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习题题库复习进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57745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外科学习题题库复习进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医外科学习题题库复习进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医外科学习题题库复习进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医外科学习题题库复习进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医外科学习题题库复习进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中医外科学习题题库复习进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中医外科学习题题库复习进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中医外科学习题题库复习进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中医外科学习题题库复习进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中医外科学习题题库复习进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中医外科学习题题库复习进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中医外科学习题题库复习进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中医外科学习题题库复习进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中医外科学习题题库复习进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中医外科学习题题库复习进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中医外科学习题题库复习进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中医外科学习题题库复习进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中医外科学习题题库复习进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中医外科学习题题库复习进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中医外科学习题题库复习进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外科学习题题库复习进程.docx

《中医外科学习题题库复习进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外科学习题题库复习进程.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外科学习题题库复习进程.docx

中医外科学习题题库复习进程

《中医外科学》

第一章总论

1、《周记·天官》独立分科4科疾医,疡医,食医,兽医

2、《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3、汉末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他是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剖腹术。

死骨剔除术,堪称外科鼻祖

4、葛洪《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提出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5、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南齐·龚庆宣,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波动感辨脓,破脓时切口应选在下方

6、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记载手法整复下颌关节脱位的方法与西医学手法复位相似,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食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

7、中医外科学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学术流派及主要思想:

明清时期

①“正宗派”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

A.辩证治疗,内外并治,消托补相结合

B.善用外科手术治疗和腐蚀药

C.重视脾胃为后天之本

②“全生派”清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

A、创立阴阳为主的辩证体系

B、以消为贵,以托为畏(错误)

C、创立阳和汤治疗阴证疾病

③“心得派”以清高锦庭(高秉钧)《疡科心得集》为代表

A、以鉴别诊断为主的治疗法则

B、将温病学的理论运用于外科的治疗

C、以部位划分病因:

在上部(头面颈项上肢)风温风热;在中部(胸腹腰背)气郁火郁;在下部(臀部下肢)湿火湿热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

一、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

1发病部位:

如子痈,乳痈,对口疽等

2穴位:

人中疔,委中毒,膻中疽shan

3脏腑:

肠痈,肝痈,肺痈

4病因:

破伤风,冻疮,漆疮

5形态:

蛇头疔,鹅掌风等

6颜色:

白驳风,丹毒

7疾病特征:

烂疔,流注,湿疮等

8症状:

臭田螺(香港脚),红丝疔

9范围大小:

小到大:

疖痈发

10病程长短:

千日疮

11传染性:

大头瘟、疫疔

二、基本术语

1、疡:

又称外疡,是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疡科即外科

2、疮疡:

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3、肿疡:

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4、溃疡:

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痈:

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一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发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5、根盘:

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

根盘收束者多为阳证,平塌者多为阴证

6、根脚:

指肿疡之基底根部,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状粟粒状脓头疔的基地根部的描述,根脚收束多为阳证,根脚软陷为成脓,根脚散漫或塌陷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7、护场:

“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

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方范围。

有护场说明正气充足,疾病易愈;无护场说明正气不足,预后较差。

第三章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1、致病因素7:

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瘀血

2、六淫邪毒均可成为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

在发病过程中,由于风、寒、暑、湿、燥诸邪均能化热生火,所以外科疾病的发生,尤以“热毒”、“火毒”最为常见,正如《外科心法要诀》所说1“痈疽原是火毒生,经络阻隔气血凝”。

2、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

3、对化脓的认识:

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

4、风:

起病急,发展快

毒:

多有传染性,病势发展快且重

痰:

结核性疾病,囊肿性疾病

5、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

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

6、正气充足——易于起发,破溃,易于生肌长肉而愈合

气血虚——难于起发,破溃,难以生肌收口

气虚下陷——托肛

血虚不润——皮肤干燥,脱屑,瘙痒

第四章中医外科疾病的辩证

部位辨证

上部辨证:

人体上部包括头面,颈项以及上肢,病因多为风温,风热

中部辨证:

人体中部包括胸,腹,腰,背,是五脏六腑所居之所,病因多为气郁,火郁

下部辨证:

人体下部指臀,前后阴,腿,胫,足,寒湿,湿热多见。

2、阴阳辩证:

八纲辩证的总纲,也是其他一切外科疾病辩证的总纲

(谎言温心放硬杆,深色刑场征麦顺)

阳证阴证

发病缓急急性发作慢性发作

皮肤颜色红赤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

皮肤温度焮热凉或不热

肿胀形势高肿突起平塌下陷

肿胀范围根盘收束根盘散漫

肿块硬度软硬适度坚硬如石或柔软如绵

疼痛感觉疼痛剧烈,拒按疼痛和缓,隐痛,不痛或酸麻

病位深浅皮肤,肌肉,在表位浅,血脉,筋肉,在里位深

脓液质量脓质稠厚脓质稀薄

溃疡形色肉芽红活润泽肉芽苍白或紫暗

病程长短病程比较短病程比较长

全身症状初期长伴有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初期无明显症状,或伴有虚寒症状,

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渐消酿脓时有虚热症状,溃后虚象更甚

舌苔脉象舌红苔黄脉有余舌淡苔少脉不足

预后顺逆易消,易溃,易敛,多顺难消,难溃难敛,多逆

3、辨肿肿的性质(湿肿、瘀血肿、脓肿、实肿、虚肿)

痰肿:

肿势或软如棉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在,不红不热,皮色不变,见于瘰疬,脂瘤

气肿:

皮紧肉软,按之凹陷,复手即其,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热,常随喜怒消长,见于气瘿,乳癖。

A、疼痛原因

热痛:

遇冷痛减……

寒痛:

得温痛缓……

风痛:

痛无定处,忽彼忽此,走注甚速,遇风则剧。

见于行痹等。

气痛:

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

湿痛:

痛而酸胀,肢体沉重……

痰痛:

疼痛轻微,隐隐作痛,皮色不变,压之酸痛

化脓痛:

痛势急胀,痛无止时,如同鸡啄,按之中软应指

瘀血痛:

皮色青紫,瘀斑……

B、痒的原因

风胜:

走窜无定,遍体作痒……

湿胜:

浸淫四窜,黄水淋漓,最易沿表皮蚀烂

热胜:

焮红灼热作痒

虫淫:

传染……

血虚:

皮肤变厚,干燥,脱屑……

4、辨脓

确认成脓的方法①按触法②透光法③点压法④穿刺法:

为穿刺抽脓的方法⑤B超

5、应指:

用两手食指的指腹轻放于脓肿患部,相隔适当的距离,然后以一手指稍用力按一下,另一手指端即有一种波动的感觉,这种感觉称为应指

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5、袋脓:

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6、漏:

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尽,尤如滴漏。

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变化。

一是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和外口,或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具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

6、辨脓形质,色泽和气味

元气充足,气血充足顺证脓稠厚黄白质稠,色泽鲜明,略带腥味

元气较弱逆证脓淡薄脓液腥秽恶臭

第五章中医外科疾病的治法

1、①消法:

是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适用于尚未成脓的初期肿疡和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以及各种皮肤疾病

②托法:

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治疗法则。

适用于外疡中期,即成脓期,此时热毒已腐肉成脓由于疮口一时溃破,或机体正气虚弱,无力托毒外出,均会导致脓毒留滞。

分为补托和透托两种方法

透托:

透托法用毒气虽盛而正气未衰者可用透脓的药物促其早日脓出毒泄消肿痛减,以免脓毒旁窜深溃

补托:

用于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出,疮形平塌,根盘散漫不收,难溃难腐的虚证

③补法:

就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助养其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方法。

适用于溃疡后期,此时毒势已去,精神衰疲,血气虚弱,脓水清稀,肉芽灰白不实,疮口难敛。

2、清热法:

是用寒凉药物,使内蕴之热毒得以清解。

由于外科创疡多因火毒所生,所以清热法是外科主要的治疗法则,但必须分清热之盛衰,火之虚实,实火宜清热解毒;热在气分者,当清气分之热;邪在营分者,当清血分之热;阴虚火旺者,当养阴清热

清热法方剂药物适应症

清热解毒法

五味消毒饮

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连翘,蚤休野菊花等

热毒之症,症见局部红肿热,伴发热烦躁,口咽干燥,舌红苔黄,脉数等,如疔疮,疖,痈等诸疮疡

清气分之热法

黄连解毒汤

黄连,黄柏,黄芩,石膏等

局部色红或皮色不变,灼热肿痛的阳症,或皮肤病之皮损焮红灼热,脓包,糜烂并伴壮热烦躁,口干喜冷饮,溲赤便干,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糙,脉洪数者,如颈痈,流注,接触性皮炎,脓包疮等

清血分之热法

犀角地黄汤,清营汤

水牛角,鲜生地,赤勺,丹皮,紫草,大青叶等

热邪侵入营血,症见局部焮红灼热的外科疾病,如烂疔,发,大面积烧伤;皮肤病出现红斑,瘀点,灼热,如丹毒,红蝴蝶疮等,可伴有高热,口渴不欲饮,心烦不寐,舌质红绛,苔黄,脉数等

养阴清热法

知柏地黄丸

生地,玄参,麦冬,龟板,知母等

阴虚火旺的慢性病症,如红蝴蝶疮,有头疽溃疡后,蛇串疮恢复期,或走黄,内陷后阴伤有热者

清骨蒸潮热法

清骨散

地骨皮,青蒿,鳖甲,银柴胡等

瘰疬,流痰后期虚热不退的病症

清心开窍

安宫牛黄丸、紫雪丹

热毒内传见烦躁不安,神昏谵语,舌红绛,苔焦黑而干,脉洪数或细数,如疔疮走黄、有头疽内陷

注意点:

应用清热药物切勿太过,必须兼顾胃气,如过用苦寒,势必损伤胃气而致纳呆,呕恶,泛酸,便溏等症状,尤其在疮疡溃后体质虚弱者更宜注意,过投寒凉能影响伤口愈合

托法可分为透托法和补托法两类。

其中补托法又可分为益气托毒法和温阳托毒法。

透托方,如透脓散;益气托毒散;温阳托毒方,如神功内托散。

疮疡阳证:

金黄膏,玉露膏

半阴半阳证:

冲和膏

阴证:

回阳玉龙膏

3、切口选择:

以便于引流为原则,选择脓腔最低点或最薄处进刀,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切,免伤血络;乳房部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切开,免伤乳络;面部应尽量沿皮肤的自然纹理切开;手指脓肿应从侧方切开;关节区附近的脓肿,切口尽量避免越过关节;若为关节区域脓肿,一般施行横切口,弧形切口或S形切口,因为纵切口在疤痕形成后易影响关节功能;肛旁低位脓肿,应以肛管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口

4、结扎法:

又名缠扎法,是将线缠扎于病变部位与正常皮肉分界处,通过结扎,促使病变部位经络阻滞,气血不通,远端结扎的病变组织失去营养而致逐渐坏死脱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一种方法。

5、挂线法:

采用普通丝线或药制丝线或纸裹药线或橡皮筋线等来挂断瘘管或窦道的治疗方法。

第七章疮疡

1、疖:

其特点是肿势局限,范围(直径,下同)多小于3CM,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

病因:

常因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所致;或夏秋季节,感受暑毒而生;或因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湿热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成

颜面部疔疮的初期表现:

在颜面部某处肌肤上忽起一粟米样脓头,或养或麻,以后逐渐红肿热痛,肿势范围虽然只有3~6CM左右,但根深坚固,如钉丁之状,严重者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①手足部疔疮切开:

脓成应及早切开排脓,一般尽可能循经直开,蛇眼疔宜沿旁0.2CM挑开引流;蛇头疔宜在指掌面一侧作纵行切口,务必引流通畅,必要时可对口引流,不可在掌面正中切开;蛇肚疔宜在手指侧面作纵行切口,切口长度不得超过上下指关节面;托盘疔应依掌横纹切开,切口应够大,保持引流通畅,手掌处显有白点者,应先剪去厚皮,再挑破脓头,注意不要因手背脓肿较手掌为甚而误认为脓腔在手背部而妄行切开。

甲下溃空者应拔甲,拔甲后敷以红油膏纱布包扎

2、痈:

其特点是:

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少数初起皮色不变),结块范围多在6~9CM左右,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或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一般不会损伤筋骨,也不易造成内陷。

火毒凝结证

证候:

局部突然肿胀,光软无头,迅速结块,皮肤焮红,灼热疼痛;日后逐渐扩大,变成高肿发硬;重者可伴有恶寒发热、头痛、泛恶、口渴。

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洪数。

治法:

清热解毒,行瘀活血,方药:

仙方活命饮加减。

发于上部,加牛蒡子,野菊花;发于中部,加龙胆草,黄芩,山栀;发于下部,加苍术,黄柏,牛膝

3、颈痈:

特点是多见于儿童,冬春易发,初起时局部肿胀、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结块边界清楚,具有明显的风温外感症状。

证型风热痰毒证治法:

散风清热,化痰消肿。

方药:

牛蒡解毒汤或银翘散散加减

4、有头疽:

其特点是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焮热红肿胀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范围常超过9~12CM,大者可在30CM以上。

好发于颈后,背部等皮肤厚韧处,多见于中老年人及消渴病患者,并容易发生内陷。

有头疽的病程为4周。

切开:

酿脓期:

若脓腐阻塞疮口,脓液蓄积,引流不畅者,可用五五丹药线或八二丹药线多枚分别插入疮口,蚀浓引流,或用棉球蘸五五丹或八二丹,松松填于脓腔以祛腐。

若查疮肿有明显的波动感,可采用手术扩创排毒,作十字或十十字形切口,务求脓泄畅达,如大块坏死组织一时难脱,可分次祛脓,以不出血为度。

切开时应注意尽量保留皮肤,以减少愈合后疤痕形成

5、丹毒:

是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本病发无定处。

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网状淋巴管炎,由丹毒链球菌感染。

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命名:

生于躯干部者,称为内发丹毒,生于下肢者,称流火;生于头面的,称抱头火丹;新生儿多生于臀部的,称赤游丹。

6、发:

是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发病特定:

局部红肿,但中间明显隆起而色深,四周肿势较轻而色较浅,边界不清,胀痛呈持续性,化脓时跳痛,大多发生坏死,化脓溃烂,一般不会反复发作

辨证论治:

①风热毒蕴证;治法:

疏风清热解毒;方药:

普济消毒饮加减;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芒硝;咽痛者,加生地,玄参②肝脾湿火证;治法:

清肝泻火利湿;方药:

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或化斑解毒汤加减

7、走黄:

是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走散入营,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急疾病。

又名癀走。

病因为:

火毒炽盛,毒入营血、内功脏腑。

内陷:

是疮疡阳证疾患过程中,因正气内虚,火毒炽盛,导致毒邪走散,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的一种危急疾病。

病因火陷:

阴液不足,火毒炽盛

干陷,病因为气血两亏,正不胜邪

虚陷,毒邪虽已衰退,而气血大伤,脾气不复,肾阳亦衰

干陷:

发生于有头疽的1~2候毒盛期的称火陷病因为阴液不足,火毒炽盛。

;发生于2~3候溃脓期的称干陷,病因为气血两亏,正不胜邪。

;发生于4期收口期的称虚陷气血大伤,脾气不复,肾阳亦衰。

9、瘰疬:

是一种发生于颈部的慢性化脓性疾病。

因其结核多枚,累累如串珠状,故名瘰疬,又名疬子颈,老鼠疮。

其特点是多见于体弱儿童或青年,好法于颈部两侧,亦可延及颌下、缺盆、腋部,病程进展缓慢。

发病前常有虚劳病史。

鉴别诊断发(蜂窝组织炎)丹毒

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厌氧菌β-溶血性链球菌

部位全身各处皮下、筋膜下、肌肉间隙头面、小腿皮内网状淋巴

局部症状暗红、中央明显、边界不清、鲜红色,中央较淡,边界清楚、

肿较明显、大于炎症范围轻度、边缘稍高于正常皮肤

痛持续性烧灼样,面部剧痛

化脓常有无

复发无常有

第八章乳房疾病

1、乳痈:

病因1、乳汁郁积2、肝郁胃热3、感受外邪。

气初起临床表现:

常有乳头皲裂,哺乳时乳头刺痛,伴有乳汁排泄不畅或结块,乳房局部肿胀疼痛,皮色不红或微红,皮肤不热或微热。

或伴有全身不适,恶寒发热,食欲不振,脉滑数。

鉴别诊断:

炎性乳腺癌:

多见于青年妇女,尤其是妊娠期或哺乳期。

患乳迅速增大,常累及整个乳房的1/3以上,尤以乳房下半部为甚。

病变局部皮肤呈暗红或紫红色,皮肤肿胀有一种韧性感,毛孔深陷呈橘皮样改变,局部无痛或轻压痛。

同侧腋窝淋巴结明显肿大,质硬固定。

全身症状较轻,体温正常,白细胞计数不高,抗炎治疗无效。

本病进展较快,预后不良。

切口:

应以按乳络方向并与脓腔基底大小一致,切口位置应选择脓肿稍低的部位,使引流通畅而不致形成袋脓,应避免手术损伤乳络形成乳漏。

乳晕旁-小弧形切口

乳房-放射状切口

深后部脓肿-下褶皱处弧形切口,不要切入乳晕内,以免伤及乳络而成瘘

2、乳漏

病因:

乳房部漏多因乳痈、乳发失治,脓出不畅;或切开不当,损伤乳络,乳汁从疮口溢出,以至长期流脓、溢乳而形成。

或因乳痨溃后身体虚弱,日久不愈所致。

乳晕部漏;多因乳头内缩凹陷,感染毒邪;或脂瘤染毒溃脓,疮口日久不愈而成漏。

5、乳癖:

一种乳腺组织的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良性增生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乳腺增生病。

其特点是单侧或双侧乳房疼痛并出现肿块,乳痛和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密切相关。

辨证论治:

内治①肝郁痰凝证

治法:

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方药:

逍遥蒌贝散加减

②冲任失调证

治法:

调摄冲任

方药:

二仙汤和四物汤加减

6、乳核(乳腺纤维腺瘤):

其特点好发于20~25岁的青年妇女,乳中结核,形如丸卵,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推之活动。

7、乳岩:

其特点是乳房部出现无痛、无热、皮色不变而质地坚硬的肿块,推之不移,表面不光滑,凹凸不平,或乳头溢血,晚期溃烂,凹如泛莲。

病因:

情志失调饮食失节冲任不调

鉴别要点乳腺纤维腺瘤

(乳核)乳腺大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衄)乳腺癌(乳岩)乳腺增生病(乳癖)

好发年龄20~30岁多见40~50岁多见40~60岁多见30~45岁多见

肿块特点大多为单个,也可有多个,圆形或卵圆形,边缘清楚,表面光滑,质地坚实,生长比较缓慢多在乳头附近,单个,绿豆大小,圆形肿块,边缘清楚,质地软或中等多为单个,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清楚,质地硬或不均匀,生长速度较快常为多个,双侧乳房散在分布,形状多样,可为片状,结节,条索,边缘清或不清,质地软或韧或有囊性感

疼痛无可有压痛少数病历有疼痛明显胀痛,多有周期性或与情绪变化有关

与皮肤及周围粘连情况无粘连无粘连极易粘连,皮肤呈酒窝征或橘皮样变无粘连

活动度好,用手推动时有滑脱感可活动早期活动度可,中期及晚期活动肿块固定可活动

乳头及分泌物情况乳头正常,无分泌物乳头正常,常有血性分泌物溢出,多为单孔乳头可缩回或被牵拉;可有分泌物溢出,血性或水样,多为单孔乳头正常,部分有分泌物溢出或挤压后才有,多为乳汁样或浆液样,常为双侧多孔

淋巴结肿大无无可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质地硬,活动度差无

8、瘿病的病因病机:

是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导致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气滞血瘀痰凝结于颈部,逐渐形成瘿病。

气滞血瘀痰凝痰火郁结冲任失调

9、肉瘿:

甲状腺的良性肿瘤。

特点:

颈前喉结一侧或两侧结块,柔韧而圆,如肉之瘿,随吞咽上下移动,发展缓慢。

10、气瘿:

特点:

多发生在青春期,甲状腺呈弥漫性肿大,质软不痛,皮色如常,腺体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可压迫气管、食管、血管、神经等而引起各种症状。

11、石瘿:

病因病机:

由于情志内伤,肝脾气逆,痰湿内生,气滞血瘀,瘀血与痰湿凝结,上逆于颈部而成。

亦有由肉瘿日久转化而来。

第十一章皮肤及性传播疾病

1、辨皮肤病的常见症状

⑴自觉症状:

最常见瘙痒,其次是疼痛,灼热、麻木、蚁行感

⑵其他觉症状①原发性皮损:

斑疹,丘疹,风团,结节,脓疱,疱疹

②继发性皮损:

鳞屑,糜烂,溃疡,痂,抓痕,皲裂,苔藓样变,色素沉着,皮肤萎缩

苔藓样变常见于慢性瘙痒性皮肤病。

2、外用药的使用原则:

1要根据病情阶段用药

2注意控制感染

3用药宜先温和后强烈

4用药浓度宜先低到高

5随时注意药敏反应

6外用软膏注意第二次涂药时要用棉花蘸上各种植物油或石蜡轻轻楷去上次用的药膏,切不可用汽油或肥皂、热水擦洗

3、蛇窜疮:

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多呈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特点时:

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或丘疹,累累如窜珠,排列呈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局部刺痛或伴有核肿大

辨证论治:

肝经郁热证治法:

清泄肝火,解毒止痛,方药:

龙胆泻肝汤加紫草,板蓝根,玄胡索等,发于头面者,加牛蒡子,野菊花,有血疱者,加水牛角粉,牡丹皮,疼痛明显者,加制乳香,制没药

脾虚湿蕴证治法:

健脾利湿,解毒止痛,方药:

除湿胃苓汤加减,发于下肢者,加牛膝,黄柏,水疱大而多者,加土茯苓,(碑解)车前子

气滞血瘀证治法:

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方药:

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心烦眠差者,加珍珠母,牡蛎,山栀子,酸枣仁,疼痛剧烈者,加玄胡索,制乳香,制没药,蜈蚣

4、脚湿气:

相当于西医的足癣,分为:

水疱型,糜烂型,脱屑型。

水疱型,糜烂型常因抓破而继发感染,致小腿丹毒、红丝疔或足丫化脓。

5、湿疮:

根据病程可分为:

急性湿疮,亚急性湿疮,慢性湿疮

接触性皮炎:

指皮肤或粘膜接触某些外界致病物质所引起的皮肤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

6、急性湿疮与接触性皮炎的鉴别

急性湿疮接触性皮炎

病因病因常不明确有明显的病因

部位不固定,常对称发生常限于接触部位

皮疹多形性,丘疹,水疱等边界弥漫不清较单一,有水肿,水疱,境界清楚

接触史不明确有

主要症状瘙痒剧烈痒或灼热感

转归常有复发去除病因则较快痊愈,不再接触即不复发

斑贴实验阴性多阳性

7、瘾疹:

是一种皮肤出现红色或苍白色风团,时隐时现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

特点:

皮肤上出现瘙痒性风团,发无定处,骤起骤退,退后不留痕迹

8、牛皮癣特点:

皮损多是圆形或多角形的扁平丘疹融合成片,剧烈瘙痒,搔抓后皮损肥厚,皮沟加深,皮脊隆起,极易形成苔藓样变

9、淋病:

与非淋菌性尿道炎的鉴别诊断主要有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感染引起。

其潜伏期较长;尿道炎症较轻,尿道分泌物少;分泌物查不到淋球菌,有条件的可做衣原体、支原体检测。

11、二期梅毒皮损特点:

可有斑疹(玫瑰疹)、斑丘疹、丘疹鳞屑性梅毒疹、毛囊疹、脓疱疹、蛎壳状疹、溃疡疹等。

这些损害可单发也可合并出现。

第十二章肝门直肠疾病

1、齿线:

肛瓣与直肠柱基底在直肠与肛管交界处形成一条不整齐的交界线;称为齿线,齿线的上下组织结构明显不同,是临床上的重要标志线。

肛管直肠环:

外括约肌的深、浅二部围绕直肠纵肌及肛门内括约肌并联合肛提肌的耻骨直肠肌,环绕肛管直肠连接处,组成一肌环。

手术时切断该环将引起肛门失禁。

辨症状

便血是肛门直肠疾病最常见的症状,可见:

内痔肛裂直肠息肉直肠癌等

便血:

儿童便血,大便次数和性质无明显改变者,多为直肠息肉

肿痛:

常见于肛旁脓肿,内痔嵌顿,外痔水肿,血栓外痔等病

脱垂:

是II和III期内痔,息肉痔,直肠脱垂的常见症状

流脓:

常见于肛痈或肛瘘

3、辨部位:

内痔好发于肛门齿线以上3,7,11点处;赘皮外痔多发于6,12点处;环形的结缔组织外痔多见于经产妇;血栓外痔好发于肛缘3,9点处;肛裂好发于6,12点处

4、肛管直肠指诊:

了解直肠下部、肛管以及肛门周围病变。

5、内痔

其临床表现:

便血、脱出、肛周潮湿、瘙痒、疼痛、便秘

分度:

由于病程长短不同,分为三期

I度便时带血,滴血或呈喷射状出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

II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庤脱出,便后自行回纳

III度偶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咳嗽劳累、负重时痔脱出,需用手换纳

4度偶有便血,痔脱出不能还纳,多伴感染,水肿、糜烂和坏死,疼痛剧烈

6、血栓性外痔:

其特点是肛门部突然剧烈疼痛,并有暗紫色血块。

好发于膀胱截石位的3、9点处。

7、肛漏:

分类:

单纯性肛漏和复杂性肛漏

复杂性肛漏(指在肛门内外有3个以上的开口;或管道穿通2个以上间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