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鸬鹚》教学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43153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鸬鹚》教学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鸬鹚》教学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鸬鹚》教学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鸬鹚》教学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鸬鹚》教学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鸬鹚》教学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鸬鹚》教学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鸬鹚》教学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鸬鹚》教学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鸬鹚》教学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鸬鹚》教学总结.docx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鸬鹚》教学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鸬鹚》教学总结.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鸬鹚》教学总结.docx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鸬鹚》教学总结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鸬鹚》

研修实践性作业——《鸬鹚》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基本信息

名称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鸬鹚》

执教者

   韩祥荣

课时

1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

教材分析

《鸬鹚》这篇文章是根据著名作家郑振铎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写的散文《鹈鹕和鱼》的前半部分改写而成的,是一篇写景散文。

以诗一样的语言,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为我们展现了三幅画卷:

恬静优美的渔人闲憩图,鸬鹚欢悦捕鱼图和最具国画色彩的“渔舟唱晚图”。

从文中我们欣赏了优美的水乡景色,感受到了渔人的悠闲自得,并从渔人和鸬鹚的默契中体会到这更是一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赞歌。

学情分析

《鸬鹚》一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人们展现了一幅渔人利用鸬鹚捕鱼,随着鸬鹚捕鱼湖面发生变化的优美图画。

其教学重点是了解湖面由平静到不平静又回到平静的过程及其与鸬鹚捕鱼的关系,欣赏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五年级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这些。

由于课文景美、境美、情美,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诵读来想象画面,感受“恬静优美的渔人闲憩图,鸬鹚欢悦捕鱼图和最具国画色彩的渔舟唱晚图”三幅画卷带来的江南水乡的恬静美。

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水平,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采取多读多想、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量的字词积累,已经能够读懂文章内容,感受文章情感。

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主感悟学习,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在实践中逐步提高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认读4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5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一望无垠”“悠然”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并学习作者抓住特证,用词准确生动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想象文章描绘的优美画面,知道渔人是怎样利用鸬鹚来捕鱼的,作者又是怎样依照时间顺序,描写湖面平静——不平静——平静的变化的,训练学生描景状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观赏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情景,从中受到爱美情趣陶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想象文章描绘的画面美,了解并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方式。

难点

体会作者写景状物写作特点和表达方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鸬鹚》一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

它生动地再现了江南水乡人民愉悦安乐的美好生活情趣。

教学时,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要让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鸬鹚捕鱼的,学习作者写景状物写作特点、表达方法和用词的准确。

1、由教师搜集的和学生搜集的关于鸬鹚的图片及资料导入,让学生反复品读课文,逐步深入理解课文。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难通过小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深读感悟时给予点拨指导。

3、在深入学习课文时设置好深读感悟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3分钟

预习检查

5分钟

自读自悟

5分钟

深读感悟

全班交流

16分钟

拓展阅读

5分钟

一、情景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的捕鱼能手,你们想知道它的名字吗?

下面请同学们先看一看它及它捕鱼时的图片。

(出示鸬鹚的幻灯片,使学生对鸬鹚有一个初步印象。

)问:

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

(板书:

鸬鹚)试着读读它的名字。

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书空这俩字,并观察:

什么结构?

怎么写才正确?

你们还搜集到哪些鸬鹚的资料呢?

2、介绍鸬鹚喉囊的位置和作用。

教师:

鸬鹚捕到鱼后,就会把鱼吞进自己的喉囊,要是让它继续吞,那鱼就吞到肚子里去了。

所以,鸬鹚捕鱼前,渔人得用绳子扎住它的喉囊,捕完鱼后,再把绳子解开,大家看这就是鸬鹚的喉囊(课件呈现鸬鹚喉囊的位置)

教师范写“喉囊”两字,边写边说明书写“喉”字的要领。

二、预习检查。

1、试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看准字音,争取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

2、小组交流预习情况:

要求:

【1】.组内交流检查预习情况,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认读,识记方法,词语理解。

【2】.小组交流不懂的词语,共同解决。

3、检查预习情况:

【1】.谁来向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

老师相机纠正字音。

【2】.教师出示课件,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对难写生字进行指导。

(1)认读词语:

文章  船舷  喉囊  吞下  水痕  一望无垠 粼粼的波纹。

(2)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如:

一抹、悠然等。

(3)出示课后要求会认的生字,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交流自己的记忆方法。

如:

利用形近字识字,造字结构识字等。

(4)抽查学生对单个字的认读情况,边读边组词。

(自由读、指名读、一条龙读)

(5)指导书写生字(尤其是舷和喉)先观察这几个字书写时注意什么?

教师示范,学生练写。

三、自读自悟

1.自读课文思考:

读了课文,你了解到了什么?

2.默读课文,思考:

鸬鹚捕鱼和湖面变化有什么关系?

(展示课件)

最后一段:

天色逐渐暗下来,湖面恢复了平静,只留下一条闪闪的水痕。

看看你能从这短短的17个字当中读出什么来吗?

预设:

从“恢复”这个词上可以看出,湖面原来是平静的,后来不平静了,现在又变得平静了。

联系课文前面内容,我们发现,湖面的平静与否跟鸬鹚捕鱼有关。

3.理清文章思路,说出湖面的平静与否跟鸬鹚捕鱼的关系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如下:

捕鱼前   平静

捕鱼时   不平静

捕鱼后   恢复平静

4.作者按照湖面的平静与否跟鸬鹚捕鱼的关系为我们展现了三幅画面:

恬静优美的渔人闲憩图

鸬鹚欢悦捕鱼图

渔舟晚归图

四、深读感悟

(一)刚才我们欣赏了优美的水乡景色。

下面我们跟随郑振铎先生一起去感受渔人的悠闲自得,并从渔人和鸬鹚的默契中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出示中心话题:

文章为我们描绘了三幅优美的画卷,你最喜欢哪一幅,抓住重点词句想象这幅画面,并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勾画相关语句,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悟,并把你的感悟读出来,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

(三)引导学生个人独立学习。

(四)引导学生小组交流研讨。

五、全班交流。

预设:

1.捕鱼前(渔人闲憩图)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小湖的优美,引导学生从“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

”这句话中体会湖面的“平、亮、清”,稻田的“一望无垠”,小船浮在水面的轻、稳、平,渔人的悠闲自得,鸬鹚整装待发都给人以美感。

教学时随机让学生给“悠然”换近义词,体会渔人的心境。

指导朗读。

2.捕鱼时(鸬鹚欢悦捕鱼图)

   

(1)第二——四自然段,重点让学生体会“一抹”,这是全篇的文眼。

引导学生体会“一抹”中包含着哪些含义?

(这一抹里有渔人的技术娴熟,有自信,有对鸬鹚的爱护。

一抹打破了小湖的平静,抹出了可爱的鸬鹚,抹出了鲜鱼满仓景象……所以教学时要抓住这点。

)可以用换词比较“一抹”的精妙之处。

(2)点拨:

小湖的平静和优美的确令人陶醉,小湖的活跃和欢腾同样叫人心动。

当渔人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的时候,小湖的平静消失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派活跃、一派欢腾的热闹景象。

展示课件:

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一抹,好像在说:

“________________。

(3)组织交流,随机点拨。

提醒学生:

既然渔人这句话是对鸬鹚说的,那总得先有个称呼。

比如:

孩子们、我的小宝贝、朋友们、小家伙们……

(4)教师小结:

你们看,渔人这一抹,抹得多么自信、多么自如呀!

他抹出了活跃、抹出了欢腾、抹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5)再读课文,思考还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由渔人的“一抹”抹出的是活跃和欢腾?

圈出渔人用鸬鹚捕鱼的动作的词语并组织交流,教师作随机点评,并引导学生反复读好有关句子。

(6)找出描写湖面句子,读一读。

3.捕鱼后(渔舟唱晚图)

(1)展示课件:

岸上炊烟四起,袅袅的升上天空。

渔人不再赶鸬鹚下水了……天色逐渐暗下来,湖面恢复了平静。

体会“恢复”一词的意思。

(2)品读思考:

这时的静与原先的静是不是完全一样?

可以通过“只留下一条闪闪的水痕”与前面对比,体会出渔人忙碌之后洋溢着幸福的平静。

表面上这是一种____的静,实际上这是一种____的静。

相互讨论完成练习。

并指导学生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六、拓展阅读

燕子

郑振铎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二三月间,微风轻轻的吹拂着,毛毛细雨从天上洒落下来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

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过来,形成了烂漫的春天。

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

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的一声,已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柳树下了;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

在蓝天的映衬下,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

1、学生带着预习中的疑问,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从而进入课文情境。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3、组内相互检查读书情况,记忆自己不会的和易错的字音、词语。

学生在田字格本上练写生字。

4、默读课文,思考鸬鹚捕鱼和湖面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5.学生试着用精炼的语言,结合课件来试着说明。

6、学生自由读课文,通过品读自己最喜欢的画面,了解湖面的变化以及鸬鹚捕鱼时的情景,体会语言的优美,抓住关键词句,想象画画。

7、小组交流讨论,进一步相互体会三个画面的优美。

8、学生想象画面,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

9、学生研究“一抹”抹出了什么?

能不能换成别的词?

10、学生独自练习,然后同桌互相练说。

11、班内指名交流,其他学生评价。

学生圈画交流,反复朗读。

12、相互讨论完成练习,并指导学生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13、学生阅读短文《燕子》,并思考短文的问题。

鸬鹚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图片展示让他们能够对鸬鹚有印象。

通过交流鸬鹚的相关资料,调动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阅读兴趣,唤起阅读愿望,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抓住要点,读通读熟课文,弄清课文讲了哪些内容,并抓住课文的要点,把握课文的脉络,理清作者写作条理。

充分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识字,重视对学生自主识字的引导和交流,激发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及能力。

给学生渗透阅读方法,通过自读和默读,使学生了解了文章的内容。

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能够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

这也是新课标中对高年级段提出的要求。

先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知道在读书的时候该做些什么,应该怎样去做。

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和思考时间,使他们能真正地认真读书,静心思考,读出自己的感受。

让学生反复读,品词析句,感悟作者情感,谈收获,从而较好地感受和领悟到文中那物静人宁的静态美和鱼跃人欢的动态美。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感受大自然的美。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咀嚼品味,想像画面,以读促思,以读助思。

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方法,练习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为学生搭建拓展阅读的桥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学生吸引到课外。

课堂小结

2分钟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江南水乡及鸬鹚的生活习性有了一些了解,你能归纳总结一下鸬鹚有怎样的特点吗?

你从本文学到了哪些写作方法?

【师生讨论共同归纳】

课文的三个画面你最喜欢哪一个?

你能把自己喜欢的画面背下来吗?

布置写作业

4分钟

有效练习:

小练笔:

同学们,你们一定有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吧,请写一写,注意抓住这个小动物的特证来写,做到细心观察,抓住特点,做到这些,这样你才能把作文写好。

【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板书设计

鸬鹚

捕鱼前   湖面平静        渔人闲憩图

捕鱼时   打破平静        鸬鹚捕鱼图

捕鱼后   恢复平静        渔舟唱晚图

教学反思

经过一周多的充分准备,今天我终于又把《鸬鹚》这篇课文上了一遍。

我完全是按着我县高效课堂的思路(情景导入、预习检查、自读自悟、深读感悟、拓展阅读、有效练习)来设计并教学这篇课文的。

课后我进行了自我总结,反思如下:

1、自我评价:

本节课我抓住了语文学习的重点,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全方位训练,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的发展和听说读写的训练。

我对我本节课很满意。

2、教学中我最满意的地方:

新课标在阅读目标建议中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我县小学语文教研员王菲主任也多次强调:

不应以老师的读和命令代替和束缚学生的自我体验朗读。

《鸬鹚》这篇课文景美、境美、情美,在教学中应注重加强对学生诵读的训练。

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地让学生们读,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和读背他们自己喜欢的段落。

因为学生自己喜欢读,所以读起来都相当投入,也能较好地感受和领悟到文中那物静人宁的静态美和鱼跃人欢的动态美。

这样做我很满意。

3、不足之处:

课后我想一想,课上还是没有充分放开手让学生们去感受课文,比如第一段描绘的捕鱼前恬静优美的休憩图,我牵引的痕迹较多。

没有充分把这份恬静优美让学生们自读自悟感受出来,而是牵引灌输,把自己的作为大人的感受直接传达给学生,这样就束缚了学生们的想象和思维能力。

4、课堂上意想不到的事情:

在教学伊始,我向孩子们介绍鸬鹚时,我有一段这样的介绍,是我从网上查鸬鹚资料时查到的:

“鸬鹚捕到鱼后,就会把鱼吞进自己的喉囊,要是让它继续吞,那先前的鱼就吞到肚子里去了。

所以,鸬鹚捕鱼前,渔人都得先用绳子扎住它的喉囊,待捕完鱼后,再把绳子解开……”我介绍到这里时,班里有一个叫杜雨桐的孩子,头脑机灵,反应快,不等举手老师点名叫,就张嘴问我:

老师,用绳子扎住喉囊,那鸬鹚不就不能呼吸了吗?

不能呼吸还怎么下水捕鱼?

所有学生一愣,我也一惊。

确实啊,查到这份资料时我怎么没这样想一想呢?

怎么对他解释呢?

我思考了一下,坦诚地说:

“对不起,这个我也回答不了,一会儿我再查一查好吗?

”布置学生们预习自学的当,我又上网查了一下,网上这样解释的:

“捕鱼时,鱼鹰们的脖子上,通常套有一根麻织的细绳子,以防它们私吞大鱼,所以麻绳子并不紧紧的,不影响呼吸。

”我据此向学生们解释了一翻,并感谢杜雨桐同学对我的纠正,也表扬他听讲专心,发现问题及时指出。

5、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课上学生们的表现及课后作业完成质量分析,我感觉本节课学生们的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表现在:

1、时间利用率好,课堂容量合适,目标达成度高,学生既掌握了本课应掌握的知识,又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技能的提升,还受到了审美的陶冶;2、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如师生谈话、小组内生生合作交流、跨组生生交流、自主探究、各种读等;3、学生们广泛参与教学全过程,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充分享受学习的成就感和幸福感;4、学生课上交流氛围浓厚,思维活跃,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愿意互相交流研讨,场面积极热烈;5、课后作业及练笔完成质量好,能够把课上所学到的知识、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去。

综上我认为学生们的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