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山野外实习考察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45512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清山野外实习考察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三清山野外实习考察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三清山野外实习考察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三清山野外实习考察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三清山野外实习考察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三清山野外实习考察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三清山野外实习考察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三清山野外实习考察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三清山野外实习考察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三清山野外实习考察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三清山野外实习考察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三清山野外实习考察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三清山野外实习考察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三清山野外实习考察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三清山野外实习考察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三清山野外实习考察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三清山野外实习考察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三清山野外实习考察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三清山野外实习考察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三清山野外实习考察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清山野外实习考察报告.docx

《三清山野外实习考察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清山野外实习考察报告.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清山野外实习考察报告.docx

三清山野外实习考察报告

三清山野外实习考察报告

 

学院:

历史地理与旅游学院

专业:

地理科学

班级:

10史(4)

姓名:

周林

学号:

10070448

指导老师:

臧敏

2012年10月12日

目录

一、绪言·····························································2

1.野外实习考察的重要意义··········································2

2.实习考察目的···················································2

3.考察出发前的准备················································2

4.实习考察时间····················································3

5.实习考察地点及概况··············································3

6.实习考察人员及概况··············································3

7.考察线路························································3

8.考察线路选取原则················································3

二、具体的实习内容···················································3

1.土壤考察························································4

1.1总论·························································4

1.2考察准备·····················································4

1.3土壤形成的自然地理条件·······································4

1.4具体考查内容·················································5

1.5心得体会·····················································7

2.地质考察························································8

2.1总论·························································8

2.2考察准备·····················································8

2.3三清山地质演变概述···········································8

2.4具体考查内容·················································9

2.5心得体会····················································10

3.植物考察·······················································11

3.1总论························································11

3.2考察准备····················································11

3.3三清山植被发育的自然地理条件································11

3.4主要植被类型及其分布········································12

3.5样方调查结果················································14

3.6三清山植被资源的保护、利用和改造·····························14

3.7心得体会····················································14

4.地貌和水文考察·················································15

4.1总论························································15

4.2考察准备····················································15

4.3地貌形成因素················································16

4.4具体考查内容················································16

4.5心得体会····················································17

三、后记:

实习总结及收获·············································18

一、绪言

2012年5月30日至2011年6月24日,我们地理科学专业10级4班进行了为期将近四周的野外实习考察。

在这四周的实习活动中,同学们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圆满的完成了实习的各个任务。

这次实习,同学们不仅巩固了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也极大的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我相信此次实习肯定会成为每一位同学心中宝贵的财富,也肯定会对每个人以后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1.野外实习考察的意义: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现象形成演变过程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自然地理现象及其成因复杂多变,课堂上讲授的地理知识是前人研究和实践总结得到的最一般、最普遍的原理,是高度概括归纳的结果。

实际自然地理现象往往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非常错综复杂。

通过野外实习可以把抽象的自然地理学理论与实际的自然地理现象结合起来,真正理解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

因此,自然地理野外实习考察是自然地理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2.实习考察目的:

(1)结合实际应用,验证课堂教学所学到的理论和知识,加深和巩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通过野外实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使学生学习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调查全过程的程序、方法和技能,包括正确撰写自然地理野外调查报告、资料的搜集、野外观测记录、标本与样品的采集、资料综合分析整理等。

(3)培养学生学会野外仔细观察自然地理要素的主要特征和重要自然地理现象,并准确、完整的记录所观测到的现象、特征和数据,学会初步分析有关现象、特征形成的原因;初步具备观察分析自然地理现象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能力。

(4)通过实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实习区域主要地貌类型、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并分析其成因,了解地质、水文、气候、土壤与植被等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5)学会对土壤剖面进行观测及对土壤组成、结构等特征进行描述;掌握土壤标本采集、土壤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6)了解实习区植被类型和代表性植物的种属,观察植物生态与环境的关系;学习掌握植物群落调查的方法。

(7)撰写实习报告或论文,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

(8)培养学生求实认真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以及吃苦耐劳、严守纪律、团结协助的团队精神。

3.考察出发前准备:

(1)了解考察地区的基本状况和主要实习内容,查阅、收集考察地区的有关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物等有关图献资料。

(2)准备好必须的仪器、用品和装备。

(3)准备好一套比较完整的考察地区地图。

4.实习考察时间:

2012年5月30日至2012年6月24日

5.实习考察地点:

上饶市三清山景区(驻地:

西坑)

概况:

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东部门户玉山、德兴两县(市)交界处,东邻浙江省,它的地理位置是28°54’N、118°03’E。

主峰玉京峰海拔1819.9m,因山有三峰,名为玉京、玉华、玉虚,如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列坐其巅,故名。

三清山南北狭长,景区总面积229k㎡,由于长期地质地貌变化,形成了三清山别具一格的奇峰怪石、急流飞瀑、峡谷幽云等景观。

三清山境内海拔在300m以上,岩石有花岗岩、石灰岩、砂质岩等。

其地带性土壤为红壤,即为山地的基带土壤,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呈有规律的变化,土壤垂直分布组合为红壤、山地红壤、山地黄红壌、山地黄壌、山地黄棕壤、山地草甸土(矮林灌丛草甸土)。

在低山高丘地带,特别是村落附近,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常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土壤受到侵蚀的强度较大。

本区处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降水为江西省最多的地区之一,年均降水量1860mm,年均温11℃,年均积温3400-4500℃之间,全年无霜期187天(三清宫)。

山顶与山麓温差较大,约相差6-8℃。

本区植被类型多为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及山地夏绿灌丛等。

6.实习考察人员:

上饶师范学院历史地理与旅游学院10史(4)全体同学,实际考察人数43人,和臧明老师、徐磊老师、凌云老师、邱筱兰老师等组成。

概况:

各位指导老师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考察经验,同学们先前学过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土壤、植物等自然地理课程,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

在各位老师的带领下,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考察活动中。

7.考察线路:

(1)西坑村——大湾——银湖山庄——紫湖中学——茶园——紫湖镇

(2)西坑村——金沙——玉女潭瀑布——岭头山——田园牧歌

(3)西坑村——金沙——汾水村——汾水河谷——三清山展览中心

(4)西坑村——金沙(北山)——玉灵观——三清山核心景区——外双溪(南山)——紫湖镇

(5)西坑村——后山石英砂矿洞

(6)西坑村——金沙——石鼓岺水电站——玉帘瀑布

8.考察线路选取原则:

(1)尽可能不走重复路。

(2)能穿过考察地区尽可能多的自然地理单元。

(3)能尽量多地观察到自然地理要素的多种类型。

(4)能穿过典型的剖面、类型、地点或露头。

(5)经过阐明考察地区自然地理结构最有意义的地点。

(6)注意地貌走向的路线选择。

二、具体的实习内容

1.土壤考察

1.1总论

三清山在中国红、黄壤土壤利用改良“土区”区划中,属于赣东北中山高丘地段红黄壤水源涵养区。

其地带性土壤为红壤,即为山地的基带土壤,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呈有规律的变化,土壤垂直分布组合为红壤、山地红壤、山地黄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草甸土(矮林灌丛草甸土)。

在低山高丘地带特别是村落附近,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常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土壤收到侵蚀的强度较大。

1.2考察准备

1.2.1地点:

三清乡

1.2.2时间:

2012年5月30日—2012年6月5日

1.2.3人员组成:

2010级(4)班43名学生;指导老师:

凌云

1.2.4考察路线:

以西坑为驻地进行土壤考察

(1)第一天(5月30日):

坐车去三清山,驻地西坑安排住宿,熟悉周边环境。

(2)第二天(5月31日):

上午室内课,下午在房东家门前的田里挖坑,进行野外工作程序演练。

(3)第三天(6月1日):

进那个小屋看模型山,银湖山庄—大湾—紫湖中学—茶园—紫湖镇,建设村农家访问。

(4)第四天(6月2日):

下雨休息(三清山小学)

(5)第五天(6月3日):

金沙—玉女潭瀑布—石鼓岺水电站—岭头山

(6)第六天(6月4日):

第一次进核心景区,登三清山最高峰—玉京峰;玉灵观—风门—三清福地—玉京峰—阳光海岸景区(东海岸)—南山下

(7)第七天(6月5日):

总结、查漏补缺。

1.2.5考察方法:

本次考察以土壤路线调查为主。

土壤路线调查,也称土壤概测,主要目的在于了解调查地区的气候、植被、地貌,母质等成土因素的特点与土壌发生上的联系,掌握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发生和分布规律,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测制路线土壤分布土壤地理基本资料。

1.2.6考察任务:

(1)熟悉线路调查法的工作程序

踏勘与访问

选线与定点③剖面设置与挖掘④形态特征描述与记载⑤标本样本的采集⑥土壤野外理化性质测定⑦土壤微形态野外观察与取样⑧土壤分类分布的规律研究⑨土壤类型制图(断面图、路线图、地表起伏状况)

(2)三清山的自然土壤的空间分布模式是一个验证的过程

(3)水稻土的微地貌的分类,从人为和地形因素考虑

(4)进一步了解地表过程和环境演变

(5)了解土壤的净化功能和对周围的环境带来的影响

1.3土壤形成的自然地理条件

(1)气候:

三清山地处亚热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7.2℃。

极端高温37.3℃,极端低温-6.8℃。

年平均降雨量2241.3毫米,多集中在4月5月6月三大月。

无霜期288天。

(2)地质、地貌:

三清山位于怀玉复式向斜西北部的一个次级背斜南翼,山体周边为三组断裂所切割,即枫林-紫湖断裂带、小坑-芭蕉坞断裂带和鹅公岭-下西坑断裂带,形成了三清山三角形断块。

区域性上升造就了怀玉山脉,而以玉京峰花岗岩株为核心的三角形断块在区域性抬升的基础上继续上升,出现了以玉京峰为最高点的“隆上隆”构造,它控制了三清山及其雄伟壮观的地貌景观的形成。

(3)植被:

三清山的植被种类丰富,从地理成分上看,三清山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以北温带,东亚和热带亚洲成分为主。

(4)人类活动:

因交通不便,三清山原始居民较少且分散,主要在地形相对开阔的河流两岸、山间谷地、小盆地和低山丘陵的缓坡地带。

而人们对于三清山的土地改造也大多集中在这些区域内,有水稻土、菜地、茶园等。

1.4具体考察内容

1.4.1西坑—大湾—银湖山庄—紫湖中学—茶园

1)西坑盆地

(1)西坑水主要是涉及地表过程和环境演变

西坑水也叫断头河a、西坑水来自玉帘瀑布在玉女潭附近被一小河袭夺,被袭夺的上头叫袭夺河而到了西坑成为了断头河。

因为水量减少,河流横断面变化逐渐变成宽谷小河,集中在中部。

b、西坑水源头为玉帘瀑布,后被袭夺与玉女潭同汇入金沙水。

c、如果水量由小变大,由V型谷经过溯源、侧蚀下切发育成U型谷(图1)。

(2)公路修边沟导致植被的破坏是人为地破坏扰动而开矿后废弃的石料易阻塞河道会产生影响

(3)挡土墙是为了防止滑坡,用生物措施固坡

2)大湾点一号土壤剖面(图2)

地点:

大湾银湖山庄附近农田土丘

层次

名称

深度(cm)

颜色

质地

结构

紧实度

湿度

孔隙度

根系

O

枯枝落叶层

0—5

微黄

枯枝

湿润

虚根

A

腐殖质层

4—8

灰黑

轻壤土

团粒状

疏松

较湿

较大

虚根

E

淋溶层

8—23

褐色

轻壤土

团块状

较紧实

湿润

虚根

C

淀积层

23—35

土黄

中壤土

团块状

紧实

湿润

很小

3)紫湖中学二号土壤剖面(图3)

地点:

紫湖中学对面路边土丘,要研究的是典型的山地红壤剖面

层次

名称

深度(cm)

颜色

质地

结构

紧实度

湿度

孔隙度

根系

O

枯枝落叶层

0—4

枯黄

枯枝

干燥

虚根

A

腐殖质层

4—7

灰黑

轻壤土

团粒状

疏松

较湿

较大

虚根

E

淋溶层

7—23

褐色

轻壤土

团粒状

较紧实

湿

C

母质层

23—35

土黄

花岗岩

核状

较松

4)茶园(图4)

根据等高线来种茶叶,田垄相继堆高,是为了保持水土。

在种植的初期,在中间挖沟,而后两边隆起有一凸起地带,目的是为了涵养水源。

5)农家访问

两种典型的农户①第一户:

a、家有一亩地,一年一次是一季稻,最高亩产是1000斤,平时是700到800斤左右,不够吃。

b、施用农家肥的情况多,同时还种了玉米,马铃薯。

c、一年打4—5次药

②第二户:

a、有2亩地,5口人,一年一次只种一季,最高亩产1000斤,平时800斤左右,粮食够吃,有结余。

b、施用两种肥是尿素和复合肥,尿素一亩地施50斤而复合肥施的情况不清楚,同时也施磷肥。

化肥一年施2次,时间为插秧前和插秧后10—20天各一次,不施用农家肥。

注:

①肥料问题a、动物质肥料是单纯的人畜粪便b、植物质肥料称为堆肥如油菜、芒萁,烧成草木灰加速分解过程c、绿肥是红花草

②保护秧苗措施a、旱秧苗种在田垄上,四周竖起竿子,用棉线缠成网状目的是为了保护秧苗免受鸟类啄食。

b、用厚厚的植物覆盖秧苗目的是为了防止鸟类偷食和保温。

图1几字形U形谷图2大湾一号土壤剖面

图3紫湖中学2号土壤剖面

图4茶园地形风光

1.4.2西坑—金沙—石鼓岺电站—岭头山

1)西坑小盆地耕作土壤剖面(水稻土)(图5)

地点:

离房东家门口大约200米附近,要研究的是典型水稻土土壤剖面。

层次

高度(cm)

颜色

耕作层

0—15

灰黑色

犁底层

15—33

上红下黑

心土层

33—54

青灰色,局部有其他颜色

底土层

54—75

黄褐色,夹杂小石块

母质层

75—100

黄红色

2)石鼓岺水电站三号土壤剖面(图6)

地点:

石鼓岺水电站后山,要研究的是典型山地自然土壤剖面

名称

深度(cm)

颜色

质地

结构

紧实度

孔隙度

湿度

根系

O

枯枝落叶层

0—10

湿润

有实根

A

腐殖质层

10—13

黑色

轻壤土

团粒状

疏松

湿润

有实根

E

淋溶层

13—73

灰黑

轻壤土

团块状

较紧实

较大

较湿润

有虚根

C

母质层

73—120

水泥色

石块

块状

紧实

较小

较湿润

虚根

3)岭头山四号土壤剖面(图7)

地点:

岭头山银杏树对面土丘,要研究的是典型山地红壤剖面

层次

名称

深度(cm)

颜色

质地

结构

紧实度

孔隙度

湿度

根系

O

枯枝落叶层

0—2

轻壤土

湿润

虚根

A

腐殖质层

2—6

灰黑色

轻壤土

团粒状

较疏松

较大

较湿润

虚根

E

淋溶层

〉6

土黄暗红色

轻壤土

团块状

较紧实

湿润

1.4.3三清山景区内

地点:

整个三清山景区,从山脚到山顶,要研究的是自然土壤垂直分布规律。

海拔高度(m)

土壤类型

分布

300—500

山地红壤

金沙—领头山

500—800

山地黄红壤

岭头山—玉灵观

800—1200

山地黄壤

玉灵观—风门—神龟探海

1200—1600

山地黄棕壤(局部沼泽土)

神龟探海—三清福地(沼泽土在三清宫)

1600—1819.9

山地草甸土(矮林灌丛草甸土)

三清福地—玉京峰顶

图5西坑小盆地耕作土壤剖面(水稻土)

图6石鼓岺水电站三号土壤剖面

图7岭头山四号土壤剖面

 

 

1.5心得体会

土壤考察是我们这次三清山实习的第一个星期,凌云老师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无论刮风下雨,照样出去实习考察完成计划中的任务,让我们真正体会到地理人敢于冒险的精神。

在爬三清山最高峰(玉京峰)时,尽管当时绵绵细雨,路面有点滑,但没有一个同学放弃,圆满的完成了一个星期的土壤考察任务。

非常感谢凌云老师在考察过程中还教会我们很多地理考察方法和思维方式,使得我们能从一个地理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2.地质考察

2.1总论

三清山地质形态是以花岗岩为主的,花岗岩是一种岩浆在地表以下凝却形成的火成岩,主要成分是长石、石英、云母。

花岗岩质地坚硬,一般是黄色带粉红色的,也有灰白的,难被酸碱或风化作用侵蚀,花岗岩是深成岩,常能形成发育良好、肉眼可辨的矿物颗粒,因而得名。

其主要特征为高硅、富钾和低钙,三清山花岗岩株原始产状形态基本完整,相带发育完全。

2.2考察准备

2.2.1地点:

三清山

2.2.2时间:

2012年6月6日至2012年6月13日

2.2.3人员组成:

2010级(4)班43名同学;指导老师:

徐磊

2.2.4所需考察工具:

海拔表、地质罗盘、钢卷尺、地质锤、放大镜、皮尺、照相机

2.2.5考察路线:

(1)第一天(6月6日):

休整,等徐老师

(2)第二天(6月7日):

休整,徐老师傍晚到

(3)第三天(6月8日):

下雨,休息

(4)第四天(6月9日):

下雨,休息

(5)第五天(6月10日):

西坑—后山石英矿洞

(6)第六天(6月11日):

下雨,休息

(7)第七天(6月12日):

坐车到汾水,参观三清山展览中心后一路走回,三清山展览中心—汾水—岭头山—玉帘瀑布—金沙—西坑

(8)第八天(6月13日):

再次登三清山景区;玉灵观—风门—三清福地—西海岸景区—万寿园景区—南山下

2.3三清山地质演变概述

三清山今天所呈现出的神奇壮观的地貌景观,是与地壳运动和地质变迁长期作用分不开的。

(1)三次大规模的海侵

三清山位于欧亚板块东南部、华夏——扬子古板块结合带。

在地质形成过程中,由于受晋宁运动、加里东运动和燕山运动的相继作用,三清山在地质史上经历了14亿年的沧桑巨变,供经历了三个演化阶段。

①第一次发生于14亿年前的中元古界,那时三清山地区的地壳运动正处于“地槽”沉降阶段,海水浸没达4亿年之久,沉积数千米厚的双桥山群的复里式海相碎屑岩,并夹杂有海底火山喷发物。

在“晋宁运动”后,才结束了地槽式沉降历史,地壳开始逐渐回返上升,出水为陆,三清山地区进入相对稳定的“地台”阶段。

②第二次发生在距今6亿年前的震旦末期,海水浸没达1.6亿年之久,一直延续到奥陶纪末期,沉积4000多米厚的浅海相砂岩个碳酸岩类,并含有三叶虫、笔石和海绵等海相古生物化石。

以上两次大海浸,曾使三清山变成一片汪洋大海。

后经奥陶纪末期的“加里东第一幕”造山运动,三清山从此完全脱离海水环境,不再接受沉积。

③第三次发生在距今4.4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虽发生第三次大海侵,但海水仅到达三清山东南角的边缘部分。

直到1.8亿年前,侏罗纪晚期与白垩纪,三清山区域内发生异常强烈的造山运动,即燕山期运动,并伴随有大规模的酸性岩浆浸入活动,从而奠定三清山够景的地质基础。

(2)准地台发展阶段

加里东运动以后,在江西大部分地区形成了一系列东北—西南向的地台隆起和凹陷,地貌上出现了一系列馒头状丘陵,其顶部多为相当厚的浅薄相砂页岩和碳酸盐岩类盖层。

进入中生代至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发生强烈碰撞并挤压、抬升,使扬子准地台东部发生构造“活化”,地面盖层继而发生强烈褶皱与断裂(此类断裂在今天三清山依旧可见)。

(3)燕山期侵入的花岗岩体的形成

在燕山运动中,中国东部地区(包括三清山地区)岩浆活动十分强烈,其中以中期(中侏罗纪晚期—晚白垩纪早期)活动尤甚。

伴随而出现的大量酸性花岗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