为他们的焦虑会一直不变地存在下去,但事实上,焦虑的发生是波动的。

鼓励当事人对焦虑的水平进行自我监测,促使当事人认识焦虑波动的特点,增强抵抗焦虑的信心,是认知治疗的一项常用技术。

6、苏格拉底式对话(Socratesdialogue)指治疗师不做主观判断,通过一系列追根究底式的对话,让患者发现自己想法中的自相矛盾之处。

从而改变自己的想法。

如“你觉得离婚是很痛苦的事,是吗?

”“是的。

”“你认为这种痛苦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吗?

”“不会的。

”“你的想法改变吗?

”“不会。

”“你结婚的时候想过你未来的婚姻会如此痛苦吗?

”“没有。

”“但你现在发现婚姻其实可能是很痛苦的。

”“是的”“所以,你的想法可能随着时间而改变”“是的。

”“所以,虽然目前你觉得很痛苦,但有可能过段时间你就不再觉得痛苦了,是这样吗?

简评:

能够通过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认知,从而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目的,帮助求助者更加健康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贝克认知疗法以当前为关注点,所以一般是简短的,并且当人们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时常常因为不加注意而忽视了认知过程。

十九、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疗法

(一)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疗法简介:

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是应对技能学习程序,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学习如何矫正认知“定势”来获得更有效的应对情境压力的策略。

(二)梅肯鲍姆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操作程序:

通过角色扮演和想象是求助者面临一种可以引发焦虑的情境;

要求求助者评价他们的焦虑水平:

教给求助者觉察那些他们在压力情境下产生的引发焦虑的认知;

帮助求助者通过重新评价自我陈述来检查这些想法;

让求助者注意重新评价后的焦虑水平

(三)梅肯鲍姆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应用

压力接种训练是应对技能学习程序的具体应用。

它是一系列技术、过程的组合,包括信息给予、苏格拉底式讨论、认知重组、问题解决、放松训练、行为复述、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和改变环境情境。

它是为教授既可应用于当前问题,也可应用于未来困难的应对技能而设计的。

梅肯鲍姆为压力接种训练设计了三阶段模型:

1、概念阶段

首先的关注点是与求助者建立一种工作关系。

这一点主要是通过帮助他们获得对压力本质的一个更好的理解,以及用社会交互作用观点来对它进行重新定义而做到的。

在这一早期阶段,咨询师要得到求助者的合作,并且一起来重新思考求助者问题的实质。

一开始,咨询师为求助者提供一个专门为他设计的简单概念框架,帮助理解它是如何对一系列压力情境做出反应的,让求助者认识到认知和情绪在造成与维持压力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咨询师是通过教学呈现、苏格拉底式询问和由于引导的自我发现过程来完成的。

   2、技能获得和复述阶段

关注点是教给求助者各种行为和认知应对技术以应用于不同的压力情境。

这一阶段包括一些直接行动,例如收集有关求助者各种有关恐惧的信息,明确找到是什么情境带来了压力,通过各种途径来做一些不同的事以缓解压力,以及躯体学习和心理放松方法。

这一训练包括认知应对。

通过学习,求助者认识到适应性与适应不良行为都是与他的内部对话相联系的,他需要获得和复述一种新的自我陈述。

3、应用和完成阶段

该阶段关注的是将治疗情境中发生的改变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并将之维持下去。

很明显,教授应对技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有赖于各种不同的治疗程序。

对于求助者来说,仅仅告诉自己新的东西还不足以带来变化。

他需要实现这些自我陈述,并且把这些新技能应用到现实生活情境中去。

一旦求助者掌握了各种认知和行为应对技能,他就要开始练习难度逐步提高的行为家庭作业。

这些作业的完成情况将在随后的会面中得到仔细的检查。

如果求助者没能完成他们,咨询师将和他们一起寻找失败的原因。

后续和加强治疗通常安排在治疗之后的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时候,目的是激励求助者继续练习和提高他的应对技能。

STT可以被看做是整个压力管理程序的一部分,它的训练成果结伴着整个程序的延伸而进行下去。

简评:

压力管理训练对于许多问题和求助者都存在应用价值,它既可用于矫正也可以用于预防。

它的应用领域包括愤怒控制、焦虑管理、自信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提高、抑制治疗和对健康问题的处理。

此外,压力管理训练也被用来治疗肥胖者、多动儿童、社会孤立者、创伤后应激受害以及精神分裂患者。

二十、以人为中心疗法

以人为中心治疗(person-centeredtherapy)是由罗杰斯于上世纪50年代创立的。

被视为心理治疗理论中的“第三股势力”。

以人为中心疗法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哲学的基础之上的。

罗杰斯的基本假定是:

人性本善,人们是完全可以信赖的,且人都具有自我实现和自我成长的能力,有很大的潜能理解自己并且解决自己的问题呢,而无需咨询师直接干预;如果处在一种特别的咨询关系之中,人能够通过自我引导而成长。

从一开始,罗杰斯就把咨询师的态度和个性以及咨询关系的质量作为咨询结果的首要决定因素,坚持把咨询师的理论和技能作为次要因素。

他相信来访者有自我治愈的能力,这与很多理论认为咨询师的理论与技能是咨询最有力的因素有所不同。

(一)工作程序

1、确定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咨询目标

罗杰斯认为治疗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解决求助者眼前的问题,而是在于支持求助者的成长过程,以致他们能更好地解决他们目前甚至是将来面临的问题。

一人为中心疗法的实质,是帮助求助者去掉那些由于价值条件的作用,而使人用来应付生活的面具或角色,把别人的自我当成自我的部分,使其恢复成真正自我的过程。

这一过程,按照罗杰斯的说法,是协助求助者成为一个“充分发挥机能的人”的过程。

2、掌握求助者中心疗法的主要咨询技术

罗杰斯认为咨询关系是求助者发生积极改变的充分必要条件。

这种关系被表述为:

两个人有心理意义的接触。

第一个人,我们称其为求助者,处于不一致的状态,具有攻击性或处于焦虑中。

第二个人,我们称其为咨询师,他在这种关系中是一致的或者是处于内部整合的状态。

咨询师无条件地接受和关注求助者。

咨询师与求助者共情,并努力与求助者交流。

咨询师对求助者表达共情的交流和无条件关注是最基本的。

罗杰斯认为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必需条件。

如果这些核心条件存在一段时期,个体就会发生建设性的改变。

在以人为中心疗法中,关系是最根本的:

它是咨询过程的开始,是咨询中的主要事件,也是咨询的结束。

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关系是安全和相互信任的,而且一旦建立了一种安全和相互信任的氛围,就能促进咨询关系的发展。

由于以人为中心疗法从根本上来讲是一种以关系为导向的方法,因此在罗杰斯的治疗策略中并不包括对求助者采取什么具体技术。

没有什么固定的步骤或工具可以促进求助者产生朝向某一治疗目标的进步;取代他们的就是对关系体验的促进策略。

这些策略是发生在此时此地的,并允许求助者和咨询师去体验,并且生活于正在进行的过程。

咨询师不是理性地谈论求助者所关心的问题,而是直接关注求助者在某一时刻内心深处所关心的问题。

以人为中心疗法治疗中的技术就是促进心理成长的三个条件,他们都是通过咨询师的努力建立起来的。

(二)方法和技术

1、促进设身处地理解的技术

设身处地的理解意味着从求助者的角度出发去知觉他们的世界,并把这种知觉向求助者交流出来。

促进这种设身处地理解的技术包括:

关注、设身处地的理解的言语和非言语交流、使用沉默的技术等。

(1)关注。

咨询师要达到设身处地的理解,必须在一开始时就能让求助者感觉到这种关注,即无条件的积极尊重。

这种尊重是建立在一种“人对人”的基础上。

(2)言语交流设身处地的理解。

设身处地的理解意味着理解求助者的情感和认知信息,并且让求助者知道他们的感情和想法是被准确地理解了的,不论是表面水平的还是深层次的。

在表面水平上的理解,即咨询师的言语交流仅限于重复或反映求助者所表达的内容。

例如:

求助者:

考试之后我的分数很低。

但我并不认为自己做得很差。

咨询师:

你对考试成绩感到失望。

而较深层次的设身处地的反应则是理解并表达出潜在的和深层的含义。

例如:

咨询师:

你对你的考试成绩感到惊讶,也很烦恼,因为在你的预料中成绩不应该这么糟(反映出深层的含义)。

(3)非言语交流设身处地的理解。

设身处地的理解包括准确地解释咨询师和求助者所表达出来的言语和非言语线索。

非言语信息可以通过几种方式传达出来,手、脚、目光的接触,等等。

(4)沉默作为交流过程中设身处地理解的一种方式。

在心理咨询的很多情况下,“沉默是金”。

咨询中出现某一时刻,咨询师和求助者都需要考虑所说的话,而不需要任何语言,而且这时任何语言都可能起干扰作用。

2、坦诚交流的技术

艾根的帮助您技巧系统来源于罗杰斯的理论。

按照艾根的观点,坦诚的交流包括:

(1)不固定角色。

咨询师不固定自己的角色,就意味着他在咨询中的表现如同他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一样坦率,即他们是职业的心理咨询师,但不要把他隐藏在职业咨询师的角色之内,而是继续保持与目前的情感和体验的和谐,并交流自己的感情。

(2)自发性一个人自发地表达和交流,应该掂量该说什么。

咨询师的表现很自由,不会出现冲动性或者是压抑,并且不为某种角色所羁绊。

(3)无防御反应。

坦诚的人也是没有防御反应的。

一个没有防御反应的咨询师很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所在,并且很了解该如何感受他们。

(4)一致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