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59033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30.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1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考点

题号

第六、七、八单元

1、2、3、4、5、6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7、8、9、10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

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11、12、13、14、15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6、17、18、19、20

综合

21、22

【自主预习】

1、第一个五年计划有何特点?

其实质是什么?

(1)特点:

①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②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③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④渐进性和长期性。

⑤一体(主体:

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辅相成。

(2)实质:

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目的是什么?

内容?

实质是什么?

有何意义?

(1)目的

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主要内容:

即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3)实质:

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

(4)意义: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20世纪50——70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有哪些成功的探索?

有哪些失误?

有何经验教训?

(1)成功的探索:

①1953-1957年,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功起步。

②1956年召开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规定了当时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20世纪60年代初,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采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④面对国民经济的劫难---“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周恩来和邓小平着手调整和整顿国民经济,出现

国民经济复苏回升的状况。

(2)失误:

事件

特征

影响

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多快好省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①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②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③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④经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⑤经济建设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能急于求成;⑥必须发扬民主,加强党建,反对个人崇拜和专断。

“大跃进”

大炼钢铁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二公

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文化大革命

以阶级斗争为纲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课堂探究】

【探究一】

材料一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

…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1)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

(1)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但又不能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材料二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根据《共同纲领》,新中国建立的是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由于这是一个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形态,因此……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管理体制。

——《六十年国事纪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大改造后与新中国成立初相比在经济领域有哪些改变和这种变化的意义。

(2)改变:

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管理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意义:

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材料三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

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

(3)变化:

总体上是增长的。

50年代持续增长;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60年代中期恢复。

主要原因: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一五”计划完成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探究二】

材料苏联的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

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定计划,以增强国防实力为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以国营企业和集体化农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用高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赶超西方发达国家。

——钱乘旦

(1)中国在新中国初期仿效了苏联模式,并在20世纪90年代初,修正这一模式,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相应的史实

(1)仿效史实:

“一五”计划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修正史实:

“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2)中外对经济发展模式成功修正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

纵观经济发展模式或工业转型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2)共同之处:

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或“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启示:

任何经济模式都必须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应根据国情选择经济发展模式并不断调整,防止僵化。

【课时练习】

1.下表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单位:

亿元

年份

工业总产值

重工业产值

轻工业产值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957

704

317

387

537

1958

1083

580

503

566

1959

1483

867

616

497

1960

1637

1090

547

457

A.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D.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答案:

A

2.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

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它”是指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

答案:

D

3.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扩散的格局。

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调整了工业布局             B.人口急剧膨胀

C.国家实行城镇化战略             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答案:

A

4.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

这一文件的判断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答案:

D

5.右图是某杂志的封面,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A.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浮夸现象十分盛行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6.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

图中“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A.实行“二五”计划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建立人民公社D.开展大跃进运动

答案:

C

7.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对下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

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贷款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

答案:

D

8.工资变化是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发展的重要反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50年代“工资条”是用手写的,工资条上只有工资总额一项。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工资条上有了“绩效工资”,“菜篮子”、高原补贴、艰苦补贴、高温补贴、取暖补贴等项目。

以前发工资最大面值是十元,1987年开始有了50元和100元。

材料二西北油漆厂工人强玲工资表(月工资,单位:

元)

1974

1977

1979

1980

1981

1984

1985

29.5

46

61

66

68

72

247

——材料一、二均出自新华网北京2009年9月8日《工资条里的新中国六十年》

问题:

依据材料一、二,归纳改革开放前我国职工工资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

特点:

①工资项目单一;②工资低;③涨幅小;④工资面值小。

原因:

①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资匮乏;②实行计划经济体制;③实行平均主义分配方式。

考点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最新考纲

课程标准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自主预习】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

(1)内容:

①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

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意义:

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起点。

2、什么叫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目的、实质、目标分别是?

(1)含义:

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前提: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3)目的:

解放、发展生产力;

(4)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实质: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由农村开始?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影响分别是什么?

(1)原因:

①历史原因:

农村实行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现实原因:

到1978年,中国有亿万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严重影响了现代化建设。

③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高速发展是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2)内容: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核心)

②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③管理体制:

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④购销体制:

改革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

(3)意义: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

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内容及意义是什么?

其存在什么问题,解决办法是什么?

(1)背景: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2)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3)内容:

①管理体制:

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②所有制形式:

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分配

制度:

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意义:

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5)存在的问题:

下岗职工增加、部分职工生活困难等

(6)解决办法: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以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5、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其目的和特征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1)背景:

1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2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期。

③邓小平南方谈话,冲破思想的束缚。

(2)目的: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过程:

①提出:

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确立框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③理论完善:

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④基本建立:

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4)特征: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实现共同富裕是根本目标;国家实行有力的宏观调控。

(5)意义:

①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②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6、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比较

新时期的开放

旧中国的“开放”

开放的前提

处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合作时代;在平等

交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在坚

持国家主权的前提下,主动地开放。

中国主权被侵犯;

开放的性质

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在列强的侵略下的被迫开放

开放的目的

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科

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更好地增强我国自力更

生的能力。

适应列强殖民主义的需要,反映了外国对中国的侵略政策

开放的结果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丧失主权,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课堂探究】

【探究一】

材料一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

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

……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

……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以上摘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1)材料一体现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革?

它是否意味着所有制的变革?

为什么?

你认为农村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没有,因为是在保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环节。

基本着眼点: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生产关系要以能否发展生产力为准,采取稳妥的方针。

材料二阅读图片,完成问题

图1图2图3图4

图11978年安徽省小岗生产队的全国第一份承包合同书

图2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肯定了“双包”(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制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图31983年重庆开始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

图41987年7月1日,《人民日报》关于政治制度的报道

(2)新时期的中国及改革是逐步推进、不断深化的。

结合材料二对改革进程加以说明。

从群众自发到中央肯定、推动;从试点到推广;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

(3)中共十五计划提出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产品商品生产及加工基地。

这与1978年开始实施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否矛盾?

不矛盾。

1978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是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今天十五计划提出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对生产关系做的进一步调整,与今天的生产力水平是相适应的。

【探究二】

(1)没有解放思想,就不会有改革开放;没有继续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就不会得到深化。

结合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邓小平“南方谈话”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把改革开放推向了新阶段。

(2)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1)1949年——1952年,实行土地改革

核心内容: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农民个人私有。

结果:

彻底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社

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奠定了初步基础。

(2)1953年——1956年,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核心内容:

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结果:

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3)1958年——197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核心内容:

提高公有化程度和规模,产品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

结果:

超越了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4)1978年以来

核心内容: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结果: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国民经济收入增长的重要途径。

(3)怎样正确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改革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不改革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不能解放生产力。

因此,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必须以改革总揽全局,把改革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以改革促进社会发展,随社会发展不断深化改革。

【探究三】

材料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

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问题:

根据材料指出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立足点是什么?

原因:

闭关自守导致中国长期停滞落后;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世界。

内容:

吸收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

立足点:

对外开放须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

【课时练习】

1.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相关数

据编制的。

该表反映出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平均增长率

收入

农村(家庭收入)

17.6%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8.0%

消费水平

农村

8.9%

城镇

4.5%

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               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答案:

B

2.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案:

B

3.右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答案:

C

4.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如今已有百年历史。

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

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答案:

D

5.1993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货币”——粮票,在完成自己38年的神圣使命后“光荣退休”。

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新时代”是指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             B.人民公社化时代   

C.计划经济时代                   D.市场经济时代

答案:

D

6.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

这表明()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

D.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答案:

D

7.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

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

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毗临港澳B.政策扶持C.科技领先D.资源丰富

答案:

B

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东成为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其优势在于广东()

①毗邻港澳,有对外开放的地利优势②作为侨乡,有利于吸引华侨回国投资③历来是对外开放的门户④具有比国内其他地区更雄厚的工业基础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答案:

D

9.邓小平l992年南方谈话贯穿的一个中心思想是

,抓住有利时机,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就外部环境而言,“有利时机”指的是()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B.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实力大减

C.世贸组织接纳中国为新成员D.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

答案:

A

10.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社会群体的兴衰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近代中国工人群体产生于19世纪中期。

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工人阶级为何能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人社会地位大幅度提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人力量壮大;中国工人阶级具有革命性,在民族危机、学生运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政治上觉醒。

新中国成立,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工业化

(2)中国“农民工”群体在1978年后迅速扩大,主要原因是什么?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农村出现剩余劳动力;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

考点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最新考纲

课程标准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