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真题i.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47660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21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训诂学真题i.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训诂学真题i.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训诂学真题i.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训诂学真题i.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训诂学真题i.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训诂学真题i.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训诂学真题i.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训诂学真题i.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训诂学真题i.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训诂学真题i.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训诂学真题i.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训诂学真题i.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训诂学真题i.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训诂学真题i.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训诂学真题i.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训诂学真题i.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训诂学真题i.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训诂学真题i.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训诂学真题i.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训诂学真题i.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训诂学真题i.docx

《训诂学真题i.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训诂学真题i.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训诂学真题i.docx

训诂学真题i

仅供个人参考

2006年1月训诂学考卷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工作,可称为“训诂”的是()

A.以今语释今语B.以今语释古语C.以汉语释外语D.以方言释方言

2.“故训”是()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A.偏正式复合词B.联合式复合词C.动宾式复合词D.主谓式复合词

3.《世说新语·贤媛》:

“(范)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

”其“愧”字之义应释作()A.内疚B.羞愧C.感到不安D.感谢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4.《礼记·儒行》:

“虽危,起居竟信其志”。

其“信”用该字()

A.本义B.直接引申义C.假借义D.间接引申义

5.《荀子·儒效》:

“遵道则积,夸诞则虚”。

王念孙认为“道”应作“遁”。

这是古书中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的()

A.通假字B.讹误字C.异体字D.同音字

6.“或”与“域”最初是()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A.音同义异之字B.音义有别之字C.形义有别之字D.音义无别之字

7.清代典籍中,每每以“元”代“玄”,这是()

A.避讳而改字B.古音通假C.形近而讹D.异体字替代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8.《荀子·非相》:

“文而致实,博而党正。

”有人释“党”为“直言”。

这是误释()A.古体形字B.古音通假C.古方俗语D.古代语法

9.《说文》:

“驰,大驱也。

”即车马疾行。

《木兰诗》:

“愿驰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以上两例之“驰”,其义()

A.相关B.相同C.不相干D.相反

10.李密《陈情表》: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郭璞《游仙诗》:

“奇龄迈五龙,千岁方婴孩。

”前后两例的“孩”相较()

A.二者意义相同B.二者词义范围的大小不同C.后者词义有所转移D.后者变为褒义词

11.《诗·大雅·生民》:

“诞置这隘巷。

”毛传:

“诞,大。

”毛氏之释是()

A.将实词释为虚词B.将虚词释为实词C.将动词释为形容词D.将形容词释为动词

12.《荀子·荣辱》:

“譬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这组排比句中,句末“越”“楚”、“雅”三字,词性相同,词义相类,这属修辞手法的()

A.对比B.双关C.借代D.互文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仅供个人参考

13.《列子·汤问》:

“匏巴鼓琴而鸟舞鱼跃。

”《荀子·劝学》:

“昔者匏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荀子》不言“匏巴鼓琴”而言“匏巴鼓瑟”,这是()A.古音通假B.文字讹误C.变文以避复D.变文以协韵

14.《论语·阳货》: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屈平属草稿。

”以上两例“草”之义()

A.二者相同B.二者无关C.后者引申出前者D.前者引申出后者

15.《吕氏春秋·期贤》:

“然则君何不相之。

”高诱注:

“何不以段干木为辅相也。

”高氏之注指出“相”字用法是()

A.名词的意动B.名词的使动C.动词的意动D.动词的使动

16.《释文》给《诗经》某字注音为“子桑反”,则该字韵母()

A.与“子”相同B.与“桑”相同C.与“反”相同D.与“子”“桑”“反”均无关

17.《说文》释某字形体结构为“从手下目”。

该字是()

A.象形字B.指事字C.形声字D.会意字

18.《尔雅·释训》:

“穆穆,肃肃,敬也。

”这属义训中的()

A.同训B.递训C.互训D.歧训

19.“言”这一训诂术语往往用来()

A.训释词义B.申述章旨C.串讲文意D.阐述语法

20.以下著作,属于随文作注的训诂专著是()

A.《广雅》B.《诗集传》C.《读书杂志》D.《经传释词》二.多项选择题

21.“谓之”这一训诂语,可()

A.用以注音B.用以释义C.用以辨析同义词D.纠正误字E.写作“之谓”

22.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所释对象有()

A.《春秋》B.前人对《春秋》之注C.《左传》D.前人对《左传》之注E.《春秋公羊传》

23.《说文解字》这一训诂著作,是我国第一部()

A.兼释形义的字典B.义训之书C.形训之书D.百科分类词典E.按部首排列的字书

24.《方言》中指出词语的来源及使用地区范围时,所有术语有()

A.通语B.转语C.凡语D.古今语E.古雅之别语

25.“樊,藩也。

”“需,须也。

”用这种训诂方法作释,训字与被训字()

A.古音相同或相近B.可能同源C.可能有相同的义项D.可能音义全同

E.可能一为本字,一为借字

三、名词解释

26.歧训

27.他校

28.《毛传》

29.变文

30.始一终亥

四、简答题

31.简述顾野王《玉篇》的主要特点。

32.《说文》:

“拙,不巧也。

”又“假,非真也。

”说明此种表达字(词)意义方式的名称和特点。

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仅供个人参考

33.《说文新附》:

“劬,劳也”。

《诗·小雅·鸿雁》:

“维此哲人,谓我劬劳。

”《史记·刺客列传》:

“多人不能无生得失。

”从词义构成角度说明“劬劳”与“得失”二词的区别。

34.黄侃说:

“小学家之训诂费园,而经学家之训诂贵专。

”如何理解黄氏此说?

五、判断分析题

35.(8分)《说文》:

“元,始也。

”又“湄,水草交为湄。

”《尔雅·释诂》:

“元,始也。

”又《释水》:

“水草交为湄。

”由此可知,《说文》与《尔雅》是性质相同的著作。

此说法当否?

为什么?

36.(7分)《左传·隐公元年》:

“不如早为之所”。

杜预注:

“使得其所宜。

”《礼记·檀弓下》:

“无所不用斯言也。

”孔颖达疏:

“‘所'谓处所。

”杜、孔二氏分别以“所宜”,“处所”释“所”,均增加一字以释其义,都属增字强释。

此说法正确否?

为什么?

六、论述题

37.《说文》:

“企,举踵也。

从人、止。

”又“祭,祭祀也。

从示,以手持肉。

”说明这两条训释所用的训诂方法的名称,定义。

并举例说明这一训诂方法能否寻求假借字本字的理由。

38.王引之说:

“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

”《左传·隐公元年》:

“庄公寤生,惊姜氏”。

杜预注:

“寐寤而庄公已生。

”谈谈对王氏之说的理解,并据此评论杜预之注。

2006年04月训诂学考卷

一、单项选择

1、“训诂”的基本含义是()

A注释古书B解释古籍中语言C解释古文字D注音释义

2、“故训”与“诂训”含义()

A相同B相关C无关D相反

3、古乐府《东门行》:

“出东门,不顾归。

”其“顾归”是()

A连绵词B动宾复合词C偏义复词D同义复词

4、《论语.颜渊》: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其“何”用该字的()

A本义B直接引申义C假借义D间接引申义

5、古书在传抄、刻印中,因形体相近将甲字误成乙字,形成古书中的()

A通假字B讹字C异体字D同音字

6、“亨”与“享”最初是()

A音同意异之字B音义有别之字C形义有别之字D音义无别之字

7、《楚辞.招魂》:

“肴羞未彻,女乐罗些。

”汉代人改“彻”为“通”,这是()

A避讳而改字B古音通假C形近而讹D异体字替用

8、《墨子.节葬下》:

“内积奚后。

”今本“奚后”作“奚吾”,这是()

A改借字为本字B改误字为正字C不解古语妄改字D改换同义字

9、《荀子。

议兵》:

“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

”《庄子。

盗中跖》:

“勇悍果敢,聚众率兵。

”以上两例之兵()

A其一用该字本义B二者皆用该字本义C二者皆用该字引申义D其一用该字假借义

10、《史记。

伍子胥列传》:

“抉吾县(悬)吴东门之上。

”聂夷中《伤田家》: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前后两个“眼”字相较,二者()

A意义相同B词义感情色彩不同C意义范围不同D词义轻重不同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仅供个人参考

11、《公羊传。

庄公十三年》:

“曹子手剑而从之。

”其中“手”用作()

A名词B动词C形容词D代词

12、《左传。

隐公元年》:

“公入而赋⋯⋯姜出而赋。

”其“出”和“入”均指“公”与“姜”二人,这属修辞手法中的()

A对偶B双关C排比D互文

13、《易。

小畜》:

“上九,既雨既处。

”“处”与“止”同义,“止”谓雨止,不言止而言处,这是()

A古音通假B文字讹误C变文以协韵D变文以避复

14、《左传。

僖公三十三年》:

“狄人归其元,面如生。

”《公羊传。

隐公元年》:

“元年者何?

君之始年也。

”以上两例“元”之义()

A均为该字本义B均为该字引申义C后者引申出前者C前者引申出后者

15、《诗。

周南。

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

”毛传:

“中谷,谷中也。

”毛氏之释是()

A指明语序B阐明句意C注释词义D指出古书讹误

16、《吕氏春秋。

慎行》:

“崔杼之子相与私哄。

”高诱注:

“哄,读近鸿。

”高氏所用的注音方法是()

A直音B譬况C读若D反切

17、《说文》释某字为:

“将取也。

从木,从爪。

”可知该字为()

A象形字B指事字C形声字D会意字

18、“甲,乙也。

”若甲、乙二字是同声符的形声字,则这一训诂方法是()

A声训B形训C同训D互训

19、《论语。

子罕》:

“后生可畏。

”何晏集解:

“后生谓年少。

”其训诂术语“谓”相当于()

A称作B等于说C是指D叫作

20、随文释义的注疏现最早见于()

A先秦B汉代C魏晋南北朝D唐代

二、多项选择题

21、解释同义词需“同中求异”时,可用的训诂术语有()

A互言B析言C对文D浑言E对言

22、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别具特色的新的注释体式,它们是()

A章句B义疏C正义D集解E传注

23、《尔雅》是我国第一部()

A分类词典B形训著作C词语汇编D声训著作E通释语义著作

24、《说文解字》对字的说解,其基本体例包括()

A列出小篆形体B诠释该字之义C分析字形结构D有时注明读音E有时征引书证

25、“甲、乙也。

”若甲、乙二字构成声训,则()

A二者古音相同活相较B二者可能同源C二者可能有相同义项D乙可能是甲本字E乙必然是甲本字

三、填空题

26、笔势

27、对校

28、本注

29、据形系联

30、古雅之别语

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仅供个人参考

四、名词解释题

31、《说文》依据小篆的形体释字之本义,有时不免出差错,为什么?

32、《释名。

释天》:

“月,阙也,满则阙也。

”又《释山》:

“山,产业,产生物也。

”以此两条训释为例,说明《释名》一书的性质和宗旨。

33、《广雅。

释诂一》:

“数、让,责也。

”《史记。

张仪列传》:

“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史记。

仓公列传》:

“缓急无可使者。

”从词义构成角度说明“数让”与“缓急”二词的不同特点。

34、何谓词义的社会性?

五、判断说明题

35、《说文》:

“衣,依也。

”又“日,实也。

”训字与被训字音同或义近。

由此说明《说文》是一部声训专著。

此说当否?

为什么?

()

36、《说文》:

“点,小黑也。

”《诗。

大雅。

抑》:

“白珪之玷,尚可磨也。

”马瑞辰释:

“玷,又通作点。

”由此可知,“玷”是“点”的假借字。

此说却否?

为什么?

()

六、论述题

37、《尔雅。

释诂》:

“育、孟、耆、艾、正、伯,长也。

”试分析、评论《尔雅》此释。

(提示:

从训释方式以及“长”字所含之义等方面考虑。

38、《说文》释“梢”字的形体结构为:

“从木,肖声。

”“梢”的“事物的末尾、船舵尾、树尖或树枝的末端、捎带”几义中,何为本义?

何为引申义?

何为假借义?

为什么?

2006年10月训诂学考卷

、单项选择

 

4.《孟子·离缕》: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其“蚤”用的是该字的()

A本义B直接引申义C假借义D间接引申义

5.《逸周书·武称篇》:

“美男破老,美女破舌。

”王念孙认为“舌”应作“后”,这是古书中的()A通假字B讹误字C异体字D同音字

6.“喻”与“谕”最初是()

A音同义异之字B音义有别之字C形义有别之字D音义无别之字

A避违爾改字B古音通假C形近而讹D异体字替代

8.秦韬玉《贫女》诗: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险梳妆。

”后人改“险”为“俭”,这是()A改借字为本字B改误字为正字C不解古语妄改字D改换同义字

9.《说文》“币,帛也。

”《史记·屈原列传》: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以上两例之币()A意义相关B意义相同C意义不相干D第二例为假借字

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仅供个人参考

10.《墨子·号令》:

“父母妻子,皆同其宫。

“《史记·秦始皇本纪》:

”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前后两例“宫”字相较,二者()

A意义相同B词义感情色彩不同C意义范围不同D词义轻重不同

11.《诗·幽风·七月》:

“采茶薪,食我农夫。

”其“薪”字用作()

A名词B动词C代词D形容词

12.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其“喜'与“悲”均兼指“以物”和“以己”,这属修辞手法的()

A对偶B双关C排比D互文

13.《史记·蔡泽列传》:

“如是而不退,则商君,白公,吴起,大夫种是也。

”“白公”就是“白起”,不言

“白起”,而言“白公”,是()

A古音通假B文字讹误C变文以避复D变文以协韵

14.《战国策·齐册》“不能相去。

”(高诱注:

“去,离也。

”)《左传·闵公二年》:

“卫侯不去旗。

”以上两则“去”之义()

A均为该字本义B均为该字引申义C后者引伸出前者D前者引申出后者

15.《诗﹒周颂﹒清庙》“于穆清庙。

”毛专“于,叹辞也。

”毛氏之释是()

A解释虚词B解释实词C说明句型D说明表现手法

16.《汉书·高帝纪》“秦将章邯距破之”苏林注:

邯,音酒酣之醋。

苏氏的注音法是()

A读若B直音C譬况D反切

17.《说文》释某字的字型结构为:

“从木,一在其下。

”该字是()

A读若B直音C譬况D反切

18.《礼记﹒哀公问》“大昏既至,冕而亲迎,亲之也。

亲之也者,亲之也。

”这属训诂方法中的()

A声训B同训C形训D互训

19.现存最早的随文作注的专著产生于()

A先秦B汉代C魏晋南北朝D唐代

二、多项选择题

21、在解释同义词需“异中求同”,可用的训诂术语有()A析言B浑言C散文D对言E统言

22、皇侃《论语﹒义疏》所释的对象为()

A论语中之词语来源B《论语》原文词句C前人对《论语》之注

D朱熹的《论语集注》E刘宝楠的《论语正义》

23、《方言》每条的前半部分,一般都()

A罗列同义词B指出名词的地理分布C用同训法释义

D类似《释名》体例E类似《尔雅》体例

24、《尔雅》这一训诂著作()

A释古今之异言B通方俗之殊语C汇集古代训诂资料D诠释多种名物

E对词语分类作释

25、若用训释法训释某字,则()

A能释该字本义B不能释该字假借义C分析该字形体结构D依据该字笔势E依据该字笔意

三、名词解释题

26、笔意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仅供个人参考

27、本校

28、凡语

29、引申义

30、以类相从

四、简答题

31、何谓《说文》四大家?

其代表作各是什么?

32、《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事。

”可否用分析“信”字型结构的方法来解释该字在此用例中之含义?

为什么?

33、《左传﹒昭公七年》“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

”释“莫余敢侮”之义,并说明其词序特点。

34、何谓词义的时代性?

试举例说明。

五、判断分析题

35、(本题8分)《说文》“冬,四时尽也。

”又“掉,摇也。

”就字义表达的方式看,以上两例相同,且都能准确、明白的揭示字义。

此说当否?

为什么?

36、(本题7分)《论语·述而》:

“文莫,吾犹人也。

”何晏集解:

“莫,无也。

无文者,犹俗言不文也。

”刘端临说:

“文莫吾犹人也,犹曰黾勉犹人也。

”何、刘二氏对“文莫”之释相同。

此说确否?

为什么?

六、论述题

37、《论语·雍也》:

“夫子失之曰。

”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

“矢,誓也。

”《释名·释饮食》:

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

“说明这两条训释所用的训诂方法的名称,定义,并以此为例说明这一训诂方法的作用。

38、《说文》释“崇“的形体结构为:

”丛山,宗声。

“崇”的“高,山大而高,崇拜,聚集“的意义中,何为本义?

何为引申义?

何为假借义?

为什么?

2007年1月训诂学考卷

一、单项选择题

1、“气,云气也。

象形。

”这一训释用的训诂方法是()

A、声训B、形训C、义训中的同义训D、义训中增字足义

2、《说文》:

“要,身中也。

”《礼记.檀弓天下》:

“是全要领以从先大夫于九京也。

”()

A、相同B、相反C、相近D、不相干

3、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一般能求得该字的()

A、近引申义B、远引申义C、假借义D、本义

4、“甲,乙也。

”若甲、乙二字构成声训,则二者()

A、古义完全相同B、古代字形相同C、古音相同或相近C、古音迥然不同

5、《说文》:

“骈,驾二马也。

”段玉裁注:

“谓并二马也。

”由此可知()

A、“并”是“骈”的语源B、“并”是“骈”之义C、“并”与“骈”音义无关D、“并”是“驾”之义

6、《玉篇》:

“坝,蜀人谓平川曰坝。

”从训诂表达方式看,《玉篇》此释属义训中的()

A、比较说明B、使用譬况C、标明义届D、进行描写

7、“采,将取也。

从木,从瓜”以下训诂著作,能作出这种解释的只有()

A、《尔雅》B、《说文解字》C、《方言》D、《释名》

8、《尔雅》前三篇类似()

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仅供个人参考

A、百科词典B、连绵词典C、虚词词典

9、《毛诗训诂转》内容丰富,其中最主要的是

A、说明章旨B、诠释典故C、解释词义

 

、断代B、远古C、前代D、古代

14、最早对“六书”各类作具体解说的学者是(A、班固B、许慎C、郑玄D、毛亨

15、训诂是一项专门性工作,其主要涉及对象是(

A、古代字形B、古字读音C、古代文献学言仅供个人参考

26、《文选.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昔者司马喜膑(鼻引)脚于宋。

”其“鼻引”二字的作用是____

27、就某字的字面加以解说,所释义与原文义毫不相干,这属旧训诂弊端的___________。

28、王念孙说:

“大氐双声叠韵字,其义即存乎音。

”王氏说的“双声叠韵字”指___________。

29、《诗.邶风.击鼓》:

“不我以归,忧心忡忡。

”其中“忧心忡忡”之义即___________。

30、一个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往往有不同意义,这体现词义的___________。

31、若将词的意义分为概括意义和具体意义两类,则《尔雅》之类词典所释大多是词的________。

四、名词解释题

32、训诂

33、反切

34、古今语

35、注疏

36、由反知正

五、简答题

37、孔颖达《毛诗正义.周南.关雎》:

“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据孔氏之说,释“诂”之义,并说明“诂”与“古”二者的关系。

38、《左传.隐公元年》:

“庄公寤生,惊姜氏。

”杜预注:

“寤寐而庄公已生。

”试评论杜氏此注。

39、形训不能依据笔势,为什么?

40、简述《说文解字》释字体例。

六、判断说明题

41、《左传.昭公三年》:

“既成昏,晏子受礼。

”杜甫《赠卫八处士》: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可见“昏”与“婚”是古今字。

【】

42、《说文》:

“狱,确也。

”《诗.召面.行露》:

“何以速我狱。

”《毛传》:

“狱,确也。

”由此可知,《毛传》所释是“狱”的本义。

【】

七、论述题

43、《诗.陈风.衡门》:

“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释“乐”之义,并说明求“乐”之义所用的训诂方法的名称、定义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44、《尔雅.释诂》:

“台、朕、赉、畀、卜、阳,予也。

”试分析、评论《尔雅》此释。

2007年4月训诂学考卷

一、单项选择

1.“泉,水原也。

象水流出成川形。

”这一训释所用的训诂方法【】

A.声训B.形训C.义训中的同义相训D.义训中的增字足意

2.《说文》:

“属,连也。

”《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者”之“属”的意义与《说文》之释【】

A.相关B.相同C.相反D.不相干3,形声字的义符可指明该字的【】

A.本义B.引申义C.假借义D.意义范畴

4,《说文》:

“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

”“日”与“实”【】

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仅供个人参考

A.古义完全相同B.古代字形相同C.古音相近D.古音迥然不同

5,《说文》:

“窠,空也。

”《广雅·释宫》:

“窼,巢也。

”王念孙疏证:

“凡言者,皆空中之义。

”由此可知【】

A.“窠”的语源是“空”B.“窠”之义是“空”C.“空”的语源是“窠”D.“空”之义是“窠”

6,《说文》:

“口,人之所以言食也。

”从训诂学表达方式看,此释属于义训中的【】

A.进行描写B.使用譬况C.标明义界D.比较说明

7,“翁,颈毛也。

从羽,公声。

”以下训诂著作,能做出这种解释的只有【】

A.《尔雅》B.《说文解字》C.《方言》D.《释名》

8,《尔雅》后十六篇类似【】

A.同义词词典B.虚词词典C.联绵词典D.百科词典

9,《毛诗诂训传》成书于【】

A.西周B.东周C.西汉D.东汉

10,《诗·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