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空中楼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52182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1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空中楼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我的空中楼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我的空中楼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我的空中楼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我的空中楼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我的空中楼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我的空中楼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我的空中楼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我的空中楼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我的空中楼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我的空中楼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我的空中楼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的空中楼阁》.docx

《《我的空中楼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空中楼阁》.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的空中楼阁》.docx

《我的空中楼阁》

《我的空中楼阁》

【教学目标】

1.把握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手法。

2.鉴赏品味散文的内容、表现技巧、语言。

3.理解作者表达的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

1.文章总体思路的把握。

2.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多变化的观景写景的手法。

2.文章思想内容的感知。

【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优美意境。

2.以讨论为载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这是唐代刘禹锡《陋室铭》的语句,虽是一栋陋室,但在诗人眼里却充满了清幽雅静的情趣。

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入帘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今天,我们再一起去参观一座山间小屋。

二、解题

1.“空中楼阁”,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折射而出现的虚幻的楼台景物,后多比喻虚构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

清代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曾引用此语:

“实者,就事敷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也;虚者,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

”《我的空中楼阁》也正是通过虚实相生的写法,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小屋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2.作者简介:

作者李乐薇,江苏南京人,现代作家。

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有感情。

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一)层次结构

立足于小屋之外和立足于小屋自身这样两个角度看小屋及其周围的环境,是文章分为两部分的依据。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写小屋与山、树的关系。

这是立足于小屋之外所见。

  这部分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1~3自然段)是立足于山外,写小屋与山的关系。

这是全景。

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

两者的关系,好比一片风帆之于一望无际的水面,一只飞雁之于辽阔无边的天空;是单纯底色上灵动的色彩,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比喻生动形象,画面感极强。

第二层次(第4~7自然段)是立足于山上,写小屋与树的关系。

这是局部的近景。

作者运用比衬的手法把这两者的形象写得十分美丽:

“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树的“美妙的绿的背景”,衬托出小屋的“别致出色”、“含蓄而有风度”。

树与小屋各具特色又不失和谐。

  第三层次(第8自然段)是立足山下远望,继续写小屋与树的关系。

这是仰视中的局部远景。

小屋在树木的掩映中“若隐若现,凌空而起”,翩然的姿态,像鸟似蝶,“轻灵而自由”。

  第二部分(第9~18自然段)写小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这是立足于小屋所见。

  这部分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9~10自然段)写小屋的花园与山上的云霞。

花园比小屋小,花园中的路又比花园小,但花园中的小路却是这袖珍型花园的大道。

“领土”是有限的,“领空”却是无限的。

“有形”的围墙围着紫藤、月季之类的鲜花,那“无形的围墙”也围住的一些花,也许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

作者将小与大、有限与无限、有形与无形、地上的与天上的比照着写,不仅写出了小屋周围环境的优美,而且不失诙谐幽默。

末句将天上美丽的云霞比作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新颖奇特,令人拍案叫绝。

  第二层次(第11~12自然段)写小屋的空气和光线。

因为在山上,空气特别清新,而满山皆树,满园皆花,又“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

写小屋富于变化的光线,作者说它既有“科学的时间性”,又有“浪漫的文学性”。

前者是指光线准确无误地按照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后者是喻光线的明暗、色彩富于变化。

  第三层次(第13~14自然段)写小屋与外界的交通。

小屋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它与外界的交通只有一条山路,小屋是“我”出外、归来的起点和终点,山路连接的是快乐和幸福。

  第四层次(第15~18自然段)写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

与白天的清晰相反,夜晚的小屋是“朦胧的”。

山上疏落的灯光把“黑暗照淡了”,使“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小屋也幻成“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这“空中楼阁”不必养鸟,无须挂画,因为它就在鸟语画美的大自然中。

至此,作者热爱与向往自然的美好情怀表露无遗,这就点明了题意。

(二)研读讨论

1.在文中“我的空中楼阁”具体指什么?

山上小屋──“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2.作者是怎样写山和小屋的关系?

(1)“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暗喻,拟人,突出了小屋的玲珑、小巧的特点

(2)“柔和的一个角度上”:

明暗和色泽差别不大、不刺眼,和顺悦耳,质地柔软,亲切、温顺。

山坡平缓,地势、地形,具体的事物赋予色彩、质地、性情。

(3)博喻:

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叫博喻,又叫连比。

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例:

①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

(杨朔《画山绣水》)

②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

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王蒙《春之声》)

③“砰”一声,郎平的一记重扣,激起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欢呼声和鼓掌声,像海涛击岸,像山洪爆发,像飞瀑倾泻。

观众们蜂涌到场子里,将一束束散发着馨香的鲜花,献给教练、领队和姑娘们。

(鲁光《中国姑娘》)

④张老师却是一对厚嘴唇,冬春常被风吹得爆出干皮儿;从这对厚嘴唇里迸出的话语,总是那么热情、生动、流利,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又像一把大笤帚,不停地把学生心田上的灰尘无情地扫去……(刘心武《班主任》)

上面例①用“莲花”、“海棠叶儿”、“一挂一挂的葡萄”、“仙人骑鹤”、“乐队吹箫”五个喻体来比喻“累累垂垂的石乳”这一个本体;例②用“雪”、“玉”、“飞溅的浪花”三个喻体来比喻“白丁香花”这个本体;例③用“海涛击岸”、“山洪爆发”、“飞瀑倾泻”三个喻体来比喻“欢呼声和掌声”这一个联合体;例④用“播种机”、“大笤帚”两个喻体来比喻“话语”这一个本体。

如果用一个喻体来比一个本体,又用另一个喻体来比另一个本体,这不是博喻,这是比喻的连续运用。

(4)如果从选景、取景的角度看,这些内容从哪些角度观察?

远处。

──远观全景。

四、随堂练习

1.在横线上填写数量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活泼翘起的屋檐,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

蓝,那是墙;白,那是窗。

A.一个一行一点一片

B.一角一排一点一点

C.一角一排一片一片

D.一个一行一片一点

2.结合全文,阅读下面文字并回答问题。

山上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

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

  出入的交通要道,是一条类似苏花公路的山路,一边傍山,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

山路和山坡不便于行车,然而便于我行走。

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

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

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地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

我替山坡起了个名字,叫幸福的阶梯,山路被我唤做空中走廊!

(1)根据“托物言志”的基本原则,应该如何理解上述文字所要反映的作者的“志”?

________。

(2)解释“清福”的含义________。

(3)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

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这是在暗指“________________”之意。

(4)请解释画浪线一句中“山坡”和“幸福”、“山路”和“空中”之间暗含的内在联系。

___                  _____。

(5)由于“情景交融”或“托物言志”的关系,文章的标题《我的空中楼阁》也应属于“一语双关”,既指“我”居住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________。

(6)依照下面一段话的语言形式(连用三个比喻),在下面的横线处仿写一段话,使句意前后贯通。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仿写:

门楣上挂了一串风铃,________,________,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温馨家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参考答案

1.C 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数量词的能力。

2.

(1)此题考查本文的写作手法。

作者借对筑在山上的一所家居小屋的抒写,寄托了对独立的、宁静的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2)此题考查结合语境推断词义的能力。

“清福”指有独立、安静的环境,可享受充足的睡眠,按照自己的意愿想自己的好事。

(3)此题考查品味语言的能力。

暗指远离“人境”,“不闻车马喧”。

(4)此题仍是考查品味语言的能力。

“山坡”暗示远离喧嚣的“人境”,而远离尘嚣就是一种幸福;“山路”与“山坡”意思相同,“空中”亦为远离喧嚣的“人境”,即无论在“山路”,还是在“空中”都一样表示远离烦恼、嘈杂,追求独立、自由、宁静的生活。

(5)此题考查对本文标题含义的把握。

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自由、宁静的生活环境”。

(6)此题考查想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注意分析例句的特点:

将“山”比作“一望无际的水面”、“辽阔无边的天空”等等,将“山上有了小屋”比作“飘过一片风帆”、“掠过一只飞雁”等;还需注意动词“飘过”、“掠过”的运用。

仿写:

好比孤单寂寞的花瓶插上一束鲜花,好比宁谧幽远的山谷响起一声长笛。

(比喻得当,语言通顺即可)

五、作业

1.为什么作者对小屋如此欣赏?

2.标题“空中楼阁”有几层意思?

请简要概括出来。

  

 

第二课时

一、提问导入

1.为什么作者对小屋如此欣赏?

  参考:

因为小屋所在的环境是作者向往的独立、安静的生活境界。

  解析: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

作者对小屋的喜爱,并不是因为它本身有什么与众不同,而是因为“山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

“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

”由此看来,醉翁之意不在酒,作者向往的是远离人境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独立的、安静的、超然物外的生活。

2.标题“空中楼阁”有几层意思?

请简要概括出来。

  参考:

两层含义:

一是实指建筑在山脊的小屋;二是寄托了作者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解析:

作者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小屋就是作者所借托之物。

因为人立于山下,远观山脊上的小屋,仿佛凌空而起,而小屋轻灵而自由的姿态,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容易使人联想到楼阁。

同时,又借夜晚幻景中的楼阁表达作者对小屋的钟爱,抒发热爱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美好感情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怎样写小屋和树林的关系:

①树点缀了小屋(由近及远)

近观:

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

树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好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显得别致出色。

高出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美而浓的树阴”、“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拟人)。

②小屋点缀了树林、树丛(由远及近)

远看:

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

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

”、“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隐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

这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丰富的联想、想象,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屋的形势和情姿。

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一个里程碑。

③请用成语概括山和小屋的关系

相得益彰,相互掩映。

2.如果说以上内容是从实处写,那么作者还从哪些方面怎样写其它?

虚写。

写花园:

由“领土”有限,到“领空”无限;由“有形的围墙”到“无形的围墙”;由花园的花朵到天上的云霞。

小屋的光线也富有浪漫的文学性:

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

早晨光线加强,花蕊慢慢绽开,傍晚,光线暗淡,花瓣微微收拢。

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

明明是夜幕中的小屋,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难怪作者情不自禁,“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啊!

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二个里程碑。

3.从文章的整体看,“我的空中楼阁”是不是确有其建筑?

理想中的生活地方。

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

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合远离“人境”“不闻车马喧”之意。

文章题为《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

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

4.题目中“我的”这一定语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倾向?

从此可以感悟到作者什么样的志趣?

喜爱之情。

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读最后一段。

作者特意强调,“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

所谓“地利”即“空中楼阁”,它踞于“高高的山坡之上”,“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喧”之意,是“我”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

“不必养鸟,无须挂画”,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三个里程碑。

作者把小屋视为“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薄,远离闹市人境,在尘嚣中寻找闲静,从明丽质朴的自然中获得无限的意趣,是对人生的一种超然态度,但作者这种幸福观是与众不同的,有其积极的一面,即对社会现实的厌恶和失望,对名利社会的彻底否定;也有其颇为消极的一面,即超凡脱俗、清心寡欲的遁世思想。

因此,作者的这种“快乐”和“幸福”的人生追求,只是一种海市蜃楼式的幻景罢了,小屋只是一座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他所企望的境界实际上是镜中花水中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只不过是人生的生活理想的寄托。

文章开篇从山写起,用比喻的方法,以神来之笔点出小屋的位置,接着用一组博喻来突出小屋点缀山,接着重点写小屋和树的关系,这部分由近到远,由局部到整体,多方位写两者的关系。

尔后,又以大量篇幅立足于小屋描写外面的景致,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在对外面多种景物进行描写的基础上更侧重于抒写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感受,这样独具匠心的构思,使文章的内容由浅入深、由实而虚,也自然而然地借景物描写抒发了情怀。

三、写作特色

1.表现手法

文学创作中,作家有时感到某种抽象的精神难作具体描绘,有时也会由于某些原因不便对所表现的失望进行直接描述,于是便往往借对某一适当物象的描写,使抽象的精神具体化,让不便明言的情思含蓄、曲折地表达出来。

《我的空中楼阁》便是这样的托物言志、咏物寄情的作品。

状物与言志,融洽无间,和抒情也浑为一体。

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

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

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

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

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示例:

我们学校大礼堂的屋檐下,有一口老铜钟。

这口老铜钟和学校大礼堂同龄,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了。

从我上一年级到五年级,几乎每天都去看看它。

由于日晒、风吹、雨打,全身长满了青绿色的铜锈,因而外表并不美观,也不光亮,它的表面除了五朵雕花和三圈花纹外,再没有别的打扮了。

有一天,学校停电,电铃响不起来。

这时老铜钟响了。

“当!

当!

当!

”好像在招呼我们,“上课了,大伙儿快进教室吧!

”哟,老铜钟居然也有比电铃好的地方呢!

老铜钟像一位淳朴厚道、不计报酬的老人,打算一辈子都作为我们默默作贡献似的。

(《大礼堂屋檐下的老铜钟》)

说明:

这篇文章通过对大礼堂屋檐下的大铜钟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意愿:

做一个淳朴厚道、不计报酬,一辈子为人们默默做贡献的人。

这篇文章在交代了老铜钟所在的地点和方位之后,重点抓住老铜钟的两个特点来言志。

一是抓住老铜钟的“老”。

老铜钟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全身长满了铜锈,外表并不美观,也不光亮。

赞美了老铜钟淳朴厚道,一辈子为学生作贡献的精神。

二是说明老铜钟的作用。

在停电的时候,老铜钟发出“当!

当!

当!

”的响声,招呼同学们进教室上课。

赞美了老铜钟不计报酬,随时为学生们服务的精神。

作者对老铜钟的赞美,实际上是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意愿和志向。

这篇文章在描写老铜钟时,采用了拟人的方法,如老铜钟在电铃不响的时候招呼同学们进教室上课。

结尾写老铜钟像一位淳朴厚道、不计报酬的老人。

这样写较鲜明、具体地表达了作者的志向。

2.描写景物的角度:

本文在描写景物时,角度变化多端。

A.近看:

“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

树总是轻轻摇动着。

树的动……”看到小屋的整体,看到屋的大小和树的动静的配置。

总之,近看得到的印象,归结为“含蓄也有风度”。

B.远眺:

“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

”“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从大背景中,看到小屋特征鲜明的局部,一些线条、一排瓦屋、一片蓝、一片白,而整体则在树丛中“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

远眺得到的印象,归结为“轻灵而自由”。

C.仰视: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D.俯瞰:

“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

E.白天黑夜所见:

白天--景物线条、色彩、层次非常明晰;黑夜--“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

F.从屋内向屋外看:

“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总之,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描绘,写出了小屋在各种视角下的各个方面,写出了小屋的神韵。

只有心灵自由,襟怀开阔,胸无尘滓,而且爱屋情笃,才能如此放纵笔墨,视点任意东西南北。

四、作业

这篇散文把小屋置于一幅幅图画中呈现给我们读者,图画有小屋的全景、夜景、远景、近景、特写景,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把小屋点染勾画,如欣赏一系列画卷,使我们大饱眼福。

我们能否结合本文,描述一下生活于其间的作者应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提示:

这一步实际是在调动学生的文化积淀,通过比较,发散思维,来寻找古今文人在寄情山水的相同点,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不一定就是生搬硬套某一文人和李乐薇是完全一样的,只要寻找到某一相通点即可。

 

【附】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