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56538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123 大小:190.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3页
亲,该文档总共1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1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新教材

下册第一单元   生活咏叹

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了解作者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了解本文修辞的特点,理解诗歌中众多意象的含义。

3.感悟诗人的爱国之情,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报国之志。

一、导入新课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的面貌可谓焕然一新:

被人称赞的新中国四大发明,为人赞叹的大国外交,具有活力的中国自主创新。

如果让我们用一个形象来形容今天的中国,朝气蓬勃的青年或美丽动人的姑娘都甚为恰当。

然而,在改革之初,面对她的伤痕累累,面向全新的希望,她在人们心中会是怎样的形象呢?

今天,让我们走进舒婷的诗歌中感受一下。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作者简介:

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

祖籍福建泉州,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散文集《心烟》。

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德国、法国、美国、荷兰、日本等多个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

写作背景: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年头。

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目标导学二:

赏析意象,把握诗歌情感

1.反复朗读诗歌。

2.第一节写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蕴含和象征了哪些社会内容?

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意象:

“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

“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两个意象,象征祖国的贫穷落后和长期停滞的生产力;“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几个意象,进一步概括了祖国的饥馑、闭塞和百废待兴的状况。

总之,第一节主要写祖国母亲贫穷落后的历史和种种沉重的负累。

作者以诸多落后以及沉重的意象表达了自己深沉、悲痛的感情。

3.第二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它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

明确:

第二节通过直抒胸臆来描写祖国的过去,表明祖国的“贫困”“悲哀”,这也是对第一节中诸意象的诠释,长期潜伏蜗行于黑暗的隧道里固然是贫困,而船的纤绳深深勒进肩脖则是悲哀。

同时又用“‘飞天’袖间”的“花朵”象征着希望。

这一节正是起着过渡的作用,从“贫困”“悲哀”过渡到希望之中。

作者在此处的情感与第一节是一以贯之的,仍旧带着深沉与悲痛,但其中又带着一股看向历史的自信与看向未来的希望。

4.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赏析第三节,说说第三节中的意象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通过这些意象,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明确:

意象:

“神话的蛛网”“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

“神话的蛛网”象征束缚生产力发展,钳制思想解放的专制统治和陈腐意识,只有挣脱了“神话的蛛网”才能诞生“簇新的理想”;“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这些意象在时空上大幅度跳跃,构成了立体交叉象征义,象征着祖国成长的苦难历程、再生的悲喜、新长征的开始和未来的美景。

上述意象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代表着希望,代表着开始。

作者正是用这些意象,表现着自己的欣喜与激动。

5.作者在第四节将“祖国”比喻为什么?

作者在此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

作者在第四节将“祖国”比喻为伤痕累累的母亲。

作者在此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与深情,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意志,要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去换取祖国的富饶、荣光以及自由。

6.请你简要分析作者在整首诗歌中的情感变化。

明确:

作者在第一节中回望祖国所经受的苦难与现实的贫困,心中是痛苦的,悲伤的;第二节承接第一节的情感,虽然痛苦,却看见了祖辈们痛苦的希望;第三节则因为看见了簇新的理想,看到了全新的希望,作者从痛苦中摆脱出来,取而代之的是喜悦,是激动;第四节激动喜悦进一步得到升华,表明了要为祖国献身一切的愿望。

7.探究:

这首诗读来情感强烈,除了体现在意象使用上,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

(1)作为抒情主体,作者让自己与诗中的意象相互融合,即用“我是……”的句式,让物化的自我形象,汇注于祖国的形象之中,使得情感表达更加浓烈。

(2)诗的每一节,都用“祖国啊”作为结尾,这是反复手法的运用,而这种运用又使每一节的抒情呈现了不同的效果。

第一节的“祖国啊”是深沉的感叹,表达出作者难以言状的悲哀;第二节的“祖国啊”是痛苦的呼唤,包含着作者内心的痛苦和希望;第三节的“祖国啊”是欣喜的呼唤,流露着诗人抑制不住的喜悦;第四节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庄严的誓词,倾吐了献身祖国的热望。

四个“祖国啊”,反复吟咏,将感情逐层推进,给全诗营造了回肠荡气的咏叹气氛。

目标导学三:

解读,深度把握诗歌内容

1.“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你是如何理解“飞天”这个意象的?

明确:

“飞天”这个意象奇伟而瑰怪,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这个意象虽然看起来只是表明美好的希望未变成现实,因而叫人痛苦;但是它又说明了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曾经有过光辉灿烂的文化,有过极盛的世纪,有着追求理想的光荣传统。

这种意象的大幅度跳跃开拓了诗意的空间,引起了我们对现实和历史的思索,迫使我们去追寻那实现希望的途径与答案。

2.你如何理解“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明确:

从个体上说,“我”是中国十亿人口中的一个,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

但从“我”的使命来说,“我”要承担起振兴中华的重任,“我”要与祖国融为一体,因而是“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目标导学四:

深情朗读,体味诗歌

在反复朗读诗歌的过程中进一步把握诗歌的内容、感情和语调。

内容

感情

语调

第一小节

贫困、落后的祖国

深沉、悲痛

舒缓、低沉

第二小节

痛苦、追求的祖国

痛苦、希望

舒缓

第三小节

新生、希望的祖国

希望、欣喜

高昂

第四小节

养育、献身的祖国

深情、强烈

高昂

三、板书设计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贫困 落后——深沉 悲痛

 痛苦 追求——悲怆 祈愿

 新生 希望——欣喜 亢奋

 富饶 自由——自豪 献身

可取之处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把握诗歌意象为主,从意象的把握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中强调朗读的作用,力图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不足之处

  由于课时有限,对整首诗歌的艺术特征未做过多分析,反复、比喻等修辞也未单独挑出做具体解释,而是在把握意象的过程中简要提及。

同时,诗歌写作背景具有大环境,对于改革开放前的历史,学生了解不多,可能难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于此两点,应做相应改进。

2 梅岭三章

1.理解体会这三首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诗歌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2.品析诗的凝练、含蓄的词句,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一、导入新课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开始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

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带着伤病隐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及其精神

朗读这三首诗,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教学提示】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1.阅读小序。

小序在这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

这首“绝命诗”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2.学生齐读课文,概括这三首诗的内容。

明确:

第一首:

回首征程——过去

第二首:

勉励战友——现在

第三首:

展望未来——将来

3.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分析其表现的思想感情。

明确:

第一首:

写自己。

回首征程,将牺牲视作移师新战区,豪情满怀;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的气概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首:

给同志。

勉励战友,勉励后死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作者心系革命、切盼人民解放的思想感情。

第三首:

望未来。

展望未来,表现了作者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4.三首诗表现的精神内涵各有侧重,试分析比较。

明确:

第一首:

革命到底的凛然正气;第二首:

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第三首:

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5.再读课文,说说三首诗有什么表现的思想感情。

明确:

在此绝境,诗人面对死亡,回忆过去,展望未来,表现了诗人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理想。

目标导学二:

精读诗歌,分析重点词句

1.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明确:

“招”字旗帜鲜明,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者的浩大声势;用“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写出了广大士兵与作者一样,将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必胜信念。

2.捷报飞来当纸钱。

(句中的“飞”能否换成“飘”或“传”?

为什么)

明确:

不能;“飞”字显得轻快,欢欣,联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情色彩。

用“飘”,太缓慢,令人不耐烦;用“传”,无形象感。

这一句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想象,表达作者乐观的革命主义情怀,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3.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明确:

运用了借喻和引用的修辞手法。

“血雨腥风”借喻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的镇压,“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坚信革命一定能取得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取义成仁今日事”借用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指作者为真理、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而英勇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目标导学三:

再读诗歌,体会写作特点

请同学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自由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本课的写作特点。

明确:

①现实、想象、理想相结合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

如第一首中第一、二句写了创业艰难的现实。

第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来抒发豪迈的革命胸襟。

第二首、第三首想象“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都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浪漫主义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②借代和引用。

如第三首多次用了借代和引用的修辞手法。

“阎罗”是旧时所说的地狱之王,作者用来借喻人间的反动统治者。

又如“旌旗”,原是旗帜的通称,这里借来指代军队或武装力量;“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来指代战争。

“取义成仁”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写,前者引自《孟子·告子上》,后者引自《论语·卫灵公》。

这些修辞的运用,形象贴切,暗含了诗人愿意为了革命做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坚信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三、板书设计

     时间  内容    精神

梅岭三章第一首:

过去回首征程革命到底的凛然正气

第二首:

现在勉励战友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

第三首:

将来展望未来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现实、想

象、理想

相结合

可取之处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三首诗歌之间的内在联系,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

不足之处

  《梅岭三章》中显示的为民族解放、为理想和自由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在古今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对此进行拓展延伸。

《断章》教案

【教学目标】

1、作者介绍

2、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法】讲读训练法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句话这样写道: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因”。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断章》,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

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粥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

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二、作者简介:

卞之琳,现代诗人、翻译家。

祖籍江苏溧水,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

建国前出版了诗集《三秋草》和《鱼目集》,另有与何其芳、李广田合著的《汉园集》。

解放后出版诗集《慰劳信集》、《十年诗草》和《雕虫纪历》。

三、关于《断章》:

《断章》这首诗选自《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

诗人回忆它的创作过程说:

“此四行无意中得之,原拟足成一首完整的诗,接着感到说完了,也无需多说,可独立成篇,故名《断章》。

”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三、《断章》全诗: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教案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戴望舒诗创作的基本情况。

2.简要了解萧红的身世及其与戴望舒的友谊。

3.把握本诗的情感内涵。

【重点、难点】

1.诗歌创作和修改的背景、过程。

2.诗中所表达的丰富意蕴。

3.诗中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的特色。

【所用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

一、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

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

生于浙江杭州。

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

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

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所译魏尔伦诗。

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

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

1935年春回国。

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

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

星岛》副刊。

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

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

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

不久在北京病逝。

附:

戴望舒著作书目

《我的记忆》(诗集),上海水沫书局1029年版

《望舒草》(诗集),上海现代书局1933年版

《望舒诗稿》,上海杂志公司1937年版

《灾难的岁月》(诗集),上海星群出版社1948年版

《戴望舒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小说戏曲论集》,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

《戴望舒诗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现代中国作家选集?

戴望舒》,香港三联书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戴望舒译诗集》,施蛰存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戴望舒诗全编》,梁仁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戴望舒全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二、文本详析

萧红(1911-1942)是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

她原名张迺莹,另一笔名悄吟,出生于黑龙江呼兰。

幼年丧母。

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

因不满家庭和包办婚姻,1930年离家出走。

后几经颠沛,情感生活屡受挫败。

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

l940年抵香港,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

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

而在此之前,萧红已应望舒的约稿,在戴主持的《星岛日报》之《星座》副刊发表作品。

1940年秋,萧红晚期的主要作品《呼兰河传》,也经戴望舒之手在《星岛日报》连载。

1942年1月20日,萧红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25日,葬于浅水湾丽都酒店海边。

当年11月,戴望舒与好友叶灵凤一起第一次拜谒萧红墓,摄有照片,“口占”初稿当即在此时吟就。

本诗是哀悼友人之作,题旨多见,难得的是作者将这样一首四行短诗写得充满蕴涵。

诗的头一句,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想到作者刚刚逃出日寇“暗黑潮湿的土牢”,作者寂寞满怀、默默行走的姿态,更显示出其在苦难面前的坚韧和不屈。

“寂寞”,既写诗人奔赴墓地时的心境,更借此形成此诗之中心意象。

“寂寞”是诗人自己的强烈感受:

仅二三祭者,痛见挚友孤坟独立于无垠大海之边,自是情由境生,也是境由心造。

“寂寞”同时也隐指女作家一生特别是晚期的境况:

“半生遭白眼冷遇”,“我们心情永远是如此抑郁”,“如今我只感到寂寞!

”(萧红自述)诗人为墓中人生前身后的境遇感痛不置。

二者融而为一,构成了诗篇的基点和最主要的感情色调。

第二句,“放一束红山茶”在墓中人“头边”,写出生者与逝者之间祭奠与被祭奠的关系,描绘了一幅惯常经见却又是不寻常的仪式,流露出作家间纯真的怀念和哀思;同时“(偷)放”一语,又表露出凭吊女作家墓时环境的险恶—-香港沦陷于敌手,仍处在血雨腥风之中。

作者敬献的一束红山茶花,如一柄燃烧的火炬,隐喻和赞扬亡者生命之灿烂,亦映照出悼者心情的庄严与热烈,也表达了对残暴者的默默抗争。

或许那是一个云霞飞涌的傍晚,诗人想起萧红的确喜欢红色,于是,特意买来红山茶花作为祭奠之物。

第三句,“我等待着”,暗指对抗战胜利的期盼,亦可以看作对命运多舛人生的省察。

“长夜漫漫”,喻指风雨如晦的敌寇统治,那是女作家贫病交加郁郁而终、诗人系狱饱受折磨的政治背景,是二人结下深厚情谊的外在原因;也可分析出内中所包含的漫漫艰辛、人生长路之寓意。

而其“歇后”则为“何时旦”(《史记》:

“长夜漫漫何时旦”),即于无边昏夜中伫守、瞩望黎明之意。

焦灼,悲愤,抑郁,感伤,更有感于沧桑变化,镇静,自持,更有坚守,自勉。

第四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写诗人所感受到的女作家此时此地之心境。

斯人已逝,自与生者感受有别,一“却”字,表人天永隔,逝者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大海,是亡者的向往——“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亦为萧红自述)。

海陪伴着逝者,听海之呢喃低语,静静诉说。

“闲话”是对死者受伤的寂寞身世和心境的慰藉,亦使诗人感觉快慰。

逝者不言,却仍在沉思;虽仍然不免寂寞,而灵魂却在知音者的通问中获得新的生命。

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1944年9月该诗第一次发表时,题目中萧红二字被检查官检出删刈,成为《墓边口占》;第二句“放”字前有一“偷”字。

1944年萧红忌日,此诗重新发表,题作《萧红墓照片题诗录》,删去“偷”字。

1948年,收入作者《灾难的岁月》诗集,改为现题,遂为定本。

本诗虽曰“口占”,却是精心构思、数番润色修饰之作,集中表现了诗人晚期作品的成熟。

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出激情。

语言朴素,洗练,明白如话,而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

轻重,动静,人我,生死,多重对比关系,结构平衡而协调。

本诗为新诗史上的著名作品,标志着新诗语言的成熟。

也是戴望舒一生中最优秀的诗篇之一。

三、其他参考资料

臧棣《一首伟大的诗可以有多短》(节选)

在新诗史上,就绝对的语言才能而言,大概只有两三个诗人能和他匹敌。

当然,由于戴望舒所处的时代,新诗语言的整体水准比较低,这或多或少影响了他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

在个别的文本中,他的语言确实有不少毛病,但必须意识到,无论这些毛病有多少,它们和戴望舒对诗歌语言的自觉意识相比,和他所拥有的语言才能相比,甚至和他自己的另一些更优异的文本相比,都是非常次要的。

在我看来,戴望舒目前在新诗史上享有的显赫的位置,不是由于其他的原因,比如,不是由于他在主题上的开拓精神,不是由于他在风格上的创新意识,恰恰是因为他在诗歌语言上显示了一种令人难忘的造诣。

如果人们要在新诗的发展史上,为诗歌语言的进展和成熟树几块纪念碑的话,很多名声显赫的人都可以被忽略,但戴望舒的这一块碑是一定要树的。

……

这首诗最令人吃惊的地方,就在于展露了一种诗歌的成熟。

这种成熟不仅涉及诗人的心智(特别是生与死,自然与人生的关系,对自身境况的意识),也洋溢在诗歌的语言上(如此干净,朴素,洗练,而又富于暗示性);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其中所包含的不同层面的成熟之间的相互协调。

从类型上说,这首诗仿效了悼亡诗的传统,但由于诗人和被追悼者的关系只是作家之间的倾慕,所以它在借助悼亡诗的基本情景的同时,又迅速偏离了典型的悼亡诗的图式,转而探询人生的奥义。

这首诗的基本场景是,一个男人在一个女人墓前表达他的哀思。

对于被悼念的对象。

诗人并没有倾注过多的笔墨。

比如像传统的悼亡诗那样,大肆渲染死者的品貌。

在这首诗中,人们大致可以看出,作为诗人的戴望舒对作为一个女作家的萧红,是怀有好感的。

这种好感最好被界定成一种作家之间的钦幕,而诗人在传达这种钦慕时,表现得非常克制,这种克制又透露出一种深沉的品质。

所有这些,都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首先是现象的陈述: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耗费六小时去给死者上坟,而且完全是步行,这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却暗示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深深的怀念。

这里,有两个精确的细节特别强化了其中的情感意味。

一是,时间的细节。

诗人和女小说家之间并没有血统和亲情关系,连结他们的只是一种作家之间的友情。

所以,诗人坚持步行六小时,去给另一个人上坟,便显得十分可贵。

因为这种行为不出于义务,而是出于心灵深处的冲动与高贵。

二是,历史的细节,或说,这首诗的写作年代。

它不那么直接,却对理解这首诗非常关键。

这首诗写于一九四四年秋天。

当时整个中国正值烽火连天。

在这样的战乱环境中,诗人默默地走上六小时去给一个亡故的友人上坟,便显得意味深长了。

也正是在这里,这首诗开始偏离悼亡诗的传统范式、加入了谈论人的命运、生与死的关系以及对自身生命的意义的觉察的内涵。

其次,间接的方式还表现在诗人所使用的一个隐喻:

“红山茶。

”这一隐喻非常生动地传达了诗人对萧红的赞美与激赏。

在现代文学的传统中,“茶花”一直被赋予高洁、自然、清纯、朴素、秀逸等内涵。

这首诗中,“红山茶”孕育这首诗的感情深度:

细腻,深沉,节制,委婉中蕴涵着激情。

在这首诗的前两行,还有一个对比也运用得非常巧妙。

六小时的行程喻示一种“长度”(时间上的,空间上的),而且诗人也点明了它的性质,它令人感到内心的寂寞。

也不妨说,在这种“长度”里,还包含着一种“重”,即它通过寂寞给人带来了内心的沉郁,它指涉了我们内在意识中的生与死的关系。

而“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这一句,却闪露着一种动作上的短促与轻逸,只是那么轻轻地一放,将一束美丽的鲜花点缀在墓畔。

一长一短,一重一轻,透露出诗人内心情感的波折。

另一方面,它们也建构了这首诗层次分明而又曲折跌宕的结构。

“我等待着”,这是诗人对情景的现场说明,也是诗人对自己在时代与人生中所处的位置的一种解释;更进一步的,还是他对自己在那样一种位置上他所展现的人文姿态的一种省察。

“等待着”什么呢?

问题早已经提出,它们纷繁复杂,涉及人生,自我,生与死,时代的前景,个人的前途,心灵的隐秘的渴望。

答案呢?

它似乎存系于茫茫天地间。

后两行诗中的转折句法,也可以理解成一个特殊的悖论。

表面上,“长夜漫漫”代表了一种特殊的时间现象,它独自流逝,超然于人生,拒不回答诗人在他的心灵里的追问与等待。

而“你”,由于身处冥界,也无法应答诗人内心的期盼与疑问。

但在另一个层面,作为心智成熟的诗人,戴望舒实际上懂得,在某种意义上,他期待的回答(至少是部分)已存在“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这样情景之中。

在这种情景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