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高考语文模拟定心卷九参考答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7643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疫情高考语文模拟定心卷九参考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疫情高考语文模拟定心卷九参考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疫情高考语文模拟定心卷九参考答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疫情高考语文模拟定心卷九参考答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疫情高考语文模拟定心卷九参考答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疫情高考语文模拟定心卷九参考答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疫情高考语文模拟定心卷九参考答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疫情高考语文模拟定心卷九参考答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疫情高考语文模拟定心卷九参考答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疫情高考语文模拟定心卷九参考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疫情高考语文模拟定心卷九参考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疫情高考语文模拟定心卷九参考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疫情高考语文模拟定心卷九参考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疫情高考语文模拟定心卷九参考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疫情高考语文模拟定心卷九参考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疫情高考语文模拟定心卷九参考答案Word下载.docx

《疫情高考语文模拟定心卷九参考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疫情高考语文模拟定心卷九参考答案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疫情高考语文模拟定心卷九参考答案Word下载.docx

6.①发现许多有重大价值的文物,为研究古代造船和航海情况提供珍贵资料和线索。

②海洋打捞和水下考古相结合,开创考古整体打捞和迁移式保护方法,贡献水下考古智慧。

③保护了我国历史文物,避免了历史无奈的重演。

4.本题考查理解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把握住概念的本质,进而参照选项一一对应,找出选项内容与材料具体内容的区别,且要注意选择“对下列事例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这一要求。

C项,曲解文意,表述绝对。

某影像公司拍摄水下遗址,制成纪录片发行出售并获利,这种行为并不是文物交易,也不是投机行为,不能一律禁止。

故选C。

5.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解答时要注意准确解读文本,筛选并整合信息,并将选项和原文相关语句加以比对,明确选项在设题方面的陷阱,逐一分析判断。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经过逐一审读和比对分析。

A项,曲解文意。

从材料一可知,“1987年,广东台山海域发现一条满载货物的古代沉船”,“此后30多年,针对这条宋代沉船的考古工作一直持续”,可推知“30多年前中国水下考古专家就对‘南海I号’提出‘整体打捞’的方案”理解错误。

6.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本题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解题时要审清题干,把握答题方向,然后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根据问题从文中找相关信息,并将需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概括,有针对性地作答。

回答“南海I号”的成功打捞和发掘研究有何意义,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需要找出与题干相关的语句:

“截至2019年3月,水下考古人员从沉船上陆续发掘出超过14万件各类文物”,“实物,其船体结构和建造手段为研究南宋时期的造船技术提供了珍贵资料”,“沉船整体打捞和迁移式保护是我国海洋打捞和水下考古技术相结合的一次重大创新性实践,在水下考古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1987年,我国成立了第一个从事水下考古研究的专业机构——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水下考古学研究室,之后培养了第一批水下考古队员,为我国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

由以上分析提取要点作答即可。

7.C

8.①自然的春天。

这样的春天鸟鸣花香,充满生机。

②淑英的“春天”。

她挣脱了封建家庭的束缚,获得了快乐和自由。

③追求进步的青年人的“春天”。

一代青年人对自由、快乐、美好的人生充满希望。

9.①使行文更简洁。

前面已经交代了采用觉慧离家的办法,不必赘述。

②使情节更紧凑集中。

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

③突出主题。

省略掉逃离家庭的过程,集中描写离家前和离家后的画面,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凸显主题。

④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采用蒙太奇式手法,有意制造“留白”,给读者留下更多的审美想象。

7.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是考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

鉴赏分析时,需要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主题,掌握一定的艺术技巧,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C项,“根本原因”理解错误。

联系原文看,根本原因是克明要维护封建秩序。

另外“人们对淑英说三道四,有辱高家的家风”也不是事实。

8.本题考查小说标题的含义及其艺术特色。

题干要求结合文本分析“春"

的多重含义,答题时首先要弄清楚“春”的原意,然后结合人物形象、情节结构、文章主旨和表现手法等分析它的语境义或深层含义,整理作答。

“春”,本意是春天,从倒数两段看,“第二年的春天终于来了,大地渐渐地变了颜色。

春天带来的是生命,是欢乐,是花香,是鸟鸣,是温暖,是新绿,以及别的许多许多的东西”“窗外一片阳光,一群蜜蜂在盛开的桃花周围飞舞,一阵风轻轻吹过,几片花瓣随着风飘落下来,一只小鸟从树枝上飞走了。

鸟在飞,花在飞,蜜蜂在飞”,这是自然的春天,这样的春天鸟鸣花香,充满生机。

从“琴在家里接到淑英从上海寄来的信:

……春天又来了。

可是只有在这一个春天我才真正觉得快乐,我现在是自由的了,连眼前的景物也变了一种样子,我想起从前的一切仿佛在做梦一般,姐姐,我真高兴,我想告诉你:

春天是我们的……”看,“春”是淑英的“春天”,是她人生的春天。

从“‘春天是我们的。

’琴亲切地低声念着,她忽然微微地笑了”看,这个“春”不是某一个人的“春”,是追求进步的青年人的“春天”,寓意着一代青年人对自由、快乐、美好的人生充满希望。

9.本题考查的是对情节结构安排的理解能力。

做此类题,要把握全文内容,在理清内容层次的基础上,联系人物形象、结构特点、情节关联和主旨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

“小说没有交代淑英逃离家庭的具体过程”,这涉及剪裁处理,联系前文看,上文已经交代了觉慧离家的办法,“‘那么我们应该动手了,就用觉慧离家的办法。

’觉民果断地说。

‘是的,再不能迟疑了。

’琴会意地点头答道。

”这里如果再说就会显得啰嗦。

除了叙述没有太大必要外,还可以使后面情节更集中,在表现主题上,更让我们注意到离家前和离家后的画面的不同,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从表达效果上看,略写,是留白,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人留下更多的想象回味的空间,增加小说的审美趣味。

10.D

11.D

12.B

13.

(1)韩愈到达(镇州)后,召集军人和百姓,将叛逆和归顺的道理给他们讲明白,话语和情感非常恳切,王廷凑畏惧又敬重他。

(2)从此潮州的读书人,都专心于文章和德行,并扩展到普通百姓,直到现在,(潮州)被称为容易治理的地方。

1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答时,要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

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注意主语常省略。

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

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标点或停顿)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所给句子主要需要看“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这部分的断句情况。

“岂”常用在句子开头,表反问,其前应断,排除AB项;

“伏乞”,意思是“向尊者恳求”,用在句子开头,后面带请求的内容,从语义上看,应该是“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是目的,这部分的意思是“请求对他稍微赐予宽容,以引来谏诤的人”,可排除AC项。

综合看,D项断句正确,原句标点可以是:

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

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

11.本题考查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此类试题多考查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官职和科举、姓名和称谓、宗法和礼俗、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考生平时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

D项,“含义相同”错。

文中“邦”意为州郡,“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中的“邦”意为“国家”。

12.本题考查分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选文细节的理解,一定要把选项与原文对应的句子进行分析比较,看其中存在哪些异义与分歧。

注意要求,选“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项,“又因谗言被贬到更远的袁州任刺史”错。

从文中看,选项与“而皇甫镈恶愈狷直,恐其复用,率先对曰:

‘愈终大狂疏,且可量移一郡。

’乃授袁州刺史”有关。

根据知识积累,“量移一郡”是指调到离京城稍近的地方,可知“袁州”不是更远的地方。

故选B。

13.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1)“既”:

已经,……之后;

“谕以逆顺”,“谕”,告诉,使人明白,句子是介词结构后置句,意思是“将叛逆和归顺的道理给他们讲明白”;

“切至”,非常恳切;

“畏重”,畏惧又敬重。

(2)“自是”,从此;

“笃”,专心;

“文行”,文章和德行;

“至于”,到,到在;

“易治”容易治理的地方。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

翻译原则: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具体方法:

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

“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

翻译标准:

信达雅。

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

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参考译文:

韩愈,字退之,是昌黎人。

大历、贞元年间,文字多崇尚先秦诸子的学问,效法杨雄、董仲舒的著述,而以独孤及、梁肃最称深奧,儒士们都推重他们。

韩愈跟随们游学,精心钻研模仿,想振兴一代文风。

元和初年,韩愈被召入任国子博士,升任都官员外郎。

元和十四年正月,宪宗派宦官杜英奇押领三十名宫人,手持香花,前往临皋驿迎接佛骨。

韩愈素来不信佛,上疏劝谏。

表疏奏上,宪宗很恼恨。

过了一天,把表疏拿出来给宰相看,准备对韩愈处以死刑。

裴度、崔群上奏说:

“韩愈冒犯了皇上,确实应该获罪。

然而如果不是由于内心忠诚,不回避罢黜斥责,又怎能如此呢?

请求对他稍微赐予宽容,以引来谏诤的人。

”于是贬为潮州刺史。

皇上打算重新起用韩愈,所以先说到这事,看看宰相怎样回答。

而皇甫鎛憎恨韩愈耿直,害怕他被重新起用,所以抢先回答说:

“韩愈毕竟太狂妄,还是酌情调迁近处的一个郡任职。

”于是授任袁州刺史。

袁州有这样一种风俗,为了借钱把子女抵押在出借钱的人家服,过期无力赎回就被没入出借钱的人家永远成为奴隶。

韩愈到任后,想办法赎出被没收为奴婢的子女,送还给他们的父母。

还废除这种习俗,不准许蓄养奴隶。

元和十五年,韩愈被召入朝授任国子祭酒,转任兵部侍郎。

适逢镇州杀了田弘正,拥立王廷凑。

朝廷命令韩愈前往镇州宣谕。

韩愈到达(镇州)后,召集军人和百姓,将叛逆和归顺的道理给他们讲明白,话语和情感非常恳切,王廷凑畏惧又敬重他。

后改任吏部侍郎。

又转任京兆尹,兼任御史大夫。

韩愈在长庆四年十二月逝世,终年五十七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

(《旧唐书•韩愈传》)

从前,潮州人不知道学习儒道,韩公指定进士赵德做他们的老师。

从此潮州的读书人,都专心于学问的研究和品行的修养,并影响到普通百姓。

直到现在,潮州被称为容易治理的地方。

确实不错啊,孔子曾说过这样的话:

“有地位的人学了道理,就会爱护人民;

地位低的人学了道理,就容易治理。

”潮州人敬奉韩公,吃喝的时候必定要祭祀他,水灾旱荒、疾病瘟疫,凡是有求助于神灵的事,必定到祠庙里去祈祷。

可是祠庙在州官衙门大堂的后面,百姓以为进出不方便。

前任州官想申请朝廷建造新的祠庙,没有成功。

元佑五年,朝散郎王涤先生来担任这个州的知州,凡是用来培养士子,治理百姓的措施,完全以韩公为榜样。

老百姓心悦诚服以后,便下命令说:

“愿意重新修建韩公祠庙的人,就来听从命令。

”老百姓高高兴兴地赶来参加这项工程。

在州城南面七里选了一块好地方,一年后新庙就建成了。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14.C

15.①“新”“老”准确写出了蟋蟀和蜻蜓活动的时令,也吻合了题目中“新秋”这一特征。

②“新”“老”细致地表现了诗人心理感知的过程,反映了诗人感知事物时心思的细腻。

14.此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包括词句含义的理解、诗句内容的把握和诗歌语言、手法的分析。

此类题要求学生全面理解诗歌,即多方提取信息把握诗歌的情感,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主要手法。

同时要清楚各选项的设题角度及常见的设错点。

仔细比对,确定正误。

C项,“排遣这种落寞”错误,由雨后天空明净引发诗情,蟋蟀的叫声和蜻蜓的影子富有生活的气息,以及“闲机”等词可知并非表达落寞之情。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做此类题目要注意答题的规范性,答题步骤为: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篱声新蟋蟀,草影老蜻蜓”颔联中“新”“老”二字准确细腻,蟋蟀:

一般在8月开始鸣叫。

蜻蜓活动的季节主要在夏天。

诗句​准确写出了蟋蟀和蜻蜓活动的时令,也吻合了题目中“新秋”这一特征;

表现了诗人心理感知的过程,反映了诗人感知事物时心思的细腻。

诗歌中炼句题一般解答思路:

①找出关键字词并解释其语境义;

②展开联想描述该句景象或情状,或概括其营造的意境;

③点出该字运用的表现手法(不要忘记“修辞手法”)。

④分析诗人表达的感情或主题。

虽然以上四点最终并不一定都会体现在答案中,但锻字炼句题仍应始终牢记联系意境、情感、手法这三大鉴赏角度。

16.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

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兀”“塞”“瞬”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17.A

18.D

19.B

17.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成语的基本意思、感情色彩、适用对象、习惯搭配等,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要选“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思考所给词语的意义和特征,再联系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比较。

混搭:

把颜色、样式、材质等不同的东西搭配在一-起。

编制:

把细长的东西交叉组织起来,制成器物。

“中国漆与湘西竹编工艺”是两种事物,用“混搭”合适。

透露着:

正在泄露或显露(消息、意思等)。

表露出:

流露出来;

显示出来。

填空涉及主语是“巴蜀乡音”,从中能让人感受到“亲切……创新”,用“透露着”更合适。

惟妙惟肖:

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栩栩如生:

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所填词语修饰“的动态短片”,应该用“栩栩如生”。

才:

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然后怎么样。

就:

表示在很短的时间以内。

横线前后是顺承关系,用“就”更合适。

18.本题考查的是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做题时,首先通读文段,把握材料涉及的领域;

其次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注意所给语句的差别,辨明其间的逻辑关系;

最后根据连贯的要求,分析判断语句的衔接。

该段重点谈非遗在当代生活中的创新,而非传承基础上的创新,故A、B两项不恰当。

从上下文来看,陈述对象应该是“它”,而不是“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从主客体上看,“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不应该去适应“它”而是相反,故C不恰当。

19.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

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A项,“通过以AR、VR、沉浸感官等数字化为手段”,句式杂糅,删去“以……为”;

C、D项,“与设计、时尚、音乐等行业实施了跨界融合”,动宾搭配不当,“实施”应改为“实现”。

20.①“寻思”改为“决定”;

②“搞个”改为“举办”;

③“想让”改为“恭请”;

④“聊聊”改为“发表”;

⑤“抽空”改为“拨冗”。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依据语境,看准对象,注意适应场合,把握语体,仔细判断。

本题所给材料是邀请函,题干要求指出“不合书面语体”的五处,也就是说要找出所给材料中五处使用口语的地方。

①“寻思”是口语,不符合语体要求;

另外,“寻思”的意思是“思索、考虑”,而材料中“于2018年9月21日在省城茂源大酒店搞个民间文学理论报告会”是已经定下来的事,故应改为“决定”。

②“搞个”是口语,意思是“举办一个”,不符合局面语体要求,应改为“举办”。

③“想让”是口语,材料中用来邀请教授参加会议,对教授不够尊重,且不符合邀请函语体要求,应改为“恭请”。

④“聊聊”是口语,就是“谈一谈”的意思,材料中用来指教授的发言,不得体,当改为“发表”。

⑤“抽空”是口语,意思是“抽出时间”,不符合语体要求,不够庄重,应改为“拨冗”。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这类题目命题往往着眼于:

①依据语境,用语准确句式恰当;

②看准对象,用语讲究分寸;

③适应场合,巧妙用语;

④把握语体,既要注意区分书面语和口语,还要注意区分各类文章的语体要求,如书信、公文、广播稿等等。

因此学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并能够正确使用生活中常见的谦敬词语,解答时一定要考虑交际场合、对象和目的。

21.军队名称演变经过三个阶段:

1927年建军始称为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编入国民革命军序列,简称八路军和新四军;

1945年解放战争爆发,改成中国人民解放军,至今不变;

其中,抗美援朝部队称为志愿军。

【分析】

下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名称演变图示,请结合相关历史知识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本题考查图文转化的能力。

流程图是用结构式图表,将事物或某些概念连接起来,要求答题者根据这种结构关系,特别是箭头方向所表达的意思,用语言将所示内容表述出来。

本题既考查图文转化的能力,也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要求结合相关历史知识把这个演变过程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这是难点。

涉及到的历史知识有1927年建军始称为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编入国民革命军序列,简称八路军和新四军;

按照名称演变的三个阶段,把时间和历史事件说明白即可。

这类题目解答时要认真看图,仔细观察,画面中的要素要全面把握,读懂图示的意思。

答题时注意把这些转化为语言,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晰即可

流程图解题基本方法:

1、解读时先确定叙述顺序。

2、方框里的词语不能被遗漏。

3、注意箭头走向,不能违背这一顺序。

4、若横线上出现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关系的方式,不能遗漏。

5、适当增补字词以便衔接连贯。

22.节制当先行

美德的修行是每个人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中,节制当先行,它在人和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以节制之行,畅人生之路。

所谓节制,便是指要有所限制,不应过度。

节制是人极其重要的美德,没有节制的人,难以保持沉默;

没有节制的人,难以遵守秩序。

节制不仅自身意义重大,还是其他美德的先行者。

阮籍曾言:

“君子克己,心洁冰霜。

  节制可以让我们修身、修心,不至于浮躁、张狂。

梁实秋先生曾与好友一同吃饭的趣闻便很好地展现出其节制的美德。

熏鱼、冰糖肘子等一系列令人垂涎欲滴的美味相继上桌,梁实秋先生都坚决不碰,直到最后的八宝饭上桌,他才起筷。

朋友们问其缘由,他便说:

“前面不吃是为了后面吃,我血糖高,需忌口,当然要节制着将那“配额”留给最爱!

”由此可见,节制可以让我们得到我们所要的。

倘若梁实秋先生没有节制,他也难以吃到自己最喜欢的美食。

  纵观当下,我们也应节制自我,将娱乐时间献给学习。

这样美好的大学,璀璨的未来也会等着我们。

节制,让我们的内心如寒冰一般清洁,离理想之门也更近一步。

懂得如何节制自我,也能让我们的内心更好地保持沉默,驱散浮躁之气。

所谓沉默,便是要避免无聊的闲扯,必须发出对人有益的言谈。

如果我们首先便做到节制自我,那么我们便能够控制好自己的言行,也不会有那么多索然无味的闲扯了。

可见,节制比沉默更为重要,节制是沉默之前提。

  孔子说过:

克己复礼为仁。

那么这个克己,就是要把自己的行为举止克制在“礼”的范围之内。

所以接下来孔子还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是儒家理论上的克制。

俗语说“小不忍则乱大谋”,我们必须学会约束自己,时时审视自己,不要让一些坏习惯影响了自己的人生。

每个人的人生都需要慎重的经营,不能潦草写就,也不能贪婪无度。

一个人,无论生活还是心灵,一旦失去节制,就容易走向反面,和正确的道路南辕北辙,甚至于本来的成就和收获也会断送。

因而只有懂得节制,才能让自己始终如一,唯有善用节制,才能让心灵自足常乐,这是自然法规,更是生活智慧!

唯有节制,才能永恒!

本题考查考生的作文能力。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很明显,材料中“节制”一词频繁出现,这就提示考生这个词语就是中心词,也是中心话题。

“节制是态度,是为人处事方式,更是智慧”一句,突出了节制的重要性,节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