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63355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86.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执业医师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执业医师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执业医师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执业医师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执业医师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执业医师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执业医师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执业医师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执业医师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执业医师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执业医师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执业医师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执业医师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执业医师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执业医师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执业医师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执业医师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执业医师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执业医师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执业医师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执业医师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docx

《执业医师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执业医师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执业医师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docx

执业医师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

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

血常规

  

(一)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

  健康人群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参考值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相对性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亢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绝对性增多见于:

①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如高原居民、慢性缺氧性心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肾癌、肝细胞癌、子宫肌瘤、肾盂积水、多囊肾等;②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15岁以前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可出现生理性减少,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贫血。

  贫血诊断标准

  

  3.红细胞形态改变

  贫血的形态分类

  

  MCV平均红细胞容积;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二)白细胞

  【参考值】成人(4~10)×109/L

  各种白细胞正常百分数和绝对值

  

  【临床意义】

  1.白细胞总数小于4×109/L为白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2.0×109/L为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0.5×109/L为粒细胞缺乏症。

  2.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病毒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PNH、物理化学因素损伤、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核左移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溶血、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

核右移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和应用抗代谢药物。

  中性粒细胞出现中毒性改变见于感染、恶性肿瘤、大面积烧伤等;棒状小体见于急非淋白血病。

  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猩红热和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

  4.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转移癌和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等。

  5.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病毒感染、肿瘤、移植物抗宿主病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治疗和放射线损伤。

异型淋巴细胞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药物过敏、输血、血液透析。

  6.单核细胞增多见于疟疾、急性感染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和一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等。

  (三)网织红细胞

  【参考值】百分数0.005~0.015;绝对数(24~84)×109/L。

  【临床意义】网织红细胞增多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及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治疗后。

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

  (四)血小板计数

  【参考值】(100~300)×109/L。

  【临床意义】血小板减少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巨幼细胞贫血;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SLE、DIC、TTP、上呼吸道感染、输血后血小板减少症等;

  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大。

  血小板增多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感染、急性溶血和癌症患者。

  (五)血沉

  血细胞沉降率:

血沉速度的快慢与血浆黏度,尤其与红细胞间的聚集力有关系。

红细胞间的聚集力大,血沉就快,反之就慢。

临床上常用血沉作为红细胞间聚集性的指标。

可以反映身体内部的某些疾病。

血沉增快,病因复杂,无特异性,不能单独用以诊断任何疾病。

  男性0~15/1h末;女性0~20/1h末。

  血沉加快常与以下疾病有关

  1.炎症性疾病,如急性细菌性炎症,2~3个小时就会出现血沉加快的现象;

  2.各种急性全身性或局部性感染,如活动性结核病、肾炎、心肌炎、肺炎、化脓性脑炎、盆腔炎等,

  3.各种胶原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动脉炎等;

  4.组织损伤和坏死,如大范围的组织坏死或损伤、大手术导致的损伤,心肌梗死、肺梗死、骨折、严重刨伤、烧伤等疾病亦可使血沉加快;

  5.患有严重贫血、慢性肝炎、肝硬化、多发性骨髓瘤、甲亢、重金属中毒、恶性淋巴瘤、巨球蛋白血症、慢性肾炎等疾病时,血沉也可呈现明显加快趋势。

  血沉减慢可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六)血细胞比容测定

  【参考值】温氏法:

男0.40~0.50L/L(40~50vol%),平均0.45L/L;女0.37~0.48L/L(37~48vol%),平均0.40L/L。

  【临床意义】1.血细胞比容增高见于脱水病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血细胞比容减低见于各种贫血。

  病例及分析:

  女性,22岁,面色苍白,乏力1年,加重半个月门诊就诊。

  患者1年来无明显原因逐渐出现面色苍白乏力,但能照常上班,曾到过医院检查,化验有轻度贫血(具体不详),未予治疗,近半月来加重来诊。

发病以来进食睡眠好,不挑食。

大便小便正常,尿色无改变,无便血和黑便,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体健,无胃病和肝肾疾病及痔疮史,无药物过敏史,无偏食和烟酒嗜好,未婚,月经14岁初潮,量一直偏多,近两年来更明显,家族史中无类似患者。

  初步诊断:

贫血

  辅助检查:

血常规+血涂片红细胞形态+血清铁铁蛋白和总铁结合力+骨髓检查及骨髓铁染色+妇科检查

尿常规

  

(一)尿量

  【参考值】1000~2000ml/24h(成人)

  【临床意义】

  1.尿量增多24小时尿量超过2500ml,称为多尿。

见于内分泌疾病:

如糖尿病,尿崩症。

肾脏疾病:

如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间质肾炎、慢性肾衰早期,急性肾衰多尿期等。

  2.尿量减少成人尿量低于400ml/24h或17ml/h,称为少尿;而低于100ml/24h,称为无尿。

  肾前性少尿:

休克、心衰、脱水及其他引起有效血容量减少病症可导致。

  肾性少尿见:

于各种肾脏实质性改变而导致的少尿。

  肾后性少尿:

由结石、尿路狭窄、肿瘤压迫引起尿路梗阻或排尿功能障碍所致。

  

(二)尿液外观

  1.血尿

  每升尿液中含血量超过1ml,即可出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

如尿液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时每高倍镜视野红细胞平均>3个,称为镜下血尿。

血尿多见于泌尿系统炎症、结石、肿瘤、结核、外伤等,也可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2.血红蛋白尿及肌红蛋白尿

  当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出现于尿中,可使尿液呈浓茶色、红葡萄酒色或酱油色。

血红蛋白尿主要见于严重的血管内溶血,如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肌红蛋白尿常见于挤压综合征、缺血性肌坏死等。

  3.胆红素尿

  尿内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尿液呈豆油样改变,振荡后出现黄色泡沫且不易消失,常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

  4.脓尿和菌尿

  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5.乳糜尿和脂肪尿

  乳糜尿和乳糜血尿可见于丝虫病及肾周围淋巴管梗阻。

脂肪尿见于脂肪挤压损伤、骨折和肾病综合征等。

  (三)气味

  有机磷中毒者,尿带蒜臭味。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尿呈烂苹果味,苯丙酮尿症者有鼠臭味。

  (四)酸碱反应

  【参考值】pH约6.5,波动在4.5~8.0

  【临床意义】

  

(1)尿pH降低:

见于酸中毒、高热、痛风、糖尿病及口服氯化铵、维生素C等酸性药物。

  

(2)尿pH增高:

见于碱中毒、尿潴留、膀胱炎、应用利尿剂、肾小管性酸中毒等。

  (五)尿液比重

  【参考值】1.015~1.025,晨尿最高,一般大于1.020,婴幼儿尿比重偏低。

  【临床意义】

  

(1)尿比重增高:

血容量不足导致的肾前性少尿、糖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2)尿比重降低:

大量饮水、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衰竭、肾小管间质疾病、尿崩症等。

  (六)化学检查

  1.尿蛋白

  定性尿蛋白±~+,定量约0.2~1.0g/24h;+~++常为1~2g/24h;+++~++++常>3g/24h。

  【参考值】

  尿蛋白定性试验阴性;定量试验0~80mg/24h。

  【临床意义】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或定量试验超过150mg/24h尿时,称为蛋白尿。

病理性蛋白尿见于:

  

(1)肾小球性蛋白尿:

常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原发性肾小球损害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继发性肾小球损害性疾病。

  

(2)肾小管性蛋白尿:

常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重金属(如汞、镉、铋)中毒、药物(如庆大霉素、多黏菌素B)及肾移植术后。

  (3)混合性蛋白尿:

如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4)溢出性蛋白尿:

见于溶血性贫血和挤压综合征等。

另较常见的是凝溶蛋白,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病、轻链病等。

  (5)假性蛋白尿:

肾以下泌尿道疾病如:

膀胱炎、尿道炎、尿道出血,尿蛋白定性试验可阳性。

  2.尿糖

  【参考值】尿糖定性试验阴性,定量为0.56~5.0mmol/24h尿。

  【临床意义】

  

(1)血糖增高性糖尿

  ①糖尿病最为常见。

  ②其他使血糖升高的内分泌疾病,如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嗜铬细胞瘤、肢端肥大症等均可出现糖尿,又称为继发性高血糖性糖尿。

  ③其他:

肝硬化、胰腺炎、胰腺癌等。

  

(2)血糖正常性糖尿

  又称肾性糖尿,常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间质性肾炎和家族性糖尿等。

  (3)暂时性糖尿

  ①生理性糖尿

  ②应激性糖尿:

见于颅脑外伤、脑出血、急性心肌梗死。

  (4)假性糖尿

  尿中很多物质具有还原性,如维生素C、尿酸、葡萄糖醛酸或一些随尿液排出的药物如异烟肼、链霉素、水杨酸、阿司匹林等,可使班氏定性试验出现假阳性反应。

  3.酮体

  酮体是β羟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的总称。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

  

(1)糖尿病性酮尿:

常伴有酮症酸中毒,酮尿是糖尿病性昏迷的前期指标。

对接受苯乙双胍(降糖灵)等双胍类药物治疗者,虽然出现酮尿,但血糖、尿糖正常。

  

(2)非糖尿病性酮尿:

高热、严重呕吐、腹泻、长期饥饿、禁食、过分节食、妊娠剧吐、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等,因糖代谢障碍而出现酮尿。

  4.尿胆红素与尿胆原

  【参考值】正常人尿胆红素定性阴性,定量≤2mg/L;尿胆原定性为阴性或弱阳性,定量≤10mg/L。

  【临床意义】

  

(1)尿胆红素增高见于:

①急性黄疸性肝炎、阻塞性黄疸。

②门脉周围炎、纤维化及药物所致的胆汁淤积。

③先天性高胆红素血症。

尿胆红素阴性见于溶血性黄疸。

  

(2)尿胆原增高见于肝细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

尿胆原减少见于阻塞性黄疸。

  (七)显微镜检查

  1.红细胞【参考值】玻片法平均0~3个/HP,定量检查O~5个/μl。

  【临床意义】

  尿沉渣镜检红细胞>3个/HP,称为镜下血尿。

  多形性红细胞>80%时,称肾小球源性血尿,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炎、慢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等。

  多形性红细胞<50%时,称非肾小球源性血尿,见于肾结石、泌尿系统肿瘤、肾盂肾炎、多囊肾、急性膀胱炎、肾结核等。

  2.白细胞和脓细胞

  【参考值】玻片法平均O~5个/HP,定量检查O~10个/μl。

  【临床意义】若有大量白细胞,多为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膀胱炎或尿道炎。

  3.上皮细胞

  

(1)肾小管上皮细胞:

在尿中出现,常提示肾小管病变。

对肾移植术后有无排斥反应亦有一定意义。

  

(2)移行上皮细胞:

正常尿中无或偶见移行上皮细胞,在输尿管、膀胱、尿道有炎症时可出现。

大量出现应警惕移行上皮细胞癌。

  (3)复层扁平上皮细胞:

见于尿道炎。

  4.管型

  

(1)透明管型:

正常人0~偶见/LP,老年人清晨浓缩尿中也可见到。

在运动、重体力劳动、麻醉、用利尿剂、发热时可出现一过性增多。

在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恶性高血压和心力衰竭时可见增多。

有时透明管型内含有少量红细胞、白细胞和上皮细胞,又称透明细胞管型。

  

(2)颗粒管型:

①粗颗粒管型,见于慢性肾炎、肾盂肾炎或某些(药物中毒等)原因引起的肾小管损伤。

②细颗粒管型,见于慢性肾炎或急性肾小球肾炎后期。

  (3)细胞管型:

①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在各种原因所致的肾小管损伤时出现。

②红细胞管型:

常与肾小球源性血尿同时存在。

③白细胞管型:

常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

  (4)蜡样管型:

该类管型多提示有严重的肾小管变性坏死,预后不良。

  (5)脂肪管型:

常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及其他肾小管损伤性疾病。

  病例及分析

  男性,18岁,因“双下肢水肿2月余”入院。

  患者2月余前于发热,咽痛2周之后出现双下肢水肿,尿呈茶色,收入院,既往无特殊。

  初步诊断:

急性肾炎

  辅助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免疫球蛋白+ASO+尿红细胞形态+肾功能

粪常规

  

(一)一般性状

  1.鲜血便

  见于直肠息肉、直肠癌、肛裂及痔疮等。

  2.柏油样便

  见于消化道出血。

  3.白陶土样便

  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胆管阻塞患者。

  4.脓性及脓血便

  当肠道下段有病变,如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结肠或直肠癌常表现为脓性及脓血便,阿米巴痢疾以血为主,血中带脓,呈暗红色稀果酱样,细菌性痢疾则以黏液及脓为主,脓中带血。

  5.米泔样便

  见于重症霍乱、副霍乱患者。

  6.稀糊状或水样便

  大量黄绿色稀汁样便(3000ml或更多),并含有膜状物时见于伪膜性肠炎。

  7.细条样便

  多见于直肠癌。

  8.气味

  患慢性肠炎、胰腺疾病、结肠或直肠癌溃烂时有恶臭。

阿米巴肠炎粪便呈血腥臭味。

脂肪及糖类消化或吸收不良时粪便呈酸臭味。

  

(二)显微镜检查

  1.白细胞

  小肠炎症时白细胞数量一般<15/HP,细菌性痢疾时可见大量白细胞、脓细胞或小吞噬细胞。

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病时可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

  2.红细胞

  当下消化道出血、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和直肠癌时,粪便中可见到红细胞。

  (三)化学检查

  粪便隐血试验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对消化道出血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

24小时内出血量在3~5ml者仅表现为粪隐血试验阳性。

失血量在60ml以上者可出现黑便。

  病例及分析:

  男性,46岁,农民,半年来腹痛腹泻,大便每日2-3次,不成形,有时有粘液,劳累及进食不当后加重,半年前有急性菌痢史,当时服药治疗一天症状好转即停药。

  初步诊断:

慢性菌痢

  辅助检查:

粪常规+大便培养+结肠镜检

痰液检测

  

(一)一般性状检查

  1.量

  呼吸道病变时痰量增多,突然增加并呈脓性见于肺脓肿或脓胸破入支气管腔。

  2.颜色

  

(1)红色或棕红色:

血性痰见于肺癌、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粉红色泡沫样痰见于急性肺水肿,铁锈色痰是由于血红蛋白变性所致,见于大叶性肺炎、肺梗死等。

  

(2)黄色或黄绿色:

黄痰见于呼吸道化脓性感染,如化脓性支气管炎、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及肺结核等。

绿脓杆菌或干酪性肺炎时痰呈黄绿色。

  (3)棕褐色:

见于阿米巴肺脓肿及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淤血时。

  3.性状

  

(1)黏液性痰:

见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早期肺炎等。

  

(2)浆液性痰:

见于肺水肿,肺淤血。

  (3)脓性痰:

将痰液静置,分为三层,上层为泡沫和黏液,中层为浆液,下层为脓细胞及坏死组织。

见于呼吸系统化脓性感染,如支气管扩张、肺脓肿及脓胸向肺组织溃破等。

  (4)血性痰:

见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肺吸虫病等。

  4.气味

  有血腥气味,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呼吸道出血。

肺脓肿、支气管扩张合并厌氧菌感染时痰液有恶臭。

  

(二)显微镜检查

  1.直接涂片检测

  

(1)白细胞:

正常痰内可见少量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或脓细胞)增多,见于呼吸道化脓性炎症或有混合感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支气管炎、肺吸虫病等;淋巴细胞增多见于肺结核患者。

  

(2)红细胞:

脓性痰中可见少量红细胞,呼吸道疾病及出血性疾病,痰中可见多量红细胞。

  (3)上皮细胞:

正常情况下痰中可有少量来自口腔的鳞状上皮细胞或来自呼吸道的柱状上皮细胞。

在炎症或患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时大量增加。

  (4)肺泡巨噬细胞:

吞噬炭粒者称为炭末细胞,见于炭末沉着症及吸入大量烟尘者。

吞噬含铁血黄素者称含铁血黄素细胞,又称心力衰竭细胞,见于心力衰竭引起的肺淤血、肺梗死及肺出血患者。

  (5)硫黄样颗粒:

见于放线菌病患者。

  2.染色涂片

  

(1)脱落细胞检测:

正常痰涂片以鳞状上皮细胞为主,若痰液确系肺部咳出,则多见纤毛柱状细胞和尘细胞。

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急、慢性呼吸道炎症.均可引起上皮细胞发生一定程度的形态改变。

肺癌病人痰中可带有脱落的癌细胞,对肺癌有较大诊断价值。

  

(2)细菌学检测:

①涂片检查:

革兰染色,可用来检测细菌和真菌。

抗酸染色,用于检测结核杆菌感染。

荧光染色,用于检测真菌和支原体等。

②细菌培养。

血清电解质

  

(一)血钾测定

  【参考值】3.5~5.5mmol/L

  【临床意义】

  1.血钾增高血钾超过5.5mmol/L时称为高钾血症。

高钾血症的发生原因和机制:

  

(1)摄入过多:

高钾饮食、静脉输注大量钾盐、输入大量库存血液等。

  

(2)排出减少:

①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②长期使用螺内酯、氨苯蝶啶等潴钾利尿剂;③远端肾小管上皮细胞泌钾障碍,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移植术后、假性低醛固酮血症等。

  (3)细胞内钾外移增多:

  ①组织损伤和血细胞破坏,如严重溶血、大面积烧伤、挤压综合征等;

  ②缺氧和酸中毒;

  ③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类药物;

  ④家族性高血钾性麻痹;⑤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如应用甘露醇、高渗葡萄糖盐水等静脉输液。

  (4)假性高钾:

①采血时上臂压迫时间过久;②血管外溶血;③白细胞增多症;④血小板增多症。

  2.血钾减低血清钾低于3.5mmol/L时称为低钾血症。

  低钾血症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1)分布异常:

①细胞外钾内移,如应用大量胰岛素、低钾性周期性麻痹、碱中毒等;②细胞外液稀释,如心功能不全、肾性水肿或大量输入无钾盐液体时,导致血钾减低。

  

(2)丢失过多:

①频繁呕吐、长期腹泻、胃肠引流等;②肾衰竭多尿期、肾小管性酸中毒、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醛固酮增多症等使钾丢失过多;③长期应用速尿、利尿酸和噻嗪类利尿剂等排钾利尿剂。

  (3)摄入不足:

①长期低钾饮食、禁食和厌食等;②饥饿、营养不良、吸收障碍等。

  (4)假性低钾:

血标本未能在1h内处理,WBC>100×109/L,白细胞可从血浆中摄取钾。

  

(二)血钠测定

  【参考值】135~145mmol/L

  【临床意义】血钠超过145mmol/L,并伴有血液渗透压过高者,称为高钠血症。

血钠低于135mmol/L称为低钠血症。

  1.高钠血症发生的常见原因和机制

  

(1)水分摄入不足:

水源断绝、进食困难、昏迷等。

  

(2)水分丢失过多:

大量出汗、烧伤、长期腹泻、呕吐、糖尿病性多尿、胃肠引流等。

  (3)内分泌病变: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排尿排钠减少;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原发性或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小管排钾保钠,使血钠增高。

  (4)摄入过多:

进食过量钠盐或输注大量高渗盐水;心脏复苏时输入过多的碳酸氢钠等。

  2.低钠血症发生的常见原因和机制

  

(1)丢失过多:

①肾性丢失:

慢性肾衰竭多尿期和大量应用利尿剂;②皮肤黏膜性丢失:

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时血浆外渗;③医源性丢失:

浆膜腔穿刺丢失大量液体等;④胃肠道丢失:

严重的呕吐、反复腹泻和胃肠引流等。

  

(2)细胞外液稀释:

①饮水过多而导致血液稀释,如精神性烦渴等;②慢性肾衰竭、肝硬化失代偿期、急性或慢性肾衰竭少尿期;③尿崩症、剧烈疼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的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④高血糖或使用甘露醇,细胞外液高渗,使细胞内液外渗,导致血钠减低。

  (3)消耗性低钠或摄入不足:

①肺结核、肿瘤、肝硬化等慢性消耗疾病;②饥饿、营养不良、长期低钠饮食及不恰当的输液等。

  (三)血钙测定

  【参考值】总钙:

2.25~2.58mmol/L。

离子钙:

1.10~1.34mmol/L。

  【临床意义】血清总钙超过2.58mmol/L称为高钙血症;血清总钙低于2.25mmol/L称为低钙血症。

  1.高钙血症发生的常见原因及机制

  

(1)溶骨作用增强:

①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②多发性骨髓瘤、骨肉瘤等伴有血清蛋白质增高的疾病;③急性骨萎缩骨折和肢体麻痹;④肾癌、肺癌、急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Burkitt淋巴瘤等。

  

(2)肾功能损害:

急性肾功能不全。

  (3)摄入过多:

静脉输入钙过多、饮用大量牛奶。

  (4)吸收增加:

大量应用VitD、溃疡病长期应用碱性药物治疗等。

  2.低钙血症发生的常见原因及机制

  

(1)成骨作用增强: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恶性肿瘤骨转移等。

  

(2)吸收减少:

佝偻病、婴儿手足搐搦症、骨质软化症等。

  (3)摄入不足:

长期低钙饮食。

  (4)吸收不良:

乳糜泻或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阻塞性黄疸等。

  (5)其他:

①急性和慢性肾衰竭、肾性佝偻病、肾病综合征、肾小管性酸中毒等;②急性坏死性胰腺炎;③妊娠后期及哺乳期。

  (四)血氯测定

  【参考值】95~105mmol/L

  【临床意义】1.血氯增高

  血清氯含量超过105mmol/L称为高氯血症。

高氯血症的发生原因和机制:

  

(1)排出减少:

急性或慢性肾衰竭的少尿期、尿道或输尿管梗阻、心功能不全等。

  

(2)血液浓缩:

频繁呕吐、反复腹泻、大量出汗等。

  (3)吸收增加: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如库欣综合征及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等。

  (4)代偿性增高:

呼吸性碱中毒过度呼吸。

  (5)低蛋白血症:

肾脏疾病。

  (6)摄入过多:

食入或静脉补充过量。

  2.血氯减低血清氯含量低于95mmol/L称为低氯血症

  

(1)摄入不足:

饥饿、营养不良、低盐治疗等。

  

(2)丢失过多:

①严重呕吐、腹泻、胃肠引流等;②慢性肾衰竭、糖尿病以及应用噻嗪类利尿剂,使氯由尿液排出增多;③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④呼吸性酸中毒。

凝血功能检查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

  【参考值】手工法和血液凝固仪法11~13s或(12±1s)。

测定值超过正常对照值3s以上为异常。

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参考值为1.0士0.05(0.82~1.15)s。

国际标准化比(INR)1.0±0.1。

  【临床意义】

  1.PT延长:

先天性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Ⅴ、Ⅶ、X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症、纤溶亢进、DIC、使用抗凝药物(如口服抗凝剂)和异常抗凝血物质等。

  2.PT缩短:

血液高凝状态如DIC早期、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性骨髓瘤等。

  3.PTR及INR是监测口服抗凝药物的首选指标。

国人以2.0~2.5为宜。

  

(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同(APTT)测定

  【参考值】手工法:

为31~43s。

测定值与正常对照值比较,延长超过10s以上为异常。

  【临床意义】

  1.APTT延长:

见于因子Ⅻ、Ⅺ、Ⅸ、Ⅷ、Ⅹ、Ⅴ、Ⅱ、PK(激肽释放酶原)、HMWK(高分子量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